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研究缺失,教学陷入困境_第1页
课前研究缺失,教学陷入困境_第2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课前研究缺失教学陷入困境新课程背景下数学课堂教学产生“败笔”的原因分析陕西省汉滨区恒口小学郭良【内容摘要】教学研究对教学活动的展开起着不可估量的指点性作用。作为老师应从各个方面出发,对整个教学活动实行充分、全方位的研究。如果缺失教学研究,数学课堂教学便会表现种种“败笔”。造成“败笔”产生的原因很多,主要是老师不具备对课程标准教科书、教学用具和课件、教学与学习的研究,不具备教学反思。【关键词】教学研究缺失教学活动败笔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发了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创建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

2、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老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老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协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些新课程背景下的理念无疑是准确的,同时这些理念也成为广大数学老师展开课堂教学的指点思想。不过一些老师在使用这些理念来指点自己的教学活动时,因为对数学课程标准理解水准的差异性,导致某些老师在教学活动中顾此失彼,使数学课堂教学表现种种“败笔”。现就数学课堂教学出现种种“败笔”的原因浅析如下:数学课堂教学出现种种“败笔”的原因

3、很多,但主要原因是老师对整个教学活动不具备充分的教学研究。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老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传统的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是彼此分离的。老师的任务仅仅教学,研究被认为是专家们的“专利”。老师的教学没有一定的理论指点,没有以研究为依托的提升和深化。容易固守在重复旧经验、照搬老办法的窠臼里不能自拔。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实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实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实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理解。教学活动中研究是老师持续进步的基础,是提升教学水平的关键,是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保证。所以

4、,在实行教学活动前实行教学研究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必须的。一些教学老师,在多年的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下,常常用“经验”指点教学活动,忽视教学活动的研究。即使有研究,也研究的不全方位、不深入。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一、从已有“经验”出发,刚愎自用,不具备对课程标准的学习和研究。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数学课程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并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提出了不同水准的要求。不过一些老师课前并未深入学习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目标要求都没有完全弄清,凭着自己已有的多年教学“经验”,盲目展开教学,此类情况

5、时有发生。例如:在实行分数的运算的教学时,过去的教学大纲要求分数运算的结果是假分数的必须化成带分数。而数学课程标准中并未明确提出,并且教科书中例题的计算结果是用假分数表示的。其实也就告诉教者,分数计算的结果能够用假分数表示。不过一些老师用大纲的要求来指点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教学,要求学生把分数运算的结果是假分数的必须化成带分数,无形中提升了教学的要求,也给学生的计算带来了难度。又如在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简易方程的教学中,教科书是通过学生探究学习去发现等式的基本性质,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去解形如:x+a=b、x-a=b、xXa=b、x*a=b的四种基本类型的方程。这样编排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而旧教

6、科书中是用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去解方程。而个别老师受旧版教科书的影响,先入为主,用自己的已有“经验”指点学生用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去解方程,他们认为用等式的基本性质“繁琐”,把这样思想灌输给学生,而学生靠死记硬背记住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利用这样方法去解方程。虽然也达到了目的,而违背了新课标的要求:通过学生探究活动,发现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和方法。这样重结果轻过程的“填鸭式”教学是新课标背景下教学所不允许的,也是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之所以会出现上述情况,这与教者是否深入研究课标分不开的。、对教科书的研究不够深入,未能准确把握教科书编排的意图,教科书处理过于草率。

7、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科书是师生间互动、交流、沟通的纽带,是教学活动得以展开的重要载体。教科书是学生从事数学学习的基本素材,它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和主要的数学活动机会。对学生来说,教科书是他们从事数学学习活动的“出发点”而不是“终结目标”。现行教科书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应充分挖掘教科书,弄清编者的意图,充分发挥每一幅图片、每一句对话的作用,合理设计教学活动。有些老师对教科书研究的不够深入,只能停留水平来分段编写的。作为课堂教学的实施者一-311.龜极少数老师釁”科书,只会教教科书而不会用教科书教。例如教科书中相关数的运算的薑BIS'工一円晖肾°j

8、然后是在主题图的下面展示几种10还;:那种按部就班、慢条斯理地讲教i勺运算的教学内容安排是有一定的规律的:不同的算法。如三年级下册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教科书表现图是:打料寸込痒-N斗X1O=2-40空斗xN=乜(3之4。-4-正是这样表现方式,个别老师在解决教科书时,通常理解是通过情境图、已有方法、新算法三者间的联系,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这样算”的问题就是本节课的全部活动。其实教科书编排的意图是除了解决“怎样算”(算法)的同时还要解决“为什么要这样算”(算理)的问题。又如在一次数学研讨活动中,一位老师在讲授面积单位时,她忽视了本单元的情境图,教学时也创设了情境但不是从情境图入手,而是从感受物体

9、的面入手,让学生摸一摸课本的面和文具盒的面,让学生谈感受。这是学生就弄不清老师的意图,因为课本和文具盒都有六个面,究竟要摸哪个面,用哪个面与哪个面比较,老师没有明确指出,学生也无从下手,更无法谈感受,使教学活动陷入困境。如果老师充分研究了教科书,认真引导学生充分观察主题图的内容并组织学生交流,便不会出现难以导入新课的困境。可见深入研究教科书对教学活动的展开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三、忽视教具、课件和学生学具的研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注重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

10、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在这个思想的指点下,多媒体教学便迅速的使用到数学教学活动中。(1)个别老师在制作课件时并未深入研究教科书、研究课件,使课件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有时还影响了教学的效果。例如有些老师为了展示自己制作课件的水平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每张幻灯片切换时一味追求新颖、花样繁多,更有甚者在幻灯片切换时插入各种与教学活动无关的声音。殊不知,这样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让课件“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的注意力无法集中到学习活动中而全部转移到幻灯片上,使这节课成为幻灯片的展示课。这样就违背了幻灯片的制

11、作和使用是为教学服务的原则。(2)在学生使用的学具上也应深入研究。除了要研究学生学具的使用,还更应注重研究学生学具的制作。老师不能一味的要求学生自己去准备和制作学具而不对学生学具的制作实行深入的研究、实行制作方法的指点。例如在一次公开课上,在教学面积单位时,老师要求学生分别用学生自己制作的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去量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发现:用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去量这个长方形和正方形正好量完,所以要统一单位。而因为老师对学生的教具研究不充分,几个小组的学生都无法做到“正好量完”。老师检查后发现是学生制作的学具不规范,便补充一句:“我发现是你们的学具做的不规范,老师告诉大家应

12、该正好量完。”出现这样情况难道是学生的责任吗?如果课前教者充分研究了学生的学具,怎会出现这样尴尬局面。四、忽视教学过程中教学与学习的研究。课程标准指出:作为一名教学活动的实施者老师,应该对教学活动中的教学与学习展开深入研究并对整个教学活动能够预见。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设计都设计的有学生活动(如探究、讨论、交流等),并通过学生的活动达到一种预期的目的。学生的活动是否落到实处,这与教者的教是密不可分的。教者是整个活动的组织者,如果组织者课前未对学生活动充分研究,那么学生活动时会迈入两个极端。一是学生漫无目的的活动。造成这样情况的主要原因是老师没有明确提出活动的方法和活动的目标或不具备老师有效的指点。

13、如前面提到的让学生感受课本与文具盒的面。二是无法获得知识的活动。例如前面提到的用不规范的学具展开活动,通过活动学生无法形成任何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更何谈经验。反而让学生认为自己的活动是失败的、徒劳的,给学生对学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造成严重的伤害。除了上述两种极端外,还应该引起教者注意的是学生的有效活动时间必须充足。因为学生个体存有着认知水平上的差异,老师不能一旦有结论得出,便要求所有的学生停止活动,这样对于学生是不公平的。长期下去,一部分学生便不愿意实行必要的活动,因为他们的活动每次都是半途而废,都是没有收获的徒劳。久而久之在活动中变得被动,甚至不愿活动。所以,注重教学中的教学与学习的研究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五、忽视教学反思。反思是老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实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老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在教学前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教学中实行反思,即即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实行;教学后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教学反思也是一种教学研究,所以教学反思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