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教师寄语:“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梁启超超然一部历史选修复习学案(003)编写:彭逸雪 审核:李志武 2011、2、21【课标要求】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归纳其主要内容,探讨其历史作用。【宏观把握】 背景 内容 影响 北方统一 经济:均田制、三长制 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民族融合 政治:整顿吏治 北魏社会发展 矛盾尖锐 迁都洛阳 促进民族融合经济落后 移风易俗 【自主梳理,夯实基础】【课标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一、背景:(阅读教材第一目)1、前提:北魏崛起和统一北方; 年,拓拔部的首领 复国,史称北魏。 年,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2、民族融合:北方各民族大
2、迁徙、大融合3、政治:北魏统治下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不断激化。由于鲜卑贵族实行 政策和对各族百姓巧取豪夺,导致 激化。4、经济:鲜卑族的社会发展水平比较 。5、个人:冯太后和孝文帝个人的远见卓识。【课标2】归纳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历史作用。二、内容 措施作用经济颁布 ,实行租调制积极:1、政府:保证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2、地主:抑制了土地兼并,3、农民:农民获得土地,调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4、总: 恢复和发展北方经济,也推动了民族融合和封建化进程。局限:并未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不能从根本上限制土地兼并。政治整顿吏治,制定了任期考核制度和 制度,北魏吏治得到改善,相对缓和矛盾,巩
3、固统治减轻农民负担,北方农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废除宗主督户制,实行 三长制的实行,使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 ,改变了隐瞒户籍的状况,有利于 的巩固迁都洛阳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促进中华文明的进一步发展。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实行汉制:学习汉族典章制度风俗移风易俗穿汉服、改 、与族 、说汉话、便于接受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促进胡汉融合,促进北魏封建化的进程,并巩固北魏统治。结合课本29页“迁都洛阳”子母和29页地图,从政治、经济、军事三方面总结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平城洛阳政治 经济军事三、总结孝文帝改革的意义(结合课本最后一个子母回答)性质:少
4、数民族推行的自上而下的封建化改革。(政权封建化、生产方式农耕化、生活方式汉化)意义:1、经济: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复苏繁荣。2、政治: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3、后世:加快了 ,为 为隋唐时期国家的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促进了北魏政权和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四、改革成功的原因:1、根本原因: 2、内容:内容全面,措施得力3、讲究策略:处理好新旧力量的对比,打击了保守势力,为改革铺平了道路。4、个人因素: 五、改革的特点:性质:是 自上而下推行的 内容: 内容全面,影响深远 影响:是顺应并推动 的趋势。【重点问题设计】 1、(2008,江苏高考)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陆)睿(原姓步六孤)
5、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 魏书卷四十。材料二 (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魏书卷二十二。材料三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请回答: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6分)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
6、理说明了什么?(2分)3)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4分)2、(2010福建卷)【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一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含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别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KS*5U.C#O% 摘自西晋江统徙戎论)材料二 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摘自北魏杨衔之洛阳伽蓝记 材料三 北朝的强盛来自体
7、制的力量变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6分)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谈谈你对当时民族关系的认识。(9分)3、(2008江苏苏、锡、常、镇)“迁都洛阳”是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 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朕(孝文帝)以恒、代无运漕之路,故京邑民贫;今移都伊、洛,欲运通四方。魏书·成淹传材料二 孝文慨慕华风,力变夷俗,始迁洛邑,根本既虚,随即崩溃,亦
8、不过数十年,天下复还中国之旧矣。 魏书·习学记言序目材料三 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徒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执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列传第七中材料四 若南徙,则种人不满诸州之地,参居榛林之下,不服水土,疾疫死伤,情见事露,四方闻之,有轻侮之意,则声实俱损矣! 廿二史札记·崔浩传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在北魏政权是否应迁都洛阳的问题上学术界历来存在着两派不同的意见,即赞成派与反对派,为论证这两派意见应分别使用上述哪些材料? 除迁都外,北魏政权“行汉法”的举措还有哪些?(
9、5分)(2)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这样评论北魏的“汉化”行为“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请指出赵翼对北魏“汉化”政策的观点是什么?并结合上述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对此观点进行评价。(7分) 孝文帝改革(003)1、(12分)汉族和鲜卑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推行了易汉服;改汉姓;说汉话;与汉人通婚;学习汉族典章制度;迁都洛阳等方面的汉化措施。改革面临着阻力;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强决心。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2、【答案要点】(1)主张:灾夏有别,少数民族应远离中原。理由:儒家的传统观念;夷夏风俗习性不同;可以
10、减轻对中原的危害。(2)作用:促进洛阳的繁荣;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促进民族融合;奠定隋唐国家统一的基础认识: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给中原文明带来了鲜活的元素;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互补,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涟;避免民族对立,消除民族隔阂,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保证。【思路解析】(1)此题考查提取信息知识的调用能力。(2)此题考查提取信息知识的调用能力。第一问侧重考查基础知识的掌握;第二问是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3、答案:(1)赞成派:材料一、三;反对派:材料二、四(2分)。举措:颁行均田制、班禄制、革除旧俗等(3分,若答相应的具体内容亦可)。 (2)观点:北魏政权的灭亡缘于“汉化”政策(2分)。评价:(以下两种观点任选其一)观点一:该观点正确(1分)。北魏推行“汉化”政策放弃了本民族的历史传统,失去统治的根基,盲目照搬汉族的做法使鲜卑族无法适应新的的生活环境,招致人民的反抗,政权灭亡(4分)。观点二:该观点错误(1分)。该观点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安徽五年级试卷数学试卷
- 大人写语文数学试卷
- 基于机器学习的油浸式变压器故障诊断研究
- 黑磷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柔性压力传感
- 铁路内轨加固施工方案
- 2025年度私人宅基地买卖转让与农村产权交易服务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消防通道标识改造合同范本
- 2025年度新能源汽车电池担保协议书模板
- 二零二五年度影视行业聘用演员专属合作协议
- 2025年二零二五食堂承包经营与营养膳食研究服务协议
- 土地买卖合同参考模板
- 新能源行业市场分析报告
- 2025年天津市政建设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房地产运营管理:提升项目品质
- 自愿断绝父子关系协议书电子版
- 你划我猜游戏【共159张课件】
- 专升本英语阅读理解50篇
- 中餐烹饪技法大全
- 新型电力系统研究
- 滋补类用药的培训
- 北师大版高三数学选修4-6初等数论初步全册课件【完整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