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你的意识与濳意识_第1页
认识你的意识与濳意识_第2页
认识你的意识与濳意识_第3页
认识你的意识与濳意识_第4页
认识你的意识与濳意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認識你的意識與濳意識陳富美心理動力取向(Psychodynamic approach)n主要學者 (Sigmund Freud):佛洛依德n強調行為受到內在強大趨力所影響n本我、自我、超我n意識、潛意識n夢的解析、戀父(母)情結甚麼是意識? P.142n意識 (consciousness): 對自身目前狀態的察覺(awareness)意識的三個層次: (P143)n意識就察覺的內容可分: 1.最基礎層次:對內外刺激的察覺 2.對我們察覺事物的反省 3.覺察到自己是一位有察覺能力的個 體(察覺到自己能夠覺察)(Tulving, 1985; Atsoulas,1981)意識的類別 (P143)n意

2、識n潛意識n無意識n前意識意識 (consciousness)n是人格的最上層,能被人知覺,如我們覺察的記憶、思考和情緒等潛意識(unconuscious)n人格結構的下層,作用比意識大。它包含一切被遺忘的記憶、知覺和被壓抑的經驗、夢及幻想等。潛意識(unconscious)歷程:有些訊息存在於意識之中,會引發個體的極度焦慮不安(可能是受創傷的經驗或者是不被自我所接受的慾望),則個體可能會透過某些心理歷程,將這些訊息壓抑起來(或排除在意識之外) 。無意識 (nonconscious)歷程(p.143) 係指內外在的刺激訊息會影響到身體或心理的活動,然而這些訊息不會被我們所覺察或意識到。例如:閾

3、下知覺(subliminal perception) 閾下知覺實驗 (p138)n研究者先將20個無意義的多邊圖形分為A,B兩組各10個圖形n以速視器向每位受試者呈現A組或B組圖形n第一階段: 以A組或B組圖片擇一, 每張圖形呈現速度為千分之一秒(受試者無法意識到)n第二階段: 全部圖片以可以讓受試者看清楚的速度呈現出來n研究者要求受試者做兩個判斷: 1.再認判斷2.喜好度判斷結果n再認判斷的正確度並沒有超過猜測的機率n但在第一階段出現過的圖片之喜好度顯著的超過未出現的圖片前意識(preconscious)歷程 (P.144) 是指某些訊息的內容,雖然當下仍無法被覺察到,但它們卻會處在一種準備

4、的狀態,它們會比其他的訊息內容更容易被覺察或提取。 例如:語義促發效應(semantic priming effect)語義促發效應實驗n研究者先呈現一個詞彙(如醫生)給受試者n接著呈現兩類刺激1.與先前詞彙有關的詞彙(如護士)2.與先前詞彙無關的詞彙(如水杯)語義促發效應實驗n結果相關詞彙的辨識處理速度明顯快過無關詞彙n原因先前出現的詞彙使得與之有關的詞彙處於前意識狀態, 變得較易被提取夢n通往潛意識的道路nDiscovery 影片睡眠與夢n日夜節奏n睡眠的週期變化n睡眠的功能n睡眠型態的個別差異n睡眠失常n夢睡 眠 與 夢 (p. 147)n為何會有時差? (p.149) 日夜節律 (p.

5、 148) 生理節奏:身體受到自然規律的影響,每天都有從清醒到睡眠,再從睡眠到清醒這樣規律的變化。 日夜節奏:許多生理功能都有週期性的運作且大多以二十四小時為一週期。 睡 眠 與 夢n生理節奏 : 比24小時長n 時差 : 晚一點睡比較容易調整 睡眠的週期n以腦波圖 (EEG) 來研究睡眠週期的五個階段 (p.149)1.第一階段:剛進入睡眠,EEG的振幅較清醒來得小,腦波大約是37cps 。2.第二階段:EEG呈現較大的振幅及較慢的頻率,偶而會出現即大約是1216cps的一種猝發波(稱之為睡紡錘,Sleep spindle)。 3 第三、四階段:進入一種非常深沉的睡眠狀態,EEG呈現delt

6、a波,腦波減緩到大約12cps。 (當delta波出現的次數少於50%時,屬於第三階段;反之,當delta波出現的次數多於50%時,屬於第四階段。) 4.快速動眼期(REM, rapid eye movement)P. 150n一整夜約有4-6次週期,每個週期約100分鐘。n剛開始REM所佔比率較低,在越後面週期,REM所佔比例越多睡眠的週期變化睡眠的功能nREM 睡眠的功能nNREM 睡眠的功能REM睡眠的功能 n 1.REM與學習:在REM睡眠中,大腦的刺激活化有利於固化知識與經驗。 n 2.REM與促發(priming):能夠定期地刺激大腦,為了起床而先做準備。 n2.REM與促發(pr

7、iming):能夠定期地刺激大腦,為了起床而先做準備。 n所以接近睡眠後期,REM睡眠頻率會增加nREM睡眠被喚醒的人,比NREM睡眠中被喚醒的人,來得容易適應環境NREM睡眠的功能 (P. 152)n保存與復原: 大腦活動量較低,白天所用掉的神經傳經傳導物質可以被補充,神經突觸後受器也可以回復到最好的敏感狀態。 睡眠的其他功能 (P.152)n人的視覺不適合夜間活動睡眠的個別差異n你一天睡多久? 需要睡多久? 睡眠型態的個體差異睡眠長短是否與性格有關呢? (p. 152)n睡眠長過平均值的人: 憂愁且情緒沮喪n睡眠短過平均值的人: 充滿活力且雄心勃 勃、較有成就 (Horne, 1988)睡

8、眠短是否因為天生如此,還是意志力控制? (p.153)n有人認為意志力 (Webb, 1975)n有人認為是天生睡眠失常 (P. 153)n睡眠異常n類睡症 睡眠異常 (P153-154)n與睡眠的質、量以及時間有關。n例如:失眠、 憂鬱性過眠症、 嗜睡症(或稱突發性睡眠症 )、 睡眠窒息。 類睡症n是在睡眠期間發生不適當與不需要的行為所造成的困擾。例如:夢遊、說夢話、磨牙、尿床、夜驚、夢魘以及REM睡眠行為異常症等等。白天嗜眠 (補充)n西方研究發現(1998),高中生和大學生典型受擾於過度嗜眠。他們平均一個晚上只取得6個小時的睡眠,但要10個小時才夠。n有30的高中生至少每週一次在課堂上睡

9、著了。睡眠剝奪 (p. 155)睡眠被剝奪會對人產生甚麼影響睡眠被剝奪會對人產生甚麼影響 ?n在經歷睡眠剝奪之後,不論他們在隨後的作業中表現如何,他們總是感覺到有一股濃濃的睡意,睡眠剝奪會產生身體顫抖、眼球位置不穩定、忍受痛的能力降低等等現象。n若受試者得不到睡眠,則幻覺會在睡眠剝奪60小時之後產生,這些現象都表示睡眠剝奪使神經功能產生變化,但是產生反射動作並不會受到損傷。而心跳、血壓、呼吸、體溫要在睡眠剝奪160個小時之後才會發生明顯的變化。n雖然,睡眠剝奪對人們會有嚴重的影響,但這個研究卻也顯示,人類可以忍受長達八天的睡眠剝奪,並且在後繼的睡眠中補充失去的睡眠時間。睡眠有特殊型態的意識狀態

10、n研究顯示,許多母親可以在雷聲大作、閃電交加的情境下呼呼大睡,可是小孩微小的哭聲就可以喚醒媽媽。n這種對於聲音的選擇性,是一種特殊的心理歷程。夢 (p. 157)夢主要發生在REM時期,但是也有夢發生在NREM時期。作夢似乎是配合智力發展的時間而發展,發展心理學家認為,這種發展順序是決定於大腦的成熟,發展成熟的腦使我們能夠使用符號與表徵以及有能力去分析概念,我們也才有能力將夢作得多采多姿。 夢nFreud: 經典著作”夢的解析“ (1900)P. 157佛洛依德的心理分析論 :認為人類的思想與行為部份受到心理慾望的控制,而這些慾望有時也會反應在幻想與夢境中。Freud:夢境可以分為兩個層面n顯

11、性夢境(manifest content):是屬於半意識的,是可以被接受的。n隱性夢境: 是屬於潛意識的,不被社會或個人接受的版本,但往往也是最真實的。我們怎樣造夢?(補充)n佛洛伊德認為: 作夢就像是編寫謎語1. 顯夢是謎面2. 隱夢是謎底。 為了把隱夢變成顯夢, 要透過佛洛伊德所謂夢的工作。補充n顯夢:是能回憶並且陳述出來的夢,是經過化妝的。n隱夢: 是指夢背後所隱藏的濳意識動機。催眠:特殊的意識狀態(P. 159) n催眠的意識狀態 除了在外觀處於一種深度放鬆,類似睡眠的狀態外,其內在的意識狀態是截然不同的。n 以腦波的型式來看,進入催眠的人比較接近處於高度放鬆的人,而非深度睡眠中的人。

12、 催眠的特徵 (p.159)1. 主動性反應減低2. 注意力窄化 3. 舊記憶的還原 4. 知覺扭曲與幻覺 5.催眠後遺忘常常發生n在催眠的過程中,催眠者的能力並非關鍵,最重要的是被催者的催眠感受(hypnotic susceptibility)。催眠者的感受性可從史丹佛催眠感受性量(Stanford HypnoticSusceptibility Scale)的得分看出其感受的高低。 史丹佛催眠感受性量().160n一個項目一分n5-12分的人,才有可能進入催眠狀態n8-12分的人,才有可能進入深度催眠n研究中(533個大學生) , 進入被催眠狀態(25) 、深度催眠(10) 、完全無法催眠(

13、10)催眠感受性高,順從性也較高? P.160催眠感受性較高者之類型:1. 平常喜歡沈思的人。2. 善注意力集中,不易分心的人。3. 希望從催眠中獲得新鮮意識的人。 催眠理論 (p. 161) 新解離理論 由Hilgard(1979)所提出的。 認為催眠後,其意識會解離分為兩個層面:第一個意識層面:是受試者接受暗示之後所創造及產生的,這些意識上的新經驗,其性質比較失真也比較扭曲。 第二個意識層面:是受試者根據自己的感覺 產生的,其性質比較真實。n第二層是被隱藏的觀察者n如果催眠師企圖要求催眠者做出強烈違背其價值或信念的行為時,隱藏觀察者會挺身而出,阻止自己做傻事。催眠理論 (p. 161) 社會角色論(social role theory)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Sp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