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名篇选读复习材料_第1页
中国古代文论名篇选读复习材料_第2页
中国古代文论名篇选读复习材料_第3页
中国古代文论名篇选读复习材料_第4页
中国古代文论名篇选读复习材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古代文论名篇选读复习材料绪论基本知识1 .儒家的文学教化论是从先秦到汉代逐渐形成的。2 .一般而言,儒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方面,而道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方面。3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和范畴主要受到中国古代传统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因素的影响。4 .意境说和教化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两大支柱。5 .诗话的源起,应以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为最早。6 .词话丛编的编者是唐圭璋。7 .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刘辰翁。8 .金圣叹把评点的批评方法推向了高峰。9 .重要的文学评点有毛宗岗的三国演义评点、张竹坡的金瓶梅评点和脂砚斋的红楼梦评点。思考题1 .简述

2、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与中国古代的社会形态、中华民族的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以及中国文学的特点及其演变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有关。(1)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历史悠久,独具体系,有其深刻性与正确性,但变革缓慢,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2)由于受到古代社会农业性和宗法性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又有多义性。(4)受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影响,中国古代文论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发展为意境说和教化说为两大支柱的文学理论体系,不同于西方偏重

3、于再现(摹仿),发展为以典型说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5)由于汉语独特的结构和声律特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也从中总结出一套结构形式和使用技巧。“古雅”的审美范畴和“复古”的文学思潮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特色。(6)由于中国古代文学家和批评家往往一身二任,故其理论批评文字也往往也具有浓烈的文学性。2 .简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表现形态。中国古代具有系统性的文论专著不多,主要的表现形态为:(1)散见于子书中的某些章节和片段的文论。(2)笔记体的诗话和词话。(3)文人间来往的书信和各种文集的序跋。(4)小说和戏曲评点。(5)散见于诗词、笔记、小说、戏曲、经传训诂、艺人谚语中有关文学的言论。、先秦文艺

4、思想概述第一节概述基本知识1 .“文学”一词,最早约见于论语先进,为孔门四教之一,泛指文章与学术;2 .先秦各家各派的文艺思想围绕着对礼乐制度的评价而展开;3 .先秦政治、外交活动中往往通过诵诗表明自己的身份、志向和意图,这叫“赋4 .汉书艺文志载:“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此即“采诗观风”说;5 .先秦诗、乐、舞三位一体,艺术各部门理论相通。第二节尚书尧典基本知识1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2 .“诗言志”最早对诗歌本质作出理论概括,被朱自清称为中国古典诗论的“开山纲领”。词语解释1、诗言志:(1)出自尚书。尧典;(2)大

5、意是:诗是用来表达人的情志的。“志”,记忆、记录,志向、怀抱;(3)是最早对诗歌本质作出的理论概括,被朱自清称为中国古典诗论的“开山纲领”。论语基本知识1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2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3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4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5 .不学诗,无以言;6 .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词语解释兴观群怨:(1)此说是在论语阳货中提出的。主要是针对文学的社会功能而说的。(2)这种说法是通过诗歌来表达情志以发挥其社会作用的概括论述,这也体现了他对诗歌艺术特征的认识。(3)“兴”从作者而言,是指受外物触动而引发内在之情和创作之念;就读者而言,

6、是指诗歌具有艺术感染力。“观”从作者来说,就是要反映现实的真实;从读者来说,是要通过作品来认识社会的真实风貌。“群”指诗歌具有团结群众和教育群众的作用。“怨”既指怨刺上政,也包含一般的哀怨和讽谕和男女之间的情怨。(4)孔子此说比较全面地总结了文学艺术的社会功能,对后世批评家论文学与社会的关系起到了奠基石的作用。文质彬彬:(1)出自论语中的一段话:“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2)说的是君子的个人修养。所谓“质”,是指人的内在品质,所谓“文”是指表现于外的礼仪风采。文质彬彬,既文雅又朴实,这才成其为“君子”。(3)孔子主张文质兼备,即内容和形式和谐统一。这一原则无疑相通于文学

7、理论,因而常常为后世文论家所引用和发挥。尽善尽美:(1)出自论语,主要针对文学之所以产生如此重要的社会功能的原因而说。(2)善指内容言,美指声音言。(3)按照孔子的看法,诗和艺术之所以能够产生如此重要的社会作用,其根本原因在于诗和艺术作品达到了美和善的统一。但在美与善的统一体中,善较之美,是根本的东西。所以在评论具体作品时,他所持的原则和方法,是先善而后美。(4)艺术作品的善与美的关系,一定意义上也就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辞达:"辞达"就主要应是指文学作品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作品的内容,不必要徒事与内容无关的文饰。但并不是说文学作品不要文饰,孔子还说过"言之无文,行而

8、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弓|),可以说明孔子认为一定的文饰,还是必要的。思无邪:(1)“思无邪”三字原出诗经鲁颂舸,指牧马人放牧时专心致志的神O(2)孔子在论语为政中用以评价诗经的特色,并赋予它政治与伦理的含义。无邪即雅正的意思。但孔子的“无邪”包容了诗经广泛的内容。后世反而在理解时经常局限了孔子的本意。(3)孔子是从文艺的社会功能出发,论诗和乐时把“思无邪”作为评价文学艺术的标准的。思考题简单应用:孔子论述文艺的社会功能。(1)首先从人的立身处世来讨论诗歌和礼乐。认为诗乐具有教育作用,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同时在政治和社会活动中,发挥其社会功能。(2)其次论文学艺术与社会的关系。提出了“兴观

9、群怨”之说。通过诗歌来表达情志以发挥其社会作用的概括论述,这也体现了他对诗歌艺术特征的认识。综合应用:孔子论述文艺内容与形式的关系。(1)孔子以“善”和“质”表示文艺的内容,以“美”和“文”表示文艺的形式。“尽善尽美”和“文质彬彬”是孔子认为的形式和内容的理想关系。它与“中和”之美的关系非常密切。(2)“尽善尽美”是在评论音乐时提出的,“文质彬彬”是在论述人的伦理品德和品质时提出的。但二说都被引申为文学与形式关系的论述。(3)孔子不仅要求文学的内容真实可信,而且要求形式美赡巧妙,总体上是文质并重。第四节墨子词语解释1 .非乐:是墨子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鲜明地反映了其政治思想与文学思想。他从民众

10、的物质利益出发,强烈地谴责统治者奢侈的音乐歌舞活动。墨子并不否认音乐歌舞等活动具有美感作用,而是认为这些活动劳民伤财,令统治者荒废政事,故而有害无益。因此墨子主张音乐歌舞等活动必须摒绝。2 .三表法:(1)三表法是在墨子非命上中提出的。(2)三表法原意是说“言有三表”,即“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3)三表法是指立言辩说,应有一定的客观依据和标准,即过去的经验、目前的现实和将其运用于实际事务的实践价值。(4)此说既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又带有功利主义的特点与历史局限。第五节老子基础题1 .老子又称道德经

11、,是道家第一部经典著作;32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3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4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第六节庄子基础题1 .庄子否定礼乐,崇尚自然,追求个体精神自由,是老子之后的先秦道家代表人物;2 .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词语解释1 .解衣般礴:(1)脱衣箕坐。指神闲意定,不拘形迹。后亦指行为随便,不受拘束。同“解衣磅礴”(2)出处:庄子田子方:宥一吏后至者,值值然不趋,受揖不立,舐笔和墨,因之舍。公使人视之,则解衣般礴,裸。"(3)借用画画的故事任自然返朴素”的思想,本意原不

12、在论绘画,但这种不受世俗束缚的思想却道出艺术创作的一条特殊性,即艺术家创作时应有的精神状态,后世的画家是赞同这一理论的他甚至成了作画的代名词。2 .心斋、坐忘:(1)庄子文论的哲学基础是“道”。所谓“道”是指一种超越时空而存在的绝对理念,它主宰和支配着主体的精神意志,含有强烈的人格化的力量和因素。“道”的地位至尊,但又具有不可知性和不确证性。(2) “心斋”、“坐忘”是文艺创作主体实现和完成“道”的两种方式。文艺创作主体在感知事物的过程中由耳一心一气一虚的经验观照就是“心斋”。文艺创作主体在感知事物的过程中摆脱身心的欲求就是“坐忘”。(3) “心斋”、“坐忘”名虽为二,实则为一,其根本所在就是

13、要求文艺创作主体通过直观经验去领悟、体验、把握事物的本质,从而超越现实,获得“道”的精神自由境界。即文艺创作主体的审美态度必须达到物我两忘、虚静空灵的精神境界。(4)从文艺创作的角度来说,此说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3.言不尽意、得意忘言:(1)庄子的“道”具有非语言能认知的模糊性,但“道”作为精神实体又必须被认识和掌握。所以庄子主张以“无言”来体悟“道”。具体到文艺创作中,便直接表现为“言”与“意”的关系问题。(2)庄子认为,言与意之间有差异,各有其认识事物的内容和层次,可以言论者为“粗”,可以意致者为“精”,而道“不期精粗”,是言论和意致均难以认识的,所以要从“言”外、“意”外去体悟“道”的形

14、象性。“言”既然不能尽“意”中之“道”,则“言”其实也就难以尽“意”。(3)在“言不尽意”的基础上,庄子提出了“得意忘言”的观点。庄子认为:“言”是“意”的基础,“意”是“言”的指向,领悟到“意”就是超越于“言”。(4)由言意问题可以引申到文艺创作的形神问题,“得意”与“忘言”是艺术形象审美特性的两个质的规定,它要求艺术形象必须是具象与抽象、确证性与模糊性的统一。(5)庄子提倡“得意”、“忘言”的审美创造,以期达到“荒唐之言”与无形之道妙契无痕、自然弥合的艺术境界。第七节孟子1.知言、养气:(1)见于孟子公孙丑上.(2)所谓知言”是指辨别语言文辞是非美丑的能力。知言”的重要性,孔子早已指出:不

15、知言,无以知人也。”(论语尧日)言辞是人品的表现,因而通过分析语言文辞,也可以了解其人的品质。(3)所谓养气”强调的是人的内心道德修养功夫,也就是人的内在品德的充实”之美,养气”需要配义与道”长期修养锻炼,才能达到至大至刚”的境界。(4)“养气”了,才能“知言”,即知道如何写出好作品。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一个作家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崇高的道德品格,然后才能写出好的文学作品。“知言养气”说的“气”抓住了人最本质的人格蕴涵,因而被后人广泛地引入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对中国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都产生了巨大影响。2 .以意逆志:(1)此说是在

16、孟子万章上中提出的批评方法。(2)“意”是指诗的表层意思,“志”是指深层情志。主张通过对作品文本表层的象征的“意”,去推求作品的深层意蕴和作者之志。(3)此说是与文学创作中的比兴手法相对应的批评方法,长期为后世批评家所遵用,并在鉴赏学中得以拓展其理论内涵。3 .知人论世:(1)此说是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的,也是重要的文学批评方法。(2)孟子的愿意是从与古人为友,须读懂他的作品,而欲理解作品,必须了解其作者,而欲了解其作者,又须把握其所处的时代的角度来立论的。(3)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内涵、形式风貌,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感情、艺术素养以及时代精神、社会风气是息息相关的,这是文学批评要进行知人论世的

17、理论基础。(4)此说是对其“以意逆志”说的重要补充,对后世的文学批评具有重大的影响。荀子基础题荀子开后世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文学观的先河。思考题1 .从荀子关于“言”的看法理解其文学思想。答:关于“言”,荀子有一列几点看法:首先,荀子特别重视“道”,他认为一切言论,凡是合乎道的、宣扬道的,就是好的;心是离开道、违反道,就是坏的。其次,强调“言”有“圣人之言”、“君子之言”、“小人之言”的区别。复次,“言”会影响政治,不同的言会对政超治起到不同的作用。我们可以把荀子关于“言”的看法看成是他对文学的看法。“明道”是荀子文学观的核心;关于圣人之言的理论,反映在文学观点上就是“征圣”的主张。明道、

18、征圣、宗经三位一体,明道是三者的中心,这就是荀子文学思想的基本内容,它奠定了后世儒家明道、征对、宗经三位一体的文学观的基础。2 .简单应用:荀子乐论所体现的文艺思想。答:乐论是荀子论乐的专著。他认为:音乐的产生和人们对音乐的需要,是“人情所必不免”的事情。音乐可以表现人们内在的“性术之变”,不同的音乐能使人产生“心悲”、“心淫”、“心庄”等不同的心理反应。从音乐中可以看到时代的面貌,因为音乐“入人也深”、“化人也速”,所以它能对世风民情甚至国家的安危治乱发生直接影响。荀子批评了“非乐”的墨子,特别强调统治者应该“正其乐”,以达到“治生焉”的目的。荀子的乐论是他明道、征圣、宗经的文学观在音乐领域

19、的体现。第二章两汉文论第一节概述基础题1 .汉人开始区分“文”与“学”,把讲究词章的作品称“文章”,把学术著作称“文学”;2 .两汉文论的主导是儒家文论;3 .毛诗序是文论史上第一篇系统的诗学论文,提出文学为政治服务的两种主要方式是“上以风化下”和“下以风刺上”;4 .两汉文论主要是在对诗经、屈赋、汉赋和史记的专题研究中展开的;5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中提出“发愤著书”说;6 .王逸是秦汉以来楚辞研究的总结者,其楚辞章句是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7 .扬雄认为赋是“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汉大赋的特点是“劝百讽一”,并提出“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8 .较早阐述文学的真实

20、性和独创性的是东汉王充,是在其著作论衡中提出的。史记太史公自序1 .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人;2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包括五大部分,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3 .司马迁撰史记的目的是“考之行事,以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4 .背诵“昔西伯拘”至“述往事,思来者”。词语解释5 、发愤著书:(1)此说是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提出的。(2)发愤著书的意思是说:文学史上许多有生命力和审美价值的作品,都是作者抒写强烈情感与深广忧思的产物。(3)此说实际上要求作家直面惨淡的人生,抒写对现实的不平与忧愤,把著书立说、文学创作当作实现人

21、生理想和自我情感表现的重要途径。体现了强烈的对现实的批判精神。(4)此说以历史经验为基础,本之于屈原,又加上了司马迁本人的切身体验,揭示了文学创作的一条重要规律。并对后世的文学理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思考题综合应用: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理论内涵及其对后世文论的影响。答:在阶级社会中,进步人士由于遭受剥削统治阶级的迫害而加深了对阶级社会和剥削统治的本质的认识,激起对进步理想和真善美的追求,从而使作品的思想性有质的飞跃,并获得创作的动力,最终写出优秀的作品。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正揭示了这一普遍规律。它的实质是强调作家就对社会现实须有深刻的认识和体验,为文应有感而发,有为而作,敢于揭露和批判现实

22、;而唐代韩愈的“不平则鸣”说,宋代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说,等等,都是对它的继承和发展。第三节毛诗序基础题背诵“诗者,志之所之也”至“美教化,移风俗”。词语解释1.诗大序:(1)毛诗序是我国古代诗论的第一篇专论,相传是汉人毛衰所撰诗毛氏传在首篇国风关雎题下的一篇序言,它不仅说明了关雎一篇的创作主旨,而且总论诗歌理论,提出了文学上的许多根本问题,故亦称诗大序。(2)它是综合了汉代学者关于先秦儒家和当时经师关于诗乐理论而写成的,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儒家文论的若干理论原则,如诗歌的本质、诗歌的社会作用和诗歌的体裁以及表现手法等。(3)毛诗序对汉代以及整个封建社会的文学思想和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

23、影响。2 .六义:毛诗大序提到"诗有六义"的说法:"诗有六义焉:一日风,二日赋,三日比,四日兴,五日雅,六日颂。3 .发乎情,止乎礼义:是指出诗歌的抒情特征时,更进一步要求情感抒发严格接受儒家道德教义的规范。4 .变风变雅:是毛诗大序里提出来的说法,"变风"、"变雅"是西周王朝衰落时期的作品。毛诗序认为政治与诗歌既然是不可分的,那么时代政治之盛衰自然对诗歌发展产生极大影响。5 .主文而谪谏:“主文”是指重视文采,讲究形式;“iBT是刺上的方式应委婉含蓄,使得统治者更加能够接受。要求诗歌以委婉含蓄的方式达到讽谏的目的,这显然是

24、儒家的“温柔敦厚”诗教观的另一种表述。思考题1.毛诗序所述诗歌的本质特征;(1)毛诗序继承了尚书、荀子、庄子等关于“诗言志”的有关观点和诗乐舞三位一体的观点,并有所发挥。(2)毛诗序第一次把“情”与“志”联系起来,体现了作者对文学艺术情感特性的重视,为后人对于诗歌的本质特点的认识奠定了重要基础。(3)毛诗序对“情”的肯定是有限度的,它要求以封建的“礼义”道德规范来约束“情”,也就是说,“情”要受到“志”的规范。“情”与“志”相比,情始终是第二位的。毛诗序的这一观点明显带有封建时代统治思想的印记。2.毛诗序关于诗歌社会作用的看法。(1)毛诗序继承了孔子“兴观群怨”的观点,进一步在理论上明确了诗歌

25、创作为政治服务的两种形式:“上以风化下”和“下以风刺上”。(2)在这两种形式中,毛诗序偏重“上以风化下”的教化作用,并把文艺的教化作用看作是文艺的根本目的。(3)毛诗序同时也认为:下层百姓在穷苦无告时,也可以诗歌“刺上”。但“刺上”是有条件的,要求“主文而谪谏”,即用隐约的言辞劝谏而不直言其过失,注意方式方法,以维护统治者的尊严。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巩固封建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对后代现实主义创作和理论都形成的一定的影响。(4)毛诗序同时认为,诗歌是社会政治的反映,所以从一个时代的诗歌,也可以看出一个时代的政治得失。3、从对“诗六义”的阐发看毛诗序对诗歌体裁和表现手法的认识。(1)毛诗序总结诗歌

26、的体裁和表现手法为“六义”,即风、赋、比、兴、雅、颂。“六义”说是继承周礼春官的“六诗”之说。(2)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认为,风雅颂是诗歌的体裁,赋比兴是诗歌的表现手法。此说对后世影响深远。(3)毛诗序主要论述的对象是诗歌的体裁,它认为,“风”是通过个人言志抒情反映一国地区的政教和风俗。“雅”说的是王政兴废所由,反映国家的治乱兴衰,其中“大雅”说的是朝政大事,“小雅”说的是个人生活中的事。“颂”是歌颂先王功德和祈祷神明的祭歌。这一概括大体符合诗经的基本内容。(4)毛诗序虽提到赋比兴,但未作阐释。此后刘勰和钟噪都作了阐释,形成了影响深远的“比兴说”。第四节礼记乐记词语解释1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27、:指出“乐”是人的内心情感的表现,也就是艺术是情感的表现。72 .声音之道,与政通矣:指出通过音乐可以了解人民的感情和国家的政治情况。从而达到观察时政,认识社会的目的。第五节法言吾子识记:作者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西汉著名辞赋家。词语解释1.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1)此说是扬雄在法言吾子中提出的。(2) “丽以则”是他的创作原则,“丽”是对赋体形式风格上的要求,“则”是指儒家的法度和准则,实际上是要求作赋以明道。反对专事形式上的铺张而忽略内容上的针对性和其现实意义。(3)明道、征圣、宗经思想是此说的理论基础。2.雕虫篆刻:出自法言。吾子,故用来指赋的雕章琢句,也比喻小技末道。第

28、六节汉书艺文志诗赋略论作者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人,东汉著名史学家和文学家。词语解释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出自班固对乐府歌谣的论述,“感人哀乐”则揭示了歌谣的抒情特征,“缘事而发”又进一步说明歌谣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这种将抒情与感物联系起来的艺术特征论,最初较多地表现在乐论中,而这里却已明确地用于诗歌了。第七节离骚经序识记:作者王逸,东汉人,著有楚辞章句。领会: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答:出自王逸离骚经序。“依诗取兴”,是对离骚在写作方法上的艺术特点的概括。“引类譬喻”是离骚取兴的方式。第八节论衡识记:作者王充,东汉思想家,其论衡思想核心是“疾虚妄”。1 .王充对于文章和学术著作“真美”

29、的推崇;(1)王充认为,一切文章和著作的内容不但应有美的形式,而且内容必须是真实的,坚决反对荒虚诞不经的虚妄之作。(2)他所说的“真”,是指文章著作的内容必须与所反映的对象即客观的真实一致。2 .王充对“文为世用”的看法;(1)提倡文“为世用”是王充论述文学的社会作用的重要内容。原文见于自纪篇。(2)所谓文“为世用”,就是要求文学必须有益于世,必须对社会产生好的作用。(3)具体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第一,就是劝善惩恶,教化人民;第二,文学作品不仅具有教育作用,而且还有认识作用。(4)此说还包括文学要为君王歌功颂德的内容在内。虽事出有因,但亦不无弊端。3 .王充的复古与创新观。答:王充对东汉盛行

30、的复古模拟之风十分不满,他批判了“俗儒好长古而短今”的倾向,鲜明地提出反对复古因循,主张独创的进步文学观点。他强调写作应自抒胸臆,要表现自己的个性,提倡写作应具有独创性,反对矫情伪饰,反对模拟雷同。在理论层面上他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指出事物各有自己的个性,二是指出历史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文论第一节概述1 .魏晋是文学独立和自觉的时代:玄主对魏晋南北朝文论产生了深远影响,“魏晋风度”、“魏晋精神”即是彼此影响的产物;品评才性的风气,直接影响到魏晋南北朝对作家的品评;2 .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主要在作家论、创作论、风格论、鉴赏论、文体论、流变论、声律论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3 .曹丕

31、典论论文是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论专篇,提出了“文气说”,其具体含义包括作家的气质、才性和作品的风格等;4 .陆机文赋是我国第一篇讨论文学创作过程的专论,其写作目的是通过论文学创作中物、意、辞三者的关系,来说明“作文利害之所由”;文赋中分析了诗、赋、碑、诔、铭、箴、颂、论、奏、说十种文体的写作特点和风格特征,提出了应、和、悲、雅、妍五种审美标准;5 .挚虞文章流别集选录战国至汉魏文章,分体纂辑,并附评论,论及各体文章源流演变;后人将所附评论结集单行,题为文章流别论;6 .葛洪在抱朴子中提出“立言者贵于助教”的观点;7 .沈约在宋书谢灵运传论中提出声律论和四声八病说;范晔狱中与诸甥侄书以“宫商”来

32、类比声律中的“清”与“浊”;8 .刘勰文心雕龙是文论史上最为体大思精的著作:其中神思篇论艺术想象,情采篇论情理与文采,即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物色篇论文学与自然的关系,知音篇论文学批评与鉴赏;9 .钟噪诗品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理论批评专著,分上、中、下三卷,每卷一品,即上、中、下三品,品评了自汉魏至齐梁的122位五言诗作家,章学诚称“文心体大而虑周,诗品思深而意远”。第二节曹丕识记:背诵“夫文本同而末异”至“不能以移子弟”。词语解释1 .四科八体:在典论论文里,曹丕还第一次正式提出了文体分类及其各自特点的思想。在分析作家才能个性各有所偏的同时,曹丕提出了四科八体说的文体论:即有韵之文:铭、诔、

33、诗、赋;无韵之笔:奏议、书论。认为不同文体各有其不同风格。2 .诗赋欲丽:就是说指出诗、赋应该辞藻华丽,讲究文采。这与以前的文论思想相比,曹丕看到了文学与其他的史学、哲学的文章的不同特点,指出作为文学的主要体裁的诗赋区别于其它体裁文章丽”的美学特征,使文学逐渐摆脱经学附庸的地位,这对于诗歌等抒情文学的发展,有着特别深远的影响。曹丕典论加文的诗赋欲丽”的观点表明,文学自觉的时代已经到来。3 .文以气为主:曹丕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命题。(1)曹丕的“文气说”是在典论论文中提出的。“气”既作家的气质,又指作家的才性,也指作品的风格。由于作家的气质和才性不同,从而构成了不同的作品风格。(2)曹丕认为

34、文章“清浊有体”,即是把文学的风格大致分为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两类。(3)曹丕认为作家个性与作品风格是一致的。(4)曹丕相对忽视社会现实对作家风格形成的影响,有一定的片面性。4.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1)曹丕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关于文学价值和作用的理论,并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2)他把文章看成是“经国之大业”,即治理国家的伟大事业。(3)他认为文章是“不朽之盛事”,是可以流传千古、留名千古的事业。(4)文章的功能与人之生死、荣乐相比,是无穷的,也更为重要。(5)曹丕把文章的地位提得如此之高,正是建安时代文学创作新气象的反映,也是文学自觉、文学观念逐渐明确的表现。思考题简单应用:试论典论论

35、文的主要文学思想。答:(一)关于文学批评的态度。曹丕批判了“文人相轻”和“贵远贱近”的风气。针对这种风气,曹丕提出“审已度人”的主张,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克服文人相轻之病,作出公允合理的评论。(二)关于作家的个性与作品的风格。曹丕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命题。曹丕认为,作家的气质、个性不同,形成了各自的独特风格。“气”有浊清之分:“清”,指作品表现出来的阳刚、俊逸、豪迈的特点;“浊”,指作品的阴柔、凝重、沉郁的特点。作家的气质个性影响到作品的风格。(三)关于文体。曹丕对文章的样式进行了分析,归纳成奏议、书论、铭诔、诗赋四大类,并简要地指出它们的特征。(四)关于文学的价值和地位。曹丕给予文学很高的评

36、价,“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认为“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推崇文章的垂世不朽,曹丕以帝王之尊,对文学的功用价值有这样的认识,这对六朝及其以后的文学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陆机文赋基础题1 .字士衡,吴郡华亭人,官至平原内史,世称陆平原:2 .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3 .或因枝以振叶,或沿波而讨源;4 .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贵妍。词语解释1 .诗缘情而绮靡:(1)“诗缘情”是从诗歌内容方面提出的要求,强调诗歌的抒情性。"绮靡”则是从诗歌的形式方面提出的要求。(2)陆机此说,说明他既重视文学的内容,也

37、重视文学的形式。(3)陆机强调文学的情感特征,这比“诗言志”更符合诗歌的本质特点。2 .精鹫八极,心游万仞:出自陆机的文赋,陆机对构思过程的描绘,说明文章构思需要充分的想象,想象跨越时空,包罗万象,思维具有广阔性。3 .应感:最早记载于晋代陆机文赋。“若夫应感受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这是指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中的灵感问题。他主要是依据先秦老庄等主张的“心物感应”的理论,运用到文艺创作领域。文思的通塞决定于“感兴”,即灵感,作品的优劣取决于灵感的有无。4 .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出自陆机的文赋,“理”,喻文章思想;“质”,要根本;“扶”,扶持,这里意为树立;“条”,枝

38、条;“繁”,此指树上的花果。陆机强调文章既要以意为主,又要注重形式美。思考题综合应用:文赋对古代文论建设的突出贡献。答:(一)突出文学的情感因素。他提出“诗缘情而绮靡”,不提“止乎礼义”。(二)揭示艺术想象的特点。陆机对构思过程的描绘,说明想象有如下特点:一是思维的广阔性。可以“精鹫八极,心游万仞”。二是情感与开象互相促进。(三)发展了风格论。陆机看到文学作品的描绘对象是千姿百态的,风格也是屡屡变化的。他不但看到作品风格与作家个性有关,而且强调各种文体的风格特征。(四)灵感的发现。陆机发现灵感对创作具有重要作用:文思的通塞决定于“感兴”,即灵感,作品的优劣取决于灵感的有无。(五)突出强调形式美

39、。陆机提出“遣言贵研”“音声迭代”,强调形式美对表达内容的10重要作用,并以“绮靡”、“浏亮”作为文体特征,甚至以“妍”作为审美标准,批评古乐古文的清淡简质,大大地突出了形式美的独立意义。第四节抱朴子钧世基础题1 .作者邕迭,字辿L,丹阳句容人;2 .抱朴子分内篇、外篇,其文学思想主要集中在外篇的钧世、尚博、广譬、辞义等篇中。思考题领会:葛洪“今胜于古”的文学观。答:“今胜于古”的文学思想,是葛洪最基本的文学观。对于贵古贱今的风气,王充和曹丕都有批评,葛洪的思想与王充、曹丕是一脉相承的。他着重从正面来论述今胜于古的思想。一是从社作进化的角度来论述,指出不管是物质还是作品今皆胜于古。二是就古书本

40、身来说,其深隐难晓的原因,在于“或世异语变,或方言不同”,加上经荒历乱等原因,并非古书本身深不可测。第五节宋书谢灵运传论识记:作者邀l字也J吴兴武康人著有宋书、四声谱。词语解释1 .以情纬文,以文披质:出自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论述了文与情的关系,即诗歌要根据“情”来组织文辞,文辞必须润饰情,这也就是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在沈约看来,情是主导的,文必须为情服务;情是内在的,文是外在的;“情”与“文”,互用互变,这就是文与情的关系。2 .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出自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是沈约提出的“声律论”。即在诗歌创作中,发音高

41、低轻重不同的字应互相间隔交错,使音节错综和谐,也就是后人所说的要合乎平仄。沈约的声律说,要求五言诗一句之中“音韵尽殊”,前后两句“轻重不同”,这就未免繁琐,难以做到。第六节文心雕龙识记:1.作者逃字彦也,东莞莒人;3 .文心雕龙五十篇,分上下两部分:前二十五篇是总纲和文体论,后二十五篇除序志总序全书外,余皆“剖情析采”,即创作论。刘勰文心雕龙是文论史上最为体大思曲的著作;其中神思篇论艺术想象,情采篇论情理与文采,即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物色篇论文学与自然的关系,知音篇论文学批评与鉴赏;词语解释1 .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出自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是对艺术构思(想象)具体情状的描绘。

42、“寂然凝虑”,是作者进入构思阶段全神贯注的情形;“悄焉动容”,是作者的感情活跃在构思想象中并通过其面部表情显露出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是艺术构思想象不受时空限制的具体情形。2 .神思:神思一词早在汉代已出现,它的本意是指人的精神活动和思维方式。魏晋后南朝文人已普遍用它来概括艺术创作活动中的想象活动。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专篇就艺术想象这一创作的中心环节作了深入的探讨。它可以说是我国古代一篇完整的艺术想象论。3 .六观:刘勰提出的正确的文学批评的方法,即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4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出自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大意是练习

43、一千支乐曲之后才能懂得音乐,观察过一千柄剑之后才知道如何识别剑器。是刘勰就文学鉴赏的11要求而提出,他强调多读多写乃是批评鉴赏者加强自身学识修养、提高鉴赏能力和防止片面性的重要途径。5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出自刘勰文心雕龙知音。二句揭示了写作与鉴赏两种不同的心理过程。这就是说,与创作时由“情”至文”的思维程序不同,文学欣赏是“披文以入情”,即由对作品的形象感知入手,进而体悟、理解,甚至进一步去丰富、补充作品的“情”。6 .情采:出自文心雕龙情采。即诗文创作中的情理与文采,即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刘勰将作品的情理与辞采的关系比作织布的经线和纬线,认为情理摆正了,文辞才

44、能顺畅地表达出来,既重申了二者的互为依存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强调“情”在写作中的决定性作用。1 .文心雕龙情采中“情”与“采”的关系;答:(1)“情”与“采”的关系即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这是贯穿整个文心雕龙理论体系的红线。刘勰并专列情采一篇来作集中论述。(2)情主要指作品的思想内容,采主要作品的艺术形式,情与采有时也用“文”与“质”的概念来代表。(3)情与采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形式离不开内容,另一方面内容也需要有美的表现形式,二者互相依存,不可偏废。(4)基于这样的认识,刘勰要求写作文章要以“述志为本”,应该“为情而造文”,而反对“为文而造情”。刘勰批评齐梁文风的浮艳,也是从这一理论出发的。

45、2 .文心雕龙物色所述心物交融。答:(1)在创作过程中应“心物交融”,乃是刘勰创作论的一个重要观点。(2)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写到“随物宛转”、“与心徘徊”,“随物宛转”的,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与心徘徊”的,则是自然的物象了。(3)“随物宛转”、“与心徘徊”,体现在创作构思过程中,是心与物的交流融合,表现在作品中,则是其所达到的“形神兼备”“情貌无遗”的艺术境界。(4)刘勰认为作家应该将自己的思想感情渗入到所描写的景物之中,借对自然景物形象生动的描绘以抒情言志。综合应用1 .刘勰的神思(即“艺术想象”)的特点;答:(1)刘勰指出文学创作中的想象是一种自由的精神活动,强调艺术想象是一种不受

46、时空制约、极其自由、具有极为广阔天地的思维活动。(2)刘勰以“思理为妙,神与物游”八个字概括了艺术想象的根本特征,揭示了想象不脱离具体物象的根本特征,而且还表明这种心理活动是一种自由的、没有功利的思维活动;(3)刘勰还指出进行艺术想象必不可少的条件:一要有虚静的心态;二平时要在知识的积累、才干的培养上下功夫;三是要在写作中体现“博而能一”的原则。文学批评与鉴赏中努力达到“知音”。答:(1)刘勰认为知音难逢,原因是主观方面难免有一些偏见,而且批评鉴赏本身是属于精神活动,自然存在主观好恶;但如果批评家掌握正确的方法、遵循正确的步骤,同时端正批评态度,也完全可以使文学批评做到“音实可知”。(2)具体

47、做法是:一、通过丰富的实践,加强和提高批评鉴赏的能力;二、端正批评态度,不抱私心,力求公正;三、遵循作品的自身规律,讲究具休的方法,即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第七节诗品序识记:121 .作者钟噪,字仲伟,颖川长社人,曾任梁衡阳王、晋安王记室,世称“钟记室”;2 .背诵“若乃春风春鸟”至“非长歌何以骋其情”。词语解释1 .建安风力:也称“建安风骨”,指建安时期的诗歌大都有内容丰富充实、格调慷慨悲凉、语言明朗刚健的风格。2 .宏斯三义,酌而用之:钟噪在诗品序中提现“诗有三义”,即兴、比、赋,他认为要使诗有滋味”,关键在于综合运用好赋、比、兴”的写作方法。怎

48、样综合运用主义”呢?主义”中,他又将兴”放在第一位,并使主义”综合运用,这就突出了诗歌的艺术思维特征。3 .直寻说:钟噪论诗歌创作的重要概念。所谓直寻”是强调诗歌创作应以自然”为上,要在感物兴情的基础上,直书所见,以景寓情。直寻”的真谛,就在于能自然地传达出真情实感。与倡导直寻”相联系,钟噪强烈反对竞相用事”的流俗。在诗歌作品中堆砌典故,其要害乃是窒息人的情性和灵感。有伤自然英旨”。钟噪重视直寻”,体现了对诗经以来感兴”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中国古典诗歌情景交融的特色,正是从感兴“、直寻”的创作实践中逐步形成的。4 .滋味说:滋味原指味觉上的综合快感,后来引申为审美快感,进入文艺领域。嵇康首先把滋

49、味引入艺术理论。钟噪是第一个把滋味当作诗歌艺术的审美标准的思考题1、简单应用:诗品序中的“物感说”的特点。答:古代文论认为:主体心灵与客观外物相遇,因景生情,触物起兴,是产生创作冲动的契机。钟噪继承了这一观点,然而,钟噪之前,“感物说”存在着明显不足,即作家所感之“物”多局限自然之物。在钟噪看来,自然景物之外,社会事件也有明显的作用。这是钟噪的创见,也是他对“感物说”的重要的发展。2、综合应用:钟噪的诗歌批评标准包含的内容。(1)钟噪认为,诗歌批评的标准包蕴在诗歌创作的艺术规律中,应从诗歌的艺术特征来确立诗歌批评的标准。(2)主张自然,反对人为的声律和用典。由于钟噪主张自然真美,所以他反对过分

50、追求声律而流于形式的不良风气,以及滥用典故的习气。因为诗歌既然是吟咏情性,就应该多写目击身历的景象。(3)在诗歌创作上提出滋味说。滋味原指味觉上的综合快感,后来引申为审美快感,进入文艺领域。钟噪是第一个把滋味当作诗歌艺术的审美标准的。作为诗歌美感的滋味,是指作品中蕴含着的深厚动人的感情,能够引起读者的激动、联想和咀嚼回味,亦即指诗歌创作所达到的最高造诣和境界,“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突出了诗歌的形象性特征。(4)要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这是诗歌能有滋味的重要前提。钟噪认为赋比兴手法应该交错使用,以使文意既不过深也不过浅,使读者既不难理解又不至于一览无余。这实际上主要是针对情与物的关系

51、而言的。第八节文选序识记:1.作者萧统,字德施,南兰陵人,梁武帝子,卒于太子位,世称昭明太子;纂文选三十卷,是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2 .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物既有之,文亦宜然;3 .事出于沉思,意归乎翰藻。思考题简单应用:文选的选录范围和编撰体例。答:关于选录范围,文选的选文既遵从了总集编撰的通例一一以单篇文章为主,又作了适当的变通一一把一些富有文采、能使整部著作流传的文章也考虑在内,反映了将文学13性强的“文章”与“经”、“史”、“子”尽可能区别开来的时代取向。关于编撰体例,他说以文体编次,而诗、赋二体中又各分门类,一类之中则以时代为次。第九节金楼子立言识记:1.作者萧绎,字世诚,

52、南兰陵人,梁武帝子,自号金楼子;初封湘东王,后平定侯景之乱,即位于江陵,称梁元帝;4 .吟咏风谣,留连哀思者,谓之文;5 .至于文者,惟须绮毅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思考题综合应用:试论萧绎的文笔观。答:首先,在萧绎看来,“文”的特征首先在于它的情感性,只有“流连哀思”、“情灵摇荡”的抒情性作品才叫“文”,而章奏之类的实用文体和缺乏情感特征的诗歌特征的诗歌,只能称为“笔”。其次,“文”还应有辞藻华美艳丽的特点。还应具有声韵和谐的音乐美。萧绎的文笔观将情、采、韵三个特点放在一起集中论述,则大体上代表了六朝人对文学审美特征的总看法,同时也反映出萧绎具有很高的理论概括能力和艺术欣赏水平。

53、再者,萧绎对“文”的情、采、韵的三个特点的论述,是与“笔”相比较而得出的,这就突破了以往有韵和无韵区分文与笔的界限,从而在理论上丰富了“文笔说”的内涵。第四章第一节概述基础题1 .陈子昂在与东方左氏虬修竹篇序中提出“风骨”、“兴寄”说,成为唐代诗文革新的旗帜;2 .殷蟠河岳英灵集代表了唐开元、天宝年间的诗学水平,其序文指出盛唐诗已融合南北,“声律风骨始备矣”;3 .传为王昌龄所作诗格明确提出“意境”的概念,成为审美意境论的先声,并从创作心理学角度提出物境、情境、意境三种构思境界;皎然提倡“假象见意”、“诗情缘境发”,并在诗式中论及诗歌取境,发展了意境说;4 .日本和尚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保存了我国初唐至中唐丰富的诗学理论资料:5 .韩愈在争臣论中提出“文以明道”,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不平则鸣”,在荆潭唱和诗序中提出“穷苦之言易好”,在答李翊书中比较系统地提出古文运动理论;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