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医学史考试重点_第1页
中外医学史考试重点_第2页
中外医学史考试重点_第3页
中外医学史考试重点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外医学史考试重点第一章1.周朝宫廷医生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这是最早的医学分科。六气:阴阳风雨晦明。2.纸草文”古埃及 医学史料: 史密斯 ( Edwin Smith)纸草文, 外科知识 埃伯斯 ( Ebers)纸草文, 医学通论 伊姆荷泰 -医神,“平安到来的人”3.印度 医学: 妙闻集 -意为苏斯拉他,为 阿输吠陀的外科学 代表性典籍; 阇罗迦集 ,为阿输吠陀的内科学 代表性典籍, 作者阇罗迦,古印度内科学的奠基人。4.最早提出六气病因学说的是春秋时秦国的名医医和,开创了外感病因学说的先河,是后世“六淫”病因论的滥觞。第二章1.战国到秦汉 ,中医药学出现了发展高潮,中医学术体系建

2、立!2.马王堆汉墓医书:脉灸经: 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现存最早论述 经脉的文献。 五十二病方-反映了 西汉 以前的医学水平,现存最早方书。 帛画导引图 -我国现存最早的医疗体操图。木简本:十问,和阴阳方,天下至道谈,杂禁芳。3.黄帝内经全面地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标志着中医基础理论的初步确立,其后中医学发展均是以其为理论基础,这是中医发展史上影响最大 的一本著作。4.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或本经,首载于梁代阮孝绪的七录 ,我国 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5.张机,字仲景,中国临证医学、辨证论治奠基人,现代个体化治疗方案运用的第一人。6.扁鹊 :一专多能,内外妇儿兼长。撰有扁鹊内经、扁

3、鹊外经。提出“ 医有六不治 ”7.华佗: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尤以外科著称。“ 外科之祖 ”,著有:“ 麻沸散”,“五禽戏 ”8.阿尔克迈翁 ,将哲学引入医学。9.希腊哲学家中, 出色的还有 苏格拉底 (Socrates)、柏拉图 (Plato)和亚里斯多德 (Aristotle) 。10.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11.希洛菲利 记述解剖学第一人。十二指肠、前列腺、眼部构造、脑与脊髓、神经解剖。12.爱拉吉斯拉特:命名三尖瓣,观察脉搏搏动。否认体液病理说,是 西方精气学说的创始人。13.塞尔萨斯 (Celsus,公元 1 世纪 ) ,百科全书学派,最早用拉丁文写医书。 论医学炎症特点:

4、红肿热痛。14.西方的植物学之父西奥夫拉斯塔斯。15.方法学派,创始人赛米松。16.盖伦 ,古罗马 医学代表人物, “ 西方医圣 ”。著有,论解剖规程 。重视药物治疗, “盖伦制剂” 。第三章1.黄帝内经太素 作者:隋唐 杨上善 。现存最早内经注本!2.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唐王冰。素问最早诠释本是素问训解3.晋代王叔和整理编次伤寒论按照“可”与“不可”编排。4.孙思邈对伤寒的研究,以方为纲比附归类。脉学的总结 王叔和 -脉经,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对比: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现存最早论述 经脉的文献。5.诸病源候论 第一部系统论述病因证候理论的专著,隋代巢元方 。详细记载各种疾病, 内

5、科为主。6.本草经集注梁朝陶弘景, 号华阳隐居,“山中宰相” 药物学的又一次总结。在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补充新药, 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 分类。方便临床,创“药” 分类法。重视 炮制 ,详论药物加工修治方法。365 种诸病通用7.新修本草(唐高宗时代) , 苏敬等 ,第一部国家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包括本草 、药物、图经三部分。 本草著作中自此开始载药物图谱。 首载银膏用作牙科充填剂,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汞合金补牙的记录。 附的图经、图谱均是中国本草学上的创举。医学生的必修科目。8.食疗本草孟诜 食疗本草专著9.本草拾遗陈藏器拾遗,创 10 剂分类法10.食性本草陈士良食用药物分类整理11.海药

6、本草李珣 海外传入药物12.雷公炮炙论 ,我国第一部炮制学专著,载药300 种!作者:南朝雷敩。后世制药业皆尊雷敩为炮制学鼻祖。如法炮制”13.制药化学的先声炼丹术。炼丹术源于 战国时期,秦统一后其风大行。14.肘后备急方又称肘后救卒方 ,简称肘后方 ,作者:西晋葛洪 ,自号抱朴子,集儒道、道教、炼丹与医疗与一身。性质: 中医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 。特点:内容丰富,简廉便验。天花症状,为世界最早描述。恙虫病(沙虱) ,为世界最早认识。首次记载了下颌关节脱位的复位方法。葛洪的妻子鲍姑是我国史籍记载的第一位女灸家。15.性质: 我国第一部临床百科全书 -千金方(备急千金要方 + 千金翼方各 30 卷

7、。唐代,“药王”孙思邈。 .集唐以前医方之大成: 载方 6500 余。积累丰富的药物: 经验药物功效研究;注重辨证用药重视食治;专列食治一门;重视药物采集、储藏、炮制等;重视道地药材。“阿是穴”16.外台秘要唐代 王焘 。性质:大型综合性医著。消渴发病时小便味甜, “金针拨障术” 治疗白内障,首次记载通过观察小便法鉴别诊断黄疸之轻重、进退。17.刘涓子鬼遗方简称鬼遗方 ,晋代刘涓子, 为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学专著 ,以叙述痈疽的证治经验为主。18.经效产宝 ,唐代昝殷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产科名著。19.颅囟经,隋唐时期,撰人无考, 我国现存第一部儿科学专著,标志着儿科学的初步形成 。“儿科之祖

8、” -钱乙20.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成书于南宋,作者蔺道人。我国现存第一部骨伤科专著。第一次倡导和规定了骨折脱臼等损伤的治疗常规。21.针灸甲乙经 ,晋皇甫谧,晚号“玄宴先生”。我国现存最早并以原本传世的第一部针灸专著。22.太医署是唐代的最高医学教育管理机构。分:医科,针科,按摩科,咒禁科。23.修道院医学在中世纪成为连接古典和通向文化复兴的关键节点。经院哲学信仰时代。24.奥利巴锡阿斯-教堂医学 。迪奥斯科里德斯-药典25.艾休斯 -四卷集,在文艺复兴时期本评价为最有价值的医学作家。26.中世纪最杰出的外科医生是爱琴海的保罗。27.波斯人 雷泽斯 -医学集成,一部医学百科全书,第一个区分天花

9、和麻疹的人,第一个使用汞制剂的人。28.阿拉伯医学文化黄金时代的代表-阿维森纳 ,“医中之王” ,“中东医圣” ,中世纪三大明星:希波克拉底,盖伦,阿维森纳。医典。29.“阿拉伯外科之星”-艾布。卡稀姆。宰赫拉维,医学宝鉴30.阿拉伯 -伊斯兰文化的三大源泉-巴格达, 开罗,科尔多瓦。第四章1.国家对医政制度、医籍整理与研究的高度重视与加强,是宋代医学发展中的标志性举措。2.唐代太医署;宋代太医署(局) 、翰林医官院、翰林御药院金;元代太医院3.宋朝, 太平惠民局 是中国医药史上 第一所 以制作和出售成药为主的 官办药局 !4.由药局编撰的 合剂局方 是世界上最早的官定药局方。5.1057年专

10、设“ 校正医书局”,大批医书都是经过此次校订、刊行后流传下来的。6.太医学教育(宋徽宗) :方脉科,针科,疡科。医学校第一次正式纳入国家官学系统。7.金代出现正骨科。8.北宋 庞安时伤寒总病论 ;北宋 朱肱伤寒类证活人书,以问答体例 ;北宋韩祗和伤寒微旨论 ;南宋许叔微注解伤寒百证歌 ,七言秧歌;伤寒发微论七十二证证治;伤寒九十论 ,病案;南宋郭雍伤寒补亡论9.金成无己 注解伤寒论 ,现存全面注释伤寒论的最早专著 !特点:以经释论, 伤寒论原文与注解互为呼应。10.开宝本草是宋代最早由政府主持校订的本草著作。11.本草图经(公元 1058-1061年)我国药学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绘而成的刻版

11、药物图谱!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部版刻药物图谱。实用性强。12.证类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作者: 北宋唐慎微,宋代药物学最高水平成就。每药均有附图, 还附以制法。后政府修订为国家药典颁行。13.本草衍义,北宋寇宗奭。提出气味新书,鉴别药物真伪优劣,考证各说,纠正谬论。14.饮膳正要,作者:元饮膳太医 忽思慧。中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饮食卫生与食治疗法的专书, 也是一部 有价值的食谱。15.太平圣惠方 ,大型方书。集理法方药 一体的完整体系的医书。16.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颁行全国。 是第一部国家颁行的成药专书和配方手册!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局法典。推广成药。影响:官府守之以立法,医门传之以为业

12、,病者恃之以立命,世人习之以成俗。17.圣济总录,宋元时期载方最多的方书。18.普济本事方 ,宋代许叔微,麻黄汤。19.宋严用和济生方20.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三因方)南宋 陈言(无择 )进一步阐述了三因致病说,标志着中医病因学理论的成熟,分为外因、内因、不内外因。形成脉证因治的医疗体系。21.崔氏脉学又称崔真人脉学、紫虚脉诀。南宋,崔嘉彦。精炼脉学:浮沉迟数为纲,风气冷热主病,并以四言歌诀的形式撰写。22.诊家枢要,元代滑寿撰。23.察病指南,南宋施发 。绘制了33 种脉象图,以图示脉,是脉搏描述上的创举。最早以图示脉的著作!24.元代敖氏著金镜录 ,讨论伤寒舌诊,列舌象图12 幅。元代杜本

13、补充24 图编成敖氏伤寒金镜录,主要病理舌象均已提高到。为我国现存第一部图文并茂的验舌专书!25.宋欧希范五脏图简称五脏图,是已知世界上最早的人体解剖学图谱专书。存真图26.十药神书,作者:元葛乾孙(字可久)为治疗肺痨病提供了可以遵循的法则。27.南宋 陈自明 。外科精要将辨证施治的原则运用于外科临证,重点叙述痈疽发背,整体和内外结合治疗。树立“治外必本诸内”的原则。28.元齐德之外科精义,总结了宋元时期外科学领域中的新成就,实用外科专著。29.太平圣惠方载述痈疽“内消”和“托里”的治则。痈疽脏腑辨证。圣济总录提出痈疽内热所致,治疗宜内外兼治。卫济宝书有了“癌”字的最早记载(指深部脓肿,非恶性

14、肿物);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认识到某些癌肿的特征。30.宋元时期,伤科无专著,元代增设正骨兼金镞科 。31.元代李仲南永类钤方 ,设风损伤科骨伤科专篇,创制了缝合针“曲针” 。32.元 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 ,骨折脱臼复位前,应行麻醉,然后施术。 是世界已知最早全身麻醉文献! 悬吊复位法,牵引复位法是伤科史上的创举!33.宋 杨康候(字子建) 十产论 产科专著,论述十种难产及处理方法,记载了 转胎手法 是医学史上异常胎位转位术最早记载。34.虞流备产济用方记载用全兔脑制成“神效催生丹”;35.南宋 -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联系脏腑经络等基础理论论述妇产科疾病证治;宋以前妇产科之大成。36.北宋钱乙“

15、儿科之祖”,小儿药证直诀内容:生理、病理、治疗,五脏辨证。标志儿科学体系形成,儿科学最高成就。创制了一些儿科专用方剂。37.南宋 刘昉幼幼新书 。整理汇集了宋以前儿科之大成;保留了一些散佚的文献;记载小儿指纹最早的书籍 “虎口三关“指纹检查法” 。38. 南董汲小儿斑疹备急方论善用寒凉治疗痘疹;39.南宋陈文中小儿痘疹方论提出温补法治疗痘疹;40.宋小儿卫生总微方论(保幼大全),“烙脐饼子” 。41.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又称铜人腧血针灸图经,简称图经,北宋王惟一。图经、石碑、铜人。42.南宋王执中, 针灸资生经 ,对证配,提倡“同身寸”法穴,集宋以前灸法之大成。43.元初 窦默,标幽赋,人体十

16、二经巡行顺序流注关系是从太阴肺经 开始,配穴上十分注意时间性 。以歌赋体载,通俗易懂。44.滑寿,十四经发挥 。任、督二脉分布、专穴“十四经”45.南宋闻人耆年备急灸法46. 金何若愚子午流注针经 流注指微赋47.五代时和凝父子撰成疑狱集,是我国现存较早的法医著作。48.南宋宋慈,洗冤集录,有重大价值影响于国内外的法医学专著!49.张元素,金代易水人,易水学派的开山,创立了药物升降沉浮学说与引经报使学说。著作:医学启源 、珍珠囊、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珍珠囊中药物归经说和脏腑标本用药式为后世遵循。50.金刘完素(刘河间) :字守贞,又号通玄处士。寒凉派,火热论,河间学派的创始人。提出解表、表

17、里双解、功里的治法。著作:素问玄机原病式 、宣明论方。51.金张从正(张宛丘) ,字子和,学术特点:攻邪论 ;善用汗、吐、下三法;善精神疗法。学派:攻下派著作:儒门事亲。52.金李杲,号东垣老人 。学术特点: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脾胃为升降之枢;治疗善以调补脾胃,升举清阳。脾胃论,学派:补土派 ;著作: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 、兰室秘藏53.王好古,阴证论。54.元代朱震亨(朱丹溪)字彦修。学术特点: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滋阴降火。相火论 。学派: 滋阴派 ; 著作:格致余论、局方发挥。55.教会修道院和阿拉伯学者以各自的形式保存了一部分古代文化,构成中世纪欧洲文化和科学文化

18、迈向启蒙时代的基础。56.医学知识的积累和医学世俗化在修道院内由修道士逐步形成,最终表现为医院的出现和大学医学教育的兴起。57.中世纪修建的医院非常华丽,最早的医学校-萨勒诺。58.中世纪著名的有意大利的波伦亚 (Bologna)大学和法国的蒙彼利埃(Montpellier) 大学。讲授内容主要是医学学说,很少涉及临床内容。59.意大利波伦亚大学,奥尔德洛蒂 (TAtderotti ,1223l303),把阿拉伯医学和希腊医学融合在一起来教学。蒙迪诺 ,让解剖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第五章1.内经的注释研究明马莳素问注证发微灵枢注证发微 (最早全注本 )明吴崑素问吴注清张志聪素问集注灵枢集注,以

19、经解经。2.明 张景岳类经 “, 以类相从”,分为 12 大类, 为现存分类注释 素问灵枢 最完整者。 另有类经图翼类经附翼明 李中梓内经知要 ,节选内经原文分为 8 类,内容全面简要,实为上乘之作。清 汪昂素问灵枢类纂约注,节选素问 、灵枢,分为 9 篇,参王、马、吴、张,结合己见,予以节注。3.本草品汇精要明代唯一一部由政府组织编纂的本草学著作。4.本草纲目,李时珍 ,字东璧,晚年号濒湖山人,成就:集 16 世纪前药物学之大成,载药 1897 种,增药物 149 种,先进的药物分类: “物以类从,目随纲举” ;.科学记述药物知识 :设发明、正误等项。5.清代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 ,从增加新

20、药种类数量 而言,可居 历代本草之冠 。6.食物本草: 朱橚救荒本草药食两用。地方本草:兰茂滇南本草首载土茯苓、川贝等药,开地方药物志先河。7.明 缪希雍炮炙大法明代炮制学名著。8.明 陈嘉谟。本草蒙筌,普及本草,便于初学。9 明清 汪昂本草备要常用药简明注本.10.清 严西亭得配本草药物配伍应用专书。11.普济方我国古代最大的方书,成书于明代,朱橚等编撰。12.明代吴崑医方考是注解方剂的代表性专著。以讨论方解为主要内容。13. 古今名医方论 ,清罗美精选古今常用名方及方论编撰而成。14.医方集解,清汪昂,按方剂功效进行门类划分。15.明代施沛祖剂 ,以一方源流为类进行注释和介绍。16.清代赵

21、学敏,窜雅,民间验方及走方医经验的汇集。17.综合性内科著述:王纶明医杂著。对内科理法方药的发展有一定指导意义。治疗取法四子之说。18.温补派薛己。代表作:内科摘要,医话体例,医学史上第一本以”内科”命名的医籍。19.理虚元鉴明汪绮石,中医虚劳证治专著.20.慎柔五书,明胡慎柔撰,其内容以内科虚损类疾病为主,兼及其他杂病的证治。21.清代吴澄不居集 ,提出虚劳病因的外损学说,成为现存内容最为丰富的有关虚损治疗的专书。22.清代王清任,是我国医学史上有创新精神的医学实践家,医林改错 善用活血化瘀创立活血化瘀方剂;重视解剖学“业医诊病,当先名脏腑”。23.明 陈实功 ,字毓仁,号若虚, “正宗派”

22、。著作:外科正宗。学术特点:强调内外治结合24.清 王惟德 ,全生派 。著作:外科证治全生集学术特点:把外科分为阴阳两类,“痈发六腑” 、“疽发五脏” ;治疗上,反对寒凉清火之品治疗阴证。反对使用刀针和腐蚀药治疗,强调内治。25. 清 高秉钧,心得派。著作: 疡科心得集 。学术特点:强调疡科同样须内治法“病因” 、“辨证”,将温病学说用于外科。26. 明沈之问 解围元薮 最早的麻风病专书。27. 明陈司成, 霉疮秘录 ,梅毒病专书,世界医学史上最早记载以砷剂治疗梅毒 。28. 薛己正体类要 :记述了正骨手法 19 条及外科方剂等。强调伤科论治应遵循八纲辨证。29. 吴谦医宗金鉴 正骨心法要旨

23、:对骨科手法、 解剖、器械图解详明,并吸取多种临床经验。30. 胡廷光伤科汇纂 :汇辑清以前伤科文献资料,载方1000 余首,插图10 多幅。31. 妇产科,影响最大的名著是清 傅山(傅青主)的傅青主女科,对女科“肝郁”辨证立论别有新意。32. 王肯堂 -女科证治准绳 ,万全 -万事妇人科33. 儿科学:薛铠保婴撮要 ;明 万全万密斋医书十种;明 王肯堂幼科证治准绳 ;清 陈复正 幼幼集成“指纹”。34.五官科:明倪维德原机启微;明末 傅仁宇审视瑶函;清顾锡银海指南 ;证治准绳:最早记载了色盲。重楼玉钥,清 郑宏纲 (号梅涧),附方养阴清肺汤为治疗喉症的著名方剂。35.针灸与推拿:明 高武,针

24、灸节要聚英 ,铸男、女、儿童针灸铜人各一。明末 杨继洲针灸大成 ,透穴针治法,针灸与药物综合治疗的经验, 是明清内容最为丰富、 影响最大的针灸著作。36.温病学起源于内经 ,发展于伤寒,成长于宋元,成熟于明清。37.明 吴有性 ,字又可 .著作:温疫论 ,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部疫病学和溫病学专著 。成书背景:明代温疫大流行成就:提出了温病不同于伤寒的系统见解;创“ 戾气学说”,对温病病因学有所创新;创立了一些区别于伤寒、适用于瘟疫的治疗原则。影响:在传染病发展史上写下重要篇章,为温病学说创立奠定基础,标志着溫病学说的形成。38.清代温病学说全面发展: 清叶桂(叶天士)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温热论成

25、就:温病发生、发展规律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施治方法发展了温病诊断方法舌诊、验齿、辨斑疹等确立了温病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治疗大法 清薛雪,字生白,号一瓢,湿热条辨,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部专论湿热病的著作。阐述了湿热病的病因、证候、发展变化特点;提出湿热病的辨证论治要领。 清 吴瑭,字鞠通。温病条辨 完善了温病学说,鉴别伤寒与温病,提出温病分九种;创立三焦辨证。 清 王士雄 ,字孟英。温热经纬,霍乱论。39.丛书:赤水玄珠全集(赤水玄珠 +医指绪余 +孙文恒医案),明代孙一奎。40.医学纲目系综合性医书,明代楼英编撰。41.明 王肯堂证治准绳 ,包罗临证各科,以证治为主。4

26、2.温补派张介宾,自岳景,后人称“张熟地”。代表作:景岳全书 以温补为特色, 矫正金元以来寒凉攻伐之弊端。类经。学术思想:阳非有余,真阴不足,人体虚多实少。43.医宗金鉴清吴谦。“心法要诀”为全书精华所在是具有教材性质的普及性医学丛书。44.类书:明代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清代将廷锡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现存规模最大、体例较为完善的古代类书。迄今类书中收录医书最多者。45.商务印书馆 出版了许叔微的 伤寒百证歌 、 伤寒发微论 、 伤寒九十论三书的合订本,即 许叔微伤寒论著三种。其中, 伤寒九十论被誉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案专著,该书记载了许氏经治的病案 90 例,以内经 、 难经 、 伤寒论

27、等医籍为基础,结合作者个人的见解加以剖析,论述精要。作者并于此书中提出“十剂”的方剂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46.名医类案:明江瓘,开创了选编古人医案于一书的先河。47.清代医案著作以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最为知名。48.文艺复兴时期,医学改革家巴拉赛尔萨斯,最早攻击盖伦学说。 重视临床观察的医学家,敢于与中世纪医学决裂!癫痫、矽肺、矿泉水疗病、提倡应用化学药品;相信神创造世界、占星术。49.医学伴随艺术前行:米开朗琪罗, 达芬奇, 拉斐尔,图勒。50.人体解剖活动的奠基人:维萨里,人体的构造 。维萨里第一次与盖伦相反地描述了静脉与人类心脏的解剖。51.新陈代谢研究:桑克托瑞斯 (Sanctoriu

28、s 1561 1636)首次将量度观念 应用到医学中。体温计;脉动计;套管针;气管切开器;近代研究新陈代谢的开始。52.哈维血液循环。论动物心脏与血液运动的解剖学研究,证明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原动力。心脏容量、出入心脏的离心血量和回心血量、血液流动的时间。53.哈勒近代生理学之父,著作 生理学纲要 。呼吸运动、骨骼运动、胎儿的生长发育等。重点: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 应激学说54.意大利人,莫干尼,病理解剖学创始人。论疾病的部位与原因。把“病灶”和临床症状联系起来,西医诊断学才开始找病灶,这种思想影响至今。55.叩诊法 的发明人是奥地利医生奥恩布鲁格 。56.内科学: 西登哈姆,“近代西方临床医学之父

29、”。 7 世纪是新旧医学产生矛盾冲突的时代,古老的医学仍旧占据主导地位。57.18 世纪, 布尔哈未 (Boerhaave)成为当时世界最著名的临床医学家。58.外科学: 法国军医巴累 ,创伤治疗 。59.德国,弗兰克(J. Frank,1745 1821),全国医学监督体制 ,居民的悲惨生活是疾病的温床。预防医学和社会医学的先驱!60.英国乡村医生贞纳 ( 1749-1832 年)接种牛痘,为人类消灭天花做贡献。61.1980 年瑞士日内瓦第33 届世界卫生大会宣告,天花已被完全消灭62.西医学就是在16 世纪解剖学的基础上,经过了17 世纪的生理学, 18 世纪的病理解剖学,19 世纪的细

30、胞学、 细菌学等的发展,以及19 世纪末和20 世纪的临床医学的发展,才成为今日的医学科学的。第六章1.19 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界物质代谢运动生物进化论 -胚胎发育与遗传学细胞学说 -基础医学2.西医诊断: 视、触、叩、听 。化学分析检验法:血、尿、便常规。3.听诊器 是法国巴黎医学院医生雷克内 发明的。4.听诊器和叩诊器的发明,奠定了现代物理诊断学的基础。5.1895年, 德国物理学家伦琴(W.Rontgen, 1845-1923年):发现 X 线,并应用 1901 年,首次 诺贝尔物理学奖。6.外科学三大难关:疼痛、失血、感染。7.英国 李斯特 ( J.List

31、er, 1827-1912)奠定了外科消毒、防腐的基础;采用 石炭酸 清洗伤口,减少手术感染。8.德国医生伯格曼( E.Bergmann, 1836-1907)蒸汽灭菌法 奠定无菌外科观念。9.奥地利医生 兰德斯坦纳 ,发现细胞凝集反应。ABO 血型的发现导致输血时配合原则的提出。10.随着化学的进步,生物碱和植物的有效成分被提出,从而出现了药理学。11.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 (Schleiden,1804-1881)及动物学家 施旺Schwann, 1810-1882)共同发展了“细胞学理论”。12.神经生理学:德国穆勒 ,阐明神经肌肉系统的反射活动;13.英国 柏尔 近代 神经生理学 先驱;

32、14.19 世纪下半叶, 俄国巴普洛夫 在实验对象保持机体完整性与外界环境统一的条件下研究生理机能的方法!15.法国伯尔纳 用化学方法研究机体代谢,代表著实验医学研究导论16.1824年,吉森大学化学家 李比希 倡导以 定量分析 的方法研究生命体的化学组成, 奠定了生物化学的基础 。17.细胞病理学的建立: 德国细胞病理学家微尔啸(R.Virchow ,1821-1902)创立细胞病理学;代表著作:细胞病理学 ;贡献:将显微技术和细胞学成果应用于病理形态学研究。18.法国微生物学家和化学家巴斯德( L.Pasteur, 1822-1895),微生物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名言是:“科学是无祖国的,

33、但科学家却是有祖国的。 ”贡献:阐明发酵和有机物腐败的原理;发明加温灭菌法(巴氏灭菌法);将细菌与传染病联系起来;设计 s 型曲颈瓶培养减毒炭疽杆菌疫苗、狂犬病疫苗19.德国细菌学家科赫(R.Koch ,1843-1910)对微生物学的发展做出奠基性贡献!主要贡献:细菌学研究的手段和方法上做出了突破性的贡献;发现、分离和鉴定了许多细菌;发现结核杆菌 。20.在印度工作的英国医生罗斯( R.Ross, 1857-1932)经流行病学调查完成,代表专著疟疾研究 ,灭蚊是预防疟疾的有效措施。 (1902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1.人工减毒疫苗的研究:巴斯德22.血清学研究和体液免疫:德国贝林:抗毒素血清(1901,诺贝尔奖)德国埃利希:体液免疫(1908,诺贝尔奖)23.吞噬现象与细胞免疫理论:俄国生物学家梅契尼科夫( Metchnikoff ,1845-1916, 1908 年诺贝 尔奖)24.公共卫生学的建立: 德国 皮腾科费尔 ,实验卫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