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巧用生成性资源,让课改走进课堂厦门湖滨中学 叶志娟【引言】曾经听到这样的故事:三个孩子在花丛中玩耍,追逐飞来飞去的蝴蝶。突然,飞来了一群蜜蜂,发出嗡嗡的响声。孩子们非常好奇:为什么蝴蝶飞来飞去没有声音,而蜜蜂飞舞时会发出嗡嗡的声音呢?于是三个孩子回家后,各自向他们的父亲请教了这个问题。第一个孩子的父亲说:只要在学校考试能考好成绩就好了,其他的管那么多干嘛。第二个孩子的父亲回答道:因为蜜蜂的翅膀扇动得比蝴蝶快。第三个孩子的父亲面对孩子的提问,没有作出直接地回答, 而是取出一张纸。他先慢慢地抖动, 纸没有发出声音,接着加快抖动速度,纸发出了哗啦啦的响声。孩子看后,想了一会,又自己抖了抖纸,然后兴奋
2、地跳了起来,他将答案告诉了父亲。 思考1.什么样的学习方式适合孩子学?2.我们应该提供什么样的学习环境?3.孩子的提问是一种“生成”,面对生成性的资源,我们又该如何做呢? 一、研究的背景:(一)基于新世纪数学教学与改革发展的需要(二)缘于对一堂公开课的探讨(三)源于对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反思(一)基于新世纪数学教学与改革发展的需要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 “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 评价者”,更重要的是教学过程中呈现出信息的重组者。她认为:只有通过教师对学生“活”起来的“动”的重组,才能使教学过程真正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使课堂
3、教学实现师生积极、有效、高质量的多项互动。(二)缘于对一堂公开课的探讨案例1:八年级上册第15章整式第一课时:整式 “前面几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单项式。今天,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能否举出一些单项式的例子来?”学生们立马开动脑筋,踊跃举手,急不可奈地发言开来“单项式很多,像,2 ,”这时,连平日最不会发言的A同学也蠢蠢欲动、按捺不住自己了,把手举得老高。他是班里的差生,脑袋灵光,但是不肯学,有些调皮,属于那种“上课头发昏,下课打冲锋”的学生。看到他的踊跃举手,我心中暗喜,一定要听他好好表现一番。“A同学,你的手举得那么高,一定有很好的例子要举给大家听,那就请你来说一说吧!”其他同学也是满怀希望,翘首
4、以待。谁知道他“老师,F4和NBA是单项式!”全班哄堂大笑(三)源于对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反思1.教学理念不到位。2.对教材的解读不够深刻。3.教学机制不够灵活。 新课程改革提出 “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 ” ,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努力为每个学生的主动参与提供广泛的可能性。这种思想当前正深刻影响着众多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表现在课堂上就是时间还给了学生,学生 “ 活 ” 起来了,想说也爱说,课堂因此显得生机勃勃。教师不是工程师(他要按图纸施工),也不是电视导演(他们一般要按分镜头剧本去工作),而是节目策划,是与学生共同创造未来的人,创造是没有蓝图的,策划只抓大方向,大轮廓。 二、什么是课堂
5、生成性资源所谓生成性资源就是教材上没有的、 不可预设的动态资源, 它是在师生对话、互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教师和学生都是知识背景、能力水平、兴趣爱好、个性鲜明的人,而人是课程资源中最活跃、最具创造力的因素。 叶澜教授对理想的生成性课堂曾做过这样的论述:“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案,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三、课堂生成性资源的三个主要来源(1)学生突然提出的问题; (2)学生回答问题或讨论中突然出现的“闪光点” 或错误见解; (3)数学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突发事件。 案例:分式方程解分式方程解左边通得, 根据“两个分式相等并且分子相
6、等,它们的分母也相等”得即57 案例:如在学习分式的基本性质时,学生提出:“老师,通过您提供的素材,我们得出了分式的一些基本性质,现在我们小组考虑,如果分式的分子、分母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不为零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如果是都平方或立方呢?”而且还有同学还提出:“在分式基本性质中,强调的是分式的分子、分母都乘以(除以)同一个整式,为什么一定要是整式,是分式行不行?”“不行,为什么?如果行的话,教材中给出的分式的基本性质为什么没有提到?而后一个问题是执教老师十几年来,从为思考过的问题。教学设计应该只是一个教学构想, 而不是一份施工蓝图。 施工蓝图是十分细致周全,不能留下任何空白四角,虽然在建设中免不
7、了“洽商”修改的烦恼,但它毕竟要求要按计划施工。教学则不然,教学设计是教师为学生规划学习过程,主要规划发生在不同学生头脑中的事情, 即使教师进行了深入调查, 我们也无法完全弄清所有学生的情况,所以在教学设计上注意教学目标的弹性设计,不能将目标仅仅局限于认知,还要考虑到学生在这节课中可能达到的其他目标。 教师既需要在课前尽可能地对教学过程实施中学生可能出现的种种“可能”加以猜想推测,又要具备良好的教学敏感;在课中准确洞察学生心灵的秘密,敏捷地捕捉学生在课堂上稍纵即逝的变化;不断捕捉、判断、重组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见机而作,适时调整教学进程和教学内容,形成新的教学步骤;使课堂教学更贴近每
8、个学生的实际状态,让学生思绪飞扬、兴趣盎然,使师生积极互动,涌现新的问题和答案,使教学过程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引领学生共同进入发幽探微的教学境界。四、探索与实践(一)营造环境,促进“生成”(二)调整预设,重组“生成”(三)捕捉资源,巧用“生成”(一)营造环境,促进“生成”有研究表明,生成资源不会凭空产生,它需要“温床”的培育,这“温床”是什么呢?是优化了的学习环境,这环境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硬环境如多媒体课件,集电光、电声、图形、文字于一体的媒体情境,能多重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思维异常活跃,容易产生新异的想法。二是软环境 如心理环境、改变教学观念、运用延时评价如心理环
9、境,课堂教学存在一种心理场,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的心理场能诱发学生的内驱力。教师要营造民主、和谐、积极、向上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消除各种不良学习心理的影响,使潜在的能量得以充分释放,个性得以张扬,生成便有可能。又如改变教学观念,转换师生角色,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计开放性问题,给予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学生的思维自由驰骋,便会出现奇迹。再如运用延时评价,在“再想想,有没有别的”中,出现预想不到的局面。教师要制造这种“温床”,萌生课堂生成资源。 1.教师首先应做到与学生平等对话,尊重学生的现实思考。 2.其次教师应“ 弹性”设计教学方案,为学生“生成性资源”的重组留有足够的空间与时间。 (二
10、)调整预设,重组“生成”在预设与生成这一对关系中,不能把任何一项绝对化。预设教学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在传统教学中,课堂教学过程是忠实执行教案的过程,在课堂评价时也总是考虑这节课是否完成了教案中的预设过程,强调知识的传授和讲解。在课程改革注重教学的生成性的同时必须关注预设。课程生成的主体是学生,生成的课程是要让学生去获得深刻的感受, 并不是“知道”。 不同的学生必须通过各自主体的活动、对已有经验的筛选、对新经验的理解,才能使自己的经验不断更新,使新经验生成。 单线型备课多线型备课空间型备课多一份对教学路径的预设、多一份对教学的动态生成。 案例:在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一节的讲解中,我提出这样一个问
11、题:如图,一座大山的两侧有两个村子,一个在A处,一个在B处。有一天,一个村民想测量一下A村到B村的距离,你能帮他想一个好办法吗? (三)捕捉资源,巧用“生成”1.捕捉误点。(1)捕捉教师的错误。(2)捕捉学生的错误。 (3)捕捉教材的误区。 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愿意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真正的课堂会因错误、发现、探究、进步的良性循环而充满活力。当一些关键性的、有普遍意义的错误,被教师及时捕捉并经提炼成为全班学生新的学习材料时,学生的探究兴趣将被大大激发,因为“学习的最好材料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案例:(1)捕捉教师的错误。 学完“菱形的性质与判定”
12、后,我安排了一节习题课,计划处理完课本习题后在讲评试卷。片断如下:师:请同学们动手画菱形ABCD,使AC50mm,BAD60°?生(纷纷回答):先画角,再在AM、AN上分别截取AB=50mm,AD=50mm。【注】在本大节教学中,师生已归纳了:若菱形的一角为60,则较短的对角线长与边长相等。此时,已知对角线AC50mm,BAD60°? ,师生均未细辩,主观认为了AC即较短的对角线,则边长也为50mm,为错解此题埋下了伏笔。】按学生所述,师板演图形,并提问后面的步骤。画完图后,学生发现老师画的图形中AC与边长不等(2)捕捉学生的错误。 于是我不动声色向学生发出疑问: 请大家认
13、真观察并思考, 我们刚才的作图对不对?生1:错了错了,应是AC50mm,而不是BD。生2:调换字母的位置就成!此时生3:不行,这样就成了BAC60°,与已知BAD60°不符。【不失时机地,师提醒学生:菱形ABCD中若AC长边长,则B 或 D60°,而当 A60°,BD长边长】生:这可怎么办?见学生无反应,师提醒说:前面的作图中我们把边长当作了 50mm ,从而画出了图形,如今边长成了未知,你该怎么办? 反思:1.此时学生的思路豁然开朗,犹如开闸的河水,他们纷纷利用已具备的菱形性质出谋划策,找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就连平日不怎么开口的学生也不由自主的指手
14、画脚。教师本人,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学中的各种信息,都可看作是宝贵的教学资源。而师生在围绕着教材展开的真情对话中,相互启发,相互感染,相互促进,从而求知的欲望被激发,情感的闸门被打开,思维的火花被点燃。这样,师生间的互动对话的过程可以催发、生成许多教学契机。 2.教师在真情呵护学生纯真、稚嫩的童心,积极诱导学生使他们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的同时,必须加强引导,及时调控,充分发挥教师“组织者、指导者和激励者”的作用,为“生成性资源”定向导航。 回顾与思考例如,在上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一课时,老师要求学生类比画正比例函数图像的方法,尝试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在巡视的过程中,教师发现有如
15、下几种错误: 错误原因:(1)在“列表”这一环节 (2)在“连线”这一环节 (3)图象与x轴或y轴相交 老师把这几种图像投影出来, 请学生进行自评及互评, 教师则在一旁作适当的指点,很快通过师生的互动形成了正确的认识,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再投影出正确的图像。在这样的回应过程中,学生真切地认识到了产生错误的原因,通过再认识主动地掌握了知识。(3)捕捉教材的误区。 1.新教材中有一些教学内容的删减可能反而会让学生增负。2.新教材中一些教学内容的通俗化可能会让学生误解。3.新教材中一些教学内容强调开放可能会让学生不得要领。教材绝非绝对真理。在深入研读教材时,学生常常会向教材发难,这是教师借题发挥、引导探
16、究的大好时机。教材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重要的、基本的工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围绕课本来进行的,学生的读书过程,就是数学概念、规律逐渐形成、理解、记忆和掌握的过程。但是,我发现目前中学生读数学书存在着许多问题。下面是一堂初二数学课中,由于学生读数学书所存问题引发的故事: 上反比例函数这节新课之前:一学生拿着作业本上一习题,也不容我看清楚,就非常急切地问:“老师,这是怎么回事?我实在弄不明白。你看,如果x取1,y=1;如果x取1,y=1,这怎么是y的值随x的增大而增大呢?” 2捕捉亮点(1)尴尬产生亮点 (2)精彩产生亮点 (3)差异产生亮点 (1)尴尬产生亮点 如 是分式吗?师:
17、化简后不就是2x,而 2x的确不是分式。学生乙:不对,根据分式的定义:如果A、B是整式,且B中含有字母,那么 是分式。在 中,A是 ,B是 ,很显然 是字母,所以毫无疑问 是分式。学生甲:老师你说是 分式吗?教师尴尬了(2)精彩产生亮点师:哦,老师错了。这就奇怪了,同一个式子要么是分式,要么是整式,两者必居起一,这就说明了必有一人是对的。究竟谁对谁错呢?我们大家一起来辨析与讨论。学生乙首先提问老师:请问老师,你是怎样把 化为 师:根据分式基本性质。学生乙:那就请问,什么样得式子才可以运用分式得基本性质呢?师:那当然是分式。学生乙笑了:如此说来你也认为 是分式。师:这。学生精彩的反问,再次将课堂
18、推向高潮。案例:(3)差异产生亮点例如:在一次数学活动课中,给出了如下题目让学生讨论:1.如果平行四边形内角的平分线能够围成一个四边形,那么这个四边形是2.述问题中的“如果能够围成 ”是否意味着不能围成四边形的情况?请说明理由?案例:一道变式题的讨论习题课上,老师出示了一道练习题解方程 接下来老师将原题改为关于x的方程 无解,求m?3.捕捉疑点 (1)思维方式的多样性。 (2)思维层次的深浅性。 (3)思维的拓展性。 (1)思维方式的多样性。这是指对同一个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这些方法基本上处于同一个思维层次上。 例如,在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第一教时时,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开放性的问
19、题:在两个三角形中,根据三个元素对应相等,写出你认为可能构成ABC和A1B1C1全等的各组条件。学生通过探索,少的找到了五、六种,多的有十几种,最多的一位学生找到了二十种。当学生把这些结论呈现出来时,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的问题:这些结论的书写是无序的,隐藏在背后的是学生思考问题的无序。(2)思维层次的深浅性。这是指针对同一个问题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了不同的结论,但在思维的层次上存在着较大的落差。下面剪辑了一段师生课堂对白片段,主要在于探寻反比例函数图象与象限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而强化学生对“反比例函数图象的性质”理解。 T 当我们在研究反比例函数解析式的性质中,在谈到x增大y的变化情
20、况时,为什么一定要说“在每个象限内”? S1 因为反比例函数图象是两条曲线,要么在一、三象限内,要么在二、四象限内。 T 有没有可能在一、二象限或一、四象限或二、三象限或三、四象限内? S1 不太可能 T 为什么? T 不错。 S1 因为大家在作图时还没发现这些情形。 (大家七嘴八舌) S2 我知道。当 时,反比例函数图象在一、三象限内;当 时,反比例函数图象在二、四象限。 T 说对了,这是从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中k的取值角度去谈的,能不能结合象限本身来讲。 (沉默了一会) S3 我们都知道判断两个非零数之积取符号的方法,即“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在一、三象限内的点(x, y)的x,y两坐标属于同
21、号情形,正好符合 ,而在二、四象限内的点(x, y)的x,y两坐标属于异号情形,也正好符合 。 T 不错。 教师以连续的问题为学生搭建认知能力逐步提升的“脚手架(Scaffolding)”,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进入所学内容,并引导学生通过自我探索和协作学习方式,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学性和主动性,又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加全面、深刻的理解。(3)思维的拓展性。 这是指当一个问题得到解决后,是否可以改变已有的题设条件从而获得新的结论。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习题课这一课时时,教师提供给学生这样一个问题: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E、F、G、H分别是边AB、BC、CD、AD的中点,请你判断四边形?EFGH是一个怎样的四边形?学生通过思考后得出这也是一个平行四边形。这时教师作出了如下的回应:若改变已有的条件,将会得到怎样的结论?学生再次进行思索。有人把四边形ABCD改成普通四边形,发现结论不变;有人把四边形ABCD改成梯形,发现结论也不变;有人把四边形ABCD改成矩形,发现四边形EFGH变成了菱形;有人把四边形ABCD改成菱形,发现四边形EFGH变成了矩形;有人索性把四边形ABCD改成正方形,发现四边形EFGH也成了正方形。 4.捕捉空间优秀的教学设计不是对课堂情况进行面面俱到的预设,它要给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初中物理听评课记录电压
-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课件
- 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多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学试题(含答案)
- 2024年秋期中八年级道德与法治试题卷
- 《财政审计概述》课件
- 《货币均衡与失衡》课件
- 《谁搬走我的乳酪》课件
- 土地的誓言课件
- 《调查结果简介》课件
- 《货代业务流程》课件
- DZ∕T 0130.6-2006 地质矿产实验室测试质量管理规范 第6部分:水样分析(正式版)
- 2023年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各版本)
- 压力性损伤治疗护理新进展
- 大疆机场2操作白皮书
- 大班语言魔术喇叭
- 员工廉洁从业培训
- 医疗器械培训试题及答案
- 上海市监理通用表
- 露营基地旅游运营策划方案相关7篇
- 国家开放大学一网一平台电大《可编程控制器应用实训》形考任务4终结性考试题库及答案
- 基于STM32的可遥控自动跟随小车设计与实现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