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1年上海市新录用公务员初任培训·上海市新录用公务员初任培训教材第三章“行政法治的理论与实践”课程课堂练习题(附答题要点)第一节行政法治理论1、依法治国与行政法治的关系(教材P 83)总的来说,依法治国运用到行政法的领域,便表现为依法行政,实现行政法治。具体地说就是:(1)依法治国是行政法治的前提;(2)没有依法治国,就没有行政法治;(3)行政法治是依法治国的关键环节2、行政合法原则的内涵与外延(教材P84-85)行政合法原则的内涵:第一,法律优先,又叫做“法律优位”。这是指在符合宪法的前提下,处于高位阶的法律规范的效力高于低位阶的法律规范的效力。它们依次表现为:宪法法律行政法规
2、地方性法规(包括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行政规章(包括国务院各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第二,法律保留,其基本内容是,凡是宪法、法律规定只能由法律规定的事项,就只能由法律规定,而不得以其他形式规定(即“法律绝对保留”);或者只有在法律授权的情况下,才能够由行政机关加以规定(即“法律相对保留”)。行政合法原则的外延:第一,行政权法定,即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组织的行政权力是由法律、法规所授予的。第二,行政行为依法进行,即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尤其是行政机关作出影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具体行政行为,必须有明确的法律依据。第三,遵守法定程序,即行政行为必须符合行政程序法的
3、有关规定。第四,行政主体对其违法行为必须承担法律责任,即行政主体实施违法的行政行为给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造成损害的,必须承担法律责任。以上所述行政合法原则的内涵阐明了“合法”的基本涵义,行政合法原则的外延则表明了该原则在行政行为具体应用领域的不同表现形式。3、行政适当原则的含义,如何理解行政适当原则(教材P85)行政适当原则,是指行政行为的内容应当客观、适当,符合法律的基本原则及法治的精神。行政适当原则是基于行政自由裁量权而产生的。行政适当原则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第一,符合立法的目的和宗旨。第二,具有正当的目的。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行为时,必须基于正当的目的和动机,考虑合理的相关因素而
4、不应当受不相关因素的干扰。第三,符合法律的精神,体现法律的基本精神和原则。第四,符合人情事理,即符合自然和社会规律,不能不顾客观条件而作出一定的行为。总之,行政适当原则是行政合法原则的补充,它们是实现行政法治的两个重要方面。对于一个特定的行政行为,应当同时满足合法与适当两方面的要求,才能得到法律的认可。行政主体及其行政公务人员的行政行为违反行政适当原则,同违反行政合法原则一样构成行政违法,同样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4、行政公开原则的含义及其表现领域(教材P85-86)行政公开原则,是指除法律有特殊规定外,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的行政活动必须向社会公众公开,以便接受法律监督和人民群众的监督。行政公
5、开原则广泛地适用于行政法的各个领域,不仅适用于外部行政行为,也适用于内部行政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行政组织法的领域,具体可以包括行政机关的机构设置、人员编制、职责权限公开以及行政机关人员的录用、考核、奖惩、任免以及公务员的收人分配公开。第二,行政行为法领域。行政机关在制定行政法规、规章时,应在相应范围内公开;在具体行政行为领域中,行政机关也应公开各执法环节、执法依据及活动过程。第三,行政公开是行政程序法应有之义。第四,被监督行政主体向监督主体公开其行政活动的各个环节。第五,行政复议法和行政诉讼法均在总则中作出明文规定,这说明行政公开原则是行政救济法领域的基本原则和制度。第二节依法
6、行为合法5、行政行为的特征(教材P86)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管理活动中,代表国家行使行政职权所作出的,并能直接或间接引起法律效果的公务行为。它具有以下特征:单方意志性。行政主体作出行政行为,是在行政组织法或法律、法规的授权范围内,根据法律规定的标准和条件,即可自行决定和直接实施,而无需和行政相对人协商和征得其同意。效力先定性。行政行为一经作出,就事先假定其符合法律规定,在没有被有关国家机关宣布为违法无效之前,对行政机关本身和行政相对人以及其他机关都具有拘束力,任何个人或团体都必须遵守和服从。强制性。行政主体为行使其职权,都享有相应的管理权力和管理手段,并依据法律的授权而具有强制力。一
7、旦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行为时受到阻碍,行政主体就可以法律赋予的强制力予以排除。6、行政行为的法律功能(教材P86)行政行为的法律功能主要是指行政行为能够引起的法律效果。这种法律效果主要有:第一,赋予或剥夺权利。行政行为对行政相对人的影响在于对行政相对人权利的赋予或剥夺。权利的赋予如行政奖励,权利的剥夺如吊销营业执照。第二,科以或免除义务。行政主体可以通过行政行为依法对行政相对人科以一定的义务,如税务机关的纳税决定科以了纳税人交纳税款的义务;同时,行政主体也有权通过行政行为依法免除行政相对人的义务,如对纳税给予一定的优惠或减免。第三,证明或确认关系。行政的证明或确认的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行政确权。7、
8、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教材P87)一个行政行为合法和有效,要满足以下的要件:(1)主体适格。行政行为合法有效的首要条件是作出行政行为的行政主体要合法。第一,实施行政行为的组织必须具有行政主体的资格,即作出行政行为的主体应当享有法定的行政职权,或者法定的行政授权,或者符合法定要求的行政委托权力。第二,行政人员具有实施行政行为的资格,具有法定的职务、法定的资格并有权代表行政主体行使职权。第三,实施行政行为的行政主体拥有相应的法定权限。法定权限范围包含行政事务管辖权、行政地域管辖权、时间管辖权等的权限范围以及其他的法律、法规、规章等所明确规定的权限范围。(2)对象适格。合法有效的行政行为必须是有着一定
9、的合乎法律、法规等规定的行为对象。行政行为与行为对象之间的不对应,影响行政行为的合法和有效性。(3)依据适格。行政行为必须适用法律、法规、规章正确。(4)内容合法。行政行为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必须符合法律、法规和规章等的规定。行政行为的内容还应该是适当的,尤其在行政主体拥有自由裁量权限的时候,其对行政相对人所赋予的权利或者所承担的义务应该符合合理的幅度、范围。(5)程序合法。是指行政行为的步骤、形式、方法、时限、顺序等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和要求。在行政行为的实施中,程序的意义在于保证行政行为不会脱离法律、法规等所设定的必要的实施步骤。行政主体违反行政程序所作出的行政行为应当属无效或者应当予以撤销。
10、例如行政处罚法规定:“没有法定依据或者不遵守法定程序的,行政处罚无效。”(6)意思表示真实。首先,行政主体和行政人员的行为意思必须是真实的,自愿作出的,在欺诈、胁迫、贿赂或精神错乱等情况下采取的行为或者由于误解而采取的行为无效;其次,行政人员的意思表示与行政主体的内在意思是一致的,行政人员的行为必须反映行政主体的本意。8、行政立法的含义与特征(教材P87-88)狭义的行政立法,是指特定的行政机关依法在职权范围内制定、修改和废止有关国家行政管理的法律规范文件(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的活动。广义的行政立法,是指国家权力机关和特定的行政机关制定有关国家行政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行政规章的活
11、动。总的说来,狭义的行政立法具有二元特征,即它是“行政性质和立法性质的有机结合”,这种二元特征,决定了行政立法是是一种“准立法行为”。狭义的行政立法是立法权的扩展,本质上是行政行为,其特征是:(1) 行政立法主体的法律限定性,即享有行政立法权主体是法律特别规定的行政机关或特定的行政首长(在中国,行政首长不享有完整的行政立法权),而不是所有的行政机关或行政首长。(2) 行政立法程序的法律限定性,即行政立法主体在行使这项权力时,要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其严肃性超过其他行政行为。(3) 行政立法内容针对的对象具有普遍性,而不是针对特定的事和人。(4) 行政立法结果具有规范性和反复适用性,其规范性通过
12、法定的强制力保障其实施,在被废止和撤销之前,一直具有效力,可以反复适用。(5) 行政立法行为一般具有不可诉性,即对行政立法行为发生争议,一般不得通过司法途径进行裁决。9、行政立法的原则(教材P88-89)行政立法的一般原则,就是通过立法的方式体现出的国家的政治立场和政治原则。我国立法的一般原则就是立法法第3条至6条的规定。行政立法的特殊原则,就是除了上述一般原则外,行政机关在行政立法过程中还应当遵循的特殊原则,主要有:合法原则,权限相符原则和相对人参与原则。(1)合法性原则合法性原则,包括实体合法和程序合法。实体合法,是指制定行政法律文件的内容必须符合宪法和法律,下位法符合上位法。程序合法,是
13、指行政立法活动的法定程序,包括行政法律文件草案的提出、起草、讨论、审议、通过、批准、颁布等。为了维持法制统一性和行政体系的法理权威,行政立法必须恪守合法性原则。(2)权限相符原则权限相符原则有三层含义:首先,有权制定行政法律文件的行政机关,只能在职权范围内对自身行政管理的内容进行立法,如果超越了本部门的职责权限,必须经同级权力机关或上级权力机关的授权,否则构成了越权而无效。其次,行政法律文件的效力应与制定机关的权限相符合。还有,有权制定行政法律文件的行政机关,不得就权力机关的专属立法权事项立法,除非有明确的授权。(3)相对人参与原则相对人参与原则,是指行政机关在进行行政立法的过程中,应通过法定
14、方式和途径,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保证处于行政管理相对方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参与到立法的过程中来。现代法治精神决定了政府的立法行为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实现和增进公民的权益,当立法内容涉及到公民的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时,必须让公民有时间发表对该立法事项的意见。10、行政立法主体(教材P89)行政立法主体,是指依法获得行政立法权,可以制定具有法律意义的规范性行政文件的国家行政机关或行政首长。在我国,行政立法权只能由行政机关这类主体承担,行政机关的长官不具有独立的立法权,尽管行政长官拥有法案提议权、审议权、签署发布权。因此,行政首长不具备行政立法主体资格,但特别行政区是例外。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15、我国行政立法主体我国行政立法主体。有以下 6 种,(数目大约120多个,堪称世界之最):1、国务院。国务院在行政立法主体中地位最高,不仅具有依职权制定行政法规的权力,而且通过最高权力机关的法律和决定的授权,行使委托立法的权力,有权撤销与行政法规相冲突的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2、国务院组成部门。作为国务院的组成部门的部、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和审计署,是中央人民政府的职能部门,主管某一方面行政事务或综合行政事务,根据宪法和组织法拥有其主管事项的职权,在其职权范围内自主制定部门规章。3、国务院直属机构。国务院直属机构的法律地位低于国务院组成部门,现行宪法和组织法都没有规定其拥有行政立法职权,但立法
16、法规定其具有与部、委等相同的立法资格。4、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依据宪法、立法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简称地方组织法),拥有所辖区域内行政管理事项的行政立法职权。5、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人民政府,依据地方组织法和立法法拥有所辖区域内行政管理事项的行政立法职权。6、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1,依据地方组织法和立法法规定,可以根据法律和法规,就其职权范围内的行政事项制定规章。地方行政立法主体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统称为地方政府规章。11、行政立法的类型(教材P89-91)行政立法分为以下三种的类型:主动立法、受托立法和补充立法。(1)主动立法
17、行政机关主动立法,是指行政机关根据行政需要在自己职权范围内制定行政法规和规章。(2)受托立法受托立法,是指行政立法主体依据特定法律的授权,或者有立法权的国家权力机关的专门委托,在授权和委托的权限范围内,依据法定程序,代为制定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行为。立法法第9条至第11条对授权立法作出规定: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有权作出决定,在其专属立法权事项尚未制定法律时,授权国务院根据实际需要,对其中部分事项先制定行政法规;但有关犯罪和刑罚、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和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司法制度等除外;被授权机关应当严格按照授权的目的和范围行使该项权力,不得转授给其他机关;授权立法事项的法律制定后,相应的授
18、权即告终止。(3)补充立法补充立法,也称延伸立法,是对法律的一种补充规定,是行政机关因执行法律而订立的施行条例或细则。补充立法的合法性,一般均由立法机关或上级机关检查、监督。12、行政许可的含义与特征(教材P91)行政许可,是指行政机关应行政管理相对人的申请或请求,依照法律、法规规定,通过颁发许可证、执照或批准等形式,赋予其从事法律、法规一般禁止事项的权利和资格的具体行政行为。行政许可具有以下特征:(1)行政许可是对国家一般禁止活动的解禁行为,其前提是法律的一般禁止。(2)行政许可是一种赋权行为。(3)行政许可是一种依申请而发生的行政行为,其形式就是许可申请书。(4)行政许可是一种要式行政行为
19、。13、行政许可的原则(教材P91-92)根据行政许可法的规定,行政许可应遵循以下原则:(1)许可法定原则这是依法行政原则在行政许可制度中的贯彻和适用,具体内容包括: 行政许可的设定必须有法定依据,许可事项原则上由法律、行政法规设定; 行政许可的机关必须由法律、法规明确作出规定; 行政许可的过程必须合法; 行政许可中发生的纠纷必须依法解决,当事人享有申请行政复议和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2)许可公开、公平、公正原则。行政许可的依据、过程和结果都应向相对人公开;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行为,应当平等对待当事人,禁止歧视和偏见,对于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条件的申请人,在同等条件下,应当按照先后顺序,择优给予
20、许可;行政机关应保持公正的执法者形象,避免使行政许可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树立行政许可的权威地位,尤其是具体的许可标准条件由许可机关自由裁量时,许可机关应遵循公平、公正原则,进行合理的自由裁量。(3)许可高效、便民原则行政许可涉及相对人权益,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应当遵守时限规定,及时办理,不得无故拖延;同时利用新技术手段,降低行政成本,较轻申请人负担。(4)听取意见原则行政机关对于许可申请人提出的申请,负有听取申请人和利害关系人陈述的义务,对于有可能对当事人合法权益产生不利影响的许可事项,应当事人或利害关系人的申请,行政机关应当召开听证会,听取他们的意见,接受社会监督。14、行政许可的程序及其
21、具体要求(教材P92-94)行政许可程序,是指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许可的步骤、方式、顺序和时限的总称。行政许可程序主要包括申请和审查;核发或拒绝核发许可证;许可证的注销、吊销、撤销;许可的救济等。(1)申请。许可申请必须符合法定条件:第一,申请必须向有权颁发申请事项许可证的行政机关提出;第二,申请的事项必须是法律规定应经有关行政机关许可的事项;第三,申请人必须具有申请许可事项的行为能力,须符合法定的条件和标准;第四,申请人必须有明确的申请许可的意思表示,即以许可申请书的形式予以表示。(2)审查。行政机关在收到申请书后,须在法定期限内依照法定权限对申请进行审查核实,不得无故拖延,损害申请人的利益。审
22、查分为形式审查和实质审查。(3)核发或拒绝核发许可证。行政机关在对许可申请审查完毕后,应及时作出审查决定,说明给予或不给予许可的法律、法规、规章依据及相应的理由,对于不给予许可的决定,应告知申请人有申请行政复议和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行政机关作出给予许可的决定,应及时将许可证或其他已经许可的证明文件核发给申请人。法律、法规、规章规定核发许可证后应予以公告的,或行政机关认为有必要公告的,行政机关应发布公告。(4)行政许可的注销、撤销、吊销。这三种失效形式分别依据不同情况而发生。(5)行政许可的收费。行政许可法规定,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和对行政许可事项进行监督检查,不得收取任何费用,但是,依法律、行
23、政法规另有规定收取费用的,应当按照公布的法定项目和标准收费;所收取的费用必须全部上缴国库,任何机关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截留、挪用、私分或者变相私分。财政部门不得以任何形式向行政机关返还或者变相返还实施行政许可所收取的费用。(6)行政许可的救济。行政复议法(第6条)及行政诉讼法(第11条)都将当事人认为行政机关应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颁发许可证或执照,而行政机关未予颁发或未予依法办理的行政行为纳入受案范围。另外,对行政机关作出的有关许可证、执照、资质证、资格证等证书变更、中止、撤销的决定不服的,也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15、行政许可失效的三种形式(教材P93)行政许可的注销、撤销、吊销,
24、是行政许可失效的三种形式,它们分别依据不同情况而发生。(1)注销行政许可有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行政机关应当依法办理有关行政许可的注销手续:第一、行政许可有效期届满未延续的,第二、赋予公民特定资格的行政许可,该公民死亡或者丧失行为能力的,第三、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终止的,第四、行政许可依法被撤销、撤回,或者行政许可证件依法被吊销的,第五、因不可抗力导致行政许可事项无法实施的,第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应当注销行政许可的其他情形。行政机关注销行政许可,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办理注销手续,进行公告,登记存档。(2)撤销行政许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行政机关或者其上级行政机关,根据利害关系人的请求
25、或者依据职权,可以撤销行政许可:第一、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第二、超越法定职权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第三、违反法定程序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第四、对不具备申请资格或者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准予行政许可的,第五、依法可以撤销行政许可的其他情形,被许可人的合法权益因此受到损害的,行政机关应当依法给予赔偿;第六、被许可人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行政许可的,应当予以撤销,被许可人因此行政许可取得的利益不受保护;撤销行政许可,可能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不予撤销。(3)吊销吊销许可证是行政处罚,针对被许可人未依法履行法定义务或违法从事行政许可事项,具有惩戒性
26、,被吊销的许可证此后失去法律效力。被许可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行政机关应当依法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一、涂改、倒卖、出租、出借行政许可证件,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行政许可的,第二、超越行政许可范围进行活动的,第三、向负责监督检查的行政机关隐瞒有关情况、提供虚假材料或者拒绝提供反映其活动情况的真实材料的,第四、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违法行为。16、行政处罚的含义与特征(教材P94)行政处罚是行政主体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造成社会危害、尚未构成犯罪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所实施的法律制裁。行政处罚具有以下特征:(1)行政处罚的主体是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
27、权的组织。只有依法享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主体才能实施行政处罚行为。(2)政处罚的对象是作为行政相对人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3)行政处罚的前提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违反了行政管理秩序。(4)行政处罚是对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尚未构成犯罪的行政相对人的一种法律制裁。17、行政处罚的原则(教材P94-95)行政处罚的原则,是指由行政处罚法规定的,体现行政处罚的基本特点、宗旨和精神实质,并对其起指导作用的行为准则。行政处罚的原则主要包括:(1)处罚法定原则;(2)处罚公正公开原则;(3)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4)保障相对人合法权益原则;(5)一事不再罚原则。18、行政处罚的种类与设定(教材P95-96
28、)行政处罚法采用列举和概括并用的方式共规定了七种行政处罚,即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执照,行政拘留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行政处罚的设定共分以下几个层次:第一,法律可以设定各种行政处罚,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只能由法律规定。这里的“法律”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第二,行政法规可以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以外的行政处罚。对法律已设定的行政处罚,行政法规可在法律给定的范围内作出具体规定。第三,地方性法规可以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吊销营业执照以外的行政处罚。地方性法规也可对法律、行政法规已设定的行政处罚具体化。第四,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
29、规的,国务院部委规章可以设定警告或者一定数量罚款的行政处罚。罚款的限额由国务院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有地的市人民政府以及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可以设定警告或者一定数量罚款的行政处罚,罚款的限额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常委会规定。19、行政处罚的程序(决定程序与执行程序)(教材P96)行政处罚的程序包括:行政处罚的决定程序和行政处罚的执行程序一、行政处罚的决定程序行政处罚的决定程序,是整个行政处罚程序的关键环节,是保障正确实施行政处罚的前提条件。行政处罚的决定程序分为简易程序和一般程序两种。听证程序是一般程序中的特殊阶段。(一)简易程序简易程
30、序,又称当场处罚程序,它是指在某些条件具备的条件下,行政机关或者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程序。1、适用简易程序必须符合下述条件:(1)违法事实确凿,即有确实、充分的证据证明违法事实的存在且是当事人所为;(2)有法定依据,即有明确、具体的法律依据;(3)对公民处以50元以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200元以下)、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1000元以下罚款或警告的行政处罚。在上述三个条件全部具备的情况下,可适用简易程序当场予以处罚。这有利于迅速及时处理较轻微的行政违法行为。2、简易程序的具体内容:(1)表明身份,执法人员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应当向当事人出示执法身份证
31、件,如缺少这一程序,当事人可拒绝接受处罚决定。(2)确认违法事实,说明处罚理由和依据。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执法人员应告知当事人有陈述和申辩的权力,不得以当事人的申辩而加重处罚。(3)制作行政处罚决定书,并当场交付被处罚人。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载明当事人的违法行为、处罚依据、罚款数额、时间、地点以及行政机关名称等事项,并由执法人员签名或者盖章。(4)执行,被处罚人对处罚决定没有异议的,应在处罚决定书上签名或盖章,并当场自觉执行;对当事人处以罚款的,告知其到指定银行缴纳,符合当场收缴法定条件的,可由执法人员当场代收。当事人对当场处罚决定不服,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5)备案,执法
32、人员当场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必须报所属行政机关备案,以便接受监督和检查。(二)一般程序一般程序,又称普通程序,是指除法律、法规特别规定之外,行政处罚通常适用的程序。一般程序有以下5方面具体内容:(1)立案行政处罚主体发现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行政违法行为,应予以立案,填写立案报告表,并由行政机关负责人审查批准。(2)调查取证调查取证,是指行政处罚主体收集证据,查明案情,询问当事人和证人,现场勘验,进行鉴定等。行政处罚法第36条规定,调查取证必须全面、客观、公正。在调查取证时,行政执法人员不得少于两人,要向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出示证件,并制作现场调查笔录或检查笔录。(3)听取陈述与申辩听取陈述与
33、申辩,是指行政处罚主体告知当事人准备对其作出处罚裁决的理由和依据;当事人依法享有陈述权、申辩权、要求听证权,以及对处罚决定不服申请复议权和提起诉讼的权利。告知并听取陈述与申辩是行政处罚成立的要件,缺乏这一步骤,该行政处罚决定不能成立,当事人放弃陈述与申辩权利的除外。与简易程序不同的是,行政机关听取当事人的陈述与申辩,必须有书面证据。(4)决定如违法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即可依法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属于听证范围的除外);如当事人确有违法行为,但情节轻微,依法可以不予行政处罚的,可作出不予行政处罚的决定;如违法事实不成立,应及时作出撤销案件的决定;如当事人违法行为已构成犯罪,需移送司法机关处理。(5)
34、制作和送达行政处罚决定书。处罚决定书的制作应当规范化,统一格式、号码,内容确定。行政处罚决定书的送达方式有:当场送达、直接送达、留置送达、委托送达、邮寄送达和公告送达。(三)听证程序听证程序,是行政处罚一般程序中的特殊阶段,是行政机关为合法、合理、有效地作出和实施行政处罚,在作出重大行政处罚之前应当事人的要求,公开听取案件调查人员和当事人就案件事实、处罚理由及依据进行陈述、质证和辩论的法定程序。1、听证程序的5个特点:(1)听证在形式上类似于司法审判程序,但行政机关兼为主持者和行政处罚决定主体。(2)听证公开进行,不仅有行政机关和其他利害关系人参加,而且社会各界都可以旁听。案件涉及国家秘密,商
35、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除外。(3)听证程序只适用于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者执照、较大数额罚款等重大行政处罚的案件。(4)当事人有选择听证的权利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明确提出举行听证要求的,行政机关必须依法举行听证。【特别说明】教材P97倒数第2段中将“权利”误写为“权力”,应当予以改正(5)当事人不承担行政机关组织听证的费用。【特别说明】教材P97倒数第2段中误将这一条归并于上述第 条中,应当另外列为第条。2、听证程序的四方面内容:(1)听证的申请对于符合法定条件的行政处罚案件,当事人有权向行政机关提出听证申请。当事人要求听证的,应在行政机关告知权利后三日内提出。(2)听证通知行政机关在接受当事
36、人的申请后,应决定听证的时间、地点和其他有关事项,并于举行听证的七日前告知当事人。(3)举行听证听证由行政机关指定的非本案调查人员主持,全部利害关系人参加。针对指控的事实和相关问题,调查取证人员与当事人相互辩论,以澄清事实。当事人可亲自参加,也可委托1至2名代理人出席。当事人认为主持者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有权申请回避。(4)制作听证笔录在听证过程中应制作笔录,然后交付当事人、证人等参加人阅读或向他们宣读。确认无误后,主持人、书记员、当事人和其他参加人分别在听证笔录上签字或者盖章,作为处罚依据上交行政机关负责人。二、行政处罚的执行程序行政处罚执行程序,是指有关国家机关保证行政处罚决定所确定的
37、当事人履行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行政处罚决定书的程序。1、行政处罚执行程序的二个特点:特点一:行政处罚决定不因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而停止执行,但下列三种情况除外:(1)行政处罚主体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2)行政复议机关或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申请或者依据职权,认为行政处罚的执行会给当事人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而且停止执行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可以裁定停止执行;(3)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可以停止执行的。特点二:罚款决定机构与罚款收缴机构相分离。行政处罚主体采用当场处罚程序的,在下列情况下可当场收缴罚款:(1)依法给予二十元以下的罚款的;(2)不当场收缴事后难以执行的;(3)在边远、水上、交通不便地区,被处
38、罚人向指定的银行缴纳罚款确有困难的,经当事人提出,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可以当场收缴罚款。2、行政处罚执行程序的内容(1)专门机构收缴罚款的程序: 当事人应当自收到行政处罚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到指定的银行缴纳罚款。 指定银行向缴纳人开具统一的罚款收据。 指定银行把当事人缴纳罚款的情况书面告知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 指定银行收受罚款后,将罚款直接上缴国库。(2)当场收缴罚款的程序: 处罚决定书的送达。 收缴罚款。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当场收缴罚款的,应向被处罚人出示财政部门统一制发的罚款收据。否则,被处罚人有权拒绝缴纳罚款。 执法人员当场收缴的罚款,应当自收缴罚款之日起2日内,交至行政机关;
39、在水上当场收缴的罚款,应当自抵岸之日起2日内交至行政机关,行政机关于收到罚款之日起2日内将罚款缴付指定银行,再由银行直接上缴国库。(3)强制执行程序:对当事人逾期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可采取以下三种强制执行措施: 加处罚款,每日按罚款数额的3%加处罚款。对加处的罚款,行政处罚主体应在执行决定书中注明。 将查封、扣押的财物拍卖或将冻结的存款划拨抵缴罚款。 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20、行政征收的含义与特征(教材P98-99)行政征收,是行政主体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及国家和社会利益的需要,凭借国家行政权,以强制的方式取得行政相对人一定金钱或实物的一种具体行政行为。行政征收,分为税收和收费两种。行政
40、征收一般具有以下特征:1、执行的主体是行政主体。2、行政征收具有强制性。3、行政征收的法定性。行政征收只有在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才能进行21、行政征税的含义及构成要素(教材P99)行政征税,也称“税收”,是指税务机关依据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凭借其行政权力依法强制无偿地向纳税义务人收取钱款的行政行为。行政征税的构成要素:(1)纳税人,与纳税人相关的有:负税人,即税款的实际承担者或负担税款的经济主体,而纳税人只是负担税款的法律主体。代扣代缴义务人,即税法规定有义务从持有的纳税人收人中扣除其应纳税额并代为缴纳的单位和个人。代收代缴义务人,即与纳税人有经济往来关系并借助经济往来关系向纳税人收
41、取应纳税款并向税务机关解缴的单位和个人。(2)征税对象,即税法规定的征税所指向的标的物,即征税的客观对象。征税对象可以是商品、货物、所得、财产,也可以是资源、行为、目的等。每一税种都有其特定的征税对象。(3)税率,即应征税额与征税对象的比例。税率是衡量税收负担的主要标志,也是体现国家政策的重要手段。我国目前采用的税率主要有三种: 比例税率,即对同一征税对象,不论数额大小,均按同样的比例形式进行征税的税率。 累进税率,是随征税对象的数额增大,税额的征收比例随之提高的税率,不同等级适用不同的由低到高的税率。 定额税率,又叫做单位税额或固定税额,是指征税对象计量单位直接规定应征税额,而不采用百分比的
42、形式的税率,它适用于从量计征的税种。 税率的延伸,即税收加征,是国家通过对一定税率基础上的征税进行加征从而加重征税对象负担的一种形式。(4)税目,它是征税对象的具体化,体现某一种具体的征税范围和广度。(5)计税依据,它是计算纳税额的根据。计税依据分为两类:从价税的计税依据是计税金额,如销售额、营业额、所得额、收益额;从量税的计税依据是计税数量,如重量、数量、体积、容积等。(6)纳税环节,是指征税对象在商品流转过程中应当征税的环节,(7)纳税地点,是指纳税人依法缴纳税款的地点,主要有以下的五种形式:就地纳税、营业行为所在地纳税、外出经营纳税、4、汇总缴库;5、口岸纳税。(8)纳税期限,是指纳税人
43、发生纳税义务后,税法规定其向税务机关缴纳税款的时限。纳税期限一般分为两种形式:一是按期纳税,二是按次纳税。(9)起征点和免征额,起征点是指税法规定的对征税对象开始征税的数额,课税对象没有达到起征点的,不征税;免征额是指税法规定征税对象总额中的免税数额。(10)违法处理,指对纳税人违反税法的行为,如漏税、欠税、偷税、抗税等违法行为,但未构成犯罪,或未履行纳税等级、申报义务的行为,税务机关所采取的惩戒措施。22、我国现行的税收管理体制(教材P100)税收管理体制是指划分中央与地方税收管理权限的制度,其总的原则是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我国现行的税收管理体制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1993年1
44、月 1日起实施,2001年4月28日修订,以下简称征管法)确定的。征管法中明确了税收立法权和税收执法权,该法明确规定,税收的立法权属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务院只有在其授权的情况下才能对税收问题作出规定。该法还明确规定,税法的执行机关只能是国家税务主管机关,在中央一级是指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在地方是指地方各级税务机关。23、我国目前税款征收的方式(教材P101)我国目前税款征收的方式主要有:1、查账征收。税务机关对于账簿、凭证、会计报表等核算制度比较健全,能够据以如实核实生产经营状况,正确计算应纳税款的纳税人,按照其提供的账表所反映的经营状况进行征收。2、查定征收。对于生产规模较小,账册不健
45、全,不能完整、准确提供纳税资料的纳税人,税务机关依据正常情况下的生产能力确定其应纳税收入或应纳税额。3、查验征收。税务机关对纳税人应纳税商品,通过查验数量,按市场一般销售单价计算其销售收入并据以征税的方式。4、定期定额征收。它是对一些不能准确计算营业额、所得额的小型工商户,由税务机关核定一定时期的营业额和所得额附征率,按照适用税率和所得税率计算应纳税额。5、委托代征。受委托的有关单位按照税务机关核发的代征证书的要求,以税务机关的名义向纳税人征收一些零散税款的方法。6、代扣代缴、代收代缴征收。代扣代缴是指持有纳税人收入的单位和个人从持有的纳税人收入中扣缴其应纳税额并向税务机关解缴的行为,即由支付
46、人在向纳税人支付款项时,从支付的款项中依法直接扣除税款并代为缴纳。而代收代缴是指与纳税人有经济往来的单位和个人借助经济往来关系向纳税人收其应纳税款并向税务机关解缴的行为,即由负有收缴税款的法定义务人负责对纳税人应纳的税款进行代收代缴。24、行政行为程序的含义与特征(教材P102)行政行为程序,从动态的角度讲,行政程序是指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行为的过程;从静态角度讲,行政程序是指行政行为的存在方式,即行政行为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和在时间上的跨度,包括行政行为的方式、步骤、次序、时限等不可分割的四部分内容。行政行为程序具有以下特征:1、行政程序是针对行政行为而言的,是行政主体行使国家行政权力、实施行政行
47、为的程序。2、行政行为与行政程序是矛盾统一体,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不存在没有程序的行为,任何程序又都是针对一定行为的程序。3、行政程序的基本是方式、步骤、次序、时限的有机统一。必须注意的是,同样是解决行政争议,行政复议程序属于行政程序,而行政诉讼则是司法程序。25、行政程序的类型(教材P102)行政程序的类型和行政行为的类型具有对应关系,主要有:1、内部行政程序和外部行政程序2、抽象行政程序和具体行政程序3、法定行政程序与自由行政程序法定行政程序,又称强制性行政程序或羁束行政程序,是指法律、法规明确设定并要求行政主体在行政过程中必须遵守的行政程序,行政主体违反法定行政程序会导致该行政行为有效性
48、的受损。自由行政程序,又称任意行政程序或自由裁量程序,是指法律、法规未明确设定,而由行政主体在法定权限范围内自由裁量或选择的行政程序。考察法定行政程序重在验证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考察自由行政程序重在验证行政行为的适当性。4、行政立法程序、行政执法程序与行政司法程序行政司法程序又称行政裁判程序,是指行政主体处理各种行政争议和纠纷的程序,它包括行政裁决。行政调解、行政仲裁、行政复议等程序。5、事前行政程序与事后行政程序事前行政程序是指行政行为实施前或实施过程中所应遵循的程序如行政处理决定中的调查程序、行政立法行为过程中的征求意见程序等(它包括了事中程序)事后行政程序是指行政行为实施后,为保证行政行为
49、的合法性和适当性而采用的行政程序,如行政机关内部的监督审查程序、下级向上级的汇报程序、行政复议程序等。有学者将事后行政程序局限在行政主体针对纠纷或争议作出裁判的程序,是不全面的。26、行政程序法的含义(教材P103)行政程序法,是指有关行政行为的程序的法律规范和原则的总和,它的调整对象是行政行为的步骤、方式、次序、时限。第三节行政救济规范27、行政复议的含义、原则和法律关系(教材P106-107)行政复议是指法定的国家行政机关根据行政相对人的申请,按照法定程序依法对引起争议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复查并作出裁决的活动。1、依据行政复议法,行政复议的主要原则有:合法原则,是指承担复议职责的行政机关,必
50、须依法定权限,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对行政相对人申请复议的具体行为按法定程序进行审查。合法原则要求:(1)复议主体必须是有法定权限的行政机关。(2)复议过程必须符合法定程序。(3)审理复议案件的依据必须合法。公正原则(包括公平和正确两方面),是指在行政复议中复议申请人和被申请人应是完全平等的。同时,复议中要确定事实准确、适用法律正确。公开原则要求:(1)复议所依据的法律规范要公开;(2)复议的整个过程要公开,受理过程、证据材料都应公开;(3)行政复议决定及决定的法律救济途径公开。及时原则,是指行政复议机关应按法定期限尽快受理申请,尽快作出处理决定。便民原则,是指复议机关应在复议过程中创立
51、条件,尽量方便申请人,减轻申请人的负担,不得收费。合法性与适当性全面审查原则,是指行政复议应对被申请复议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全面审查,不但审查其合法性,而且也审查在自由裁量时的行为的适当性;不但审查其事实证据,而且审查其法律依据。合法的具体行政行为应当具备:证据确凿,适用法律法规正确,符合法定程序三个条件。一级复议原则,是指行政复议后,倘若复议申请人对复议决定不服,通常情况下只能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不得再次申请复议。复议期间具体行政行为不停止执行原则,是指复议期间一般不停止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可以停止执行:被申请人认为需要停止的;行政复议机关认为需要停止的;申请人申请
52、停止执行,行政复议机关认为其要求合理的,决定停止执行的;法律规定停止执行的。2、行政复议的法律关系,是指在行政复议中,行政复议机关与复议参加人以及其他参与人之间,为了解决行政争议,根据行政复议法律规范而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行政复议机关,是指依照行政复议法履行行政复议职责的行政机关。行政复议机关在行政复议中起主导作用,是行政复议活动的核心。行政复议参加人,是指参加行政复议活动并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当事人,以及与当事人地位相近的人,其基本特征是必须具备法律赋予的资格,必须参加行政复议活动的全过程。行政复议参加人包括申请人、被申请人、第三人和复议代理人。28、行政复议的受案范围(教材P107-108
53、)一、对以下两类具体行政行为不能申请复议1、对行政机关的内部行政行为不服的。2、不服行政机关对民事纠纷作出的调解或者其他处理的(可以依法申请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二、对行政机关的抽象行政行为,不得申请行政复议。但是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某些“规定”不合法,在对具体行政行为申请复议时,可以一并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审查申请。这些规定包括:第一、国务院部门的规定;第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的规定;第三乡、镇人民政府的规定。但这些规定不包括国务院部、委规章和地方人民政府规章。也就是说,可以“一并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审查申请”的,只有“红头文件”等其他规范性文件,不包括行政
54、立法文件。三、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不服都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例如:对行政机关作出的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行政拘留等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这里的行政争议的焦点是针对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行为。对行政机关作出的限制人身自由或者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等行政强制措施决定不服的。这里的行政强制措施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二是对财产的行政强制措施。对行政机关作出的有关许可证、执照、资质证、资格证等证书变更、中止、撤销的决定不服的。对行政机关作出的关于确认土地、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
55、海域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决定不服的。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合法的经营自主权的。认为行政机关变更或者废止农业承包合同,侵犯其合法权益的。认为行政机关违法集资、征收财物、摊派费用或者违法要求履行其他义务的。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行政机关颁发许可证、执照、资质证、资格证等证书,或者申请行政机关审批、登记有关事项,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办理的。行政机关拒绝颁布许可证和执照,或对申请不予答复,是一种不作为行为。不作为行为与作为的行为一样,都可通过复议或行政诉讼得到救济。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受教育权利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履行的。申请行政机关依法发放抚恤金、社会保险金或者最低生活保
56、障费,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发放的。29、行政复议的程序(教材P109-110)1、申请与受理(教材 P109)行政复议法第9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自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六十日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但是法律规定的申请期限超过六十日的除外。行政复议法特别注明: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正当理由耽误法定申请期限的,申请期限自障碍消除之日起继续计算。申请复议可以书面提出,也可口头提出,相对人提出复议申请后,行政复议机关依法应于收到复议申请书之日起5日内进行审查,如果复议申请书不符合要求,或者应提供的证据材料不充足,复议机关应将复议申请书发还给复议申请人,限期补正。如
57、果申请人过期未补正的,视为未申请。2、审理与决定(教材 P109)行政复议机关对受理的行政争议案件进行合法性和适当性审查的过程,必须全面审查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事实和规范性文件,不受复议申请范围的限制。行政复议原则上采取书面审查的办法。复议过程中被申请人不得自行向申请人、其他有关组织或者个人收集证据。申请人因被申请人改变其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或因其他原因要求撤回复议申请的,必须在复议机关作出复议决定前向复议机关提出,经复议机关同意并记录在案后,方可撤回。撤回行政复议申请的,行政复议终止。行政复议决定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决定维持。具体行政行为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法规、规章和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正确,符合法定权限和程序,证据确凿,在法定幅度内行使自由裁量权准确,复议决定维持。决定限期履行。被申请人确有不履行法定职责,决定其在一定期限内履行。决定撤消、变更。行政复议机关认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决定撤消、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版企业核心人员保密义务协议版B版
- 物流部工作计划
- 2024年中小企业科技研发项目合作协议3篇
- 做好工作计划7篇
- 小区垃圾分类调查报告
- 作文教学计划
- 环保企业2022年终总结
- 感恩父母演讲稿【范文10篇】
- 学校辞职报告合集15篇
- 担保公司项目商业计划书
- 甘肃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笔试题库
- 小学校门口突发问题应急预案(5篇)
- 双方共同招工协议书(2篇)
- 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2》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工程经济与管理》2023-2024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代号:1141)
- 客车交通安全培训课件
- 医院劳务外包服务方案(技术方案)
- 2023年肝糖原的提取鉴定与定量实验报告
- 2012雷克萨斯lx570lx460原厂中文维修手册
- 主要原材料价格趋势分析图
- 10kV无功补偿装置安装施工技术措施要点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