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痹症学习教案_第1页
中医内科学痹症学习教案_第2页
中医内科学痹症学习教案_第3页
中医内科学痹症学习教案_第4页
中医内科学痹症学习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会计学1中医中医(zhngy)内科学痹症内科学痹症第一页,共55页。一、概述一、概述(i sh)3. 3. 肢节痹病的概念(狭义):由于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肢节痹病的概念(狭义):由于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 固,风寒湿热等外邪入侵,导致经脉闭阻,气血固,风寒湿热等外邪入侵,导致经脉闭阻,气血(q (q xu)xu)运行不运行不 畅,引起肌肉、关节、筋骨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畅,引起肌肉、关节、筋骨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 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 的病证。的病证。 第2页/共55页第二页,共55页。第3页/共55页第三

2、页,共55页。第4页/共55页第四页,共55页。一、概述一、概述(i sh) (二)源流(二)源流内经:设痹论专篇进行论述。论述了痹病的病因病内经:设痹论专篇进行论述。论述了痹病的病因病 机、证候分类及病机演变等内容,奠定了痹病的基础。机、证候分类及病机演变等内容,奠定了痹病的基础。 如:如:“所谓所谓(suwi)(suwi)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之。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之。”“”“风寒湿风寒湿 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病因病机病因病机 “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 着痹也。着痹也。”分类分类 “

3、 “五脏皆有合,病久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五脏皆有合,病久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 病机演变病机演变第5页/共55页第五页,共55页。一、概述一、概述(i sh) 金匮金匮(jn ku)(jn ku)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及金匮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及金匮(jn (jn ku)ku)痉湿暍病脉证并痉湿暍病

4、脉证并 治:为后世的辨证论治打下了基础。治:为后世的辨证论治打下了基础。 如:如:“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清清 张秉成:此治卫阳不足,风湿乘虚客于表也。风湿在表,张秉成:此治卫阳不足,风湿乘虚客于表也。风湿在表,本当以风药胜之,从汗出而愈,此为表虚有汗,即有风去湿不本当以风药胜之,从汗出而愈,此为表虚有汗,即有风去湿不去之意,故不可更用麻黄、桂枝等药再发其汗,使表益虚。防去之意,故不可更用麻黄、桂枝等药再发其汗,使表益虚。防风,防己二物,皆走表行散之药,但一主风而一主湿,用各不风,防己二物,皆走表行散之药,但一主风而一主湿,用

5、各不同,方中不用防风之散风,而以防已之行湿。然病因表虚而来同,方中不用防风之散风,而以防已之行湿。然病因表虚而来,若不振其卫阳,则虽用防己,亦不能使邪退去而病愈,故用,若不振其卫阳,则虽用防己,亦不能使邪退去而病愈,故用黄芪助卫气于外,白术、甘草补土德于中,佐以姜、枣通行营黄芪助卫气于外,白术、甘草补土德于中,佐以姜、枣通行营卫,使防已大彰厥效。服后如虫行皮中,土部之湿欲解也。或卫,使防已大彰厥效。服后如虫行皮中,土部之湿欲解也。或腰以下如冰,用被绕之,令微汗出瘥,下部之湿仍从下解,虽腰以下如冰,用被绕之,令微汗出瘥,下部之湿仍从下解,虽下部而邪仍在表,仍当以汗而解耳(成方便读)。下部而邪仍在

6、表,仍当以汗而解耳(成方便读)。 第6页/共55页第六页,共55页。n“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者,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短气,温温欲吐者,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n风寒湿邪侵入机体,痹阻阳气,邪留关节,风寒湿邪侵入机体,痹阻阳气,邪留关节,气血流行不畅,故肢节肿大疼痛。湿阻中焦,气血流行不畅,故肢节肿大疼痛。湿阻中焦,流注于下,故两脚肿重如脱。湿邪郁于内,流注于下,故两脚肿重如脱。湿邪郁于内,郁积化热,湿热上蒸而耗气伤阴,故头目眩郁积化热,湿热上蒸而耗气伤阴,故头目眩晕,温温欲吐,短气,身体瘦弱。桂枝芍药晕,温温欲吐,短气,身体瘦弱。

7、桂枝芍药知母汤温阳行痹,祛风除湿。方中桂枝散风知母汤温阳行痹,祛风除湿。方中桂枝散风通络;麻黄散寒透湿;白术健脾化湿;附子通络;麻黄散寒透湿;白术健脾化湿;附子温阳通络,散寒化湿;防风散风;生姜温阳通络,散寒化湿;防风散风;生姜(shn jin)、甘草健中散湿;芍药敛阴活、甘草健中散湿;芍药敛阴活络;知母滋阴清热降火。络;知母滋阴清热降火。 第7页/共55页第七页,共55页。“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汤主之。”乌头汤主以乌头大辛大热,祛乌头汤主以乌头大辛大热,祛湿散寒,助以麻黄表散风湿,湿散寒,助以麻黄表散风湿,黄芪益气血,芍药甘草酸甘黄芪益气血,芍药甘草酸

8、甘化阴,以制乌麻之辛热,白化阴,以制乌麻之辛热,白蜜杀乌头之毒。蜜杀乌头之毒。 历节:金匮中风历节病脉历节:金匮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但并未明确历节证并治,但并未明确历节的两大特点的两大特点(tdin)痛如痛如虎啮、骨节变形。虎啮、骨节变形。第8页/共55页第八页,共55页。一、概述一、概述(i sh) 隋:诸病源候论:强调体虚感邪是引起痹证的主要隋:诸病源候论:强调体虚感邪是引起痹证的主要 因素。因素。 并且开始并且开始(kish)(kish)把历节把历节与痹证分与痹证分 开,突出历节是疼痛剧烈,关节开,突出历节是疼痛剧烈,关节 变形的一类进展性疾病。变形的一类进展性疾病。 诸病源候论诸病源候

9、论风湿痹候:风湿痹候:“由血气虚,则受风湿由血气虚,则受风湿 而成此病。而成此病。” 唐宋:出现了许多常用有效方剂唐宋:出现了许多常用有效方剂 如:千金要方独活寄生汤如:千金要方独活寄生汤 济生方蠲痹汤济生方蠲痹汤第9页/共55页第九页,共55页。一、概述一、概述(i sh) 明:景岳全书明:景岳全书风痹:指出风痹:指出(zh ch)(zh ch)了痹证的寒热阴阳了痹证的寒热阴阳属性。属性。 “ “若欲辨其寒热,则多热者方是阳证,无热者便是若欲辨其寒热,则多热者方是阳证,无热者便是 阴证,然痹本阴邪,故惟寒者多而热者少,此则阴证,然痹本阴邪,故惟寒者多而热者少,此则 不可不察。不可不察。”第1

10、0页/共55页第十页,共55页。一、概述一、概述(i sh) 明:明: 医宗必读医宗必读痹:痹:“治外者,散邪为急,治藏者,治外者,散邪为急,治藏者,养养 正为先。治行痹者,散风为主,御寒利湿仍不可废正为先。治行痹者,散风为主,御寒利湿仍不可废, , 大抵大抵(dd)(dd)参以补血之剂,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参以补血之剂,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治痛痹治痛痹者,散寒为主,疏风燥湿仍不可缺,大抵者,散寒为主,疏风燥湿仍不可缺,大抵(dd)(dd)参以补火之参以补火之剂,非大辛大温,不能释其凝寒之害也;剂,非大辛大温,不能释其凝寒之害也; 治着痹者,利湿为治着痹者,利湿为先,祛风解寒亦不

11、可缺,大抵先,祛风解寒亦不可缺,大抵(dd)(dd)参以补脾补气之剂,盖参以补脾补气之剂,盖土强可以胜湿,而气足自无顽麻也。土强可以胜湿,而气足自无顽麻也。”第11页/共55页第十一页,共55页。一、概述一、概述(i sh) 清:清: 吴鞠通温病条辨吴鞠通温病条辨中焦篇中焦篇湿温对热痹的辨证有湿温对热痹的辨证有 一定的发挥,并新加了一定的发挥,并新加了“宣痹汤宣痹汤” ” 等重要方剂。等重要方剂。 医林改错强调了瘀血在痹证的发病中的作用,医林改错强调了瘀血在痹证的发病中的作用, 新拟新拟“身痛逐瘀汤身痛逐瘀汤”,扩充了治疗痹病方剂的类型,扩充了治疗痹病方剂的类型(lixng)(lixng)。综

12、上,由内经综上,由内经金匮金匮隋隋 唐宋唐宋明清,痹证的辨明清,痹证的辨证论治渐趋完善。证论治渐趋完善。第12页/共55页第十二页,共55页。一、概述一、概述(i sh) (三)范围(三)范围 以肌肉、关节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以肌肉、关节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属本病的范畴。属本病的范畴。 西医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西医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系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等以肢节痹病为主要临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等以肢节痹病为主要临床特征者,均可参照床特征者,均可参照(cnzho)本节辨证论治。本节

13、辨证论治。第13页/共55页第十三页,共55页。第14页/共55页第十四页,共55页。二、病因二、病因(bngyn)病机病机(一)病因(一)病因(1 1)素体不足,正气偏虚,腠理不密,卫外不固。)素体不足,正气偏虚,腠理不密,卫外不固。 禀赋不足:营卫气血不足,脏腑经络组织功能禀赋不足:营卫气血不足,脏腑经络组织功能 低下。低下。 劳逸过度劳逸过度(gud)(gud):劳:劳力,劳神,房劳;逸:久卧:劳:劳力,劳神,房劳;逸:久卧 伤气,久坐伤肉。伤气,久坐伤肉。 病后、产后:营卫气血阴阳的不足。病后、产后:营卫气血阴阳的不足。 饮食失调:饥饱失常饮食失调:饥饱失常风寒湿热之邪:久居湿地,汗出

14、当风,冒雨涉水,风寒湿热之邪:久居湿地,汗出当风,冒雨涉水, 气候剧变,冷热交错等。气候剧变,冷热交错等。第15页/共55页第十五页,共55页。第16页/共55页第十六页,共55页。第17页/共55页第十七页,共55页。二、病因二、病因(bngyn)病机病机 (2 2)药物所伤:治疗不当)药物所伤:治疗不当(b dn)(b dn),久服祛风燥湿,久服祛风燥湿,散寒清热散寒清热 之品,误治或久治不愈。之品,误治或久治不愈。2 2失治误治,痰瘀交结失治误治,痰瘀交结 : 祛风散寒除湿祛风散寒除湿 耗伤津血耗伤津血 加重筋加重筋脉失养脉失养 过服过服 阴虚化热阴虚化热 苦寒清热苦寒清热 伤脾伤脾 湿

15、湿聚成痰,痰瘀互结聚成痰,痰瘀互结第18页/共55页第十八页,共55页。第19页/共55页第十九页,共55页。痹病病因痹病病因(bngyn)(bngyn)病机总图病机总图风寒湿风寒湿(hn (hn sh)sh)邪邪风湿热邪风湿热邪乘虚侵入乘虚侵入(qnr)(qnr)人体人体留注经络关节留注经络关节风邪偏胜风邪偏胜行痹行痹寒邪偏胜寒邪偏胜痛痹痛痹湿邪偏胜湿邪偏胜着痹着痹风寒湿邪郁久化热风寒湿邪郁久化热热邪偏胜热邪偏胜热痹热痹素体阳胜或阴虚有热素体阳胜或阴虚有热感受热邪,邪从热化感受热邪,邪从热化反复发作反复发作日久不愈日久不愈津血不畅津血不畅伤耗气血伤耗气血复感于邪,复感于邪,邪气内合邪气内合痰

16、瘀阻络痰瘀阻络气血亏虚气血亏虚脏腑痹脏腑痹第20页/共55页第二十页,共55页。二、病因二、病因(bngyn)病机病机注意注意(zh y)(zh y): 1. 1. 风寒湿热往往相互为虐,方可为病。风寒湿热往往相互为虐,方可为病。 风为阳邪,开发腠理,又具穿透之力;寒借风力内风为阳邪,开发腠理,又具穿透之力;寒借风力内 犯,风又借寒凝之势,使邪伏其病位,而成伤人致犯,风又借寒凝之势,使邪伏其病位,而成伤人致 病之基;湿邪借风邪的疏泄之力,寒邪的收引之病之基;湿邪借风邪的疏泄之力,寒邪的收引之 能,风寒又借湿邪的粘着、胶固之性,最终导致经能,风寒又借湿邪的粘着、胶固之性,最终导致经 络壅塞,气血

17、运行不畅,脉络绌急而痛。络壅塞,气血运行不畅,脉络绌急而痛。第21页/共55页第二十一页,共55页。二、病因二、病因(bngyn)病机病机2. 2. 体质体质(tzh)(tzh)不同又有所偏颇:不同又有所偏颇:内湿:脾胃内湿:脾胃(pwi)(pwi)虚损,水湿内停虚损,水湿内停外湿:雾露之气,雨湿之邪外湿:雾露之气,雨湿之邪湿湿外湿引动内湿,二湿相合,愈伤阳气,湿邪外湿引动内湿,二湿相合,愈伤阳气,湿邪又为阴邪又为阴邪, ,必伤营络之血,营伤则卫气不行必伤营络之血,营伤则卫气不行, , 血血伤则阳不行气伤则阳不行气 ,邪气流注关节,脉络失养,邪气流注关节,脉络失养则绌急而痛。则绌急而痛。第22

18、页/共55页第二十二页,共55页。三、诊断三、诊断(zhndun)要点要点1. 1. 发病特点:发病特点: 不分年龄、性别,但青壮年、体力劳动者、运动不分年龄、性别,但青壮年、体力劳动者、运动 员及体育爱好者易患,同时发病及病情的轻重与员及体育爱好者易患,同时发病及病情的轻重与 寒冷、潮湿、劳累及天气变化、节气有关。寒冷、潮湿、劳累及天气变化、节气有关。2. 2. 临床表现:临床表现: 突然或缓慢地自觉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突然或缓慢地自觉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 为肢节痹病的症状学特征。因致病原因不同,临为肢节痹病的症状学特征。因致病原因不同,临 床表现各异,或游走疼痛、恶风寒;或痛剧

19、,遇床表现各异,或游走疼痛、恶风寒;或痛剧,遇 寒则甚,得热则缓;或重着而痛,手足麻木;或寒则甚,得热则缓;或重着而痛,手足麻木;或 肌肤麻木;或肢节灼热肌肤麻木;或肢节灼热(zhur)(zhur)而痛,筋脉拘急而痛,筋脉拘急;或关节;或关节 剧痛,肿大变形,也有绵绵而痛,麻木甚著。剧痛,肿大变形,也有绵绵而痛,麻木甚著。第23页/共55页第二十三页,共55页。三、诊断三、诊断(zhndun)要点要点3.3.舌苔脉象舌苔脉象(mixing)(mixing): 舌质红,苔多白滑,脉象舌质红,苔多白滑,脉象(mixing)(mixing)多见沉紧、沉弦多见沉紧、沉弦、沉缓、沉缓、 涩。涩。4.4.

20、辅助检查:辅助检查: 实验室和实验室和X X线等检查常有助于痹病的诊断。线等检查常有助于痹病的诊断。第24页/共55页第二十四页,共55页。四、鉴别四、鉴别(jinbi)诊断诊断 当与痿病相鉴别,二者病位都在肢体,肢节痹病不愈,当与痿病相鉴别,二者病位都在肢体,肢节痹病不愈,因肢体疼痛,活动困难,渐见痿瘦,而与痿病相似。因肢体疼痛,活动困难,渐见痿瘦,而与痿病相似。 痹病痹病 痿病痿病 发病部位发病部位(bwi) 四肢均可罹患四肢均可罹患 大多见于下肢大多见于下肢 肢体疼痛肢体疼痛 为痹证的主要为痹证的主要 一般不表现一般不表现 肢体活动肢体活动 活动正常或屈活动正常或屈 痿弱不用为痿痿弱不用

21、为痿 状状 况况 伸不利伸不利 病的重要临床表现病的重要临床表现 肌肉瘦削肌肉瘦削 一般无一般无 大多有大多有第25页/共55页第二十五页,共55页。五、辨证论治五、辨证论治(binzhnglnzh)辨证要点辨证要点1.1.辨别寒热:风寒湿痹与热痹。古今医案按辨别寒热:风寒湿痹与热痹。古今医案按“湿热与风湿热与风 寒,痹症两大纲寒,痹症两大纲” 热痹以关节红肿灼热疼痛、发热、舌红热痹以关节红肿灼热疼痛、发热、舌红、苔、苔 黄、脉数等为特点且发病一般黄、脉数等为特点且发病一般(ybn)(ybn)较较急;急; 风寒湿痹则虽有肢体关节疼痛,但无局部风寒湿痹则虽有肢体关节疼痛,但无局部红肿红肿 灼热及

22、全身发热等表现,多为舌苔白,脉缓灼热及全身发热等表现,多为舌苔白,脉缓,病,病 势较缓,遇阴雨天气常使疼痛加重。势较缓,遇阴雨天气常使疼痛加重。2.2.辨邪胜:风寒湿痹中分行痹、痛痹、着痹。辨邪胜:风寒湿痹中分行痹、痛痹、着痹。 共同共同-肢体关节肌肉疼痛肢体关节肌肉疼痛 行痹行痹-疼痛游走不定,恶风寒疼痛游走不定,恶风寒 痛痹痛痹-疼痛剧烈,部位固定,遇寒加重,得疼痛剧烈,部位固定,遇寒加重,得热则缓热则缓 着痹着痹-疼痛重着,手足沉重,肌肤麻木疼痛重着,手足沉重,肌肤麻木第26页/共55页第二十六页,共55页。第27页/共55页第二十七页,共55页。五、辨证论治五、辨证论治(binzhng

23、lnzh)治疗原则治疗原则 总以祛邪活络、缓急止痛为其大法。根据风寒湿热的偏胜总以祛邪活络、缓急止痛为其大法。根据风寒湿热的偏胜,分别着重采用祛风除湿、散寒清热等治法,痹证日久不愈,分别着重采用祛风除湿、散寒清热等治法,痹证日久不愈,反复发作,易致气血亏虚,脏腑损伤,则常需扶正祛邪,在祛反复发作,易致气血亏虚,脏腑损伤,则常需扶正祛邪,在祛邪的同时,结合补养气血、滋养脾胃之法,痰瘀阻络者,则需邪的同时,结合补养气血、滋养脾胃之法,痰瘀阻络者,则需注意化痰祛瘀通络。注意化痰祛瘀通络。 另外,除上述另外,除上述(shngsh)(shngsh)基本治则外,对行痹还可配合基本治则外,对行痹还可配合养血

24、;痛痹,配合温阳;着痹配合补脾之法(见文献简介医养血;痛痹,配合温阳;着痹配合补脾之法(见文献简介医宗必读宗必读 痹)。痹)。第28页/共55页第二十八页,共55页。则则痹痹化瘀:乳香、没药、红花、化瘀:乳香、没药、红花、丹参、穿山甲。丹参、穿山甲。补补养气血:黄芪、党参、白养气血:黄芪、党参、白术、人参、当归、鸡血术、人参、当归、鸡血藤、熟地藤、熟地益益补肝肾:首乌、枸杞、杜补肝肾:首乌、枸杞、杜仲、川断、巴戟、肉丛蓉、寄生仲、川断、巴戟、肉丛蓉、寄生第29页/共55页第二十九页,共55页。配伍(piw)特点第30页/共55页第三十页,共55页。五、辨证论治五、辨证论治(binzhnglnz

25、h) 分证论治分证论治1.1.行痹行痹 (一)辨证依据(一)辨证依据1 1主症:肢体关节酸痛,游走不定。主症:肢体关节酸痛,游走不定。2 2兼症:恶风或恶寒,喜暖,肢节屈伸兼症:恶风或恶寒,喜暖,肢节屈伸(q shn)(q shn)不利。不利。3 3舌脉:苔薄白,脉浮缓或浮紧。舌脉:苔薄白,脉浮缓或浮紧。4.4.红、肿、热、舌红红、肿、热、舌红+ +游走不定游走不定 热痹热痹? ?第31页/共55页第三十一页,共55页。、屈、屈第32页/共55页第三十二页,共55页。五、辨证论治五、辨证论治(binzhnglnzh) 病机概要:风寒湿邪,留注经络关节病机概要:风寒湿邪,留注经络关节 ,风邪偏胜

26、。,风邪偏胜。治法:祛风治法:祛风(q fn)(q fn)通络,散寒除湿(宣痹通络为主,佐以疏风)通络,散寒除湿(宣痹通络为主,佐以疏风)方药:防风汤加减宣明论方方药:防风汤加减宣明论方方解:防风、麻黄:祛风方解:防风、麻黄:祛风(q fn)(q fn)散寒除湿,兼以养血通络;散寒除湿,兼以养血通络; 当归、秦艽、肉桂、葛根:活血通络,解肌止当归、秦艽、肉桂、葛根:活血通络,解肌止 痛痛 “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茯苓:健;茯苓:健 脾祛湿;姜、枣、草:和中调营。脾祛湿;姜、枣、草:和中调营。第33页/共55页第三十三页,共55页。五、辨证论治五、辨证论治(binz

27、hnglnzh) 加减:加减: 本证亦可用宣痹达经汤本证亦可用宣痹达经汤 ,以蜂房、乌梢蛇、土鳖,以蜂房、乌梢蛇、土鳖 虫、螳螂通经活络以宣痹;威灵仙、羌活、防风虫、螳螂通经活络以宣痹;威灵仙、羌活、防风(fn fn)(fn fn)、 秦艽、豨签草、清风藤疏风祛邪;当归养血活血;秦艽、豨签草、清风藤疏风祛邪;当归养血活血; 穿山甲化瘀导滞。穿山甲化瘀导滞。 第34页/共55页第三十四页,共55页。五、辨证论治五、辨证论治(binzhnglnzh) 以肩臂肘腕等上肢关节为主者,可选加羌活、白芷、以肩臂肘腕等上肢关节为主者,可选加羌活、白芷、 威灵仙、姜黄、川芎、桑枝等以祛风通络,活血威灵仙、姜黄

28、、川芎、桑枝等以祛风通络,活血(hu xu)(hu xu)止止 痛;若以膝踝等下肢关节为主者,可选加独活、牛痛;若以膝踝等下肢关节为主者,可选加独活、牛 膝、防己、萆薢、松节等以通经活络,祛湿止痛;膝、防己、萆薢、松节等以通经活络,祛湿止痛; 以腰背关节为主者,酌加杜仲、续断、寄生、淫羊以腰背关节为主者,酌加杜仲、续断、寄生、淫羊 藿、巴戟天、五加皮、金毛狗脊等以温补肾气。藿、巴戟天、五加皮、金毛狗脊等以温补肾气。(3) (3) 若关节肿大,苔薄黄,为邪郁化热之象,宜桂枝芍药知母汤若关节肿大,苔薄黄,为邪郁化热之象,宜桂枝芍药知母汤寒热并用。寒热并用。 (4) (4) 若疼痛久不止,日轻夜重,

29、为久病入络,加姜黄、海桐皮、若疼痛久不止,日轻夜重,为久病入络,加姜黄、海桐皮、红花以通络定痛。红花以通络定痛。第35页/共55页第三十五页,共55页。五、辨证论治五、辨证论治(binzhnglnzh) 2.2.痛痹痛痹 证候:证候: (一)辨证依据:(一)辨证依据: 1 1主症:肢体主症:肢体(zht)(zht)关节疼痛剧烈,固定不移;遇寒痛甚关节疼痛剧烈,固定不移;遇寒痛甚,得热痛缓,得热痛缓 2. 2. 兼症:关节僵硬,屈伸不利,皮色不红,触之不热。兼症:关节僵硬,屈伸不利,皮色不红,触之不热。 3 3舌脉:舌淡红,苔白,脉弦紧,或沉弦。舌脉:舌淡红,苔白,脉弦紧,或沉弦。第36页/共5

30、5页第三十六页,共55页。寒为阴邪寒为阴邪不红不热,苔白,不红不热,苔白,脉弦紧。脉弦紧。第37页/共55页第三十七页,共55页。五、辨证论治五、辨证论治(binzhnglnzh) 病机概要:风寒湿邪,留注经络关节,寒邪偏胜。病机概要:风寒湿邪,留注经络关节,寒邪偏胜。治法:温经散寒,祛风除湿(温经散寒为主,佐治法:温经散寒,祛风除湿(温经散寒为主,佐 以和营之品)。以和营之品)。方药:乌头汤金匮要略方药:乌头汤金匮要略方解:乌头、麻黄方解:乌头、麻黄(m hun)(m hun),温经散寒,除湿止痛;芍药、甘,温经散寒,除湿止痛;芍药、甘 草,缓急止痛;黄芪,益气固表,升阳通痹。草,缓急止痛;

31、黄芪,益气固表,升阳通痹。第38页/共55页第三十八页,共55页。五、辨证论治五、辨证论治(binzhnglnzh) 加减:加减: (1 1)本证亦可用温经通痹汤,该方主以附子、)本证亦可用温经通痹汤,该方主以附子、干姜、炒川椒温阳助脾以祛寒,乌蛇、蜂房、土鳖干姜、炒川椒温阳助脾以祛寒,乌蛇、蜂房、土鳖虫、羌活、螳螂活络通经,当归、丹参入血和营以虫、羌活、螳螂活络通经,当归、丹参入血和营以活血化瘀,豨莶草疏风祛邪,共奏宣痹通络散寒之活血化瘀,豨莶草疏风祛邪,共奏宣痹通络散寒之功。功。 (2 2) 若关节疼痛若关节疼痛(tngtng)(tngtng)剧烈,甚则卧床剧烈,甚则卧床者,可改用乌附麻辛

32、桂姜汤,方中以制川乌、附子者,可改用乌附麻辛桂姜汤,方中以制川乌、附子、干姜温经散寒止痛,麻黄、细辛、桂枝疏风散寒、干姜温经散寒止痛,麻黄、细辛、桂枝疏风散寒,甘草调和诸药。若痛痹不愈再感风寒,皮肤麻木,甘草调和诸药。若痛痹不愈再感风寒,皮肤麻木顽厚者,为皮痹,应加益气活血祛痰之品,如黄芪顽厚者,为皮痹,应加益气活血祛痰之品,如黄芪、当归、红花、茯苓、半夏等、当归、红花、茯苓、半夏等第39页/共55页第三十九页,共55页。五、辨证论治五、辨证论治(binzhnglnzh) 3.3.着痹着痹 (一)辨证依据:(一)辨证依据:1 1、主症:肢体关节重着,酸胀,疼痛。、主症:肢体关节重着,酸胀,疼痛

33、。2 2、兼症:肢体和、兼症:肢体和/ /或关节肿胀或关节肿胀(zhngzhng)(zhngzhng),皮色正常,痛有定,皮色正常,痛有定处,活动不便,肌肤麻木。处,活动不便,肌肤麻木。3 3、舌脉:舌淡红,苔白厚而腻,脉濡滑、舌脉:舌淡红,苔白厚而腻,脉濡滑(二)辩证分析:(二)辩证分析:湿性重浊粘滞湿性重浊粘滞, , 流注关节流注关节重着,酸胀,疼痛,肿胀重着,酸胀,疼痛,肿胀(zhngzhng)(zhngzhng),痛有定处;,痛有定处;湿注经络,络脉阻滞,肌肤失荣湿注经络,络脉阻滞,肌肤失荣肌肤麻木,活动不便;肌肤麻木,活动不便;苔白腻,脉濡滑苔白腻,脉濡滑湿盛之象。湿盛之象。 第40

34、页/共55页第四十页,共55页。n病机概要:风寒湿邪,留注经络关节,湿邪偏胜。病机概要:风寒湿邪,留注经络关节,湿邪偏胜。n 治法:除湿通络,祛风散寒(渗湿通经活络为主,治法:除湿通络,祛风散寒(渗湿通经活络为主,n 佐以健脾之品)。佐以健脾之品)。n 方药:薏苡仁汤类证治裁。方药:薏苡仁汤类证治裁。n方解:苡仁、苍术,健脾除湿;羌活、独活、防风,祛风方解:苡仁、苍术,健脾除湿;羌活、独活、防风,祛风 n 胜湿;川乌、麻黄、桂枝,温经散寒除湿;当归胜湿;川乌、麻黄、桂枝,温经散寒除湿;当归(dnggu)、 n 川芎,养血活血;生姜、甘草,健脾和中。川芎,养血活血;生姜、甘草,健脾和中。n 第4

35、1页/共55页第四十一页,共55页。五、辨证论治五、辨证论治(binzhnglnzh) 加减:加减: (1) 若恶寒发热,身烦疼,为风湿在表,可去若恶寒发热,身烦疼,为风湿在表,可去川川乌、当归,加白芷乌、当归,加白芷(bizh)、藿香解表化湿。关节、藿香解表化湿。关节肿胀者,为水湿内留,加萆薢、木通、姜黄以利水肿胀者,为水湿内留,加萆薢、木通、姜黄以利水通络。湿痹日久不解,肌肤麻木不仁者,为湿阻经通络。湿痹日久不解,肌肤麻木不仁者,为湿阻经络,加海桐皮、豨莶草、路路通祛风湿、通经络。络,加海桐皮、豨莶草、路路通祛风湿、通经络。(2)此外,对于痹证中之风寒湿邪偏胜不显著者)此外,对于痹证中之风

36、寒湿邪偏胜不显著者,可选用医学心悟蠲痹汤,作为通治风寒湿痹,可选用医学心悟蠲痹汤,作为通治风寒湿痹的基础方,方中以羌活、独活、海风藤、秦艽、桂的基础方,方中以羌活、独活、海风藤、秦艽、桂枝,祛风除湿散寒;当归、川芎、乳香、木香、桑枝,祛风除湿散寒;当归、川芎、乳香、木香、桑枝、甘草,活血通络止痛。并可根据邪气之偏胜进枝、甘草,活血通络止痛。并可根据邪气之偏胜进行加减。行加减。第42页/共55页第四十二页,共55页。五、辨证论治五、辨证论治(binzhnglnzh) 4.4.热痹热痹 (一)辨证依据:(一)辨证依据:1 1、主症:肢体关节(焮)红肿灼热,疼痛剧烈;、主症:肢体关节(焮)红肿灼热,

37、疼痛剧烈; 2 2、兼症:筋脉拘急,甚至痛不可触,得冷稍舒。多伴发、兼症:筋脉拘急,甚至痛不可触,得冷稍舒。多伴发热、口渴热、口渴(ku k)(ku k)、烦躁、喜冷恶热、尿黄等全身不适、烦躁、喜冷恶热、尿黄等全身不适;3 3、舌脉:舌红、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舌脉:舌红、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二)辩证分析:(二)辩证分析:风湿热邪入侵,或风寒湿邪郁而化热,流注关节风湿热邪入侵,或风寒湿邪郁而化热,流注关节红红肿灼热;肿灼热;热壅经络,气血不通热壅经络,气血不通疼痛剧烈,筋脉拘急,得冷暂疼痛剧烈,筋脉拘急,得冷暂缓;缓;湿热壅盛,正邪交争,邪欲外出湿热壅盛,正邪交争,邪欲外出发热,烦躁,口渴发

38、热,烦躁,口渴(ku k)(ku k),尿黄;,尿黄;湿热壅盛湿热壅盛舌红、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舌红、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第43页/共55页第四十三页,共55页。五、辨证论治五、辨证论治(binzhnglnzh) 病机概要病机概要(giyo)(giyo):风湿热邪,痹阻经络,热邪偏胜:风湿热邪,痹阻经络,热邪偏胜治法:清热通络,祛风除湿(清热解毒通络,治法:清热通络,祛风除湿(清热解毒通络, 佐以疏风之品)佐以疏风之品)方药:白虎加桂枝汤金匮要略方药:白虎加桂枝汤金匮要略 方解:石膏、知母、粳米、甘草,清热除烦,养方解:石膏、知母、粳米、甘草,清热除烦,养胃生津;桂枝,疏风通络。胃生津;桂

39、枝,疏风通络。 第44页/共55页第四十四页,共55页。五、辨证论治五、辨证论治(binzhnglnzh) 加减:加减:(1 1) 本方适用于热邪偏胜者,若湿热较胜可选用温本方适用于热邪偏胜者,若湿热较胜可选用温病条辨宣痹汤,方中以防已、蚕砂、苡仁、赤小豆祛病条辨宣痹汤,方中以防已、蚕砂、苡仁、赤小豆祛风除湿,疏利经络;连翘、山栀、滑石清热利湿。发热风除湿,疏利经络;连翘、山栀、滑石清热利湿。发热口渴苔黄脉数甚者(热势亢盛),加银花藤、连翘、黄口渴苔黄脉数甚者(热势亢盛),加银花藤、连翘、黄柏清热解毒。柏清热解毒。(2 2)皮肤出现红斑者(血热),加丹皮、生地、地肤)皮肤出现红斑者(血热),加

40、丹皮、生地、地肤子、赤芍凉血熄风。关节子、赤芍凉血熄风。关节(gunji)(gunji)红肿,疼痛剧烈,红肿,疼痛剧烈,入夜尤甚,壮热烦渴,舌红少津,脉弦数者,为热痹化入夜尤甚,壮热烦渴,舌红少津,脉弦数者,为热痹化火伤津,治宜清热解毒、凉血止痛,可用千金犀角火伤津,治宜清热解毒、凉血止痛,可用千金犀角散(犀角、黄连、山栀、升麻、茵陈)加减。散(犀角、黄连、山栀、升麻、茵陈)加减。第45页/共55页第四十五页,共55页。五、辨证论治五、辨证论治(binzhnglnzh) 第46页/共55页第四十六页,共55页。第47页/共55页第四十七页,共55页。第48页/共55页第四十八页,共55页。(r

41、ugu)(rugu)祛风除湿,散寒祛风除湿,散寒止痛止痛第49页/共55页第四十九页,共55页。补骨脂补骨脂 补肾填精壮补肾填精壮(jngzhung)(jngzhung)骨;骨;5 5、活动期疼痛明显,应根据寒热、活动期疼痛明显,应根据寒热不同而加碱。无热象,加附子、不同而加碱。无热象,加附子、川乌,温经散寒止痛;有化热之川乌,温经散寒止痛;有化热之象,宜急则治标,参考热痹治疗。象,宜急则治标,参考热痹治疗。6 6、痹病后期,关节酸沉,疼痛绵、痹病后期,关节酸沉,疼痛绵绵,四肢乏力,肌肉痿缩,肢体绵,四肢乏力,肌肉痿缩,肢体麻木,纳呆,汗出,心悸,头晕,麻木,纳呆,汗出,心悸,头晕,气血亏虚明显者,可改用三痹汤气血亏虚明显者,可改用三痹汤(妇人良方)益气养血,舒(妇人良方)益气养血,舒经活络。组成:八珍汤(去白术)经活络。组成:八珍汤(去白术)+ +黄芪、牛膝、续断、杜仲、独黄芪、牛膝、续断、杜仲、独活、细辛、防风、桂枝。活、细辛、防风、桂枝。第50页/共55页第五十页,共55页。 痹证用药中的注意事项:痹证用药中的注意事项: 1 1对于风寒湿痹之疼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