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蓑烟雨任平生论苏轼面对逆境的人生态度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 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 无晴苏轼定风波山路弯弯,忽然下起了倾盆大雨,打得树叶“哗哗”作响,路上行人纷纷狼狈地逃跑避雨,一位四十多岁的中年人,拄着一根竹杖,心定气闲地在林间漫步,对 周围发生的一切浑然不觉。提起苏轼,我的脑海中首先就浮现出这样一副画面。苏轼的一生 都处在政治的暴风雨中,宦海沉浮,屡遭贬谪,居无定所,奔走四方。但他始终保持着顽强 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王国维曾评价“东坡之词旷”(人间词话)O文如其人,一个没有旷达胸襟
2、的人很难想像可以写出如此旷达的作品。中国历代都有郁郁不得志的文人,但是在失意中还能写出如此大量名垂千古的旷达之作的,东坡是第一人。本文拟从苏轼的作 品来分析苏轼面对逆境时超然自适、旷放豁达的人生态度。、苏轼的逆境人生苏轼生活在北宋中期,当时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国家积贫积弱,内忧 外患。为了富国强兵,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 但是新法的实行抑制了一部分人的特权, 损害了他们的利益,因此遭到了强烈反对。朝野之中,一时分成两派:一派是以王安石为首 的改革派,一派是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苏轼既反对因循守旧,又不支持王安石激进的改 革措施。但是并不是说在这场党派之争中,苏轼是个折中主义者,或者说他毫无主
3、见;实际 上,他一向立场鲜明,敢于坚持自己的主张。当王安石在神宗的支持下大刀阔斧的进行变法时,他不顾自身安危, 屡次上书,反对骤变,认为欲速则不达,尤其当看到新法推行中的流弊时。将耳闻目睹的民 生疾苦反映出来,直言无讳地指斥政治弊端,抨击了不合理的社会现象。然而这一切却遭来 了新进官僚的攻击和诬谄,苏轼以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投进了监狱。在这场牢狱之灾中,苏轼 九死一生,历经磨难,经过四个月的审讯和折磨后,侥幸获释,谪贬黄州。这就是北宋有名 的文字狱“乌台诗案” 。一腔忠君爱国之心,却被见疑流放。在黄州的这段时间,是苏轼最失 意的日子, 也是一段生活上穷困潦倒的时光。 但是,黄州时期作为他政治生涯中
4、的一个低潮, 同时却是他文学创作的一个高峰期。虽然处在恶劣的环境中,他却保持着旷达的心胸,傲岸 的心性,从容面对,淡然处之。正像他在黄州所写的定风波那样:谁怕,一蓑烟雨任平 生。政治上的风雨也往往是变化无常的。元佑年间,旧党得势,朝廷起用 司马光执政,苏轼被调回京都,委以重任。但是苏轼在地方官任上,发现王安石的新法有一 部分是行之有效的,他没有顾虑自己的名望和地位而隐瞒自己的看法,而是承认新法中的可 取之处,不同意一概废除, 这就引起了旧派疑忌, 受到他们的排挤。 在绍圣年间, 哲宗亲政, 重新起用新党,屡受旧党排斥的苏轼被作为旧党要员受到二度迫害,流放到时为瘴疠之地的 岭南,三年后, 再贬到
5、荒僻异常的海南。 直到 65 岁才遇赦北归, 此时的苏轼已经是饱经忧患 的垂暮之年,长期的流放生涯,恶劣的生存环境,使苏轼在一年后就病逝了。综观苏轼的一生,作为一个正直的文人士大夫,他始终保持着自己坚 定的政治操守,不受现实因素的干扰,独立不倚,正直不屈。苏轼面对逆境的人生态度一)、处变不惊,执着追求古人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苏轼一生光明磊落,为人正直率 真。明知政见与当权者相左, 仍保持独立见解, 不阿附权贵, 不投机取巧。“一肚子不合 时宜”。当风雨袭来的时候, 苏轼没有见风使舵, 也没有惊惶失措, 而是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一 切变故。 他相信风雨总会过去, 太阳总会出来。 就像普希金的
6、诗中所写的那样: “一切都是瞬 息,一切都将去” ,因此他履险如夷,泰然自若。 “乌台诗案”使苏轼受尽凌辱和折磨,尝尽 世态炎凉,身心受到重大打击,从监狱出来后,来到黄州,在这最落魄的日子里, “回首向来 萧瑟处” 在他看来却已是 “也无风雨也无晴” 。晚年他被放逐到更为荒远的岭南, 由于荒山路 远,生活条件艰苦,许多人把岭南当作是不归之路。韩愈贬潮洲时,曾凄凉地对前来送行的 侄子说:“知汝前来应有意, 好收吾骨漳江边” (左迁蓝关示侄孙湘 ),然而苏轼来到了惠州 却吟道:“报道先生春睡足,道人轻打五更钟” ,悠然自得地酣然入梦,结果后来他又被迫渡 海,离别亲人,白首投荒来到海南。面对这种不公
7、平的待遇,他依然满不在乎: “他年谁作舆 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 。的确,苏轼的一生颠沛流离,横跨了大半个中国,足迹何止万里? 但是,无论处庙堂之高, 还是处江湖之远, 一片忧国忧民之心始终不渝, 不管历经多少磨难, 九死不悔。换句话说,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的责任感,对理想、对抱负的追求成为他一 生的精神支柱。正因为如此,他从不趋炎附势,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和气节。孔说: “知其不 可为而为之” ,“君子忧道不忧贫” ,这种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信念在苏轼的身上始终执着坚定。二)、随缘自适、超然物外苏轼有兼济天下之志,也有经世报国之才。 宋史中记载: “仁宗初 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 ?吾今日为
8、子孙得两宰相矣。 ?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 食,称为天下奇才” ;当时的考官, 文坛领袖欧阳修也很赏识他的才华, 曾兴奋地对梅圣俞说: “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 。苏轼在文坛中的声望,曾经位极人臣,显赫风光。然而,突 如其来的暴风雨将苏轼一次又一次地抛上抛下。面对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很容易使人产 生愤世嫉俗,苏轼没有。他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去适应环境的变迁。提起苏轼,我们最先想到的词应该会是东坡。东坡其实就是黄州的一 个小山坡,苏轼自号东坡居士。他在黄州有东坡一诗: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 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 自爱铿然曳杖声。 ”走在这个荒凉偏僻的小山坡上, 苏轼没有
9、发出行路 难的感叹,而是悠然自得地欣赏着自己的竹杖敲击山路的声音。一代文学巨匠,默默无闻地田间劳作而能自得其乐,是因为他超越了 物质的追求: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淡泊名利,随遇而安无论身在何方,总能随 缘自适,自得其乐。这种达观的人生态度在他的记承天寺夜游中也有着微妙诠释: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 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作者此时在黄州已经闲置达四年之久了,笼罩全篇的不是哀怨,而是 如月光般的恬静澄澈,“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只要
10、拥有宁静平和的心态,人世间到处都能发现美好的事物。这与他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是分不开的。(三)、寄情山水,力求超越虽遭贬谪,苏轼并没有把自己封闭起来,他常常登山临水,怀古凭吊,去感受大自然的雄奇美丽,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在苦闷中寻求超越和解脱。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 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 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首词一开始就从宏大的时空环境中展开,写得雄浑豪放,气势磅礴。面对奔腾不息的 长江水,诗人心潮澎
11、湃:遥想当年,雄姿英发的周瑜在这里谈笑间歼灭了强大的敌军,何等的风神潇洒,何等的豪气冲天!作者自己也不禁欣然神往,想象他那 样开创一番事业。可是想想自己空有满腔抱负,却英雄无用武之地,直落得“早生华发”,又不禁茫然。但是作者并没有沉湎于此,而是跳出了个人狭小的圈子,超脱地看待这一切:人 生如梦,世事无常,又何必在意一时的荣辱得失,是非成败呢?然而生命毕竟是短暂的,即使象曹操、周瑜那样一世称雄的人物,如 今也早已灰飞烟灭了,何况是年岁渐老,事业无成的自己呢?身处逆境中,生命又有什么意 义呢?人生的价值又在哪里呢?苏轼在问着自己。看到面前的江水、明月、清风,他释然了。在这篇千古传诵的前赤壁赋中,作
12、者运用了辩证的观点来看待政 治失意和人生无常的苦闷,从而消解内心的痛苦。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不必 强求尘世间的功名利禄,只要精神上充分理解大自然的规律,顺应自然,寻求心灵的自由, 那么美好的东西就会长期属于超脱的灵魂。因此,人生的根本意义不在于世俗的荣辱毁誉、 成败得失,而在于精神的超越升华,对生命的彻底把握。作者辩证地看待自己所处的逆境, 采用了变通的态度排解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从困厄中解脱出来。就像他写的题西林壁中 悟解的那样: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同一件事情,当你采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态度去看待它,就会得到 不同的结论,当你跳出自己的处
13、境,从高远处观照,就会发现:逆境可以使人一蹶不振,也 可以使人更加坚强。孟子不是说过:“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顿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遇到一点挫折怎么就能想到逃避呢?(四)、热爱生活,善处人生当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时,有的人选择自沉江河,有的人选择归隐山 林,有的郁郁终生也不肯同流合污,这些做法固然令人钦佩,但是我更欣赏苏轼的人生态度。 他是一个政治上的牺牲品,但是他不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即使身处逆境,人们想到他时, 也总会流露出会心的微笑。因为他热爱生活,拥有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因此他总能保 持乐观的心态,笑对人生。在“一年三
14、百六十日,风刀雪剑严相逼”的艰难岁月中,他仍能 体会到生活的甘美,处处发现美好的事物:有“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16)的欣 慰;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洒脱;有“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的 优游;有“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19)”的潇洒。在凄凉孤独的晚年,他仍乐观地吟出了 “谁 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20)”这等的豪迈,哪里象是出自一个逆 境中的老人之口?苏轼也曾想过要抛开一切,“驾一叶之扁舟,凌万项之茫然”。然而他 终究没有成为隐士,对于生活的热爱,对于人生的眷恋,使他直面逆境,善处人生。苏轼的水调歌头对这种人生态度有着精彩的诠释:明月
15、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 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 共婵娟。官场上几经浮沉,历经磨难的苏轼自己也不知道,他也想乘风归去,不问世事,然而对于人间的热爱, 使他不能独善其身,纵然人间有那么多缺憾, 亦无须伤感, 因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是大自然的规律,既然认识到“此事古难全”,所以更“不应有恨”,又何必对月伤怀呢?诗人由超尘思想转化成了热爱人间,并许下了美好的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正是因为对生活的热爱,苏轼总是
16、充满信心和希望, 没有被困难打倒, 没有丧失生活的勇气。如果不是被流放到这罕无人至的蛮荒之地,我又怎么能看到如此雄伟 壮丽的景色呢?这份气度, 这份胸襟,“一蓑烟雨任平生” 正是他对自己面对逆境的人 生态度的最好注脚。 当今社会,物欲横流,社会节奏的加快,竞争的日益激烈,使得人们 的心态变得越来越浮躁,也越来越脆弱。当你失意彷徨的时候,当你忧愁烦闷的时候,请你 走近苏轼,静静聆听这位先哲在坎坷动荡的一生中留下的文学精品, 你会不禁被他天下为怀、 无私无畏、随缘放旷、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所感染,你会发现原来生活是如此美好,而眼前 的困难和挫折又是如此微不足道,只要跨过去了,前面依然是灿烂的阳光。
17、苏轼解读 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为了他的出现,中国,也许等待了一千年,又一千年。他的出现, 是偶然也是必然; 他的才华, 是凡人而又超凡; 他的思想, 出于瞬间而又影响深远;他的性格,既洒脱而又有常人的一面。苏轼中国文化史上的旷世奇才,罕见的多面手,多层次、全方位的文化不仅仅是文学巨子。神奇的文笔、渊博的学识、睿智的思想、高尚的人格、 丰富的人生经历、多方面的巨大成就,还有,它永远不灭的那一份诙谐,真可谓:惟大英雄 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他的名字就是一座丰碑!他长于散文创作, 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等名篇佳作脍炙人口, 体现了中国文人的忧患意识和人文精神。他的诗,把现实
18、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风格巧妙结合起 来,多姿多彩, 美轮美奂, 代表了宋诗最高水平。 他的词,清新豪健, 题材广阔, 挥洒自如, 气势磅礴,开创了豪放词风。他的书法、绘画,也都达到了很高水平。除此之外,在哲学、 茶道、烹饪、养生、园林艺术方面,他都有独到的造诣。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推崇苏轼: “三代以下诗人, 无过屈子、 渊明、 子 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 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 ”他将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列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 的诗人, 并且将他们的思想、 人品、 学问、 才华、 待人接物、 立身行事, 看成浑然一个整体, 是
19、有一定道理的。更足称道者,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文人,苏轼身上,既无头巾气,无山林 隐逸气,亦无以富贵骄人气,无忠臣孝子气,无大作家架子气;既无大臣杜门思过之态,亦 无谪宦战战兢兢之态。他与你我同在,同悲同喜,丝毫也不刻板,浑是率然纯真的真性情, 真品格。苏轼的一生,可以用“四个三”来概括:不忘三事金榜题名、乌 台诗案、太后恩宠; 不忘三人敬如父师的欧阳修、 素为敬重又有矛盾的王安石、 司马光; 不忘三地黄州、惠州、儋州;不忘三情与苏辙的手足情、与王弗的生死情、与朝云 的不了情。他生活中的每一个片断,几乎都与传奇相联系。例如,金榜题名时,他由第一变 成了第二,却反而更为出名;乌台诗案中,他九死一生
20、,被贬黄州,却反而出现了创作的黄 金时期;他赠弟辙、悼亡妻的词篇,被人们万口流传 ,历久而不衰 ,在为人上,苏轼在几乎丧命的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和独立人格,决不 随波逐流;在为官上,苏轼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徐州防汛,杭州筑堤,儋州授馆,兴 修水利,架桥凿井,赈灾施药,都于史有征;在人生态度上,苏轼即使在身处绝境时,也保 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追求 ,由于苏轼多方面的巨大成就,由于他更多的人民性,由于他时时闪现 着智慧光芒的睿智思想,由于他超凡脱俗的旷代才华,千年以来,他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而 有口皆碑;更由于生活经历的丰富性,他常常成为人们谈话的话题及内容。自然而然,学生 们在作文时,也
21、往往喜欢用东坡事迹作话题或材料,毫不夸张地说,有作文处尽可以有东坡。这正是因为,苏轼的精神与思想,早已融入了中国的文化与历史,还在影响着我们生生不息 的文化创造和传承。 让我们以苏轼的一首词定风波 ,来结束这番介绍苏轼的谈话。那是在“乌台诗案”中遭受沉重打击,死里逃生,贬居黄州的时候, 苏轼生活拮据,前途黯淡,甚至还失去了人身的自由,他知道,自己已身陷绝境。但是,从 天而降的巨大灾难,使他真正认识了人生,短暂的困惑和惶恐后,他坦然了,释然了,超然 了。那一次,元丰五年暮春的沙湖道上,风雨骤至,盖顶而来,穿林打叶,声声入耳。苏轼 一行人, 个个都成了落汤鸡。 众人倍感狼狈, 而东坡却似浑然不觉。
22、 雨水,浸透了他的衣服, 浸湿了他的全身,然而,却更深深地渗透了东坡的灵魂。雨,尚未停,而一首定风波的 腹稿却已形成: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 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此时、此景、此境、此情,这首小词恰恰成了苏轼的人生写照。有人说:“苏轼是在对人们说: ?我嘛,怎么都行。 ?一个陷于怎么都不行的处境的人,却能怎么都 行,这个人肯定就是苏东坡! “妙哉,斯言!“一蓑烟雨任平生” ,“也无风雨也无晴” ,真正的内涵是什么?它有多 么丰富?这肯定只有东坡在天之灵才能回答。我们这里有一个比喻来谈谈看法:一
23、只蚂蚁,它身负重物,艰难爬行着,小小的沟沟坎坎,就是那么难以逾越,一分一寸的高度它都感觉至深;一只燕雀,可以飞过两三丈、蹿上三五尺,它飞蹿林间,几丈几尺的高度,它也能够察觉;但是,那搏击长空的雄鹰,翱翔千仞,翼触青云, 背负苍天,它俯视地面,嗬!满眼是广袤的山川和平原,哪里还分得清什么沟沟坎坎、树枝 树梢,什么几寸几分、几丈几尺?东坡啊,自然,你就是那雄鹰。满分作文举例1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一生曲折,旷达传千秋 ; 亘古辉耀,文章成四家。 ”当东坡的生命携 着明丽的色彩, 浩浩荡荡地穿空而过 ;当几纸金墨伴着喧嚣散落, 我思索, 是一种怎样的神奇 而强烈的力量,用旷达塑造英雄 ; 又
24、是怎样一种气概,用豪情冲破了逆流 ?风光霁月枝柯涌流日月精华,花萼孕育出一朵尘世绝唱,他是文人的奇迹,他 太出色了。 一杆竹管潇洒地涂画, 便能镌刻山河, 撼动寰宇 ; 多才多艺, 超然的风范更能倾倒 众生,俯仰万世那是琥珀般的思绪飞扬,那是旭日喷薄般的才情流转,那是中华文化 长卷中瑰丽的色彩一抹。 他的诗是一种雄浑的蕴藏, 可以令人思接千载, 让时空飞腾 ; 他的文 是高山流水般的风雅,清新畅达,洗尽浮华。到处都在传诵他的华章,在文人雅士的青衫拂动间,在晚秋惊鸿的一 掠间。仕途顺达,皇上重用,才华横溢,这位天之骄子尽享生命的喜悦。命途多舛太耀眼的光芒总是引起小人嫉妒的目光,卑劣的小人们媚笑着
25、走来, 历史的阴霾从此要羁绊苏轼一生, “乌台” 的暗流褪尽了昔日的荣耀, 颠沛流离取代了曾经的 风光霁月。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这样的挫折他始料未及,这样的遭遇注定坎坷,因为小人 们总喜欢在暗中加害于他。但苏轼毕竟是苏轼,他能驾一叶扁舟,出没于惊涛骇浪而从容应对, 豁达处之。在白露横江、清风徐来之际,他要以自己更为旷达、疏狂的性情和更俯仰万世的 思考,来压制内心深处对人生变迁、世事无常的感伤。他猛然间豁然开朗,终于悟出了“自 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一瞬 ; 自其不变者观之,则万物与我皆无尽也”的哲理。霎时, 他的内心已一片澄明。于是,所有的不幸与困苦,都在这旷达的胸中渺小得如同一缕游丝,
26、一缕轻尘。那些小人不懂,可江上的清风懂了,山间的明月懂了。在这场与邪恶的拔河中, 苏轼取得了心灵上的胜利。 于是, 他远离了喧嚣, 回归于清纯空灵 ;他习惯了淡泊, 才情更加 俊逸洒脱 ; 他明白了如何应对困难,才能做到宠辱不惊。繁华落尽见真醇,于是他寄情于优美的诗文,沉淀出不朽的艺术。于 是,凄苦得以超越,灵魂得以提升,奇迹得以出现。历史永远记住了这个彻响千古的名字 苏东坡。 后记:痛苦的历练往往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面对困难, 我们要做的不是用迷雾来遮盖心灵的光辉, 不是把困难放大来羁绊人生。 放大困难的蛹, 永远成不了蝶 ; 放大困 难的鸟,决不会在烈火中重生。我们要做的是用心灵的月光
27、照亮黑夜的路,用乐观豁达的浩 然之气点化人生旅途中“千里快哉风”的惬意 !名师点评 近几年高考,每年都有考生写苏轼。但有一点应注意,写苏轼需要定的识见与才华,否则很可能弄巧成拙。这位考生的见识与才华表现为 : 一是用苏轼的词句拟写标题并统率全文,以此作为苏轼遭遇挫折后走出逆境的内在动因,使主旨鲜明、突出。二是作者有较好的 文学素养与描写功底,笔墨挥洒之处,神采飞扬,与苏轼本人的才气相辉映,颇有文化散文 之风。三是很好地把握了人物内心深处“入世” “出世”的矛盾与困惑,用禅、道的光辉照耀 苏轼的内心星空,使读者清楚地看到苏轼是如何走出人生的沼泽地的。(文/唐惠忠 )2 、双赢的智慧 黄昏时分,
28、独自走在西子湖畔, 梅花飘香, 柳枝轻舞。 晚风阵阵吹来, 我自融入其中。在这花间月下,我看到了他们的身影,感受着他们的智慧 ,一)西子湖畔,孤山寺中,林和靖在山间植梅六百余株,以供日常用度, 养白鹤一只,名为“鹤皋” 。有朋自远方来,鹤皋就充作门童迎来送往。闲暇时泛舟西湖,这 是何等惬意的生活! 官场,在他来看,是避犹不及的龌龊之所,为五斗米折腰,是人生最 大的悲哀。但是,这一切并不妨碍他与现实生活的交流。范仲淹、苏子瞻、梅尧臣 , 都是 他结交的对象。与那些虽身在官场中却道德高尚,志趣高远的朋友蔬食薄酒,畅谈欢歌,不 失为人生一大幸事。 尘世有太多的无奈,当内心无法容忍那种种喧嚣,离开,不
29、失为一种 智慧。尘世间少了一个备受折磨的灵魂,山野中多了一位潇洒隐逸的闲人;尘世间少了一些 令人心痛的呻吟,山野中多了许多让人心醉的歌吟 ,梅花暗香缕缕,人生恬淡和谐,这是林和靖的智慧。水光潋滟,山色空蒙,苏轼在政治的漩涡中再一次被卷入低谷,被迫 远离政治核心,来到这西子湖畔。他看到的不是自己命运的坎坷,他看到的是西湖如美丽杭 城的眉目,一旦淤塞消失,世间就少了一分难得的美景。他义卖字画,发动募捐,调动民众 疏浚清淤。挖出来的淤泥如何处置呢?他的目光落到了白堤上:再筑一道大堤,岂不一举两 得?于是, 五里长堤, 六座石桥, 为西子湖再添两道亮丽的风景: “苏堤春 晓”、“六桥烟柳”并称“西湖十
30、景之首” 。当春日晴朗,柳条低垂,微风过处,万枝婀娜;遇 细雨蒙蒙,烟波浩淼,柳披纱缦,水被云吞 ,这本本是一道“不为游观为民耳”的大堤,却无意间成了世间最美的 风景。这是一道为民谋福的堤,又是一道中国文人的社会良心筑成的堤。在苏堤的烟柳中我 们看到了百姓收获,看到了苏轼的收获。柳枝飘荡摇曳,人生坚韧潇洒,这是苏子瞻的智慧。朦胧的月光里飘来几缕暗香,清澈的湖水中倒映着条条垂柳。在这人 间至美的西子湖畔,我看到了他们的身影,看到了他们双赢的智慧,看到了中国文人优雅而 高贵的精神世界。简评在位置与价值 、一枝一叶一世界 之后,我们又看到了这篇文章。 三篇文章取材是同源的,议论上也没有太大的差别。作者将林和靖与苏轼结成对子,经过深 刻思考,就可以幻化出多种角度,适应不少文章。这篇双赢的智慧 是一篇难度比较大的文章, 但是作者却驾轻就熟, 将文章处理的既贴合题目又另有深度。在图解了双赢之后,又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信阳市息县第一初级中学九年级下学期中考一模道德与法治试卷
- 安全技术防范授课
- 初中语+文+《小圣施威降大圣》++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2024版)
- 教堂租赁协议
- 基建施工合同模板:展览馆建设版
- 电视节目嘉宾邀请合同模板
- 高等院校宿舍租赁合同解除指南
- 教学楼铝合金门窗工程招投标书
- 广告公司人事经理招聘合同
- 创意设计园区车辆通行条例
- 2024-2030年色素提取行业市场发展分析与发展趋势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2 白山黑水-东北三省 说课稿4
- 2024江苏宿迁市政协办公室招聘2人历年(高频重点提升专题训练)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院感质量管理考核标准
- 旅游公司联营协议
- 小学六年级数学百分数练习题含答案(满分必刷)
- 《三维内窥镜摄像系统 三维视觉性能检测方法》(征求意见稿)
-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材分析
- (完整版)自由泳教案
- TD/T 1068-2022 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施方案编制规程(正式版)
- 2024春期国开电大《应用写作(汉语)》形考任务1-6参考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