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项令河中石兽练习题_第1页
强项令河中石兽练习题_第2页
强项令河中石兽练习题_第3页
强项令河中石兽练习题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强项令(范 晔)1、解释加点字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大言数主之失( ) 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 ) 宣悉以班诸吏( ) 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 ) 将何以理天下乎( ) 后特征为洛阳令( ) 宣悉以班诸吏( ) 莫不震栗( )2、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 天子不与白衣同。 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3、文中划线句:京师号之“卧虎”,枹鼓不鸣董少平,运用了什么描写?反映了董宣什么样的精神?(2分)4、文中哪些句子写出了董宣不畏权贵,宁死不从?(用文中原话回答)(2分)5、“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这些言行表

2、明光武帝刘秀是个怎样的君王?(2分) 6、董宣未经审判,“格杀”湖阳公主家奴,你对此有什么看法?(2分)1 解释下列各组中加黑的词语:将何以理天下 即以头击楹 宣悉以班诸吏 以宣尝为两千石2 下面“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 B。因格杀之 C大言数主之失 D。帝令小黄门持之3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古今义有何不同。 使宣叩头谢主 古义: 今义: 后特征为洛阳令 古义: 今义: 妻子对泣 古义: 今义:4翻译下列句子。 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人。将何以理天下乎? 枹鼓不鸣董少平。 宣悉以班诸吏。5 文中哪些句子写出了董宣不畏权贵,宁死不从?(用文中原话回答)6 文中光武

3、帝是一个怎样的君主?7 在中国古代,“威武不能屈”的英雄有许多。请举出两个历史人物,并简要写出其事迹。8 本文的作者_,是南朝宋_家,字蔚宗。著有 ,与 、 、 合称“四史”。 3、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义特征古:今:妻子古:今:谢古:今:被古:今:搏击古:今:4划分节奏:(1)后特征为洛阳令(2)愿乞一言而死(3)以宣尝为二千石5、“之”意思相同的两项()A宣于夏门亭候之B欲箠杀之C小黄门持之D强使顿之6、译句:(1)驻车叩马(2)大言数主之失(3)臧亡匿死(4)威不能行一令乎(5)枹鼓不鸣7、指出下列各句描写人物的方法:(1)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平。”()(2)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3

4、)宣曰:“陛下理天下乎?”()二、按要求用原文填空1董宣执法的原因是2最能表明董宣倔强的句子是3交待“强项令”得名由来的句子是4交待“帝”未成皇帝前的作为的句子是5表明汉光武帝开明的句子是6、通过百姓口碑相传赞颂董宣不畏权贵、秉公执法的句子是。7、交待故事起因的句子是8、交待故事发展的句子是9、交待故事结局的句子是10董宣廉洁的句子是11董宣执法的影响是12、侧面表现董宣廉洁的句子是三、阅读全文回答问题1概括第一段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2指出下列各句表现的人物性格:(1)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2)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3)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4)宣于夏门亭候之因格杀之3“数主之

5、失”中的“失”指什么?(用原文)4董宣未经宣判,“格杀”公主农奴,你对此有此看法?5“京师号为卧虎”到段末,在文中有何作用?6光武为什么说“董宣廉洁,死乃知之”?这对表现董宣执法有何作用。7第一段主要用描写,表现了董宣;第二段主要用描写,表现了董宣。8写出两三句关于法律的名言警句。9找出光武对董宣态度前后变化的动词,由此你对光武帝这个人有何看法?10、通过文中介绍,你认为董宣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从中有哪些收益?11、分别概括段意。12、皇帝称董宣为“强项令”,而京师民从称他为“卧虎”。这两个称呼都从侧面反映了董宣什么精神?13、“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这些言行表

6、明光武帝是个怎样的君王?14、本文写法上的特点是什么?结合原文分析。四、拓展:1、后汉书与哪三个人写的什么书并称为“前四史”?2、文中公主的家奴叫什么?犯了什么法?1体裁:文言笔记小说2.作者:纪昀,字晓岚,清代著名学者,,生性诙谐风趣,任四库全书总纂官,著有阅微草堂笔记,本文选自其中。3.作品:阅微草堂笔记: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全书主要记叙妖怪鬼狐故事其中也有不少关于考据的文字,另外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在书中也有记述。四库全书:分古今图书为经、史、子、集四档。二、字词分析:1.注音:P yè zhào fè i yn sù圮 曳 棹 杮 湮

7、 溯2.通假字:钯:同“耙”,整地的农具3.一词多义:闻之笑曰 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沿河求之 代词,代石兽.一老河兵闻之 代词,代讲学家的话当求之于上流 代词,代石头其反激之力 的 至石之半 的求之下流、求之地中 代词,代石兽然则天下之事 的4.古今异义古义 今义干 岸 不潮湿阅 经历 阅读物理 事物的道理 一门学科是 这 表判断的动词已 停止 已经文章结构:1文章分层:第一层(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寻十余里无迹):交待石兽沉入河中的地点和第 一种寻找方法第二层(一讲学家设帐寺中不更颠乎):三种不同的寻找方法第三层(如其言可据理臆断欤):由事而理,点明遇事不能“据理臆断”,深化主题2四种寻

8、找方法:第一种:僧原地水中不可得第二种:僧顺流而下无迹第三种:讲学家原地沙下失败第四种:老河兵求之于上流果得于数里外第一种: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第二种: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第三种: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第四种: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中心思想: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作出主观的判断,否则会得不偿失。河中石兽 习题 1. 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山门圮于河(   

9、; )                 棹数小舟(    )     曳铁钯(    )                  

10、60;  为暴涨携之去(    )     湮于沙上(    )                     啮沙为坎穴(    )     石必倒掷坎穴中(   

11、 )             溯流逆上(    )     据理臆断(    )   2. 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  (1)一寺临河干             临:_  

12、      干:_ (2)山门圮于河             圮 :_ (3)阅十余岁              阅:_        岁:_  (4)尔辈不能究物理   

13、0;    究:_   3. 指出下面加线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1)如是再啮     古义:_            今义:_     (2)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_     

14、0;      今义:_     (3)但知其一     古义:_            今义:_   4. 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闻之笑曰    &#

15、160;B. 当求之于上流     C. 一老河兵闻之     D. 其反激之力   5. 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_     (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_   6. 文中讲

16、到了哪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     答:_   7.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_ 二基础达标(自主完成,二人互检)1. 填空。河中石兽选自( ) 。作者是( ) ,字晓岚,清代( )( ) 。他学问渊博,在乾隆年间辑修四库全书。2.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棹小舟( ) 曳铁钯( ) 湮( ) 溯流( ) 臆断( ) 啮( ) 3下列语句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一寺临河干 B.曳铁钯C. 不亦颠乎 D.一讲学家设帐寺中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古义和今

17、义相同的是( )A.但知其一 B.是非木柿 C.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D.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5.翻译下列语句。(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三、设问导读(阅读课文,探究问题)1. 文中讲到了寻找石兽的哪四种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第一种:第二种:第三种:第四种:2. 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那种表达方式,有什么启发意义?四、语段阅读,回答问题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1.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1) 果得于数里外 (2) 如是再啮 (3) 如其言 2. 翻译句子。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3. 分析

18、讲学家和老河兵“笑”的含义。河中石兽同步练习第一部分:1、本文选自 ,作者 是 人。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棹小舟( ) 曳铁钯( ) 湮( ) 啮( ) 溯流( ) 臆断( )3、 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 ,依据是 ;讲学家判断其在 ,理由是 ;老水兵则判断其在 ,是因为 。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阅: )棹数小舟,曳铁钯(棹: 曳: )湮于沙上(湮: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啮: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但: )5、理解下列句子中"为"的不同含义: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众服为确论(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19、 )6、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 )A寻十余里,无迹。(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B众服为确论。(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D竟不可得。(居然没有找到。)7、翻译下列句子。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8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代词指代的内容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之"指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之"指代9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

20、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A、尔辈不能究物理;B、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_(A、水不能冲石;B、再转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C、求之下流,固傎;D、石必倒掷坎穴中)。10、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或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门圮于河(倒塌) B棹数小舟(划船)C、不亦傎乎(颠倒,即本末倒置) 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11、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

21、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12、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道理:句子:13、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       A、沧州南一寺临河干(面对) B、二石兽并沉焉(合并) C、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毕竟) D、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停止)1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二石兽于水中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B、以为顺流下矣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C、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D、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   则移其民于河东15、对下列句子中的“之”所指代的意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