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生态学》教学大纲_第1页
基础生态学》教学大纲_第2页
基础生态学》教学大纲_第3页
基础生态学》教学大纲_第4页
基础生态学》教学大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基础医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基础生态学教学大纲韩洛 川一、课程简介普通生态学是生物科学类、环境科学类专业必选课程之一。我校从1994年开设本课程,周课时3, 3个学分,经过建设现为云南大学主干课程及精品课程。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知识体系,是协调和统筹人与自然关系的指导性学科, 是引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理论基础。本课程主要从个体、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等不同层次上分析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方式,通过理论推介、案例剖析,使学生掌握生态学的基本知识体系和思想方法,形成宏观的生态思维,提高对当前资源和环境问题的认识能力和把握水平。选修该课程的学生,应具备基本的生物学基础或环境科学基础,需要配

2、合教师的讲授, 积极参与讨论和勤于思考。二、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通过该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把握生态学认识生命世界、认识生态环境的特殊视角和解决相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思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兴趣,建立关爱生命、 关爱人类共同家园的生态意识,在遵循生态规 律前提下,正确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去开发生物资源、维护生态安全、管理自然环境。普通生态学的理论课教学应注意把具体的生态学知识融合到整体的生态思想和理论中, 突出对学生系统观、动态观、时空尺度观等生态思维方式的培养;实践课程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主要教学

3、方法和教学手段(一)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与启发式教学。选择针对性强的相关案例,进行深度剖析,提出富有思考 性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师生双向互动逐步深入, 得出结论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使学生获得具体生动的生态学知识,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2. 观察和实践的方法。生态学是一门随着人类环境问题出现和变化,以及适应生态建设和资源利用事业需要而不断发展的科学体系,因此在教学上尽可能因地制宜地通过观察和实践,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应该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由于课时、教学资源有限等因素,同时也由于学生对主要环境问题都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可采用间接观察一一通过文字(课本、 课外读物、报

4、刊)、图表、仪器、模型、电影、录相、幻灯等进行阅读或观看,了解环境、 资源问题出现的特点、变化的动态,剖析其中存在的规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等。3.运用发现法教学。利用生态学实验和野外实习,将科学研究的发现过程融合到课程 学习中。(二)教学手段1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要求采用自己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2 .课堂讨论:学生讨论问题时,教师发挥主导作用,防止空泛议论;及时启发导向, 不使讨论偏离中心议题。3.专题讲座:在教学之余,想方设法利用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 议,安排学生参加生态学及其相关的学术活动。三、主要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学时安排:总学时 36,每周2学时.第一部分生态学的定位和方法论第

5、一章绪论第二部分个体生态学第二阜生物与环境第三章生物与能量环境(光和温度)的生态关系第四章生物与物质环境(水分、大气、土壤)的生态关系第三部分种群生态学第五章种群及其数量动态第六章种群的进化第七章生活史对策第八章种内与种间关系第四部分群落生态学第九章群落的组成和群落结构第十章群落的动态一章群落的分类与排序第五部分生态系统生态学第十二章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第十三章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第十四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第十五章地球上主要生态系统的类型与分布第六部分应用生态学(可在讲述基础理论部分时贯穿整合到相应内容中)第十六章生态系统的服务、健康与管理第十七章人类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与环境污染时在昆明举办

6、的学术会2学时淇中:2学时4学时淇中:2学时1学时1学时8学时,其中:2学时2学时2学时2学时4学时,其中:2学时1学时1学时8学时,其中:2学时2学时2学时2学时8学时淇中:2学时2学第十八章人口与资源2学U a- dnt o.br -第十九章收获理论和病虫害的防治四、章节内容要点提示第一部分生态学的定位和方法论第一章绪论作为绪论部分是对生态学科整个知识体系的介绍,也是对各生态学模块轮廓的介绍。1、 生态学的定义介绍生态学的概念。 应包括不同作者的定义, 但应该对最为简单的、 最为广泛采用的定 义有肯定的赞同。2、 生态学历史、对象与范围简单介绍生态学的发展历史, 以及在各个阶段的研究的中心

7、内容。重点介绍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在范围部分,介绍普通生态学各个部分(或模块)的构成与基本内容。这一部分不 可缺少,虽然可能与后面章节重复,但是这是必要的,可以使学生或者读者了解通盘情况。3、 生态学的分支科学、交叉学科介绍生态学学科的分支情况和与其它科学体系的交叉的情况。四、生态学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个体生态学第二章生物与环境注意不要与后续课程植物生态学(或动物生态学)内容的重复,但也不宜过少,不足让学生了解整个生态学的面貌。一般地,通过本章学习应使学生基本了解环境因子的范围、认识生态因子作用的特点以及生物对环境因子的适应方式(形态适应、生理适应、行为适应) 。至于动物、植物对各种 生态因子的不

8、同的适应方式,可根据不同的专业及其教学班级的后续课程的状况酌情处理。 一般地,无后续生态学课程的,需要全面、但梗概性地介绍,否则选择重点、有针对性地介 绍。第一节 生态因子一、 环境、生态因子及其类别非生物因子与生物因子;其他环境因子分类;注意环境学与生态学中“环境”概念上的差异(范围、含义的限定)。二、生态因子作用特征大环境和生态因子的作用特点:综合性、适应组合;非等价性,主导因子;不可替代性与互补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最小因子法则;耐受性法则;限制因子和限制作用;小环境;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第二节 生物对环境因子的适应一、生物对环境适应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一般原则表现为3个方面: 形态适应; 生理

9、适应:驯化;内稳态机制; 行为适应:休眠、迁徙、滞育等。应该说明的是由于环境和生物复杂多样且相互作用,不同生物不可能有完全一致的适应原则和模式,所说的适应也是多样性的。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机制趋同适应与生活型;趋异适应与生态型第三章生物与能量环境的生态关系第一节生物与光的生态关系由于生态因子种类繁多, 研究的深度和积累的知识多寡不一,选择介绍其中的最重要的一些因子,光因子为其中之一。一、陆生环境中的光因子光在时间和空间的上的分布特点;光强度对植物的生态影响:阳性植物、阴性植物;光补偿点、饱和点;光照强度对动物的影响光的周期性变化对动物和植物的生态效应二、水生环境的光因子水体光的分布特点;水生生

10、物对光的适应第二节生物与光的生态关系温度也是最重要的生态因子之一,由于温度作用的不可回避的特点,所以对生物的适应 和进化来说都是最为重要的。一、温度的分布特征与生态意义温度的分布特征;温度的生态意义:代谢;分布二、温度对生物分布和生命活动的影响极端低温/高温对生物的影响;生物表现的形态适应:动物的形态适应:BERGMAN律;ALLEN规律等生物表现的生理适应:极端高温对生物的影响与生物的生理适应生物表现的行为适应温度与生物的发育:(1)有效积温;(2)物候第四章生物与物质环境的生态关系第一节生物与水的生态关系一、水的分布与水因子的生态意义水的理化性质;水陆环境的主要差异;水的生态意义(组份,代

11、谢介质,分布,形态塑造)二、生物对水因子的适应水、陆生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水生植物,陆生植物;动物对水因子的适应:水生动物的渗透压调节,陆生动物对干旱的适应;适应组合:以陆生炎热干旱地区的动物、植物为例说明适应组合的概念,又可以作为这一部分内容的小结。第二节生物与土壤及其它生态因子一、生物与土壤的生态关系土壤的生态意义; 土壤的物理性质对生物的影响;土壤的化学性质对生物的影响;土壤环境与动物的适应二、生物与大气的生态关系大气的成分构成及其生态效应;氧与生物;二氧化碳的生态作用三、生物与火的生态关系火烧的影响及其生态作用;植物 /动物对火因子的适应四、人类活动对生物的影响人类活动对生物的积极意义

12、:(1)人工选择;(2)伴人适应与进化人类活动对环境因子的改变: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第三部分种群生态学第五章种群及其数量动态第一节种群及种群的结构1、 种群的概念种群的定义、种群在不同学科中的称谓。种群定义所表现的时空、遗传和数量特征。2、 种群的结构参数大小与密度,种群的分布及种群分布格局的判断,单体生物与构件生物,构件,年龄结构,性比第二节种群动态重点放在种群的增长模型,尤其是指数模型和逻辑斯谛模型。一、生命表与种群动态参数生命表的编制,静态生命表与动态生命表,生命表的分析;研究种群动态的参数:种群增长率r/内禀增长率rm/瞬时增长率,周限增长率;生存曲线。3、 种群动态的模型研究指数增长模

13、型;LOGISTIC增长模型;与密度有关的不连续增长模型;具时滞效应的、与密度有关的不连续增长模型;三、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化季节性增长;周期性波动;种群大爆发与种群的灭亡四、种群调节种群调节概念;种内竞争;动物与植物种内竞争的差异;种群调节各学说简介与评价五、复合种群符合种群的概念,复合种群理论意义与应用第六章种群的进化第一节基本概念和原理一、 种、种群和进化二、遗传和变异三、哈迪魏伯格原理第二节生物的进化要素一、 突变和重组二、自然选择U a- dnt o.br -三、基因流动四、随机遗传漂变第三节物种的形成一、物种形成过程二、物种的形成方式第七章生活史对策第一节资源的获取与配置一、资源的获取

14、二、资源的配置与取舍第二节生活史对策一、r和K对策二、C、S和R对策第三节生活史与适应对策体型效应,滞育,迁徙第八章种间种内关系因为这两部种间关系是种群生态学的重要部分。其中以种间竞争、捕食关系最为重要,分内容与种群的动态有密切关系,此外对于种群研究方法也应作重点介绍。第一节种间竞争一、种间竞争模型Lotka-Voltarra 模型;Tilman 模型二、竞争排斥原理三、生态位理论四、自然种群的种间竞争表现第二节捕食关系一、捕食关系的概念:广义与狭义的概念二、种间竞争模型;Lotka-V oltarra捕食模型三、自然界捕食关系的表现四、捕食关系在生物控制中的作用:Holling反应的应用第三

15、节寄生关系一、有关寄生的各种概念:寄生、拟寄生、内 /外寄生二、寄生作用与协同进化第四节其它种间关系第五节 种内关系及行为生态学1、 植物种群的密度效应最后产量恒值法则与-3/2自疏法则2、 动物种群的各类社会行为及其生物学意义啄序;社群等级;领域行为;行为的适应性和遗传性;家系选择和集团选择;第四部分群落生态学第九章群落的组成与结构第一节群落的概念与群落的结构一、生物群落的概念和基本特征二、群落的物种组成物种的不同性质:优势种、建群种等;物种多样性三、群落的结构特征群落的时间特征;群落的空间特征;群落的营养结构;第二节群落的结构特征分析1、 群落的结构单元生活型及其划分;层片及其划分2、 垂

16、直结构与水平结构三、群落的外貌与季相,四、群落交错区:边缘效应五、影响群落的结构的要素竞争;捕食;干扰;空间异质性;六、岛屿生物学现象,岛屿生态与自然保护第十章群落的动态本节的重点在于群落演替, 有关群落演替的理论可作一般性的介绍,强调不同学派的看法。第一节群落短期动态一、昼夜变化二、季节变化与年变化第二节群落的演替一、 群落演替的概念演替的定义;影响演替的内、外因素分析二、群落演替的类型划分原生演替与次生演替;演替的其它划分方法与类型三、三种不同的演替顶级理论第十一章群落的分类与排序本章主要介绍群落分类的单位及其意义,排序作为分类的手段,简单介绍其方法即可。第一节群落的分类一、植物群落的分类

17、单位二、植物群落的命名简单介绍三大学派对群落的分类差异第二节群落的排序第五部分生态系统生态学第十二章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介绍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研究的过程及发展、 生态系统的结构等。对于生态系统 的特征,可能与下一节的功能特征相重叠,但作为生态系统概念的外延,又必须介绍。所以我们认为还是应该在此节中对功能特征作简单介绍,使得本节的概念部分更为完善。第一节生态系统的概念一、生态系统的定义二、生态系统的特征第二节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一、生态系统的非生物成分二、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第三节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一、三大功能类群二、食物链和食物网三、营养级和生态金字塔第十三章生态系统的物质生产与能量流动生态系

18、统的功能特征表现在生物生产、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几个方面。建议将物质生产和能量流动一起讲述。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生产一、初级生产的相关概念生产力、生产量与生物量二、初级生产的测定三、初级生产的影响因素四、不同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第二节次级生产一、生态系统中的次级生产二、次级生产过程与测定三、陆地和海洋中动物的次级生产量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分解一、 生态系统中物质分解的概念二、分解过程与生物三、影响物质分解的因素第四节能量流动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能流及相关概念;生态系统中的能流规律二、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分析及模型第十四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第一节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的概念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相关概

19、念第二节物质循环的类型及特点一、水循环二、碳循环三、氮循环四、其他循环第三节生态系统的调控一、 生态系统的动态二、生态系统的平衡第十五章地球上主要生态系统的分布与类型该部分的内容,有的在群落生态部分中介绍,有的在生态系统中介绍。建议在生态系统 部分中介绍。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进行介绍。第一节陆地生态系统分布的基本规律一、地生态系统分布的水平地带性规律二、陆地生态系统分布的垂直地带性规律三、地形对植被分布的影响第二节世界主要生态系统的类型与分布一、 森林生态系统二、草原生态系统三、荒漠生态系统四、农田生态系统五、城市生态系统第六部分应用生态学第十六章生态系统的服务、生态健康与生态管理第一节生态系

20、统服务一、 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及意义二、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及其评估第二节生态系统的健康一、 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及意义二、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价第三节生态管理1、 生态管理的基本单位是生态系统2、 生态管理的目标是维护生态健康第十七章人类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与环境污染第一节全球变暖与温室效应第二节臭氧层破坏第三节污染问题第十八章人口与资源第一节 人口的增长与调控第二节 资源的特征与资源问题第三节 农业生产与农业生态第四节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育第十九章收获理论与病虫害防治第一节 最大持续产量第二节 有害生物的防治五、教材及参考书目(一)推荐教材:1.2.3.孙儒泳,李博,诸葛阳,尚玉昌编,普通生态学

21、。高等教育出版社, 李博主编,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孙儒泳,李庆芬,牛翠娟,娄安如,基础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可从以上三本教材选择,其中第一本较适合环境科学类专业,1992.2002.第二本适合生物类非生态学专业,第三本适合生物类生态学专业)(二)推荐学生学习用书:1 .麦肯齐等著,孙儒泳等译,2000.生态学(中译本,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 . Robert Ricklefs著,孙儒泳等翻译,2004.生态学(第五版,中译本)。高等教育出版社。3 .孙儒泳,李博,诸葛阳,尚玉昌编,普通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4 .段昌群主编,2004.生态科学进展(第一卷)。高

22、等教育出版社5 .段昌群主编,2006.生态科学进展(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6 .段昌群主编,2006.生态约束与生态支撑-生态环境问题与经济社会互动关系的案例 分析。科学出版社6李博主编,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 .孙儒泳,李庆芬,牛翠娟,娄安如,基础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8 .周晓峰主编,1999.中国森林与生态环境。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9 .任海,彭少麟,2001.恢复生态学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0 . Walter Larcher (翟志席、郭玉海等译),1997.植物生理生态学。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1 . Barbour M.G ., Burk

23、 J.H., Pitts W.D., Gilliam F.S. and Schwartz M.W. 1999. Terrestrial Plant Ecology. Addison Wesley Longman Inc.(三)教师备课参考用书:1 . Annual Review of Ecology and Systematics2 . Kristina Vogt, John Gohn Gordon and John Wargo (欧阳华,王政权等译),2002.生态系统 一 一平衡与管理的科学。北京:科学出版社。3 . Walter Larcher (翟志席、郭玉海等译),1997.植物生理

24、生态学。北京:中国内业大学出 版社。4 .蔡晓明,2000.生态系统生态学。北京:科学出版社。5 .曹凑贵主编,2002.生态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6 .段昌群,2001.生态学教学理论探索与实践一一21世纪大学生态学教学内容优化与课程体系建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7 .方精云主编,2000.全球生态学一一气候变化与生态响应。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和 SPRINGER出版社。8 .戈峰,2002.现代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9 .蒋先军,骆永明,赵其国。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植物提取修复技术及其应用前景。农业环境保护,2000, 19 (3): 17918310 .李博主编,1999.

25、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1 .林鹏,1985.植物群落生态学。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2 .姜汉侨,段昌群,杨树华,苏文华,王崇云,2004.植物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3 .沈德中。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P311-P31914 .宋永昌,2002.植被生态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5 .孙儒泳,李博,诸葛阳,尚玉昌,1993.普通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6 .孙儒泳,李庆芬,牛翠娟,娄安如,2002.基础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7 .祝廷成,钟章成,李建东,1988.植物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8 .孙儒泳,尚玉昌

26、、李庆芬,党承林主译,2004.生态学(第五版)(The Economy ofnature,2001).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 .麦肯齐等著,孙儒泳等译, 2000.生态学(中译本,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 . Robert Ricklefs著,孙儒泳等翻译,2004.生态学(第五版,中译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1 .孙儒泳,李博,诸葛阳,尚玉昌编,普通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22 .段昌群主编,2004.生态科学进展(第一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3 .段昌群主编,2004.生态科学进展(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4 . Manuel C., Molles 2000. Ecolog

27、y: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 (影印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5 . Charles J. Krebs. 2002. Ecology 。(影印版),北京:科学出版社基础生态学理论课教学大纲课程目的通过基础生态学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生态学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了解生态学研究的发展动态 与热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兴趣,以及勇于探求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奥秘。学时安排总学时32,每周2学时。教学内容绪论第一部分有机体与环境我们能够把自然界分为两大类:生物与非生物。这两大类几乎总是可区别、可分开的,但它们又不能彼此 孤立地存在。生物依赖于环境,它们必需与环境连续地交

28、换物质和能量,需适应于环境才能生存;生物又 影响环境,改变了环境的条件,生物与环境在相互作用中形成统一的整体。在这第一部分中,共分三章, 主要阐述生物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和机理、温度和光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对不同光制与极端温度的 适应、水的特殊性质以及生物如何调节体内水和溶质的平衡、氧与二氧化碳的生态作用与生物适应、土壤 理化性质及其对生物的影响、以及火的生态作用及管理。第一章生物与环境生态学涉及生物与它们的环境,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环境的变化决定了生物的分布与多度,生物的生存又影响了环境,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因此我们首先应该了解和掌握生物与环 境的生态作用规律和机

29、理。第二章能量环境太阳表面以电磁波的形式不断释放的能量,即太阳辐射或太阳光。太阳辐射为地球上所有生命系统提供了能量来源。绿色植物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于植物体内,这一过程是生物圈与太阳能发生联系的唯一 环节,也是生物圈赖以生存的基础。太阳辐射又温暖了地球表面,使生物能够生长、发育和繁衍,并对生 物的分布起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光和温度组成了地球上的能量环境。第三章物理环境水、大气、土壤是另一类生态因子,它们构成有机体生活的空间或栖息地,成为生物生存的必须条件。同 时,它们又为生物体的组成需要提供了常量元素(如碳、氢、氧、磷、硫、铁、钾、钠、钙等)与微量元 素(如铭、钻、氟、铝、硒、锌、碘等)。

30、因此,这些生态因子组成了地球上的物质环境。第二部分种群生态学种群是特定时间内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集合。生命系统包含有不同的组织层次,从本部分开始,我们将 在以前从未涉及过的群体水平上探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是生物进 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命系统更高组织层次-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在本部分分四章,我们将探讨种群动态及其调节因素;种群的进化及物种分化;种内、种间关系和物种的生活史对策。第四章种群及其基本特征种群是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种群是生态学的重要概念之一。一般来说,种 群与生物个体相比,具有空间、数量和遗传三个基本的特征。其中探讨种群的

31、空间分布与数量变化规律是 本章的主要内容。第五章生物种及其变异与进化对种群的遗传结构、进化机制和物种形成的研究是紧密结合种群遗传学的当前种群生态学研究的另一主要 方面。种内个体的基因型及表现型的构成,反映了种群的质的特征,并与其数量动态密切相关。如果种群 内个体多数带有有利基因,生理上适应环境能力较强,则个体存活能力较高,产生后代较多,种群数量易 于上升。反之种群数量的上升会改变选择压力,导致种群基因型和表现型频率的变化。所以种群的数量与 质量变化是种群动态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第六章生活史对策生物的生活史是指其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全部过程。生活史的关键组分包括身体大小、生长

32、率、繁殖和 寿命。生物在其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分化出多种多样的生物。生物在生存斗争中获得的生存对策,称为生 态对策,或生活史对策。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多种生活史对策,如生殖对策、取食对策、迁移对策、 体型大小对策等等。第七章种内与种间关系种内个体间或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可根据相互作用的机制和影响来分类。主要的种内相互作用是竞争、自相 残杀、性别关系、领域性和社会等级等,而主要的种间相互作用是竞争、捕食、寄生和互利共生的。第三部分群落生态学U a- dnt o.br -生物群落是在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地段上的各物种种群的集合。正是生物群落在地貌类型繁多的地球表面 上有规律地分布,才导致我们地球生机盎然

33、,花鸟鱼虫各享欢乐。第八章群落的组成与结构生物群落作为种群与生态系统之间的一个生物集合体,具有它自己独有的许多特征,比如具有一定的种类 组成、群落中各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群落具有自己的内部环境、具有一定的结构、具有一定的动态特 征、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具有边界特征等等,这是它有别于种群和生态系统的根本所在。植物种类不同, 群落的类型和结构也不相同,种群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相同。因此,可以根据各个种在群落中的作 用而划分群落成员型。群落种类组成的数量特征是近代群落分析技术的基础。数量特征包括多度、盖度、 频度、重要值等等指标。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不仅表现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而且也表现在

34、水平方 向上和不同植物种类的生命活动在时间上的差异。生物群落结构总体上是对环境条件的生态适应,但在其 形成过程中,生物因素起着重要作用,其中作用最大的是竞争与捕食。第九章生物群落的动态生物群落的动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群落的内部动态(包括季节变化与年际间变化);群落的演替和地 球上生物群落的进化。本章着重谈前两个问题。第十章群落的分类与排序所谓分类,就是对实体(或属性)集合按其属性(或实体)数据所反映的相似关系把它们分成组,使同组 内的成员尽量相似,而不同组的成员尽量相异。通过排序可以显示出实体在属性空间中位置的相对关系和 变化的趋势。如果它们构成分离的若干点集,也可达到分类的目的;如果我们既

35、用物种组成的数据,又用 环境因素的数据去排序同一实体集合,从两者的变化趋势,容易揭示出植物种与环境因素的关系,从而提 出生态解释的假设。本章中还重点介绍了中国植物群落分类的原则、系统和单位。第四部分生态系统生态学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是复杂的、自适应的、具有负反馈机制的自调节系统,其研究对于人类持续 生存有重大意义。第十一章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生态系生态系统就是生物群落+环境,它是由于不断进行着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统结构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四大基本成分。组成生物群落的物种,按其营养方式分 为植物、食草动物、食肉动物、顶级食肉动物和分解者生物,构成捕食和碎食两类基本食物链。能流通过 各个营养级逐步减少,从而形成能量锥体,生物量锥体和数量锥体有时出现倒置。能流中各个不同点上的 能量比值成为能量传递效率,包括同化效率、生长效率和消费效率。自然生态系统属于开放系统。并且具 有负反馈调节机制。第十二章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与流动初级生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