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河南气候与农业概述赵方聪222011326032005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农村区域发展一班摘要:充足的光、热、水资源和肥沃的土地,为河南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河南凭借气候优势和地理优势成为农业大省和主要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但高频率,范围广,危害重的气候灾害气象也对农业经济带来了直接而又严重的影响,分析研究农业与气候的关系以及对气候灾害的不利影响的治理措施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参考了相关气候资源的研究,从河南地区的光照,太阳辐射,降雨量,蒸发量,湿润程度方面介绍河南气候特征并分析与气候形成有关的因素,描述了河南在此气候特征下形成的农业生产状况与气候的关系以及气候带来的
2、不利影响,提出了应对气候灾害的主要预防治理措施。关键词:气候特征农业特征灾害防治ThesummaryrelationbetweenclimateandagricultureinHenanZhaoFangcong222011326032005SouthwestChinaNormalUniversitytheCollegeofAgronomyandBiotechnologyRuralRegionalDevelopmentAbstract:Adequatelight,heat,waterandfertilelandlayagoodfoundationforthedevelopmentofagricu
3、ltureinHenan.Henanbecomesamajoragriculturalprovinceandthemainhigh-qualityagriculturalproductionbasewiththeclimaticandgeographicadvantages.However,highfrequency,widerangeandheavydamageofmeteorologicaldisastersbringaboutadirectandseriousimpactontheagriculturaleconomy.Analyzingtherelationshipbetweenagr
4、icultureandclimateaswellasmeasurestopreventtheadverseeffectsofmeteorologicaldisastershasanimportantsignificanceonagriculturalproduction.ThisthesisreferringtothestudyofclimateresourcesnotonlyintroducesclimaticcharacteristicsinHenanintherespectofsolarradiation,precipitation,evaporationandmoisturelevel
5、butalsoanalysesfactorsrelatedtoformationoftheclimate.Additionally,itdescribescharacteristicsofagriculturalproductionandnegativeinfluenceofclimate.Preventionandcontrolmeasuresarealsoputforward.Keywords:climaticcharacteristicsagriculturalfeaturesdisasterprevention1 .河南省地理位置河南,简称"豫",因大部分地区位于黄
6、河以南而得名,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发源地。河南位于我国中部偏东、黄河中下游,处在东经110°21/116°39,北纬31°23'36。22'之间,东接安徽、山东,北界河北、山西,西连陕西,南临湖北,呈望北向南、承东启西之势。东西长约580公里,南北长约550公里。全省土地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17位,占全国总面积的1.74%)。河南省地处我国地势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的过渡带,西部山地绵延起伏,海拔高千米以上,东部为平原,海拔在百米之下。北、西、南三面太行山脉、伏牛山脉、桐柏山脉、大别山脉沿省界呈半环形分布;中、东部为华北平原南部;西
7、南部为南阳盆地,跨越黄河、淮河、海河、长江四大水系,山水相连。2 .河南气候特征河南省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地区,具有亚热带和暖温带的气候特征,属暖温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北部为暖温带,面积约占全省面积的70%,南部为亚热带。影响河南气候形成的大气环流主要是季风环流,夏季多吹偏南风,冬季多吹偏北风。由于受季风气候影响,加之南北纬度不同,东西地形差异明显,气候的地区差异较大,干旱、风涝、冰雹等气象灾害频繁严重。河南气候的基本特征为: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少雨雪,春季干旱多风沙,夏季炎热降水多,秋季晴朗日照长的特点;雨热同期。各地年内气温和降水的季节性变化趋于一
8、致,冬季气温低降水少,夏季气温高降水多,高温期与多雨期同步出现,从降水变率上看,雨量比较稳定,同时与农作物需水高峰期相一致,对农业生产较为有利,且提高了水热资源的利用率;气候多样。河南气候类型复杂多样,有山地、平原、丘陵之分,所以各地气候资源也不尽相同。2.1 光照和太阳辐射河南省南部冬春季节雨水较多,而夏季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多晴朗天气。全省实际日照时数在20002600h之间,各地年平均日照百分率在45%60%之间。其分布趋势为北部多于南部,平原多于山区。黄河以北大部在24002600h,西部山地为2000h,其余地区都在20002400h。河南省全年太阳辐射量在113510.7KJ/Ci
9、tf,太阳辐射量最高值出现在夏季、与气温最高、降水量最多同期,对农作物生长十分有利。各地区之间的差异比较明显。如信阳的固始县比北部的安阳偏多33.7KJ/cm2o从时间上看也有明显的变化,最低月值出现在12月,全省大部分地区不到25.1KJ/Cm2;最高月值处在夏季(北部出现在6月,南部出现在7月),一般均在54.4KJ/Citf以上2.2 温度河南省年平均气温一般在12.815.5C之间。分布趋势南部高于北部,东部高于西部。豫西山地和太行山地,因地势较高,气温偏低,年平均气温在13c以下;南阳盆地因伏牛山阻挡,北方冷空气势力减弱,淮南地区由于位置偏南,年平均气温均在15c以上,成为全省两个比
10、较稳定的暖温区。全省冬季寒冷,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在0c左右(南部在0c以上,如信阳为2.3C;北部在0c以下,关B州为-0.3C)。春季四月气温上升较快,豫西山区升至1314C,黄淮平原可达15c左右。夏季炎热(7月),平均气温分布比较均匀,除西部山区因垂直高度的影响,平均气温在26c以下外,其他广大地区都在2728c之间。秋季气温开始下降,10月平均气温山地下降到1314C,平原下降到1516C,而南阳盆地和淮南地区都在16c以上。全省A10c的活动积温在43005000c之间。全省无霜期大致在190230d之间。豫西山地的卢市等地,无霜期最短,平均不到200d,尤其卢市只有184d。南
11、阳盆地和沙河以南地区,无霜期较长,平均都在220d以上,尤其位于伏牛山南坡的西峡,无霜期可达237d。其他地区在200220d之间。河南省各地年平均地温悬殊不大,一般为1517C。北部略低,南部稍高。各月平均低温与年平均地温均略高于相应地区气温。一般在11月下旬出现冰冻,2月下旬与3月上旬解冻,最大冻土层深度2030cm。1月份地面平均温度北部在0c左右,南部信阳在2c以上。7月份地面平均温度在30c左右,南北相差不大,1月与7月相差30c以上。1月份5cm以下平均地温多在0c以上;7月份5cm以下平均地温大部分均在30c以下,且越深相差越小,各月份悬殊也越小。2.3 降水量冬季,受蒙古高压影
12、响,处于高压的东南部的我省盛行偏北风,常常造成河南冬季天气干冷,雨雪稀少。夏季,我国广大地区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所盘踞,我省位于副高的西部,故盛行偏南风。由于它来自副热带海洋,带来了大量暖湿空气,与北方冷空气相遇时,往往产生大范围降水。春、秋季是冬季风和夏季风相互转换的过渡季节,这时期蒙古高压和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北对峙,我省各地风向多变,冷暖交替出现。不过,春、秋季的大部分时间,我省以冬季风的影响为主,特别是初春和晚秋更是如此。我省北中部地区受蒙古高压的影响,造成春旱和秋旱。而豫南地区往往是西伯利亚干冷气团与南方暖湿气团的交接处,出现静止锋,所以该区春、秋多低温阴雨天气。河南的降雨与气温同步,
13、多年平均降雨量为784.8mm,年降雨总量为1296亿立方米,并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淮河以南地区10001400mm,黄河沿岸和豫北平原仅600700mm,其他地区在7001000mm之间。因受季风影响,降雨年内很不均匀,雨量集中在6、7、8月,约占全年降雨量的50%60%,而且降雨强度大,在多暴雨区如鲁山和太行山、伏牛山东麓一带,常造成洪涝灾害。冬季全省降雨量都很少。黄河以北和豫西伊洛河流域,秋季降雨多于春季;北纬33°以南地区,春季降雨大于秋季。降雨量年季变化大,丰水年和干旱年降雨量相差达2.53.5倍,年降雨量的变异系数淮南和豫西山区为0.25,淮河流域以及豫东平原大部分地区
14、为0.30,豫北为0.350.40。2.4 蒸发量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黄河以南,由淮南的900mm向北递增到1100mm;黄河以北,由1100mm增至1400mm。月最小值出现在12月,最大值豫北出现在6月,豫南为8月。年陆面蒸发量有随降雨量增加而增加的趋势。淮南雨量多,陆面蒸发量多年平均值达700mm,为全省最高区,中部为600mm,豫西、豫北为500mm。蒸发量年际变化不大,这主要是受太阳辐射、温、湿、风、气压等年际变化不大的气候条件的制约所致。2.5 湿度表征一地区的气候干湿程度,通常一降雨量与可能蒸发量之比(即湿润系数做指标,以K表示)来衡量。河南省年湿润系数分布,南部大,北部小,同纬
15、度西部山区大于东部平原。大致驻马店和新蔡以南地区的K值普遍大于1.0,气候比较湿润,水分收入大于支出;黄河两岸及以北地区K值小于0.6,水分支出大于收入,气候比较干燥。湿度系数的季节变化,除淮南外,各地冬、春季降雨量小,各月K值均小于0.8;自春季到夏季,随着降雨量的增加,各地月湿润系数也相应增加,特别是盛夏7、8月,最大湿润系数达2.3(如南阳);秋季9、10月随着降雨量的迅速减少,湿润程度逐渐降低,各地湿润系数多小于0.6,回复到半干旱状态。气候及是一种环境因素,又是一种自然资源。它影响农业生产是多方面的。首先,生物体的生命过程在外界环境下完成。气候环境的变化与生物体的生长发育的要求相一致
16、时,生物体生长良好;气候环境的变化超过了生物体所能忍受的极限时候,生物体的生长受到阻碍。其二,气候和土壤作为资源,为生物体直接或间接地提供所需要的能量和物质。其三,气候条件中的光,热,水,气等的不同组合,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不同。其四,气候条件与其他自然条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通过气候条件影响其他自然条件而影响农业,继而反馈与气候条件,从而进一步影响农业生产。3 .农业概述河南省气候兼有南北之长,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境内绵延起伏的山脉和黄河、淮河水的滋养,使中原大地物产丰富,名优农产品众多。充足的光、热、水资源和肥沃的土地,为河南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河南是农业大省,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均
17、居全国前列,是全国重要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耕地面积为687.1万公顷,仅次于黑龙江省,名列全国第二。总播种面积达1207万公顷,其中主要是种植粮食作物,是全国粮食产量超过3000万吨大关的三个省区之一。2010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到1087.4亿斤,连续10年居全国首位,新增粮食产量占全国增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小麦、芝麻、黄红麻产量居全国第一位;棉花、油料、烟叶产量居全国第二位。河南省小麦种植面积大,占粮播面积的54%,产量一直占全国的20%以上,高居全国第一。玉米是仅次于小麦的第二大粮食作物,是河南最主要的秋粮作物。薯类作物是河南第三大类粮食作物,是一种较为重要的秋粮作物。水稻是河南省的第四大
18、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占全省粮播面积的4%,其产量占总产量的8%。大豆在河南的播种面积和产量仅次于黑龙江省,由此河南成为我国第二产豆大省。棉花是河南第一大类经济作物,总产量居全国第二位,已成为河南农业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烟叶是河南省仅次于棉花的第二大类经济作物,总产量一直居全国首位,是全国规模最大的烟叶生产基地。4 .河南主要气候灾害类型河南地处我国中东部的中纬度内陆地区,气候存在着自南向北由北亚热带向暖温带气候过渡、自东向西由平原向丘陵山地气候过渡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期、气象灾害频繁、复杂多样的特点。农业自然灾害可以依据形成的气象因素分为4种类型:温度过高、过低对农业生产造成的
19、气象灾害,降水过多、过少对农业造成的气象灾害,风力过大造成的农业气象灾害,综合气象要构成的农业气象灾害。主要农业灾害有旱灾、涝灾、风雹灾、低温冷冻灾、虫灾、病害等。4.1 干旱干旱是河南省农业生产中最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大范围的干旱常造成农作物严重减产甚至绝收,对农业生产影响严重。19901999年,全省平均每年受灾面积292.8万公顷,成灾面积194.9万公顷。19961999年旱情资料表明,河南粮食产量受各类灾害影响的总损失量平均每年约为742万t,因旱灾减产粮食平均每年为375万t,占各类气象灾害总损失量的50%,每年因旱灾造成的农业经济损失达55.4亿元,直接经济损失约为59.8亿元。
20、在考虑预防干旱的对策时,结合我省情况,可采取以下措施:(1)要重视水土保持工作,千方百计截流蓄水,减少地表径流。丘陵坡地应抓好水平梯田的整修和建设,绿化荒山秃岭,严禁在山区毁林种田提高植被覆盖率。增施有机肥料,培肥地力,改良土壤结构。狠抓以蓄水保水为中心的耕作和农田管理措施,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巩固和扩大现有农田水利工程的旱涝保收作用。有条件的地方应当扩大农业水利工程的投资,发展灌溉业,推广喷灌和满灌技术。(2)合理调整、安排农时农事,避开干旱。在深入做好农业气候分析工作的基础上,调整耕作制度和作物分配可以避开或减轻干旱的危害。(3)树立大农业思想,调整农业结构,农林牧合理布局,整合开发。依据
21、地形、海拔高度、降水条件统筹规划,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粮则袱,保持生态平泄。4.2 雨涝河南雨涝灾害多发生在春夏秋降水较多的季节,由连阴雨和暴雨形成,大雨、暴雨或连续性降水常常引起河水泛滥、江河湖坝坍塌,使大面积农田被淹、作物被毁,最终使作物减产或绝收。19782005年全省平均雨涝受灾面积为1346千公顷,占农作物受灾总面积的四分之一。近年来,全省雨涝受灾面积呈上升趋势。1991、1996、1998年受涝农田面积较大,在150万公顷以上,其中1998年受涝面积283万公顷。1996年以来全省因涝灾平均每年减产粮食约150万t,占各类气象灾害粮食总损失量的20%,农业经济损失达34.8亿元,
22、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7.9亿元。预防和减轻湿涝危害的主要工作是减少洪水和排除积水,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1)修水利,完善排洪排涝系统。疏通河道和水渠广修建水库和拦洪蓄水、泄洪排涝工程,尽可能减少农田积水,并尽快排出积水。(2)提高植被覆盖率。不断提高丘陵山区的植被覆盖率,狠抓水土保持,减少平原、低洼地的洪水量,减轻湿涝危害(3)农业操作时要防涝深耕细作,多施有机肥料,改善土壤结构,增加耕层厚度和土壤的渗水能力,.可缓解湿涝的危害。低洼易涝区应选择耐涝作物(如水稻、高梁等)和抗涝品种。4.3 风雹风雹是河南一种常见的灾害,局地性强,危害性大。常出现在晚春至初夏,此时正值农作物成熟收获的关键时节。1
23、0年来每年因风雹灾害造成的全省受灾面积为90.2万公顷,成灾面积为58.6万公顷。尤以1998年受灾面积最大,为164.7万公顷。全省因受风雹灾害影响每年损失粮食约143万t,占各类气象灾害总损失量的19%,农业经济损失为25.8亿元,直接经济损失达30.5亿元。抗冰雹灾害的一些对策:(1)种植抗雹作物把握降雹的地域分布规律,合理布局农作物,在多雹区种植较为抗雹的作物。(2)人工消雹研究雹云的生消规律,及时判断识别雹云;采用人工消雹减轻雹害。(3)注意做好灾后的补救工作应根据不同作物,不同生育期决定是否翻种和恢复生长,抓紧时机中耕培土,控制倒伏,破除土壤板结,提高地温,追施肥料,促使受害作物迅速恢复生长。4.4 低温低温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弓形体病性巩膜炎的临床护理
- 调研新质生产力
- 头部震颤的临床护理
- 2025年一级建造师之一建水利水电工程实务练习题(二)及答案
- 新质生产力峰会
- 神经胶质母细胞瘤的临床护理
- 用好新质生产力
- 2025设备租赁合同写作格式
- 2025倾力湖南省娱乐酒店商业行业劳动合同模板
- 陕西中考数学试卷真题及答案b卷
- 贷款资料真实性承诺书
- 劳动法PPt-课件资料
- 中考英语补全对话135个必背句型
- 心理社会评估健康评估本科课件
- 结构化思维与表达课件
- 体育心理学(第三版)课件第八章运动技能的学习
- 深信服SDWAN产品介绍
- JT∕T 1431.3-2022 公路机电设施用电设备能效等级及评定方法 第3部分:公路隧道照明系统
- 行政事业单位公务卡使用管理办法模板
- 水利水电工程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
- 基于新公共服务理论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