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管税下的税收信用管理研究_第1页
信息管税下的税收信用管理研究_第2页
信息管税下的税收信用管理研究_第3页
信息管税下的税收信用管理研究_第4页
信息管税下的税收信用管理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信息管税下的税收信用管理研究 【摘要】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国家调节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税收信用是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诚信纳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信用状况。目前,我国的税收信用体系的建设还处于创立阶段,纳税信用等级评定还处在手工或计算机模拟手工评定阶段。税收信息化的发展为纳税信用评定沉积了大量税收业务数据。如何利用信息化条件对税收信用进行智能化和自动化管理,是本文着重研究的主要方向。【关键词】税收信用 纳税信用等级评定 税收智能税收信用是在税收法律关系中,由规矩、诚实、合作的征纳行为组成的一种税收道德规范,表现和反映了征纳双方相互之间信任程度。它在一个行为规范,诚实而合作

2、的税收征纳群体中产生,既能促进税收征纳双方共同遵守规则,改善征纳关系,也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征纳主体成员的素质,在相互信任中转化成合作关系。税收信用可以划分为征税信用、纳税信用、用税信用、和税收中介信用四种基本形式。其中征税信用和用税信用是政府信用的范畴,作为纳税人一方应有的税收信用是纳税信用,它是税收信用的核心,是规范和整顿经济税收秩序,构筑社会信用的一项重要举措,信息化条件下加强税收信用管理主要就是税收征收部门加强对纳税人纳税信用的管理。下面以我局近年来信息化的具体实践进行阐述。  一、纳税信用管理的现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制度尚不完善,由于纳税信用的缺乏而导致税款流失

3、的状况在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税收经济秩序。在这种情况下,按照国家税务总局相关要求,于2003年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实行纳税信用等级评定制度,并于2009年进一步以国地税联合发文的形式对纳税人进行分级管理。具体内容包括:(一)等级评定。纳税信用等级评定是指税务机关以纳税人遵守和履行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等法定义务情况为主要依据,通过评估确定纳税人的纳税信用A、B、C、D四个等级,并实施分类管理的工作过程。(二)评定内容。包括纳税人申请被受理之日向前推算,连续两年的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款征收、税务检查、发票管理、账簿管理,以及其他相关行政执法部门(如国税部门)对纳税人社会诚信的评价。(

4、三)分级管理。对认定的A、B、C、D级纳税信用企业实行不同的管理模式。针对纳税信用良好的A级企业,采取预约上门咨询、放宽发票领购限量、简化发票购领验程序的措施,提供满足其需求的个性化服务,规定除专案、涉税举报等情况外,两年内免除税务检查。与此同时,该局重点加强对C、D级纳税人的动态管理,辅导纳税人提高依法纳税的意识和办税能力,促使其提升纳税信用等级。二、现行纳税信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年来,通过广大纳税人和税务部门的长期共同努力,依法诚信纳税的氛围日益浓厚,但还是应看到仍然存在一些不和谐的因素:(一)纳税人对自身的纳税信用制度重视程度不高。大部分个体、私营经济账务不健全,不能积极主动提供与经营

5、有关的涉税信息,偷、逃税的现象时有发生,不办理、不注销、转借税务登记证件的现象仍然存在,社会上不按规定使用发票以及销售、制售假发票的现象屡禁不止等等。另一方面原因在于税收信用建设的规范性不高,纳税信用等级评定工作奖优罚劣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降低了纳税人对税收信用的信心。(二)纳税信用评定信息化水平不高,影响信用评级的权威性。从评定流程看,评定过程主要靠人工定性分析,评定结果易受人为因素影响,长期实行,不利于保证评定质量。从基础信息来源看,由于缺乏完善的企业信用信息资料库,税务机关与企业存在着明显的信息不对称,也降低了评定结果的准确性。(三)纳税信用评定制度的社会联动未形成。跨部门信息采集困难大

6、,纳税信用数据不完整,税收信用建设实践缺乏总体规划和统一协调,基本还停留在纸面上,进行人工评定,致使税务部门在评定企业纳税信用上处于相对弱势地位。此外,企业经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变化因素大,税务部门目前也难以做到对评定后的企业实施全方位的跟踪调查。(四)社会效应还有待提高。在全社会信用机制相对缺失的情况下,纳税信用的评定未能与商业信用等紧密联系,使得纳税信用在市场竞争中没有完全发挥应有的作用。三、运用信息管税技术加强税收信用管理的探索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的数量增长迅速,导致税管员人均管户大幅增加,同时,企业的经营方式、经营业务也不断创新,税收征管的复杂性和工作难度明显加大。而信息化条件给税务机

7、关加强对纳税人的管理提供了更便捷、更有效的平台。近年来,不断探索用“信息”加强税收信用管理的方式,取得了一定成效。(一)夯实了纳税信用基本信息的采集和利用。涉税信息流在税收信用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充分运用自主开发的税收征管系统,切实抓好信息采集、信息整理与存储、信息加工与分析、信息传递与处理等工作。一是强化信息采集工作,按照税收信用管理的要求,研发并应用了纳税信用等级管理系统;二是提高信息质量,建立了相关考核制度,规范电子数据的录入,把好了数据入口关,提高基础数据质量。(二)利用业务与技术的融合,深入开展纳税评估工作。开发了专门的纳税评估系统,利用发票管理、申报征收、重点税源管理、税务登记等系

8、统的数据进行横向、纵向的比对分析,通过分析了解纳税人整体情况,多方面、多角度把握纳税人经营情况、纳税情况,提高了对纳税人信用评定的准确性。(三)细化了税源管理体系。建立了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建安税收以及重点税源等税源管理体系,依托信息化、专业化、立体化的税源管理体系,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服务和管理措施,细化对纳税人的管理,堵塞征管漏洞,防止税收流失,从源头上加强税收信用管理。(四)开发税管员管理平台,建立税收预警体系。通过设立内部控制参数,对在申报、征收、管理以及发票领购等各个方面有异常的企业及时提醒其管理员,尽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了信息找人的功能。同时借助各种信息化手段,如邮件、网

9、站等平台,加强了对纳税人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五)推行网络开票服务。依托对外服务网站这个平台,开发了网络开票功能,所有使用服务业通用发票的广告业、住宿业户及使用销售不动产统一发票、建筑业统一发票的纳税户都必须使用网上开票系统开具发票,并以此生成应税收入,由此加强了对纳税人发票使用、税收申报的管理。(六)搭建了强大的查询及辅助决策平台。建立了综合查询及辅助决策系统,在设计理念上实现人机结合、数据实时性和查询高效性相结合;在功能定位上满足各级税务机关不同用户群体的业务需求,根据工作岗位、管理职责的不同,赋予相应的权限;要应用完善上,建立持续改进机制,适时补充和修改各种指标、模板,多元化提供各类统

10、计、查询、辅助决策数据,实现“一户式”、“一人式”、“一局式”等多种形式的查询功能。同时除了内部系统外,还在网站、手机网站等对外服务平台上搭建起多个对外查询系统,公众可以方便地通过该系统查询如纳税人的税务登记情况、发票商家名称、发票异常情况、发票开具情况、纳税人欠税情况、个人的个税社保缴纳情况、社保“缴税费一卡通”用户号查询等等。四、利用信息管税技术对税收信用进行智能化与自动化管理的构思税收智能是充分利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大量当前的和历史的数据,以及外部数据信息进行决策分析,从中发现知识辅助税收决策的系统,它能够为税收工作者提供快速获得更好的信息和知识的工具,辅助税务工作执行者更好地完成

11、征管、监控和服务工作。税务智能处理的对象是数据,目的是发现数据中隐藏的知识,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对税收信用管理,就要求从单纯利用信息系统采集、传输数据转变到结合各种数据进行分析整合的智能化和自行化管理。(一)运用信息化条件创新征纳方式,实现纳税服务智能化和自动化。如深化手机网站,实现纳税人随时随地可以上网申报纳税;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在全局范围内使用横向联网电子缴税系统,通过国库信息处理系统与各商业银行、财政等各部门进行税款缴库信息交换,企业在网上申报后税款直接缴入国库,并及时反馈扣缴情况。建立如中国移动10086的短信息平台,将涉税通知、催报催缴、税收预警等涉税提醒及时通知纳税人。通过运用各种信息手

12、段,拓宽纳税服务的方式,从而客观上减少纳税人非主观故意的纳税申报错误,为纳税人提供有利的信用评定条件。另一方面,继续深入开展网络开票服务,把涉及的发票种类如服务业发票等都纳入网络开票服务平台,实现规范化管理。(二)建立以联网数据库为支撑的纳税信用库,实现信息分析处理智能化和自动化。利用现有的专业化信息中心,整合已开发的税务登记、发票管理、申报征收、税源管理、纳税评估等系统的信息,并完善部门间的信息共享机制,运用信息技术将分散在国税、工商、社保、建设、银行等部门的企业、个体工商户的有关数据收集起来,利用信息分析处理系统进行数据分析和提供决策支持,形成有效的信息流,提供给税务机关进行信用等级评定使

13、用。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实现国、地税信息交换与共享。目前国、地税虽然已经通过联合办证平台实现税务登记信息的共享,但有关纳税其他方面的信息仍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国、地税两局信息共享的目标应是通过税务登记联合登记平台将税务登记信息、纳税信用情况、税款缴纳情况等数据统一,实现完全共享。(2)加强对导入的工商部门信息的分析运用。目前已实现按期导入工商部门信息的功能,但是由于数据口径不一致等方面的原因,导致税务机关工作人员需要对导入的数据进行工人分析比对,工作量大,数据运用效果也不理想。今后的目标应是设计相应数据采集指标,加强税务信息与工商信息的比对分析,提高数据应用度,强化税收管理。(3)实现

14、银行信息的交换与导入。目前银行账号的取得主要是依靠纳税人自行申报取得,纳税人未申报的账号税务机关无从了解。通过掌握银行账号,信贷情况、资金使用情况、税款上解入库情况等,及时了解企业的整体状况,实现实时跟踪税款征缴情况。(4)加强与其他部门信息交流。与公安部门实现人员户籍和流动情况交流,对纳税企业主要经营人员的情况进行了解,为查处“非正常户”提供线索。与保险、建设、土地管理、房地产管理、交通部门交流纳税人金融资产、固定资产、房屋出租等信息,掌握纳税人经营、资产、租金状况,为稽核评税、反避税、稽查选案、税收保全等提供资料。(三)深入信息技术手段研究,实现信用等级评定的智能化和自动化。首先,应完善纳

15、税信用等级管理模块,通过确定科学的纳税信用等级评定标准,设置标准化纳税信用评定指标分值,公平、公开、公正评定纳税人的信用等级。其次,应整合税收征管系统信息资源,将在税务登记、申报征收、纳税评估、减免税管理、税务稽查等环节的征管数据信息导入纳税信用管理模块,同时结合建立的纳税信息信用库,设立相应的评定指标分值,由计算机进行加工、计分,改变目前半自动半人工计分的状态,提高信用等级评定的准确性。同时这些指标必须设置为关联的逻辑性指标,如有一个指标达不到规定的要求,计算机立即显示此“纳税人无诚信”,下转行政执法系列,进入税务稽查程序(自动产生)。再次,结合实地检查进行评定。税务机关对准备进行信用等级评

16、定的纳税人进行实地检查和验审,确定账簿、凭证管理方面的指标分值,录入纳税信用等级管理模块,再根据计算机统计的最后得分,确定纳税人的信用等级。这样,从原始数据的采集到数据分析、处理,再到自动生成各种等级的信用,整个过程做到了最大限度地“自动化”和“智能化”。最后,利用信息技术将评定结果自动反馈到各个管理系统,以实现分级管理制度,对不同信用等级的纳税人,实施分类指导、分级管理、分层服务。(四)建立税收信用服务中介机构,实现税收信用管理的集约化。选择专业性强、服务质量好、信用度高的中介机构,充分发挥中介机构具有独立性、中立性和公正性的特点为纳税人进行初步的信用评定,既可以大大降低税务人员的工作量,而

17、且通过利用其专业性对大量原始信息的过滤,也会使税务机关获得的信息更加真实可靠。另一方面,为确保中介机构纳税信用评定的准确性、权威性,税务部门也要对其进行相应的监督和指导,要充分发挥税务机关和纳税人信用协会的监管作用,开展税收信用管理与应用研究。条件成熟时,税务机关可将自建的纳税信息信用库部分内容提供给信用中介机构共享,互惠互利,从而促进税收信用行为的健康发展。(五)利用联网信用库,提高税收信用监控能力和影响作用。一是建立内部信用跟踪制度,实现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的转变。利用强大的征管系统和综合查询平台,提供窗口身份识别功能,各个岗位的人员能运用系统信息及时识别企业的信用等级,便于税务机关在日常工

18、作和税务稽查中实行信用管理,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如管理员在对纳税人进行发票管理、减免税审批时,系统自动显示该纳税人的信用情况供管理员参考。二是提高税收信用外部影响力。通过建立一个共同的联网信用库,工商、海关、银行、外汇管理局等管理部门都可以通过该信用库查到企业的信用情况,各部门加强合作,形成合力,对纳税信用差的企业,国地税、工商、海关等相关管理部门共同加大监控和管理力度,提高纳税信用监控能力。三是各有关部门在评价企业与个人资信时,把税务机关的纳税信用等级作为重要参考系数。如银行在审核纳税人贷款信用度时,要求纳税人提供纳税信用等级证书。质监部门在评定企业类型时把纳税人的信用度作为参考标准之一等等。四是税务机关要确实落实国家税务总局颁布的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管理办法中规定的各项激励措施,放宽发票领购量、即时办理验证年检手续、落实除专项专案检查及协查外两年内免除税务检查等制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税收信用对纳税人管理的影响作用。总之,税收信用管理体系是对纳税人纳税诚信度进行一个全面客观评价的体系,应该说这对征纳双方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体系,由于涉及到的方方面面的信息源较多,这些信息如果用传统的人工方式要进行规范汇总提炼难度较大,但在信息化高速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