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社会态度_第1页
第七章社会态度_第2页
第七章社会态度_第3页
第七章社会态度_第4页
第七章社会态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七章第七章 社会态度社会态度主要内容主要内容 第一节第一节 态度概述态度概述 第二节第二节 态度理论态度理论 第三节第三节 态度的测量态度的测量 第四节第四节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第五节第五节 偏见偏见 社会心理学目的:解释、预测、控制人们的社会社会心理学目的:解释、预测、控制人们的社会行为。行为。 托马斯:托马斯:“社会心理学就是态度的科学。社会心理学就是态度的科学。”态度态度第一节第一节 态度概述态度概述 态度(态度(attitudeattitude)源于拉丁语(源于拉丁语(AptusAptus),),有两层含义:有两层含义: 1 1、“适合适合”或或“适应适应”,指行为的

2、主观的、心,指行为的主观的、心理的准备状态。理的准备状态。 2 2、艺术领域,雕塑或绘画里人物外在的、可、艺术领域,雕塑或绘画里人物外在的、可见的姿态。见的姿态。关于态度的不同定义关于态度的不同定义将态度视为认知将态度视为认知和评价组织或倾和评价组织或倾向向如:罗佩奇认为如:罗佩奇认为“态度是个人对于同一对象数个相关态度是个人对于同一对象数个相关联的信念的组织联的信念的组织”。 将态度视为情感将态度视为情感反应反应如:爱德华将态度视为如:爱德华将态度视为“与某个心理对象有联系的肯与某个心理对象有联系的肯定或否定感情的程度定或否定感情的程度”。 态度是行为反应态度是行为反应的准备状态的准备状态如

3、:奥尔伯特认为,态度是这样一种心理的神经的准如:奥尔伯特认为,态度是这样一种心理的神经的准备状态,它由经验予以体制化,并对个人心理的所有备状态,它由经验予以体制化,并对个人心理的所有反应过程起指导性的或动力性的影响作用。反应过程起指导性的或动力性的影响作用。 态度是认知、情态度是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复合感和行为的复合体体弗里德曼等人指出:弗里德曼等人指出:“态度对任何给定的客观对象、态度对任何给定的客观对象、思想或人,都是具有认识的成分、表达成分和行为倾思想或人,都是具有认识的成分、表达成分和行为倾向的持久体系。向的持久体系。” 偏向社会学的定偏向社会学的定义义态度是群体的每一位成员所采取的普遍

4、态度。态度是群体的每一位成员所采取的普遍态度。 态度:态度:指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具有指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 对态度概念的理解:对态度概念的理解:1 1、态度的对象是社会存在。、态度的对象是社会存在。2 2、态度的构成具有一定结构。、态度的构成具有一定结构。3 3、态度具有比较持久的稳定性,能够持续一、态度具有比较持久的稳定性,能够持续一定的时间而不发生改变。定的时间而不发生改变。4 4、作为态度的心理状态是内在的,存在于个、作为态度的心理状态是内在的,存在于个体自身内部的,是难以直接观察到的。体自身内

5、部的,是难以直接观察到的。社会性社会性主观经验性主观经验性动力性动力性l认知、情感、行为认知、情感、行为态度的认知成分:态度的认知成分:人们作为态度主体对于一定人们作为态度主体对于一定态度对象或态度客体的知识、观念、意象或概态度对象或态度客体的知识、观念、意象或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倾向性的思维念,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倾向性的思维方式。方式。充分理解是形成稳定态度的前提。充分理解是形成稳定态度的前提。态度的认知成分具有倾向性和组织性态度的认知成分具有倾向性和组织性 既定既定模式、刻板印象模式、刻板印象 。态度的情感成分:态度的情感成分:个体对态度对象所持有的一个体对态度对象所持有的

6、一种情绪体验。种情绪体验。态度的行为成分态度的行为成分:个体对态度对象所持有的一:个体对态度对象所持有的一种内在反应倾向,是个体做出行为之前所保持种内在反应倾向,是个体做出行为之前所保持的一种准备状态。的一种准备状态。理论上讲三种成分是协调一致的,理论上讲三种成分是协调一致的,但是,实际上可能不一致。但是,实际上可能不一致。 价值观:价值观:根据自己理解的重要性,对事物进行评根据自己理解的重要性,对事物进行评价与抉择的标准。价与抉择的标准。 联系:联系:态度的核心是价值,因此,态度受价值观的调节。态度的核心是价值,因此,态度受价值观的调节。 区别:区别:价值观是比态度更广泛、更抽象的内在倾向价

7、值观是比态度更广泛、更抽象的内在倾向价值观没有直接的对象,也没有直接的行为动力意义,价值观没有直接的对象,也没有直接的行为动力意义,它对行为的作用是通过影响态度来实现的。它对行为的作用是通过影响态度来实现的。 信念:信念:对人、对事、对物及对某种思想观念是非对人、对事、对物及对某种思想观念是非真假的认识。真假的认识。分为生活信念和理想信念。分为生活信念和理想信念。信念对态度表现为一种定向的影响,规定态度信念对态度表现为一种定向的影响,规定态度的基本取向。的基本取向。 第二节第二节 态度理论态度理论 度布认为,态度即是对于社会对象进行好坏评价度布认为,态度即是对于社会对象进行好坏评价的倾向性,它

8、通过学习强化而获得。的倾向性,它通过学习强化而获得。 度布认为,以态度对象作为条件刺激,将其与人度布认为,以态度对象作为条件刺激,将其与人已经具有肯定或否定性评价、情感的无条件刺激已经具有肯定或否定性评价、情感的无条件刺激多次结合强化,则对于条件刺激的态度对象也就多次结合强化,则对于条件刺激的态度对象也就会形成与无条件刺激同样的评价和情感,即形成会形成与无条件刺激同样的评价和情感,即形成特定的态度。特定的态度。 希尔苏姆(希尔苏姆(HilsumHilsum)认为,借助操作性条件反射)认为,借助操作性条件反射机制可以有效地使态度发生改变。当个体的态度机制可以有效地使态度发生改变。当个体的态度受到

9、强化,态度会保持;当个体的态度受到惩罚,受到强化,态度会保持;当个体的态度受到惩罚,态度将改变。态度将改变。 具体研究:具体研究:利用电话对大学生进行有关大学教育情况的采利用电话对大学生进行有关大学教育情况的采访。如果大学生对大学教育持肯定态度,则立访。如果大学生对大学教育持肯定态度,则立即给予鼓励性言语的强化;如果持否定态度,即给予鼓励性言语的强化;如果持否定态度,则给予批评性言语或不反应。结果发现,得到则给予批评性言语或不反应。结果发现,得到正强化的学生肯定性发言增加,而得到负强化正强化的学生肯定性发言增加,而得到负强化的学生否定性的言语减少。的学生否定性的言语减少。 基本观点:人们态度的

10、改变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学基本观点:人们态度的改变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是在强化原理支配和控制下所进行的习的过程,是在强化原理支配和控制下所进行的特定刺激与特定反应的联结过程。在特定刺激与特定刺激与特定反应的联结过程。在特定刺激与特定反应之间,不能忽视个体本身的作用。因此,特定反应之间,不能忽视个体本身的作用。因此,在改变他人态度时,不仅要了解刺激与强化作用在改变他人态度时,不仅要了解刺激与强化作用的特性,还要了解作为中介环境的个体的情况。的特性,还要了解作为中介环境的个体的情况。 与学习理论相关的研究分为两大方面:一是注重与学习理论相关的研究分为两大方面:一是注重对强化的研究;二是注重对刺

11、激和作为中介环节对强化的研究;二是注重对刺激和作为中介环节的个体的研究,具体探讨刺激自身的特征、刺激的个体的研究,具体探讨刺激自身的特征、刺激的来源、刺激过程及刺激接受者这几方面的因素的来源、刺激过程及刺激接受者这几方面的因素对态度转变的影响。对态度转变的影响。 将态度看做将态度看做“对社会对象的评价对社会对象的评价”,力图从评价,力图从评价的角度来探讨态度的内部心理机制。的角度来探讨态度的内部心理机制。 该理论模型以认知统合倾向的态度形成与变化研该理论模型以认知统合倾向的态度形成与变化研究为核心。究为核心。认知统合倾向:人们具有一种使自己已有的认知关系认知统合倾向:人们具有一种使自己已有的认

12、知关系结构保持相对平衡不变的倾向性,当这种平衡关系受结构保持相对平衡不变的倾向性,当这种平衡关系受到干扰时,人就会产生否定性的评价和负性情绪,并到干扰时,人就会产生否定性的评价和负性情绪,并力图排除干扰,维持认知结构关系的平衡稳定性,达力图排除干扰,维持认知结构关系的平衡稳定性,达到目的后便会产生肯定性评价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到目的后便会产生肯定性评价及相应的情感态度。 基本假设:基本假设:当在认知上产生失调状态时就会引起当在认知上产生失调状态时就会引起个体心理上的不愉快和不舒适的感觉体验,造成个体心理上的不愉快和不舒适的感觉体验,造成心理上的紧张感,从而驱使个体去减轻或消除失心理上的紧张感,从

13、而驱使个体去减轻或消除失调状态,使认知互相协调一致。调状态,使认知互相协调一致。 认知的失调的程度取决于两个因素:认知的失调的程度取决于两个因素:第一,失调的认知数量与协调的认知数量的相第一,失调的认知数量与协调的认知数量的相对比例;对比例;第二,每一种认知对个体具有的重要性。第二,每一种认知对个体具有的重要性。公式:公式:失调程度(失调的认知数量失调程度(失调的认知数量认知的重要性)认知的重要性)/ /(协调的认知数量(协调的认知数量认知的重要性)认知的重要性) 消除失调状态的方法:消除失调状态的方法:1 1改变认知。改变认知。2 2改变行为。改变行为。3 3增加新的认知。增加新的认知。 后

14、来研究发现,认知失调还与行为的自由选择性后来研究发现,认知失调还与行为的自由选择性及行为者的自我卷入程度有关。及行为者的自我卷入程度有关。如果行为是自由选择的,引起的失调程度较强;如果行为是自由选择的,引起的失调程度较强;如果行为是被迫做出的,则失调程度很低。如果行为是被迫做出的,则失调程度很低。自我卷入度低的行为不会引起失调。自我卷入度低的行为不会引起失调。 自觉自觉( (自我知觉自我知觉) )理论理论 贝姆,贝姆,19671967 人们往往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及其出现的情境来人们往往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及其出现的情境来推断自己的态度。个体对于为什么采取某种态度、推断自己的态度。个体对于为什么采

15、取某种态度、态度形成以及变化的原因都是了解的。态度形成以及变化的原因都是了解的。例如,你从好几种饮料中选择了可口可乐,有例如,你从好几种饮料中选择了可口可乐,有人问,人问,“你喜欢可口可乐吗?你喜欢可口可乐吗?” 谢里夫和霍夫兰德(谢里夫和霍夫兰德(19611961) 理论基础:物体重量知觉判断的研究(理论基础:物体重量知觉判断的研究(19581958) 谢里夫将以上研究结论用来解说态度改变。谢里夫将以上研究结论用来解说态度改变。个体所持态度区域分为三个部分:接受的区域、个体所持态度区域分为三个部分:接受的区域、态度不明朗的区域和拒绝的区域。当个体接触态度不明朗的区域和拒绝的区域。当个体接触到

16、一个劝说信息或新观点时,首先会判断该信到一个劝说信息或新观点时,首先会判断该信息或观点处于自身态度区域的哪一个位置,如息或观点处于自身态度区域的哪一个位置,如果一种新观点位于自己态度的接受区域,则会果一种新观点位于自己态度的接受区域,则会接受此新态度,改变原有态度;如果一种新观接受此新态度,改变原有态度;如果一种新观点位于自己态度的拒绝区域,就会拒绝改变原点位于自己态度的拒绝区域,就会拒绝改变原有态度。当新态度位于不明朗区域时,劝说的有态度。当新态度位于不明朗区域时,劝说的作用才比较大,态度改变明显。作用才比较大,态度改变明显。态度区域的大小与态度改变之间也存在紧密联态度区域的大小与态度改变之

17、间也存在紧密联系。系。接受区域较狭窄的个体,其态度的改变较为接受区域较狭窄的个体,其态度的改变较为困难;而接受区域较为宽广的个体,其态度困难;而接受区域较为宽广的个体,其态度的改变较为容易。的改变较为容易。 总结:总结:社会判断理论侧重于态度强度的改变,而对态社会判断理论侧重于态度强度的改变,而对态度方向的改变涉及较少。度方向的改变涉及较少。社会判断理论具有较明显的认知色彩和个人主社会判断理论具有较明显的认知色彩和个人主义的特征,它强调的是个体自身对刺激信息的义的特征,它强调的是个体自身对刺激信息的知觉判断,并认为这种判断是态度发生改变的知觉判断,并认为这种判断是态度发生改变的中介物,是先于态

18、度改变而进行的。中介物,是先于态度改变而进行的。 每一个人对他自己所持有的态度是了解的。每一个人对他自己所持有的态度是了解的。 基本假设:基本假设:人们之所以持有某种观点,是因为那人们之所以持有某种观点,是因为那种态度可以满足个人特殊的心理需求。因此,要种态度可以满足个人特殊的心理需求。因此,要改变一个人的态度之前,应该先了解个体的态度改变一个人的态度之前,应该先了解个体的态度所能满足的需要,通过改变其心理需要来改变其所能满足的需要,通过改变其心理需要来改变其态度。态度。 卡茨的理论(卡茨的理论(19601960):): 1 1、工具性、调适性或功利性的功能。、工具性、调适性或功利性的功能。以

19、行为主义的强化论为基础。如果某一态度对象能够以行为主义的强化论为基础。如果某一态度对象能够有效满足个人需要,人们就对之产生积极肯定的态度;有效满足个人需要,人们就对之产生积极肯定的态度;如果某一态度对象阻碍了个人需要的满足,人们就会如果某一态度对象阻碍了个人需要的满足,人们就会对之产生消极否定的态度。对之产生消极否定的态度。 2 2、自我防御的功能。、自我防御的功能。受精神分析的影响。一个人所以持有某种态度,受精神分析的影响。一个人所以持有某种态度,是因为这一态度能够帮助个体回避或忘却其缺是因为这一态度能够帮助个体回避或忘却其缺陷、过去的不愉快经历以及不敢面对的问题,陷、过去的不愉快经历以及不

20、敢面对的问题,从而维持其心理健康,保护现有人格。从而维持其心理健康,保护现有人格。 3 3、认识的功能。、认识的功能。个体持有各种态度,是个体认识周围环境的一个体持有各种态度,是个体认识周围环境的一个重要途径。人为了适应周围世界,必须了解个重要途径。人为了适应周围世界,必须了解周围世界。周围世界。 4 4、价值表达的功能。、价值表达的功能。人们都有自我表现的需要,而这种需要的满足人们都有自我表现的需要,而这种需要的满足正是通过态度而得以实现的,通过态度表达自正是通过态度而得以实现的,通过态度表达自己的价值观,充分显示自己的人格和对人生意己的价值观,充分显示自己的人格和对人生意义的追求。义的追求

21、。心理学家达顿(心理学家达顿(19731973)研究:)研究:总结:总结:第一,态度的功能理论注意到态度改变中存在第一,态度的功能理论注意到态度改变中存在个别差异。每个人的需要不同,因此,通过改个别差异。每个人的需要不同,因此,通过改变需要来改变态度的方式也就因人而异。变需要来改变态度的方式也就因人而异。第二,融合各家理论于一体。第二,融合各家理论于一体。第三,不足之处在于,很难对态度所满足的需第三,不足之处在于,很难对态度所满足的需要进行客观、准确地测量,因此,在应用方面要进行客观、准确地测量,因此,在应用方面有很大局限性。有很大局限性。 科尔曼(科尔曼(19611961)提出态度的改变要经

22、过服从、认)提出态度的改变要经过服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同、内化三个阶段: 1 1、服从。、服从。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意志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意志而做出的行为,目的是为了达到某种物质或精神而做出的行为,目的是为了达到某种物质或精神的满足或为了避免惩罚。的满足或为了避免惩罚。非自愿的表面行为非自愿的表面行为受奖惩原则的支配受奖惩原则的支配 2 2、认同。、认同。认同是指个体自觉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认同是指个体自觉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态度和行为,并有意无意地模仿他观点、信念、态度和行为,并有意无意地模仿他人,使自己的态度和他人要求相一致。人,使自己的态度和他人要求相一致。 3

23、 3、内化。、内化。个体完全地从内心里相信并接受了他个体完全地从内心里相信并接受了他人的观点,从而彻底改变自己的态度。他人的态人的观点,从而彻底改变自己的态度。他人的态度完全纳入自己的价值观,成为人格的一部分。度完全纳入自己的价值观,成为人格的一部分。第三节第三节 态度的测量态度的测量 态度测量的方法:量表法、问卷法、投射法、行态度测量的方法:量表法、问卷法、投射法、行为观察法和生理反应法。为观察法和生理反应法。 也称自我评断法也称自我评断法运用根据一定测量、统计原理运用根据一定测量、统计原理而编制的态度量表来测评个体所持有的态度的一而编制的态度量表来测评个体所持有的态度的一种方法。种方法。

24、瑟斯顿与蔡夫(瑟斯顿与蔡夫(19291929)合作设计)合作设计 编制量表时编制者首先要收集有关所测问题、事编制量表时编制者首先要收集有关所测问题、事物的各种态度的表述语。经评判者审定、淘汰和物的各种态度的表述语。经评判者审定、淘汰和筛选,形成一套意义明确的陈述。每一项题目经筛选,形成一套意义明确的陈述。每一项题目经过统计处理附有从过统计处理附有从1-111-11的数字等距的得分值。的数字等距的得分值。 利克特利克特 (19321932),收集或编写大量有关所测问),收集或编写大量有关所测问题的态度表述语,要求受测者在题的态度表述语,要求受测者在5 5点量表上做出点量表上做出选择。选择。如以如

25、以5 5点量表评分:点量表评分:5 5完全同意、完全同意、4 4比较同比较同意、意、3 3不确定、不确定、2 2比较反对、比较反对、1 1完全反对完全反对利克特量表示例利克特量表示例 请用请用1到到5来表示你对下列陈述的同意或反对程度,其中来表示你对下列陈述的同意或反对程度,其中1 = 很反对;很反对;5 = 很赞成。很赞成。2、3、4、代表一定程度的反对或赞成。你的回答无所、代表一定程度的反对或赞成。你的回答无所谓错与对,只要是你的真实想法即可。谓错与对,只要是你的真实想法即可。1、我养不起一个孩子。、我养不起一个孩子。 2、我想在自己年轻的时候生孩子。、我想在自己年轻的时候生孩子。 3、生

26、孩子太痛苦。、生孩子太痛苦。 4、有个孩子会限制我的自由。、有个孩子会限制我的自由。 5、有个孩子会使婚姻更美满。、有个孩子会使婚姻更美满。 6、有个孩子会使家庭生活更充实。、有个孩子会使家庭生活更充实。 7、有个孩子增加了我的责任感。、有个孩子增加了我的责任感。 8、有个孩子让我没有时间想我自己的事情。、有个孩子让我没有时间想我自己的事情。 结果:总分加和结果:总分加和 奥斯古德(奥斯古德(19571957) 基本方法:用成对的两极形容词,如好基本方法:用成对的两极形容词,如好坏、聪坏、聪明明愚蠢等来评价态度对象。语义分化量表的三愚蠢等来评价态度对象。语义分化量表的三个主要态度维度包括:评价

27、维度、力量维度、活个主要态度维度包括:评价维度、力量维度、活动维度。动维度。评价维度评价维度好好 7 6 5 4 3 2 1 坏坏美美 7 6 5 4 3 2 1 丑丑聪明聪明 7 6 5 4 3 2 1 愚蠢愚蠢力量维度力量维度大大 7 6 5 4 3 2 1 小小强强 7 6 5 4 3 2 1 弱弱重重 7 6 5 4 3 2 1 轻轻活动维度活动维度快快 7 6 5 4 3 2 1 慢慢主动主动 7 6 5 4 3 2 1 被动被动敏锐敏锐 7 6 5 4 3 2 1 迟钝迟钝父亲父亲 根据问卷形式上的特点,可将问卷分为开放式和根据问卷形式上的特点,可将问卷分为开放式和封闭式两种:封闭

28、式两种:开放式问卷:开放式问卷:如,您对于中国目前实行的物价如,您对于中国目前实行的物价改革政策有什么看法?改革政策有什么看法?优点:优点:提供充分的思考余地,收集丰富的资料;提供充分的思考余地,收集丰富的资料;不足:不足:难以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要求被调查难以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要求被调查者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及文字表达能力;费时、者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及文字表达能力;费时、被试容易厌倦等被试容易厌倦等封闭式问卷:封闭式问卷:如,您对于中国目前实行的物价如,您对于中国目前实行的物价改革政策有什么看法?改革政策有什么看法? (1 1)赞成,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赞成,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 (2 2)无

29、所谓,反正也不会影响到我的生活。)无所谓,反正也不会影响到我的生活。 (3 3)不赞成,物价变动对低收入者极为不利。)不赞成,物价变动对低收入者极为不利。优点:优点:填写方便;资料便于进行定性、定量分填写方便;资料便于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析。不足:不足:选择答案难以涵盖所有答案;难以避免选择答案难以涵盖所有答案;难以避免猜测作答。猜测作答。 利用某些材料引起被试的自由联想,作出无拘无利用某些材料引起被试的自由联想,作出无拘无束而不受限制的反应,从而间接地分析出投射到束而不受限制的反应,从而间接地分析出投射到其中的心理状态及有关态度的方法。其中的心理状态及有关态度的方法。 (Thematic A

30、pperception,简称,简称TAT) 由哈佛大学默里设计。做法是:给被试几张图片,由哈佛大学默里设计。做法是:给被试几张图片,请他们凭想象自编一个故事。请他们凭想象自编一个故事。 命题作文(如,命题作文(如,“我的家庭我的家庭”、“我的班级我的班级”) 语句完成法(我爸爸语句完成法(我爸爸) 投射法的优缺点投射法的优缺点优点:被试不知道研究者意图,反应比较真实。优点:被试不知道研究者意图,反应比较真实。缺点:评析时缺乏客观标准,容易主观;被试缺点:评析时缺乏客观标准,容易主观;被试有些偶然性的反应不一定代表真实的态度。所有些偶然性的反应不一定代表真实的态度。所以,会出现偏差。以,会出现偏

31、差。通过个体的外显行为来推测其内在态度。通过个体的外显行为来推测其内在态度。 社会距离法社会距离法根据:人对事物的态度常表现于人与事物保持一根据:人对事物的态度常表现于人与事物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和物理距离。定的心理距离和物理距离。博加德斯与梅拉比安(博加德斯与梅拉比安(19681968)等研究)等研究 依据:态度中包含情感因素,当态度发生变化时,依据:态度中包含情感因素,当态度发生变化时,则会伴有由情感变化而引起的体内生理反应的变则会伴有由情感变化而引起的体内生理反应的变化,如呼吸急促、脉搏加快、瞳孔放大等。化,如呼吸急促、脉搏加快、瞳孔放大等。 通常采用的生理指标:皮肤电反应、脑电反应、通常

32、采用的生理指标:皮肤电反应、脑电反应、脉搏及瞳孔反应。脉搏及瞳孔反应。 参考,结合其他方法。参考,结合其他方法。第四节第四节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1 1、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环境的影响影响途径:通过社会规范、准则的要求和约束,影响途径:通过社会规范、准则的要求和约束,各种思想观念的宣传和教育,风俗习惯的潜移各种思想观念的宣传和教育,风俗习惯的潜移默化和文化的熏陶等方式进行。默化和文化的熏陶等方式进行。特点:选择性、持久性、多元化、宏观性特点:选择性、持久性、多元化、宏观性 2 2、家庭的影响、家庭的影响人们对于事物的态度深受父母早期的影响。人们对于事物的态度深受父母早期的影响。(

33、海斯等)研究发现,小学生中(海斯等)研究发现,小学生中80%80%的人对的人对于政党的态度与父亲相同。于政党的态度与父亲相同。儿童在家庭中受到的教育和抚养,对其态度的儿童在家庭中受到的教育和抚养,对其态度的形成及以后态度的发展和变化,具有决定性作形成及以后态度的发展和变化,具有决定性作用。用。早期形成的态度,一般会保持到成人期,有的早期形成的态度,一般会保持到成人期,有的可能持续一生。可能持续一生。 3 3、同伴的影响、同伴的影响个体开始把自身的态度与自己同伴的态度作比个体开始把自身的态度与自己同伴的态度作比较,并以同伴的态度作为依据来调整自己原有较,并以同伴的态度作为依据来调整自己原有的态度

34、。的态度。 4 4、团体的影响、团体的影响影响途径:通过特定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来制约影响途径:通过特定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来制约成员的态度。成员的态度。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团体对于个人的吸引力;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团体对于个人的吸引力;个体在团体中的地位个体在团体中的地位 1 1、经典条件作用理论与联想学习、经典条件作用理论与联想学习巴甫洛夫认为,动物之所以能够对条件刺激做巴甫洛夫认为,动物之所以能够对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在于动物凭借联想的过程在刺激出条件反应,在于动物凭借联想的过程在刺激之间建立了联系。之间建立了联系。 2 2、工具性条件作用理论与强化学习、工具性条件作用理论与强化学习强化影响态

35、度的习得强化影响态度的习得 3 3、模仿与观察学习、模仿与观察学习态度的习得可以通过观察他人来进行。态度的习得可以通过观察他人来进行。通过观察而进行的学习是依靠模仿来实现的,通过观察而进行的学习是依靠模仿来实现的,模仿受强化因素的影响。模仿受强化因素的影响。 质的改变与量的改变:质的改变以量的改变质的改变与量的改变:质的改变以量的改变为前提,量的改变也总是朝着某一方向进行。为前提,量的改变也总是朝着某一方向进行。 方法:劝说宣传法、角色扮演法、团体影响方法:劝说宣传法、角色扮演法、团体影响法、活动参与法法、活动参与法旧态度旧态度 新态度新态度 霍夫兰德及霍夫兰德及“耶鲁学派耶鲁学派” 霍夫兰德

36、把劝说宣传过程看做信息的传递沟通过霍夫兰德把劝说宣传过程看做信息的传递沟通过程,此过程涉及四个因素:信息传播者、信息的程,此过程涉及四个因素:信息传播者、信息的传播过程、信息的接收者及传播情境。传播过程、信息的接收者及传播情境。 传播者传播者信息的传播信息的传播 被劝说者被劝说者 情境情境 态度改变的说服模型态度改变的说服模型 1 1、传播者的特性、传播者的特性(1 1)专家身份)专家身份(2 2)社会身份)社会身份不涉及专业知识的问题上不涉及专业知识的问题上(3 3)吸引性)吸引性外表、能力、个性外表、能力、个性(4 4)相似性)相似性如,选举期间,候选人发表政见时,常根据多数听如,选举期间

37、,候选人发表政见时,常根据多数听众的背景使用方言。众的背景使用方言。(5 5)可信赖性)可信赖性如果传播者被认为是怀有个人目的时,说服力会大如果传播者被认为是怀有个人目的时,说服力会大大降低。大降低。如果被劝说者认为传播者的观点与其自身利益不符如果被劝说者认为传播者的观点与其自身利益不符时,态度容易发生明显改变。时,态度容易发生明显改变。 2 2、信息的传播、信息的传播(1 1)单方面传播与双方面传播)单方面传播与双方面传播单方面传播:只讲对自己有利的观点单方面传播:只讲对自己有利的观点双方面传播:即表明自己的论点及正确性,同双方面传播:即表明自己的论点及正确性,同时指出相反观点存在的价值,通

38、过辩驳,表明时指出相反观点存在的价值,通过辩驳,表明自己观点的合理性。自己观点的合理性。适用情况不同:适用情况不同:被劝说者的受教育程度低,单方面传播效果好。反被劝说者的受教育程度低,单方面传播效果好。反之,双方面传播效果好。之,双方面传播效果好。被劝说者的原有态度与传播信息一致时,单方面传被劝说者的原有态度与传播信息一致时,单方面传播效果好。反之,双方面传播效果好。播效果好。反之,双方面传播效果好。被劝说者只能依靠劝说者获取信息时,单方面传播被劝说者只能依靠劝说者获取信息时,单方面传播效果好。反之,双方面传播效果好。效果好。反之,双方面传播效果好。如果所期求的是长时的、较稳固的态度改变,则应

39、如果所期求的是长时的、较稳固的态度改变,则应采用双方面传播。采用双方面传播。(2 2)信息传播的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信息传播的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针对双方面传播针对双方面传播对自己有利的观点对自己有利的观点对立的观点对立的观点哪个先说?哪个先说? (3 3)信息传播的渠道)信息传播的渠道要考虑信息接收的过程要考虑信息接收的过程信息接收过程信息接收过程信息接信息接收过程收过程 理解阶段:书面语信息效果较好理解阶段:书面语信息效果较好(尤其是复杂信息)(尤其是复杂信息)行动阶段:生动形象的视觉信息效果最好行动阶段:生动形象的视觉信息效果最好(2 2)人格特点)人格特点依赖、缺乏主见依赖、缺乏主见/

40、/固执固执自尊、自信自尊、自信智力智力社会赞许期望社会赞许期望(3 3)被劝说者的信息加工)被劝说者的信息加工记忆记忆最初的感知最初的感知 4 4、情境因素情境因素(1 1)信息繁多的情境)信息繁多的情境个体态度的变化和改变就不是某一种劝说信个体态度的变化和改变就不是某一种劝说信息单独作用的结果,而是多种信息交互作用息单独作用的结果,而是多种信息交互作用的结果。的结果。(2 2)令人分心的情境(女人买东西)令人分心的情境(女人买东西)分心:分心:由于额外的内外刺激干扰而分散注意由于额外的内外刺激干扰而分散注意力集中的现象。力集中的现象。情境中有某些刺激引发听者的分心,则劝说情境中有某些刺激引发听者的分心,则劝说效果下降。效果下降。但是,注意力轻微分散有时也会增强信息的但是,注意力轻微分散有时也会增强信息的说服力。说服力。(3 3)信息重复的情境)信息重复的情境早期研究支持信息的重复会提高说服效果的早期研究支持信息的重复会提高说服效果的观点。观点。卡斯泊及佩蒂则认为,重复对说服效果的影卡斯泊及佩蒂则认为,重复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