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的演替一轮复习学案带答案._第1页
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的演替一轮复习学案带答案._第2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的演替一、考纲要求3-4群落要求1、群落的结构的特征I2、群落的演替I实验(1)土壤中动物类群中丰富度的研究(2)探究水族箱中群落的演替二、考点梳理考点1、群落的概念及特征1、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中各种的集合。2、特征:群落的特征主要包括、和空间结构等。3、丰富度:群落数目的多少。调查土壤动物丰富度常用的方法,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和两种。例1、下列实例中能构成群落的是(A、亚马孙河谷的热带雨林C、无菌培养基污染后长出的共生菌落)B、大兴安岭的红孙林D、无菌培养基上接种后长成的大肠杆菌菌落变式1、(2010年安徽理综T6)生物兴趣小组为了调查两个河口水域的水母类动物类群(甲、乙

2、)的种类组成及其数量特征,使用浮游生物捕捞网(网口内径50cm,网身长145cm,网目孔径0.169mm)各随机取样3次,调查结果如表(单位:个):物种1物种2物种3物种4物种5物种6物种7物种8物种9物种10甲类群样本155100151204202110样本252300231304102212样本344200201503902011乙类群样本13340124001025111522C、乙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7的种群密度小D、乙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10的种群密度大考点2、群落的种间关系及空间结构1、种间关系(1) 、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相互依存,彼此有利,其特',实例(2) 寄生:一种

3、生物与另一种生物的,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其特点,实例(3) 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争夺和等,一般越相似,种间竞争越来越激烈。实例。(4) 捕食:一种生物以作为食物,在数量上呈现的为被捕食者,呈的为捕食者。实例。2、空间结构现象。(1) 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2) 水平结构:受各种因素影响,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常呈分布。例2、为探究食物相同的三种水生动物的种群增长规律及种间关系,某小组进行了下列3组实验(各组实验中,每种动物初始数量相等,饲养条件相同):组1:甲种与乙种分别于两个容器中饲养,甲种数量变化如题31图2曲线A所示。组2

4、:甲种与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乙种数量变化如曲线F所示。组3:乙种与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形成上、下层分离分布,(1)组1中,甲种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由.和数量均较组1少:1则第40天时乙种的种群密度为;若容器内饲养液漱为20mL,时PW天152)在某些生态系统中,存在与本实验类似的种间关系: 在同一段河流中食物相同的两种鱼,分别分布在河流中央底部和临近河岸底部,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代表的类似,其分布体现生物群落的结构。 在玻璃温室中放养食物相同的两种传粉昆虫后,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减少,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代表类似。变式2、下列关于种群、物种与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A、某片成熟的竹林里竹子的长势整

5、齐,没有明显的高株和矮株,可以说明这个群落在垂直结构上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B、引起森林去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分别是阳光和食物C、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的制约D、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说明形成了新物种变式3、下列有关害虫防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可以利用捕食、竞争、寄生等种间关系对害虫进行生物防治 化学防治虽然一定程度上污染了环境,但杀虫效果好,所以要以化学防治为主 推广抗虫棉时,常与普通棉间行栽种 化学防治往往会引起害虫再度爆发,因为杀虫剂不仅会杀死害虫的天敌,而且经过选择作用,增强了害虫的抗药性A. B.C.D.考点3、群落演替1、概念:随着时间推移,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2、类型:

6、和两种类型(1)初生演替 概念:一个从来没有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过程:fffff 特点:经历的时间(长或短);演替速度(快或慢)。 实例:。(2)次生演替 概念:在原来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来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繁殖体的地方发生演替。 过程:fff 特点:经历的时间(长或短);演替速度(快或慢)。 实例:。3、群落演替的结果(1) 演替方向: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因而它往往是能预见的或可测得,一般都可以演替到这一高级阶段。(2) 能量:总生产量,群落的有机物总量。(3) 结构:生物种类,群落的结

7、构。(4) 稳定性: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稳定f。例3、某弃耕农田植物种类40年间的变化情况见表。有关该地群落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物种数量年数植物类别14152540草本2827263034灌木0341219乔木0001423总计2830305676A. 物种多样性趋于增加B.该地群落发生了初生演替C.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提高D.群落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发生了变化变式4、在火山上进行的群落演替类型及其特点分别是()A、初生演替,丰富度增加B、初生演替,丰富度减少C、次生演替,丰富度增加D、次生演替,丰富度减少变式5、在群落演替中,下列哪一种情况是不可能发生

8、的()A、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发生变化B、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小,群落演替越慢C、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D、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三、高考再现1、(2015新课标卷I,4,6分)4.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A. 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B. 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C. 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2、(2014山东卷)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海洋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1.5x10片/(n

9、?.a)7.5x10<AJ/血“)、2.7xlO,CJ/(m2.a)-*4.0x10*J/(m2.a)太阳能8.5x10,J/(mJ.a)图乙点。用标志重捕法(1)根据图甲分析,要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捕捞后大黄鱼种群数量应处于调查大黄鱼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种群密度的估计彳(填"偏高”"偏低”或"不变”)。(2)海洋鱼类生活在不同的水层,这体现了生物群落的结构。新建码头的桩柱表面很快被细菌附着,随后依次出现硅藻、藤壶、牡蛎等,该过程称为。(3)图乙表示某海域能量流动简图,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图中和(填字母)在碳循环过程中起着

10、关键作用;能量在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4)海洋会受到石油、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污染。如果污染超过海洋生态系统的,海洋生态系统就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状态。3、(2014江苏卷)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 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B. 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C. 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D. 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4、(海南卷)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

11、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B. 该种鱼的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的营养级可能不同C. 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垂直结构D. 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5、(2014课标I卷)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2)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3)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

12、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四、知识网络构建五、检测反馈1.(2015河北邯郸摸底,44)下列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冰川泥、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 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C. 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D. 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2.(2015云南玉溪月考,29)下图中表示甲、乙两种生物之间的数量变

13、化关系营养关系图A、B、C、D中,与甲、乙种间数量关系最符合的是(3.(2014浙江杭州期中,20)如图表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小叶树种阶段(桦树'山杨群落)杂辱群落采伐迹地云杉定居阶段(云杉、杨、桦混交群落)A. 该群落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B. 在人为干扰下,可能发生一的动态变化,但不属于群落演替C. 该群落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D. 在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4.(2014山西太原期中,19)如图表示两个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甲可表示火灾后森林进行的演替B.

14、甲的演替速度比乙快、历时短C. 甲中处的物种组成相同D. 若气候条件适宜,甲乙均可演替成森林5.(2014安徽江南十校联考,30II)(16分)研究小组对某自然保护区四种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展开调查研究获得如下调查结果。请据表中信息回答:样地编号生态系统类型海拔(m)优势树种的密度(株/hm2)凋落物现存量(kg/hm2)N、P、K、Ca、Mg五种元素的年归还总量(kg/hm2甲常绿阔叶林7809876807.97352.84乙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16707317118.14323.77丙落叶阔叶林19705306975.20303.33丁亚咼山针叶林25704304250.67243.98(注:凋

15、落物是指森林生态系统内由生物组分产生并归还到林地表面,作为分解者物质和能量的来源,借以维持生态系统功能的所有有机物的总称)(1) 若要调查每块样地优势树种的种群密度,所用的方法是,为使调查数据尽可能真实,应做到;若要调查4块样地木本植物类群的丰富度,需要调查的项目有。(2) 每块样地的生物群落都有一定的空间结构,这是因为群落中各个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所致。四块样地中抵抗力稳定性最小的(填编号)。(3) 表中数据能直接反映四种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功能的强弱,凋落物归还量主要取决于群落中作用强度。度减弱。答案1、C2、C3、解析:(1)组1中,甲种与乙种分别于两个容器中饲养,甲种数量变化为曲线A,表现为

16、S型增长,因食物相同,饲养条件相同,所以此时乙种数量变化也应表现为S型增长,应是曲线C、D、E之一,此时甲种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组2:甲种与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乙种数量变化如曲线F所示。因食物相同,所以甲种与乙种生物之间应属于竞争关系,各组实验中,每种动物初始数量相等,饲养条件相同,此时甲种与乙种生物数量增长都应比在组1中单独培养慢,因而组1中乙种生物数量增长要比组2中的高,变化曲线应为C(因D、E比F在前面增长慢),则第40天时乙种的种群数量为600只,而容器内饲养液体积为20mL,所以此时乙种的种群密度为30只/mL(600只/20mL)。组3:乙种与丙种于同一容器中

17、饲养,形成上、下层分离分布,一段时间后每种动物的数量均较组1少,因组1中甲种与乙种生物数量变化曲线为A、C,所以此时乙种与丙种生物数量变化曲线应为D、E。这样一来在组2中甲种生物数量变化为曲线就是B。注此时的数量变化曲线对应物种和环境分析非常重要,是下面解题关键。(2) 在某些生态系统中,存在与本实验类似的种间关系,注意了类似两个字非常重要,是解此小题的突破口。 在同一段河流中食物相同的两种鱼,分别分布在河流中央底部和临近河岸底部,其种间关系与实验中的组3中的乙种和丙种生物相似,由于是种间关系是两种生物,应是两条曲线D和E。其分布体现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 在玻璃温室中放养食物相同的两种传粉昆虫

18、后,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减少,其种间关系与实验中的组2中的甲种和乙种生物相似,由于是种间关系是两种生物,应是两条曲线B和F。4、B5、B6、A7、D31.人吃兔,狐也吃兔,人同时也捕食狐,所以人和狐的种间关系是竞争和捕食关系。病毒与宿主是寄生的关系,故兔瘟热病毒与野兔的种间关系是寄生关系。见下图。人登岛以后,狐狸濒临灭亡,野兔数量大大增加,导致食物空间等竞争加剧,则竞争强度增加。捕食者种群密度增加,导致野兔数量呈下降趋势,流行病传染程【答案】竞争和捕食寄生见上图增加减弱28、答案:(1)繁殖功能下降失去细胞免疫以及部分体液免疫食物链(2) 由增长型变成衰退型,种群数量下降(3) 群落(4) 生

19、物多样性抵抗力稳定性三丁基锡高考再现答案:1【答案】D【解析】草本阶段的丰富度小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A错误;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比草本阶段的空间结构要比草本阶段的空间结构要复杂,B错误;草本阶段群落的抵抗力稳定性较弱,自我调节能力也小于灌木阶段的群落,C错误;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上一个阶段为下一个阶段的形成创造了适宜的环境,D正确。2【答案】(1)b;偏高(2) 垂直;(群落的)演替(或初生演替)(3) A;B(注:两空可颠倒);20%(4) 自我调节能力(或自净能力)【解析】本题考杳了种群数量变化规律中有益动物的利用和种群密度的调杳:以及群落的

20、垂直结构和群落演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知识;(1) 种群中有益动物的开发和利用,为了能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应在种群数量大于K/2时进行捕获,并使捕获后种群的数量保持在K/2点,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资源再生能力强;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时,根据公式:个体总数N/初次捕获个体数M=重捕个体总数n/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m,可推出种群个体数N=Mxn/m,由于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所以分数中分子不变,分母减小,分数值增大,即种群数量偏大;(2) 群落中各种生物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叫群落的垂直结构:新建码头的桩柱表面很快被'细菌附着,随后依次出现硅藻

21、、藤壶、牡蛎等,是群落演替中的初生演替;(3) 从图中能量流动来看,固定太阳能的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能量流动的起点,整个生物部分最终都流向B,说明其是分解者,C、D消费者;连接生物部分与非生物的主要生物成分是:生产者和分解者;在食物链ATDTC中,传递效率为:1.5x106/7.5x106=20%。(4) 生态系统之所以能抵抗干扰保持原状,取决于自我调节能力或抗污染的自我净化能力,但其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若超过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或抗污染的自我净化能力,就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状态。3【答案】C【解析】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称为一个种群,A正确。标志重捕法适用用活动能力强活动范

22、围较大的动物,调查壁虎的种群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故B正确。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的组成仍处在动态变化中,故C错,由于水平方向上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等因素造成不同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D正确4【答案】D【解析】据题意,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而浮游动物以浮游植物为食,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A正确;该种鱼的发育阶段不同,其食物结构可能发生变化,所以其所处的营养级也可能变化,B正确;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垂直结构,C正确;该种成年

23、鱼及其幼体是同一物种不同发育阶段,在水中的分布属于种群的分布,D错误。5【答案】(1)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为初生演替从森林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2)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上述次生演替起始时即具备该条件,而从裸岩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3)变快未发生改变【解析】(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而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2) 次生演替有土壤条件,保留种子,有利于植物的繁殖,演替速度快,而初生演替植物生活条件贫瘠不利于繁殖,演替速度较慢。故人的作用会加速演替的速度。(3) 群落之外的环境条件,诸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常可成为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