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知识 班级管理_第1页
教育教学知识 班级管理_第2页
教育教学知识 班级管理_第3页
教育教学知识 班级管理_第4页
教育教学知识 班级管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模块三 班级管理第一节 班级与班级管理一、班级的概念1、概念。班级是学校培养目标,把年龄特征和文化程度相近的学生组合起来,分成不同的级别,再分有一定人数的班,以便进行教育、教学和管理的组织.2、历史。最早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1519).而从现代意义上对班级进行系统论证的是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1632)。3、班级对学生成长的作用:(1)有利于促进学生相互学习与共同成长(2)有利于学生社会化与个性化发展(3)有利于学生提升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4、班级的结构特点:(1)班级不是孤立的,它是学校系统中的一个次级系统,是学校和社区是其外部大系统,当然班级内也还有

2、小系统。(2)班级是一个开放系统,可进可出,奋斗目标可以更新,与社会其它系统保持联系.(3)班级的结构是多元的,包括教师、学生、课程、环境等,学生中有小团体、帮派和意见领袖,有显性和隐性课程等,有校园等物质环境和校风舆论等精神环境。(4)构成班级的元素是互动的,良性的,互助互利;恶性的,相互排斥。二、班集体的形成与发展(一)班级与班集体的区别班集体是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由具体明确的奋斗目标、坚强的领导核心及良好纪律和舆论的班级学生所组成的活动共同体。班集体是班级群体的高级形式。(二)班集体的发展阶段1、初建期:松散群体阶段2、形成期:合作群体阶段班级凝聚力开始出现,大

3、多数学生在班集体中获得了归属感。形成期是班主任培养班级骨干的重要时期。3、成熟期:集体阶段有明确的、共同认可的奋斗目标形成了坚强的核心 学生已有了较强的自我教育能力,形成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和民主团结的风气。(三)班集体的基本特征1、共同的奋斗目标和为实现这一目标而组成的共同活动(共同的奋斗目标是班集体形成的条件和前进的动力)2、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坚强的领导核心3、严格的组织纪律和健全的规章制度4、健康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班风:是班级中多数成员所表现出的共同理想和行为倾向,包含情绪状态、言行习惯、道德面貌等,它是经过一定时间的相互影响而逐渐形成的,是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标志5、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三、班级管

4、理知识要点(一)班级和班集体。1、班级。班级是学校进行教育和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群体,是学生学习、生活和发展的直接环境;是学生实现社会化发展的重要场所。2、班集体的形成一般经历三个过程:(1)初建期的松散群体阶段。同学间新奇,班主任处于观察期,也最忙碌的时期.(2)形成期的合作群体阶段。正式与非正式的交往形成小团体,指定班干开始发挥核心作用,学生开始形成归属感,班主任培养班级骨干的重要时期。(3)成熟期的集体阶段。同学们认可班级奋斗目标,彼此熟悉,班干部主持班务工作,全班有凝聚力,班主任成为真正的领导者,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3、班集体形成的标志:(1)有共同的奋斗上标

5、.(2)有坚强有力的领导集体。(3)有健全的规章制度.(4)有健康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5)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4、班集体的建设策略(1)班级目标建设.立意高远、内容全面、表述简洁、可行可评,要求具有渐进性、持之以恒、多元激发.(2)班级组织建设。主要包括以班委会、团支部和小组长为班级骨干的选任和培养,选拔班干部、培养班干部、实行定期轮换制.(3)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有目的地、及时地强化正确,利用舆论阵地树立榜样。(4)关注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是指以个人好恶兴趣为基础自发形成的,无固定目标、无成员之间的地位和角色关系的群体.正确认识和评价非正式群体的积极型、中间型和消极型,对于积极型

6、的支持、保护和使用,对于中间开进的加强引导,保其向积极型转化,对于消极型的,坚持正面教育,尤其是其中的领袖人物。(二)班级管理1、概念。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班级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2、班级管理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3、班级管理的对象.包括班级活动中的人、事、物、时空、环境等。4、班级管理的内容。(1)班级组织的建设和制度建设,其首要原则是有利于教育。(2)班级日常管理,包括思想管理、纪律管理和学习常规管理。(3)班级活动管理,如班务活动、学习活动、文娱活动

7、、竞赛活动、科技活动、体育活动、劳动实践活动、主题教育活动.(4)班级教育力量管理,包括学校教育力量、家庭教育力量、社会教育力量等。(三)班级管理的功能1、社会化功能,包括:(1)传递社会价值观,明确社会生活目标。(2)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掌握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3)传输社会生活规范,训练社会行为方式,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4)提供角色学习条件,培养社会角色意识。2、个体化功能,包括:(1)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形成积极的个性品质.锻炼学生能力,让学生学会自治自理。(2)发展学生个体差异,形成学生独特个性.(3)矫正学生的不良倾向,促进学生良好发展。(四)班

8、级常规管理1、班规的制订与执行.(1)班规是为达到班级目标而制订的行为准则.(2)班规的制订要明确,通过全班同学的“头脑风暴”并逐条表决,张贴于醒目处,在执行过程中不断完善.(3)班规执行时要注意让学生熟悉内容,教师以身作则,让家长知道,处理学生一视同仁,前后一致,对不对人,正向引导,奖多罚少。2、生活管理与指导。(1)集体物质生活管理与指导.使用并保管好班级公物,明确着装要求。(2)学生时间管理.对于班集体时间管理核心是课堂时间,学生个人时间要教给学生管理方法。(3)集体社会生活管理.做好集会活动的管理工作,指导学生搞好人际交往.3、学习的管理与指导。(1)关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培养学生

9、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优秀的意志品质。(2)学习方法指导。指导学生选择学习的方向,掌握学习的方式方法,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四、班级管理的发展趋势怎样?1、教师角色由“领导者”向“引导者"过渡;2、教师影响力由权力性影响向非权力性影响过渡;3、教师的管理方式由“专制型”向“民主型"过渡;4、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逐渐增强和提高.五、班级管理的模式有哪几种?1、常规管理。班级常规管理是建立良好班集体的基本要素。2、平行管理。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

10、的管理方式.3、民主管理。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法。实质是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力量,积极主动地参与班级事务。4、目标管理。最早提出目标管理的是德鲁克。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从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目标管理亦称“成果管理",俗称责任制。六、小学班级管理的原则和方法有哪些?1、原则:(1)方向性原则.班级建设目标是全班的行动指南。(2)全面管理的原则。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3)自主参与原则。学生是被管理者,也是管理者,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4)教管结合原则。教育要有诲人不倦,管理要宽严适当。(5)全员激励原则。激励全班

11、每个学生.(6)平行管理原则。既通过集体的管理影响个人,又通过个人的管理去影响集体。2、基本方法(1)调查研究法.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清楚才有的放矢。(2)目标管理法.将目标分解,逐级落实,成为学生努力的诱因和内驱力.(3)榜样示范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要有典型性,教师要以身作则.(4)情境感染法.教育情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引起学生的共鸣。(5)规范制约法。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帮助学生从“他律”到“自律"转化.(6)舆论影响法。健康的集体舆论,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7)心理疏导法。通常有心理换位法、宣泄疏导法和认知疏导法。(8)行为训练法.行为训练,知行统一

12、,通过正强化和负强化,养成习惯。3、小学班级管理的基本方法:(1)德育工作是班级管理的首要工作.针对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德育工作时要有耐心,结合具体事例,引导他们认识真、假、善、恶、美、丑,让他们从中感受到心灵美,从而立志做一个具有高尚品德的人。(2)开展各种积极向上的班级活动.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在“玩”中学。(3)制定班级的规章制度。规范小学生的言行,培养小学生的自控能力。 (4)抓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5)树立正确的班级舆论和良好的班风。以班集体带动学生个人的发展.(6)建立班级核心力量。发挥班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7)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13、教师要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在对待学生方面,要做到公平公正,赏罚分明,对学生一视同仁,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七、小学班级的主要理论1、教育学理论与班级管理(1)马卡连柯的集体教育理论。“在集体中、通过集体并为了集体而进行教育”。(2)苏霍姆林斯基的自我教育理论.“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3)陶行知的解放儿童创造力与学生自治理论。学生自治是学生团结起来,大家学习自己管理自己的手段。2、社会心理学理论与班级管理(1)从众与逆反。从众是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的一种心理状态,有顺从、服从、接纳人三种形式。逆反是人们为了维护自尊或自由,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

14、一种心理状态。(2)群体影响.在群体中,顾忌、分心、他人在场和隐蔽等因素都会引发个体的唤起状态,唤起个体完成简单任务的成绩,产生“社会助长作用",也会降低复杂任务的作业成绩,产生“社会惰化作用”.(3)冲突与和解。个体或群体感受到来自另一方不利于已的行为并进行反击的现象。冲突令人产生不快或威胁感,但缺乏冲突也死气沉沉。矛盾双方互相让步或者一方让步,以解决双方争执的现象为和解。3、管理学理论与班级管理(1)科学管理理论。泰罗为提高工厂的生产率,对工人实行科学管理。这种科学化、标准化手段用来进行班级管理,效果更好。(2)行为科学理论.霍桑实验表明,调动工人积极性不能只靠金钱,人的大部分需

15、要是感情上的慰藉,安全感、和谐、归属感,领导者应提高职工的满足感.班级管理也是如此。(3)群体发展阶段与高效团队理论.群体发展经过五个阶段:其一,形成阶段,摸着石头过河。其二,震荡阶段,凸显内部冲突阶段.其三,规范阶段,凝聚力强,结构稳固.其四,执行阶段,精力用于完成任务。其五,解体阶段,善后工作成为取代业绩关注。高效团队的特征是:清晰的目标,相关的技能、相互的信任、统一的承诺、良好的沟通、谈判的技能、恰当的领导、内部和外部的支持率.(4)情境领导理论.赫塞与布兰查德提出,成功的领导是根据下属的成熟度,通过选择恰当的领导方式而实现的.下属无能力不愿意承担任务,要提供清晰具体的指令,即告知。下属

16、无能力但愿意承担任务,要表现高度的任务取向,即推销。下属有能力但无愿意承担任务,要运用支持任务风格,即参与。下属有能力并且愿意承担任务,领导不需要太多工作,即授权。班级管理也要针对学生的成熟度来决定管理模式。(5)全面质量管理理论。1961年,美国通用电器公司质量管理部长菲根堡姆博士提出全面质量管理概念,将质量扩展到产品寿命循环的全过程,全员参与,全过程把关,全范围监控。班级管理也做到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家庭学校社会全满意,学生积极性全调动.(6)学习型组织理论。美国的彼德·圣吉在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1990中提出“学习型组织”理论。自我超越。深刻了解自我的愿望,对现实作出

17、正确判断,对待学习如同对待生命一般.改善心智模式.开放心灵,容纳别人的观点,改善根深蒂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组织能鼓舞人心、凝聚成员的共同理念。团队学习。团队成员在一起自由交流,真正一起思考,相互激发。系统思考。组成成员形成系统观察、系统思考的能力,并正确行动,最重要的修炼。班级也需要经历这五项修炼.八、班级突发事件的处理1、概念。班级突发事件,是指在班级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生的事先没有估计到的出人意料的一些事件。2、小学突发事件的类型(1)人际分歧.师生之间或同学之间的意见不一致造成的。(2)财物丢失。这是常见现象,问题是易使学生间产生不信任感,缺乏安全感。(3)家庭变故.因为意

18、外、伤害、违法、离异等原因造成的家庭变故会给孩子创伤。(4)暴力冲突。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冲突等。(5)顶撞老师。因为师生间信息不对称或其它原因,情绪烦燥或性格倔犟的学生造成的。(6)恶作剧。有学生故意省去条件或专门找难题或其它行为,令老师难堪.(7)意外伤害。多数是因打闹、体育活动、设备不安全、操作不当、防护不严等造成的。3、班级突发事件形成的原因。(1)学生本身的因素。如生理方面的多动症等,心理方面的寻求关注和心理失衡等。(2)教师的教育失策。如教育观和学生观错误,管理失落,教学偏差等。(3)环境因素。如家庭教育不当,社会诱因的侵蚀,不良大众媒体、网络和坏

19、人教唆。(4)学校因素。如学校不顾教育规律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等造成的突发事件。(5)不可抗力。如雷电、地震、风雨、生物伤害、设施倒塌等造成的突发事件.4、班级突发事件的处理原则(1)教育性原则.教师在处理突发事件时要让学生受教育,促进每个学生的成长为目的。(2)客观性原则.对事不对人,公平民主处理。(3)有效性原则。善于总结引导,惩前毖后,治病救人。(4)可接受性原则.让学生心服口服。(5)冷处理原则。教师在处理突发事件时,沉着冷静、机智果断,心态宽容,那么处理事件就会顺利得多.九、课堂纪律的类型1、教师促成的纪律.刚入学的小学生往往需要教师给予较多的监督和指导,需要教师为他们的学习和工作设置

20、一个有结构的情境,即组织一个良好的集体结构。这样的“结构"就是教师促成的纪律。2、集体促成的纪律。从入学开始,同辈人的集体在学生社会化方面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他们开始对同学察言观色,以便决定应该如何思考和如何行事。3、任务促成的纪律。每一次任务都有其特定的纪律,有时某一项任务会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而对其他诱人的活动置之不理。4、自我促成的纪律.当外部的纪律控制被个体内化之后成为个体自觉的行为准则时,自律便出现了。十、处理班级违规事件时应遵循的原则1、要有法可依。2、态度要正确。3、要有时效性.4、要加强沟通.5、要取得家长的支持.6、要形成群体氛围.2014上半年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21、真题)23.简述建立良好班风的基本措施。 23答:1)建立共同的奋斗目标2)选拔班干部3)建立正常的班级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形成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2014下半年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3.小学班级管理中,既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基础条件,又是决定班主任工作成效的主要因素的是()A 班主任工作职责B 班主任自身素C 班主任学生的质量D 对班级学生了解3. D【专家解析】班主任有效工作的前提是了解和研究学生,这也是保证班主任工作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的前提,因此答案选 D第二节 班主任一、班主任班主任是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班级管理者、协调

22、者和教育者,是沟通学校、家长和社会的桥梁。在中国,班主任产生于20世纪初期。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中规定,小学各学级设置本科正教员一人,“通教各科目”,“任教授学生之功课,且掌所属之职务”。二、班主任的角色定位(一)是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者。(二)是班级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三)是班级各种教育力量的协调者。三、班主任的基本职责(一)班级管理工作1、全面了解班级每个学生,建立学生档案。关心爱护全体学生,采取多种方式与学生沟通,深入分析学生的思想、心理、学习、生活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2、认真做好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制订班规,维护良好的秩序

23、,搞好生活管理、学习管理、班级活动管理和各种教育力量管理。3、建设优秀的班级文化,这包括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两方面,显性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隐性文化包括观念文化与心理文化.教室的通风、采光、设施、图片、桌椅、图书等为物质文化。大到国家教育方针,小到校规班规、行为准则,是为制度文化.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审美观是观念论,学生间的荣誉感、归属感、团结友爱、相互关心、民主和谐的氛围是为心理文化。4、组织好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先有成长记录,后才有操行评定及奖罚建议。5、做好沟通工作,包括与任课教师和教职员工,与学生家长和所在社区的联系,形成教育合力。6、做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期

24、初的计划,期末有总结,进行自评和反思。 (二)个别教育工作1、对先进生的教育:(1)严格要求,防止自满。 (2)不断激励,弥补挫折。 (3)消除嫉妒,公平竞争. (4)发挥优势,全班进步。2、 后进生的教育(重点)(1)关心爱护后进生,尊重他们的人格。(2)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3)提供范例,增强是非观念。(4)根据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四、班主任的基本素养1、责任意识和探究能力。歌德说,责任就是自己要求做的事情怀有一种爱,包含生命的意义,从中可获得心灵的满足。2、学习意识与探究能力.班主任要有好奇心、未知欲,研究学科知识、实践经验和学生学习的规律与方法,它们与教学一样重要.3、团队意

25、识与领导能力。组建班级教育团队和活动团队,前者由任课教师、家长、学生骨干组成,后者由学生多元智能的发挥而随时组建.组建团队要有决断力、控制力、前瞻力和感召力.第三节 班级活动一、班级活动及其特点1、班级活动是在教育者的组织和领导下,为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完成学校的教育工作计划,组织班集体成员参加的一系列活动.2、班级活动的特点是:(1)自愿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参加活动,教师只能诱导,不能强迫。(2)差异性。学生各有能力和性格,因材施教,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扬长避短。(3)广泛性.活动内容丰富,发明创造、文娱活动、参观旅游都可以。(4)自主性。强调学生自己组织、自己设计,自己动手,发挥

26、积极性,获得成就感。(5)灵活性。规模可大可小,形式工灵活多样,因年龄、知识、设备、兴趣而为。二、班级活动的功能1、满足交往功能。人具有社会性,要在交往中成长,班级活动提供这样的机会。2、学习发展功能.班级交往活动,会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升。3、个性发展功能.在班级活动中,容易形成学生鲜明的个性.4、班集体建设功能.通过班级活动,使班集体更加具有凝聚力.5、班主任专业提升功能。班级活动有助于提升班主任的工作能力.三、班级活动的类型(一)日常性班级活动1、班队会活动。班会活动帮助学生解决精神上的迷惑和不安,树立榜样,鼓励上进.2、班级晨会活动。晨会有校级和班级之分,校级晨会:升旗仪式、专题讲话或少

27、先队广播。班级晨会:晨间谈话或时事教育。也有固定性项目和临时性项目之分。3、执勤活动.执勤分班级执勤和校级执勤。班级由1-2名学生轮流担任。校级执勤一般由班级选派学生轮流担任。4、班级自办报刊等舆论宣传活动。班级报刊包括黑板报、手抄报、周刊或月刊等,还可利用校能电视台、广播电台、络络等舆论阵地为班级宣传。(二)阶段性班级活动1、工作型活动。全校每个班级在不同的阶段必须完成的活动,如期初制订计划活动,其中考试,期末总结之类.2、竞赛型活动.尽量使更多的学生参赛,培养集体荣誉感.班级活动,还可以从不同标准进行划分:按场所分,可分为班内活动、校内活动、校外活动等。按对象分,可分为个体活动、群体活动.

28、按综合性分,可分为单一活动、综合活动。按性质分,可分为自助性活动、社会性活动.按是事营利来分,营利性活动、义务性活动.按内容来分,政治性活动、知识性活动、娱乐性活动。四、班级活动的意义1、班级活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形式和途径.它为学生思想品德的成长提供实践的条件和生活经验的积累,拓展学生的学习领域,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促进学生良好的个性的形成.2、班级活动是对班集体建设起着积极而有效的作用。它有助于班集体的形成,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和良好的班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3、班级活动是落实学校教育宗旨的重要途径.学校的教育思想从中得以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从中得以增强。五、班级活动的设计原

29、则1、教育性原则.班级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开发智力,锻炼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审美情趣,增强体质等.2、时代性原则。活动要选择有时代感的主题,从时事中中、生产中、生活中、学习中寻找。3、多样性原则。内容可涵盖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形式可以节日晚会、演讲、竞猜、郊游等,方式可以是小组式、社团式、三五成群式等。4、整体性原则。内容包括五育各方面,过程从酝酿、设计、准备、实施、总结等,教育力量可以来自学校、家庭、社会各个层面,走出去,请进来,学者、企业家、英雄、先进等.5、易操作性原则.注意活动规模、活动频率、活动形式等.第四节 班队活动的类型与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1986年公布的义务教育全日制小

30、学、初级中学教学计划(初稿)中,第一次把课外活动正式列入总计划.一、班队活动1、班队活动、班级活动、课外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区别班队活动是指为实现教育目的,在教育者引导下,由班级学生或少先队成员共同参与,在学科教学以外时间组织开展的教育活动.更强调班级管理、政治性活动和文娱体育活动等。它是课外活动.班级活动与班队活动有交叉部分,班队活动中非政治性的活动可以是班级活动。班级活动强调班级内的全员参与,班队活动强调部分学生.班级活动包括课内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是在课堂教学之外,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组织学生参加的各种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如体育活动、文艺活动、知识讲座、科技活动、兴趣小组活动、校班会、时事教育及

31、社会实践活动等.其目的在于素质教育。课外活动涵盖其它三种活动.综合实践活动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技术教育等。它属于分科课程,属于教学领域。2、班队活动的原则与班级活动原则的区别班队活动原则:教育性、针对性、自主性、多样性、计划性、生活化。班级活动原则:教育性、时代性、整体性、多样性、易操作性.(1)教育性原则。班级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开发智力,锻炼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审美情趣,增强体质等.(2)针对性原则.针对学生的年龄、兴趣、性格而开展活动.(3)自主性原则。把活动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形成自主意识.(4)多样性原则.内容可涵盖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形式可

32、以节日晚会、演讲、竞猜、郊游等,方式可以是小组式、社团式、三五成群式等。(5)计划性原则。规划活动进程和活动形式等.(6)生活化原则.活动要切近学生生活,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联。二、班队活动的来源及其类型1、班队活动的来源:(1)从学生的常规和生活中选择素材。学习方法交流会、照料孤寡老人等.(2)从重大节日中选择活动素材。如清明、端午、中秋、五四、六一、七一、八一、十一、九九等节日。(3)根据地域特点选择素材。如风土人情、光荣传统、名人轶事、新人新事。2、班队活动的类型:(1)主题教育活动。如班会、报告会、座谈会等,主题鲜明,计划周密、准备充分.(2)班队例会。如班务会、队务会、周会、晨会等。(3

33、)班队文艺活动.如文艺联欢会、生日联欢会、节日联欢会、毕业联欢会等。(4)班队体育活动。如球类、田径、体操、游泳、拔河、爬山、棋牌等项目.(5)班队科技活动。如科技参观、科学知识讲座、科学实验等。(6)班队劳动。如社会公益性劳动和自我服务性劳动,目的是增强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7)班队游戏活动。游戏是人类的天性,可以增强儿童的智慧,培养集体纪律和团队精神,是人生创造事业的源泉。如沙袋、圈环、绳子、飞盘、旗帜、毽子、纸牌、棋类等.(8)少先队活动。少先队活动是在辅导员的指导下,以少先队员为主体,快乐实践、快乐体验、快乐发展的群体性自我教育过程。如例会、参观、访问、野营、旅行、故事会、公益活动等。三、课外活动1、概念.课外活动是在课堂教学之外,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组织学生参加的各种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如体育活动、文艺活动、知识讲座、科技活动、兴趣小组活动、校班会、时事教育及社会实践活动等.其目的在于素质教育。2、课外活动的类型:(1)个人活动.在教师指导和帮助下,根据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能力而定.(2)小组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形式,一般要有相对固定的场地和指导老师。(3)集体活动.具有普遍性,规模大,如报告会、文艺演出、知识竞赛、运动会等.3、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1)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