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哲学课程提纲_第1页
老子哲学课程提纲_第2页
老子哲学课程提纲_第3页
老子哲学课程提纲_第4页
老子哲学课程提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老子哲學課程提綱台大中文系教授 林麗真講授 老子係道家哲學的經典巨著,影響中國人的思想、學術與文化,可說既深且遠。本課程將依以下三個單元,揭舉老子書中最具代表性的幾個觀念,進行分析討論,並申論其哲學要義、思想特徵、學術地位,及其現代啟示。(一) 緒論老子哲學的老大難(1) 老子哲學的老大難歷史悠久、影響遠大、義蘊深奧 (2) 老子的版本問題簡本、帛本、王弼本、河上本對照(3) 傳述中的老子生平及其畫像 (4) 道家與道教的異同及其關聯性(5) 老莊哲學與中國文化的關係(二) 水德、柔弱與自然(1) 智者樂水從老子論水談起(2) 老子論水德、柔弱與自然(3) 老子論道相、道體、道用(3) 孔、孟

2、、荀論水與老子之異(三) 聖人之治與小國寡民、桃花源記(1) 老子論聖人(2) 老子論工夫(3) 老子論政治(3) 小國寡民之治與終北國、華胥國、桃花源中國的無政府主義主要參考用書: 1、老子四種老子王弼注、老子河上公注、馬王堆帛書老子、郭店竹簡老子 台北:大安出版社 1999.22、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陳鼓應註譯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74.8第一講 緒論老子哲學的老大難一、 老莊哲學的老大難歷史悠久、影響遠大、義蘊深奧二、老子的版本問題簡本、帛本、王弼本、河上本、龍興觀本對照舉例三、傳述中的老子生平及其畫像史記老莊申韓列傳: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名耳,字聃,姓李氏。周守藏室之史也

3、。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老子脩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迺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彊為我著書。於是老子迺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或曰:老萊子亦楚人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

4、子同時云。蓋老子百有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以其脩道而養壽也。自孔子死之後百二十九年,而史記周太史儋見秦獻公曰:始秦與周合,合五百歲而離,離七十歲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隱君子也。老子之子名宗,宗為魏將,封於段干。宗子注,注子宮,宮玄孫假,假仕於漢孝文帝。而假之子解為膠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齊焉。 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儒學亦絀老子。道不同不相為謀,豈謂是邪?李耳無為自化,清靜自正。四、道家與道教的異同及其關聯性五、老莊哲學與中國文化的關係第二講 水德、柔弱與自然一、 智者樂水從老子論水談起二、 老子論水德、柔弱與自然 (一) 老子論水德1、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

5、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老子八章) 2、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 (老子七十八章) 3、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聖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老子六十六章) 4、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湛兮,似或存。(老子四章) 5、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老子六章) 6、大道氾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

6、,故能成其大。(老子三十四章)(二) 老子論柔弱1、老子以濡弱謙下為表,以空虛不毀萬物為寶。 (莊子天下篇) 老聃貴柔。(呂氏春秋不二篇) 老子有見於诎,無見於信。(荀子天論篇)2、 常摐有疾,老子往問焉,曰:先生疾甚矣,無遺教可以語諸弟子者乎?常摐曰:子雖不問,吾將語子。張其口而示老子曰:吾舌存乎?老子曰:然。 吾齒存乎?老子曰:亡。 常摐曰:子知之乎?老子曰:夫舌之存也,豈非以其柔耶?齒之亡也,豈非以其剛耶? 常摐曰:嘻,是已。 天下之事已盡矣,無以復語子哉!(說苑敬慎篇)3、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老子四十章)4、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

7、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兵。強大處下,柔弱處上。(老子七十六章)5、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老子七十八章)6、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閒,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老子四十三章)7、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襲常。(老子五十二章)8、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

8、,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老子三十六章)(三) 老子論自然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2、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老子五十一章)3、希言自然。 (老子二十三章)4、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老子十七章)5、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

9、,而不敢為。(老子六十四章)三、 老子論道相、道體、道用(一) 老子論道相 1、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老子四章)2、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老子六章)3、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老子十四章)(二) 老子論道體1、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老子二十一章)2、有物混

10、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3、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老子一章)(三) 老子論道用1、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老子四十章)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老子四十二章)3、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

11、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老子五十一章)4、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老子十一章)四、孔、孟、荀論水與老子之異1、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論語子罕篇)2、孟子曰: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太山而小天下。故觀於海者難為水,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觀水有術,必觀其瀾。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於道也,不成章不達。(孟子盡心上篇)3、徐子曰:仲尼亟稱

12、於水,曰:水哉,水哉!何取於水也?孟子曰:原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後進,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爾。苟為無本,七八月之閒雨集,溝澮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聲聞過情,君子恥之。(孟子離婁下篇)4、孔子觀於東流之水。子貢問於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見大水必觀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大遍與諸生而無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義,其洸洸乎不淈盡,似道。若有決行之,其應佚若聲響,其赴百仞之谷不懼,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約微達,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鮮絜,似善化。其萬折也必東,似志。是故見大水必觀焉。(荀子宥坐篇) 5、且丘聞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13、君以此思危,則危將焉而不至矣?(荀子哀公篇)第三講 小國寡民之治與桃花源記一、 老子論聖人1、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為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子二章)2、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老子五章)3、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老子七章)4、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老子十二章)5、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老子二十二章)

14、6、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老子二十七章)7、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夫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贏,或培或墮。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老子二十九章) 8、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老子四十七章)9、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

15、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老子四十九章)10、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曜。(老子五十八章)11、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易,為大於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老子六十三章)12、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老子六十四章)13、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故能

16、為百谷王。是以聖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與之爭。(老子六十六章)14、我有三寶,持而寶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捨慈且勇,捨儉且廣,捨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老子六十七章)15、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懷玉。(老子七十章)16、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聖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老子七十一章)17

17、、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老子七十二章)18、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老子七十九章)19、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老子八十一章)二、 老子論工夫1、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18、。(老子十六章)2、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人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老子十章)3、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凌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容;混兮其若濁;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老子十五章)三、 老子論政治 1、 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老子三章)2、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

19、;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老子十二章) 3、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以此。天下多忌諱,而人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老子五十七章)4、 治大國若亨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老子六十章)5、 天下柔弱莫過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故弱勝強,柔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故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

20、祥,是謂天下王。正言若反。(老子七十八章)6、 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 是賢於貴生。(老子七十五章)7、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 希有不傷其手矣。(老子七十四章)8、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 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老子五十七章)9、 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