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9_第1页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9_第2页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9_第3页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9_第4页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9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议论文的文体知识和本文结构严谨、语言犀利的艺术特色。过程与方法:整体感知文意,弄清文章的脉络,使学生认识鲁迅杂文的特点,培 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 感。教学重点:1、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3、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教学难点:使学生认识鲁迅杂文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增强感知、感悟。2、品读法。读重点语句,品味其思想内涵和写法。3、讨论式。在讨论中互相启发。4、探究式。在讨论的基础上,对某个或

2、几个问题变换角度思考拓 展思维5、比较阅读法。在比较中完成对知识的迁移或延伸导学时数:三课时导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新世纪,加入WTO国足出线、成功举办奥运会、世博会 等等。喜事不断,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然而, 7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 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 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一一 他,就是鲁迅先生。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 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课题),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 新的启发,学到怎样的做人、作文的方法。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鲁迅全集)第 6卷,属鲁

3、迅后期 杂文。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 家。且介亭杂文1935年12月编订,收入了 1934年鲁迅创作的杂 文。在这本杂文集的命名中,鲁迅用了 “损形”的修辞手法,“且介” 分别是租界二字的一半,即“租界”的意思。当时,鲁迅生活在上海 北四川路,这是帝国主义越过租界范围以后修筑马路的区域,被称为半租界。鲁迅以杂文集名告诉读者,这些杂文创作于“半租界的亭子 间”,表达了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无比愤懑之情。写作背景: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中国近代 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凌侮。“九一八”事变又在许多中国人心 中投下失败的阴影,国内悲观论调的一时甚嚣尘上。当

4、时资产阶 级报纸大公报发表社论,指责中华民族失去了自信力,为国 民党反动政府推卸责任。针对这一观点,鲁迅先生凭着对社会现 状的洞悉,发出了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鲁迅写这篇文章之 前的一个月,就发烧,“自觉肋痛”,肺病已相当严重。文章写 完之后的两个多月,他写了病后杂谈,还致信杨霁云,自称 是在敌人和“战友”的夹攻下的“横战”。可是,病情的恶化和 精神的压力,并没有影响他对世事的热忱和关注。二.课前准备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慨(k不)叹??省(x mg)悟??逛(kumg)骗?邈(wu )幽??膈(zh i )检??查(?j 1?)梁?抹(mb )翁?7tt (ma )伍?拐弯抹(m6 )角

5、?前仕(pu)后密??状元室(zd)相?喔(chd)2、解释下列词语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势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Z眇茫:因遥远而模糊不清,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彻骗:说谎话骗人。?巫蔑:捏造事实,毁坏别人名誉。?生路:文中指维持生活或生存的途径。?豫谱:家族记载本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事?怀古伤今:怀念古代的社会,哀叹现实的社会,用以表示 那种悲观厌世,到退还右的思想情绪。?劝民请命:替老百姓说话。?碘头苦干:专心地下苦功夫做事。?砌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来,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 应用奋斗,不怕牺牲。?自欺欺人: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法来欺骗别 人。??浩身求法:原指佛教徒舍弃肉身去追求

6、佛法,后来比喻为 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个人的生命。?册大物博:文中指国家疆土辽阔,资源丰富三、自学交流1. 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这个错误观点是由那些论据得到的?对方的错误观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论据:总自夸“地大物博”;只希望国联;一味求神拜佛;2. 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依据:从古至今中国的脊梁。四、合作探究指导学生朗读38段,思考作者是怎样反驳敌论点的。学生讨论回答:直接反驳:信地信物信国联一一没有“他信力”(仿词)求神拜佛发展着“自欺力”间接反驳: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论据:从古至今中国的脊梁。

7、五、拓展延伸:读1-5段,思考;1、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 都是“事实”明确: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 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这是驳 论的一种方式,由真实存在的依据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 的观点是错误的。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成立,这是驳论证。 2、第1段和第4段都有一段加点的文字,国民党检察官曾删掉这些文 字,这说明什么明确:“求神拜佛”恐怕是国民党在山穷水尽时自欺和欺人的最 后一招,鲁迅一针见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性和严重后果,这 自然触到了国民党的痛处。从加点文字也可以看到鲁迅

8、的境况,但鲁 迅却不惮于在枪林弹雨中为民众奔走呼号,其无私无畏的精神令人敬 佩。六、巩固提高作者用什么方法反驳对方的错误论调明确:用了驳论证的方法,即指出对方的论据不能证明观点,然后正 面立论: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解说:这道题是让学生巩固驳论的方法并梳理文章的思路。)第二课时一、导入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二.课前准备熟读课文,深刻把握文章内涵。三、自学交流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揣摩第1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 为什么?明确:不能。“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 洋自得,同时“总”又写出夸耀者的底气不足,

9、因为,夸来夸去只能 夸这一样,且惟恐别人不知,这也暗接“只求国联”的必然性:“只” 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着”,仰人鼻息之状跃然纸上;“一味”则是 深陷而不能自拔,沉迷于其中的滋味因而也不愿自拔。这三个副词准 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 刺意味。?2.第1段?“公开” 一词的含义?暗示国民党反动派还有许多不愿或不敢公开见不得人的事。?3. ?第3段中“他信力”的表达效果? “倒是一条新生路”的含义?运用仿词的修辞方法,将敌论的自我麻醉,自欺欺人的本质充分 揭露出来,也增强了文章逻辑力量。?含义:指下文“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 “前仆后继”的战 斗的路。?4.如

10、何理解“以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 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他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这句话也含蓄的批判了国民党一些官僚和“社会名流”以号 召人民“求神拜佛”为幌子,蒙蔽群众,对日本的侵略实行妥协,不 抵抗政策,所以国民党书报检查机关在鲁迅这篇文章发表前就把这句 话给删去了。四、合作探究默读第6 9段后,讨论探究:1、“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 “舍身求法的人”各指什么样的人?你能说出几个吗?(投影展示4)学生分组讨论后明确:A、“埋头苦干的人”:为了国家利益,执着于某一事业不畏艰 险,奋斗不息的人。如:毕开、徐霞客、司马迁、华罗庚、杨 利

11、伟、抗震救灾英雄等。B、“拼命硬干的人”:指反对国内剥削阶级和外来侵略者的革 命志士、民族英雄。如:陈涉、李自成、洪秀全、岳飞、文天 祥等。C、“为民请命的人”:指为人民疾苦而呼告的人。如:杜甫、 白居易、柳宗元、包拯、梁启超、鲁迅等。D ”舍身求法的人”:指历尽艰险,探求真理的人。如:玄奘、 鉴真、如商鞅、谭嗣同、李大钊等。2、“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明确:“中国的脊梁”是指脚踏实地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 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鲁迅反复赞扬“中国的 脊梁”,可以鼓舞斗志,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力。3、这一类没有失掉自信心的人现状如何?明确:从人数上看:何尝少呢?从特征上看:有确信,不

12、自欺,前仆后继地战斗。从处境上看: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 家所知道。4、第9段作者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找出来体会其意思。学生讨论后明确:“脂粉”:比喻统治阶级的欺骗性宣传;“筋骨和脊梁”:比喻气节、操守、人格、品质;“状元宰相”:比喻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地底下”:比喻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 的革命力量。五、拓展延伸:找出课文中含“中国人”的句子,小组讨论后分别回答其“中国 人”的含义。A、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所有中国人)B、假使这也算是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 信力”。(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C、说中国人失

13、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所有中国 人)DK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大部分爱国的人民)E、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 其御用文人)F、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涯骗。(所有中国人)六、巩固提高1、这篇驳论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主要特点是:用驳论证的方法直接批驳,又用正面立论的方法间接批驳,从而彻底驳倒对方谬论。对方的论据确是事实,问题在于这些论据不能证明论点,就是说,论证上不合逻辑,就这样通过驳论证直接驳斥了对方论点。从正面提出论点,这个论点与对方论点是针锋相对的。证明了这个论点的正 确性,等于宣告对方论点不能成

14、立。这是间接驳斥了对方论点。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相结合,批驳就全面深刻,十分有力。2.这篇文章的论述性语言好在哪里?这篇文章的语言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带有嘲讽意味。例如,在文章开头,总自夸着 地大物博”只希望着国联”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 ”,充满着嘲讽意味。总”,一副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样子;只”,一副仰人鼻息、抓救命稻草的形象;味”,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顽固不化的样子。这些尖锐泼辣的语言,栩栩如生地漫画式地画出了悲观论者的脸谱,给读 者留下深刻印象。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排比、反问、仿拟等修辞方法,大大增强了语言的 说服力和感染力。尤其是仿拟,仿照 自信力”,板书设计:中自夸“地大物博”国

15、敌论据I只希望国联In人失掉自信力了吗I匚味求神拜佛I以偏概全I敌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I直接反驳:失掉“他信力”I匚发展着“自欺力”I间接反驳:厂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I匚论据:从古到今“中国的脊梁”匚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看地底下。第三课时达标测评1 .给下列词中加粗的字注音。慨叹(???)省悟(???)家谱(???)??掘脂抹粉(?)(?)2 .根据下列词中的注音写汉字。mido茫(?)?j i 梁?) ?kumg骗(???)wu蔑(??)3 .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1) 一到求神拜佛,可就 玄虚之至了。玄虚:(2)他们在前仆后继地战斗,不过一面总在

16、被摧残被抹杀。前仆后继:(3)状元宰相的文章是 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不足为据:4 .在“口”内给下列语段加上标点符号。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口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口地大物博是事 实口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口现在是既不夸自 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口却也是事实。5 .简答。在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这些“民族的脊梁”又具有什么样的时代特征?请举例说明。(一)课内阅读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 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 怀

17、古伤今了 却也是事 实。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 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 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 之后,便把这他信力也都失掉了。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 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 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 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 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

18、力”。“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 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 “正 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 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 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 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涯骗,却看 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

19、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 要自己去看地底下。6 .作者所要批驳的观点是什么?所要证明的观点又是什么?7 .文中画线句子提到的是几类怎样的人?试举例说明。8 .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这两句话中加粗词语的含义是什么?9 .为什么对方的论据都是事实,可结论却是错误的呢?10 .作者通过分析批驳,得出了怎样的结论?应如何理解这一结论?11 .作者为什么要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从中可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2 .本文语言尖锐泼辣,富有讽刺意味,试任选一例进行分析(二)课外阅读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信任也是一种约束周末到洛杉矶的

20、全美连锁商场一一“价格俱乐部”给女儿买书。根据7岁的女儿在电话中向我所做的简单描述,我挑了 3大本估计她 可能会喜欢的儿童故事书,就去交钱。与往常一样,划完信用卡,从收款的墨西哥裔小姐手中接过机器 打印出来的纸条,不多看一眼,就龙飞凤舞地签上自己的大名,抱起 书就走人。可能因为出口处顾客太多,看票验货的白人小姐象征性地 向我怀抱中的书瞟了一眼,就在我的收据上飞快地画一道表示“验讫、 放行”的彩线,道了一声“祝你度过愉快的一天",便又去招呼下一 个顾客。出了大门,刚走到停车场,我下意识地瞟了一眼手中的收据,发 现总数居然是40多美元,再细看,原来是多算了一本书的钱。损失了 10美元,我

21、转身要去“理论” 一番。身旁刚从国内来美国不久的小张却显得比我“深思熟虑”,她说“你已出了门,她们会承认吗?”是 啊,以我们惯例的思维逻辑来推理,我又怎能证明我不是买了4本书,出了大门后私下藏了一本,然后再去找人家商场退钱呢?当然同来的 两位小张可以为我作证,可天知道人家会不会说他们是我的“同谋” 呢?不管怎么样,我飞快地在心里准备了一大堆说辞,准备找商场的“领导”,至少是经理一级的主管投诉一番,即使退钱不成,也得证 明自己不是无理取闹。然而,我所准备的大堆说辞居然一句都没能用上,门口看票验货 的小姐在百忙中只看了一眼我的收据和书,就隔着人群向收银台方向 大喊一声:“4号柜台,账算错了,退钱。

22、”然后向我道歉,让我到柜 台退钱。因为是机器划卡和电脑计算,退钱要比收钱复杂点儿,得经过两 道手续。但每经过一道手续,工作人员都为因此给我带来不便而诚恳 地向我道歉。在整个事情的过程中,他们压根儿就没有去怀疑我所担 心而又无法证明的事。从商场出来,心情远比退回 10元钱舒坦,其原 因是在心里的天平上得到了人人所需要的基本心理祛码一一信任。当然美国这个社会有很多不好的东西,但撒谎在美国人看来是最 要不得的恶习,犹如我们中国人看待偷盗一样,为人所不齿。正因如 此,美国人不轻易怀疑他人撒谎,正如我们中国人不轻易怀疑他人偷 盗一样。所以,一般来说,你说什么,人家就信,除非有规定须出示 证明一天傍晚,我

23、开车到迪斯尼乐园接人。在迪斯尼停车场入口处, 守门的白人小伙子把停车卡夹在我的车窗上,说:“晚上好,7美元停车费。”我一边掏钱,一边说:“其实我只是来接人的。”他一听马上就说:“OK你不需要付钱。”说着,就给我换了一 张免费停车卡。其实傍晚到迪斯尼来玩的大有人在,他凭什么就那么轻易地相信 我是来接人的呢?这种“轻信”的程度让人担心是管理上的漏洞。但 当把我的“担心”拿出来与美国邻居路易讨论时,他却笑着说:“他 们不会相信有人会为了 7美元的停车费去撒谎的。”仔细想想,路易也许是对的。美国是个提倡“信用”的社会,无 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经济活动中都离不开信用。申请家用电话、管 道煤气、电、水、租

24、房等等,都需要个人信用。公司贷款、贸易资金 往来等,更要资信担保。但所有的信用表现都会永远记载在每个人的 社会保险号底下。人的名字可以更改,但个人的社会保险号却是从一 而终。一旦发现作假或诈骗,个人信用就彻底砸锅。到那时,在生活 和事业中便会处处遇见“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窘境。 正因如此,人人把个人信用看得高于一切。记得1994年我在加拿大渥太华的卡尔顿大学做访问学者时,夏天到纽约旅游。那天特意去参观仰慕已久的大都会博物馆。门口售票处的牌子上明码标价成人票价16美元;学生8美元。尽管我很清楚,美国人指的学生,不仅仅是在美国学习的学生,而且是来自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学生,但我实在吃

25、不准自己算不算是学生。访问学者平时也与研究生一起听课。可以说是学生,但又没有像学生一样交学费,也没有学生证。我有心省下 8美元,可又怕售 票员要我出示学生证。万一弄得让人家怀疑咱撒谎,既丢“人格”,又失“国格”。踌躇良久,我想了个两全之策。我向售票小姐递出 16美元,同时 对她说,“我是从加拿大来的学生,如果”我的下半句话是, “如 果访问学者也能够算学生的话。”可她还没等我把话说完,就面带微笑地问:“几个人?”“一个。”我回答说。她很快递给我一个做通行证的徽标和找回的 8美元,并微笑着说:“祝 你在这里度过愉快的一天。”全然没有顾及我一脑门子的“思想斗争”。的确,那天我的心情一直很愉快,不仅

26、仅是因为欣赏了大都会博物馆的艺术和省下了 8美元。有了这种愉快的经历后,心里就时时想着珍惜它。就像一旦得到 别人的尊重,就会加倍自重自爱一样。事隔8年,去年夏天我带妻子和女儿参观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门票价格依然如故,但我的身份已不再是当年的访问学者,而是挣工资 的驻美记者。尽管我和我妻子从外表来看要充当学生绰绰有余,但出 于对“信任”的珍惜,也为了自重自爱,我毫不犹豫地买了两个成人、一个儿童的门票。尽管多花了 16美元,但心情与上次一样愉快,因为 我没有辜负别人的信任。从此,我在心中形成了一种固执的想法:信任也是一种约束。13 .作者在美国消费,无论少花钱还是多花钱,为什么心情都很舒坦 愉快?1

27、4 .作者为了说明自己得到的信任用了哪几个事例?15 .在最后,作者为什么还要叙述一个“我“主动买了两张成人票和一张学生票的事例?16 .找出文中对作者的心理描写,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有这些担心和顾虑?17 . “只看了一眼,就”、"一听马上就”、“没等我 把话说完就”,文中这几处加粗词语说明了什么?18 .为什么美国人都把个人信用看得高于一切?19 .在你与父母、老师、同学、朋友交往中,你是如何看待信任的? 请举一例说明。参考答案1. k百x mgp fchdmc?2.渺脊t匡诬?3. (1)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 真相的欺骗手段。(2)前面的人倒下,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 勇奋斗,不怕牺牲。(3)不值得当作凭据。4. : “",; ; 一一?5.答 案示例:“充满自信力,为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为民族的振兴和繁荣, 他们奋不顾身、坚忍不拔、在困难面前挺身而出,有着崇高的理想和 信念,他们是中华民族在新的时代的代表。比如在抗击非典的战役中 英勇奋斗的医护人员们。”(一)6.所要批驳的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错误观点。证明“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