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教案_第1页
《兰亭集序》教案_第2页
《兰亭集序》教案_第3页
《兰亭集序》教案_第4页
《兰亭集序》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兰亭集序教案一、导入:如果老师问你们"王羲之是什么人 "你们一定会马上回答:"书法家"!"书圣"!如果老师再问你们,知道兰亭集序吗? 你们的也一定会说是"天下第一行书"!对了. 从书法而言,它是历代书法家必摹之帖,后人尊为行书典范。同学们可以翻到本册书的插图,欣赏兰亭序帖卷。这里每个字都孕育着生命,疏处不嫌其疏,密处不嫌其密,通篇看来,结构严密,浑然一体。东晋时人评论王羲之的书法笔势为“飘如游云,矫若惊龙”,意思是像浮云一样飘逸,像惊龙一样矫捷。你看了是否也有这种感觉呢?因是草稿,无意于求工,故潇洒自然,点画富于

2、变化,重字皆作别构,其中尤以二十个“之”字,写法个个不同,或端整如楷,或流利似草,变化不一,尽态极妍,通篇章法、结构、用笔虽各自称雄,但互不侵夺,配合默契,显示出浓轩得体,圆润流畅,充分表现出晋人萧散自然的风致,无愧于“天下第一行书”称号。这篇兰亭集序不仅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登峰造极的佳品,也许你们不知道的是,它更是我国古代散文的上乘之作,通篇三百二十五字,文词优美,言简意深。笔墨光泽与内涵文采交相辉映,珠联璧合。欣赏书法五十一岁的王羲之,兴乐而书,完成一篇“兴于诗叙”的妙文。手稿三百二十四字,写得既遒媚,又飘逸,各个字势纵横变化,如花乱飞,但转左侧右,无一处相抵触,好比以线穿珠,大小参差,而不失

3、其重心,特别是之字,写了二十多个不同的样子,达到艺术的多样与统一。王羲之写这篇叙时,已经喝醉了酒,下笔如有神助,醒后自己也感到惊异;他日更书数十本,比起原来的这一稿本,终莫能及。稿本珍藏在王家,到了唐初为太宗所得,尊为天下第一行书,并命虞世南、欧阳询、褚怀良等临写了几本,被呼为行书之龙的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在古代书迹里,像一盏灿烂的明灯,照耀着东晋以来我国书体的前进道路。 二、介绍作者: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会稽(今浙江绍兴)人。祖籍琅邪(今山东临沂)。出身世家大族(王谢之家,祖王正,父王旷,曾任淮南太守,善谋略,亦是书家),但性情耿直,严

4、守操节。起家秘书郎,后迁参军,长史。后拜宁远将军、江州刺史。拜护军将军,调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因与扬州刺史王述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以寿终。原有集10卷,已佚。张溥辑有王右军集。 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12岁读前人笔论。少时曾学卫铄,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楷书逐渐成熟,草书得到发展。他在此基础上,又博采众长,融汇古今,独创一家,一变汉、魏以来质朴淳厚的书风,而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他的行草书最能表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晋书说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由于他在书法上的成就和贡献,被后世誉为书圣。三、介绍背景: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上巳节),王羲之曾

5、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修禊之礼,举行过一次盛大的风雅集会,参加的名士,司徒谢安、辞赋家孙绰,高僧支遁等四十一人。这天天气很好,名士们分坐在溪水两旁,饮酒赋诗。他们做曲水流殇之饮,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当时的社会背景: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  从汉魏

6、以来,人们因欢聚由乐生悲的感慨是屡见不鲜的。俗话说“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大家难得一聚,是快事、乐事;但有聚就有散,分离诀别更容易使人伤怀!再说相聚是困难的、短暂的,分散是容易的,也是长久的。本来这种聚散两依依的情形已使人感慨万端,再由此使人联想到人生无常、生死相隔,怎不使人悲从中来。  虽然文中流露出很浓重的“修短随化”的消极情绪,但作者能够驳斥“一死生”“齐彭殇”的虚妄,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揭示生老病死的自然和必然,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这在东晋老庄思想泛滥的时代是较为难得的,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

7、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四、 解题:(介绍兰亭) 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由于有了王之羲的"修禊"仪式(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这是古代的一朝风俗,到水边洗濯,嬉戏,并举祈,消灾的仪式.),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谢安,孙绰等41人就在此集会,他们曲水流觞,引酒赋诗,各抒怀抱,最后有王羲之作序总述其事.王羲之不但文章写的好,又善书法,有书圣之称,于是兰亭,(兰渚之亭)流芳万古,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 兰亭的自然环境确实是非常美的,那么兰亭集序这

8、篇文章美不美呢?下面就请同学把课文朗读一下,在朗读声中,一起来到会稽,来到兰亭,和名人雅士们共同品味这出兰亭集序。同时,请大家注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了解作者的观点。五、这篇文是多么优美,让人读了顿觉三日绕梁,余音不绝。我们都被作者丰富的感情打动了,但是作者在文中究竟透露出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请大家找出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词语。 明确:乐痛悲,由此可见,作者的感情一直在发展,他乐,乐什么?痛,痛什么?悲,又悲什么呢?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还得进入课文,在对课文的分析中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请大家找出文章的记叙部分及议论部分,什么地方是记叙,什么地方是议论,分别阐述了什么? 明确:第一节记

9、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第二、三节是议论部分,阐述了作者的观点。给文章划分段落部分,概括要点.第一部分:叙宴集盛况 第二部分:发人生感慨 第三部分:明作序要旨六、研读课文:第一段:1、全班齐读第一节。 2、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记叙兰亭盛会的? 第一句:时间、地点、集会的原因。 古代纪年方法: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     所谓"天干"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个字,"地支"则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这十二个字。纪年的方法,从"

10、天干"中的"甲"开始,配"地支"中的"子"依次搭配,得出: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等等六十个组合,俗称作"六十花甲"。这种"天干地支"纪年法,六十年为一周期。如:2001年是庚辰年;2002年是辛巳年; 修禊:中国古代民间的一种风俗,古人视季春三月是万物萌生的时节,早在周代,人们在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到河边以香草浸水沐浴,祛病除邪,诗经、周礼中都有记载。孔子的得意门生曾点将春禊视为其志,得到孔子的赞赏。"莫(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

11、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三国魏以后春禊定在三月三,活动内容也改为在水边宴饮、赋诗等。 第二句:与会者 第三句:兰亭周围地形环境 第四句:宴饮之乐 流觞曲水:也称为"曲水流觞",春禊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引溪水进入弯曲的水渠,人们坐在水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任其顺流而下,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即取饮。觞系古代盛酒器具,即酒杯。通常为木制,小而体轻,底部有托,可浮于水中。也有陶制的,两边有耳,又称"羽觞",因其比木杯重,玩时则放在荷叶上,使其浮水而行。第五句:天气 第六句:作者的主观感受。

12、60;4、第一节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信可乐也” 5、那么乐从何来?明确:王实甫的西厢记里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说明人生有四大美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本文四美俱全,足可乐也。 、良辰:暮春之初。 农历1、2、3月为春季,暮春自然是三月。记得孔子有一次和子路、曾皙、冉有等几位学生一起谈论志向问题。当问到曾皙时,他答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  ,咏而归。”曾皙的春风沂水、民生和乐大得孔子赞赏。南北朝丘迟在与陈伯之书中也说:“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想以江

13、南暮春之美景、故国之思激发屈膝事敌的陈伯之幡然悔悟。可见暮春三月是人间一段最美的时光。又因为修禊,可知是3日,古人在这一天举行祈福消灾的仪式,这又是一个多么吉祥美好的日子啊! 、美景: 兰亭地处“会稽山阴”,即当时的会稽郡山阴县距离城西二十余里有个名兰渚的胜境,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主体是山水。其山如何?“崇”与“峻”是本色形容,而“茂林修竹”四字遂赋予山岭盎然生气;其水如何?“清”与“激”亦为本色形容,而“映带左右”四字方使流水神采飞动。再看天气,“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天宇清朗,和风吹拂:在这里没有“草长莺飞”春意闹,也没有“姹紫

14、红开遍”的艳丽,只有清风拂面,水声泠泠;在这里物我同化,是非顿消,心境澄明。信可乐也。 、乐事: 指什么?明确“修禊事也”。当地风俗:这一天人们无论贵贱老幼,都要到河畔、溪边,用凉水洗脸,意即涤除尘垢,以驱除不祥,祈求安福。当时王羲之正任会稽内史(相当于太守),他邀集司徒谢安、司马孙绰等诗人名流以及儿子微之、操之和十岁的献之等共四十一人,真可谓“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杜枚诗云“大抵南朝多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这里“群贤”不是浮泛奉承之辞,他们热爱自然,轻忽世俗得失人为礼仪,有高远情操,直率任性,表明诸子与己意气相投。有道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否则,虽有良辰美景也不

15、足为乐。 当然更乐的事不在修禊,而在于作曲水流觞之饮。请将他们的赋诗的一句找出来齐读:“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请同学们对照注解来看这句话:引(清流、激湍)作为流送酒杯的环曲水流,(大家)依次坐在曲水的旁边(拿着流到身边的酒杯饮酒),虽然没有吹拉弹唱的热闹场面,但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够尽情地抒发内心的情思了。众人陶醉在自然美景之中,尽情尽意,欢声笑语,久久不绝,以致感到人为的管弦之声亦属多余了。 赏心:此情此景,作者感到赏心悦目,他如何表达? 学生读:“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

16、乐也。”译文:指起头来看到宇宙的广大,低下头看到万物的繁多,借此来放开眼界,舒畅胸怀,尽情享受耳听和眼观的乐趣,真是快活啊。 仰观宇宙,俯察万物,是极视觉之娱;竹木萧萧,流水潺潺,是尽听觉之乐。但最令人快乐的还不在于此,是什么?是游目骋怀。如何理解“游目骋怀”?明确:游:鱼在水中叫游,人自由在地观赏也是游,如游览;骋:驰骋,自由奔放的联想、想象,因而可以突破时空的局限。我们在仰观俯察的时候,也是游目骋怀的时候,我们是超脱的空灵的美妙的,我们观察,最后落实的是娱乐,表现的是热爱现世生活,是在自然美的感召下抒发自己的情怀,这便是所谓山水诗的兴起了。这种娱乐式的交流,正开始于魏晋时的文人,

17、从他们的开始,自然已不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了,而是可娱可乐,可歌可咏的了。总结:第一自然段里作者无论模山范水还是描竹画树,都达到了简而不能再简的地步,真可谓惜墨如金,想那阳春三月的江南山间水渚该有多少鲜花吐芳,姹紫嫣红,而此文中,作者却紧锁浓香艳颜,些许不流注笔端,进入作者视角的只在于山、水、林、竹、天、风而已。就是写那翠绿欲滴的树林、竹子,也只言其“茂”,言其“修”,而弃其绿,弃其碧,弃其翠,极力造成一种素淡、雅致的格调。兰亭宴本是良辰美景中的赏心乐事,但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从不过分表露,笔端的兴奋字眼从不轻易滑落,只在尾处以“信可乐也”四字表出,但仍保持着笔势之从容沉稳,可见文字格调的淡雅正

18、是作者人格性情的体现。分析第二节 人们常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看看在接下来的一段中,又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一个字"痛"。 痛苦?痛心?痛惜?悲痛?不忙作答,先看作者是因何而痛? 1、人要真实地生活在现实里,总要与各种人、事打交道,这就是世俗生活。如何面对世俗生活呢?作者概括了两类不同的人生态度,是哪两种呢?明确: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有的人把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室内畅谈;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地生活。2、这两种人生态度

19、可取吗?能否有更积极的人生态度,比如,就着自己的才华,到社会上去施展人生的抱负?     讲析:王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因此,他们有一人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的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写道:"虽趣舒殊,静噪不同,当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

20、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将至"。 3、这是其他人的人生态度,那么作者呢?他有着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要了解这个问题,首先请找出本节中作者所阐述的观点。 明确:“死生亦大矣”。生与死都是大事情啊,这是对生命、对时间的一种看法。 4、针对这个情况,作者抒发了感慨,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一个字。痛。5、“痛”是什么?是“痛苦”吗?不是,是一种“痛惜”。5、那么,作者痛惜什么呢,为什么感到痛惜呢,对照课文,从课文中找依据。仔细分析。 1) 当人们“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但转眼之间,“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这就是说,人的欲望,

21、人对美的感受都不是凝固不变的,得到的东西即使很好,很快也会厌倦,感慨也随着产生了。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怎能不感慨万分。痛就来自生命本体的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 2)、“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时间快速流逝,事物的急剧变化,更显出生命的脆弱,痛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人们难以依持,所以“犹不能不以之兴怀”。n 3)“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人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生命最终要归于毁灭,这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人生之大患啊!痛来自对生命有限性的深刻洞察和对时间的无情的恐惧。这种"痛"是痛什么?是痛惜之情,是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痛惜

22、。了解了作者对人生、对生死的“痛”后,我们就要进入第三节,看看这节中作者的感情是否又产生了什么新的变化。 1、作者因何而悲?编辑兰亭诗集的目的是什么? 第一句:指出古今兴感相同这一现象  第二句:批驳"死生一体"的观点,解释"兴感之由"。 第三句:死生之大,千古同慨,人们将永远处于困境之中。  第三、四句:指出结集的目的:引起后人对这个问题的关注与共鸣。  2、找出表达其情况的词:"悲"。"悲"与"痛"是一样的情感吗

23、?不一样,让我们先来看看他为什么"悲"?"悲"什么?     作者为什么"悲",与他的人生观有着密切的关系,找出这句话:"固知"     佛教、道教徒总是把生死看得很虚无、很超脱,他们"一生死生,齐彭殇",可我们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躯,要珍惜生命,士大夫当"兼济天下",去实现自己的抱负。可这种生活观在我看来是何等的虚伪可笑。正因为我对生命是如此的珍惜,因此,"每贤者

24、"。我"悲"古人,因为我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何其相似;我亦"悲"后人,"后之观今,亦由今之视昔",后人读我的文章,犹如我读古人的文章一样,他询问古今,发出悲叹。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更加深刻感人。     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迈进了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却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这种"千古同

25、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动了我们。3、60年代中期、郭沫若先生曾发起一场关于兰亭真伪问题大讨论。他认为字体、文本都不是王氏原貌,理由之一是文章前面写极乐,突然转为悲痛,是悲得太没道理了。你认为呢?  这种情感变化是十分正常的。教师补充:古希腊史学之父希罗多德在其历史中提供了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伟大的波斯王克谢尔克谢斯,率领波斯历史上最大的一支远征军向希腊进军,在阿比多斯海湾,他检阅全军。他的陆军遮天蔽地,他的水师布满海湾,他感到荣耀,感到幸福。但随后他又伤感起来,而且潸然泪下,对他叔父说:“当我想到人生短暂,想到再过一百年后,这支浩荡的大军中没有一个人还能活在世间,便感到一阵

26、突然的悲哀。”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描写聚会欢乐后转入悲伤的,典型的有:汉武帝行幸河东,中流与群臣对饮,自作秋风辞,也说:“欢乐极兮哀情多,小壮几时兮奈老何!”道出了这种现象的正常和普遍。 4、那么作者悲从何处来呢?其一,人生如白驹过隙,美好却短暂。一个人以自己的方式自由地生存在社会上,好静者常在内室清淡佛老,好动者喜爱纵情山水,遇上喜欢的事物就心满意足,因快乐而忘了忧愁,竟然“不知老之将至”。其二,来自生命本体的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当人们“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但转眼之间,“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这就是说,人的欲望,人对美的感受都不是凝固不变的,得到的东西即使很好,很

27、快也会厌倦,感慨也随着产生了。其三,“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时间快速流逝,事物的急剧变化,更显出生命的脆弱,所以“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更何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人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生命最终要归于毁灭,这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人生之大患啊!悲来自对生命有限性的深刻洞察和对时间的无情的恐惧。 5、这一节作者的悲叹与上一节的叙事有何联系?第一节写行修禊事,是为了祈福消灾。人生最大的福莫过于健康而快乐地活着,最大的灾莫过于死亡,所以由此想到死亡、生命,想到美的东西包括生命本身,随着时间的流逝总要归于消亡,于是便产生了浓浓的惆怅和哀痛,是自然的事了。 6、作者的这种悲哀之情是否是消极悲观?、这是悲观的。相比之下,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刘禹锡的“莫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