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_第1页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_第2页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_第3页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_第4页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议论文的文体知识和本文结构严谨、语言犀利的艺术特色。2、过程与方法:整体感知文意,弄清文章的脉络,使学生认识鲁迅杂文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二、教学重点 1、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3、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三、教学难点:使学生认识鲁迅杂文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四、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增强感知、感悟。2、品读法。读重点语句,品味其思想内涵和写法。3、讨论式。在讨论中互相启发。4、探究式。

2、在讨论的基础上,对某个或几个问题变换角度思考拓展思维。5、比较阅读法。在比较中完成对知识的迁移或延伸。五、教学仪器: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课时:一课时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新世纪,加人WTO、国足出线、成功举办奥运会、世博会等等(投影展示与此相关的照片),喜事不断,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然而,7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课题),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学到怎样的做人、作文的

3、方法。(二)、播放影片九一八事变片段,介绍写作背景。(三)、研读赏析:1、齐读课文1、2段,找出“敌论点”和论据,哪些词最富讽刺意味? 投影展示1:国民党反动派的言行。A、“我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选自30年代的御用报纸B、“忍辱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联公理自判决” 选自蒋介石在“九一八”事件发生后的演讲 C、“民族之自尊心与自信心,既已荡然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 选自大公报1934年8月24日的社论 D、1934年 ,由反动政客戴季陶和军阀段祺瑞发起,一些国民党官僚在杭州灵隐寺举行时轮金刚法会,请班禅大师求佛保佑。明确:投影展示2:敌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

4、力了” 论 据:a、信地信物b、信国联c、求神拜佛老师举一个类似的推理例子:“我们班小明上课爱开小差,小东上课爱开小差,小梅也爱开小差,所以我们班所有同学上课都爱开小差,你同意这一结论吗?”(以偏概全)“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同时“总”又写出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著”,仰人鼻息之状跃然纸上;“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沉迷于其中的滋味因而也不愿自拔。这三个词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意味。 2、抽学生朗读35段,思考作者是怎样反驳敌论点的。学生讨论回答后,投影展示3:直接反驳:信地信物信国联没有“他信力”

5、(仿词)求神拜佛发展着“自欺力”3、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明确: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这是驳论的一种方式,由真实存在的依据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成立,这是驳论证。4、第1段和第4段都有一段加点的文字,国民党检察官曾删掉这些文字,这说明什么?明确:“求神拜佛”恐怕是国民党在山穷水尽时自欺和欺人的最后一招,鲁迅一针见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性和严重后果,这自然触到了国民党的痛处。从加点文字也可以看到鲁迅的境况,但

6、鲁迅却不惮于在枪林弹雨中为民众奔走呼号,其无私无畏的精神令人敬佩。5、默读第69段后,讨论探究:(1)、“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各指什么样的人?你能说出几个吗? (投影展示4)学生分组讨论后明确:A、“埋头苦干的人”:为了国家利益,执著于某一事业不畏艰险,奋斗不息的人。如:毕升、徐霞客、司马迁、华罗庚、杨利伟、抗震救灾英雄等。 B、“拼命硬干的人”: 指反对国内剥削阶级和外来侵略者的革命志士、民族英雄。如:陈涉、李自成、洪秀全、岳飞、文天祥等。C、“为民请命的人”:指为人民疾苦而呼告的人。如:杜甫、白居易、 柳宗元、包拯、梁启超、鲁迅等。D、“舍身

7、求法的人”:指历尽艰险,探求真理的人。如:玄奘 、鉴真、如商鞅、谭嗣同、李大钊等。间接反驳: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论据:从古到今“中国的脊梁”(2)、“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 明确:“中国的脊梁”是指脚踏实地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 鲁迅反复赞扬“中国的脊梁”,可以鼓舞斗志,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力。(3)、这一类没有失掉自信心的人现状如何?明确:(l)从人数上看:何尝少呢?(2)从特征上看: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地战斗。 (3)从处境上看: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4)、第9段作者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找出来体会其意思。学生

8、讨论后明确,投影展示5:“脂粉”:比喻统治阶级的欺骗性宣传;“筋骨和脊梁”:比喻气节、操守、人格、品质;“状元宰相” :比喻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地底下”:比喻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看地底下。(四)、找出课文中含“中国人”的句子,小组讨论后分别回答其“中国人”的含义。1、同学讨论后明确:投影展示6A、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所有中国人) B、假使这也算是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 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C、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所有中国人)D、

9、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大部分爱国的人民)E、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F、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所有中国人)2、同学齐读这些句子,加深理解。(五)、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习了驳论文的写作方法,写驳论文要善于寻找批驳的“突破口”,就是对方谬误的薄弱环节,抓住了它,就能击中要害。理解了鲁迅关于“中国人自信力”的阐述,“中国的脊梁”在当时的社会曾大大鼓舞国人的士气,在今天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同时,鲁迅杂文的语言技巧和讽刺手法的运用也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六)、作业:请你来驳:各人

10、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多媒体展示7)(七)、板书设计:中 自夸“地大物博” 国 敌论据 只希望国联 人 味求神拜佛 以偏概全 失 敌论点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掉 直接反驳:失掉“他信力”自 发展着“自欺力”信 间接反驳: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力 论据:从古到今“中国的脊梁”了 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看地底下。吗老王归德中心校罗严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文章如何刻画人物的形象。过程与方法:1、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2、品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老王的“苦”与“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课文中的人物身上,学会善待他人,关注生活

11、中的弱势群体。教学重点:1、把握老王的人物形象刻画;理解老王的“苦”与“善”;2、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文章主旨,并让学生领悟到在与人交往中首先要付出爱。教学难点:1、体会老王与作者夫妇之间的相互关爱,体察作者的爱心,理解本文的主旨;2、 让学生领悟到在与人交往中首先要付出爱。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走近作者:杨绛,生于1911年,钱钟书夫人,本名杨季康,著名的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学者。祖籍江苏无锡,生于北京。著有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等,译有堂吉诃德,著名作品有我们仨,澡堂。三、重点字词伛(y) 荒僻(pì) 攥(zuàn ) 塌败( t )取缔( d&#

12、236; )骷髅(k lóu ) 滞笨(zhì) 愧怍(zuò )惶恐(huáng)四、整体感知课文快速阅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勾画出与老王有关的信息,并思考问题。(1)老王的生活过得如何?(2)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1、走近老王指名朗读读14段,思考:作者给我们介绍了什么情况?从这些信息你读到了什么?(从职业、家人、外貌、居住条件等方面来看)2、品味老王阅读522段,作者回忆了老王一生中的哪几个生活片段?从这些片段中体现出了老王怎么样的性格特征?这些片段又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带送冰快,车费减半 忠厚老实,不贪钱载病人看病,坚

13、决不要钱,拿钱后还不大放心低声问我 善良淳朴给改装三轮装护栏,为客着想 心地善良,一心为人着想临死给我送来香油、大鸡蛋 懂得感恩老王性格特征:忠厚老实 心地善良 知恩图报3、善待老王思考:(1)、面对老王的遭遇,那作者一家对老王又是怎么样的呢?写到了哪些事情?(2)、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为什么要“强笑”?(3)、老王去了,在他生前经常关照他的杨绛有什么样的感受?(“愧怍”。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4、关注“老王”研究探讨:1、为什么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能那么关心、爱护;社会地位、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的人往往瞧不起卑微者,要有什么精神才能像作者那样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2、怎样理解“这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与老王一生的辛劳相比,作者夫妇在文革中所受的折磨不算什么,算得上是幸运的人,因而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让他们过上好日子。作者回想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她感到愧怍。3、社会上还有许多不幸的人,许多弱者,而我们生活在幸福之中,生活在爱的光环里,让我们学习杨绛女士,把爱之光分一些给身边的人!五、总结与扩展1、这篇课文叙述的事情较多,作者是怎样组织的?文章的线索是什么?2、在社会生活中,应愧怍的仅是作者吗?这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呼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