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1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2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3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4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四年级语文课内阅读第一课观潮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 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 一条白线,人们又沸腾起来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 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浩浩荡荡 )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 ),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1、这段话是按照( 由远及近 )顺序来写的。(A、由远及近B、由近及远)。2、这段话从(形状)、(声音)

2、两方面来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3、这段中分别把浪潮比作(白线)、(水墙)和(战马)。4.画波浪线的句子写得好吗?为什么?答:该句子写得很好。因为它形象地写出了大潮发出的巨响和浩大的声势。5.观潮以总分结构独具特色,而这篇文章按照记叙文的常见形式先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这篇课文的结尾与观潮的开头异曲同工,赞美了钱塘江大潮的是(天下奇观 )。第三课鸟的天堂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边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起来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

3、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1、给画“一一”的句子加标点。2、选出该段中的一对反义词( 静寂)-(热闹)3、这是作者第( 二)次来到“鸟的天堂”,看到鸟飞的热闹情景。4、这段话中描写鸟的形态的词有( 大的)、(小的),描写鸟的颜色的词有( 花的)、(黑的),描写鸟的 动作的词有(站)、(飞)、(扑)。三个“有的”构成了排比句写出了鸟的各种( 姿态 或动作),让我们 感受到了鸟的天堂里鸟的生活的(快乐),表达了作者对鸟的天堂的( 热爱)和(赞美)之情。5、从这段话中,我们不仅知道了鸟的( 种类)多、(数量)多,还能感受到它们在这里生活得( 自由 自在 )。6、这段话是(

4、动)态描写。第五课古诗两首1、默写题西林壁、游山西村,解释诗的含义。2、题西林壁是苏轼在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诗人分别从(横)、(侧)、 (远)、(近)、(高)、(低)这几个角度观察了庐山。苏轼字( 子瞻),(宋)朝人,号(东坡居士 ),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3、题西林壁中“题”的解释:(书写、题写)4、山穷水复疑无路中的“疑”的解释:(以为、怀疑)5、题西林壁这首诗告诉我们:想要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这是第(三)句和第(四)句诗所表达的含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让人想起一句俗 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6、游山西

5、村的作者是( 宋)代的(陆游),诗人以(游)字贯穿全诗,诗中( 足)字写出了农家 款待客人用尽其所有的盛情。表现农家热情好客的诗句是“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诗句的最后一句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许多事情看似无望,实则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7、昨天晚上,小红在做数学题是,尽管不断思考,还是找不到正确的思路,爸爸走过来,给她做了指点,她很快 解出了这道难题。这真是“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第六课爬山虎的脚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 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 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 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哪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

6、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1、在文中的括号中填上合适的词语2、根据选文写出“嫩”的意思嫩红:颜色浅嫩叶:初生而柔弱3、爬山虎的叶子有哪些特点?答:(叶子新鲜;叶尖而一顺儿朝下;叶子在墙上铺的均匀,即没有重叠的起来的,也没有空隙。)4、文中画横线的语句中,你体会到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答: 仔细观察; 连续观察爬山虎的脚 触 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 成小圆片,巴 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 拉一把,使它紧 贴 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1、用横线画出第二句的动词。2、你认

7、为这些动词之间是什么关系?(答:因果关系)3、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答:拟人的修辞方法)4、爬山虎的脚上的细丝触着墙后先是(直的)的,后变为( 弯曲)的了。第七课蟋蟀的住宅蟋蟀盖房子大多是在十月,秋天初寒的时候。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搬掉较大的土块。它用强有力的后足踏 地。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工作做得很快。蟋蟀钻在土底下干活,如果感到疲劳,他就在未完工的家门口休息一会儿,头朝这外面,触须 轻微的摆动。不大一会儿,他又进去继续工作。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看得有些不耐烦了。1、“它用前足扒土”的“扒”字的读音和字义分别是()和( 刨开、挖 )。2、找出第一段中写蟋

8、蟀建造住宅的动作的词:(扒)、(搬)、(踏)、(推)、(铺)。3、“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看得有些不耐烦了。”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答:蟋蟀不辞辛苦挖它的住宅,非常勤劳。“我”是一个非常热爱研究昆虫的科学家.4、蟋蟀的住宅内部特点是(简朴)、(清洁)、(干燥)、和(卫生),外部特点是(向阳)、(隐蔽)、(有门)和(有平台 )。5、蟋蟀的出名是因为它的( 唱歌)和(住宅)。6、选择恰当的关联词A :蟋蟀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B:(因为)它的工具是那么简单,(所以)人们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C:蟋蟀(宁可 )自己一点一点挖掘,(也不)肯随遇而安。4、修辞:A:在四周很

9、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拟人 )B:蟋蟀有特别好的工具吗?没有。(设问 )C: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比喻)D: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夸张)第九课巨人的花园“喂!你赶快滚出去! ”巨人大声叱责。小男孩没有拔腿逃跑, 却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不知怎的,巨人看着他的眼神,心里感到火辣辣的。这个小男孩在树下一伸手,桃树马上绽出了绿芽,开出许多美丽的花朵。“敖!是这么回事呀! ”巨人终于明白,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它不仅抱住了那个孩子:“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要不是你提醒,春天将永远被我赶走了。谢谢你!”1、解释词语叱责:大声地斥责。

10、任性:放任自己的性子,不加约束。2、为什么说“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答:因为有了孩子,才有希望,才有快乐。3、巨人看着小男孩的眼神,为什么心里火辣辣的?他从小男孩的眼里读懂了什么?答:看到小男孩清澈的眼睛,巨人为自己的冷酷、任性而感到羞愧,所以心里火辣辣的。他从小男孩的眼睛里读懂 了温情、读懂了爱。|4、本文是一篇(童话)。作者是(英)国作家(王尔德)。本文显著特点是运用( 对比)的方法展开故事情节,从中揭示了(快乐要与大家分享才会感到无比幸福)的道理。5、“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园 )和孩子们(中间),感到(无比的幸福)。”这是文章的中心句。第十一课去年的树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

11、儿。接着,他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唱完了歌,鸟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1、文中的两个“看”字,让人产生无穷的遐想。第一次“看”,是“鸟”费尽周折,终于找到了好朋友树,它仿佛在说:(“树朋友,我终于找到你了,我来给你唱歌了!”)第二个“看”,是鸟儿实现了自己的诺言,仿佛在说(“树朋友,我唱的歌你听到了吗?再见了朋友。”)2、你从这两个“看”字中读出了什么?答:我从中能够感受到鸟儿对树无比深情和留恋,感受到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3、我还知道表示“看”的字有(瞅)、(瞧)和(望)。4、去年的树作者是( 日本)国作家(新美南吉)。这篇童话通过( 对话 )展开的故事情节。推动故 事的发展。全

12、文共有四次对话。第一次是( 鸟儿)与(树)的对话;第二次是( 鸟儿)与( 树根)的对 话;第三次是( 鸟儿)与(门先生)的对话;第四次是( 鸟儿)与(小女孩)的对话。这四次对话,构成 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占美了高尚的、令人感动的( 友情)。5、读了这段话,你想对小鸟说什么?答:你真是一只重感情的小鸟,我很欣赏你的这种做法。第十三课鹅鹅的步态,更是傲慢了。大体上与鸭相似,但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 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它常傲然地站着,看见人走来也毫不相让;有时非但不让,竟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1、用“”画出本段的中心句2、作者在这段中主要运用了( 拟人)的修辞方法,

13、好在哪里? 答:形象地突出了鹅傲慢的特点。3、这段话从(鹅的步态)和(见人不让还咬你一口 )两个方面写了鹅( 傲慢)的特点。4、这段话中将鹅的步态与( 鸭)进行了对比,突出了鹅的(傲慢)。5、你喜欢这只鹅吗?为什么?答:我不喜欢这只鹅。因为不管是动物也好,是人也好,太傲慢了,不好相处。6、作者还用(京剧里的净角出场 )来比喻鹅的( 步调),不仅形象生动写出了鹅(步调的从容),更显示出了鹅的步伐中透出的不可一世的傲慢。7、作者在课文中重点表现白鹅的性格特点是(高傲),主要采取了( 对比、反问 )等修辞方法。“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 叫声)、(步态)和(吃相)中”,这句话是文章的( 中心句 ),

14、起( 统领全文 )的作 用;又是( 过度)句,不仅承接上一句,还引起下文对鹅的描写。第十五课猫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很乖。它会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 与不过问。可是,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说它贪玩吧,的确是 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可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响动,又是多么尽职。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 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者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 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它还会丰富多腔的叫唤,长短不一,粗细各异,变化多端。

15、在不叫得时候,它还 会咕噜咕噜地给自己解闷。这可都凭它的高兴。她若是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也一声不出。它什么都怕,总是藏起来。可是他又那么凶猛,不要说见着小虫和老鼠,就是遇上蛇也敢斗一斗。1、用“一一”画出文中的中心句。2、猫的古怪性格体现在哪几个方面?答:三个方面:有时特别老实,有时又特别贪玩,有时又非常尽职;高兴时极其温柔,不高兴时又极其冷漠;有时无比勇敢,又是由无比胆小。3、“屏息凝视”的含义是什么?突出了什么?指屏住呼吸,聚精会神地看。写出了毛等老鼠的决心和耐心。突出了毛的尽职尽责。1、你想对这只古怪的猫说点什么?答:你太可爱了,我喜欢你。2、描写猫的叫声的词有:(丰富多腔、长

16、短不一、粗细各异、变化多端)3、“小梅花”指的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指猫的爪印。表达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4、用自己的话概括第二段的主要内容:答:写猫高兴时极其温柔,不高兴时极其冷漠。8、猫的作者是著名作家(老舍),原名(舒庆春),字( 舍予 )。他笔下的猫性格有些(古怪), 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时特别( 老实),有时又特别(贪玩、尽职 );二是高兴时( 温柔可亲 ),不高兴时 又( 一声不出 );三是有时无比( 英勇),有时又无比( 胆小)。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猫的( 喜爱) 之情。第十七课长城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

17、来。单看着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是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1、划线句子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过度句。承上启下的作用。2、那些动词说明已经来到了长城?答:站、踏、扶。3、“很自然的想起”体现作者一种怎样的感情?答:作者被长城的雄伟气魄所震撼,民族自豪感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油然而生。4、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多少)表示无数,包含了作者无数的感慨;(前不见头,后

18、不见尾 )突出了长城的长,与文章开头(一万三千多里)相呼应;(才)字在这里表示长城的建成是多么的不容易;整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无限赞叹)之情。第十八课颐和园1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 风景,即千幅画没有那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2走完长廊,就来到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

19、宫殿,就是排云殿。3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掩盖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上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向东眺望,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1、文中能表现有人心情舒畅的词语是什么?答:神清气爽。2、第一段重点描写了(长廊),突出长廊的(长)和(美)的特点。文中用表示颜色的词体现(美),用具体数字“七百多米”来说明长廊的(长)特点。为了突出这一特点,作者先介绍了(柱子)、(栏杆),再介绍(横槛)(花木)。(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即

20、千幅画没有那两幅是相同的。)抓住每间横槛上五彩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抓住长廊的风景宜人的特点,从外部介绍。3、“几千幅画没有那两幅是相同的”说明画( 多且内容各异)。|4、请用横“”画出各段中的过渡句。在文章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点明(游览的行踪):5、第一段中,有些动词记述了游览的过程,请写出来:(进了)、(绕过)、(来到)。第二段中用(走完)、(来到)。第三段用(登上)、(站)。6、画“”的句子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7、第二段描写了来到(万寿山脚下),看到(佛香阁)和(排云殿)。观察

21、顺序是(从上到下)。8、第三自然段描写站在 (佛香阁的前面)看到的颐和园的景色。 分别写了 (树丛)、(屋顶)、(宫墙),重点描写(颜 色),突出(色彩的美丽)。9、耸立的意思是:(高高的直立),从“耸立”这个词中能体会到(佛香阁的高大),从“一排排”这个词中能体会到(排云殿占地面积大)。10、作者在写“佛香阁”和“排云殿”时用了相同的写法:都是先(具体描写特点),再(点明名称)。11、第三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写出了( 昆明湖)的美景,第一句先写了( 静态)时的美,第二句写了( 动 态)时的美。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和动静结合的写法来描写昆明湖“静”和“绿”的特点12、从“滑”字能体会到什么?换

22、成“划”字好吗?为什么?答:更加突出了昆明湖的“静”。与前面一句“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相衬托,一静一动,更加突出了湖水的静。不好。因为“滑”指在表面滑过,“划”指在水中划过,“滑”字更能体现湖水的静。13、作者根据( 游览)顺序先后游览了(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几处景物的特点,都突出了景色(美)。课文的开头和结尾( 呼应),表达了作者的( 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14、课文运用动词体现游览的顺序:进了(颐和园的大门)-> 绕过(大殿)-> 来到(有名的长廊)-> 走完(长廊)->来到(万寿山脚下)-> 登上(万寿山)-> (从万寿山)下来 -&g

23、t; (长长的石桥)合理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把景物特点写具体、形象。15、”游船、画舫在湖面上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的句子中通过描写“游船、画舫”反衬出昆明湖的(静的特点)16、选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本文通过对北京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长廊、石桥等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17、画舫:装饰华美的专供游人乘坐的船。隐隐约约:看起来或听起来不很清楚,感觉不很明显。姿态不一:样子 各不相同。葱郁:葱茏。耸立:高高的直立。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等异常华丽,光彩夺目。神情气爽:形容人头 脑清醒,精神爽快。18、缩写句子:(1)、北京的颐和

24、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2)、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3)、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第二十课古诗两首1、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作者是( 唐)朝的(李白)。在诗中(李白)(谁)送(孟浩然)(谁)去(广陵)(地方)。诗的前两句( 叙事 ),后两句(写景)。(写景、叙事)这首诗描写了( 春天送别好友 时的情景),表达了诗人( 对朋友的依依惜别 )的思想感情。3、送元二使安西的作者是( 唐)朝的诗人(王维)。这首诗描绘的是( 王维)在( 渭城 )送( 元 二)去( 安西)的情景。诗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5、。 ”)表达了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从(青 青)、(柳色新)两个词语可以看出诗人送别朋友的时间是( 春)季节。4、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在内容上的共同之处是(都是送别朋友,表达对朋友依依不舍之情)。第二十一课搭石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秋凉以后,人们早早地将搭石摆放好。如果别处都有搭石,唯独这一处没有,人们会谴责这里的人懒惰。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 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在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才肯离去。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头,踩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人们走搭石不能

26、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 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1、这两段话围绕那句话写的?用“”划出来。2、说说你对“紧走搭石慢走桥”这句话的理解。答:走搭石是要走得快才能保持平衡,过桥时不能太急,要慢一点儿。3、从文中划线部分的句子可以看出那里的人们( 友好、团结)4、用“”画出“给人画一般的美感”的句子。第二十二课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1、1999年9月22日,早晨7时30分,阳光洒满了美丽的杭州市,桂树还没有开花,晨风中已

27、经飘来甜丝丝的香 气。2、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然而,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又谈何容易。如果没有亲缘关系,大约在十万人里才有可能找到一个合适骨髓的人。小钱是幸运的,几经辗转,终于在 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3、在同一时刻,海峡彼岸的台湾花莲慈济医院,骨髓移植专家李博士正不履匆匆地走进手术室。一位青年躺在病床上,等候着他来抽取骨髓。就在昨天,一场里氏7.3级大地震袭击台湾。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4、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 轻)年没有受伤,他的家人

28、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但是,他知道,在 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5、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此时此刻,跑到(空 旷 宽敞)的地方才算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振 震)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6、小钱得救了。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也许,小钱和这位台湾同胞永远不会见面, 这并不重要,因为两岸同胞的心是连在一起的。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问题:1、这里的“即将调零的含苞

29、的花朵”是指( 年轻人的生命)。2、在文中有两组反义词,它们是( 凋零绽放,苍白红润 )。3、从加点的两个词语中 (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我读懂了救活年轻人的办法(只有一个)。4、课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1999 )年(9 )月(22 )日,(杭州)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青年冒着生命危险,捐献骨髓,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5、(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这句话体现了什么?答:体现小钱对生命的渴望;6、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这句话体现了什么?

30、答:体现了台湾青年一心只为他人的优秀品质;李博士不顾个人安危、急他人之所急的高尚医德。7 .如果没有亲缘关系, 大约在十万人里才有可能找到一个合适骨髓的人。这句话主要写什么?如果把句中的“可能”改成“能”行吗?答:在没有亲缘关系的人中,找到适合的骨髓非常(困难);(答:不行。因为可能表示不确定性,更加准确,而且突出了寻找骨髓的不容易)8 .课文中有两个“静静地”,分别说明了什么?答:第一个说明(身患重病的小钱是因为缺乏生命力, 奄奄一息地躺在病床上和对骨髓的期待) ;第二个则说明(是 台湾青年内心坚定沉着的反映,他为了让海峡彼岸的小钱不再“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而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课文前后两

31、个“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的对比,使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精神更加突出。9、把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换个说法,意思不变:李博士必须停止工作10、最后一段的“生命桥”是指:血脉亲情11、画出第二自然段的比喻句将(年轻的生命)比作(含苞的花朵),如果不进行骨髓移植,年轻的生命就将结束。突显骨髓移植的(紧迫)性和(必要)性。12、“在同一时刻”指的是:“1999年9月22日,早晨7时30分”13、文中画双横线的句子是(环境)描写,说明李博士和台湾青年正处在(危险中),衬托出他们(不顾自身安危,舍己救人)的精神。| 14、第四自然段补充说明青年目前所处的状况,反衬青年的精神境界。但是起转折作用,这段

32、心理描写突出台湾青 年心系大陆同胞的可贵品质 .15、注音:沉者()间隔()骨髓()16、“此时此刻”指(发生余震的时候)。说明当时的情形( 非常危险)。15、读了第四自然段后,拟从台湾青年和李博士身上学到了那些品质?答: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李博士为了救小钱不顾自己的安危。置生死于度外。16、第一自然段是环境描写,时间的精确,既点明故事难忘,又预示时间的宝贵。“阳光”、“桂树”、“香气”烘托出环境的幽美与清新。第二十五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 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那天上修身课,

33、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请问诸生为什么而读书?”同学们踊跃回答魏校长的问题。有的说:(“为明理而读书。”)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也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为吃饭而读书”)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魏校长注意到了,打手势让大家静下来,点名让他回答。周恩来 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的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1、按照课文内容填空。2、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3、你怎样理解选文最后一句话的意思?由此可见周恩来是怎样的一个人?答:周恩来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振兴的大业联系起来,可以看出他少年时代已立下大志,是一个有志向、有抱负的 爱国少年。

34、4、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 少年)时代的一件事,它深刻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 义,它意思到( 中国)必须( 振兴)的重要意义。5、在“有志者当效周生”这句话中,“有志者”的意思是(有志向的人 ),“效”是(效仿)的意思,“周生”指的是(学习周恩来),这句话的意思是(有志向的人都应该像周恩来学习)。第二十六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他亲切中蕴含着认真,质朴中包含着期待, 把握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的到来。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根,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的沉郁,如同一片浓 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先得虎虎

35、有生气。我非常庆幸,自己第一次见到作家,竟是这样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他跟我谈话,让我好想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样写的。我15岁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1、这段中的“我”是指( 肖复兴 ),作家是指(叶圣陶 )2、词语解释摇曳:摇荡沉郁:浓厚,形容程度很深。3、“庆幸”是指未事情意外地得到好的结局而感到高兴的意思。我感到庆幸的原因是(C )A : “我”的作文一幅画像获奖了。B: “我”能到大作家的家里做客,很荣幸。C:我第一次见到的作家竟是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4、“我非常庆幸,自己第一次见到的作家

36、竟是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中“人品”指叶老对人( 平易近人、真诚 );“作品”指叶老写文章(取得的成就 )。5、“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答案:A)A:叶老的教导使“我”懂得了应该怎样做人,怎样作文。时间虽然已经过去了将近三十年,但当时的情景如在眼前。用“爬山虎”来纪念叶老先生。所以说“爬山虎中是那么绿着”。B:爬山虎是四季常青的职务,所以说它总是绿的。6、为什么在“我”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答:那个夏天的事情一直留在“我”的脑海中,叶圣陶先生的音容笑貌、亲切教诲一直激励着“我”不断前进。7、这篇课文与爬山虎的脚都是写景状物的文章,对吗?(不对)8、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叶圣陶。对吗?(不对,作者是肖复兴) 9、童话稻草人是叶圣陶老先生的作品。对吗?(对) 10、这篇课文(两)次提到爬山虎,分别是:下午刚进院时见到的阳光照耀下的爬山虎和黄昏时落日余晖映照下的爬山虎。第二十九课呼风唤雨的世纪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在20世纪一百年的时间里,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得那么多奇迹般的、 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 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 是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 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