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马克思考试提纲绪论: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体系?P22、论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必然性。(1) 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和社会 矛盾的激化是它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2)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它生产的阶 级基础(3) 19世纪的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生物进化论是它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4) 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继承了人类思想史上的 一切优秀成果,而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 辩证法思想和费尔巴哈的唯物论思想, 是马克思 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P12第一章:1、什么是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P24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2、,是自然 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 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 表现形式,哲学基本问题有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 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 这一方面的问题历来有两种根本不同的回答, 由 此在哲学上形成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阵 营、两个基本派别、两条对立的路线。凡是认为 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即意识先于 物质,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的哲学派别属于唯心主义;凡是认为物质是第一 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即物质先于意识,意识 是物质的产物的哲学派别属于唯物主义。根据以上的第二方面可以讲哲学划分为 可 知论”和 不可知论”两个
3、基本观点:可知论认为 世界是可以被认知的,持该观点者多为唯物论 者,认为人可以凭借感觉器官及其延伸(指科学 仪器)完全认知世界,而至今尚未被认知的部分 只是因为技术的不发达,人完全认识世界是必 然。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认知的或不能 被完全认知,此处的不能完全被认知并非尚未被认知”,而是指世界的某些部分或某些层面, 人类是永远无法知道其真相的。持该观点多为唯 心主义者,概念世界”是研究不可知论时不可不 提的概念。哲学思维的基本特征在于它的反思性, 即不 是直接认识世界,而是探求认识的前提。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
4、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 观的统一。2、简述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历史形态。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实物、结构、系统 唯物主义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即古代朴素 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 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 作为一般的世界观,唯物主义坚持按世界的 本来面目去说明世界,唯物主义与科学在本质上 是一致的,它是无神论的哲学基础。(3)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并力 图从某种具体的实物中寻找世界的本原, 如中国 古代的五行说,古罗马关于水、火、气是世界本 原的学说。在方法论上我们称之为实物观。(4)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近代自然科学为依 据,但背离了古代哲学把世界
5、看成是相互联系的 整体的辩证法观点。方法论上以结构主义为代 表。(5)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 主义以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思维科学为 依据,把世界看成是一个运动、变化、发展的整 体,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整体观的否定之否 定。方法论上以系统观为代表。3、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的共同点和不 同点是什么?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即主观唯心主义和客 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的主要特征是把主观精神(人的感 觉,经验,观念,意志,心等)作为惟一真实的 确良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客观事物以至整个物质 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主观唯心主义必 然导致只在自我才是惟一存在的 唯我论”。例 如
6、,英国大主教贝克莱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人的 主观感觉,世界上的一切都是 感觉的复合,存 在就是被感知”;马赫倡言世界是感觉要素的复 合”;康德的 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笛卡儿 的 我思故我在”尼采的 自然选择的意志高于 一切”叔本华的 意志是世界的物自体,意志是 一切存在和运动的根源”;波格丹诺夫的经验是 世界的最终构成要素”;杜威的世界是我的观 念,我的经验”。中国古代庄子讲的 万物与我为 一”;孟子讲的 万物皆备于我”;陆象山说的 宇 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王阳明说的 天下 无心外之物,心包万物,心包万理,万物皆在我 心中”等等,都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典型代表。客观唯心主义的主要特征是把
7、某种脱离物质,脱 离任何个人的精神(理,理念,宇宙精神,绝对 观念,绝对精神等)变为独立的客观存在,并把 它作为世界的本原和万物的创造者。它认为世界 的本原不是人的主观精神,而是由超空间的客观 存在的精神决定的,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 这种精神实体的派生物或表现。客观唯心主义的 荒谬之处在于以哲学化的方式承认宗教创世 说”,其所谓的客观精神不过是上帝的别名。例 如,19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 世界是绝对 观念的异化,物质世界是绝对精神的外化,约对 理念是万事万物的本源 ”柏拉图的 理念世界是现实世界的影子”,世界是上帝的确良创造物”, 人为天命所主宰”。中国古代哲人老子的道是天地之根,万能
8、物之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 三,三生万物,道生万物”;和颐的 万物皆是一 理,有理则有气,天者,理也”;朱熹认为 理在 物先,理在事先,理是万物之本”,都是客观唯 心主义的典型代表。4、论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重要意义。P27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基本思想:其基本思想包 括(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的 惟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2)物质是对一切可感 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3)这种客观实在 独立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为我们的意识所反 映。5、 简述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P27 P496、实践及其基本特征是什么? P31实践是人们有目的地改造和探索客观世界的物 质活动实践是认识
9、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 真理性的标准以及认识的目的。实践的观点是辩 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7、简述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P471. 客观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 本质的联系和必然的趋势。规律是客观的,不以 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 灭。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 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人在规律面前 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 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 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2.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 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
10、主 观能动性。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全面, 主观能动性愈充分地发挥。如果违背客观规律, 就会受到它的惩罚。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 律的必要条件,因为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 的。要正确地认识必须通过实践, 依靠主观能动 性的发挥,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 成的,辩证统一的。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 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 统一起来。3.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告 诉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 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 起来。并
11、且要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 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也 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 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4. 在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必须尊重社 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同时必须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 性,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才能开创 新的局面,加速我国四化建设。既要反对不尊重 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规律的唯心主义、精神万能论,又要反对拜倒在规律面前,否认发挥人民群 众主动性、创造性的机械论,才能不断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胜利 &论述矛盾问题的精髓原理及其意义。 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指事物矛盾的普遍
12、性和特 殊性、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关系的原理,是 毛泽东同志对事物矛盾的实质的概括。他认为: 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 矛盾的问题的精髓,”(毛泽东选集第 1卷第295页)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普遍性 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是既互相联结、又互相 区别的。共性和个性的互相联结在于,共性只能 存在于个性之中,通过个性表现出来,个性也离 不开共性,共性和个性又互相区别的,共性只是 概括了个性之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个性总有 许多自己独有的特点是共性包容不了的。 矛盾的 共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而矛盾的个性是有条 件的、相对的;矛盾的共性和个性在一定条件下 可以互相转化。由于事物范围
13、的极其广大和发展 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一定时间为普遍性的东 西,在另一场合、另一时间可能变为特殊性。反 之亦然。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共性和个性、绝对 性和相对性的学说,是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它 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 意义。就理论而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原理, 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把握唯物辩证法的关键。 它揭示了对立统一规律各个原理之间的内在联 系,矛盾的普遍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共性和绝对 性,矛盾的特殊性、同一性又是矛盾的个性和相 对性,共性概括了事物矛盾的共同本质,个性则 表现了事物的特殊本质,绝对性从事物及其发展 过程的总体说明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永恒性、 无限 性和无条件性
14、,相对性则从事物发展的具体方面 说明了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暂时性、 有限性和条件 性。只有掌握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才能 真正把握对立统一规律和唯物辩证法其它理论, 因此共性个性的关系问题是事物矛盾问题的精 髓。从方法论意义上说,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 原理,提供了正确认识事物矛盾的根本方法。人 类的认识就是由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的 认识过程,人类的认识就是如此循环往复, 逐步 提高、不断深化以至无穷的过程。只有把握事物 矛盾问题的精髓,才能从思想上克服教条主义和 经验主义。就实践而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 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 实际相结合这一思想原则的哲学基础。毛
15、泽东同 志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精髓的论述,就是对这一思 想原则所作的深刻阐述和充分发挥,这是我们党 总结长期历史经验教训得出的并持之不懈彻底 贯彻的基本结论。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 殊性结合起来,也是搞好各项工作的根本方法, 毛泽东同志倡导的一般号召和具体指导相结 合”等领导方法,就是把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结 合起来运用于实际工作的具体方法。9、论述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及现实意义 P40 实践意义:坚持适度原则,只有认识了事物的度, 才能认清事物的质,不至于混淆不同事物,才能 为实践活动提供正确的准则。注意事物量的变化,重视积累,防微杜渐注意事物发展过程中 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正确处理改革、发展、
16、稳定的关系10、论述辩证的否定观及其意义(1)内容: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根 源于事物内部的矛盾。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 环节,又是事物联系的环节。这是辩证否定的两 个特点。第三,作为联系环节和发展环节辩证统 一的否定,是包含肯定的否定,这叫扬弃。它是 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体现了事物发 展的连续性和间断性的统一、继承性和创新性的 统一。(3)辩证否定观的意义第一,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采取科学分析的 态度和方法,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 在肯定中看到否定,从而把握事物的发展和未 来;从否定中看到肯定,从而把握事物当前的性 质和状态。第二,辩证否定观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7、文化 建设提供了重要方法论指导。有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文化发展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古今中外关系。 毛泽东提出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二十字方针: 取起精华、弃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 陈出新。11、论述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及其意义。P41(1)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表 现为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这就是否 定之否定规律。第一,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发展到否定之否定阶段, 克服了前两个阶段的局限性,保留了前两个阶段 的积极因素,又增加了更高级的新内容,从而使 事物得到充分发展和完善,因而事物发展的总趋 势是前进的、上升的第二,否
18、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具体道 路是曲折的。否定之否定阶段重复肯定阶段的某 些特征,仿佛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使事物的发 展过程呈现出周期性。另外,新事物战胜旧事物 是一个反复斗争的过程。新事物最初出现的时候 总是比较弱小的,不完善的。新事物只有经过反 复曲折的斗争,才能最终战胜旧事物。还由于某 些偶然的原因,事物的发展会出现暂时倒退,这 也是曲折性的一种表现。(2) 割裂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会导致循环论和直线论的错误。循环论只看到事 物发展的曲折性,否认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直 线论只看到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否认了事物发展 的曲折性。(3) 坚持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
19、原理,对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具有重大意义第二章:1、简述能动反映论的基本观点 P592、简述先验论、直观反映论、不可知论及其缺陷亦称唯心主义先验论”是一种和唯物主义反映论根 本对立的唯心主义认识论。它从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物质是由精神派生的这一唯心主义基本前提出发坚 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认为人的知识和才 能是先于客观事物、先于社会实践、先于感觉经验的 东西,是先天固有的、主观自生的。3、如何理解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P604、论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P615、简述真理及其客观性P646、论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P65、
20、 66第三章:1、什么是唯物史观?唯心史观及其缺陷是什 么?唯物就是到底是物质决定你的意识还是意识决 定物质历史观就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还是社会意 识决定社会存在辨证的就是是否承认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缺陷:第一,唯心史观至多只考察了人们历史活 动的思想动机,没有进一步研究产生这些思想动 机的物质原因,没有看到物质生产是社会历史发 展的决定力量第二,唯心史观只考察了少数英雄 人物的活动及其在历史中的作用,没有看到人民 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2、论述社会存在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意 义。(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P863、 为什么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101 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
21、生产方式是社会 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 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 前提。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 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 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 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 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4、论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P91 5、论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P96 6、如何理解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 史选择性P977、简述群众史观和英雄史观的对立 这是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具 体
22、表现为英雄创造历史还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英雄史观得以产生并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 重要原因,在于其深刻的认识根源、社会历史根 源和阶级根源。从认识根源来看,英雄史观之所 以产生,主要是因为停留于历史现象的表面,把 活动在历史舞台前面的少数英雄人物的作用尤 其是他们的意识作用加以夸大并绝对化, 而把默 默无闻的广大人民群众及其历史活动置于视野 之外。从社会历史跟原来看,英雄史观的产生同 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大多数人从事物质资料的 生产活动,少数人从事政治统治、垄断精神文化 生活有关。从阶级根源看,剥削阶级的思想家为 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出于阶级偏见,不敢承认 广大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而需要用英雄史观
23、来 为自己服务。英雄史观认为人类的历史是个别杰出的人 物创造的,他们夸大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否 认了广大群众的地位。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的具 体过程始终起着一定的作用,又是甚至对历史事 件的进程和结局发生决定性的影响,但不能决定 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而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 造者,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了人们自己创造作家的历史”的观点,并借此同神创造历史、 观念创造历史等唯心史观划清界限。但唯物史观 并没有停留在一般的承认人”创造历史的这一 点上,而是更深入地考察群体与历史、个体与历 史的关系,群体与个体的关系,进而区分了创造 历史中的决定力量与非决定力量、主导力量与非 主导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思想为无产阶级 历史使命的论题提供了理论前提,而对无产阶级 历史使命的证明也就是对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 者思想的具体说明。8论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及其意义。(人 类社会动力问题)P112116补充:1、主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齐鲁工业大学《PLC原理与应用》2023-2024学年期末试卷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最优化理论与算法Ⅰ》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现代文学史Ⅰ》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方法》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专业代驾协议条款
- 塑料制品的生产与应用考核试卷
- 信息系统的供应链管理与物流配送考核试卷
- 新能源技术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探讨考核试卷
- 气候变化与环境保护全球性挑战与应对策略考核试卷
- 化学品在橡胶制造中的应用与控制考核试卷
- 网吧公司章程范本
- PVC热稳定剂常见测试方法解析
- 多功能会议室系统建设配置清单及预算
- DB63∕T 1996-2021 自然保护地 特许经营
- Module 4 外研版英语九(上)模块主题写作详解与训练
- 高大模板安全专项施工方案(专家论证)
- 个人晋升述职报告PPT课件(带内容)
- 医院绩效考核分配方案及实施细则
- 水工环地质调查技术标准手册
- 血液科常用化疗方案(1)
- 7上unit2reading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