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消防基本知识_第1页
电气消防基本知识_第2页
电气消防基本知识_第3页
电气消防基本知识_第4页
电气消防基本知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电气消防基本知识 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电路组成 实际电路: 电路图:导线开关电池灯泡+R0R开关E干电池电珠S导线开关电池+R0R开关E干电池电珠SIl电路电路: 电路是电流的通道电路是电流的通道l电路电路=电源电源+连接导线连接导线+负载负载+控制设备控制设备电流概念:电荷有规则的定向运动大小:单位时间通过导体横截 面的电荷量方向:正电荷移动的方向单位:安培(A) 毫安(mA) 微安(A) abSIab i =dq / dt I = q / t (直流)1A = 1000 mA1mA = 1000A 电流的分类:直流电是指方向不随时间变化的电流,而大小不随时间变化

2、电流的分类:直流电是指方向不随时间变化的电流,而大小不随时间变化的直流电称为的直流电称为恒定直流电恒定直流电,而大小随时间变化的直流电称为,而大小随时间变化的直流电称为脉动直流电脉动直流电。大小和方向随时间作周期性变化的电动势、电压和电流分别称为交变电动大小和方向随时间作周期性变化的电动势、电压和电流分别称为交变电动势、交变电压和交变电流,统称为势、交变电压和交变电流,统称为交流电交流电。电位电位V是电路中相对于参考点的电压称为该点的电位,单位为伏特V表示参考点的电位规定为0V,即零电位。通常选大地为参考点,在电子仪器中,常把金属机壳或电路的公共接点作为参考点。电压是电路中两点之间的电位差,与

3、参考点无关。20 4A6A10A5 6 140V90V(a)20 5 6 +140V+90V(b)电压 概念:电荷在导体中作定向运动时,一定要受到力的作用。如果这个力源是电场,则电荷运动就要消耗电场能量,或者说电场力对电荷作了功。为衡量电场力对电荷作功的能力,引入一新的物理量电压 大小:a、b两点间电压 Uab 在数值上等于电场力把单位正电荷从a点移到b点所作的功。也就是单位正电荷在移动过程中所失去的电能。电压是电路中两点之间的电位差,与参考点无关。 方向:正电荷在电场的作用下,从高电位向低电位移动。规定这时正电荷的的移动方向为电压的正方向。电 压l单位单位:伏特:伏特(V) 千伏千伏(kV)

4、 毫伏毫伏(mV)电压方向的表示方法有:(1)箭头起点指向终点 (2)+、-极表示(3)电压U右下方用起点与终点字母表示Unm电 动 势 正电荷从高电位a向低电位b移动,a端的正电荷逐渐减少会使其电位逐渐降低。 为维持导体中的电流能够连续不断地流过,且应使得导体a、b两端的电压不致丧失,就要将b端的正电荷移至a端。但电场力的作用方向恰好与此相反,因此就必须要有另一种力去克服电场力而使b端的正电荷移至a端。电源中必须具有这种力电源力(非静电力)。IEabUab+_ab电 源 力电 源 力1.电能在电路中,电荷只是一种转换和传输能量的媒介物,电荷本身并不产生或消耗任何能量。用电,就是指取用电荷所携

5、带的能量。例:设某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为,流过的电流为,工作的时间是t,则该用电器消耗的电能是Wt 2.电路功率:在某段时间内,电路中产生或损耗的电能与该段时间的比值称为电功率PW /t =(三)电能和电功率(四)电阻和欧姆定律电阻是反映导体对电流起阻碍作用大小的一个物理量,用字母R表示,单位是欧姆,单位符号。导体的R在何时,何地都客观存在的。R的大小取决与材料的性质,几何尺寸和导体的温度等,如感温火灾探测器利用电阻与温度有关。一段电路的欧姆定律U=IRR=U/II=U/RUabRI全电路的欧姆定律 当开关闭合,电源与负载接通,即电路处于有载工作状态。UabR0ERI电路中的电流为 I=E/(R0

6、+R)负载电阻两端的电压为 U=IR当电源电动势当电源电动势E和内阻和内阻R0一一定定时负载电阻时负载电阻R愈小,则电愈小,则电流流I愈大。愈大。或写成或写成 U=E-IR0可见电源端电压小于电动势,二者可见电源端电压小于电动势,二者之差为电源内阻的电压降之差为电源内阻的电压降IR0即即 U=E-IR0 为电源外特性关系式为电源外特性关系式(五)串并联电路串联电路串联电路串联;几个导体元件依次首尾连接的方式。如课本图所示:电路有电流时,电流依次通过每一个元件。串联电路的特点:(1)流过每个电阻的电流相等(2)总电压等于分电压之和(3)总电阻等于分电阻之和(4)各分电阻分得的电压与其阻值成正比(

7、5)各分电阻分得的功率与其阻值成正比E +R0URI电压源电压源并联电路并联电路是指在电路中,把几个元件的一端连在,另一端也连在一起,然后将两端接入电路的方式。课本如图所示:并联电路的特点:(1)电路有若干条通路。(2)干路开关控制所有的用电器,支路开关控制所在支路的用电器(3)各用电器相互无影响(4)并联电路中,每一元件两端的电压U都是相同的(5)总电阻与所有元件电阻的关系为:1/R=1/R1 +1/R2 + + 1/Rn 居民家里用的电器都是并联安装的IE +R0UI(六)电流的热效应电流通过导体会产生热,如家里用电热水器、电热得快、电炉等Q=IRT,电流的热效应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

8、,有些电气火灾是由于电热设备引起的二 正弦电压与电流 前面所讨论的都是直流电路,其中的电流和电压的大小和方向都是不随时间变化的。0I, Ut正弦电压和电流都正弦电压和电流都是按正弦规律周期是按正弦规律周期性随时间变化的,性随时间变化的,其波形图可用正弦其波形图可用正弦曲线来表示:曲线来表示:0i, ut+_正弦电压与电流 图中:“+”表示电流(或电压)为正值,称为正半周,电流(或电压)的实际方向与参考方向一致 ;“”表示电流(或电压)为负值,成称为负半周,实际方向与参考方向相反。0i, ut+_uiR正半周正半周uiR负半周负半周 正弦电压和正弦电流等物理量,统称为正弦量。正弦量的特征表现在变

9、化的快慢、大小及初值三个方面,它们分别由频率(或周期)、幅值(或有效值)和初相位来确定。Tf1 正弦电压与电流正弦电压与电流所以称频率、幅值和初相位为正弦量的三要素。所以称频率、幅值和初相位为正弦量的三要素。一一 频率与周期、角频率频率与周期、角频率正弦量变化一次所需的时间正弦量变化一次所需的时间(秒秒)称为周期称为周期T。每。每秒钟时间内变化的次数称为频率秒钟时间内变化的次数称为频率 f 。频率是周期的倒数,即频率是周期的倒数,即工程中常用的一些频率范围:工程中常用的一些频率范围: 我国电力的标准频率为我国电力的标准频率为50Hz;国际上多采用此标准,但美、日等国采用标准为60Hz。fT 2

10、2正弦电压与电流正弦电压与电流中频电炉的工作频率为5008000Hz;高频电炉的工作频率为200300kHz;无线电工程的频率为104301010Hz。低频电子工程的频率为2020103Hz。正弦量变化快慢的衡量有时还用正弦量变化快慢的衡量有时还用角频率角频率 来描述。来描述。它与频率和周期的关系为它与频率和周期的关系为有效值有效值是从电流的热效应来规定的:在同一周期时间内,正弦交流电流 i 和直流电流 I 对同一电阻具有相同的热效应,就用 I 表示 i 的有效值。有效值。二. 幅值与有效值正弦电压与电流正弦电压与电流正弦量在任一瞬间的值称为瞬时值瞬时值,用小写字母表示,如e、i、u分别表示电

11、动势、电流和电压的瞬时值。瞬时值中最大的值称为幅值幅值或最大值,如Em、Im、Um分别表示电动势、电流和电压的幅值。正弦交流电流正弦交流电流的数学表达式为:i =Imsint说明说明或或计量计量正弦交流电时一般不用幅值或瞬时值,而有效值。如民用电的220V和工业用电的380V。有效值有效值是从电流的热效应来规定的:在同一周期时间内,正弦交流电流 i 和直流电流 I 对同一电阻具有相同的热效应,就用 I 表示 i 的有效值。有效值。2.1.2. 幅值与有效值正弦电压与电流正弦电压与电流正弦量在任一瞬间的值称为瞬时值瞬时值,用小写字母表示,如e、i、u分别表示电动势、电流和电压的瞬时值。瞬时值中最

12、大的值称为幅值幅值或最大值,如Em、Im、Um分别表示电动势、电流和电压的幅值。正弦交流电流正弦交流电流的数学表达式为:i =Imsint说明说明或或计量计量正弦交流电时一般不用幅值或瞬时值,而有效值。如民用电的220V和工业用电的380V。四常用电工测量仪表及测量技术四常用电工测量仪表及测量技术电工仪表是指测量各种电量,按其用途可分为电压表、电流表、功率表。进行电压测量时,应先预先估计被测电器的被测值。如被测设备额定电压小于500V,则可以使用以下哪个量程电工表:500V电压表在电路中的连接方式为并联,直流电压要注意正负极。电流表在电路中的连接方式为串联;进行电流测量时,应先预先估计被测电器

13、的被测值。选择相应的量程。万用表是一只多功能电表,它可以测电压、电流、电阻,三极管的放大倍数、频率、电容值、分贝值等常用测电阻(对零)、电压、电流用万用表演示(注意接法、选择量程、准确读数)不用时,最好将档位旋至交流电压最高档 ,避免因使用不当而损坏。对于仪表的灵敏度要求是合适为好 。有些电工测量仪表中是自带电源的,如:万用表。使用时间长了,要更换电池。另外还有兆欧表 (摇表):测试电气设备绝缘电阻 。电气火灾电气火灾形成的条件:(1)有易燃的环境(可燃物和助燃剂) (2)有火源由于电气方面原因(如过载、短路漏电、电火花或电弧等) 产生火源而引起火灾,称为电气火灾。从电气防火角度看,电气火灾大

14、都是因电气线路和设备的安装或使用不当、电器产品质量差、雷击或静电以及管理不善等造成的R0EabRIScd短路故障电流不通过电器直接接通叫做短路。短路时,会产生电弧或 火花。电弧温度很高,可达6000以上。短路形式有:相线与相线、相线与零线、相线与地线。造成短路的原因及措施见课本过载过载所谓过载,是指电气设备或导线的功率或电流超过其额定值。 电器故障的原因因电器的类型和环境的影响而多种多样。如: 绝缘损坏 、接头故障、粉尘、过载、缺相、电压与电源电 压不相符、没有正确地选择起动方式、受潮、高温、拖拉、 磨擦、挤压、长期接触尖硬物体、分隔物损坏,乱拉乱接等,造成过载的主要原因及防止措施见课本:电器

15、防火及防止电器火灾的措施主要有:远离热源和火源;隔 离易燃易爆物;选择适当的安装位置,确保良好的通风;室 外天线和共用天线要装设避雷器,并应良好的接地。要注意 电源开关, 停用或长期不用的切断电源;设置自动报警与 灭火装置。电气火灾事故案例案例1:某省某医院,有一天,该医院低压配电室的总开关多次跳闸,为了保证医疗用电,电工在未查清跳闸原因情况下,多次把总开关合上,终于低压配电室内设备故障产生的电弧引燃室内可燃物,形成火灾,虽经奋力抢救,终因蔓延过快,无法控制。 由于医院不久前经过装修,装修用的大多是可燃物,助长了火势的蔓延,使医院大面积过火,直到数辆消防车同时扑救,才将大火控制。 另外,医院建

16、筑结构不甚合理,事故及消防通道不符合要求,使人员疏散受阻。这起事故,不仅使医院建筑破坏,还造成数十人伤亡。后果之严重,使人震惊。教训教训:(:(1)电气设备的有故障,要及时查明原因,予以修复,不能勉)电气设备的有故障,要及时查明原因,予以修复,不能勉强运行。强运行。 (2)重要的用电场所,应设置二路供电,设备有故障时,可以)重要的用电场所,应设置二路供电,设备有故障时,可以快速切换,避免带快速切换,避免带”病运行。配电室内不许堆可燃物。病运行。配电室内不许堆可燃物。 (3)变配电设备应定期检修,发现缺陷,及时排除,以免后患。)变配电设备应定期检修,发现缺陷,及时排除,以免后患。变配电室内,严禁

17、放置可燃物品。变配电室内,严禁放置可燃物品。案例2:某市城郊结合地段,有一片老旧的砖木结构住房,某夜突然起火,当夜有风,风助火势,迅速蔓延,直到消防车赶到扑救,才将大火扑灭。住房彼此相邻,一户起火,殃及数家,住户损失惨重。 后经消防部门调查,这片老旧住房内,原敷导线截面过小,绝缘年久老化,多处有破损而且敷线零乱,还有乱接乱拉现象。经分析,起火原因是因电线绝缘破损,引起短路,高温的电弧将干燥的木头或其它可燃物引燃,造成火灾。教训教训:(:(1)居民生活用电也应按规范布线,不能乱接乱拉,砖木结构住房)居民生活用电也应按规范布线,不能乱接乱拉,砖木结构住房线路最好穿管敷设。线路最好穿管敷设。 (2)

18、电线超载或绝缘老化、有破损应及时更换,导线截面要符合)电线超载或绝缘老化、有破损应及时更换,导线截面要符合使用要求,连接要可靠,接头不能裸露,要可靠包扎绝缘。使用要求,连接要可靠,接头不能裸露,要可靠包扎绝缘。三、接触不良接触不良是指导线与导线、导线与电器设备的连接处由于接触面处理不好,接头松动,造成电阻过大,形成局部过热的现象。接触不良也会出现电弧、电火花、造成潜在的点火源。造成接触电阻过大的原因和防止措施见课本: 四、烘烤与摩擦 电热器具,照明灯具,在正常通电状态下,相当于一个火源或高温热源。当安装不当(安装要求符合国家安装规范要求)或长期通电无人监护管理时,就可能使附近的可燃物受高温烘烤

19、而起火。 具体防火措施主要见课本: 二、摩擦 电机轴承摩擦导致电机过载而烧毁五、接地故障接地装置是由接地体和接地线两部分组成,其基本作用是给接地故障电流提供一条经大地通向变压器中性接地点的回路。雷电电流与静电电流通过接地线,当流过不良接地装置时,均可能引起火灾。接地故障引起火灾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六、静电 静电是一种相对稳定状态的电荷,它是正负电荷在局部范围内失去平衡的结果,具有高电位、低能量、小电流和作用时间短的特点。静电放电产生的电火花,往往成为火源,造成火灾。 (一)引起静电火灾的条件 同时满足四个充分和必要条件时,就会引起静电火灾或爆炸事故 (1)周围和空间必须有可燃物存在 (2)具有

20、产生和累积静电的条件。 (3)静电累积起足够高的静电位后,具有放电的条件 (4)静电放电能量大于或等于可燃物的最小点火能量。 (二)防止静电的基本措施-破坏静电形成的条件雷电雷电是一种复杂的放电现象。带着不同电荷的雷云之间或雷云与大地之间的绝缘被击穿,会产生放电现象。当地面上的建筑物和电力系统内的电气设备遭受直接雷击或雷电感应时,其放电电压可达数百万到数千万伏,电流达几十万安培,破坏性极大,能引起火灾。具体的破坏性如下: 1、电效应高压击穿 2、热效应高温溶解 3、机械效应结构破坏防雷的主要安全措施1.防止击雷的措施:设避雷针或避雷线、带(网) 完整的防雷装置组成;由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三

21、部分组成。避雷针或避雷线、带、网是接闪器,引下线是连接接闪器与接地装置的金属导体,应满足机械强度、耐腐蚀和热稳定性的要求。接地装置包括接地线和接地体。接地电阻:各种雷电保护装置的接地是否良好,对保护装置作用的发挥有关直接的影响。其接地电阻值的大小,对被保护物的安全有着密切的关系。对防雷接地来说,其允许的接地电阻体为1030。 2.防止雷电感应的措施由于雷电影响,在距直接雷击处一定范围内,有时会产生静电感应所引起的电荷放电现象。为了避免雷电所引起的静电感应作用而形成的火花放电,必须将被保护物的一切金属部分可靠接地。同时为避免雷电电磁感应的危害,应将屋内的金属回路连接成一个闭合回路,形成静电屏蔽。

22、3.防雷电波侵入的措施为了防止雷电的高电压沿架空线侵入室内,除了在供电系统中加强过电压保护外,最简单的方法是将线路绝缘瓷瓶的铁脚接地案例:据报载,四川某山区空旷地上一座小学,遭受雷击袭击,学校一教室,7名学生当场死亡,22名师生受伤,是今年以来最严重的雷击伤人事故,引起中央领导的十分关注。4月22日傍晚,杭州局部地区电闪雷鸣,大雨倾盆,在青少年活动中心附近,一男一女骑车相向而行,同时冲到一棵大树下避雨,突然一声霹雳,二人应声倒地。幸亏有人看见,及时拦车将他们救护至医院,进行抢救,二人虽都脱离生命危险,但都因雷击而伤。二年前四月底,在同一地段一棵大树下,也有一青年男子,因受雷击而丧命。另据报导,

23、截止到五月份,今年全国死于雷电的已有65人,雷电的危害,应引起各方面的重视。在生活中,为了防止雷电伤害,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教训教训:(:(1)高层建筑,空旷地上建筑,都应采取可靠的防雷措施。对)高层建筑,空旷地上建筑,都应采取可靠的防雷措施。对避雷设施应定期检查保养,按规定周期测试避雷装置的接地电阻。避雷设施应定期检查保养,按规定周期测试避雷装置的接地电阻。 (2)雷雨时,不要在空旷地上行走或奔跑,不要使用金属柄雨)雷雨时,不要在空旷地上行走或奔跑,不要使用金属柄雨伞,不要在大树下避雨,不要靠近避雷针及输电线路铁塔,不要靠近建伞,不要在大树下避雨,不要靠近避雷针及输电线路铁塔,不要靠近建筑物

24、体。筑物体。 (3)雷电严重时应关闭门窗,防止球状雷电侵入,不要使用家用)雷电严重时应关闭门窗,防止球状雷电侵入,不要使用家用电器,最好把家用电器的电源插头拔掉。电器,最好把家用电器的电源插头拔掉。 (4)雷电时不要洗澡,不要洗头,使身体保持在干燥状态,不)雷电时不要洗澡,不要洗头,使身体保持在干燥状态,不要接近自来水管,也不宜多走动,最好在室内休息。要接近自来水管,也不宜多走动,最好在室内休息。建筑消防基本知识 建筑工程概述建筑工程概述(一)按建筑物内是否有人员进行生产、生活活动分类)通常我们将供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居住及从事生产和各种文化、社会活动的房屋称为建筑物;将不直接(间接)为人们

25、提供服务或为了工程技术需要而设置的设施称为构筑物,如桥梁、水塔、烟囱等。 ;(二)按建筑物的使用性质分类1.民用建筑2.工业建筑:如生产厂房和库房、发配电建筑等3.农业建筑:如粮仓、禽蓄饲养场。常见建筑物的概念常见建筑物的概念常见的几种建筑物的概念常见的几种建筑物的概念(1) 高架仓库。货架高度超过7m的机械化操作或自动化控制的货架库房。(2) 汽车库。停放由内燃机或其他动力驱动且无轨道的客车、货车、工程车等汽车的建筑物。(3) 修车库。维护修理汽车的建(构)筑物。(4) 停车场。停放汽车的露天场地和构筑物。(5) 高层民用建筑裙房。与高层民用建筑相连的建筑高度不超过24m的附属建筑。(6)

26、半地下室。房间地平面低于室外地平面的高度超过该房间净高1/3,且不超过1/2者。(7) 地下室。房间地平面低于室外地平面的高度超过该房间净高1/2者。(8) 商住楼。除商业服务网点外,底部营业性场所与上部居住部分组成的建筑。(9) 综合楼。由两种及两种以上两种及两种以上用途的楼层组成的公共建筑。建筑结构建筑结构建筑物的构成要素建筑物的构成要素建筑物的基本构成要素包含: 建筑功能、建筑技术和建筑形象。建筑物,一般由基础、墙或柱、楼板、楼梯、屋顶和门窗六大部分组成。(三)按建筑结构分类(承重材料)1.木结构建筑 2.砖木结构建筑(木材做楼板层、屋架建筑)3.砖混结构建筑(钢筋混凝土楼板层、屋面板,

27、钢木屋架)4.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主要承重构件全部采用钢筋混凝土)5.钢混结构建筑(主要承重构件全部采用钢材建造)建筑结构按所用材料可以分为:1、土结构 2、石结构 3、砖结构 4、木结构 5、钢结构 6、钢筋混凝土结构砖木结构建筑是指用砖 (石)做承重墙,用木材做楼板、屋架的建筑。全部用钢柱、钢屋架建造的建筑属于钢结构建筑。钢结构建筑优点的是:A 钢结构的质量轻 B 制造,安装的机械化程度高 D 安装、施工简便一般来说建筑结构的倒塌次序是:吊顶屋顶墙壁1.单层、多层建筑。9层及9层以下的居住建筑、建筑高度不超过24m(或已超24m但为单层)的公共建筑和工业建筑。2.高层民用建筑。10层及10

28、层以上的居住建筑(包括首层设置商业服务网点的住宅)和建筑高度超过24m且为两层及两层以上的公共建筑。高层工业建筑。建筑高度超过24m的两层及两层以上的厂房、库房。注: 我国和某些国家对建筑高度超过100 m的高层建筑,习惯上称为超高层建筑。3.地下建筑是在地下通过开挖、修筑而成的建筑空间,其外部由岩石或土层包围。(四)按建筑承重件的制作方法、传力方式及使用的材料分类1.砌体结构 2.框架结构3.钢筋混凝土板墙结构4.特种结构:网架、悬索、拱和壳体。六、高层民用建筑按其使用性质、火灾的危险性、疏散和扑救难度建筑进行分类:名称一类二类居住建筑19及19层以上10及18层公共建筑1.医院2.高级旅馆

29、3.建筑高度超过50M或超过24M且建筑面积S1000的商业楼、展览楼、综合楼、电信楼、财贸金融楼4.建筑高度超过50M或超过24M且建筑面积S1500的商住楼5.省级及以上广播电视楼6.网局级和省级电力调度楼,7.省级邮政楼、防灾指挥调度楼8.藏书超过100万册的图书馆、书库9.重要办公楼、科研楼、档案楼10.建筑高度超过50M的教学楼和普通旅馆、办公楼、科研楼、档案楼等除一类建筑以外的商业楼、展览楼、综合楼、电信楼、财贸金融楼、商住楼、图书馆、书库2.省级以下的邮政楼、防灾指挥调度楼、广播电视楼、电力调度楼3.建筑高度不超过50M的教学楼和普通旅馆、办公楼、科研楼、档案楼等工业建筑按生产类

30、别及储存物类别的火灾危险性特征分类为甲、乙、丙、丁、戊五种,具体见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有关规定火灾危险性分类火灾危险性分类火灾危险性:发生火灾的概率、损失及影响火灾危险性:发生火灾的概率、损失及影响根据生产过程中使用或加工的物品的火灾危险性,可将生产物品分为甲、乙、丙、丁、戊等五类。生产和储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分类: 固体是按照该物质的物理、化学特性以及火灾危险特点进行分类;液体按闪点进行分类;气体按爆炸极限进行分类。 第二节建筑火灾的发展和蔓延规律建筑火灾发展规律有它的客观过程,呈现一定的规律,最初是发生在建筑物内某个房间或局部区域,然后蔓延到相邻房间区域,以至整个楼层,最后蔓延到整

31、个建筑物。因此,根据室内火灾温度随时间的变化特点将其火灾发展分成初起、成长发展、猛烈、衰减是个阶段(一)火灾的初起阶段特点:火灾燃烧的面积不大,火灾仅限于初始起火点附近;室内温度差别大,高低不同;火灾发展速度缓慢,火势不够稳定。它的持续时间取决于着火源的类型、可燃物性质及分布、通风条件等,其长短差别很大,一般在5min20min之间。是灭火与人员疏散的最佳时机(二)火灾成长发展阶段在建筑火灾初始阶段后期,火灾面积增大,室内温度不断升高,热对流和热辐射显著增强。当达到一定值时,突然起火,整个房间都充满了火焰。这种在一定的空间内,可燃物的表面全部卷入燃烧的瞬变状态称为轰燃。轰燃的条件:(1)地面可

32、燃物的热通量20KW/,(2)顶棚下烟气温度接近600.燃烧的速度要达到40g/s,浓烟不仅仅停留在顶棚,而且开始向下翻滚轰燃的出现标志着火灾从成长期进入猛烈燃烧阶段。人员人未逃出,有生命危险(三)火灾猛烈阶段室内可燃物猛烈燃烧,放热量集聚加大,温度升高(1100)火焰、高温烟气从房间的开口大量喷出,把火焰蔓延到建筑物的其他部分。这是火灾最盛期,其破坏力极强,门窗玻璃破碎,建筑物内可燃物均被烧着,建筑结构可能被破坏,或导致建筑物局部或整体倒塌破坏。这阶段持续的时间取决于室内可燃物的性质和数量、通风条件等。这阶段灭火采取的措施是:设置一定耐火性能的防火间隔物,把火灾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防止火灾

33、大面积蔓延。(四)火灾衰减阶段建筑物经过猛烈燃烧后,可燃物烧尽,温度下降,当平均温度下降到温度最高值的80%时,就是火灾衰减阶段二、建筑火灾蔓延的方式和途径热传播的方式有三种:1.热传导 2.热辐射 3.热对流在起火房间,火由起火点开始,主要是靠直接燃烧和热的辐射进行扩大蔓延的在起火的建筑物内,火由起火房间转移到其他房间的过程,主要靠可燃构件的直接燃烧、热的传导、热的辐射、热的对流方式实现的。(二)建筑火焰蔓延的途径它是设置防火间隔的依据。1.火灾在水平方向的蔓延(火灾猛烈阶段)造成火灾沿水平方向蔓延扩大的主要途径和原因:(1)未设防火分区,没有防火墙及相应的防火门(2)洞口分隔不完善(3)火

34、灾在吊顶内部空间蔓延(4)火灾通过可燃的隔墙、吊顶、地毯等蔓延2.火灾通过竖井蔓延竖井有楼梯、电梯、通风竖井、管道井、电缆井、垃圾井等3.火灾通过窗口向上层蔓延4.火灾通过空调系统管道蔓延在建筑内搞好防火分隔,对于阻止火势蔓延和保证人身安全、减少火灾损失,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通风管穿通防火分区处一定要设置具有自动关闭防火阀门。建筑材料的分类及燃烧性能分级按建筑材料的化学成分分类:无机材料无机材料一般都具有不燃性,但在高温性能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导热、变形、爆裂、强度降低、组织松懈、软化、熔融等。建筑材料中常用的无机材料有:.建筑钢材、混凝土、黏土砖、石材、石膏、石棉水泥材料、玻璃.、岩棉板

35、和矿渣棉板、玻璃棉板、硅酸钙板 、膨胀珍珠岩板等。有机材料有机材料都具有可燃性。热稳定性较差。但是,有机材料又具有质量轻、隔热性好、耐热应力作用、不易发生裂缝和爆裂等特点。建筑材料中常用的有机材料有木材、塑料、胶合板、纤维板、难燃刨花板等。有机材料包括建筑木材类、建筑塑料类、有机涂料类、装修性材料类、功能性材料类复合材料将有机材料和无机材料用浸泡、夹层、涂覆、混合在造结合起来的复合材料。性能:(1) 燃烧性能。 (2) 力学性能。(3) 发烟性能。(4) 毒性性能。(5) 隔热性能。 (二)按在建筑中的主要用途分类建筑材料按在建筑中的主要用途不同,分为结构材料、构造材料、防水材料、地面材料、绝

36、热材料、吸声材料、卫生工程材料、防火材料等建筑材料的燃烧性能建筑材料的燃烧性能(耐火性)燃烧性能是指材料、产品和构件燃烧或遇火时所发生的一切物理和(或)化学变化。材料的燃烧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材料的化学成分及其生成热,此外还与材料的形状、密度及表面积等特征有密切关系。 建筑材料燃烧性能分级(根据火焰燃烧的传播速率、材料燃烧热的释放速率、材料燃烧热的释放量、材料燃烧的烟气浓度、材料燃烧的烟气毒性等材料的燃烧特性参数,GB8624-2006分为A1、A2、B、C、D、E、F七个级别名称代号概念A1对包括充分发展火灾在内的所有火灾阶段都不会作出贡献。如:无机矿物材料A2在充分发展火灾条件下,它对火

37、灾荷载和火势增长不会产生明显的增加,如金属材料等B在受到单一燃烧物的热攻击下,产生少量的横向火焰传播。如有机物填充的混凝土和水泥刨花板C在单体燃烧试验火源的热轰击下试样产生有限的横向火焰传播D在较长时间内能阻挡小火焰轰击而无明显火焰传播的制品。此外,它还能承受单体燃烧试验火源的热轰击,伴随产生足够滞后且有限的热释放量E指短时间内能阻挡小火焰轰击而无明显火焰传播的材料F指未作燃烧性能试验的材料和不符合A1、A2、B、C、D、E级材料。如各类天然木材、木制人造板、竹材、纸制装饰板等建筑构件的燃烧性能由制成建筑构件的材料燃烧性能来决定的,分为三类 分 类 不燃烧体 :指用不燃材料做成的建筑构件。如砖

38、墙体、钢筋混凝土梁或楼板、钢屋架等构件 难燃烧体:指用难燃材料做成的建筑构件或用可燃材料做成而用不燃材料做保护层的建筑构件。如经阻燃处理的木质防火门、木龙骨板条抹灰隔墙体、水泥刨花板。 可燃烧体;用可燃材料做成的建筑构件。如木柱、木屋架、木梁、木楼板等 第四节建筑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建筑物的六大组成的各个部分就是建筑构件,建筑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是判断建筑构件承受火灾能力的两个基本要素。建筑构件的耐火极限建筑构件的耐火极限建筑构件的耐火极限是指在标准耐火试验条件下,建筑构件、配件或结构从受到火的作用时起,到失去稳定性、完整性或隔热性时止的这段时间,一般用小时表示。耐火极限的判定条件有:

39、1、失去稳定性即失去承载能力和抗变形能力指构件在受到火焰或高温作用下,由于构件材质性能的变化,自身解体或垮塌,使承载能力和刚度降低,承受不了原设计的荷载而破坏。2、失去完整性或完整性被破坏指薄壁分隔构件在火灾高温作用下,发生爆裂或局部塌落,形成穿透裂缝或孔隙,火焰穿过构件,使其背火面可燃物起火。(三)主要构件耐火极限的影响因素墙体与材料和厚度有关,柱与材料及截面尺度有关,钢柱与外表面有无保护层(防火涂料)有关,钢筋混凝土柱和砖柱与截面有关,现浇整体式肋形钢筋混凝土楼板与钢筋保护层的厚度有关3、失去绝热性或失去隔火作用指具有分隔作用的构件,背火面任一点的温度达到220时,构件失去隔火作用。用难燃

40、烧性材料制成的构件或用可燃材料制成而用不燃性材料作保护层制成的构件称为难燃烧体耐火极限的计量单位用 h(小时)表示。第五节第五节 建筑物的耐火等级建筑物的耐火等级一、建筑耐火等级的含义建筑耐火等级根据有关规范或标准的规定建筑物的耐火等级是由组成建筑物的墙、柱、梁、楼板等主要构件的燃烧性能和最低耐火极限决定的。二、建筑耐火等级的划分(1)划分的目的保证基本建筑构件能在一定时间内不破坏、不传播火焰,从而起到延缓或阻止火势蔓延的作用,并为人员的疏散、物资的抢救和火灾的扑灭赢得时间以及为火灾后结构修复创造条件。(2)划分的依据楼板是建筑物中最具代表性、最为重要的一种构件,因此我国现行规范选择楼板作为确

41、定耐火极限的基准,其他构件再与楼板相比较,在建筑结构中比楼板更重要的构件则要适当提高其耐火极限,重要性较楼板轻的构件则可适当降低其耐火极限。 (3)建筑耐火等级的划分在我国:建筑物的耐火等级最高是一级。 建筑物的耐火等级最低是四级。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把高层民用建筑耐火等级分为一、二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把高层民用建筑以外的建筑分为一、二、三、四级。高层民用建筑分为二类,耐火等级分为:一级、二级 如:一类为一级,二类高层民用建筑耐火等级应为不低于二级 。三、建筑构件燃烧性能、耐火极限与建筑耐火等级之间的三、建筑构件燃烧性能、耐火极限与建筑耐火等级之间的关系关系概括起来;一级耐火等级的建筑构件

42、,都是不燃烧体;二级耐火等级的主要建筑构件,除吊顶为难燃烧体外,其余构件都是不燃烧体;三级耐火等级的建筑构件,除吊顶和隔墙为难燃烧体外,其余构件都是不燃烧体;四级耐火等级的建筑构件,除防火墙外其余构件有的用难燃烧体,有的用可燃烧体四、建筑耐火等级的选定建筑物耐火等级的高低,主要由建筑物的重要性、建筑物的高度、火灾危险性进行确定,具体符合国家消防技术标准的有关规定。一类高层民用建筑耐火等级为一级,二类高层民用建筑耐火等级应为不低于二级 ,裙房的耐火等级不低于二级 ,高层民用建筑地下室的耐火等级应为一级。五、建筑耐火等级的选定第六节建筑总平面布局防火要求第六节建筑总平面布局防火要求建筑总平面布局是

43、建筑防火需考虑的一项重要内容,其要满足城市规划和消防安全的要求。通常应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生产经营规模、建筑物的高度、火灾危险性、所处的环境、地形、风向等因素确定其建筑位置、防火间距、消防车道和消防水源等,以消除或减少建筑物之间及周边环境的相互影响和火灾危害。一、建筑选址;(1)周围环境选择 (2)地势条件的选择 (3)考虑主导风向 (4)划分功能区二防火间距(一)防火间距含义防止着火建筑的辐射热在一定时间内引燃相邻建筑,且便于消防扑救的间隔距离称为防火间距.(二)放火间距的影响因素从火灾蔓延角度看,主要有热辐射,热对流,风向与风速,外墙材料的燃烧性能及其开口面积大小,室内堆放的可燃物种类及

44、数量,相邻建筑物的高度,室内消防设施情况,消防扑救力量等.(三)防火间距的确定:在综合考虑满足扑救火灾需要,防止火势向邻近建筑蔓延扩大以及节约土地等因素基础上,现行国家标准防火间距防火间距 影响防火间距的因素 1.辐射热 2.热对流 3.建筑物外墙开口面积 4.建筑物内可燃物的性质、数量和种类 5.风速 6.相邻建筑物高度 当较低建筑物对较高建筑物的辐射角在3045之间时,根据测定,其辐射热强度为最大。 7.建筑物内消防设施的水平 8.灭火时间高层民用建筑物之间及高层民用建筑物与其他民用建筑物之间的防火间距 建筑类别 高层民用建筑 裙 房 其他民用建筑 耐火等级 一、二级 三级 四级高层民用建

45、筑 13 9 9 11 14 裙房 9 6 6 7 9当外墙有凸出可燃构件时,应从其凸出的部分外缘算起。 当房间墙为防火墙时,其防火间距可不限。不是防火墙时,应不小于4M。15M屋顶窗下线防火墙为解决两个不同单位之间合理留出空地问题,厂区或库区围墙与厂(库)区内建筑物的距离不宜小于5m,并应满足围墙两侧建筑物之间的防火间距要求。变配电场所不应设在甲、乙类厂房内或贴邻建造,且不应设置在爆炸性气体、粉尘环境的危险区域内 。专用的10kV及以下的变电所、配电所,当采用无门窗洞口的防火墙隔开时,可一面贴邻建造。乙类厂房的配电所必须在防火墙上开窗时,应设密封固定的甲级防火窗。 易燃易爆的工厂、生产区和仓

46、库存储区不得修建办公室、宿舍等民用建筑。甲、乙类生产区和甲、乙类物品库房不应设在地下室或半地下室。重点部位的外墙上的门、窗等开口部位的上方应设置宽度不小于1m的不燃体防火挑檐或高度不小于1.2m的窗槛墙。重点部位与其他部位之间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不燃体隔墙和1.50h的不燃体楼板隔开。并采用甲级防火门、窗。 高层建筑不宜布置在火灾危险性为甲、乙类厂(库)房,甲、乙、丙类液体和可燃气体储罐以及可燃材料堆场附近。3 下列附属建筑,可与汽车库、修车库贴邻建造,但应采用防火墙隔开1、储量不超过1t的甲类物品库房2、总安装容量不超过5/h的乙炔发生器间和储量不超过5个标准钢瓶的乙炔气瓶库3、

47、一个车位的喷漆间4、面积不超过50的充电间或者其他甲类生产的房间高层建筑内的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应采用隔墙与其他场所分开,当墙上必须开门时,应设置不低于乙级防火门。尽可能建在1、2、3层,当建在其他层时,应满足建规要求。三 消防车道和消防扑救面(一)消防车道1.设置消防车道的目的设置消防车道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发生火灾时,消防车能畅通无阻,迅速到达火场,及时扑灭火灾,减少火灾损失.2.消防车道设置应考虑消防车的通行,并满足灭火和抢险救缓的需要,具体设置按国家消防技术标准规定(二)消防扑救面:是指登高消防车能靠近高层主体建筑,便于消防车作业和消防人员进入高层建筑进行救人和灭火的建筑里面2消防扑救面的

48、设置消防扑救面的具体设置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消防车道当建筑物的沿街部分长度超过150m或总长度超过220m时,均应设置穿过建筑物的消防车道。确有困难,可以设置环形消防车道。高层民用建筑的消防车道宽度不应小于4米 。消防车道穿过建筑物的门洞时,其净高和净宽均不应小于4m。 对于低层建筑:环形消防车道至少应有两处与其他车道连通。尽头式消防车道应设回车道或面积不小于12m12m的回车场。供大型消防车使用的回车场面积不应小于15m15m。 对于高层建筑:尽头式消防车道应设有回车道或回车场,回车场不宜小于15m15m,大型消防车的回车场不宜小于18m18m。消防车道距离高层民用建筑外墙宜大于5m。 第

49、七节 建筑防火 防烟分区(一)建筑防火分区的含义所谓防火分区,是指在建筑内部采用防火分隔(防火隔墙,耐火楼板)措施划分出的、能在一定时间内防止火灾向同一建筑的其余部分蔓延的局部区域(空间单元)(二)划分防火分区的目的建筑防火分区是控制建筑物火灾的基本空间单元。当建筑物的某个空间发生火灾,火势便会从门、窗、洞口、沿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向其他部位蔓延扩大,最后发展成为整座建筑的火灾。划分的目的在于发生火灾时将火控制在局部范围内,阻止火势蔓延,以便于人员安全疏散,有利于消防扑救,减少火灾损失。(三)建筑防火分区的类型防火分区按照防止火灾向防火分区以外扩大蔓延的功能可分为2类:其一是水平防火分区,在同一

50、水平面内,采用具有一定耐火能力的防火间隔物将该楼层在水平方向分隔为若干个防火区域、防火单元,用以防止火灾在水平方向扩大蔓延。 其二是竖向防火分区,采用一定耐火性能的楼板和窗间墙等构件进行分隔,以防止多层或高层建筑物层与层之间竖向发生火灾蔓延;(四)建筑防火分区划分原则防火分区面积大小的确定应考虑建筑物的使用性质、火灾危险性、重要性(建筑耐火等级,建筑物的规模,室内容纳的人员好,建筑物高度)、可燃物的数量、消防扑救能力和力量配置、人员疏散的难易程度及建设投资等综合考虑。划分原则是:1.分区的划分必须与使用功能的布置相统一2.分区应保证安全疏散的正常和优先3.分隔物首先选用固定分隔物4.越重要、越

51、危险的区域防火分区面积越小5.设有自动灭火系统的防火分区,其允许最大建筑面积可按要求增加一倍;当局部设自动灭火系统时,增加面积可按该局部面积的一倍计算。 一、二级民用建筑防火分区最大允许建筑面积为2500;三级为1200;四级为600 ;地下、半地下建筑(室)500 。这里讲的是低层高层建筑内设有上下层连通的走廊、敞开楼梯时,应按上下连通层作为一个防火分区。防火分区间应采用防火墙分隔,如有困难时,可采用以背火面温升作耐火极限判定条件的防火卷帘(耐火极限3h以上),不以背火面温升作耐火极限判定条件的防火卷帘加闭式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和防火水幕带分隔。防火墙上设门、窗时,应采用甲级防火门、窗,并应能自

52、行关闭。建筑物内设有自动灭火系统时,每层最大允许建筑面积可增加1倍;当局部设置时,增加面积可按该局部面积1倍计算。 高层民用建筑防火分区的划分 一类建筑1000 ;二类建筑1500 ;地下室500 。设有自动灭火系统的防火分区,其最大允许建筑面积可按规定增加1倍;当局部设置自动灭火系统时,增加面积可按该局部面积的1倍计算。高层建筑内的商业营业厅、展览厅等,当设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自动灭火系统,且采用不燃或难燃材料装修时,地上部分防火分区的最大允许建筑面积为4000,地下部分防火分区的最大允许建筑面积为2000。当高层建筑与其裙房之间设有防火墙等防火分隔设施时,其裙房的防火分区的最大允许建筑面积

53、不应大于2500;当设有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时,防火分区的最大允许建筑面积可增加1倍。高层建筑内设有上下层相连通的走廊、敞开楼梯、自动扶梯、传送带等开口部位时,应按上下连通层作为一个防火分区 。一类建筑的电信楼,其防火分区的最大允许建筑面积可按规定增加50%。 防火分隔物防火分隔物用作防火分区分隔设施:防火墙 、防火门(窗)、耐火楼板、防火卷帘 、防火阀和排烟防火阀等;防火墙上不应开设门、窗、孔、洞,如果必须开设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甲级的防火门、窗。防火门(窗):甲级1.2小时;乙级0.9小时;丙级0.6小时 。防火卷帘:普通钢质2H;复合钢质3H;特级4H。 检测要求:背火面耐火3H。空调、通风

54、管道内设防火阀,动作温度为70 ; 排烟管道内设防火阀,动作温度为280。公共建筑的厨房排油烟管道在与垂直排风管连接处应设置150的防火阀。防火门的设置要求与检查防火门应是向疏散方向开启(设防火门的空调机房、库房、客房门等除外)的平开门,并在关闭后应能从任何一侧手动开启。用于疏散走道、楼梯间和前室的防火门,应能自行关闭。双扇和多扇防火门,应设置顺序关门器。常开的防火门,在发生火灾时,应具有自行关闭和信号反馈功能。在变形缝附近的防火门,应设在楼层数较多的一侧,且门开启后不应跨越变形缝,防止烟火通过变形缝蔓延扩大。防火门上部的缝隙、孔洞应采用不燃材料填充,并应达到相应的耐火极限要求。防烟分区防烟分

55、区(一)防烟分区的含义所谓防烟分区,是指为了有利于建筑物内人员安全疏散与有组织排烟而采取的技术措施,在建筑屋顶或顶棚、吊顶下采用具有挡烟功能的构配件分隔而成,可使烟气集于设定空间(具有一定蓄烟能力的空间),通过排烟设施将烟气排至室外。(二)划分防烟分区的目的目的是为了在火灾初期阶段将产生的烟气控制在一定区域内,并通过排烟设施将烟气迅速有组织地排出室外,防止烟气侵入疏散通道或蔓延到其他区域,以满足人员安全疏散和消防扑救的需要。设置防烟分区的目的在于:1、有利于人员疏散2.、有利于控制火势蔓延 3、减小火灾损失( (三)防烟分区划分构件三)防烟分区划分构件挡烟隔墙、挡烟梁(从顶棚向下凸出的不小于5

56、00mm的梁)、挡烟垂壁(是指用不燃材料制成,从顶棚下垂、不小于500mm的固定或活动的挡烟设施。活动挡烟垂壁是指火灾时因感温、感烟或其他控制设备的作用,自动下垂的挡烟垂壁。)屋顶挡烟隔板是指设在屋顶内,能对烟和热气的横向流动造成障碍的垂直分隔体。(四)防烟分区划分原则(四)防烟分区划分原则1.防烟分区不应跨越防火分区。2.建筑的防烟分区控制建筑面积不应大于 500 ,当建筑物顶棚高度在3m以上时允许适当扩大,但最大不超过1000 3.净空高度超过6m的房间,不划分防烟分区,防烟分区的面积等于防火分区的面积安全疏散安全疏散安全疏散要求1、安全疏散允许时间:高层建筑,可按57min考虑(人员密集

57、场所的安全疏散安全疏散时间应为不大于5分钟);一般民用建筑的一、二级耐火等级应为6min,三、四级耐火等级应为24min;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的一、二级耐火等级应为5min,三级耐火等级不应超过3min。其中,疏散出观众厅的时间,一、二级耐火等级不应超过2min,三级耐火等级不应超过1.5min。2、安全疏散距离:高层民用建筑、人防工程中房间门或住宅户门至最近的外部出口或封闭楼梯间的最大安全疏散距离一般应不大于30米。位于袋形走道两侧或尽端的房间 减半。影响安全疏散距离的因素有: 1、建筑物的使用性质 2、人员密集程度 3、人员本身活动的能力 3.安全疏散宽度:高层民用建筑内走道、疏散楼梯间及其

58、前室门的最小净宽,以及地下室、半地下室人员密集的厅、室疏散出口的最小总宽度,应按通过人数1m/100人计算,最小应不小于1.1M;设有固定座位的观众厅、会议厅等人员密集场所,其厅内疏散走道的最小净宽不宜小于 1米;人员密集的厅、室及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设置在地下室或半地下室的时候,其疏散走道的宽度应按照通过人数每100人不小于1米计算确定。在单层、多层民用建筑内的某剧院最多可容纳100人,则该场所疏散走道最小净宽度为1米。另118页的内容:首层的门和走道 楼梯的宽度要求 室门:0.9M通道门: 1.1M(单),1.4M(双)疏散楼梯: 1.1M(室内); 0.9M(室外)疏散走道: 1.2M前

59、室:办公楼梯6 ;电梯10 居住楼梯4.5 ;电梯6 人防10 设栏杆扶手时,栏杆扶手高度1.1M安全疏散设施安全疏散设施一般来讲,建筑物的安全疏散设施有疏散楼梯和楼梯间、疏散走道、安全出口、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应急广播及辅助救生设施等。对超高层建筑,还需设置避难层和直升机停机坪等。高层建筑的安全出口应分散布置,两个安全出口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5米。高层民用建筑每个防火分区的安全出口不得少于2个。楼梯间分为敞开楼梯间、封闭楼梯间、防烟楼梯间和室外疏散楼梯4种形式。在高层建筑和地下建筑中不允许采用敞开楼梯间。 楼梯间在底层处应设直接对外的出口。当一般建筑中层数不超过四层时,可将对外出口设置在离

60、楼梯间不超过15m处。公共建筑的疏散楼梯两段之间的水平净距不宜小于150mm。除公共走道外,其他房间的门窗不应开向楼梯间。楼梯间应靠近标准层或防火分区的两端布置,以便于双向疏散。 楼梯间的门之外,楼梯间的内墙上不应开设其他门、窗洞口。 消防电梯消防电梯主要用于火灾情况下运送消防器材和消防人员。高层建筑必须设有专用或兼用消防电梯。下列高层建筑应设消防电梯:一类公共建筑。塔式住宅。12层及12层以上的单元式住宅和通廊式住宅。高度超过32m的其他二类公共建筑。建筑高度超过32m且设有电梯的高层厂房及高层库房。一般应设防烟楼梯间的建筑物有:一类高层民用建筑。除单元式和通廊式住宅外的建筑高度超过32m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