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宣贯讲座宣贯讲座 5 测点布置测点布置5. 测测 点点 布布 置置 5.1 一一 般般 规规 定定5.1.1 基坑工程监测点的布置应以满足监控要求为准,在满足监基坑工程监测点的布置应以满足监控要求为准,在满足监测对象结构安全控制的前提下,考虑监测工作量的大小及费用测对象结构安全控制的前提下,考虑监测工作量的大小及费用控制的要求。控制的要求。 影响监测费用的主要方面影响监测费用的主要方面监测项目的多少监测项目的多少监测观测点的多少监测观测点的多少监测频度的大小监测频度的大小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宣贯讲座宣贯讲座 5 测点布
2、置测点布置5.1.2 测点的位置应最大程测点的位置应最大程度地反映监测对象的实际度地反映监测对象的实际工作状态,且不应妨碍结工作状态,且不应妨碍结构的正常受力或有损结构构的正常受力或有损结构的变形刚度和强度特征。的变形刚度和强度特征。 测点的位置应尽可能地反映监测对象的实际受力、变形状态,且测测点的位置应尽可能地反映监测对象的实际受力、变形状态,且测点标志不应妨碍结构的正常受力、降低结构的变形刚度和承载能力,点标志不应妨碍结构的正常受力、降低结构的变形刚度和承载能力,这一点尤其是在布设围护结构、立柱、支撑、锚杆、土钉等的应力这一点尤其是在布设围护结构、立柱、支撑、锚杆、土钉等的应力应变观测点时
3、应注意。应变观测点时应注意。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宣贯讲座宣贯讲座 5 测点布置测点布置5.1.3 测点的位置在满足监控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减测点的位置在满足监控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对施工作业产生的不利影响。少对施工作业产生的不利影响。在满足监控要求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在材料运输、在满足监控要求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在材料运输、堆放和作业密集区埋设的测点,减少对施工作业产生堆放和作业密集区埋设的测点,减少对施工作业产生的不利影响,同时也可以避免测点遭到破坏,提高测的不利影响,同时也可以避免测点遭到破坏,提高测点的成活率。点的成活率。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建筑基坑工程监
4、测技术规范宣贯讲座宣贯讲座 5 测点布置测点布置5.1.4 在监测对象内力和变形变化剧烈的部位,观测点应在监测对象内力和变形变化剧烈的部位,观测点应适当加密。适当加密。为了更加准确地反映监测对象的受力和变形特征,本条要为了更加准确地反映监测对象的受力和变形特征,本条要求在监测对象内力和变形变化剧烈的部位,观测点应适当求在监测对象内力和变形变化剧烈的部位,观测点应适当加密。加密。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宣贯讲座宣贯讲座 5 测点布置测点布置5.1.5 位移观测基准点数量不应少于三点,且应设在基坑工程影响范围位移观测基准点数量不应少于三点,且应设在基坑工程影响范围以外。一般
5、距离基坑边缘不小于以外。一般距离基坑边缘不小于5倍的开挖深度,也不宜小于倍的开挖深度,也不宜小于3050m。位移观测基准点位置的选择尚应考虑到量测通视等便利,减小转站引位移观测基准点位置的选择尚应考虑到量测通视等便利,减小转站引点导致的误差。点导致的误差。位移观测基准点的质位移观测基准点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位移观量直接影响着位移观测结果的精确性,进测结果的精确性,进而影响对基坑安全状而影响对基坑安全状况的判断,由于基准况的判断,由于基准点移动或破坏,使得点移动或破坏,使得整个该项目的监测工整个该项目的监测工作失败的例子不胜枚作失败的例子不胜枚举,因此位移观测基举,因此位移观测基准点的选择是极为重准
6、点的选择是极为重要的。要的。H支护结构的地面沉陷影支护结构的地面沉陷影响区域一般小于响区域一般小于5H,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宣贯讲座宣贯讲座 5 测点布置测点布置5.1.6 测点的位置应避开障碍物,便于观测。测点的位置应避开障碍物,便于观测。 本条是为了量测通视等便利,减小转站引点导致的误差。本条是为了量测通视等便利,减小转站引点导致的误差。 5.1.7 观测标志应稳固、明显、结构合理,不应影响建(构)观测标志应稳固、明显、结构合理,不应影响建(构)筑物的美观和使用。筑物的美观和使用。 5.1.8 应加强对观测点的保护,必要时应设置测点的保护装应加强对观测点的保护,
7、必要时应设置测点的保护装置或保护设施。置或保护设施。 观测标志的型式和埋设参见观测标志的型式和埋设参见建筑变形测量规程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宣贯讲座宣贯讲座 5 测点布置测点布置5.2 基基 坑坑 及及 支支 护护 结结 构构 5.2.1 基坑坡顶的水平位移和基坑坡顶的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观测点应沿基坑周边垂直位移观测点应沿基坑周边布置,一般在每边中部和端部布置,一般在每边中部和端部均应布置观测点,且观测点间均应布置观测点,且观测点间距不宜大于距不宜大于20m。观测点宜设。观测点宜设置在钢筋混凝土护顶上。置在钢筋混凝土护顶上。 建筑基
8、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宣贯讲座宣贯讲座 5 测点布置测点布置5.2.2 围护结构顶部的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观测点应沿围护结构围护结构顶部的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观测点应沿围护结构的周边布置,一般每边的中部和端部均应布置观测点,且观测点的周边布置,一般每边的中部和端部均应布置观测点,且观测点间距不宜大于间距不宜大于20m。观测点宜设置在与围护结构刚性连接的钢筋。观测点宜设置在与围护结构刚性连接的钢筋混凝土冠梁上。混凝土冠梁上。 冠冠梁梁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宣贯讲座宣贯讲座 5 测点布置测点布置5.2.3 支护结构或坡体(如土钉墙等)水平位移观测点应设置支
9、护结构或坡体(如土钉墙等)水平位移观测点应设置在结构受力、变形较大的部位,观测点数量和间距视具体情在结构受力、变形较大的部位,观测点数量和间距视具体情况而定。况而定。 当用测斜仪观测围护结构或坡体水平位移时,设置在围当用测斜仪观测围护结构或坡体水平位移时,设置在围护结构或土体里的测斜管,宜沿基坑每侧中心处布置,对于护结构或土体里的测斜管,宜沿基坑每侧中心处布置,对于边长大于边长大于50m的基坑,可适当增设的基坑,可适当增设12点。设置在围护结构内点。设置在围护结构内的测斜管深度宜于结构入土深度一致;设置在土体内的测斜的测斜管深度宜于结构入土深度一致;设置在土体内的测斜管应保证有足够的入土深度,
10、保证管端嵌入到稳定的土体中,管应保证有足够的入土深度,保证管端嵌入到稳定的土体中,一般应大于围护结构埋深一般应大于围护结构埋深510m。测斜管应保持垂直,并使。测斜管应保持垂直,并使一对测斜管的定向槽与基坑边线垂直。一对测斜管的定向槽与基坑边线垂直。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宣贯讲座宣贯讲座 5 测点布置测点布置测斜的几个问题:测斜的几个问题: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宣贯讲座宣贯讲座 5 测点布置测点布置1、起算点:测斜管底端、测斜管顶端、起算点:测斜管底端、测斜管顶端2、埋设:钻孔、预埋、埋设:钻孔、预埋3、保护:防止上浮、断、保护:防止上浮、断
11、裂、扭转;凿桩部位加裂、扭转;凿桩部位加金属套管,开挖管孔加金属套管,开挖管孔加保护装置。保护装置。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宣贯讲座宣贯讲座 5 测点布置测点布置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宣贯讲座宣贯讲座 5 测点布置测点布置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宣贯讲座宣贯讲座 5 测点布置测点布置 测斜装置有三部分组成:测斜管、测斜仪和数字式测读测斜装置有三部分组成:测斜管、测斜仪和数字式测读仪。其中测斜管埋设在围护结构或者土体中,量测时将测斜仪。其中测斜管埋设在围护结构或者土体中,量测时将测斜仪沿管壁上的导槽滑入到测斜管内,并由引出
12、导线将测斜管仪沿管壁上的导槽滑入到测斜管内,并由引出导线将测斜管的水平位移量值瞬时反映在测读仪上。的水平位移量值瞬时反映在测读仪上。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宣贯讲座宣贯讲座 5 测点布置测点布置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宣贯讲座宣贯讲座 5 测点布置测点布置图图2 I期建筑与期建筑与II期红线关系示意图期红线关系示意图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宣贯讲座宣贯讲座 5 测点布置测点布置图图 1#1#孔开挖对桩体变形影响图孔开挖对桩体变形影响图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宣贯讲座宣贯讲座 5 测点布置测点布置
13、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宣贯讲座宣贯讲座 5 测点布置测点布置图图10 1#10 1#孔全程变形位移孔全程变形位移- -时间曲线时间曲线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宣贯讲座宣贯讲座 5 测点布置测点布置5.2.4 围护结构、支撑及立柱的内力、变形观测点应设置在围护结构、支撑及立柱的内力、变形观测点应设置在受力、变形较大且有代表性的部位,观测点数量和间距视受力、变形较大且有代表性的部位,观测点数量和间距视具体情况而定。具体情况而定。1. 围护结构弯矩测点宜选择在基坑每侧中心处布置,深度围护结构弯矩测点宜选择在基坑每侧中心处布置,深度方向测点间距一般以方
14、向测点间距一般以1.5m2.0m为宜。为宜。2. 支撑轴力测点宜设置在主撑等重要支撑的跨中部位,每支撑轴力测点宜设置在主撑等重要支撑的跨中部位,每层支撑都应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截面进行测量。层支撑都应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截面进行测量。3. 立柱的垂直位移测点可直接布置在立柱上方的支撑面上,立柱的垂直位移测点可直接布置在立柱上方的支撑面上,每根立柱的垂直位移、水平位移量均宜测量。对于基坑中每根立柱的垂直位移、水平位移量均宜测量。对于基坑中多个支撑交汇、受力复杂处的立柱应作为重点测点,且宜多个支撑交汇、受力复杂处的立柱应作为重点测点,且宜配套测量其应力值。配套测量其应力值。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建筑
15、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宣贯讲座宣贯讲座 5 测点布置测点布置5.2.5 测试锚杆(索)应选择在受力、变形较大且有代表测试锚杆(索)应选择在受力、变形较大且有代表性的位置和地质条件复杂的区域。非预应力锚杆的应力监性的位置和地质条件复杂的区域。非预应力锚杆的应力监测根数不宜少于总数的测根数不宜少于总数的5%;预应力锚杆(索)的应力监;预应力锚杆(索)的应力监测根数不应少于锚杆总数的测根数不应少于锚杆总数的10%,且不应少于,且不应少于3根。每根根。每根锚杆(索)上的测试点应设置在受力、变形有代表性的位锚杆(索)上的测试点应设置在受力、变形有代表性的位置。置。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
16、术规范宣贯讲座宣贯讲座 5 测点布置测点布置5.2.6 测试土钉应选择在测试土钉应选择在受力、变形较大且有代受力、变形较大且有代表性的位置和地质条件表性的位置和地质条件复杂的区域。测试根数复杂的区域。测试根数视具体情况而定。每根视具体情况而定。每根土钉杆体上的测试点应土钉杆体上的测试点应设置在受力、变形有代设置在受力、变形有代表性的位置。表性的位置。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宣贯讲座宣贯讲座 5 测点布置测点布置5.2.7 基坑底部隆起观测点应按基坑形状及地质条件、以最少的基坑底部隆起观测点应按基坑形状及地质条件、以最少的点数能测出所需各横断面隆起量为原则进行布置。点数
17、能测出所需各横断面隆起量为原则进行布置。 基坑的中央和距坑底边缘约基坑的中央和距坑底边缘约1/4坑底宽度处以及其他变形特坑底宽度处以及其他变形特征位置宜设置观测点。对方形、圆形基坑,可按单向对称布点;征位置宜设置观测点。对方形、圆形基坑,可按单向对称布点;矩形基坑,可按纵横向对称布点;复合矩形基坑,可多向布点。矩形基坑,可按纵横向对称布点;复合矩形基坑,可多向布点。地质情况复杂时,可适当增加测点数量。地质情况复杂时,可适当增加测点数量。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宣贯讲座宣贯讲座 5 测点布置测点布置5.2.8 围护结构界面上的土压力和孔隙水压力的观测点宜设在围护结构界面上
18、的土压力和孔隙水压力的观测点宜设在基坑中部或其他有代表性的部位,观测点数量视具体情况而定。基坑中部或其他有代表性的部位,观测点数量视具体情况而定。 土压力测点的布置,应同孔隙水压力以及围护结构内力、土压力测点的布置,应同孔隙水压力以及围护结构内力、变形监测相结合,平面上一般基坑每边不宜少于变形监测相结合,平面上一般基坑每边不宜少于2个测点,重个测点,重要工程可增设。在竖向布置上,测点间距一般为要工程可增设。在竖向布置上,测点间距一般为25m;当按土;当按土层分布情况布设时,每层应至少布设层分布情况布设时,每层应至少布设1个测点。围护结构下部个测点。围护结构下部测点宜密,上部可疏。测点宜密,上部
19、可疏。 孔隙水压力测点在平面上宜沿着基坑受力、变形较大的部孔隙水压力测点在平面上宜沿着基坑受力、变形较大的部位并结合监测对象布置。测点竖向的布置宜按土层分布情况布位并结合监测对象布置。测点竖向的布置宜按土层分布情况布设,并以软弱土层为重点,竖向间距一般为设,并以软弱土层为重点,竖向间距一般为25m。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宣贯讲座宣贯讲座 5 测点布置测点布置5.3 周周 围围 环环 境境 5.3.1 从基坑边缘以外从基坑边缘以外13倍开挖深度范围内需要保倍开挖深度范围内需要保护的建(构)筑物、地下护的建(构)筑物、地下管线等均应作为监控对象。管线等均应作为监控对象。必
20、要时,尚应扩大监控范必要时,尚应扩大监控范围。围。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宣贯讲座宣贯讲座 5 测点布置测点布置5.3.2 建(构)筑物的沉降观测点宜在下列位置布设:建(构)筑物的沉降观测点宜在下列位置布设: 1. 建筑物四角、沿外墙每建筑物四角、沿外墙每1015m处或每隔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根柱基上;2. 裂缝、沉降缝、伸缩缝的两侧;裂缝、沉降缝、伸缩缝的两侧;3. 新旧建筑物或高低建筑物以及纵横墙的交接处;新旧建筑物或高低建筑物以及纵横墙的交接处;4. 人工地基和天然地基的接壤处;人工地基和天然地基的接壤处;5. 建筑物不同结构的分界处;建筑物不同结构的分界处;6
21、. 烟囱、水塔和大型储仓罐等高耸构筑物基础轴线的对称烟囱、水塔和大型储仓罐等高耸构筑物基础轴线的对称部位,每一构筑物不得少于部位,每一构筑物不得少于4点。点。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宣贯讲座宣贯讲座 5 测点布置测点布置5.3.3 建(构)筑物的水平位移观测点应选择在建(构)建(构)筑物的水平位移观测点应选择在建(构)筑物的墙角、柱基及裂缝的两边等位置。筑物的墙角、柱基及裂缝的两边等位置。5.3.4 建筑物的裂缝观测,宜在裂缝两侧设置观测标志。建筑物的裂缝观测,宜在裂缝两侧设置观测标志。对于较大的裂缝,每条裂缝应至少布设两组观测标志,一对于较大的裂缝,每条裂缝应至少布设
22、两组观测标志,一组在裂缝的最宽处,另一组在裂缝的末端。组在裂缝的最宽处,另一组在裂缝的末端。 5.3.5 建筑主体倾斜观测点应沿对应测站点的主体竖直线,建筑主体倾斜观测点应沿对应测站点的主体竖直线,整体倾斜按顶部、底部上下对应布设;分层倾斜按分层部整体倾斜按顶部、底部上下对应布设;分层倾斜按分层部位、底部上下对应布设。位、底部上下对应布设。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宣贯讲座宣贯讲座 5 测点布置测点布置5.3.6 地下管线的观测点应布设在管线的端点、转角点和地下管线的观测点应布设在管线的端点、转角点和必要的中间部位。测点宜直接布设在管线本身,也可以设必要的中间部位。测点
23、宜直接布设在管线本身,也可以设在靠近管线底面的土体中,不宜布设在管线轴线相对应的在靠近管线底面的土体中,不宜布设在管线轴线相对应的地表或管线的窨井盖上。地表或管线的窨井盖上。 地下管线的观测分为直接法和间接法。地下管线的观测分为直接法和间接法。直接法就是通过埋设一些装置后,直接对管线本身的位移直接法就是通过埋设一些装置后,直接对管线本身的位移进行观测。常用的方法有:进行观测。常用的方法有: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宣贯讲座宣贯讲座 5 测点布置测点布置 1. 抱箍法抱箍法由扁铁做成的圆环(直径稍大于管线直径)将测杆与管由扁铁做成的圆环(直径稍大于管线直径)将测杆与管线连
24、接成一个整体,测杆伸至地面,地面处设置相应的线连接成一个整体,测杆伸至地面,地面处设置相应的窨井,保证道路、交通和人员的正常通行。此法观测精窨井,保证道路、交通和人员的正常通行。此法观测精度较高,其不足之处是必须凿开路面,开挖至管线的底度较高,其不足之处是必须凿开路面,开挖至管线的底面,这对城市主干道是很难实施的,但对于次干道和十面,这对城市主干道是很难实施的,但对于次干道和十分重要的地下管道,如高压煤气管道,按此方案设置测分重要的地下管道,如高压煤气管道,按此方案设置测点并予以严格监测,是必要和可行的。点并予以严格监测,是必要和可行的。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宣贯讲座
25、宣贯讲座 5 测点布置测点布置 2. 套管法套管法用一根硬塑料管或金属管打设或埋设与所测管线顶面和用一根硬塑料管或金属管打设或埋设与所测管线顶面和地表之间,量测时将测杆放入埋管内,再将标尺搁置在地表之间,量测时将测杆放入埋管内,再将标尺搁置在测杆顶端,只要测杆放置的位置固定不变,测试结果就测杆顶端,只要测杆放置的位置固定不变,测试结果就能够反映出管线的沉降变化。此法的特点是简单易行,能够反映出管线的沉降变化。此法的特点是简单易行,可避免道路开挖,但观测精度较低。可避免道路开挖,但观测精度较低。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宣贯讲座宣贯讲座 5 测点布置测点布置 间接法就是不直
26、接观测管线本身,而是通过观测管线周围间接法就是不直接观测管线本身,而是通过观测管线周围的土体,分析管线的变形。此法观测精度较低,方法有:的土体,分析管线的变形。此法观测精度较低,方法有: 底面观测底面观测 将测点设在靠近管线底面的土体中,观测底面的土体位移。将测点设在靠近管线底面的土体中,观测底面的土体位移。此法常用于分析管道纵向弯曲受力状态或在跟踪注浆、调整管此法常用于分析管道纵向弯曲受力状态或在跟踪注浆、调整管道差异沉降。道差异沉降。 顶面观测顶面观测 将测点设在管线轴线相对应的地表或管线的窨井盖上观测,将测点设在管线轴线相对应的地表或管线的窨井盖上观测,由于测点与管线本身存在介质,因而观
27、测精度较差,但可避免由于测点与管线本身存在介质,因而观测精度较差,但可避免破土开挖,只有在设防标准较低的场合采用,一般情况下不宜破土开挖,只有在设防标准较低的场合采用,一般情况下不宜采用。采用。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宣贯讲座宣贯讲座 5 测点布置测点布置5.3.7 基坑外周围地表沉降观测点的布设范围宜为基坑深度基坑外周围地表沉降观测点的布设范围宜为基坑深度的的23倍,并由密到疏布置测点;测点宜设在基坑纵横轴线倍,并由密到疏布置测点;测点宜设在基坑纵横轴线或其他有代表性的部位。或其他有代表性的部位。 5.3.8 地下水位观测井(孔)的位置和数量根据观测需要布地下水位观测
28、井(孔)的位置和数量根据观测需要布置。坑内降水观测井(孔)宜设置在基坑的每边中间和基置。坑内降水观测井(孔)宜设置在基坑的每边中间和基坑中央,埋深一般与降水井点的埋深相同;坑外降水观测坑中央,埋深一般与降水井点的埋深相同;坑外降水观测井(孔)应设置在止水帷幕以外,沿基坑周边布设;回灌井(孔)应设置在止水帷幕以外,沿基坑周边布设;回灌井点观测井应设置在回灌井点与被保护对象之间。井点观测井应设置在回灌井点与被保护对象之间。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宣贯讲座宣贯讲座 5 测点布置测点布置1680016800336001155084002200440480016800840056114800塔 吊 基 础4200N社 区 办 公 楼200032754#20003#2200121075基 坑 底 边 线1#建 行 综 合 楼2250D12000承 台 边2#20001150胜利油田管理局办公大楼测点布置图胜利油田管理局办公大楼测点布置图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宣贯讲座宣贯讲座 5 测点布置测点布置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宣贯讲座宣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版授权】 ISO/IEC 18046-3:2012 RU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device performance test methods - Part 3: Test methods for tag performance
- 【正版授权】 ISO 37001:2025 EN Anti-bribery management systems - Requirements with guidance for use
- 【正版授权】 IEC 62305-1:2006 FR-D Protection against lightning - Part 1: General principles
- 【正版授权】 IEC 60665:1980 EN-D A.C. electric ventilating fans and regulators for household and similar purposes
- 【正版授权】 IEC 60155:1993 FR-D Glow-starters for fluorescent lamps
- 土地经济学课程总结
- 2025年办公室工作方案
- 管理学案例介绍
- 卫生行业护理员技能培训
- 2025年应急消防演习工作方案
- 木质垭口施工方案
- 高龄孕妇子痫前期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构建与验证
- 石油化工项目监理总结报告
- 三类人员B证考试题库及答案集合
- 第13课 立足专业 谋划发展(课件)-【中职专用】高一思想政治《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
- 化验室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
- 合肥市2025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英语试卷含解析
-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解读
- 【MOOC】走向深度的合作学习-爱课程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亚马逊运营知识》课件
- 蔬菜大棚建设投标方案技术标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