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教学法--《安塞腰鼓》doc_第1页
情景教学法--《安塞腰鼓》doc_第2页
情景教学法--《安塞腰鼓》doc_第3页
情景教学法--《安塞腰鼓》doc_第4页
情景教学法--《安塞腰鼓》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情景教学法一一安塞腰鼓课堂实录2010-10-20 14:20:27来源:语文网 作者:匿名uninzatainznES河南省焦作市第十八中学陈 玮【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的基调,体会文章的铿锵激越。2、品读场面描写,探究文句的深意。3、理解、掌握“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教学重点】把握主题,感受文章的阳刚之美。【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听过“信天游”吗?来听听这首 ”(通过投影播放下载的影音文件李娜演唱的黄土高坡导入,此flash中有比较详细的陕北风情简介和图片,其中安塞腰鼓的片段占6 0%)师:也许你不知道陕北的民歌又叫做“信天游”,但你一定知道陕西安塞位于黄土高原。刚才

2、听的这首歌曲以铿锵的旋律、流畅的曲风、鲜明的节奏、浓烈的陕北特色, 歌颂了陕北民众的勤劳、质朴,成为现代“信天游”的代表作之一。说说看,刚才的flash中,你印象最深的是哪幅画面?生1:许多人打腰鼓的镜头生2:剪纸作品生3:黄土高原的沟壑5 5师:大家的确看的很仔细。 所有的这些全是“陕北文化特产”,的确,9 6 0万平方公里的中华大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安塞腰鼓将以文字形式再现生活在这片黄土地上憨厚、质朴劳动人民的热情、真情、豪情”、范读课文满怀激师:请大家在听的过程中注意重点字词的正确读音并品味文章的感情基调情的诵读):师:整篇文章的确是极富震撼力,我读的是顾不得喘息

3、, 因为文章中一个排比接一 个排比,一个高潮连一个高潮,不知大家从中体味到了什么?生1:用了形象的比喻。生2:还通过周围的东西,衬托安塞腰鼓吸引人、“烧灼”人。生3:还有排比句,写出了鼓声的激越。生4:给人以气壮山河的感觉。师:换句话说,这篇文章给了你阅读的冲动和快感。(大家笑)师: 为了让大家对被誉为“天下第一鼓”的安塞腰鼓有更直观的认识,我们再来看几组特写照片, 瞧后生们的表情、 舞姿, 多震撼人心! 找找文章是怎样写安塞腰鼓的, 是通篇鼓声雷动?生:有动有静 .师: 哪几段写静 , 哪几段写动?生:14段写静;52 6写动;2 73 0段又是静。 师:看的很仔细,分析的也正确。谁能再进一

4、步说说这样安排的好处? 生:“静”是为了写“动”,起铺垫的作用。生:我认为以“静”烘托“动”。师: 大家的意思我清楚了,你们是想说起到了反衬的作用,对吗?那让你选,你喜 欢哪一部分?生:(异口同声)第二部分。 师:英雄所见雷同!作者在这一部分,用了大量能够增强语势,加深情感的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 写出安塞腰鼓声音的回响。 那具体说说第二段又是分别写出了哪几种声音?生3:第二自然段写山崖发出的回响生4:还有观众的共鸣。生5:作者的心声”师: 的确是这样,认识的很透彻。 这一部分完美地写出了安塞腰鼓沉重的响声,气 势不同凡响。师: 文章又是通过哪些具体描写突出安塞腰鼓给人心灵的撞击, 根据你对陕

5、北的认 识谈谈你的理解,也可引用原文说明。生4:写后生们的胳膊, 腿,全身,有力的、急速的、大起大落的搏击着,使人感 到震撼、烧灼、威逼。生5:使人鲜明的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生6:使人感受到陕北农民的那种憨实。生7:老师,他们住的是窑洞,经济落后,想通过敲鼓发泄不满 ” (大家笑,我也笑)师: 四位同学说的很有深度! 可作者仅仅是想把这种“宣泄”表现出来吗?他对腰 鼓的钟情和热爱,就因为可以发泄情感?生1:他想歌颂后生的“搏击”精神。师:既然如此,那“多水的江南”也应打得这样的腰鼓了?生2:应该歌颂黄土高原。师:请说明理由,试着从文中找到相应的句子?生2:“只有黄土高原这么深厚的土层,

6、才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才能有这 么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 师:说的好,作者在歌颂这种阳刚之美的同时歌颂黄土高 原,这正是贯穿全文的感情基调。那好,就让我们再诵读课文,重新体会“安塞腰鼓” 的文化意蕴和生命内涵。生: ( 齐读) ,师: 同学们 , 列宁说过: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国地域辽阔、民族文化积淀丰厚,有许多民族艺术瑰宝等待我们的发掘和探索。我相信,不久的将来你们一定会把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发扬光大,让中国真正地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教学反思】语文学科的特点是文史结合,以史代文,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看待历史,从历史的 角度欣赏语文,进而深入体会语文的“文化”意蕴。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

7、师只能通过 枯燥的板书、口头的传授与课文相关的资料。然而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多 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语文课教学中,我一直尝试多媒体语文教学的教学 模式,打破传统意义上的上课方式,努力从视觉、听觉等感官上的冲击来促进教学水平 的发展。比如在安塞腰鼓这一课,最好是用情景教学法,通过视觉上的冲击,加上教师 的引导使学生加深对这一民间文化的了解和感悟。那多媒体语文教学在此课具有明显的优势,多媒体的正确运用不仅可以创设新颖和谐活泼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知识主体作用的发挥、而且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同时也扩大教学容量强化教学信 息。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我力避对形式

8、多样的插图、动画等因素的一味追 求,自觉对所选素材、课文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并植根深厚的民族文化,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像能力、创造能力等方面的能力, 最大限度的克服多媒体运用不当对学生的误导。我认为,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语文教育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在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过程中我建议分清两个 层面:一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二是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二 者只有相互依托,融为一体,才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是教学追求的最佳境界。对新课程的了解越多,研究越深,实践越丰富,越会感到新课程确实带给我们一个 明媚的春天,它有着巨大的魅

9、力,有着生机勃勃的旺盛的生命力。伴随着一步步走进新课程, 我们不由地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深深地反思:那些个大家已经习以为常的甚至被津津乐道为“改革”的种种看法和做法,以新课程的理念加以审视,我们如坐针毡,恍然而有所悟。安塞腰鼓这课是上完了, 可以 看到课堂上学生们学习积极性非常高, 尤其是课前充分利用多媒体播放课件, 引来学生 啧啧的称赞, 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课中进行的有感情诵读, 再一次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 讨论“安塞腰鼓”的主旨这一环节, 把自主学习的权利还给了学生, 学生愿意把自己的 想法告诉别人, 甚至出现了争抢的现象。但是,在课堂上,我发现有几个学生在忙着自 己交流,即使

10、我看了他们好几次, 他们也无动于衷,过后了解,他们却是这样说: 老 师,刚才你讲的,我都懂了,你又不叫我,我只好在下面讲,你才能听得到。 学生 的话使我感到尴尬, 也引起我的深思, 我们的教学到底是为谁服务呢?为了每一个孩 子的发展是课改的核心,作为教师,教学中不是为教案负责,而要时时处处为每一个 学生着想,把学习的权利真正还给每个孩子,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 用,又真正使每一个孩子得到了发展。【点评】焦作市第十八中学张艳玲:本课 , 教师放手让学生充分自读,很好地体现了教师 "导"的 作用。她在设计课堂时 , 主要抓住了以下标准: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

11、课型设 计力求创新,提问设计比较人性化;学生活动较为充分,课堂积累作到了丰富;诵读教 学突出,思维训练得到加强;教学头绪归于简化,手段运用也较先进. 符合新大纲要求的教学理念 , 不失为一堂较为精彩的语文示范课 ! 焦作市第十八中学王海英:陈老师的这节课, 整体思路不错,师生交谈愉悦,尤其是能 够很好的利用网络资源服务教学,大胆的尝试, 并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她能够在浓厚的 文化背景中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在短短的4 0分钟内将祖国悠久的文化精粹,平实、 自然传输给学生, 使之获取准确的文化信息, 同时这节课还有意识地进行了一次生动的 爱国主义教育, 学生得到和谐、健康的发展。她如果能在感情铺垫方面再做些课下准备 就更好了。【科研新课案例自我评价】课名:安塞腰鼓学科:初中语文作课人:陈玮单位:焦作市第十八中学本节课注重情感教育,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体现人本位思想,不再把语文看作是一门单纯的学科,在40分钟尽量借多媒体教育手段,使学生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