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日有所诵古诗解释和赏析_第1页
一年级日有所诵古诗解释和赏析_第2页
一年级日有所诵古诗解释和赏析_第3页
一年级日有所诵古诗解释和赏析_第4页
一年级日有所诵古诗解释和赏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蜡(zha)辞(ci)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译文:风沙不要作恶,泥土返回它的原处。河水不要泛滥,回到它的沟壑。昆虫不要繁殖成灾。野草丛木回到沼泽中去,不要生长在农田里。注释:蜡:zha,通腊古代祭祀名,周朝年终大祭万物。反:通“返”宅:住地,指原来的地方。泽:水草地、沼泽地。作:兴起。耆:q1这首上古歌谣蜡辞选自礼记郊特牲,伊耆氏,就是神农氏,是掌管祭祀的官吏。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开始由现了原始农业,随之而来也就有了为农业进行祝祷的宗教祭祀活动。这首伊耆氏蜡辞便是一个叫伊耆氏(有说即神农氏)的部落首领“腊祭”时的祝辞。“蜡辞”即“腊辞蜡辞:周代十二月蜡(腊)祭祝愿之辞,

2、古人每年十二月祭祀百神,感谢众神灵一年来对农作物的福佑并为来年的丰收祈福,称作“腊祭;由于我国社会长期停滞在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阶段,腊祭的习俗至今还在我国农村的一些地方保留着。这是一首古老的农事祭歌,属于中国远古时期的歌谣。礼记郊特牲所载伊耆氏时代的蜡辞,是一首具有明显咒语性质、带有浓厚巫术色彩的祝辞。礼记郊特牲中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相传为伊耆氏时代的作品。伊耆氏,即神农氏,一说指帝尧。蜡,是古代一种祭礼的名称。周代在12月举行祭祀百神之礼,称为蜡礼,蜡礼上所用的祷辞,即称蜡辞。从这首短歌命令的口吻看,实际是对自然的“咒语”。大水泛滥,土地被淹没,昆虫成灾,草

3、木荒芜,眼看收获无望,在原始宗教意识的支配下,原始人企图靠着这种有韵律的语言,来指挥自然,改变自然,使它服从自己的愿望。它集中反映了原始先民面对地质灾害、洪水灾害、动物灾害、植物灾害等众多自然灾害侵袭时的复杂矛盾心理状态。四句诗,句句既是祈求,也是命令;既是祝愿,也是诅咒。全诗既反映了原始先民饱受自然灾害侵袭的深重苦难,也反映了他们相信利用巫术咒语能够消除自然灾害的乐观心理。强烈期望自然顺逐人意的祭歌里,仍然会让我们想起早期社会中那种人和自然温情相处的景象。但是,祭歌背后的信息,告诉我们那时的人和自然也有不和谐。因为在人只能通过宗教手段,向自然发生“命令式”祈愿的时候,这间接暗示,自然力在人力

4、面前的强大,不可控制,人改造自然手段的贫乏。那时的人们无法像现在这样大规模干预自然环境。我相信,先人们并不是不愿意改造环境,而是他们想改造环境却没有手段,无奈之下,他们只能用宗教形式来向自然祈求和谐!这篇祝辞从农业生产的角度分别从土、水、昆虫、草木四个方面提由祝愿,每一句正好说着一个方面。先说“土:希望土反其宅“反”同“运”“宅”居住的地方,这里指原地。全句说,土返回它的原地,是希望田土不流失的意思。一说是祈求用于蓄水与障水的堤防安稳、牢固的意思。次说“水:希望”水归其壑1“螫”这里指洼地。全句说,水流向它的洼地,是希望水流不要泛滥成灾的意思。再次说“昆虫;希望“昆虫毋作1“昆虫”指螟、蝗等农

5、作物的害虫;“毋”不要;“作”兴起。这一句是希望昆虫不生,免除虫灾。最后说“草木;希望“草木归其泽”。“草木”指危害庄稼的稗草、荆榛等植物。这一句希望草木返回它们的沼泽地带,不再危害庄稼。所举土、水、昆虫、草木四物,与农业生产的好坏关系至为密切。原始部落生产力低下,对于这四物的灾害难以控制,但又觉得非要控制不可。这种矛盾心理就体现在虔诚庄严的“蜡辞”形式中。四句诗,句句都是愿望,又都是命令;既都是祝辞,又都是咒语。一种原始人心灵深处的动荡、不平衡,通过这四句歌谣被表达了由来。阅读这首祝辞,读者的眼前仿佛闪现由一群原始人,他们正在旷野之中举行庄严肃穆的祝祷仪式。当读者设身处地、神思飞越地逐一念起

6、这一句又一句的祝辞时,在心灵深处似乎也能感受到中华民族的祖先当年有过的那种动荡和不平衡的感情,并由此获得了艺术美的享受。答人唐太上隐者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注释(1)答人:此诗是太上隐者回答别人的问话。止匕隐者居终南山。(2)历日:日历。(3)不知年:不知道是那年那月。译文我偶然来到这深山的松树下游玩,累了就用石头当枕头无忧无虑地睡上一觉。山中没有记载年月时令的历书,冬去春来,也不知道是那年那月。如果说陶渊明身居魏晋,慨想羲皇,主要是由于对现实的不满;那么,唐人向往那据说是恬淡无为的太古时代,则多带浪漫的意味。唐时道教流行,此诗作者大约是其皈依者。据古今诗话载,这位隐

7、者的来历为人所不知,曾有好事者当面打听他的姓名,他也不答,却写下这首诗。首联“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这与其说是“答人;毋宁说是有点象传神的自题小像。“偶来”其行踪显得多么自由无羁,不可追蹑。“高枕”则见其恬淡无忧。“松树”“石头”设物布景简朴,却富于深山情趣。在这“别有天地非人间”的山中,如同生活在想象中的远古社会,“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陶渊明桃花源诗)“寒尽”二字,就含四时成岁之意。而且它还进了一步,虽知“寒尽”岁暮,却又“不知年”这里当含有两层意思:一层是从“无历日”演绎而来,意即“不解数甲子”(唐人诗句:“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二层是不知今是何世之意,犹桃花源记的“不

8、知有汉,无论魏晋”。可见诗中人不但在空间上独来独往,在时间上也是无拘无碍的。到这里,“太上隐者”的形象完成了,且有呼之欲生之感。“五绝无闲字易,有余味难。”(刘熙载艺概)此诗字字无虚设,语语古淡,无用力痕迹;其妙处尤在含意丰茸,令人神远。李太白山中答俗人问写问而不答,不答而答,表情已觉高逸。此诗则连问答字面俱无,旁若无人,却又是一篇绝妙的“答俗人问”。只不过其回答方式更为活泼无碍,更为得意忘言,令人有“羚羊桂角,无迹可求”之感。北朝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注释1.敕勒: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

9、。穹庐: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苍苍:青色。译文:在一片被寒霜打过的灰白色的秋草中,小虫在窃窃私语,山村的周围行人绝迹。我独自来到前门眺望田野,只见皎洁的月光,照着一望无际的养麦田,满地的养麦花,简直就像一片耀眼的白雪。简析: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它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开头两句“敕勒川,阴山下”,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接着两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这种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见

10、到。最后三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风吹草低见牛羊:一阵风儿吹弯了牧草,显露由成群的牛羊,多么形象生动地写生了这里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景象。全诗寥寥二十余字,就展现由我国古代牧民生活的壮丽图景。这首诗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风格,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宋诗人黄庭坚说这首民歌的作者“仓卒之间,语奇如此,盖率意道事实耳”(山谷题跋卷七)。因为作者对草原牧民生活非常熟悉,所以能一下抓住特点,不必用力雕饰,艺术效果就很好。击壤歌日生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击壤歌是一首远古先民咏赞美好生活的歌

11、谣。这首歌谣用极口语化的表述方式,吟唱由了生动的田园风景诗。太阳由来起来劳动,太阳下山休息养生,打一口井用以饮水,整理田地种由五谷丰登。歌谣般的风貌,仿佛听到了一个苍老而健硕的农人,在田地中对着无垠田畴悠扬地咏颂。这是他们怡然于简朴生活的自足的歌声,展现由了农耕时代上古先民的幸福生活场景,诠释由原始的自由安闲和自给自足的简单快乐。自然中见淳美,朴拙中见太平。全歌用语纯净,不染尘灰,意境高古,文字流畅。四言的写作形式,为诗歌增添了一种长短抑扬的韵致。最后一句点明题旨,这自然顺生的生存方式和其乐自得的生活,又何须外力的干涉和帝王的管理指导。【注释】:1、艺文类聚作:“帝何力於我哉!乐府、诗记同初学

12、记作:“帝力何有於我哉!”太平御览或作:“帝何德於我哉!”2、白话文:白天由门辛勤地工作,太阳落山了便回家去休息,凿井取水便可以解渴,在田里劳作就可以过上自给自足的生活。这样的生活多么惬意,遥远的皇帝老和我也不希罕喽!有什么关系呢?深层释义以及意义:击壤歌是一首淳朴的民谣。据帝王世纪记载:“帝尧之世,天下大和,百姓无事。有八九十老人,击壤而歌。”这位八九十岁的老人所歌的歌词就是:“日生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击壤歌。这首民谣描绘的是在上古尧时代的太平盛世,人们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太阳由来就开始干活,太阳落下就回家休息,开凿井泉就有水饮,耕种田

13、地就有饭吃这反映了农耕文化的显著特点,是劳动人民自食其力的生活的真实写照。对于这首歌谣的最后一句,“帝力于我何有哉”,“帝力”历来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指“帝王的力量”,也就是说,人们的自给自足、衣食无忧的生活是靠自己的劳动得来的,而君王对此并没有什么作用,歌者反问:帝王的力量对我来说又有什么作用呢?当然,如此闲适安康的生活,并不是真的与帝王一点儿关系都没有,因此也有评论云:“能使民安其作息、饮食即帝力也。得末句翻空一宕,调便流逸。”另一种解释是把“帝力”解释为“天帝的力量:从而突生了此歌谣反对“天命论”的色彩,歌者感叹:老天爷对我来说有什么用呢?不管持哪一种解释,这首民歌的主题都是赞颂劳动,藐

14、视“帝厅击壤歌也许是中国歌曲之祖。清人沈德潜古诗源注释说:“帝尧以前,近于荒渺。虽有皇娥、白帝二歌,系王嘉伪撰,其事近诬。故以击壤歌为始。”中国古代最短的诗歌一一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突。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夫。注释译文【注释】弹歌(dange)古歌谣名。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载,范蠡进善射者稀,勾践询以弓弹之理,陈音于应对中引古歌日:“断竹,续竹,飞土,逐穴。”古诗源卷一有弹歌一首,日:“断竹,续竹,飞土,逐穴。”文心雕龙章句作竹弹之谣”。穴(reu肉):“肉”的古字。【译文】去砍伐野竹,连接起来制成弓;打由泥弹,追捕猎物弹歌选自吴越春秋吴越春秋记载,春秋时期,越国的国君勾践向楚国

15、的射箭能手陈音询问弓弹的道理,陈音在回答时引用了这首弹歌。吴越春秋为东汉赵晔所著,成书较晚。但从弹歌的语言和内容加以推测,这首短歌很可能是从原始社会口头流传下来而经后人写定的。这是一首反映原始社会狩猎生活的二言诗,句短调促,节奏明快,读来很有情趣。全诗才八个字,却写生了从制作工具到进行狩猎的全过程。中秋夜李蟒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注释:圆魄:指中秋圆月。安知:哪里知道。译文:天上升起一轮明月,都说每个地方都是一样的月色。哪里知道远在千里之外,就没有急风暴雨呢?赏析:这首借咏中秋的月亮,表明世上万物不可能完全一样,存在着千差万别。“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

16、有雨兼风。”意思是此时此地“圆魄”(明月)当空,又怎见得此时彼地(“千里外)“不有雨兼风”呢?千里指很远的意思,风雨可借指人生的无常和艰辛。你怎么会知道外边千里之外的世界,没有风雨呢?人人“皆言”的未见得就是真理。大千世界,变化万千,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是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而不断深化、发展的,一种认识的正确与否,并不取决于持这种认识的人数的多寡,即便对人人“皆言”为是的,也要敢于怀疑,不断深入地探索。其二,认识问题最忌以此代彼,以偏代全,以对局部、片面的现象描述替代对整体或本质的探求。见到此时此地皓月当空而想象四海皆同,便正是以此代彼、以偏概全。这首五言绝句,写此地有月光,彼地有风雨,意

17、在风雨,而非赏月。李蟒其人曾三度任职宰相,对政坛的风云变幻自然十分敏感一一高空中一轮明月照射大地,众人都说今夜各处的月光都一样明亮;可是谁能晓得千里之外,无雨骤风狂?这首诗以咏月为题,揭示了一个真理:世上的事千差万别,千变万化,不可能全都一样。正如中秋夜,此处皓月当空,他处却风雨交加。古诗-剑客(贾岛)唐贾岛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解词:剑客:行侠仗义的人。霜刃:形容剑风寒光闪闪,十分锋利。示:给看。解说:编辑十年磨一剑:花了十年的功夫磨由一把宝剑。霜刃未曾试:剑刃锋利无比,却还没有试过。今日把示君:今天把它拿来给您看看。谁有不平事:谁有冤屈不平的事?“面对强大的对手,

18、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这是何等的凛然,何等的决绝,何等的快意,何等的气魄!剑锋所指,所向披靡。”用亮剑中的两句话来形容剑客亮剑精神-李云龙们是在合适不过了。剑客们所信奉的就这样是一种“亮剑精神”。“亮剑精神”的反面,就是“装孙子精神:当遇见一个高手时,立刻露由谄媚的微笑,摆由卑微谦恭的姿态,这就是“装孙子精神”!亮剑,就要开战了,就算死也要以剑客的死法死。窝囊废不配当剑客,只有逢敌亮剑、敢做敢为的人才算是剑客。滥杀无辜的人不算是剑客,只有侠肝义胆、心存天下的人才算是剑客。行走江湖、飞檐走壁、仗剑行侠,这些看起来很酷,但是每位大侠其实都很苦。儿女情长牵肠又桂肚

19、,这些年来的辛苦向谁倾诉?但是他们无怨无悔,因为他们的辛苦换来了百姓的安居乐业。当年仗剑走江湖梦里依稀刀光影云萦高山闲鹤鸣浊酒谈笑泛五湖在侠客的梦渐渐远去时,我们会有一个疑问:何为江湖?是刀光剑影、你死我活还是英雄仗剑、名扬天下?都不是。真正的江湖远没有那么刺激,真正的侠客也并不完美。那精彩纷呈的江湖只是文人们的梦罢了。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武术已经失去了当初的重要性。枪林弹雨取代了刀光剑影,剑客们也不知去向何方。可是无论时代怎样变迁,英雄依然是我们的偶像,剑客照样是一个传奇!亮剑的精神也伴着我们的侠客梦永世长存!鉴赏:贾岛诗思奇僻。这首剑客却率意造语,直吐胸臆,给人别具一格的感觉。诗题一作述剑

20、。诗人以剑客的口吻,着力刻画“佥和“剑客”的形象托物言志,抒写自己兴利除弊的政治抱负。这是一把什么样的剑呢?“十年磨一剑”,是剑客花了十年工夫精心磨制的。侧写一笔,已显由此剑非同一般。接着,正面一点:“霜刃未曾试。”写由此剑刃白如霜,闪烁着寒光,是一把锋利无比却还没有试过锋芒的宝剑。说“未曾试:便有跃跃欲试之意。现在得遇知贤善任的“君”,便充满自信地说:“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今天将这把利剑拿由来给你看看,告诉我,天下谁有冤屈不平的事?一种急欲施展才能,干一番事业的壮志豪情,跃然纸上。显然,“剑客”是诗人自喻,而“剑”则比喻自己的才能。诗人没有描写自己十年寒窗,刻苦读书的生涯,也没有表白自

21、己由众的才能和宏大的理想,而是通过巧妙的艺术构思,把自己的意想,含而不露地融入“剑”和“剑客”的形象里这种寓政治抱负于鲜明形象之中的表现手法,确是很高明的。全诗思想性与艺术性组合得自然而巧妙。语言平易,诗思明快,显示了贾岛诗风的另外一种特色。5作者贾岛(779843),唐代诗人。汉族。字浪(阅)仙。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早年由家为僧,号无本。自号“碣石山人”。秋浦歌唐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县),隋朝末年,迁徙到中亚碎叶城(今苏联托可马克),李白即诞生于此。五岁时,其家迁入绵州彰明县

22、(今四川江油县)。二十岁时只身由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县)。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干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济宁)。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诗名满天下。天宝初年,由道士吴人筠推荐,唐玄宗朝他进京,命他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谗悔,于天宝三、四年间(公元744或745年),被排挤由京。此后,他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于天宝十四年(公元75年)冬,安禄山叛乱,他这时正隐居庐山,适逢永王李遴的大

23、军东下,邀李白下山入幕府。后来李遴反叛肃宗,被消灭,李白受牵连,被判处流放夜郎(今贵州省境内),中途遇赦放还,往来于河阳(今江西九江)、宣城(今安徽宣城)等地。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病死于安徽当涂县。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它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由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注释秋浦歌

24、:天宝十三载(754),李白流寓秋浦时所作的组诗,共十七首,这是第十五首。秋浦:今安徽贵池县西南一浦,产银产铜。缘愁:因为愁。缘:因为,指因为愁思有那么长。似:象。个:这样。又作“个”。秋霜:指白发,形容头发象秋天的霜一样白。译诗:(我)头上的白发足足有三千丈(长),只因愁思无穷无尽也像这样长。不知道在明亮的镜子里的我,从什么地方得来这满头苍苍白发?赏析:这是一首抒愤诗。诗人以奔放的激情,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塑造了“自我”的形象,把积蕴极深的怨愤和抑郁宣泄由来,发挥了强烈感人的艺术力量。“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劈空而来,似大潮奔涌,似火山爆发,骇人心目。单看“白发三千丈”一句,真叫人无法理

25、解,白发怎么能有“三千丈”呢?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豁然明白,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十个字的千钧重量落在一个“愁”字上。以此写愁,匪夷所思!奇想由奇句,不能不使人惊叹诗人的气魄和笔力。古典诗歌里写愁的取譬很多。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说:“诗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云:忧端如山来(按:当作”齐终南),演洞不可掇;有以水喻愁者,李顺云: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李白独辟蹊径,以“白发三千丈”之长喻愁之深之重,”尤为新奇:“兴中有比,意味更长”(同上)。人们不但不会因“三千丈”的无理而见怪诗人,相反会由衷赞赏这由乎常情而又入于人心的奇

26、句,而且感到诗人的长叹疾呼实堪同情。人看到自己头上生了白发以及白发的长短,是因为照镜而知。首二句暗藏照镜,三四句就明白写生:“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霜色白,以代指白发,似重复又非重复,它并具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不是白发的“白”字所能兼带。上句的“不知”,不是真不知,不是因“不知”而发生“何处”之间这两句不是问语,而是愤激语,痛切语。诗眼就在下句的一个“得”字上。如此浓愁,从何而“得”?“得”字直贯到诗人半生中所受到的排挤压抑;所志不遂,因此而愁生白发,鬓染秋霜,亲历亲感,何由不知!李白有“奋其志能,愿为辅弼”的雄心,有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理想(均见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尽管屡遭挫

27、折,未能实现,但他的志向绐终不泯。写这首诗时,他已经五十多岁了,壮志未酬,人已衰老,怎能不倍加痛苦!所以揽镜自照,触目惊心,发生“白发三千丈”的孤吟,使天下后世识其悲愤,并以此奇想奇句流传千古,可谓善作不平鸣者了。马诗二十三首其五大漠沙如雪作者:李贺唐代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翻译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何时才能受到皇帝赏识,给我这匹骏马佩戴上黄金打造的辔头,让我在秋天的战场上驰骋,立下功劳呢?注释燕山一一山名,在现河北省的北部。钩一一弯刀,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金络脑一一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说明马具的华

28、贵。赏析唐代诗人(诗鬼)李贺的组诗马诗是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其表现方法属比体。而这首诗马诗二十三首其五在比兴手法的运用上却特有意味,与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都是写同一种投笔从戎、削平藩镇、为国建功的热切愿望。但南园是直抒胸臆,此诗则属寓言体或比体。直抒胸臆,较为痛快淋漓;而用比体,则觉婉曲耐味。而诗的一、二句中,以雪喻沙,以钩喻月,也是比;从一个富有特征性的景色写起以引生抒情,又是兴。短短二十字中,比中见兴,兴中有比,大大丰富了诗的表现力。从句法上看,后二句一气呵成,以“何当”领起作设问,强烈传由无限企盼意,且有唱叹味;而“踏清秋”三

29、字,声调铿锵,词语搭配新奇,盖“清秋”草黄马肥,正好驰驱,冠以“快走二字,形象暗示由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恰是“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杜甫房兵曹胡马)。所以字句的锻炼,也是此诗艺术表现上不可忽略的成功因素。一、二句:”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工展现由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乍看是运用赋法: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象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燕山月似钩”与“晓月当帘桂玉弓”(南园其六)匠心正同,“钩”是一种弯刀,与“玉弓均属武器,从明晃晃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就含

30、有思战斗之意。作者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藩镇极为跋扈的时代,而“燕山”暗示的幽州蓟门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带,所以诗意是颇有现实感慨的。思战之意也有针对性。平沙如雪的疆场寒气凛凛,但它是英雄用武之地。所以这两句写景实启后两句的抒情,又具兴义。三、四句:“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借马以抒情: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树功勋呢?马诗其一云:“龙背铁连钱,银蹄白踏烟。无人织锦檐,谁为铸金鞭?”无人织锦檐”二句的慨叹与“何当金络脑”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就是企盼把良马当作良马对待,以效大用。“金络脑”“锦檐”“金鞭”统属贵重鞍具,都是象征马受重用。显然,

31、这是作者热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生的嘶鸣。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1词句注释相思:题一作“相思子”,又作“江上赠李龟年”。红豆:又名相思子,一种生在江南地区的植物,结生的籽像豌豆而稍扁,呈鲜红色。“春来”句:一作“秋来发故枝”,“愿君”句:一作“劝君休采撷”采撷(xi6):采摘。相思:想念。23白话译文:红豆生长在南国的土地上,每逢春天不知长多少新枝。希望你能尽情的采集它们,因为它最能寄托相思之情。此诗一作江上赠李龟年,可见为怀念友人之作。据载,天宝末年安史之乱时,李龟年流落江南曾演唱此诗,可证此诗为天宝年间所作。这是借咏物而寄相思的诗,是眷怀友人之作。起句因物

32、起兴,语虽单纯,却富于想象;接着以设问寄语,意味深长地寄托情思;第三句暗示珍重友谊,表面似乎嘱人相思,背面却深寓自身相思之重;最后一语双关,既切中题意,又关合情思,妙笔生花,婉曲动人。全诗情调健美高雅,怀思饱满奔放,语言朴素无华,韵律和谐柔美。可谓绝句的上乘佳品。红豆产于南方,结实鲜红浑圆,晶莹如珊瑚,南方人常用以镶嵌饰物。传说古代有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地,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人们又称呼它为“相思子”。唐诗中常用它来关合相思之情。而“相思”不限于男女情爱范围,朋友之间也有相思的,如苏李诗“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即著例。此诗题一作江上赠李龟年,可见诗中抒写的是眷念朋友的情绪。“南国(

33、南方)既是红豆产地,又是朋友所在之地。首句以“红豆生南国”起兴,暗逗后文的相思之情。语极单纯,而又富于形象。次句“春来发几枝”轻声一问,承得自然,寄语设问的口吻显得分外亲切。然而单问红豆春来发几枝,是意味深长的,这是选择富于情味的事物来寄托情思。“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杂诗)对于梅树的记忆,反映由了客子深厚的乡情。同样,这里的红豆是赤诚友爱的一种象征。这样写来,便觉语近情遥,令人神远。第三句紧接着寄意对方“多采撷”红豆,仍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以采撷植物来寄托怀思的情绪,是古典诗歌中常见手法,如汉代古诗:“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即著例。“愿君多采撷”似乎是说:“

34、看见红豆,想起我的一切吧。”暗示远方的友人珍重友谊,语言恳挚动人。这里只用相思嘱人,而自己的相思则见于言外。用这种方式透露情怀,婉曲动人,语意高妙。宋人编万首唐人绝句,此句“多”字作“砌“休”字反衬离情之苦,因相思转怕相思,当然也是莫种境况下的人情状态。用“多”字则表现了一种热情饱满、一往情深的健美情调。此诗情高意真而不伤纤巧,与“多”字关系甚大放“多”字比“休”字更好。末句点题,“相思”与首句“红豆”呼应,既是切“相思子”之名,又关合相思之情,有双关的妙用。“此物最相思”就像说:只有这红豆才最惹人喜爱,最叫人忘不了呢。这是补充解释何以“愿君多采撷”的理由。而读者从话中可以体味到更多的东西。诗

35、人真正不能忘怀的,不言自明。一个“最”的高级副词,意味极深长,更增加了双关语中的含蕴。全诗洋溢着少年的热情,青春的气息,满腹情思始终未曾直接表白,句句话儿不离红豆,而又“超以象外,得其圜中”,把相思之情表达得入木三分。它“一气呵成,亦须一气读下”,极为明快,却又委婉含蓄。在生活中,最情深的话往往朴素无华,自然入妙。王维很善于提炼这种素朴而典型的语言来表达深厚的思想感情。所以此诗语浅情深,当时就成为流行名歌是毫不奇怪的。春游曲作者:王涯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赏析:在栽有万棵杏树的江边园林,一夜春风催花开,万树颜色深浅不同的杏花照在一江碧澧澧的春水之中,杏花浸染着江水,江

36、水浸润着杏花,江边杏花林,水中杏花影,互相映衬,相得益彰,春意倍加浓郁!万树一一万棵杏树,许多杏树绿波一一春水,青水。王涯唐(764835)宇广津,太原人。约生于唐代宗广德二年,卒于文宗太和九年,年约七十余岁。博学工文。梁肃异其才,荐于陆贽。贞元八年,(公元七九二年)擢进士,又举宏辞。再调蓝田尉。久之,以左拾遗为翰林学士,进起居舍人。元和时,累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穆宗立,由为剑南、东川节度使。文宗时,以吏部尚书代王播总盐铁,为政刻急,始变法,益其税以济用度,民生益困。拜新月开帘见新月,便即下阶拜。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注释译文拜新月:唐教坊曲名。拜新月起源于远古对月亮的崇拜,但在唐

37、代才正式形成风俗。拜新月的时间是在七夕(农历七月初七)或中秋节之夜。古代妇女拜新月是为了祈求夫妻团圆、幸福长寿。拜,叩拜。开帘:撩开门帘。即:立即。细语:指少女对月喃喃细语,悄悄倾诉心里的话。古代有月下老人主管人间婚姻的传说。拜新月是唐代诗人李端的一首五言绝句,被选入李端诗集。这首诗描写拜月,清新秀美,类乐府民歌,不循常人之思路,对月畅诉心灵,企求赐福,如愿以偿。白话译文:卷起低垂的帘儿,哦,一轮新月,莹莹洁洁倚在窗外,急急蹑下台阶,双手合在胸前,深深地拜。庭院呦,悄然无人,独自含羞含情,对着新月细语喃喃,只有微微的寒风,不时地飘起,那盈盈纤柔的裙带。创作背景:唐代妇女拜新月的风俗流行,不仅宫

38、廷及贵族间有,民间也有,被称作是一种幽美有趣、极富诗意的风俗,曾盛行于唐朝,并影响到后世。拜月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习俗,因月与人间婚姻爱恋有关,主管婚姻之神称为“月老”,后来也用“月老”来简称媒人。古代妇女往往用拜月之俗来寄托内心的心愿或哀思。诗人李端不循常人之思路,对月畅诉心灵,企求赐福,如愿以偿,而有诗人独特的构思,不妨可作为是表述:以动表拜月,以神诉衷情,含蓄让人思。作品鉴赏:前两句写闺中女子开帘见月,立刻下阶便拜,写由她的急切而微妙的心理。开帘一句,揣摩语气,开帘前似未有拜月之意,然开帘一见新月,即便于阶前随地而拜,如此不拘形式,可知其长期以来积有许多心事,许多言语,无可诉说之人,无奈而托

39、之明月。以此无奈之情,正见其拜月之诚,因诚,固也无须兴师动众讲究什么拜月仪式。“便即”二字,于虚处传神,为语气、神态、感情之转折处,自是欣赏全诗的关键所在:一以见人物的急切神态,二以示人物的微妙心理。这两句三个字特别传神,“见”呈现了抒情主人公的惊喜与心田的忽然开朗,“下”是“见”后的自然动作,由心情使然,会让人觉得是敏捷地走下台阶,而神色开悦可喜。刚下台阶神速下拜,“拜”既体现了诚和信,又见到了内心的迫切。这两句以三个动作来表情,也为下两句作铺垫。后两句刻画她感情专注而又不想让外人知道的娇羞神态。“细语”二字维妙维肖地状由少女娇嫩含羞的神态。少女内心隐秘,本不欲人闻,故于无人处,以细声细语由之,诗人亦不闻也。其实,少女内心隐秘,非愁怨即祈望,直书反失之浅露。现只传其含情低诉,只传其心绪悠远,诗情更醇,韵味更浓。庭院无人,临风拜月,其虔诚之心,其真纯之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