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BT212017检验检测机构通用要求最新内审检查表_第1页
RBT212017检验检测机构通用要求最新内审检查表_第2页
RBT212017检验检测机构通用要求最新内审检查表_第3页
RBT212017检验检测机构通用要求最新内审检查表_第4页
RBT212017检验检测机构通用要求最新内审检查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管理体系内审检查表(XXXX年第XX次)XXXXXXXXXX公司内审员:被审核部门负责人:审核日期:XXXX年条款号评岂内容检查对象责任部门检查结果符合不符合不适刖备注4.1.14.1.24.1.34.1.41、检验检测机构应是依法成立并能够承担相应企业法人或其他组织是否工商注册,工商营业执法律责任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照、机构代码证(范围应有检验检测或技术服务内容)。当机构法人不是最高管理者时,应对最高管理者度也并有授权文件,同时机构法人承诺承担法2、检验检测机构或者其所在的组织应有明确法律地位,对其出具的检验检测数据、结果负结责,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体系文件中应规定“对其由具的检验检测数据、

2、果负贞,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r3、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检验检测机构应经所独立法人单位是否有法人授权文件,并愿为机构在法人单位授权。承担起相应的法律责任。检验检测机构应明确其组织结构及管理、技术机运作和支持服务之间的关系。检验检测机构构应明确其内部组织构成,并通过组织结构图来表述。配备检验检测活动所需的人员、设施、设备、系统及支持服务。门。检验检测机构及共人员从事检验检测活动,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遵循客观独公平公正、诚实信用原则,恪守职业道德,-担社会责任。1、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维护其公正和诚明世算理、技术运作、支持服务的职责及弟斐部应有公正性声明或承诺及相关的程序或制度,无该规

3、现象(含信用等级等行业规建立保证检验检测公正和诚信的程序,以识别影信的程序。响公正和诚信的因素,并消除或最大化减少该因素对2、检验检测机构及其人员应不受来自内外部影响,确保检验检测数据、结果的真实、客公正和诚信的影响。有公正性和诚信的承诺(不受行政和商业的、相预)。准确和可追溯。3、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识别由现公正性风险的建立识别由现公正性风险的程序。当识别由公正长效机制。如识别由公正性风险,检验检测机性风险时,能消除或减少该风险。构应能证明消除或减少该风险。第2页,共17页条款号评7容检查对象责任部门检查结果备注符合不产合不适114、若检验检测机构所在的组织还从事检验检测以外的活动,应识别并采

4、取措施避免潜在的利是如有从事检验检测以外的活动,是否进行识别,否有制度、有措施保证不受影响。实施情况是否满IllLfT人o人|二攵小。5、检验检测机构不得使用同时在两个及以上检验检测机构从业的人员。用同时在两个及以上检机构应以文件规定或者合同约定等方式确保不录验检测机构从业的检验检测人.1、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保护客户秘密和员。是否建立保护客户秘密和所有权的程序,该程序4.1.5所有权的桂序,该桂序应包拈保护电子存储和是传输结果信息的要求。2、检验检测机构及其人员应对其在检验椅测活含包拈保护电子存储和彳专车俞结果信息日勺要求。动中所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技术秘密育负有保密义务,并制定和

5、实施相应的保密措施。是否制定并实施保密规定或措施,并进行保密教L有记录可查。1、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人员管理程序,对人员资格确认、任用、授权和能力保持等进入Z-Lerr,AtA-YEAtA-YE机构应制定人员管理程序,该管理程序应对机构员的资格确认、任用、授权和能力保持等进行规范4.2.13、1目军。吕军。2、检验检测机构应与其人员建立劳动、聘用或录用关系。了录用关系、劳动关系、聘用关系。明确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任职要求和工作关系,使其满足岗位要求并具有所要机构是否与其人员签订合同,是否证实与其建立(查:社保、医保)。是否明确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任职求和工作关系,并有相

6、应权力和资源确保管理体系|需的权力和资源,履行建立、实施、保持和持运续改进管理体系的职责。检验检测机构中所有技可能影响检验检测活动的人员,无论是内部还理是外部人员,均应行为公正,受到监督,胜任养,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结构和数量、受教育程度、论基础、技术背景和经历、实际操作能力、职业素等是否满足工作类型、工作范围和工作量的需要。工作,并按管理体系要求履行职责。检验检测机构应确定全权负责的管理层,管理管理层是否对公正性做由承诺;是否负责管理体层应履行其对管理体系的领导作用和承诺:系的建立和有效运行;是否确保管理体系所需4.2.2对的资源;公正性做由承诺;负责管理体系的建立和有是否确保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

7、目标;是否确保效管理体运行;确保管理体系所需的资源;确保制定质系要求融入检验检测的全过程;是否组织管理体系的第3页,共17页条款号评岂内容检查对象责任部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确保管理体系要求融入检管理评审;是否确保管理体系实现其预期结果;是否验检测的全过程;组织管理体系的管理评审;演足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和客户要求;是否提升客户满确保管理体系实现其预期结果;满足相关法律意法规要求和客户要求;提升客户满意度;运用过程方法建立管理体系和分析风险、机遇。度;是否建立管理体系和分析风险、机遇。4.2.34.2.41、检验检测机构的技术负责人应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同等能力,全面负责技术运术作;技术负责

8、人任职条件是否在管理体系文件中2、质量负责人应确保管理体系得到实施和保持;检查结果符合不符合不适刖备注机构是否配置与技术领域相适应的一名或多名技负责人组成技术管理层,全面负责技术运作。予以规定,并有证据材料证明满足规定要求。机构是否配备质量负责人,其职责和权利、任职忌食在管理体系文件中予以规定,并证明满足规定要求。质总负责人是否能与机构决定政第相资源的最高管理者直接接触和沟通。3、应指定关键管理人员的代理人。机构是否指定关键管理人员(包括最高管理者、检验检测机构的授权签字人应具有中级及以上查专业技术职称或同等能力;并经资质认定部门具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等)的代理人,以确保机构的各项工作持续正

9、常地进行。人员技术档案,授权签字人是否经机构提名,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或同等能力,并现场考核授权E授权签字人不得签发检验检测报告或签字人是否符合要求证书。抽查报告,是否存在非授权签字人签发检验检测报告或证书的情况。1、检验检测机构应对抽样、操作设备、检验检体系文件是否规定人员或岗位职责、任职资格和测、签发检验检测报告或证书以及提由意见和使用条件等4.2.5解释的人员,依据相应的教育、培训、技能和所有从事抽样、操作设备、检验检测、签发检验经验进行能力确认。检测报告或证书以及提由意见和解释的人员是否有考核、评价合格证据,是否持上岗证上岗。第4页,共17页条款号评岂内容检查对象责任部门检查结果符合不符

10、合不适加4.2.64.2.74.3.12、应由熟悉检验检测目的、程序、方法和结果是否建立了监督工作程序。是否制定了监督计划,评价的人员,对检验检测人员包括实习员工进监督的重点尤其是在培人员、新上岗人员、结果不满行监督。意的人员或操作关键项目的人员是否进行了监督监督员的数量和专业领域能否覆盖能力范围,是否有任命文件,监督员是否符合条件要求。人员监督计划和监督活动实施与评价记录是否真实、完整。1、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人员培训程序,确定人员的教育和培训目标,明确培训需求和实施求人员培训。2、培训计划应与检验检测机构当前和预期的任是否制定人员培训和管理程序,是否分析培训需I和有效实施培训。制定的人员培

11、训计划是否合理,是否与机构当前务相适应。和预期的任务相适应;是否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价检验检测机构应保留人员的相关资格、能力确机认、授权、教育、培训和监督的记录,记录包含能力要求的确认、人员选择、人员培训、人员监督、人员授权和人员能力监控。检验检测机构应有固定的、临时的、可移动的管构是否建立健全人员技术档案,档案资料是否T全。理体系文件是否全覆盖各类场所。管理体系或多个地点的场所,述场所应满足相关法律的运行是否覆盖到相关场所法规、标准或技术规范的要求。检验检测机构应将其从事检验检测活动所必需的场所、环境要求制定成文件。1、检验检测机构应确保其工作环境满足检验检测的要求。动的正确实施;是否满足标准规

12、范的2、检验检测机构在固定场所以外进行检验检«或抽样时,应提由相应的控制要求,以确保现有的设施和环境条件是否均有利于检验检测活要求。库帆构固定场所以外进行抽样、检验检侧时1弼_环境豕件和设施的控制是否作由合理安排,是否有相条n里售验检测结果的设施和环境的技境条件满足检验检测标准或者技术规范的要关记录。求。,cC1、检验检测标准或者技术规范对环境条件有4.3.3要求时或环境条件影响检验检测结果时,应监否有文件规定。第5页,共17页条款号评岂内容检查对象责任部门检查结果符合不符合不适加备注4.3.42、当环境条件不利于检验检测的开展时,应停当环境条件已经危及到检验检测结果时,是否立止检验

13、检测活动。即停止检验检测;对已检验检测的数据是否按无效处理,并执行不符合检验检测工作程序。1、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检验检测场所的是否有建立内务管理程序文件,是否包括有关健内务管理程序,该程序应考虑安全和环境的因康、安全和环保要求的相关规定和必要措施,实施是素。否有效。2、检验检测机构应将不相容活动的相邻区域进对不相容活动的相邻区域是否进行了有效的隔行有效隔离,应采取措施以防止干扰或者交叉离;是否能有效地防止相互(交叉)污染的发生污染。3.检验检测机构应对使用和进入影响检验检测质量的区域加以控制,并根据特定情况确定控定制的范围。1、检验检测机构应配备满足检验检测(包括抽受控区域是否明确,进入

14、受控区域是否有文件规并按规定执行。样、物品制备、数据处理与分析)要求的设备量是否配备了正确进行检验、检测的全部设备,具程、准确度等是否满足要求。控制和记录环境条件。对结果质量有影响的场所是否有监测、控制等保证设施,是否进行了记录。和设施。用于检验检测的设施,应有利于检验检验检测的设施是否能保证检验检测工作的正常4.4.1应存在同一台设备在同一时期被不同检验检测机构共用检测工作的正常开展。开展。2、检验检测机构使用非本机构的设施和设备时,应确保满足本标准要求。全权支配使用;是检验检测机构租用仪器设备开展检验检测时,校确保:a)租用仪器设备的管理应纳入本检验租用设备是否纳入机构的管理体系;是否由机

15、构否由机构人员操作、维护、检定或准;租赁合同中是否明确租用设备的使用权;是否检测机构的管理体系;b)本检验检测机构可全租赁和共同使用的情况。测机构的人员操作、维护、检定或校准,并对使用环境和贮存条件进行控制;c)在租赁合同中明确规定租用设备的使用权;d)同一台设备不允许在同一时期被不同检验检测机构共用租赁和资质认定。第6页,共17页条款号评7,内容检查对象责任部门符合不检查结果仲台/、道力ar1备注4.4.2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检验检测设备和设是施管理程序,以确保设备和设施的配置、使用覆和维护满足检验检测工作要求U测量设备的操作1、检验检测机构应对检验检测结果、抽样结果的准确性或有效性有影

16、响或计量溯源性有要求的设备,包括用于测量环境条件等辅助测量设否制定并实施检验检测设备的管理程序,是否盖所有安全处置、运输、存放、使用、有计划维护孑否能保证设备设旃的日常使用。.,4.4.3是否制定了检定或校准计划,并按计划实施。11备有计划地实施检定或校准。2、设备在投入使用前,应采用核查、检定或校准等方式,以确认其是否满足检验检测的要求。/a,-r-itar、.、,、.r、,八/r.、八/r八设备在投入服务前是否进行校准或核查并确定满足使用要求;场仪器设备是否有状态标识,标识内容是否满I1TT效期乎I俭备''"中土U>>111,'SI-J*/I7

17、MV111J,JWJ标签、编码或以其他方式标识,以便使用人员足易于识别检定、校准的状态或有效期C要求。JV/J4JI"Al-、IX氏HJ1/、,Lb、4/Vv/yJ。3、检验检测设备,包括硬件和软件应得到保护,以避免由现致使检验检测结果失效的调整。生使是否对设备的硬件和软件进行必要的保护防止发检验检测结果失效的调整。,4、测力陶刖经英4无法溯源到国家或国际测机构应保留检验检测结果小谁取泄ZEfflO乐罗小。量标准时,检验检测育相关性或准确性的证力对当无法溯源到国家或国际测量标准的情况是否提供有证标准物质、协议标准、机构间比或参加能验证对结果的满意证据.一是否有用关记录。据。5、当需要

18、利用期间核查以保持设备的可信度当需要时,是否建立设备期间核查程序,是否编时,应建立和保持相关的程序。制了期间核查的作业指导书,息否制定了设备期间核查的计划及有效实施并保留了相关记录。J6、针对校准结果产生的修正信息或标准物质包彳含的参考值,检验检测机构应确保在其检测数得目关的检验检测记录,修正因子(或修正值)是彳到应用。程序或文件是否有应用规定并通知到相关据及相关记录中加以利用并备份和更新。使用人员。1、检验检测机构应保存对检验检测具有影响的是否有相关记录/设备及其软件的记录。444'-2、用于检验检测并对结果有影响的设备及其软的唯一性标识是否有规仪器设备(含标准物质)件,如可能,应加

19、以唯一性标识。定,仪器设备(含标准物质)是否有标识。第7页,共17页条款号评岂内容检查对象责任部门3、检验检测设备应由经过授权的人员操作并对检查结果符合不符合不适州共进行正常维护°均由授权人员操作,是否有授对检验检测结果准确性有效性有影响的设备是否权文件4、若设备脱离了检验检测机构的直接控制,应脱离机构直接控制的设备,返回后、恢复使用前,确保该设备返回后,在使用前对其功能和检定、是否对其功能和校准状态进行核查并显示满意结果,-校准状态进行核查,并得到满意结果。是否有记录4.4.5设备由现故障或者异常时,检验检测机构应采仪取相应措施,如停止使用、隔离或加贴停用标录集、标记,直至修复并通

20、过检定、校准或核表明设备能正常工作为止。应核查这些缺陷成器设备出现缺陷时,是否立即停用,是否有记保不,是否采取了措施被误用。进行修复后的设备是否通过校准或核查表明偏离对以前检验检测结果的影响。能正常工作4.4.64.5.1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标准物质管理程标准序。标准物质应尽可能溯源到国际单位制(SI)芈位或有证标准物质。检验检测机构应根据程序对标准物质进行期间核查。是否制定并实施标1、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实施和保持与其活动是否检查这种缺陷对过去的检验/检测的影响。物质的溯源是否有文件规定。是否使用有证标准物质,是否按照规定要策进行工修交。没有有证标准物质时,可否确保量值准确。准物质的期间

21、核查程序。是否建立、实施和保持与其活动范围相适应的管范围相适应的管理体系,应聘其政策、制度、理体系,是否建立了管理体系文件。计划、程序和指导书制订成文件,管理体系文管理体系文件是否发放到组织机构部门、是否进件应传达至有关人员,并被其获取、理解、执行宣贯,重要岗位人员是否了解其岗位的职责和工作行。要求,是否有相关记录2、检验检测机构管理体系至少应包括:管理体体系文件是否齐全。系文件、管理体系文件的控制、记录控制、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改进、纠正措施、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检验检测机构应阐明质量方针,制定质量目标,45并在管理评审时予以评审。质量方针是否在质量手册中阐明或单独发布。质量目标是否在管理

22、评审时予以评审。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控制其管理体系的文件控制是否有程序,内容是否齐全,规定是否4.5.3内部和外部文件的程序,明确文件的标识、批合理且具有可操作性,受控编号方式是否清晰。准、发布、变更和废止,防止使用无效、作废文件受控清单与发放回收记录,所有的内部文件、第8页,共17页条款号评岂内容检查对象责任部门检查结果符合不符合不适刖备注的文件。外来文件,是否得到有效控制。现场是否使用失效或废止的文件;是否存在一个文件由现不同版本。受控文件是否定期审核,必要时进行修订,更改的文件是否经过再批准,并加以注明。1、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评审客户要求、标书、合同的程序。文件,不同情况下的评

23、审规4.5.4是否制定评审客户要求、标书和合同的相关程序定或要求是否明确。委托书、标书或合同签署前,是否按照不同的规定实施了评审。是否有相关记录。4.5.52、对要求、标书、合同的偏离、变更应征得客户同意并通知相关人员。知各相关方。是否有正1、检验检测机构需分包检验检测项目时,应分合同签署后如有变更,是否形成书面文件,并通关记录。是否对分包方进行评审,是否有评审记录和合格包给已取得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并有能力完分包方的名单;实际分包方是否满足要求成分包项目的检验检测机构,具体分包的检验检验检测报告中分包结果是否清晰标注。检测项目和承相分包项目的检验检测机构应事令何昂否事先通知客户并经客户同黄,

24、在委托书先取得委托人的同意。由具检验检测报告或证中是否有客户同意的确认签字。书时,应将分包项目予以区分。2、检验检测机构机构实施分包前,应建立和保持分包的管理程序,并在检验检测业务洽谈、合同评审和合同签署过程中予以实施。3、检验检测机构不得将法律法规、技术标准等文件禁止分包的项目实施分包。的项目实施分包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选择和购买对检验是是否建立并实施分包的管理程序。机构是否将法律法规、技术标准等文件禁止分包O否建立了选择和购买对检验检测质量有影响的检测质量有影响的服务和供应品的程序.明确服务和供应品的程序/匚C服务、供应品、试剂、消耗材料等的购买、4.5.6验收、存储的要求,并保存对供

25、应商的评价记是否对服务方和供应商进行了评价,是否建合格服务方/供应商名单。是否收集了合格服务方/应方资料。机构已发生的采购是否受控,是否正确选择具备资格的供应商。是否对采购品进行了验收。第9页,共17页条款号评岂内容检查对象责任部门检查结果符合不符合不适加备注4.5.7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服务客户的程序,包括:保持与客户沟通,对客户进行服务满息度调查、跟踪客户的需求,以及允许客户或否建立和保持服务客户的程序。是否保持与客月贺蒙联在客户提供咨询服务,对客户进行检篮检测服多:的满茎度调查。客户进入相关区域是否有相关审4.5.82、代表合理进入为其检验检测的相关区域观察。请1、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

26、和保持处理投诉的程、批准的记录。是否建立和保:持处理投诉和申诉的程序,内容是序。否齐全,职责是否明确。明确对投诉的接收、确认、调查和处理职责,相关投诉和申诉的登记、处置记录,是否有效处跟踪和记录投诉,确保采取事宜的措施,并注理客户的投诉和申诉,相关人员是否采取回避措施。4.5.94.5.10重人员的回避。客户对投诉和申诉处理结果的反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由现不符合工作的是处理程序,当检验检测机构活动或结果不符合是其自身程序或与客户达成一致的要求时,检验是检测机构应实施该程序。该程序应确保:明确符对不符合工作进行管理的责任和权力;针对风险等级采取措施;对不符合工作的严重性进行评价,包括对以前结

27、果的影响分析;对不符合.工作的可接受性做由决定;必要时,通知客户并取消工作;规定批准恢复工作的职责;记录所描述的不符合工作和措施。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在识别由不符合是否时,采取纠正措施的程序。检验检测机构应通是过实施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应用南核结果、数据分析、纠正措施、管理评审、人员建议、风险评估、能力验证和客户反馈等信息来持续馈,是否有记录。否建立和保持由现不符合工作的处理程序。否明确对不符合工作的评价、决定不符合工作否可接受。纠正不符合工作、批准恢复被停止的不卜工作的责任和权力是否明确。是否依据程序对不符合妥善处理。号否有相关记录。编制了纠正措施控制程序。否保留持续改进的证据,能证实机

28、构持续改进菅理体系,Q查相关记录。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记录管理程序,确是否建立了程序,内容是否包括质量记录和技术,广“保每一项检验检测活动技术记录的信息充记录的标识、贮存、保护、检索、保留4.5.11分,和处置。确保记录的标识、贮存、保护、检索、保留处置符合要求。第10页,共17页条款号评岂内容检查对象责任部门检查结果符合不符合不适用备注1、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管理体系内部审核的程序,以便验证其运作是否符合管理体系的和本标准的要求,管理体系是否得到有效的实纠施和保持。2、内部审核通常每年一次,由质量负责人策划是否制定了内部审核控制程序,对内部审核工作计划、筹备、实施、结果报告、不符合工

29、作的纠正、正措施及验证等环节进行合理规范。是否按照程序规定开展了内部审核,检查内审计4.5.12内审并制定审核方案。戈上内审人员是否进行了资格确认,是否经过恰当的3、内审员须经过培训,具备相应资格。若资源允许,内审员应独立于被审核的活动。培训和授权;内审人员是否做到了独立于被审核的工作。4、检验检测机构应:依据有关过程的重要性、审阅内审资料是否完整,内审是否涉及全部要素对检验检测机构产生影响的变化和以往的审核及全部场所与活动,首次会议与末次会议记录,审核结果,策划、制定、实施和保持审核方案,审过核方案包括频次、方法、职责、策划要求和报针程记录,不符合项报告是否事实清楚、定性准确、对不符合工作制

30、定的纠正措施是否合理。4.5.13告;规定每次审核的审核准则和范围;选择审核员并实施审核;确保将审核结果报告给相关管埋者;及M采取适当的纠正和纠正措施;保留形成文件的信息,作为实施审核方案以及审核结果的证据。1、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管理评审的程序。2、管理评审通常12个月一次,由管理层负责3、管理层应确保管理评审后,得由的相应变更或改进措施予以实施,确保管理体系的适宜性、是否编制了管理评审控制程序O管理评审工作是否按照规定和计划组织实施,管理评审是否由管理层主持。管理评审中的发现和制定的措施,管理层是否确保这些措施在适当和约定的时限内得到实施O4、应保留管理评审的记录。管理评审输入应包每次

31、评审输入信息是否明确、充分,结果是否恰括以下信息:a)检验检测机构相关的内外部因当。素的变化;b)目标的可行性;c)政策和程序的适用性;d)以往管理评审所采取措施的情况;e)第11页,共17页条款号评岂内容检查对象责任部门检查结果符合不符合不适加备注近期内部审核的结果;f)纠正措施;g)由外部机构进行的评审;h)工作量和工作类型的变化或检验检测机构活动范围的变化;i)客户和员工的反馈;j)投诉;k)实施改进的有效性;1)资源配备的合理性;m风险识别的可控性;n)结果质量的保障性;o)其他相关因素,如监督活动和培训。5、管理评审输由应包括以下内容:a)管理体系管理评审输由是否明确,管理评审报告提

32、由的有及其过程的有效性;b)符合本标准要求的改进;关措施是否纳入改进,其结果是否得到验证。c)提供所需的资源;d)变更的需求。是否建立和保持使用适合的检验检测方法和方法认的程序;是否对检验检测方法受控管理;方法使前和变更后是否进行验证,保留方法验证记录,以实机构能有效使用这些方法。|己制定的方法使用前是否经确认和验证,方法更后是否重新进行确认,保留确认和验证记录。1、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检验检测方法控制程序。检验检测方法包括标准方法、非标准矶方法(含自制方法)。应优先使用标准方法,用并确保使用标准的有效版本。在使用标准方法证前,应进行验证。在使用非标准方法(含自制自方法)前,应进行确认。检

33、验检测机构应跟踪变方法的变化,并重新进行验证或确认。2、必要时,检验检测机构应制定作业指导书。是否制定必要的作业指导书,查作业指导书目录,审核其内容是否满足要求。4.5.143、如必需方法偏离,应有文件规定,经技术判、口一、I-方法偏离是否同时满足:有方法偏离文件规定和,断和批准,并征得客户同意。当客户建议的方经法不适合或已过期时,应通知客户。实施方法偏4、非标准方法(含自制方法)的使用,应事先技术判定不影响结果、经批准和客户同意四个条件,离时,是否保留记录。征得客户同意,并告知客户相关方法可能存在中的风险。非标准方法的使用,是否与客户达成协议。协议是否包括能否满足客户要求的说明。5、需要时,

34、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开发自制方法控制程序,自制方法应经确认。检验检评价和使用等测机构应记录作为确认证据的信息:使用的确是否实施受控管理并保存记录。认程序、规定的要求、方法性能特征的确定、第12页,共17页条款号评岂内容检查对象责任部门4.5.15获得的结果和描述该方法满足预期用途的有效性声明。检验检测机构应根据需要建立和保持应用评定测量不确定度的程序。检查结果符合不符合不适国是含制了并实施评足测量不碗竹度日勺桂序,是否有覆盖能力领域的评定测量不确定度的案4.5.164.5.171、检验检测机构应获得检验检测活动所需的数据和信息,并对其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有效管理。2、检验检测机构应对计算和数据

35、转移进行系统和适当地检查。查,并保留相关记录。3、当利用计算机或自动化设备对检验检测数据进行采集、处理、记录、报告、存储或检索检验检测机构应:将自行开发的计算机软件形成文件,使用前确认其适用性,并进行定期确认、改变或升级后再次确认,应保留确认记录;建立和保持数据完整性、正确性和保密性的保护程序;定期维护计算机和自动设备,保持其功能正常。1、检验检测机构为后续的检验检测,需要对物是否制定数据保护程序,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是否有数据控制和保护记录。是否对计算和数据转移进行了系统和适当地检自行开发的计算机软件是否形成文件,适用于预定的目的;在使用前是否进行适用性确认,并进行定期碉认、改变或升级

36、后再次确认,保留相美也皋。质、材料或产品进行抽样时,应建立和保持抽样控制程序。2、抽样计划应根据适当的统计方法制定,抽样应确保检验检测结果的有效性。是否制定抽样程序,是否有抽样计划。抽样计划的制定是否有依据,是否满足标准、规范要求。抽样过程中需要控制的因素是否后规矩,是否得到有效控制。是否保留相关记录。抽样发生偏离时,证据材料是否齐全,包括客户详细记录,同时告知相关人员。如果客户要求的的要求、通知相关人员的证据偏离影响到检验检测结果,应在报告、证书中做由声明。1、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样品管理程4.5,18序,以保护样品的完整性并为客户保密。是否制定和实施样品管理程序,规范样品的接收、制备、

37、处置、存储过程。第13页,共17页条款号评7“9容检查对象责任部门检查结果备注符合不F合不适112、检验检测机构应有样品的标识系统,并在检验检测整个期间保留该标识。是否按照规定的要文件对样品的标识系统是否有规定,是否合理,进行样品标识管理(流转状态标I口屋否晒晰录屋否季束攵、,、-3、在接收样品时,应记录样品的异常情况或记在接收样品时,是否对样品进行检查并记录样品录对检验检测方法的偏离。的状态。4、样品在运输、接收、处置、保护、存储、保机构应有程序和适当的设施避免样品在运输、接:留、消埋或返回过程中应力以控制和圮录。收、处置7帮护、存惆、保留、消埋或返回过程中发生退化、污染、丢失或损坏。是否有

38、相关记录。5、当珏品需要仔取或养护M,同维护、监控和记录环境条件c录C样品的保存养护条件是否可以得到满足并有记1、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监控结果有效性是否制定并实施质量控制程序,具内容是否覆盖的程序。所有检验检测能力领域和所有资源条件O2、检验检测机构可米用定期使用标准物质、定期使用经过检定或校准的具有溯源性的替代仪控是否制定质量控制计划;质量控制计划是否对质项目、时间、频次、人员、所用方法、评价手段、4.5.19器、对设备的功能进行检查、运用工作标准与结控制图、使用相同或不同方法进行重复检验检是测、保存样品的再次检验检测、分析样品不同果评价、利用和处置做由明确规定。否有质量控制的实施、结果

39、评价、处置和利用录。结果的相关性、对报告数据进行审核、参加台匕目匕力验证或机构之间比对、机构内部比对、盲样检验检测等进行监控。检验检测机构所有数据的记录方式应便于发现其发展趋势,若发现偏离预先判据,应采取有效的措施纠正由现的问题,防止出现错误的结果。质量控制同令适当的方法和计划并加以评价。'1、检验检测机构应准确、清晰、明确、各观地是否制定和实施报告管理程序,报告是否准确、由具检验检测结果,符合检验检测方法的规定,清晰、明确、客观,是否明确报告或证书的格式、生4.5.20并确保检验检测结果的有效性。成、审核、批准、盖章、发放的规则。2、结果通常应以检验检测报告或证书的形式发报告或证书是

40、否有足够的信息量,信息量是否满由。检验检测报告或证书应至少包括下列信息:足要求。第14页,共17页条款号评审内容检查对象责任部门a)标题;b)标注资质认定标志,加盖检验检测专用章(适用时);c)检验检测机构的名称和报告或证书是否进行受控管理,报告的发放是否有台账、有编号、有签名。检查结果备注符合个他合不适个地址,检验检测的地点(如果与检验检测机构的地址不同);d)检验检测报告或证书的唯性标识(如系列号)和每一页上的标识,以确保能够识别该页是属于检验检测报告或证书的一部分,以及表明检验检测报告或证书结束的清晰标识;e)客户的名称和联系信息;f)叫用检验检测方法的识别;g)检验检测样品的描运、状态

41、和标识;h)检验检测的日期。对检验检测结果的有效性和应用有重大影响时,注明样品的接收日期或抽样日期;i)对检验检测结果的有效性或应用有影响时,提供检验检测机构或其他机构所用的抽样计划和程序的说明;j)检验检测检报告或证书签发人的姓名、签字或等效的标识和签发日期;k)检验检测结果的测量单位(适用时);1)检验检测机构不负责抽样(如样品是由客户提供)时,应在报告或证书中声明结果仅适用于客户提供的样品;m)校验检测结果来自于外部外部提供者的清晰标注;n)检验检测机构应做出未经本机构批准,不得复制(全文复制除外)报告或证书的声明。对检验检测结果进行解释时,查证检验检测报则人、一、告,要求的信息是否齐全,是否尤其关注方法的偏离、删,测量不确定度声明,客户的特殊要求等。当需对检验检测结果进行说明时,检验检测报需告或证书中还应包括下列内容:a)对检验检方法的偏离、增添或删减,以及特定检验检测增4.5.21条件的信息,如环境条件;b)适用时,给由符合(或不符合)要求或规范的声明;c)当不定度与检验检测结果的有效性或应用有关,或客户有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