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基础地理_第1页
自然基础地理_第2页
自然基础地理_第3页
自然基础地理_第4页
自然基础地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自然基础地理(三)综合复习土壤剖析土壤是影响生物生长发育分布的重要的生态因子。是运动着的物质、能量体系,是由固相的(包括矿物质、有机物质、活的生物体)、液相(土壤水分或土壤溶液)和气相(土壤空气)三相物质,五种成分组成。不同土壤具有不同的剖面构造、颜色、质地、结持性、孔隙状况、干湿度、新生体、侵入体等土壤形态。颜色:是土壤最重要的形态特征之一。根据其变化可作为判断和研究成土条件、成土过程、肥力特征和演变的依据。也是分类和命名的依据之一,土壤颜色主要取决于土壤的化学性质与矿物组成。黑色的深浅一般与腐殖质含量呈正相关。红色主要是赤铁矿或水化赤铁矿(2Fe2O3.H2O)在土壤中聚集有关。黄色首先是

2、褐铁矿(2Fe2O3.3H2O)积聚的结果(相对潮湿时,氧化铁水化,土色变黄)。土色常用土壤的色调、亮度、彩度三属性来表示,但一般实践中,颜色描述时,先确定主次颜色,主色写在后边,次色写在前。土壤结持性是指土壤对机械应力所表现出来的状态。包括粘着性和可塑性。在野外,应分别记载干、湿、润时结持性。土壤剖面是研究土壤性状很有用的手段,规格:宽1米、长2米、深度视土壤情况而定,通常1.5-2米;土坑的观察面应尽量留在向阳面,山区留在山坡上方。观察面垂直于地平面,土坑的另一端挖掘成阶梯状,土堆放在两侧,禁止堆放在观察面上方,同时不允许踩踏观察面上方的地面。单个土体:是土壤剖面的立体化,是一个三维空间体

3、。横截面近似六角形,面积110m2,取决于土壤的变异程度。若一种土壤在空间上分布是连续的,则取1 m2,若土层在横向上不连续,则可延伸至10 m2土壤是有形的实体,其固相是土壤最基本的、最显著的部分。土壤矿物质:是土壤的主要组成物质,构成了土壤的骨骼。从成土母质继承和发展而来,对土壤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影响甚大,是土壤形成过程的重要标志。矿物质的种类、比例、结构的不同,形成了土壤不同的质地和土壤结构。次生矿物:主要存在于粘粒中,是土壤中最有影响的部分,影响土壤许多重要的物理、化学性质,如吸收性、涨缩性、黏着性等。次生铝硅酸盐,广泛分布于土壤中,结构复杂,是土壤粘粒的主要成分。都是微小的层状结晶矿

4、物,由一千多个晶层所组成,每个晶层由若干硅氧片和若干水铝片叠合而成,每晶层间有微小距离。硅氧片有硅四面体连接而成,呈四个氧围绕一个硅原子的三角锥形;水铝片有铝八面体连接而成,具八面体构造,由六个氧围绕一个铝原子而成。硅氧片和水铝片以不同排列组合,通过共同氧原子连接在一起,形成了稳定的基本结构单元。铝硅酸盐类黏土矿物划分为:以高岭土为代表的1:1型双层晶格的黏土矿物;以蒙脱石为代表的2:1型双层晶格的黏土矿物;以伊利石为代表的2:1型双层晶格的黏土矿物。土壤质地:由不同粒级的土粒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在一起表现出来的土壤的粗细状况。土壤质地分类是以土壤中各粒级含量的相对百分比作为标准。我国以沙粒、粗

5、粉粒、粘粒三者的相对含量为依据分土壤质地为三类十一级。野外实习鉴别质地时,可用指测(手感)法。就是把指头大小的土快放在大拇指和食指间,稍加水分进行搓捏,来区分土壤质地。一般分为:砂土、砂壤土、壤土、粉砂壤土、粘壤土、壤粘土、粘土。土壤的片状结构常出现于冲积性母质层和耕作土壤的犁地层、棱柱状结构多现于粘质土的中、底层、柱状结构多现于半干旱地带含粉沙较多的底土层和碱土的心土层、粒状结构多出现于土壤表层,肥沃土中最多。土壤有机质:泛指以各种形态存在于土壤中的各种含碳有机化合物。不同土壤中含有机质不同,表层土中含量200g/kg者为矿质土,200g/kg者为有机土,我国耕作土多属于矿质土。土壤腐殖质:

6、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土壤有机质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成分。包括胡敏素、胡敏酸、富里酸,以后两者为主要成分。腐殖质分子的中心是一个稠环或易生稠环的芳核,其周围以化学或物理的形式连接多肽、多糖、简单酚酸和金属离子。可与金属、黏土矿物之间络合,对土壤形成过程、土壤结构的形成、营养元素的有效性与迁移性产生积极的影响。土壤胶体:由胶粒分散于土壤溶液中形成的胶体系统,是土壤中最为活跃的物质,土壤的许多理化现象,都与胶体的性质有关。胶体微粒的基本结构可分为:胶核、吸附层、扩散层。土壤胶粒大多是负电荷胶粒,故扩散层常吸附阳离子。对于植物营养有意义的NO3,不被土壤以任何形式吸收吸附-,极易流失,在实践

7、中应注意。土壤孔隙是土壤水分和空气的通道和贮存库,孔隙的多少,用孔隙的间距或单位面积上空隙数量来表示。少量孔隙:孔隙间距约1.5-2厘米, 1-50/10cm2个孔隙,或1-3/2.5cm2个孔隙;中量孔隙:孔隙间距约1.厘米,51-200/10cm2个孔隙,或4-14/2.5cm2个孔隙;多量孔隙:孔隙间距约0.5厘米,有200/10cm2孔隙,或14/2.5cm2个孔隙以上。土壤水是土壤的重要液相组成部分,它是植物生长所需水分的主要供给源,也是植物吸收养分的主要渠道,密切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制约着土壤生物群体的类型。同时还是土壤中进行各种重要的物理、化学、生物过程不可缺少的条件。干湿度:

8、在野外用眼睛观察和用手触摸。干-土样放在手中无凉意,用嘴吹时有尘土扬起;润(稍润)-土样放在手中有凉意,用嘴吹时无尘土扬起,捏不成团;湿润(润)-土样放在手中有明显潮湿感,放在纸上使纸变湿,并能捏成土团,扔之散碎;潮湿(潮)-土样放在手中使手湿润,并能捏成团,但无水流出,捏时粘手,扔之不碎;湿-土样水分过度饱和,用手压土块时,有水流出。紧实度:反映性状的指标,用采土工具测定之(剖面刀或取土铲):坚实-干时形成大块,极坚硬,用手难弄开,刀切割留下光亮的切面,多为粘质无结构土壤所具有的性质;紧实-干时形成小块,极坚硬,用手难捏碎,刀切割可刻出12厘米的刀痕,多为粘质重壤质无结构土壤所具有的性质;稍

9、紧实-具有较好的微结构,或其机械组成彼此间胶结不紧,在手中略加处理即可分散,用刀可以较为轻松地插入几厘米的深处;疏松- 结构体间多具裂隙和孔隙,干湿易分散,刀极易插入土中,一般为砂壤质而有结构的土壤所具有的性质;松散(四级中无此级别)-干时为完全松散的土体,土粒之间互不粘连,轻轻加压即可散开,一般为砂土。土壤酸碱度是土壤重要的理化性质之一,酸碱度对作物生长有直接的影响,酸性土植物要求PH6.5,如泥炭藓、咖啡、橡胶;碱性土植物要求PH7.5,如大多数草原或荒漠植物;中性土植物要求PH6.57.5,大多数栽培植物。土壤发生土壤与周围环境紧密相关,它是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五大自然成土因素综

10、合作用的产物。土壤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许多土壤的属性继承了母质的性质,不同母质可以形成不同类型的土壤,不同母质形成的土壤其养分情况各不相同,同时,母质影响着土壤的质地和大于过程;气候因素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决定了土壤中所有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变化作用,影响土壤形成过程的方向和强度;生物因素是促进土壤发生发展的最活跃因素,通过其作用,改造了母质,产生了土壤肥力,推动了土壤的形成和演化;地形主要是通过引起地表物质与能量的再分配来影响土壤的;时间实际是成土过程的历史背景,与土壤的类型、性质等有一定的相关性。潜育化过程:终年积水的土壤发生的还原过程。瀦育化过程:土壤中发生的氧化-还原过程。、

11、瀦育化的积水经常处于移动状况下。即水分直渗及上下升降和测向流动,同时有一定的干湿交替过程 ,从而使铁锰氧化物处于还原和氧化的过程。还原时迁移、氧化时产生产生淀积土壤的类型与分布土壤分类是土壤科学的基础和核心问题,也是土壤科学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是指根据土壤自身的发生发展规律,通过对土壤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的比较,对客观存在的土壤进行的区分和归类以及对他们分类位置的编排和命名。诊断层:凡是用于鉴别土壤类型,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说明的土层。诊断特性:若用来鉴别土壤类型的依据不是土层而是具有定量说明的土壤性质,则称为土壤特性。诊断分类系统中对用来分类的诊断特性都有明确的定义和指标,土壤水分状况

12、和土壤温度状况是常用的诊断特性弱淋溶土:是指石灰质在土壤剖面中发生淋溶与积累,并伴随着粘粒的形成与淀积的土壤。褐土是主要的土类之一,在我国分布于暖温带大陆行季风气候区的华北平原、汾河谷地、关中盆地、冀北山地、冀南山地以及鲁中山地。植被为旱生落叶阔叶林与灌丛。我省广泛分布于省西北部黄土丘陵及缓岗、台地区,在有些石质浅山丘陵区也有分布。范围南起伏牛山北坡坡麓,北至太行山东南麓,东起京广线,西达省界,是省第二大土类,是豫西北地区重要的农业土壤。Ah(腐殖质,1015cm,灰黄色,块状结构,较疏松)Bt(粘化层,棕色,粘重,核状或棱柱状)Bk(钙化层,色稍浅,碳酸钙聚积形态有的为假菌丝状,有的结核状,

13、成砂姜层)C。棕壤:是重要的淋溶土类,全世界分布很广,河南省主要分布于省西部海拔9001000米以上的中山地区,在伏牛山和太行山分布比较集中,在桐柏山和大别山仅分布在少数山体的上部,OAh(暗棕色或恢棕色)Bt(鲜棕色)Bs/C。潮土:是我国的特定湿成土土类,是河南省分布面积最大的土类,约占耕地面积的30%,主要在省东北部,西以京广线为界与褐土相连,南部以沈丘、项城、商水线与砂姜黑土接壤,东部北部直达省界。是河南重要的粮棉油产地。AP”(旱耕层,2040cm,浅棕至暗灰色,疏松多孔,粒状或碎块状结构)P(犁地层,15cm,片状结构,比较紧密)Bg(心土层,80cm 浅灰棕色,块状或大块状结构,

14、锈纹锈斑大量出现,偶见石灰结构)Cg(母质层)。塿土:重要的人工土,在河南主要分布在京广线两侧。剖面可分为两大层段。上层段是熟化层,它是塿土化过程的结果,包括犁地层、耕作层、老耕作层(三者合称覆盖层)和古耕作腐殖层(这是最早耕作时代的耕层)。下层段是受耕作影响较小的原来土壤剖面。塿土质地一般是壤土至粘壤土,多为上壤下粘,透水性较好,腐殖质层相当深厚。Ap”PAp” b AhbBtBkC我国土壤的水平分布规律:土壤的地理分布不但受地带性因素支配,同时也受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这两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形成了现在的土壤分布格局。我国境内的土壤水平地带谱颇具特色,它是由东部湿润海洋性地带普与西部干旱内陆性

15、地带普以及两者之间的过渡性土壤地带普共同构成的东部湿润海洋性地带普:自北向南分布着灰化土、暗棕壤、棕壤、黄棕壤、黄壤和红壤、赤红壤、砖红壤。秦岭-淮河一线是暖温带和北亚热带的分界,该线以北是棕壤和褐土,以南是黄棕壤;南岭是红壤和砖红壤的分界西部干旱内陆性地带普:自北向南:灰棕漠土、棕漠土、高原高山土;天山是棕漠土和灰棕漠土的分界。自东向西栗钙土、棕钙土、灰钙土、荒漠土过渡性土壤地带普:褐土、黑垆土,黑土、黑钙土生物与环境任何生物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总和。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针对某一主题而言,离开主体,即无所谓的环境。环境都是由因子所组成

16、,环境的各个组成要素统称为环境因子。一些可对生物产生一定影响的环境因子特称为生态因子。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称为生境。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协调发展。环境决定着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分布、行为、生理等,生物以其特有的方式适应着环境,进而影响、改变着环境。忍耐力:即为描述生物适应生态因子的幅度和范围的指标,它反映生物抗御外界不利生存的极端条件及不受或减轻其危害的能力。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有趋同适应、趋异适应两种发展趋势。通常表现在:行为适应、生理适应、形态适应三个方面。气候对生物的影响极为深刻,不仅直接限制生物的生活、分

17、布,而且也通过其他环境因子对生物产生间接作用,尤其是光、温、水等因子。红(橙)光对糖的合成有利,促进叶绿素、生长素的形成,利于植物的伸长生长;(青)蓝紫光有利于蛋白质的合成,抑制生长素合成,抑制生长。如:高山云雾茶。光强:制约光合作用,间接地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影响果实的成熟与品质(载种过密的果树,内部光强弱,常在顶部着生花芽结实、密林,细高);促进器官的分化(韭黄)。根据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把植物分为:阳性植物、阴性植物、耐荫性植物。解释:“在荒山造林种,首选阳生植物;造混合林时,注意阴、阳生搭配”。 光周期是生物活动的定时器或启动器,它可启动一系列导致植物生长、开花、和鸟类、哺乳

18、类换毛、脂肪沉淀、迁移、繁殖和昆虫滞育等生理活动。光周期引导植物开花,根据植物对光照时间长短的反应的不同分植物为: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中间性植物。低纬地区(我国南方)无长日条件,只有短日植物;中纬地区,长日植物在春末夏季开花,短日植物在早春、秋季开花;高纬地区,短日照时气温已低,只能生长一些日照较长的植物。光周期,控制动物毛色、羽色(北极狐春夏为棕黄色、冬为白色);影响迁徙、休眠以及生殖。温度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地理分布、性别分化。贝格曼规律、阿伦规律是生物对低温的适应。水是生物生存的重要条件。根据植物对水分的需求状况,将陆生植物分为:湿生植物、中生植物、旱生植物。集群:是保证种群的生存与

19、正常繁殖的一种重要的适应性特征,其意义在于:有利于提到捕食效率、共同防御敌害、有利于改变小环境、有利于某些动物种类提高学习效率、能促进繁殖。生物群落在自然界,任何一种生物都不是孤立的生存,他们总是与同种的许多个体或不同种的许多个体形成群体而出现在一定的空间。生物群落: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空间或生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具有一定的外貌结构,各种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并具有特定功能的生物集合体。概念十分广泛,可以用来指各种不同大小及自然特征的生物集合体。可以是一片森林、一块草地、一片农田。群落的外貌:指群落的外部特征,就陆地植物群落而言,构成其外貌的主要因素是组成种类的

20、形态特征、生活型及外貌的季节性等,尤其是群落中占优势的生活型,正是它赋予了群落一定的外貌形象。群落生活型的组成特征是当地各类植物与外界环境长期适应的反应。研究表明,一个大地域的典型植被,均有一定的生活型谱,而且一定的植被类型,一般都以一、两种生活型为主。群落的结构:是群落的所有种类及个体在空间中的配置状况。结构反映了群落对环境的适应,反映了群落的动态和机能。群落结构主要包括: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垂直结构:群落在垂直空间上的分化。或称成层现象:在群落内,不同种类植物的林冠沿着垂直梯度,分布在不同的或相同的高度范围内的现象。成层现象主要由光和水分条件决定。成层性是植物群落结构的基本特征之一。动物的

21、成层现象主要取决于生境小气候和食物,并受植被的成层现象所制约。层片:由相同生活型或相似生态要求的种组成的机能群落。是群落的三维生态结构,与层有相同之处,但又有质的区别,或相当于层,或相当于层的一部分。水平结构:群落在水平空间上的分化。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嵌式分布、集群分布:在自然界中较为常见,引起该分布的原因由三:种子的的散布、环境的差异(辐射光点)、种间相互关系。实践中常以群集度来表述个体的水平分布情况。 群集度:或称聚生度是指植物个体在群落内聚生状况,是指他们的个体是分散的还是聚集生长的,聚生状况反映了群落内环境的差异和植物的生态生物学特性以及中间竞争状况。试述Braun-Blauquet

22、五级群聚度划分方法 5=大片生长,覆盖着整个样地,通常是纯一的种群4=小片生长,常在样地内形成大斑块3=小块生长,在样地内呈小斑块或大丛2=成丛生长,样地内成小群或小丛生长1=单株生长,植株在样地内单个彼此分散生长在群落内对最小面积进行的调查,是最客观最简便的群落调查方法。中国常用的最小面积(m2)标准:热带雨林25004000,南亚热带森林9001200,常绿阔叶林400800,温带落叶阔叶林200400,针阔混交林200400,东北针叶林200400,灌丛幼年林100200,高草群落25100,中草群落2540,低草群落12。但由于地形或人为因素的影响,大面积的样地难以设置。实践中,常设置

23、若干小的样地作为统计单元,然后综合为一个大样方。但小样方面积最小也要两倍于体积最大种的平均值(若最大种类树冠平均为10m2,样方最小面积也要达到20m2)。通常所取小样方:草本,12m2;灌木,416m2;乔木,25100m2。多度、盖度、密度、频度、显著度、重要值等都是表示群落数量特征的重要指标。实践中,也常把多度和盖度综合考虑。Braun-Blauquet的多盖度综合级5=不论个体多少,盖度大于75%;4=不论个体多少,盖度为50-75%;3=不论个体多少,盖度为25-50%;2=不论个体多少,盖度为5-25%;或者盖度虽然小于5%,但个体数多1=个体数量较多,盖度为1-5%;或者盖度虽然

24、大于5%,但个体数少+=个体数稀少,盖度小于1%;r=个体数很少,盖度很小(常常只有13株)频度:表示某一个种群个体在一定地段上出现的均匀度。其测定是在群落范围内,设置一定数量的小样方,统计种的出现与否。小样方的大小和数量,与测定对象有关。在草本群落中,往往用0.1m2的小样地,做30次测定;在对林下灌木作频度测定时,建议可用25平方米的小样地作10次以上的统计,而乔木用100m2优势种:是指群落中占优势的种类,一般处于每一层中个体数量最多,并且有最大盖度的种类。但每一层中优势种可能不止一种,可形成共优种。建群种:是指主要层的优势种,它在个体数量上不一定最多,但有最大的盖度和最大的生物量,而且

25、在形成群落环境中起最主要的作用。群落中优势种和伴生种的具体种类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或者说某种起着优势种作用的植物常常是一定条件下的产物,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两种成员型的地位有可能更动,甚至在此群落中消失生物群落动态:指的是群落在时间上的变动。根据变动持续的时间、变动的方向和性质划分为:物候节律、波动、演替。波动是发生在一个群落内部的组成种类个体数量的变动,这种变化不涉及新种的侵入 。波动是可逆的,但波动变化的可逆性是不完全的,群落恢复到的状态并不完全是其原来的状态,而只是接近原来的状态。演替是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过程,这种变化涉及到整个群落。旱生演替系列:裸岩-地衣群落-苔藓群落-草本群

26、落-灌木群落-乔木群落水生演替系列:湖泊-沉水植物群落-浮水植物群落-挺水植物群落-湿盛植物群落-陆地中生植物群落-旱生植物群落群落分类是认识生物群的重要手段。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和特征把相近的群落归并到一定分类单位中,由低级到高级,形成若干等级。我国植物群落分类单位:群丛:是植物群落分类的基本单位,它是在主要种类组成上相同,外貌结构上一致,并与生态环境构成一定相互关系的一些植物群落的联合。包括这样的内容:在种类组成上,各层的优势种必须是相同的,还需要有相同的伴生种类或标志种类,但不哟求所有的重都一样;群落的层或层片结构要一致,具有相似的生态环境,特别是小环境的一致性,同时也伴随着具有相同的周期

27、性变化;群系:最重要的中级分类单位。凡是建群种或共建种相同的植物群落或群丛组联合为群系。由于建群种或共建种相同,一个群系的结构、区系组成、生产量以及动态特征都是相似的; 植被型:是植物群落分类的高级单位。建群种生活型相同或相近并对水热条件生态关系一致的群系或群系组联合 。陆地生物群 热带雨林生物群 :是指生活于终年高温的热带地区,并且降水比较均匀,量大的气候条件下的生物类群。是地球上生物种类成分最丰富多样的生物群。生活在热带雨林中的全部生物种类至少占到全球现存物种数的一半;另外单位面积上树木种类的密度特高。东南亚热带季风盛行,季雨林分布面积最大、类型最多;半常绿或常绿季雨林在我国热带分布最广,

28、特别是水热条件组合相对较好的地方,发育更为完整。热带稀树草原是热带夏雨型气候条件下发育的生物群,植物种类和数量并不丰富,草本植物均由C4植物组成,是与温带草原(C3,光合作用碳素同化的最初产物是3磷酸甘油酸,)的重要区别。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物群,在我国有着最广泛的分布,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最为典型。在我国夏绿林主要分布于暖温带。包括长白山区海拔7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东北南部、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南部、秦岭至淮河一线以北广阔的地区。夏绿林的资源植物非常丰富,有多种落叶果树,李、梨、苹果、桃、胡桃、柿、板栗、枣,其他经济树种和各种珍贵木材极为丰富。温带针叶林是由裸子植物的松、杉类所形成的森林,也是

29、森林群落分布的最北界。在北半球温带的北部形成相当宽的分布带。地带性生物群:分布在一定气候带内的显域生境,即主要受大气候支配,呈现为连续且有相当宽度(通常数百公里)的带状的生物群,称为地带性生物群。地带性生物群的分布模式基本上是由气候决定,热量、水分以及二者的组合状况是生物群成带状分布的决定因素。非地带性生物群:主要受非地带性环境条件制约,分布在不同气候带内,而且不形成任何独立地带的生物群称为非地带性生物群。草甸:是由多年生中生草本为主体的群落,是一种中生植被类型,是在适中的水分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受地下水的影响较大。外貌上为浓密的草群,以多年生的根茎禾草为主,生活型谱中以地面芽植物占优势山地达到

30、一定高度以后才有可能出现垂直带。基带以上出现垂直带的高度,在温带一般大于800米,在热带一般在1000米以上。垂直带中每个生物带的下限海拔高度,有向两级逐渐降低的趋势,基带是当地的典型生物带我国陆地生物群水平分布规律:以大兴安岭-吕梁山-六盘山-青藏高原一线,分我国为东南和西北两部分。东南部发育各种类型的中生性森林生物群,西北部为旱生性草原和荒漠生物群。东南部森林区纬度地带性明显,从北向南依次为寒温带针叶林温带针阔混交林暖温带夏绿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热带雨林;西北部内陆区由于南部为青藏高原所占据,纬度地带性不完整。受夏季东南季风的作用,生物群出现近似经度方向的更替。昆仑山-秦岭淮河一线

31、以北,从东至西依次为森林草原荒漠;热带和亚热带森林区,经向差异不明显,但在同一生物群类型范围内,有所不同。东部以偏湿性的群落为主,西部以偏干性的群落为主。水域生物群不同水域以及同一水域内的不同部分,水温、水压、营养成分等条件的不一致,出现了多种多样的生活环境,生物与之相适应,形成了不同的类群。影响海洋生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温度、深度(每10m水深增加一个大气压)、盐度以及水体的运动。静水水域生物群:形成三个主要而明显的生物带,沿岸带、近表层水域带、深部水底带。第八章 岛屿生物的分布岛屿凡指具有明显界限,明显区别于周围系统的生境。即生境岛屿。岛屿生物最初都是外来的。岛屿的大小、距离拓殖者来源地的远

32、近,地形或所处地理位置等因素,控制着岛屿生物的多样性及其分布特征。岛屿生物地理学平衡理论:栖居在岛上的生物种数表现出拓殖与消亡之间的对抗速度的平衡。岛屿生物群的三个特征:生物种数与岛屿面积成正相关;与岛屿距大陆或其他的生物源地的远近成负相关;岛屿在生物种类组成上出现连续的种类流通,但种类数量保持大致稳定。从影响力来讲:岛屿面积主要影响物种的消亡速度,而距离主要影响迁入速度最小可存活种群(MVP):是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某一物种所能维持其存活状态的最小个体数目。通过它可以求出种群最小生存空间,从而判定保护区的最小面积生境片断化是形成生境岛屿的重要原因之一。生境片断化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总生境面

33、积的减少;其二是剩余地区分裂成非连续的碎片。前者直接影响种群的大小和灭绝率,而后者主要影响扩散和灭绝率。生境片断化对物种的影响取决于物种利用生境的行为,其最普遍的结果是生境异质性的损失;另一结果是生境碎片之间生物的作用导致物种的灭绝;还能改变群落中许多重要的生态关系。 生物分布区与生物区系环境对生物生活给与深刻的影响,对生物类群发展进化起着选择作用。在此基础上生物具有自己的分布规律,形成一定的分布区和生物区系区。种的分布区:是指某种生物所占有的全部地域,在该地域内,生物能充分地进行个体发育,并留下具有生命力的后代。在种的分布区内,生物个体并不是布满该种分布区的所有空间,实际上它们仅仅有选择的分

34、布在适宜的生境,生境间如出现很大差异,种群还会分化为若干生态型。实践中,常通过绘制分布区图来表述种的分布区状况。点图法、周界法、涂斑法。根据形状,分布区可划分为:连续分布区:分布区是一个连续的区域,分布区内没有高山、海洋、不适宜气候等生态障碍,但在分布区内,生物种并不是在空间上连续密闭分布,只是分布在适宜的地点。间断分布区:分布区中间被高山、海洋、不适宜的气候障碍隔开成相距遥远的两部分或更多部分,各部分种群渐失去基因交流的机会,而形成一种间断的分布区。生物区间断分布的原因:间断分布来自于连续分布,引起间断分布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历史原因。包括:自然条件的变化;生物的分散迁移及在原来分布区内死亡

35、;陆地下沉;大陆漂移;跳跃式传播;人为影响生物区系:是指不同的生物种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生物总体。通过对某地区生物区系进行分析研究,不仅可以清楚某地区的区系特征,而且还可以了解其与古地理或现代自然条件间的关系。一个地区的生物种类组成可按他们的地理分布特征划分为若干的地理成分;还可以根据各类群的起源地而划分出若干发生成分;根据该组成成分参加当地植物区系的地质时代划分历史成分。我国是世界三大栽培植物起源中心之一,更是野生和栽培果树的主要起源和分布中心,果树种数居世界第一。原产我国的果树有:柿子、猕猴桃、甜橙、荔枝、龙眼、枇杷、杨梅;板栗、枣子、茶是我国特产斯克莱特Sclater P L(英国人,最早对世界陆地动物区系进行分区):根据鸟类的分布,分陆地动物为六界;摩雷恩.Morain (美国) :以动物区系区为基本单位,将陆地动植物区系归并为六个生物区系区。全北区:泛北极区,最大的一个区,北回归线以北的广大地区及以南的部分区域。整个区的植物区系都起源于北极第三纪植物区系。动物区系组成比较贫乏。非洲热带区:植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