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论文中日汉字文化传播_第1页
人文地理学论文中日汉字文化传播_第2页
人文地理学论文中日汉字文化传播_第3页
人文地理学论文中日汉字文化传播_第4页
人文地理学论文中日汉字文化传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东亚文化圈的形成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以中日汉字文化传播为例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 地理科学李欣然11140900019摘要 汉字以其强大的文化影响力影响了周边的国家,形成了“汉字文化圈”。汉字传到日本,结束了日本没有真正文字的历史。明治维新后,日本人又创造出大量的新汉字词语,并有相当部分流入中国,成为汉语中的外来语。中日语言词汇的相互借用已经成为了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会给两国的语言文字带来巨大的冲击,但不可否认的是,从长远看,它能够加强中日双方的文化交流。本文以中日汉字文化传播为例,来论述东亚文化圈的形成过程。关键字:文化圈;东亚;汉字演变;文化传播;合作;现代化一、文化圈 文化

2、圈是具有相同文化特征,或包含相同文化要素的地理区域的最大范围。它涉及的地域范围比文化区和文化区域更为广泛。世界各地可以同属一个文化圈,一个文化圈可以包括许多部族和民族,是一个民族群体。图1:世界文化圈地图东亚文化圈总体来说涵盖五国:中国、韩国、日本、朝鲜、越南。从地理位置上看,中日两国隔海相望,从汉字传入日本到日本文字"假名"的形成,大约经过600多年的时间。日本人在汉字基础上创造了具有日语特点的日本文字。汉字译语在明治时期作为外来文化输入的主要手段,对于日本接受西方文明起到了极为重要的媒介作用。1000多年来日本人接受了汉字的用法训练以及汉字的思维方式,这便构成了今天日本

3、民族的思维方式及文化模式。二、东亚汉字文化的传播 古代日本文字大体经历了吸收汉字、使用汉文、以汉字标写日语特殊词汇、以日语语序书写汉文、万叶假名、平片假名、和汉混合语体等诸阶段。日本从最初没有文字到自己创造出独有的假名文字 与“和汉混合”的文字体系,这个过程同时是全面引进汉字、学习使用汉字、并根据日本原有语言对它消化和再创造的过程;这一过程从语言层面显示出日本民族自 古就有乐于和善于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卓越才能和传统,另一方面,它也印证了古代中国文化的价值在异域语言文字中的影响和积淀。(一)传播途径根据记载,汉字最初是在秦汉时期从中国大陆经由朝鲜半岛传入日本的,汉字在日本得到广泛的应用则是 在公

4、元1世纪左右。到了公元3世纪,日本不仅在对外的国书中运用汉字书写,在本国内也用汉字来标记人名及地名。在公元7世纪初,中国正处于兴盛的隋朝,当时的中国经济文化得到了全面发展。日本不再把朝鲜作为中转站来学习汉字,而是急需从隋朝引入先进的文化制度。于是日本便向中国派遣使节,进而出现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划时代的举措,就是遣隋使。当时的日本正由圣德太子执政,他曾经先后共派遣了 四次遣隋使到中国去学习先进文化。这正是日本开始转变态度, 从而积极主动地从中国学习先进文化的开端。在公元600年,圣德太子开始第一次派遣使节前往中国朝见隋文帝。在公元 607年及公元608年,圣德太子先后进行了第二次及第三次派遣使节

5、到中国访问。直到公元615年,日本第四次派遣使节前往中国访问。这四次的出使,使得日本更为直接地学习了中国的先进文化。从此以后,日本的历代统治者都承袭了这一传统,开始频繁派遣使节到中国访问,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在另一方面,为了进一步传播中国文化,扩大中国对周边的影响力,中国也开始积极派遣使节去访问日本。汉字的回流现象主要在近代,日本利用汉字的造词与表意功能从新组合成了汉字,进而创造了大量的汉语词汇。像舞伎、寿司等,这些汉字词汇被统一称为和制汉语,它们随着中日之间 不同的文化交流形式大量传入中国,对我国的汉语发展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网络的普及以及流行文化的发展,汉字文化传播以

6、及新词的使用变得普遍化与多样化。(二)文字演变绳文时代、弥生时代,日本有语言,但尚没有文字,根据中国的文献后汉书·东夷传(记载,公元57年,位于福冈的小国,向后汉朝贡,得到汉光武帝所赐金印。是迄今为止知道的最早传入日本的汉字。此金印后来在福冈县志贺市出土。让人们确切地知道了在公元3世纪以前汉字就传到了日本。1. 演变原因由于地域不同,造成语言文化环境的不同,是文字演变的主要原因。日语至今系数属不明。一部分专家的猜测是阿尔泰,一部分专家主张南岛。都没有很强力的证据(系统反复的语音对应)。所谓的证据都是一些基本词汇的相似,例如南岛说的证据有日语基本数词和冲绳语语音相似。持阿尔泰说的专家也

7、找到朝鲜高句丽古地名的汉字记音词所反映的基数词和日语发音相近的证据。包括很多韩国专家在内认为日语和高句丽、百济语可能存在某种关系。汉语和日语就语言结构、形态而言,都有着明显的差别:汉语是孤立语,而日语是黏着语。孤立语的特点是缺乏词形的变化,而词在语句中的词序却十分严格,不可随意变化,词序一变,句子的意思也将发生变化。而黏着语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在词根的前中后粘贴不同的词尾来实现语法功能,语法意义主要由加在词根的词缀来表示的。此外,在日语中谓语总是在宾语之后。同时表示说话人的立场,态度,心情等的词,也总是表现在句尾上。所以这种“句尾决定性”也被认为是日语区别于汉语的重要特点之一。2.演变过程汉字的

8、日本文字化经过了漫长的岁月。大致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音读、训读阶段,万叶假名阶段,片假名、平假名阶段,汉字假名混写阶段。(1)汉字音读、训读的产生 由于汉语与日语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语言,因此汉字不可能一传入日本就能立即融入日语中。日语汉字按汉语的发音读出来,叫音读,是在符合日语发音习惯的基础上,模仿我国古代对该汉字的发音方法而形成的。由于日本分阶段从不同的地方引进汉字,且汉字的发音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因此,日语汉字的音读音非常复杂,主要分为吴音、汉音、唐音、惯用音等几种。图2:中日汉字读音对比另有学者推测,日语还反映见母中古汉语的牙喉音 ( 见、溪、群、疑、晓、匣 ) , 与地处中国东南的闽、粤、

9、客家等方言有对应关系。所谓训读,就是借用中国汉字的字义, 但仍然按日本原有的发音来读音。例:“水”训读为“”(mizu),是固有之说法,与字音“”(sui)并没有关联。(2)万叶假名的产生 由于汉语(SVO型)和日语(SOV型)的语序不同,训读汉文时经常要用一套符号(返点)来标注词语的顺序,然后按符号顺序将汉语语序调转为日语语序来阅读。汉文训读法是公元八九世纪在日本确立的,即在汉文字上注训点,按日语的文法读汉文。图3:汉文训读举例后来,产生了万叶假名。万叶假名又叫做真假名,产生于奈良初期( 8世纪初),因其用法主要集中在日本古典名著万叶集中而得名。所谓真假名的“真”指的是汉字,而假名则是对汉字

10、的一种假借和假用。他们从汉字中找出一些与日语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这时的汉字已不是表意的记号,而是拼音的记号。万叶假名可以看作是日本文字的开始。万叶假名的出现,使汉字的日语文字化功能进一步加强。 (3)片假名和平假名的产生 片假名和平假名都是从万叶假名发展而来的。 万叶假名大量使用时,为书写方便,出现了略草体和 省略体,后来逐渐演变成假名文字。 片假名的产生有一种说法: 遣唐使吉备真备长期在长安学习汉语,精通汉文,回国后就取汉字的偏 旁简化成片假名。另一种说法是片假名来源于僧侣。平安初期正是汉文学及佛教经典传入的鼎盛时期。由于那时讲解佛经盛行,听讲的僧侣要在很短 时间内,在经书的狭小字里行间记录下

11、来,加上注释和读音,用万叶假名很不方便,于是尽可能用简单的 字书写,只写汉字的偏旁,仅用汉字的部分笔画代替全字。 平假名又叫草假名、女手、女假字,但并非女人专用。它也是从万叶假名分化出来的一种假名形式。平安初期,男子都以学习汉字和汉文为主,女子则学习赠答歌和消息文等。日本妇女在书写情书、日记、诗歌时,一般采用草体假名,用行书和草书体, 使假名的书写方式越来越简略化,这样慢慢地形成了潇洒的平假名。片假名和平假名都是由汉字简省笔画而成的,符合文字工具必须简易的要求。片假名和平假名的 形体统一,读音统一,而且拼写简易,这是日本文字改革的一大进步。图4:日文字形演变(4) 汉字假名混写的形成片假名与平

12、假名出现以后,日语的标记形式由纯汉字形式发展到汉字假名混写形式。汉字多用来表实词性的词汇,而假名多用来表虚词性的词及外来语。时至今日,汉字假名混写已经成为日本常用 的文字形式。图5:世界人权宣言第一条日译版三、地理意义综上所述,在相近的地缘政治、地理环境的作用下,人为的习俗与习惯会逐渐趋同,并在类似的地理环境下对各自的文化产生决定性的作用,同时逐渐形成文化圈与文化层。从空间上讲,它是以中国大陆为中心,经朝鲜半岛向日本列岛,由西向东发展的:从时间上讲,它是从公元4世纪至公元12世纪渐次形成的。尽管各个国家的文化同质性由中心向边缘依次递减,但在意识形态方面确实形成了一些共同的文化素质,以至于我们有

13、理由把东亚看成一个文化共同体即文化圈。由以上论述可见,文化的初始承载者并没有迁移,而文化事象却发生了空间转移,属于墨渍式的扩散模式。文化扩散理论强调文化因素在实现国家发展中的绝对重要性,该理论认为:处于核心地区和边缘地区的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接触和互动非常重要,只有通过这样的过程,文化的扩散才能进行,最终发展文化整合,从而国家的发展才能实现。图6:当今东亚文化圈的范围(一)重视各领域的合作文化圈的发展对于早期经济全球化也有着重大意义。由于文化上的共同性,处于同一文化圈中的各地人民,不仅获取知识、技术和其他资源更加容易,进行贸易活动也更加方便。 从现实角度来说,区域合作主要是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础之上

14、,可是共同的文化对区域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一直以来,东亚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发展各不相同,相互之间缺乏认同感和整体感,这阻碍了东亚各国的区域合作。所以东亚各国要利用文化优势,加强各领域的合作。(二)推动文化的现代化 坚持文化的正确发展方向,必须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应鼓励用新的形式和手段继承和发扬共同的传统文化。 图7:中日韩统一汉字表(部分)2015年12月,中日韩统一汉字表发布。字表选定根据中国现代汉语常用字表、日本常用汉字表和韩国教育用基础汉字三种资料编制。808字中属于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常用字的有801字,

15、属于次常用字的7字;属于日本“教育用字”的710字,其余98字均见于日本常用汉字表;属于韩国初中汉字的801字,属于高中汉字的7字。我们可以看出,即使是统一汉字,也有字形区别。坚持求同存异的文化内涵,对推动传统文字以及其他共同的优秀文化走向信息化、现代化有着重要意义。结语 历史文化是人类文明演进中积淀下来的宝贵财富。虽经人们着意或不经意地选择,也经过时间的筛选剪裁,仍能保存至今,并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说明了它同时兼具传承力和创新力。在同一文化圈内,内核与外缘、原型与变型、辐射与受容文化之间,并非单向流通关系,而存在相互学习、消化、发展、改造的关系。由于地理的、民族的和历史的诸方面原因 ,长

16、期以来,形成以中国为中心包括现今中国、日本、朝鲜、韩国在内的东亚文化圈。东亚文化圈的形成已有悠久的历史,它在历史上对东亚各国文化、政治、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对其他地区文化的发展也起了重要的作用。未来,各国应利用文化相通这一优势,加强各领域的合作,三国经济文化往来日益密切,对东亚地区的和平与世界经济的繁荣都有很大贡献,对现实以及未来都有着深远影响。参考文献1李梅花. 东亚文化圈形成浅析J.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3:89-92.2李虎. 论汉字在东亚文化圈形成中的作用及影响J. 东疆学刊,2002,04:72-75.3孙泓. 东亚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A. 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

17、复旦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东亚汉文化圈与中国关系”国际学术会议暨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复旦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14.4林龙飞. 东亚汉字文化圈及其形成论析J. 东南亚纵横,2006,08:58-62.5王娟. 东亚文化圈的传播与流变J. 商,2014,15:50.6郭洁敏. 东亚价值观的再思考J. 国际观察,2007,03:6-11.6刘岚. 浅谈汉字在日本的演变及现状D.吉林大学,2010.7宋红芝. 汉字在日本的发展与演变J.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156-157.8潘钧. 汉文训读与日语词汇的形成J. 华西语文学刊,2013,02:68-78+334-335.9李杰. 浅谈日语汉字的音读与训读J. 日语学习与研究,2005,02:83-87.10张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