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代转公教育教学基础和教育教学技能提纲_第1页
深圳代转公教育教学基础和教育教学技能提纲_第2页
深圳代转公教育教学基础和教育教学技能提纲_第3页
深圳代转公教育教学基础和教育教学技能提纲_第4页
深圳代转公教育教学基础和教育教学技能提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教育教学基础和教育教学技能提纲一、什么是感觉 (一)感觉的概念在心理学中,感觉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l、感觉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开端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大小成反比例关系。阈限又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 2、绝对感觉阈限绝对感觉阈限指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 3、差别感觉阈限 觉察刺激之间微弱差别的能力称为差别感受性。 3、知觉的分类 (1)根据在知觉中起主导作用的感觉器官的特性,可把知觉分成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嗅知觉等。 (2)根据知觉所反应的事物的主观特性,又可分成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和社会知觉。 (二)知觉的基本规律(基本特性) 1、知觉的整体性 2、知

2、觉的选择性 3、知觉的理解性 4、知觉的恒常性 (1)大小恒常性 (2)形状恒常性 (3)颜色恒常性 2、小学生观察品质在逐渐发展 (1)观察的目的性 (2)观察的精确性 (3)观察的顺序性 (4)观察的深刻性 第二节 记忆第一节记忆概述一、记忆的概念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二、记忆的种类(一)根据记忆内容的不同,记忆可分为形象记忆、运动记忆、情绪记忆和逻辑记忆(二)根据记忆材料保持时间的长短,记忆可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三)按记忆的意识参与程度划分,记忆可以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三、遗忘的规律l、遗忘曲线与遗忘规律 1、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2、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1)

3、学习材料 (2)学习程度 (3)记忆任务的长久性四、记忆的策略(一)记忆策略的概念 记忆策略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对记忆方法的选择、运用和调控。(二)识记的策略1、有目的的识记 2、先理解后识记 3、识记与操作相结合 4、保持良好的情绪(三)提取的策略一记忆术1、直观形象记忆法2、歌诀记忆法3、特征记忆法4、谐音记忆法5、比较记忆汉6、重点记忆法7、自编提纲记忆法 8、图表记忆法第三节 想象一、想象概述 (一)想象的概念1、想象的概念 想象是人对头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2、想象的构成方式 (1)黏合 (2)夸张与强调 (3)拟人化 (4)典型化(三)想象的种类 根据新

4、形象的形成有无目的性,可以把想象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2、想象功能 l、预见功能2、补充功能3、替代功能(二)再造想象产生的条件l、必须具有丰富的表象储备2、为再造想象提供的词语及实物标志要准确、鲜明、生动3、正确理解词语与实物标志的意义(三)创造想象产生的条件l、创造动机2、丰富的表象储备3、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4、原型启发5、积极的思维活动6、灵感的作用三、想象的品质(一)想象的主动性(二)想象的丰富性(三)想象的生动性(四)想象的现实性(五)想象的新颖性(六)想象的深刻性 第四节 思维l、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联系。思维是人

5、类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在感知基础上实现的理性认识形式。2、思维的基本特征:间接性和概括性 (一)根据思维的凭借物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可以把思维分为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二)根据思维过程中是以日常经验还是以理论为指导来划分,可以把思维分为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三)根据思维结论是否有明确的思考步骤和思维过程中意识的清晰程度,可以把思维分为: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四)根据解决问题时的思维方向,可以把思维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五)根据思维的创新成分的多少,可以把思维分为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三、思维的过程 (一)分析与综合(二)比较与分类 (三)抽象与概括(四)具体化与系统化第二节小学生

6、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一)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二)思维的基本过程日趋完善(三)逐步稳定地形成各种概念(四)已能初步监控自己的认知活动 第四节小学生思维品质及其培养一、敏捷性 二、灵活性 三、深刻性 四、独特性 五、批判性 第五节 言语 l、言语的功能: 1、感受性 (2)情境性 (3)简略性 (4)反应性2、独白言语3、书面言语 (1)展开性 (2)随意性 (3)计划性4、内部言语 (1)隐蔽性 (2)简略性二、言语活动的生理机制(一)言语的发音机制l、呼吸器官2、喉头和声带3、口腔、鼻腔和咽喉(二)言语活动的中枢机制l、布洛卡区2、威尔尼克区3、角回4、言语信息处理的神经模型 5、大

7、脑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与言语活动 2、 影响口语知觉的各种因素 (1)语音类似性 (2)语音强度 (3)噪音掩蔽 (4)上下文关系 (5)句法、语义的作用 (二)书面言语的感知 I、单词再认 2、阅读 3、言语的理解: 二、小学生口头言语的培养 1、训练小学生说完整的话 2、加强口头造句的练习 3、加强朗读训练 4、课堂提问和练习 1、阅读的基本形式:朗读和默读。 第六节 注意一、注意的概念(一)什么是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性。(一)注意的功能1、选择功能2、保持功能3、调节监督功能(二)注意的种类1、无意注意 2、有意注意 3、有意后注意

8、三、注意的外部表现I、适应性动作出现。2、无关动作停止。3、呼吸运动变化。四、注意品质及其影响因素(一)注意的广度 影响因素1、注意对象的特点2、活动的性质和任务3、个体的知识经验(二)注意的稳定性 影响注意的稳定性的因素有如下三个方面:(1)注意对象的特点 (2)主体的精神状态 (3)主体的意志力水平(三)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是有条件的: 1、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至少有一种应是高度熟练的 2、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必须有内在联系(四)注意的转移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有以下四个方面:1、 对原活动的注意集中程度 2、新注意对象的吸引力3、明确的信号提示 4、个体的神经类型和自控能力第二章 中小学生的情

9、意发展第一节 情绪与情感1、定义 人类在认识外界事物时,会产生喜与悲、乐与苦、爱与恨等主观体验。我们把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称之为情绪情感。2、情绪的构成(1)主观体验(在认知层面上的主观体验)(2)生理唤醒(在生理层面上的生理唤醒)(3)外部行为(在表达层面上的外部行为)二、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一)从需要的角度看差异(二)从发生早晚的角度看差异(三)从反映特点看差异(一)情绪的基本形式l、快乐2、愤怒3、恐惧4、悲哀(二)情绪状态l、心境2、激情3、应激 (三)情感的种类 l、道德感 2、理智感 3、美感 四、情绪情感的表达 (一)表情 (二)表情的种类 1、面部表情 2、

10、身段表情 3、语调表情 第二节小学生情感发展的基本特点 一、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 二、情感的深刻性不断增加 三、情感更富有稳定性 第三节小学生高级情感的发展特点 高级情感指与社会需要相联系的情感,包括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第四节小学生积极情感的培养一、将儿童的各种活动与其积极情绪体验相结合二、发展小学生的高级情感三、培养小学生控制和调节情绪的能力第二节 意志第节意志概述一、意志的概念 (一)意志的定义 (二)意志对行动的支配和调节 1、表现为推动人去产生和维持达到一定目的所必需的行动 2、表现为阻止和克制与预定目的相违背的愿望与行动 (二)意志行动的特征 l、意志行动有明确的预定目的 2、意志行

11、动以随意运动为基础 3、意志行动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三、意志与认识过程、情感过程的关系 (一)意志与认识过程的关系 1、认识过程是意志产生的前提和基础 2、意志对认识过程也会产生重要影响 (三)意志和情感过程的关系 1、情感过程推动或阻碍着意志行动的实现 2、意志对情感也具有调节作用 四、意志的行动过程 (一)采取决定阶段 1、动机冲突 2、确定行动目的 3、选择行动方法 4、制定行动计划 五、意志品质 (一)自觉性 (二)果断性 (三)坚忍性 (四)自制力第二节小学生的意志特点 一、主动性和自觉性较差二、果断性不足三、坚持性不够四、自制力不够 第三章 中小学生的人格发展第节自我意识概述一、什么

12、是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是主体觉知到自身存在的心理历程。二、自我意识的心理成分(结构)(一)自我认识1、自我观察2、自我分析3、自我评价(二)自我体验1、自尊(自尊心) 2、自信 3、成功感与失败感(三)自我监控1、自我检查 2、自我监督 3、自我控制三、自我意识的功能(一)提高认识水平(二)丰富感情世界(三)发展意志能力(四)促进道德形成 第二节 学习动机1、学习动机的含义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2、学习动机的基本成分(1)学习需要及内驱力 (2)学习期待与诱因3(1) 学习动机的作

13、用(结合学习活动,谈谈动机具有哪些功能。)四个功能:(1)激活功能: (2)定向功能: (3)强化功能 (4)调节功能(二)学习动机的强度与学习效率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之间的关系是倒“U”型曲线关系,也就是说,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三)学习动机的分类l、高尚的与低级的动机 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2、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3、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根据学习动

14、机的动力来源4、一般动机与具体动机 根据学习动机起作用的范围不同二、学习动机理论(一)强化理论(二)需要层次理论(三)成就动机理论(四)成败归因理论(五)自我效能感理论 第三节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一、学习动机的培养 (一)培养学习兴趣(二)设置有效的目标,掌握达到目标的方法、(三)成就动机训练(四)注意学生的归因倾向(五)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二、学习动机的激发(一)激发需要(二)明确目标(三)了解学习成绩(四)积极的鼓励(五)适当地开展竞赛(六)期望与评价(七)成功的满足第三节 人际关系第一节小学生亲子关系 一、小学生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 (一)亲子关系对小学生人格有一

15、定的影响 (二)亲子关系对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有一定的影响 (三)亲子关系对小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 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和父母的文化程度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 (一)亲子交往的技巧 1、父母方面 2、子女方面 3、教师方面 二、小学生同伴关系的发展特点 小学儿童的同伴交往有几个基本特点: 1、与同伴交往的时间更多,交往形式更复杂; 2、儿童在同伴交往中传递信息的技能增强: 3、儿童更善于利用各种信息来决定自己对他人所采取的行动: 4、儿童更善于协调与其他儿童的活动: 5、儿童开始形成同伴团体。小学儿童同伴交往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开始建立友谊关系 (一)认知偏见 1、首因效应 2、光环效应(晕轮效应) 3、刻

16、板印象 (二)帮助小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 (三)利用多种渠道促进同伴交往技巧的形成 l、心理辅导课 2、班队活动课 3、心理咨询室 4、交朋友小组 (四)利用课外活动巩固同伴交往技巧的形成 l、社会调查 2、远足 3、聚会 4、书信联谊第三节小学生师生关系 (一)“罗森塔尔”效应 教师的期望和师生关系的质量是密切相关的。促使高期望的学生成绩比低期望学生好。(二)师生关系与小学生学校适应的关系(三)师生关系对小学生自我概念、学业成绩的影响 (四)师生关系对小学生个性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二、小学生师生关系的发展特点 强制专断型的教师可导致学生屈服,推卸责任,不愿合作;仁慈专断型的教师可导致学生依赖和

17、屈从:放任自流型教师可导致学生道德品质差,学习也差;民主型教师可使学生增强自信心和责任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小学儿童师生关系呈波浪型发展趋势。四、六年级时师生关系处于最差状态,学生对教师有敌对情绪。三、小学生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方法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师生情感交流中的主导作用l、人格引导 2、以情激情 3、意见沟通 4、情境创设 (二)教会学生如何与老师交往l、礼貌待师 2、注意场合 3、勿失分寸 4、实事求是第四节 品德心理发展 (一)品德的定义 品德,又称道德品质,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社会的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二、品德心理结构 1、道德认识 2、道德情感

18、3、道德意志 4、道德行为 (一)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1、自我中心阶段(2-5岁) 2、权威阶段(6-8岁) 3、可逆阶段(8-10岁) 4、公正阶段(1112岁)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水平1前习俗水平:(主要着眼于自身的具体结果)水平2习俗水平:习俗的规则与服从性道德(主要满足社会期望)水平3后习俗水平:自我接受的道德原则(主要履行自己选择的道德准则) 第二节小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及良好品德的培养4、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逐步分化,道德行为习惯不巩固,发展水平呈“马鞍一型。二、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1、道德认识的提高 (1)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2)保持道德教育的一贯性和一致性

19、 (3)加强道德实践2、道德情感的培养 (1)知行结合,促进道德情感的发展 (2)利用具体生动的形象引起学生的道德情感的共鸣 (3)活动中以境育情3、道德意志的锻炼 (1)在榜样教育中激发道德意志的自觉性 (2)在实践中磨砺道德意志(3)培养学生抗诱惑的能力4、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 (1)行为方式的知识传授 (2)有目的地练习和重复第三节小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一)品行不良的概念 品行不良是指违背社会公共准则、规范(包括校规、班级规范等)的经常性行为,或者不能较好地适应社会生活而给社会、他人或本人造成不良影响或危害的行为。(二)品行不良的分类 按照性质分,品行不良可以分为过失型、品德不良型、攻击型

20、、压抑型。 按照行为表现分,主要有离家出走、说谎、偷窃、吸烟、酗酒、吸毒、挥霍、侵犯、暴力、不良性行为、迷恋等。一、品行不良的形成原因 家庭、学校、社会和学生自身的诸种因素,都可能直接导致学生的品行不良。三、品行不良的预防和矫治 预防和矫治青少年学生的品行不良,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职责。 对于品行不良的矫治,可以大致按照以下几个基本步骤来进行:第一,了解情况。 第二,分析原因。 第三,采取策略。 第四,反馈调节。 第五,巩固强化。第五节 心理健康与辅导 一、广义和狭义的心理健康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

21、,即知、情、意、行、人格完整协调,能适应社会。二、界定一个人心理健康与否的三条基本原则l、心理活动与外部环境是否具有同一性。2、心理过程是否具有完整性和协调性。3、个性心理特征是否具有相对稳定性。三、根据国内外的研究与实践,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大致可划分为三个等级 1、一般常态心理: 2、轻度失调心理:。3、严重病态心理: 第二节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一、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有正常的智力水平 (二)能够了解并接受自己 (三)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 (四)善于调节与控制情绪 (五)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简要归纳为以下几点: (1)乐于学习、工作: (2)

22、情绪乐观、稳定: (3)人际关系和谐、融洽; (4)能面对现实,适应环境: (5)能认识自我、悦纳自我: (6)智力正常; (7)人格完整: (8)心理和行为符合年龄特征。第三节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在学习方面 1、入学不适应。 2、厌学。 3、学习疲劳。 二、在情绪情感方面 l、羞怯。 2、焦虑。 3、易怒。 4、嫉妒心。 三、在行为方面 l、说谎行为。 2、攻击行为。 3、退缩行为。 四、在自我意识、意志品质方面 1、自我评价能力较低。2、以自我为中心。3、自制能力较弱。4、抗挫折能力较低。第四节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途径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1、自我意识教育2、学习心理教育

23、3、人际关系调适4、生活和社会适应5、心理健康的知识第四章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遗传因素对心理发展的制约 (一)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 (二)遗传差异是造成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二、教师应如何对待小学生的遗传差异 1、认知差异 一般认知能力差异。专门领域的知识差异。 认知风格差异。 2、人格差异 气质差异。 性格差异。3、性别差异。第二节家庭因素 二、家长对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 1、家长的儿童价值观 2、家长对孩子的期望 3、家庭教育方式 支配型的态度,孩子的性格表现为消极、缺乏主动性、依赖、顺从: 干涉型的态度,孩子的性格表现为幼稚、胆小、神经质、被动: 宠

24、爱型的态度,孩子的性格表现为任性、幼稚、神经质、温和: 拒绝型的态度,孩子的性格表现为反抗、冷漠、自高自大; 不关心型的态度,孩子的性格表现为攻击、情绪不稳定、冷酷、自主: 专制型的态度,孩子的性格表现为反抗、情绪不稳定、依赖、服从: 民主型的态度,孩子的性格表现为合作、独立、温顺、善于社交。 第三节学校因素在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有两种重要特征对学生有显著影响: 一是教师的热情和同情心:另一是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 二、教师期望对小学生成长的影响 1、“盖拉蒂效应”模式 高期望之所以能产生较好的教育结果是因为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是长期积极的。 2、“戈莱姆效应刀模式 它指教师在对学生的未来预

25、测是持否定性的态度,没有什么前途,学不出什么东西,三、校风对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校风是一种无形的感染力量,无声的行动命令。四、同伴交往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与同伴交往的时间逐渐超过与成人交往的时间,对同伴的依恋和友谊显著增长。第三部分 教育技能第一章 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素质二、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l、教育者 2、受教育者 3、教育影响四、教育与个体发展(一)教育对个体发展起主导作用(二)教育必须适应个体发展的规律l、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要求教育循序渐进2、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均衡性,要求教育因材施教3、个体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要求教育利用发展的可能性 第二节小学教育一、小学教育的性

26、质l、基础教育2、义务教育3、普及教育 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基础地位二、小学教育的作用l、为提高国民素质奠定基础2、为培养各类人才奠定基础3、为儿童的成长与发展奠定基础 第三节义务教育一、义务教育的概念 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予以规定,要求适龄儿童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保证的、强制、免费和普通的国民基础教育。四、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一)普及性(二)基础性(三)强制性 第一节小学生的年龄特征第二节教师一、教师资格 (一)教师资格分类 幼儿园教师资格、小学教师责格、初级中学教师和初级职业学校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高级中学教师资格、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级中

27、学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级中学实习指导教师资格、高等学校教师资格。 (二)教师资格条件 l、必须是中国公民(先决条件) 2、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重要条件) 3、必须具有规定的学历或者经教师资格考试合格 (三)教师资格认定1、教师资格认定机构 小学教师资格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认定2、教师资格认定程序(1)提出申请 (2)受理 (3)颁发证书(四)教师资格丧失 丧失教师资格的情形、丧失后不能再次获得资格的年限二、教师角色1、传道者角色2、授业、解惑者角色3、示范者角色4、管理者角色5、父母与朋友角色6、研究者角色(二)教育素质1、教育理论知识2、教育实践能力(

28、1)语言表达能力 (2)教学实践能力 (3)教育和组织管理能力3、运用教育机智处理突发问题的能力 4、教育科研能力(三)职业道德素质l、爱岗敬业2、热爱学生3、严谨治学4、团结协作5、为人师表四、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1、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1)专业理想的建立 (2)专业知识的拓展 (3)专业能力的发展 (4)专业自我的形成 3、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1)师范教育 (2)新教师的入职辅导 (3)在职培训 (4)自我教育第三节师生关系二、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1、民主平等2、尊师爱生3、心理相容4、教学相长(三)师生关系的基本类型1、命令服从型(专制型)2、放任自流型(放任型)3、民主参与型(民主型)

29、(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育观2、提高自我修养3、善于与学生沟通 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二)教育目的、教育方针、培养目标的区别和联系l、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2、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三)教育目的的功能1、导向功能2、调控功能3、评价功能第二节我国的教育目的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l、智能、体能2、活动能力3、道德品质4、情感、意志、性格(二)我国教育目的的实质l、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2、要求德智体全面发展3、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1、落实我国教育目的时要特别注意的几个方面(I)创造精神 (2)实践能力 (3)开放思维 (4)崇高理想2、落实我国教育目的

30、必须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1)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的关系 (2)德、智、体、美诸育之间的关系(3)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 (4)全面发展与职业定向的关系 第三节小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二)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l、德育2、智育3、体育4、美育5、劳动技术教育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一)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二)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三)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三、小学培养目标第二章 中小学德育的实施一、德育概述(一)德育概念1、德育的概念 广义的德育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则专指学校德育(二)德育的功能1、德育的社会性功能 2、德育的

31、个体性功能3、德育的教育性功能 (三)小学德育的特点 1、小学德育的基础性:2、小学德育的奠基性。(四)小学德育的构成1、道德教育2、政治教育3、思想教育第二节小学思想品德的特点一、幼稚性与可塑性 二、模仿性与易变性 三、自我中心性与缺乏自律性 德育目标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社会性;第二,层次性;第三,参照性 二、小学德育的内容 (一)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 (二)集体主义教育 (三)劳动教育 (四)民主、法制教育 (五)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教育 (六)社会公德教育 (七)人生观与世界观教育第四节德育过程 一、小学德育过程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一)小学德育过程的概念 是教育者按小学德育目标对儿童

32、在品德发展上所提出的要求,借助于相应的德育内容和方法,对儿童的政治意识、思想观点和道德品质等方面施加影响,并引导儿童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儿童品德发展的过程。 (二)德育过程的结构与矛盾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为教育者所提出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现状之间的矛盾,这是德育过程中的基本矛盾。 (三)小学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 1、教育者 2、受教育者 3、德育内容 4、德育方法 第五节小学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一、小学德育的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 (二)疏导原则(三)从学生实际出发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四)知行统一原则(五)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六)正面教育与纪律约

33、束相结合原则(七)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八)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九)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二、小学德育的实施途径 (一)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教学基本途径) (二)社会实践活动(三)课外、校外活动(重要途径) (四)少先队组织的活动 (五)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学习 (六)班主任工作三、德育方法 (一)说理教育法(说服法) (二)榜样示范法(榜样法) (三)实际锻炼法(锻炼法) (四)陶冶教育法(陶冶法) (五)指导修养法 (六)品德评价法(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第三章 中小学班主任工作一、班主任的作用(角色)l、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

34、领导者和教育者2、班主任是校长、教导主任的有力助手3、班主任是各任课老师的协调者4、班主任是学校、家庭、社会的沟通者一、班主任工作的意义(一)有利于实现学校的教育目的(二)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三)有利于学校工作的组织与管理(四)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班主任的职责与任务 1、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2、教育学生努力学习 3、指导学生课外、校外生活和活动 4、管理班集体,指导少先队工作5、协调各任课教师的工作第二节小学班主任的主要工作(方法)一、小学班主任的常规工作 (一)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观察法,这是班主任了解学生的主要方法。谈话法,了解学生、管理班级时常用的一种方法。书面材料和学生

35、作品分析法,调查访问,这是一种间接了解学生的方法。(二)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 (三)建立学生档案(集体档案和个体档案)。(四)个别教育 (五)班会活动 是班主任进行教育活动的重要手段,是培养优良班集体的重要方法,也是养成学生活动能力的基本途径(六)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七)操行评定 1、先进生的心理特征2、先进生的教育(1)严格要求,防止自满。 (2)不断激励,弥补挫折。 (3)消除嫉妒,公平竞争。 (4)发挥优势,全班进步。(二)后进生工作2、后进生的教育(1)关心爱护后进生,尊重他们的人格 (2)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3)做好有心理障碍的儿童的教育 (4)在偶发事件中

36、做好个别学生的教育和处理三、组织班会活动(一)班会及其特征和种类班会有三个特点:集体性、自主性、针对性。班会一般有三类:常规班会、生活班会和主题班会。(二)主题班会及其组织 l、主题班会的概念与形式 主题班会是班级活动的主要形式。 主题班会的形式有:(1)主题报告会 (2)主题汇报会 (3)主题讨论会 (4)科技小制作成果展评会(5)主题竞赛 (6)主题晚会 2、主题班会的组织 组织主题班会一般要经过确定主题、精心准备、具体实施、效果深化等几个阶段班集体必须具备以下四个基本特征: (1)明确的共同目标 (2)健全的组织结构(3)共同的生活和活动准则 (4)班级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2、班

37、集体的教育作用 (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 (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二)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l、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第四章 校外课外活动与少先队工作 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是整个学校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 (二)小学的课外校外活动的特点1、选择性和自愿性。 2、伸缩性和广泛性。 3、灵活性和多样性。 4、独立性和自主性。5、参与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一、课外活动的内容 l、科技活动 2

38、、学科活动 3、文体活动 4、课外阅读活动 5、游戏活动 6、社会活动 7、主题活动 三、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 l、个人活动(也称个别活动) 2、小组活动 (1)学科小组 (2)技术小组 (3)艺术小组 (4)体育小组 3、群众性活动 (1)报告和讲座 (2)各种集会 (3)各种比赛 (4)参观、访问、调查、旅行 (5)社会公益活动 第二节少先队工作一、少先队的性质、基本任务与特点1、儿童性2、群众性3、教育性4、政治性5、自主性二、少先队教育活动及其意义 1、少先队活动的基本内容 (1)基础的共产主义教育 (2)劳动教育 (3)科学教育 (4)体育和美育活动2、少先队活动的基本形式 (1)队会

39、 (2)礼仪活动 (3)阵地活动 (4)参观、访问、旅行及各种社会实践 (5)夏(冬)令营活动 三、少先队辅导员的职责和条件 (一)少先队辅导员职责1、抓好学校少先队基础建设 (1)组织建设 (2)礼仪建设 (3)阵地建设 (4)队伍建设2、开展大队各项活动(1)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2)开展节假日活动 (3)开展红领巾社团活动导和协调中队辅导员工作4、协助学校行政管理工作5、协助社区少工委工作(二)少先队辅导员的条件第四部分:教学技能第一章 教学设计技能 第一节教学目标编制技能一、教学目标的含义(一)教学目标的定义 教学目标就是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即预期学生身心诸方面发生的变化。教学

40、目标的概念包含如下丰富的内涵:1、教学目标的预期性2、生本性3、具体性(二)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的区别二、教学目标的功能l、导向功能2、测度功能3、控制功能4、交流功能5、激励功能三、教学目标分类(一)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l、认知领域目标分类(1)知识: (2)领会 (3)运用: (4)分析(5)综合 (6)评价2、情感领域目标分类(1)接受( (2)反应(3)价值评价 (4)价值观的组织 (5)价值或价值体系的性格化3、动作技能领域教学目标分类(1)知觉 (2)准备 (3)有指导的反应 (4)机械动作 (5)复杂的外显反应 (6)适应(7)创新 (二)加涅的教学目标分类2、智力技能 (1)辨别

41、 (2)概念 (3)规则 (4)高级规则五、编制教学目标的要求(一)整体系统(二)细目分解(三)表述确切(四)难度适中六、编写教学目标的步骤l、钻研课程标准、教材,确立目标点2、分析学生已有的学习状态和发展水平3、确立目标分类4、准确陈述教学目标5、评价教学目标6、完善教学目标 第二节教案编制技能二、教案的构成要素l、教学目标或学习目标2、教学内容 3、教师的教学活动 4、学生的行为 5、教学媒体 6、时间分配 三、教案的基本形式 (一)记叙式教案 记叙式教案的具体编写方式有两种: 一是讲稿式的详案,二是纲要式的简案。 (二)表格式教案 (三)卡片式教案 四、教案编制的要求(一)科学规范(二)

42、简洁明了(三)形式多样(四)理念先进五、教案编制的程序1、研读课程标准2、详细研究教材3、确定教学目标4、了解教学情境5、选择教学策略6、准备教学媒体7、设计教学过程第二章 课堂教学技能第一节导入技能 (二)导入的功能 1、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激发兴趣,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3、铺设桥梁,衔接新旧知识 4、揭示课题,明确本次课的教学目标 5、渲染气氛,创设情境 二、导入的类型1、直接导入 2、直观导入 3、故事导入 4、情景导入 5、温故导入 6、问题导入 7、实验导入 8、悬念导入 9、观念冲突导入 10、经验导入 11、板书导入 12、活动游戏导入 13、练习导入 三、导入的原则l、目的性

43、原则 2、启发性原则 3、关联性原则 4、趣味性原则 5、艺术性原则 四、导入的基本要求 l、趣味性: 2、启发性 3、迁移性 4、目的性: 五、导入的程序 集中注意一起兴趣一激发思维一明确目的一进入学习课题第二节讲授技能 一、讲授技能概述 讲授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教学方式。 二、讲授的基本形式 讲授通常有讲述、讲解、讲读和讲演四种基本形式。(二)讲解: 1、解说式: 2、解析式 3、解答式(三)讲读: l、范读评述式 2、词句串讲式 3、讨论归纳式 4、比较对照式 5、辐射聚合式 (四)讲演 讲演是讲授的最高形式。 三、讲授的基本要求 (一)讲授要准备充分 (二)讲

44、授要有科学性 l、科学的内容 2、科学的态度 3、科学的语言 (三)讲授要有启发性 (四)讲授要生动、形象 (五)讲授要简洁 (六)讲授要通俗 (七)讲授要注意和谐性 (八)讲授要与板书相配合第三节提问技能二、提问的功能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二)促进学生学习 (三)平稳过渡 (四)为学生提供参与机会 (五)培养能力 (六)反馈教学信息 (七)管理课堂教学三、提问的类型 (一)知识性提问: (二)理解性提问 (三)应用性提问 (四)分析性提问 (五)综合性提问 (六)评价性提问四、提问的要求与方法(一)设问得当l、趣味性2、目的性3、科学性4、启发性5、针对性6、顺序性 (二)发问

45、巧妙 1、对象明确 2、表述清晰 3、适当停顿 (三)启发诱导 1、启发引导的时机 2、启发诱导的方式 3、提问态度 (四)归纳总结 五、提问的原则 (一)提问应有充分准备 (二)提问应以学生为中心 (三)提问宁精勿溢 (四)提问应兼顾各种类型的问题 六、提问的过程 1、拟题阶段 2、引入阶段 3、列题阶段 4、听答启发 5、评价阶段 第四节板书技能 二、板书的作用 (一)突出教学重点与难点 (二)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三)有助于启发思维,突破难点 (四)概括要点,便于记忆 (五)有助于学生梳理文章脉络或教学内容的结构和层次 (六)规范、正确的板书能为学生做出示范 三、板书的

46、类型(一)提纲式板书(二)词语式板书 (三)表格式板书(四)线索式板书(五)图文式板书 (六)关系图式板书 四、板书的要求 l、文字要正确、清楚、美观 2、用词要准确、简洁、生动 3、计划要周密、布局要合理 4、条理要清晰,重点突出5、要因材施“书”,详略有度6、板书、讲解要协调一致 7、板书样式要灵活多样 8、要注意色彩的运用 第五节课堂小结技能一、课堂小结 1、条理化、系统化功能 2、巩固强化功能 3、激趣开智功能 4、教学过渡功能 三、课堂小结的方法 l、自然式 2、归纳式 3、悬念式 4、回味式 5、比较式 6、练习式 7、拓展延伸式 8、激励式 四、课堂小结的要求(一)自然贴切,水到渠成(二)语言精练,紧扣中心(三)内外沟通,立疑开拓 五、课堂小结一般过程 (一)简单回忆 (二)提示要点 (三)提出问题或采用其他形式检验学习结果 (四)巩固应用 (五)拓展延伸 第六节教学管理技能 二、教学管理的内容 I、课堂常规教学管理 2、课堂教学环境的管理 3、课堂教学秩序的管理 4、教学活动的管理 三、教学管理的方法 1、了解学生的需要 2、建立积极的师生的关系和同伴关系 3、设计生动活泼的有效的教学活动,促进最佳学习 4、建立课堂规则 5、正确而适当地使用奖励和惩罚 四、课堂突发事件 (一)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的必备素质一教育机智 需具备以下基本素养: (1)随机应变的能力。 (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