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第六章 胸部数字X线体位设计与影像质量评价解析_第1页
06第六章 胸部数字X线体位设计与影像质量评价解析_第2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六章胸部CRDR体位设计与影像质量评价第一节胸部CRDR体位设计体表定位标志与注意事项一、胸部体表定位标志1胸骨颈静脉切迹位于胸骨上缘的凹陷处,平第2胸椎下缘高度。2胸骨角为胸骨柄体交界处,微向前凸,两侧与第2肋骨前端连接,平对气管分叉及第4、5胸椎椎体交界处。3剑突末端为胸骨最下端,平第11胸椎椎体高度。4肋弓构成胸廓下口的前缘部分,肋弓的最低点平第3腰椎高度。5锁骨中线为通过锁骨中点的垂线。6腋前线为通过腋窝前缘的垂线。7腋中线为通过腋窝中点的垂线。8腋后线为通过腋窝后缘的垂线。二、胸部体位设计注意事项1、摄影前认真阅读申请单。2、除衣物、异物、敷料等,避免产生伪影。3、胸部主要检查肺脏

2、时,常规取后前位与侧位;主要检查心脏时常规取后前位、左侧位、斜位。其中右前斜位应服钡剂。4、由于胸廓两侧对称,一般不用侧位摄影,必要时取斜位、切线位摄影。5、检查肺部时中心线经第4、5胸椎平面垂直射入;检查心脏时,中心线经第6、7胸椎平面垂直射入。6、胸部摄影焦一片距为:站立后前位检查肺180cm,检查心脏200cm;卧位摄影时一般均用100cm。7、肺部及膈上肋骨应摄取深吸气后屏气像;心脏应摄取平静呼吸下屏气像。8、胸部摄影的曝光时间,要求使用X线管容量允许的最短时间。9、肺部照片主要观察肺纹理和肺实质影像,因肺泡内充气,吸收X线量少,所需摄影条件较小。10、膈上肋骨与肺组织重叠,膈下肋骨与

3、腹腔脏器重叠,两者对X线的吸收差异很大,摄影时应根据膈上肋骨深吸气、膈下肋骨深呼气的技术选择曝光条件分别进行摄片。11、胸骨正位摄影时应采用低千伏、小毫安、长时间、近距离并倾斜中心线的摄影技术,并在均匀浅呼吸的方式下曝光。12、小儿胸片检查尽量选择在哭闹时最佳曝光时机。13、应注意对被检者的X线防护,特别注意体位防护的运用。第二节胸部CRDR体位设与影像质量评价一、胸骨(一)体味设计1、胸骨后前斜位用途:观察胸骨正位骨质情况。体位设计要点:患者俯卧于摄影台上(或俯卧于垫高约5cm的探测器上),身体长轴与摄影台长轴相垂直,双上肢内旋置于身旁。两肩尽量内收,使胸骨紧贴台面(或探测器),头转向右侧,

4、面部触台面,探测器上缘达胸锁关节上1Cm,下缘包括剑突。中心线:自背部脊柱右后射向左前方,经过胸骨达探测器中心。中心线的倾斜角度视胸廓前后厚度而定,一般向左侧倾斜20°30°,采用此体位使X线的倾斜方向与滤线栅的铅条排列方向一致。从第5胸椎平面,以胸骨角为中心射入。曝光技术:75kV,20mAs,95cm,滤线器(+)。曝光时胸骨贴紧探测器,嘱患者做均匀呼吸,曝光时间应包括12个呼吸周期。这样,肋骨和肺纹理的影像模糊不清,更能清晰地衬托出胸骨影像。标准影像显示:为胸骨正位全貌影像,胸骨柄、胸骨体及剑突边缘锐利、骨质和关节间隙清晰,背景模糊中心线从左后射入时,因心脏阴影的重叠

5、,胸骨对比度较低,但密度均匀。从右后射入时,胸骨左侧部与心脏重叠,右侧与肺野重叠,显示密度不匀,右侧对比度高于左侧,右侧缘清晰度较高。2、胸骨侧位側方向攝影用途:观察胸骨前后面骨质及侧位情况。体位设计要点:患者站立于摄片架前(或侧卧于摄影台上),两足分开,使身体站稳呈完全侧位,两臂在背后交叉,胸部向前挺出,两肩尽量后倾。探测器上缘超出胸骨颈切迹,下缘包括剑突,胸骨长轴对探测器中线。中心线:与探测器垂直,经胸骨角距胸前壁后约4cm处射入。曝光技术:85kV,30mAs,150cm,滤线器(+)。曝光时深吸气然后屏气曝光。标准影像显示:为胸骨侧位影像,胸骨柄、胸骨体,剑突骨质及前后缘骨皮质显示清晰

6、,胸锁关节重叠,胸前壁软组织厚度及表皮轮廓皆可见。(二)影像质量评价标准(5分制扣分,得分±4.5为甲级片;V4.5分,三4分,为乙级片;V4分,丙级片)二、胸锁关节(一)体味设计1、胸锁关节后前位用途:观察胸锁关节正位的关节形态,胸骨柄上部及锁骨内端骨质情况。体位设计要点:患者俯卧于摄影台上,两手放于身旁。身体正中面或脊柱对探测器或台面中线。下颌前伸,支撑头部,使肢体更靠近探测器。胸锁关节放于探测器中心。中心线:对准胸锁关节垂直射入。曝光技术:75kV,20mAs,95cm,滤线器(+)。平静呼吸中屏气曝光。标准影像显示:为胸锁关节正位影像,胸骨柄位于正中,两锁骨内端呈稍下斜位,胸

7、锁关节及骨质清晰。2、胸锁关节侧位用途:此位置显示两侧胸锁关节重叠的侧位影像,用于胸锁关节局部隆起性病变,配合胸锁关节正位检查。体位设计要点:患者侧立于摄片架前,两足分开,使身体站稳。头稍向后仰,两臂在背后交叉,胸部向前挺出,两肩尽量后倾。胸骨颈切迹对探测器中心。中心线:对准胸锁关节,与探测器垂直。曝光技术:80kV,30mAs,150cm,滤线器(+)。吸气后屏气曝光。标准影像显示:胸骨和胸锁关节的侧位影像。(二)影像质量评价标准(5分制扣分,得分±4.5为甲级片;V4.5分,±4分,为乙级片;V4分,丙级片)三、肋骨(一)体味设计1、肋骨后前位用途:根据观察肋骨骨质情况

8、,第7颈椎横突的肋骨化。病变在前肋时选用此体位,后肋时选用肋骨前后位。体位设计要点:患者站立于摄片架前,面向探测器,两足分开,使身体站稳。身体正中面或脊柱对探测器中线。头稍抬高。探测器上缘超出肩部,下颌置于探测器上缘,使胸部更能靠近探测器。两肘弯曲,手背放于髋部,两臂和肩部尽量内转,使肩胛骨影像不与肋骨重叠。中心线:对准第4、5胸椎间隙,水平射入探测器。曝光技术:85kV,8mAs,150cm,滤线器(+)。吸气后屏气曝光。2、膈上肋骨前后位用途:概括观察膈肌以上肋骨(第7前肋及第10后肋以上)骨质情况,第7颈椎横突的肋骨化。体位设计要点:患者站立于摄片架前或仰卧于摄影台上,背向探测器,两足分

9、开,使身体站稳。两手上举抱头,然后将身体向被检测转5°10°角,使被检侧腋背部紧靠探测器。将脊柱至胸腔外侧缘的中点对探测器中线,探测器上缘须超过肩部。中心线:对准胸骨颈切迹,通过第2胸椎间隙,与探测器垂直。曝光技术:85kV,15mAs,150cm,滤线器(+)。标准影像显示:膈上肋骨前后位影像。吸气后屏气曝光。3、膈上肋骨前后斜位用途:用以检查腋部肋骨的病变或外伤及肋骨骨折情况。体位设计要点患者站立于摄片架前,背向探测器,两足分开,使身体站稳。两手上举抱头,然后将身体向被检侧转30°45°角,使被检侧腋背部紧靠探测器。将脊柱至胸腔外缘的中点对探测器中线

10、,探测器上缘超过肩部。中心线:对准被检部分中心,与探测器垂直。曝光技术:85kV,20mAs,150cm,滤线器(+)。吸气后屏气曝光。标准影像显示:局部肋骨斜位影像。4、膈上肋骨后前斜位用途:用以检查腋部以及腋前部肋骨病变或外伤。体位设计要点患者站立于摄片架前,面向探测器,两足分开,使身体站稳。两手上举抱头,或将健侧手臂上举,被检侧肘部弯曲,手腕放于髋部,手臂及肩部尽量内转。然后将身体向被检侧转45°角,使被检侧的胸腋部靠近探测器,并将脊柱至胸腔外侧缘中点对探测器中线,探测器上缘须超出肩部。中心线:对准第3胸椎,通过胸骨颈切迹,与探测器垂直。曝光技术:80kV,8mAs,150cm

11、,滤线器(+)。吸气后屏气曝光。标准影像显示:5、膈下肋骨前后正位用途:观察第812肋骨情况。体位设计要点:患者仰卧于摄影台上,身体正中面或胸骨对台面中线。两臂放于头旁或身旁,膝和髋关节弯曲。探测器上缘包括第5胸椎,下缘包括第3腰椎。中心线:对准脐孔,通过第3腰椎间隙,与探测器垂直。曝光技术:80kV,15mAs,95cm,滤线器(+)。呼气后屏气曝光。标准影像显示:膈下肋骨前后正位影像。6、膈下肋骨前后斜位用途:观察腋中线区肋骨弯曲部的骨质情况。体位设计要点:患者站立于摄影台前,身体矢状面与摄影架呈30°角,被检侧后外部贴近片盒,患侧肘关节屈曲抱头,肩内收使肩胛骨拉向外方,探测器下

12、缘包括季肋下缘。被检测胸外缘在探测器侧缘内3cm。中心线:与探测器垂直,水平方向经被检部肋骨射入。曝光技术:80kV,8mAs,95cm,滤线器(+)。呼气后屏气曝光。标准影像显示:局部肋骨斜位影像。7、膈下肋骨后前斜位用途:观察腋中线区肋骨弯曲部的骨质情况。体位设计要点:患者站立于摄影台前,面向摄影架胸前壁与摄影架呈30°40°角,被检侧贴近片盒,患侧肘关节屈曲抱头,肩内旋使肩胛骨拉向膈野外,探测器下缘包括季肋下缘,被检侧胸外缘在探测器侧缘内3cm。中心线:呈水平方向经被检部位肋骨对应的棘突与肋外缘中点射入。曝光技术:80kV,8mAs,95cm,滤线器(+)。呼气后屏气

13、曝光。标准影像显示:局部肋骨斜位影像。8、肋骨切线位用途:观察肋骨局部骨皮质或骨质、软组织情况。体位设计相关解剖:体位设计要点:被检者局部肋骨的纵轴需与胶片垂直,根据不同要求使体位处于舒适的状态。倾斜角度不易稳定者,可用棉垫支持。中心线:对准被检部肋骨病变处,沿肋骨纵轴射入胶片。曝光技术:80kV,10mAs,150cm,滤线器(+)。吸气后屏气曝光。标准影像显示:为肋骨轴位局部影像,肋骨局部皮质、肋骨外软组织、骨质的横形骨折纹可显示清晰。(二)影像质量评价标准(5分制扣分,得分±4.5为甲级片;V4.5分,三4分,为乙级片;V4分,丙级片)四、胸部(一)体味设计1、胸部后前立位用途

14、:胸部后前位平片是X线检查胸部疾患的初选位置。体位设计要点:1、收腹、前胸紧贴探测器。两手部紧贴臀上部,两肘前推,两肩放松,紧贴探测器;2、中心线水平投射通过第4-5胸椎。患者面向摄影架站立,两足分开,使身体站稳,身体正中面或脊柱对探测器中线,头稍向后仰,前胸紧靠探测器,探测器上缘需超出两肩,肘部弯曲,手背放于髋部,两肩尽量内转,如此可使两侧肩胛骨拉出肺野,不与肺部重叠。两肩尽量放平,使锁骨成水平位,以免肺尖部被锁骨影像所遮盖。如患者不能做到上述姿势,可嘱其抱住摄影架,也能达到同样效果。女性患者如有发辫,应让其结于头上,以免发辫的阴影投射到胶片上形成伪影。曝光前须请患者深吸气屏气曝光。中心线:

15、对准第4胸椎或第6胸椎高度,与探测器垂直。曝光技术:85kV,8mAs,150cm,滤线器(+)。吸气后屏气曝光。标准影像显示:1、两胸锁关节对称;2、两肩胛骨推出肋外;3、两侧肋膈角显示;4、两锁骨对称与第4后肋重叠且仅与肺尖下1/3重叠。双肺后前位影像。2、胸部前后位用途:观察病变靠近背部的病例。体位设计要点:患者背向摄片架站立,背部紧靠探测器,两足分开,使身体站稳。身体正中面或胸骨对探测器中线,头部稍向后仰。肘部弯曲,手背放于髂部,两肩尽量下垂并内转,使锁骨放平,以免遮蔽肺尖。肩胛分开,不与肺部重叠。探测器上缘超出两肩峰3cm。中心线:对准第5胸椎,与探测器垂直。曝光技术:85kV,10

16、mAs,150cm,滤线器(+)。吸气后屏气曝光。标准影像显示:此位置显示肺部的前后位影像,当病灶靠近背时可采用不做常规体位。3、胸部仰卧前后位用途:用于重病而不能站立病例或床旁摄影的患者和小儿的胸部摄影。体位设计要点:先将探测器放于摄影台上或病床上。患者仰卧,背部紧靠探测器,身体正中面或脊柱对准探测器中线。头稍向后仰,两肘弯曲,手背放于髋部。两肩尽量内转并下垂,使两侧肩胛骨分开,不与肺野重叠。锁骨放平,不遮盖肺尖。探测器上缘超出两肩峰3cm。中心线:向足侧倾斜5°,经胸骨角射入探测器。曝光技术:85kV,6mAs,95cm,滤线器(一)。吸气后屏气曝光。标准影像显示:此位置显示胸部

17、前后位影像,适于重症而不能站立病例或床旁影像的摄影。4、胸部侧位用途:能观察纵隔、心脏后方和后部横膈上方的肺部情况,以发现在后前位影像不能显示的病灶。能了解肺部分叶、分段和确定病灶的位置。能观察胸膜(包括叶间胸膜)的病变。体位设计要点:1、两手臂上举,双手抱头,眼平视,收腹;2、前胸壁和后胸背垂直探测器3、中心线水平投射通过第5胸椎患者站立于拍片架前,被检侧胸部紧靠探测器。两足分开使身体站稳,胸部腋中线对准探测器中线,两臂高举,交叉放于头上,使两肩尽量不与肺野重叠。收腹,使胸部长轴与探测器长轴一致,探测器上缘需超出肩部。前胸壁及后胸壁投影与探测器边缘等距。中心线:对准第5胸椎平面的侧胸壁中点与

18、探测器垂直。曝光技术:85kV,30mAs,150cm,滤线器(+)。吸气后屏气曝光。标准影像显示:1、胸4以下椎体呈“四方块”侧影,后肋基本重叠,两侧肺门重叠,前后肋膈角显示;2、从颈部到气管分叉部能连续追踪到气管影;3、心脏、主动脉、降主动脉影明确;4、胸骨呈侧位投影。肺部侧位影像能结合后前位了解病变的常规位置。5、胸部侧卧后前位(水平正位)用途:此位置可用于检查少量胸腔积液,这是因为积液少于200ml时,在普通后前位照片上被横膈顶部遮蔽,常不能发现;能测得空洞的大小,并能观察空洞内有无液体存在;对少量气胸或液气胸的病例,可利用此位置摄影,观察肺压缩情况。体位设计要点:患者侧卧于摄影台上,

19、有少量胸腔积气者患侧在上,有少量胸腔积液者患侧在下。探测器横放竖立,紧靠前胸,并以上方手臂抱住,使探测器固定。靠台面侧的手臂前伸或高举过头,胸部与台面中间可用棉垫垫起,以抬高胸部,使整个胸部能包括在胶片内。中心线:水平对准第5胸椎,与探测器垂直。曝光技术:85kV,10mAs,100cm,滤线器(土)吸气后屏气曝光。标准影像显示:此位置显示肺部侧卧位后前位影像,常用来检查具有少量胸腔积液(少于200ml)或空洞内有无液平的摄影位置。6、胸部平卧侧位用途:用以检查胸内液体平面。对不能采取站立侧位的患者亦可用此位置。用于重病患者的床边摄影。体位设计要点:患者仰卧于摄影台上,两臂高举过头,下颌稍抬高

20、,背部可用棉垫垫高。探测器在患侧胸部旁边竖立,与台面垂直,并以沙袋支撑,或用专用木架固定,上缘约与下颌相齐。中心线:摆成水平位,对准第5胸椎平面的腋中线与探测器垂直。曝光技术:85kV,10mAs,100cm,滤线器(一)。吸气后屏气曝光。7、胸部前弓位用途:此位置主要检查肺尖部病变,对在前后位被肋骨或锁骨遮蔽的病灶都能清楚显示。其他如叶间积液和右肺中叶不张等也有诊断价值。此体位亦可立位、后立位体位检查。体位设计要点:患者背向摄片架站立,身体正中面或脊柱对探测器中线。两足分开,使身体站稳。肘部弯曲,手背放于髋部,身体稍离开摄片架,上胸向后仰,使上背部紧靠探测器,腹部向前挺出,身体冠状面与胶片成

21、35°角。两肩尽量内旋,双手置于髋骨上,使肩胛骨影像不与肺部重叠。探测器上缘须超出肩部上方约7cm。中心线:向头侧倾斜12°角,对准胸骨角与剑突联线的中点,射入探测器中心。或垂直射入探测器。曝光技术:85kV,30mAs,150cm,滤线器(+)。吸气后屏气曝光。标准影像显示:此位置显示肺部前凸位影像,常用来观察肺尖与锁骨上或肋骨重叠的病变。(二)影像质量评价标准(5分制扣分,得分±4.5为甲级片;V4.5分,三4分,为乙级片;V4分,丙级片)1、布局的合理性:(1) 左右对称性:同一水平肋骨外缘左右相差1cm以上扣1分;(2) 上下布局:照片上缘距第2后肋上缘4

22、-8cm;超出范围0.5分;2、与肺外组织的重叠:(1) 双手影像进入片内扣0.5分;(2) 肩胛骨影像不能重叠于肺叶内:重叠2cm以内扣0.25分,重叠2cm以上扣0.5分,双侧累加。3、对称性:(1)双侧肩锁关节对称,上下相差小于1cm扣0.5分,大于1cm扣1分;(2)双侧胸锁关节对称欠佳扣0.5分。4、影像信息丢失:肺野、肋膈角无信息丢失,肺野、肋膈角信息丢失为技术性废片。五、心脏(一)体味设计1、心脏后前位用途:观察心脏形态、右心房、左心室、左心房、主动脉、肺动脉和肺门血管的形态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心脏测量。体位设计要点:探测器置胸片架上。被检者背向X线管立于胸片架前。前胸紧贴探测器,

23、双足分开约30cm,使身体稳固。双手向内翻转180。,手背放在髂骨上。肩下垂使锁骨呈水平位。上臂及肘内旋,使肩胛骨拉向外侧。面稍上仰,下颌置探测器上缘,身体正中矢状面垂直探测器,且对于探测器竖轴中线。体弱者可使其上臂抱胸片架,儿童可手臂上举过头。有发辫者,将头发结于头或置探测器背面,以免与肺野相重叠而影响诊断。探测器上缘应超出锁骨5-6cm,两侧腋中线距探测器边等距,下缘包括第12胸椎。中心线:水平方向,对第6、7胸椎,垂直于探测器投射。曝光技术:85kV,20mAs,200cm,滤线器(+)。平静呼吸中屏气曝光。标准影像显示:为胸部正位影像。两侧肺野及胸壁包括完整,可根据胸廓宽度观测心脏大小

24、。心脏位于胸廓内偏左。升主动脉与上腔静脉重叠投影为心右缘的上段(弧),下段由右心房构成。右心缘与膈顶相交处为心膈角,角内阴影为下腔静脉的投影。主动脉在心左缘上方呈球形凸出的部分与向下的部分降主动脉,合称主动脉弓,为左心缘的上段。向下为肺动脉干外缘或部分左肺动脉投影,称肺动脉段。再向下明显向左凸出的为左心室,有时在其上端有左心房耳部的阴影。左心室内的左下端为心尖部,与横膈相交呈锐角或直角,中年以上常见有三角形阴影,为心包脂肪垫。中下段相接处称心腰部。心脏与横膈接触面主要由右心室内形成。如果在右前斜位时吞食少量钡剂,便可观察食道有无因左心房增大而形成的压迹、移位。2、心脏左侧位用途:观察左心室、右

25、心室、主动脉、肺动脉。体位设计要点:探测器置胸片架上。被检者以侧位立架前,左侧贴近探测器,双足分开约30cm,以使身体稳固。两臂屈肘高举,使前臂交叉抱头,将肩胛拉向上后方,避免与肺部重叠。前胸壁与后背包括在探测器两侧缘内,胸部矢状面与探测器平行。探测器的高度使上缘包括第7胸椎,下缘包括第12胸椎。中心线:水平方向经第5胸椎高度的胸壁中点(约为腋中线前5cm处)垂直射入探测器。曝光技术:85kV,25mAs,150cm,滤线器(+)。平静呼吸中屏气曝光。标准影像显示:为胸部侧位影像。心脏大血管居中偏前,呈前下后上倾斜心前缘上部为升主动脉,下连肺动脉。下部为右心室上腔静脉、头臂干及气管与弓部相重叠

26、。心后缘距脊柱有一定间隙且呈窄长形。上部小圆弧为左心房,大圆弧为左心室内,与横膈间的三角形为下腔静脉,与横膈相接面前方小部分是右心室,内后方大部分是左心室内。主动脉弓下方,主动脉窗内气管分叉前部的圆影,为右肺动脉的轴位投影。左肺动脉为平气管分叉的水平走向阴影。降主动脉沿脊柱前缘下行。3、心脏右前斜位用途:观察左心房、肺动脉干和右心室漏斗部的增大、扩张以及右心房增大。体位设计要点:1、左臂抱头,右臂下垂手臂贴紧臀部,右侧胸前壁贴探测器,体轴旋转使身体冠状面与探测器呈45°-55°角。2、摄片时吞钡剂,以利观察左心房扩大时对食道的压迹。3、中心线水平投射通过第6胸椎平面被检者面向载有探测器的胸片架前站立,右侧胸前壁贴近探测器,使身体冠状面与探测器呈45°55°角。左臂上举屈肘环抱头上,右臂内旋伸向后下,手背置髋后。探测器上缘超出锁骨56cm,下缘达第12胸椎,左右缘包括左前及后胸壁。摄片时吞钡剂,以利观察左心房扩大时对食道的压迹。中心线:水平方向,平第6或7胸椎高度经斜位胸廓水平线中点向前约5cm处射入探测器。曝光技术:85kV,25mAs,150cm,滤线器(+)。平静呼吸气中屏气曝光。标准影像显示:1、照片含肺尖及两侧肋膈角;2、自膈顶处胸椎体前缘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