高二先秦诸子选读期中试题及答案_第1页
高二先秦诸子选读期中试题及答案_第2页
高二先秦诸子选读期中试题及答案_第3页
高二先秦诸子选读期中试题及答案_第4页
高二先秦诸子选读期中试题及答案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二厂中学杨晓红一、社科文阅读(共15 分)以前曾经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见解,认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庸”。对于这个问题,应略以辨析。“中庸”观念是孔子提出的,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 )对于中庸的含义无所解释。但是说“中庸之为德”,而不是说“中庸之为道”,足证中庸是指一种修养境界,而不仅是指一种抽象原则。孔子又说: “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 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子路 ) 中行是较高的品德,应与中庸同义。孟子说:“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 孟子?尽心下)不说中行而说中道,中行、 中道,当是同一意义。总之,中庸

2、、 中行、 中道,应具有同一含义,指高于狂狷的修养境界。中庸篇有云:“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所谓执两用中应即对于中庸的解释。 说文 : “庸,用也。 ”中庸即用中,指随时运用中的原则,处事恰如其分。孔子尝说: “过犹不及。 ”( 论语?先进)后儒解释中庸为“无过无不及”,是正确的。“中庸”观念包含一种认识,即许多事情都有一定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和没有达到这个限度一样。这就是“过犹不及”。有些事情,确实如此。如饮食衣着以及睡眠之类,确实是“过犹不及”。但是,许多事情的限度是随时代的演进而改变的。例如所谓 “君臣之义” ,过去认为是必

3、须遵守、不可逾越的。但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打倒了君权,使人类历史大大前进了一步。又如中国封建时代排斥所谓奇技淫巧,阻碍了自然科学的进展;近代西方实证科学长足进步,技术远远超过了前代,促进了文化的高度发展。在历史上,在一定的范围内,超越传统的限度,往往可以实现巨大的飞跃。如果固守“过犹不及”的中道,就不可能大步前进了。因此, “中庸”观念,虽然在过去曾经广泛流传,但是实际上不能起推动文化发展的作用。所以,我认为,不能把“中庸”看做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近代西方国家都宣扬自己的民族精神。如法国人民鼓吹法兰西精神,德国人民提倡日耳曼精神等等。中华民族必有作为民族文化的指导原则的中华精神。古往今来,这个精

4、神得到发扬,文化就进步;这个精神得不到发扬,文化就落后。正确认识这个民族精神之所在,是非常必要的。1 本文认为中庸是指一种修养境界,以下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A 孔子提出“中庸之为德”,而没有说“中庸之为道”,足证中庸是指一种修养境界。B 孔子在论语?雍也中对于中庸的含义无所解释,可以推测中庸是指一种修养境界。C.孔子在子路中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中行应与中庸同义,是较高的品德。D 孟子说: “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乎! ”中道与中行和中庸含义相同,指高于狂狷的修养境界。2下面对“中庸”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中庸说: “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所谓执

5、两用中就是对于中庸的解释。B 说文 : “庸,用也。 ”中庸即用中,指随时运用中的原则,处事恰如其分。C.中庸就是孔子在论语 ?先进中所说的“过犹不及”。D 后儒提出“无过无不及”,这是对中庸的正确解释。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中庸就是在两个极端之间寻求适中的方法,既不要“过”也不要“不及”,这个观念是孔子提出的。B 所有事情都有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和没有达到一样,这就是“过犹不及”。C.在历史上,只有超越传统的限度,才可以实现巨大的飞跃。固守中道,就不可能前进。D 作者认为, “中庸”观念虽然在过去曾经广泛流传,但是实际上不能起推动文化发展的作用。二、文言文阅读(共15 分

6、)(公孙丑问曰) “敢问夫子恶乎长?”曰: “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 “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 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敢问夫子恶乎长长:擅长B

7、、必有事焉,而勿正正:预期C、则塞于天地之间塞:充满D 、今日病矣病:生病5、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以直养而无害何以利吾国B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狱讼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C、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寡人之于国也D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6、下列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告诉公孙丑,所谓浩然正气,是最伟大、最刚劲的,如果用正义去培养而不伤害它的话,它就会充塞于天地之间,无所不在。B 、从文中可看出,孟子认为,君子的人格精神和人格力量,只能来源于自身的正气,也就是“浩然之气”,它要靠自身的正直去培养,把它与“义”和“道”结合

8、起来,在长期的修养中获得,而不能一蹴而就。C、孟子对于所养之“气”是什么性质的东西,他自己也认为难以用言语表达清楚,所以当公孙丑问起时,他回答说: “难言也。 ”但他还是浩然之气作了一番具体的描述。D 、孟子用“揠苗助长”的寓言,形象地说明了“助长”对“知言”的危害。三、现代文阅读(一)(共 20 分)朱元璋删孟子在中国历史上,有两位圣人。一位是至圣先师孔子。一位是亚圣孟子。历代的皇帝都需要借助于孔孟之道,来统治老百姓,所以对这两位圣人恭敬得不得了。供在文庙里,四时八节派代表奉祀。不定期地还要御驾出动到山东曲阜祭孔,那场面隆重浩大,庄严肃穆,九五之尊的天子陛下,都要朝他们两位磕头,以示崇经尊儒

9、。因此, 孔子有 “百代素王”之称。去过曲阜的游客,都知道孔庙、孔府的规格,基本上参照北京紫禁城的规模,是相当富丽堂皇,显赫威风的。但是,明朝的开国之君朱元璋,农民出身,造反起家,当过和尚,做过盗贼,对文明、文化、文人,有一种抵触情绪,因而,他比较另类,不怎么买圣人的账,尤其反感孟子。洪武二年,他下令把孟子的牌位,从文庙里撤出来,取消孟夫子的配享资格。满朝文武都慌了 手脚,大家都是孔孟之徒,不执行命令不行,执行命令又感到极其荒唐。幸亏,钦天监的星 象专家出来说话了。他说,荧行于惑,是天要发怒的先兆,陛下是不是有些什么政策举措,让上天感到不安了呀?朱元璋愣住了,迟疑了。第一,他终究是个农民, 而

10、且是小农经济社会下靠天吃饭的赤贫农民,因为靠天吃饭,从基因中就有这种对天的敬畏之心,别人是不敢对他发脾气的,但老天爷要发脾气,他还是不能不在乎的。第二,他虽然贵为天子,作威作福,谁也奈何他不得,可是,他再伟大,再英明,他的命是掌握在老天手里的,阎王要你五更死,决不留你到天明。所以,这位本质上的农民,让步了,撤销圣旨,总算让孟夫子在祭祀时,可以有一盘冷羊头享用。这位农民皇帝撤孟配享的闹剧,在清人全祖望的皓琦亭集中,有所记载。在中国历史上,帝王下令当场拷打臣属,叫做“廷杖”,打死,打伤,打得终身残废者,以朱明王朝最厉害;屡兴大案,株连人数之多,地域之广,造成“村墟断炊烟,陇上无行人”的疯狂,也以朱

11、明王朝最凶残;刑罚之残暴严酷,灭绝人性,例如“剥皮揎草”,例如“腰斩”,也以朱明王朝最为骇人听闻;而宦官之多,特务之众,如东厂西厂,残害百姓,为祸之深,也以朱明王朝创最高纪录。因此,有人说,朱元璋坐江山后杀掉的人,比他打江山时杀掉的人还要多,史书上通常缺乏精确统计,此说姑且存疑,但这位历史上数得着的暴君,连自己的儿女亲家,从他最初起义时就是亲密战友的李善长,都格杀不论,做他的臣民可想而知是如何的命悬一丝了。那时,大臣早朝,临行前,全家人都出来与之挥泪送别,因为不知道晚间下了朝,他回得了家,还是回不了家。战国时的孟轲,怎么会把明朝的朱元璋得罪了,在当时没有入敢试探一个究竟的。哪敢啊,弄不好是要掉

12、脑袋的。到了洪武二十二年,距离撤享的二十年以后,满朝上下,早把此事忘得干干净净;没料到,小人之记仇,真到了“此恨绵绵无绝期”的地步,他对亚圣的憎恨情结。不知怎么搞的,又一次地神经质起来。这回好,朱元璋下令,索性取缔孟子这本书,人们终于明白,孟夫子是因为什么招他的恨了。在封建社会,科举年代,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是学塾的基础教科书,称之四书。现在成了三书,到了四年级,无书可念,也不是办法。这位皇帝发话,另出一本孟子节文,全国发行。在这本新版孟子里,把他不喜欢,不爱听,反感的,有抵触的词句,统统删节掉了。他对主持这项出版重任的编纂者,恶狠狠地咆哮: “如果这老小子活到今天,落在我的手里,不要了他

13、的命才怪!”看看朱元璋删掉孟子里的章句,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如“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如“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从这些话, 就可了解他为什么要跟孟夫子结下深仇大恨的原因了。因为孟子的民本思想,不太把皇帝当回事,而把老百姓高看一些。这还了得?居然胜过他,这可大大触怒了本是一个流氓无赖坐了江山的他,加之他的文化劣势对知识分子所形成的先天嫉恨,自然要把孟子的牌位撤出文庙了。其实,历代帝王中,不乏“略输文采”, “稍逊风骚”者,或一介武夫,唯知行伍,或出身草莽,胸无点墨。或贩夫走卒,目不识丁,或边野牧竖,蒙昧未化,这些在精神领域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者,一朝

14、得意,难免会有一种仇恨知识的反常心态,嫉恶知识分子的逆反情绪。但终究是要在文化上不得不补课的,在文明上不得不追赶的,否则他的统治也维持不下去。汉高祖刘邦当皇帝后,还得意洋洋地拿起儒生的帽子作尿壶,可后来,还不是强迫和他一块打天下的伙计,在那儿学习礼仪了嘛?这位亭长衣锦还乡回到下邳时。不也咧开大嘴,吼出“大风起兮云飞扬”的烂诗,作前卫诗人状嘛 ? 只有朱元璋,坚定地坚持着这种残酷嫉恨的小农心理,一直跟孟夫子过不去。这本孟子节文,甚至到他的儿孙接班当皇帝后,也不怎么强力提倡了。后来,也就渐渐湮没无闻了,后来,大家甚至都忘了曾经发生过的这场闹剧。现在,据说在国家图书馆里,还收藏有这本书,那自然是珍本

15、孤本,一般读者是不会借到以饱“眼福”的了。也许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任何倒行逆施,挡不住滚滚向前的时代潮流。最终只是成为笑柄,留 给后人作谈资而已。7、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九五之尊的天子陛下,都要朝孔孟两位磕头,以示崇经尊儒。B. 洪武二十二年,朱元璋下令,取缔孟子这本书。C. 历代的皇帝均借助孔孟之道统治老百姓,尤以元明清为重。D. 科举年代,大学 、 中庸 、 论语 、 孟子 , 是学塾的基础教科书,称之 四书 。E.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孟子的民本思想,不太把皇帝当回事,而把老百姓高看一些。B. 孔庙、孔府的规格,完全参照北京紫禁城的规

16、模,是相当富丽堂皇,显赫威风的。C. 新版孟子里,朱元璋把他不喜欢,不爱听,反感,有抵触的词句,统统删掉了。D. 朱元璋撤孟配享一事,在清人全祖望的鲒琦亭集中,有所记载。9、朱元璋删孟子的原因是什么?10、作者是如何看待“朱元璋删孟子”一事的,为什么?现代文阅读(二)(共 15 分)孔 孟(有删节)黄仁宇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既有 论语 , 则有 孟子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史记说: “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 ”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做苏格拉底,把孟子比做柏拉图。但是我们仔细比较他们,却也发现很多不相同的地方。最明显的,论语

17、中所叙述的孔子,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不如孟子凡事紧张。所以大成至圣能够以“君子坦荡荡”的风格, 避免 “小人常戚戚”的态度去保持他的悠闲。孔子令门人言志,只有曾皙最得他的赞许。而曾皙所说的,大致等于我们今天的郊游和野餐,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与这种态度截然相对的是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主张。孔子还说饭菜不做好,这样不吃那样不吃,衣服也要色彩裁剪都合式。孟子却毫不忌讳地提出“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而且“老羸转乎沟壑,壮者散之四方”等辞句也经常出现在他的嘴中。孔子没有直接的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论语之中, “仁”字出现了

18、 66 次,没有两个地方解释完全相同。但是他既说出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的话,可见他认为性恶来自先天。他又说“观过,斯知仁矣”,好像这纠正错误,促使自己为善的能力,虽系主动的,但仍要由内外观察而产生。孟子则没有这样犹疑。他曾斩钉截铁的说出: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孔子自己承认,他一生学习,到 70 岁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孟子的自信,则可以由他自己所说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一句话里看出。这种道德力量,经他解释,纯系内在的由自我产生。所以他说: “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也就是宣示人人都能做圣贤。孔子对“礼”非常尊重。孔子虽然称赞管仲对

19、国事有贡献,但仍毫不迟疑地攻击他器用排场超过人臣的限度。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徒,他死时孔子痛哭流涕,然而孔子却根据“礼”的原则反对颜渊厚葬;又因为“礼”的需要,孔子见南子,使子路感到很不高兴。孔子虽不喜欢阳货的为人,但为了礼尚往来,他仍想趁着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回拜他。孟子就没有这样的耐性。齐宣王称病,他也称病。他见了梁襄王,出来就说: “望之不似人君。 ”鲁平公没有来拜访他,他也不去见鲁平公。他对各国国君的赠仪,或受或不受,全出己意。他做了齐国的吊丧正使,出使滕国,却始终不对副使谈及出使一事。这中间的不同,不能说与孔孟二人的个性无关。或许论语与孟子两部书的取材记载不同,也有影响。但是至圣和亚圣,

20、相去约两百年,中国的局势,已起了很大的变化。孟子说“此一时也,彼一时也”,这八个字正好可以用来说明他们之间的距离。11、下列对原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2 分)A 文章由儒家学派的两位著名代表孔子和孟子的传承落笔,用比较具体的论据证明了“孔孟总是形影相随”这一主旨。B.文章第段用“但是”转入比较孔孟的不同,主要用例证法,论据充足,有说服力。C 文章第段说孟子没有孔子 “犹疑” , 主张性善来自先天, “斩钉截铁”用得形象而准确。D.文章第段举四个例子来证明孔子的观点,采用例证法,给人以真实感。E. 造成孔子和孟子思想言行不同的最主要原因是二人所处时代的局势“起了很大的变化。12、课文第段说“孟

21、子凡事紧张”,“紧张” 一词含义是什么? (4分)13、孔子和孟子有很多不相同的地方,根据文意,分三点对此概括说明。( 6 分)现代文阅读(三)(共 16 分)孔子的洒脱周国平我喜欢读闲书,即使是正经书,也不妨当闲书读。譬如说论语,林语堂把它当作孔子的闲谈读,读出了许多幽默,这种读法就很对我的胃口。近来我也闲翻这部圣人之言, 发现孔子乃是一个相当洒脱的人。在我的印象中,儒家文化一重事功,二重人伦,是一种很入世的文化。然而,作为儒家始祖的孔子,其实对于功利的态度颇为淡泊,对于伦理的态度又颇为灵活。这两个方面,可以用两句话来代表,便是“君子不器”和“君子不仁”。孔子是一个读书人。一般读书人寒窗苦读

22、,心中都悬着一个目标,就是有朝一日成器,即成为某方面的专家,好在社会上混一个稳定的职业。说一个人不成器,就等于是说他没出息,这是很忌讳的。孔子却坦然说,一个真正的人本来就是不成器的。也确实有人讥他博学而无所专长,他听了自嘲说,那么我就以赶马车为专长罢。其实,孔子对于读书有他自己的看法。他主张读书要从兴趣出发,不赞成为求知而求知的纯学术态度。他还主张读书是为了完善自己,鄙夷那种沽名钓誉的庸俗文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他一再强调一个人重要的是要有真才实学,而无须在乎外在的名声和遭遇,类似于“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这样的话, 论语中至少重复了四次。“君子不器”这句话不仅说出了孔子的治

23、学观,也说出了他的人生观。有一回,孔子和他的四个学生聊天,让他们谈谈自己的志向。其中三人分别表示想做军事家.经济家和外交家。唯有曾皙说,他的理想是暮春三月,轻装出发,约了若干大小朋友,到河里游泳,在林下乘凉,一路唱歌回来。孔子听罢,喟然叹日: “我和曾皙想的一样。 ”圣人的这一叹,活脱脱地叹出了他的未染的性灵,使得两千年后一位最重性灵的文论家大受感动,竟改名 “圣叹” ,以志纪念。人生在世,何必成个什么器.做个什么家呢,只要活得悠闲自在,岂非胜似一切 ?学界大抵认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至于什么是“仁”,众说不一,但都不出伦理道德的范围。孔子重人伦是一个事实,不过他到底是一个聪明人,而一个人

24、只要足够聪明,就决不会看不透一切伦理规范的相对性质。所以, “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这句话竟出自孔子之口,他不把“仁”看作理想人格的必备条件,也就不足怪了。有人把“仁”归结为忠恕二字,其实孔子决不主张愚忠和滥恕。他总是区别对待“邦有道”和“邦无道”两种情况:“邦无道”之时,能逃就逃(“乘桴浮于海”),逃不了则少说话为好(“言孙”),会装傻更妙 (“愚不可及”这个成语出自论语 ,其本义不是形容愚蠢透顶,而是孔子夸奖某人装傻装得高明极项的话,相当于郑板桥说的“难得糊涂”)。他也不像基督那样,当你的左脸挨打时,要你把右脸也送上去。有人问他该不该“以德报怨”,他反问:那么用什么来报德呢然后说,应该是用公

25、正回报怨仇,用恩德回报恩德。孔子实在是一个非常通情达理的人,他有常识,知分寸,丝毫没有偏执狂。“信”是他亲自规定的“仁”的内涵之一,然而他明明说: “言必信,行必果”,乃是僵化小人的行径(“硁硁然小人哉”)。要害是那两个“必”字,毫无变通的余地,把这位老先生惹火了。他还反对遇事过分谨慎。我们常说 “三思而后行”, 这句话也出自论语 , 只是孔子并不赞成,他说再思就可以了。也许孔子还有不洒脱的地方,我举的只是一面。有这一面毕竟是令人高兴的。研究孔子,如果顾及他的全人,对他的哲学或许也会有些新的认识吧。14作者认为孔子的“洒脱”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4 分)15孔子是一个读书人,他对于读书的主张是

26、怎样的? ( 4 分)16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那么孔子看待“仁”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4 分)17文章结尾说:“也许孔子还有不洒脱的地方,我举的只是一面。 ”联系全文,你认为孔子“不洒脱的地方”指的是什么 ? ( 4 分)四、 论文 、 孟子背诵考查(每空1 分,共 9 分)(1)子曰:“,。大车无小车无耕,其何以行之哉 ?(2) 子 曰 :“ 饭 疏 食 饮 水 , 曲 肱 而 枕 之 , 乐 亦 在 其 中矣。,。 ”(3)子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4) 子 夏 为 莒 父 宰 , 问 政 。 子 曰 : “ 无 欲 速 , 无 见 小 利。5)子曰:,思而不学则

27、殆五、作文(60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依据要求作文。人能弘道,非道能弘人; 德不孤,必有邻孔子。道如何?德为何?千百年来一直促使仁人志士做深度的追寻和精度的定位 请以“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为话题写一篇 800 字左右的议论文。2009 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参考答案参考答案1 B ( B 项中由“对于中庸的含义无所解释”,推测不出“中庸是指一种修养境界”,强加因果关系。)2 C( C 项“过犹不及”能够体现出中庸的思想,但不能说“中庸就是过犹不及 ”,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3 D( A 项:曲解了原文, “中庸”观念是孔子提出的,但他对于中庸的含义无所解释;B 项: “所有事情都有限

28、度”与原文不符,扩大了概念的范围,应为“许多事情都有一定限度”;C项:首先缺少前提“在一定的范围内”,另外“只有才”的表述太绝对化。)4 D5 A6 D7、 【答案】C 【思路点拨】文中第一段确实说 “历代的皇帝都需要借助于孔孟之道,来统治老百姓,所以对这两位圣人恭敬得不得了。 ”但是并没有说尤以元明清为重啊,再说了文中重点阐述了朱元璋排斥孔孟一事,这也是先后矛盾的啊。因此做这类题目稍稍了解文章内容,答案便一目了然。8、 【答案】B 【思路点拨】文中第一段说“孔庙、孔府的规格,基本上参照北京紫禁城的规模,是相当富丽堂皇,显赫威风的。” “基本上”而非“完全”。所以做这类题目除了要理解和分析文章

29、的能力外,还需要的是细心,有时答案就在文中,只是换了个词,换了个说法,意思就迥异了啊。9、朱元璋删孟子的原因是什么?【答案】因为孟子的民本思想,不太把皇帝当回事,而把老百姓高看一些。如“民为贵, 社稷次之,君为轻” 、 “君之视臣如草芥, 则臣视君如寇仇”等等。 朱元璋是农民出身,造反起家,当过和尚,做过盗贼,对文明、文化、文人,有一种抵触情绪。朱元璋自身的文化劣势对知识分子形成一种先天嫉恨,自然要把孟子的牌位撤出文庙了。【思路点拨】首先得弄清每段分别讲什么内容,其次确定答案的大致范围,最后筛选信息,概括答案。我们不难发现此题的答案范围重点在第2 自然段与第9 自然段。10、作者是如何看待“朱

30、元璋删孟子”一事的,为什么?【答案】作者认为这是一出闹剧,是倒行逆施,是挡不住滚滚向前的时代潮流,最终只是成为笑柄,留给后人作谈资而已。亚圣孟轲发展了孔子的“礼治”和“德政”思想,提倡“王道”,主张“仁政”,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等等。孟子的民本思想是以民为本,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任何违背历史潮流的倒行逆施最终只能徒给后人留下一笑柄而已。【考点】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C 级。【思路点拨】作者的观点是非常明确的,在最后一段即可看出。至于原因则集中在之前的几个段落中。11、 C、 E。 A 项对选文的主旨分析有误,主要内容应是阐释孔孟在思想行为方面的不同,B项对论证方法分析有误,主要用正反对比法,D 项选文第4 段举四个例子证明的是作者的观点。12、所谓“紧张”,是指为尖锐的社会矛盾、凶险的前途而焦虑、忧心、痛心的情绪。13 ( 1 )在态度方面,孔子“轻松愉快” “坦荡” “悠闲” ,孟子则“凡事紧张”; (2)在人性善恶方面,孔子认为性恶来自先天,孟子则主张性善论;( 3)在“礼”方面,孔子非常重视“礼” ,孟子对“礼”则不大重视。14 ( 4 分)对于功利的态度颇为淡泊,对于伦理的态度又颇为灵活(“君子不器”和“君子不仁”)。15 (4 分)孔子主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