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教学大纲_第1页
《历史地理》教学大纲_第2页
《历史地理》教学大纲_第3页
《历史地理》教学大纲_第4页
《历史地理》教学大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历史地理教学大纲一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周3学时 54课时二、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中国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一门基础必修课,主要讲授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迁,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关系的科学,并培养学生尽全时空、人地互动的理念。三、课程的教学指导思想本课程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以尽全时空和人地互动为学科核心,从人地与时空角度研究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不仅为历史教学提供空间舞台的支持,而且在复原过去各个时间断面的空间分布演变规律基础上从唯物主义角度讨论历史现象的环境成因机理,为历史现象寻求原动的起始因素,对于我们深化中国历史的学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四、课程的教学目的本课程为历史系必修课,其

2、它专业学生可以作为非学位课程选修。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全面透彻地了解中国历史地理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方法,使学生对中国历史地理有用于世的作用有一个清晰化的认识,并能掌握一定程度的识图能力,并结合学生的考古学的知识,利用丰富的地理学、历史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历史学和地理学学习中遇到的难题,撰写出一定程度的历史地理学专业的文章,达到历史学学士应具有的专业水平。其教学的具体目标如下:(一)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和原始材料的学习,要求对学科性质、归属有认识,了解主要的历史地理文献,特别是阅读部分古代地理文献。(二)对历史自然地理的气候变化和人文地理中的政区沿革要重点掌握,然后对历史植被地理、历史经济

3、地理和历史文化地理重点学习。(三)对一些重要的历史地理名词要掌握。四、课程的教学方法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在实际讲授中归纳与演绎相结合,并以多媒体和网络为辅助教学手段。五、课程内容绪论(4学时)教学目的本章主要学习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现状。通过教学,要求学生理解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了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方法,认识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教学重点和难点: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尽全时空和人地互动观念教学内容一、现代历史地理学的性质、归属和学科发展问题历史地理学学科性质问题的争论,中国历史地理学由传统历史地理学向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发展转变,现代历史

4、地理学的特点。二、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方法和手段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历史地理学的资料,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与手段三、现代历史地理研究的现状历史自然地理研究的成果,历史政区地理研究的成果,历史经济地理研究的成绩,城镇与古都研究的成果,历史交通地理研究的成果,历史人口和移民地理研究的成绩,历史文化地理研究的成绩,历史军事地理研究的成绩,区域历史地理研究的成就,历史地理理论研究的建树,历史地理文献与资料整理与检索方面的成绩。四、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意义现代历史地理学在社会发展与防灾减灾中的作用,现代历史地理学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现代历史地理学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现代历史地理学对学术思

5、维和观念的影响:尽全时空观念,人地互动观念。第一章 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8学时)教学目的本章主要学习历史时期气候变迁及对社会历史发展走向的影响。通过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中国历史气候波动的阶段性,分析气候变迁对中国历史社会发展走向的影响。教学重点与难点1.中国历史气候变化的趋势和特征2.气候变化与中华文明演进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教学内容一、气候波动周期中国近5000年来气候变化趋势;4个暖期和四个冷期二、第四纪气候变化与人类产生第四纪初期中国气候变化,气候变化与从猿到人的转变。三、冰后期的环境与新石器时代文化繁荣冰后期,气候地理与黄河流域新石器文化繁荣的关系。四、黄河文明产生的气候机理文明的定义,黄河

6、文明产生的地理气候、土壤、地貌条件,长江流域文明的萌芽与气候。五、汉唐盛世与气候波动西周寒冷期,春秋战国秦朝西汉温暖期,东汉、魏晋南北朝气候由向冷到相对寒冷的变化,唐代温暖湿润期(8世纪中叶以前),汉唐盛世与温暖湿润气候的关系。六、宋元气候变化与宋元历史发展趋势8世纪中叶以后气候由相对寒冷期到相对温暖湿润期再到寒冷干燥期的转变,气候变化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南迁,气候变化与中国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七、明清小冰期与社会波动明清小冰期含义,气候变化与明清社会大灾荒、大动荡、大迁移。复习思考题1.简述近1万年来中国历史气候变化的过程明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第二章 历史时期森林植被变迁(4学

7、时)教学目的本章学习历史时期我国森林植被分布变迁与人类社会的关系。通过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历史时期我国森林分布变迁的基本格局,理解森林植被分布变迁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影响的关系,认识森林植被分布变化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教学重点与难点1.历史时期我国森林植被变迁的大致过程2.人类活动对森林植被变迁的影响教学内容一、历史时期我国森林分布布变迁的基本趋势自北向南,从中原向边区逐步推移二、黄河流域文明的推移发展与森林分布变迁隋唐以前和唐宋以来黄河流域的森林植被,黄河流域森林资源丧失的原因。三、明清皇木采办与南方森林资源的损耗明清以前南方的林木资源,明清皇木采办与南方森林资源的损耗。四、近300年

8、来南方山地垦殖与森林资源的损耗山地垦殖运动的出现,山地垦殖与森林面积的大量丧失。五、近现代人口膨胀对森林资源的损耗人口膨胀,垦殖、燃料用材对森林的摧残。复习思考题1.简述我国森林植被变迁的大致过程2.举例说明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对森林植被变迁的影响第三章 历史时期河流水系变迁(6学时)教学目的本章主要学习历史时期中国的江河湖沼演变情况及其与人类的关系。通过学习,要求学生了解重要的湖沼的兴衰、盈缩情况,深入认识黄河流域的河湖演变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总结人类在用水问题上的经验教训。教学重点与难点1.黄河下游河道的变迁过程2.长江中下游河道的变迁过程3.历史时期济水的变迁4.历史时期我国水文状况的变化与中

9、国社会发展的关系教学内容一、历史时期中国主要江河湖沼演变概况二、黄河的变迁黄河下游的改道过程及流路,黄河下游的湖泊沼泽的演化,历史时期黄河流域洪灾和改道频繁的原因及影响。三、长江的演变云梦与云梦泽的变迁,荆江河道的演变过程,鄱阳湖与洞庭湖的兴衰,太湖的形成与演变,长江流域洪水的主要原因和影响。四、历史时期中国主要江河水文变迁的思考历史时期中国江河水文变迁的总趋势,中国北方湖泊减少与干冷气候的对应关系,长江流域河流支流、湖泊的畏缩,西北干旱地区河流水文的变化与自然大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复习思考题1.简述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变迁过程2.简述荆江河道的变迁过程3.举例说明历史时期水文变化对中国社

10、会发展的影响第四章 历史时期疆域与民族分布(4学时)教学目的本章学习中国历史疆域(包括中原王朝和边疆地方政权)的变迁历程。通过学习,要求学生了解中国历史时期疆域变化大势,掌握近代中外边界分歧的历史原因。教学重点与难点1.我国东北、西北、北部、西南、东南疆域的变迁过程2.近代中外边界分歧的历史原因教学内容一、历代王朝疆域变迁概况秦汉疆域、隋唐疆域、辽金两宋疆域、元明清疆域二、西北边疆的历史演变与现代国际争端古代中原王朝对西北边疆的控制,沙俄侵占、割占中国西北领土。三、北部边疆的历史演变与现代国际争端古代中原王朝和北部地区少数民族政权对边疆的控制,沙俄、苏俄侵占外蒙古部分地区。四、东北边疆的历史演

11、变与现代国际争端古代中原王朝对东北广东地区的管理,近代沙俄侵占东;五、东南沿海境土的历史演变与现代国际争端;古代中国政府对台湾、琉球群岛、南海诸岛的管理,香港澳门问题;六、西南边疆的历史演变与现代国际争端;古代对西南边疆的控制,近代英、法对西南边疆的侵占;复习思考题:1.简述我国疆域变迁的历史过程;2.举例分析中国疆域演变与现代我国与周边国家边界;第五章 历史时期政区沿革(8学时);教学目的;教学目的本章学习中国历史时期政区沿革的历程,政区演变与自然环境、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以及政区地名的渊源。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政区沿革各阶段的基本情况,认识政区演变与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教学

12、重点与难点1.我国历史时期政区演变的历史过程2.政区变化与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3.政区变化与中国的地名演变教学内容一、历代基本的行政区划制度西周分封制时期,战国至南北朝的州郡制时期,隋唐两宋道路制时期,元明清行省制时期。二、政区演变与中国自然环境的关系历代政区划分中对“山川形便”原则的运用三、政区演变与中国政治制度的关系一级政区的划分和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政区划分中“犬牙交错”原则的运用。四、政区演变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关系行政区划分与经济区的关系,政区划分与经济发展程度的关系、政区的空间分布与经济的关系。五、政区演变与中国文化发展的关系区域文化对行政区划的影响,行政区划对区域文化的影响。六

13、、政区演变与中国地名中国各级政区的地名演变,政区变化与地名的关系复习思考题1.简述我国行政区划演变的历史过程2.分析中国政区变化与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关系。第六章 历史时期城市地理(8学时)教学目的本章学习中国历史时期城市和都城分布变迁的情况。通过教学,要求学生了解中国历史时期城市建设的几次高潮,了解都城和城市、市镇空间分布变化的基本情况,认识都城与工商业城市发布变迁的政治、经济原因。教学重点与难点1.我国古代都城的分布演变及其原因2.我国古代经济都会的分布演变及其原因3.中国古代城市形制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教学内容一、都城与工商业城市发布变迁概况历史上的三次城市建设高潮西周、春秋战国和明代

14、,宋以前和宋元以来都城与城市分布,近代工商业城市的分布。二、中国古代都城分布演变与原因传说时代的都城,五代以前都城的分布,五代以后都城的分布,都城发布变迁与气候、经济重心推移、北方游牧民族活动的关系。三、中国古代城市的选址、形制与中国社会城市选址的影响因素,中国古代筑城的几次高潮,城市形状与规模,古代都城平面布局的特点,城市形制与传统文化。三、农村市镇分布变化与中国社会草市的兴起,市镇的形成,北宋草市,明清小城镇的分布,近代沿海、沿江城市的发展。复习思考题1.简述我国古代都城分布演变的过程及其原因2.分析中国古代城市形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第七章 历史时期人口与移民(6学时)教学目的本章学习历

15、史时期中国人口的发展与空间分布。通过教学,要求学生了解历史上人口迁移的类型,掌握古代中国人口重心空间分布的趋势,认识人口分布变迁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学重点与难点1.历史时期我国人口分布演变的大趋势2.历史时期重要的几次人口大迁移3.人口空间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学内容一、人口分布变迁概况主要朝代人口数量变化与空间分布变化,中国人口的变化特征的趋势,中国历史几次人口大迁移,移民的类型。二、中国人口空间发展与中国社会发展人口分布与气候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宋元以来南北人口比重易位,清代人口向边疆地区和海外的迁移,现代人口分布格局。三、典型移民事件与中国社会横断山民族大走廊与东南亚文明,北方移民大迁徙与

16、中国南方客家文化,主要移民事件“江西填湖广”与“湖广填四川”,闯关东、走西口、跑口外、移台湾的历史背景、移民过程和社会影响。复习思考题1.简述历史时期我国人口分布变迁的基本趋势及其原因2.举例说明移民对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第八章 历史时期文化重心演变与风俗区特色(4学时)教学目的本章学习历史时期中国文化重心演变与风俗区域特色。通过教学,要求学生了解历史时期各阶段文化教育发达地区的地理分布概况,掌握中国文化重心东移南迁的过程及原因,以及风俗文化区的分区和形成差异的原因。教学重点与难点1.历史时期我国文化重心的变化趋势2.历史时期我国文化区变迁的原因教学内容一、历史时期文化区变迁概况唐以前文

17、化教育中心的分布,宋代文化教育重心的南迁。二、人才分布与中国文化重心的东移南迁历代进士,历代文学家,综合人才,学校书院的分布变迁。三、学术文化的地理特征战国时代学术文化的地域特色,汉代各地学术文化的特色,宋代学术文化的地域特色,清代学术文化的地域特色。四、僧人、寺观的分布与宗教文化的发展南北朝僧人、寺院的分布,隋唐宋元僧人的分布。五、中国风俗区的历史演变塞上塞,黄河中下游,淮汉以南风俗区,风俗区的稳定性和传承性,风俗区的形成原因。复习思考题1.简述我国文化教育重心东移南迁的过程及其原因?2.简述我国风俗文化分区的差异及其原因?第九章 历史地理文献与古代地图编绘(2学时)教学目的本章学习中国历史地理文献产生、发展及构成情况。通过教学,以前学生了解历史地理文献发展的各阶段的主要成就,掌握重要的历史地理文献的主要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1.历史时期我国地图的发展过程2.主要历史地理文献的主要内容教学内容一、传统历史地理学发展各阶段的历史地理文献二、中国古代地图的编绘与识读先秦时期地图的绘制与运用,汉代的长沙马王堆地图,西晋裴秀的贡献,唐代贾耽的贡献,宋元地图绘制的成就,明末西洋地图学的传入。三、重要的历史地理文献简介禹贡等先秦历史地理文献,汉书·地理志等正史地理志,元和郡县志等地理总志,史记·河渠书、水经注等水文、水利、海道历史地理著作,华阳国志、蛮书等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