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教学设计_第1页
《望岳》教学设计_第2页
《望岳》教学设计_第3页
《望岳》教学设计_第4页
《望岳》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望岳教学设计遂溪县港门初中麦华娇学习内容:人教版八上第五单元第25课杜甫诗三首的第一首。教学设想:望岳一诗,是杜甫早期的代表作品。诗人向岳而望,距离自远而近,时间从朝至暮,并由望岳联想将来登岳,表现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气概和抱负。诗中意境深远,文中注解详细。八年级学生在学习古诗文方面已有一些基础,可以运用诵读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通过讨论法、古诗五步教学法,引导学生弄通诗意,把握意境,理解艺术特点,体会思想感情。最后熟读成诵。学习目标:1、感受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2、加强朗读,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中

2、的美点。3、了解诗的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诗歌。教学重点:1、理解诗的思想感情。2、初步鉴赏品味诗的美点。3、朗读背诵诗歌。教学难点:1、把握诗中深远的意境。2、了解诗的艺术特色。教学方法:1、朗读法。反复朗读、吟诵,感知诗歌的声韵美,把握诗的景与情。2、讨论法。通过讨论,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3、古诗五步教学法:通过“知诗、说诗、想诗、悟诗、品诗”等过程,引导学生知内容、想意境、悟情感,品特色。课前预习:一、了解作家和写作背景:杜甫:字子美,巩县人,唐代大诗人,有“诗圣”之称,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首是望东岳泰山。开元二十四年(73

3、6),24岁的诗人开始过着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北、山东等地)时,诗的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那种蓬勃的朝气,积极向上的精神。二、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结合注解理解词句意思。1、给加点字注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决眦入归鸟。()2、解释加点词: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 荡胸生曾云。( ) 会当凌绝顶。( )3、理解句意: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三、理解探索:1、诗中写了诗人望岳,望到了怎样的景色?从哪些角度来望?2、诗中哪句表达了诗人的感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课堂学习: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出示一张泰山的图片,让

4、学生欣赏,要求说说看图后的感受。2、导语:欣赏了图片中的泰山,现在让我们来学习杜甫的望岳一诗,品析一下杜甫笔下的东岳泰山形象。3、作者简介:(学生说说) 杜甫,字子美,唐代的大诗人,有“诗圣”之称。我们学过他的哪些诗,请说一首。(如:江南逢李龟年)二、初读诗歌,疏通诗意:1、自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2、指名朗读。(教师作评价)3、播放范读录音。(教师作朗读指导)4、全班齐读。5、结合课文注解,自主合作,说说这首诗写了什么?(学生翻译诗句:五岳之首的泰山怎么样呢?苍翠的山峦,在齐鲁大地上连绵不断,望不到尽头。大自然聚集成神奇秀丽的景色,山南山北,早晚不同。远望层云叠起,不禁心胸激荡,极

5、目远视鸟儿归巢。终要登上泰山的顶峰,那时众山在脚下显得那么小。)教师策略:教师适时点拨,尤其朗诵时的节奏,以及对“岱宗”、“未了”、“钟”、“决眦”等词的理解,并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疏通诗意。三、品读诗歌,感受特色。1、齐读,说说全诗围绕哪个字来展开的?(望)2、诗人向岳而望,从哪些角度来望,望到了怎样的泰山?引导学生讨论、明确(预设答案):(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诗人别出心裁地写出了自己欣赏体验在古代齐鲁两个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这是泰山的整体形象。这两句写的是远望泰山的景象。(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两句通过近望,写出了泰山的

6、神奇秀丽和高大巍峨的形象。(3)“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诗人白日里可以望见山腰间的团团云气;黄昏时,极力张大眼睛望见归巢的鸟儿,这是细望泰山的景象。3、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读写景的六句诗,说说什么地方吸引你,并说说理由。 示例: “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把大自然写得有情有意。“割”: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割断了一样。形象地写出了泰山高大的形象。教师策略:引导学生围绕题目的“望”来引出角度。指导学生讨论分析写景诗句所写意境。引导学生明确“望”的角度:远望、近望、细望。指导学生品妙词赏妙句。四、悟读诗歌,体会情感。1、齐读最后两句。2、诗人科举不第后游

7、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这首诗,诗中你能看到任何科举失败后消极颓废的情结吗?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请说说整首诗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热情地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尤其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由原来的“望岳”写到了“想登岳”,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3、从最后两句的内容,你还联想到哪些含有这样的人生哲理的诗句?(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4、学习本诗,你得到什么启示?(如:不怕困难,勇攀高峰等。)教师策略:先提示背景,后让学生讨论诗的思想感情,顺理成章。设计“扩展延伸”内容,检查和加强学生平时的

8、积累情况。进行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情操。五、朗读诗歌,背诵全诗。1、梳理本诗内容。2、自由读、指名读、分组读、齐读。3、指名背诵,教师示范背诵,学生齐背,学生接龙背诵。教师策略:引导学生通过理清诗的内容,理解背诵。多种形式朗读背诵,激发学生兴趣。教师激情示范背诵,掀起学习的高潮。六、小结全诗:背诵诗歌,说说你从中学到了什么?教师策略:引导学生回顾本诗的意境、特点、思想感情等。七、布置作业:1、望岳一诗中极力描写泰山神奇秀丽、高大巍峨的两句是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2、“阴阳割昏晓”一句中的“割”用得好,好在哪里?(割:从泰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好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割断了一样

9、。形象地写出了泰山高大巍峨的形象。)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教师策略:教师及时检查作业情况。设计这些形式的作业,主要针对中考的“古诗词名句默写”和“古诗词赏析”等题目。附录一:望岳教学反思望岳是诗人杜甫对东岳泰山的描绘,由“望”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高大巍峨。但是,我们处于南方,学生难见崇山峻岭,一时难以想象到泰山的形象,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通过图片、电教等直观教学,引导学生感受泰山的美。在“品读诗歌,感受特色”环节,要设计好朗读的技巧,如:一句一句读,配乐读等。而背诵环节,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一

10、边播放泰山的画面和背景音乐,一边背诵。这样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泰山的美。附录二:望岳课文解读杜甫的望岳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本诗是望东岳泰山。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杜甫,曾在齐、赵(现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来到泰山脚下,惊叹于泰山的雄伟高大,因作此诗。诗中描绘了泰山高大而磅礴的气势,洋溢着年青的诗人那种蓬勃的朝气,表现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全诗不着一“望”字,却处处向岳而望。“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这是远望之景。远望泰山那苍翠的山色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地,以距离之远来烘托泰山之高。“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是近望之势。“钟”字写出了大自然的情意,“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高大形象。“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这是细望之景。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故感眼眶有似决裂。时已黄昏,仍在望,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自然流露。由前六句实写“望岳”之景,自然就产生“登岳”的想法。最后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