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江南》教案(王沁莉)_第1页
《哀江南》教案(王沁莉)_第2页
《哀江南》教案(王沁莉)_第3页
《哀江南》教案(王沁莉)_第4页
《哀江南》教案(王沁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哀江南孔尚任内江市第三中学 王沁莉 l 教学目标1、了解桃花扇的剧情梗概及其写作主旨。2、引导学生诵读曲词,体会其中表达的真挚、强烈的思想感情。3、让学生掌握鉴赏曲词的方法:朗读品味、景情关系(寓情于景和直抒胸臆)、关键词、艺术手法(虚实结合、对比、对偶)。4、让学生从剧中人苏昆生、柳敬亭等反对权奸、关心国事、不做顺民的正义感和民族气节的上,受到爱国情怀的感染,做一个有民族尊严和民族自豪感的人l 课型与课时 课型以鉴赏技能训练为主的课。 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以朗读和讨论为主。 教具:多媒体课件。l 课前预习: 1 熟读课文,细读课文注释,了解课文曲词大意。 2 找出曲词中你最喜欢的一个句

2、子或一支曲词,并加以分析。预习时完成生字注音:刍(chú)牧 蒿(ho)莱 秣(mò)陵 长楸(qi) 槛(jiàn) 丹墀(chí) 饿莩(pio) 哰哰(liáo liáo) 3.教师介绍桃花扇的故事梗概。明末复社名士侯方域,寄居南京莫愁湖畔,与秦淮名妓李香君一见钟情,侯方域以一把宫扇赠给香君作为定情信物。阉党余孽阮大铖辗转资助香君妆奁之费,想以此结纳侯方域及复社文人,以解自己为正直知识分子所不齿的困境。李香君怒斥阮大铖,退还妆奁。阮大铖怀恨在心,伺机诬陷侯方域,侯方域连夜逃出南京,逃往扬州,投奔抗清爱国将领史可法。 李自成攻陷北

3、京,崇祯皇帝上吊自尽。奸臣马士英、阮大铖在南京迎立福王,成立了一个偏安朝廷。昏君奸臣不思复国,沉醉于腐化享乐的生活。阮大铖伺机报私仇,强逼李香君嫁与他们的亲信为妾。香君誓死不从,撞破头颅,血溅宫扇。友人杨龙友略加勾画,把扇面血痕点染成一枝桃花,这就是桃花扇的来历。李香君遂将此扇寄与侯方域。 福王贪恋声色,香君亦被选入宫中。她在筵前痛骂奸佞,被幽闭宫中。侯方域也被阮大铖捕入牢中。清兵南下,扬州城破,史可法殉难,南明王朝覆灭。国破家亡之时,侯、李出狱后在栖霞山不期而遇,取出桃花扇共叙旧情。张道士厉声喝断他们:“两个痴虫,你看国在那里?家在那里?君在那里?父在那里?偏是这点花月情根,割他不断么!”一

4、番话说得二人“冷汗淋漓,如梦初醒”,怀着亡国之恨,割断情根,双双出家。l 教学过程:作者和戏剧常识,诵读和鉴赏感知曲词,比较练习,延伸探讨。导入: 谁说“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桃花扇中的青楼女子李香君那坚贞不屈、大义凛然、痛斥权奸的爱国气节让我们不由得心生钦佩;秦淮名妓李香君与明末复社名士侯方域一见钟情,心心相印;国破家亡之时,饱尝流离之苦的二人不期而遇、喜出望外,共叙旧情,但面对国破家亡的凄惨状况、面对张道士的喝问“你看,国在哪里?家在哪里?君在哪里?父在哪里?偏是这点花月情根,斩他不断么?”,二人冷汗淋漓、如梦初醒,怀着亡国之恨,斩断情根,双双出家。这有情人终不能成眷属的故事让

5、我们不由得唏嘘感叹。那么,孔尚任写桃花扇的真正目的是写爱情吗?不是!孔尚任写桃花扇的真正目的不是写爱情,而是借侯、李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写南明王朝覆灭的悲剧。这就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一、作者和戏剧常识孔尚任何许人也?桃花扇中的爱情故事为何这么悲情?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选自桃花扇续四十出余韵中的一套曲子哀江南。孔尚任,清初戏曲作家、诗人、孔子第64代孙。他精通乐律,擅长词曲。知道孔创作桃花扇的艰辛吗?他用了10年时间三易其稿,于1699年才完成了桃花扇的创作。皇天不负有心人,桃花扇是明清传奇的优秀剧目,被列入了“中国十大古典悲剧”。这出戏的创作成功,使孔尚任誉满文坛,他与南方同时代的长生

6、殿的作者洪升齐名。被称为“南洪北孔”。 学习本文之前,我们先了解几点戏曲的小知识。 “桃花扇是明清传奇的优秀剧目”桃花扇是戏曲,怎么又说它是明清传奇呢?请注意:唐代传奇属于小说,明清传奇却是戏曲体裁。中国古代戏曲主要指元明清戏曲,包括元杂剧,元散曲和明清传奇。桃花扇的体裁就是明清传奇。桃花扇一共有四十出。这“出”是表示明清传奇的结构,如同章回体小说的第一章第二章的“章“一般。但在元杂剧中,结构用“折”来表示,一般是四折,即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元杂剧窦娥冤有四折,元杂剧西厢记有五本二十一折。中国古代戏剧的语言包括曲词、宾白和科介。科介是剧本中关于动作、表情和音响效果的舞台指示。舞台指示,杂剧

7、中用“科”表示,传奇中用“介”表示。宾白,是剧中人物说的话白,分对白、独白、旁白、带白等 。曲词,是剧中人物的唱词,如本文的【北新水令】【驻马听】等是曲词。元杂剧中的曲词每一折只有一个人唱,明清传奇中的曲词每一出可以几个人唱。二、鉴赏课文 (一)解读题目 哀是“哀叹”之意,诗有诗眼,文有文眼,戏有戏眼,本戏的戏眼就是:“哀”。江南,指南京。南京是南明朝的开国之都;而且作者写哀江南的时候,南明已经灭亡了,那么,南京只能是“故都”。因此,这里的江南,既指南京,又指国家。哀江南,就是哀叹国家的灭亡,抒亡国之哀痛。 那么,课文是怎样抒发“哀”情的呢?让我们通过诵读曲词来感受这“哀”情。(二)诵读曲词教

8、师示范读第一支曲词。请5位学生分别读第2到第5支曲词。全班齐朗读最后一支曲词。教师点评朗读。 1、情:课文中哪些语句能点题?也就是哪些语句能点明“思故国,哀国亡”的情感。 “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 n 本文抒发“哀”情的手法是什么?寓情于景和直抒胸臆n 依次写了哪些景点?是按什么顺序进行的?南京城郊、明孝陵、明故宫、秦淮的板桥和旧院。作者以苏昆生游览南京的踪迹为线索,借苏昆生的眼,由外而内,由远而近,描写了南明灭亡后南京各处的凄凉景象,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三)鉴赏曲词、教师示范鉴赏【北新水令】生动形象的戏曲语言,并鉴赏它是怎样寓情于景的。 (投影4)抓词眼:“猛抬头

9、”这三字,不仅可以使人想见苏昆生心怀亡国之痛,低头沉思的情形,而且陡然一转,表现了感情的急剧变化,使人仿佛看到他突然发现“秣陵重到”时的高兴和随即而来的伤心情态。“重到”的“重”字提起全篇,表明了南明朝灭亡之前和灭亡之后,往昔与今日的时间界限,引出他目睹的南明灭亡之后南京城的凄凉景象,定下了今非昔比、怀旧伤今的写景抒情基调。找意象、析意境(投影5) 第一曲中的意象有废垒、空壕、瘦马、村郭、夕阳道。“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是苏昆生第一眼看到的景象。思路:意象-意境-氛围-情感。那毁坏的营墙、那卧躺在空荡荡的战壕里的瘦弱的战马、那夕阳余晖笼罩下萧条的村郭,营造出了悲怆凄凉的氛围,真切地抒发了苏昆

10、生的亡国之痛,也为全文定下了浓郁、悲怆的基调。艺术手法:这里,“废垒”“瘦马”“空壕”是眼前所见,是实写,残军是由眼前景而生的联想,是虚写;这句话采用了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真切地呈现了南京城郊外战后伤痕累累的景象。“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使曲词抒情浓郁,节奏优美,声韵铿锵。 自主、合作、探究 学生鉴赏:分组讨论,选择第二到第五支曲词中最喜欢的一支来鉴赏。【驻马听】(今昔对比、寓情于景)规模大气派大、把守森严的埋葬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明孝陵却成了牧场。墓旁那高高的楸树枯败了,枯枝败叶笼罩了墓前的台阶,到处都是鸽子的羽毛、蝙蝠的粪便,这些景营造出了荒凉破败的氛围,作为明朝遗

11、民的苏昆生怎能不悲恸! “鸽翎蝠粪满堂抛,枯枝败叶当阶罩”中的“抛”,说明鸟儿根本没有忌讳,胆子很大,可见这里荒无人烟。“罩”字,说明枯枝败叶积聚得很厚,给人衰败之感。【沉醉东风】写皇城墙倒宫塌、满地蒿莱的荒芜衰败之景。(今昔对比、寓情于景)“横白玉八根柱倒”,一个“横”字一个“倒”字,写出了景象的凄凉。八根白玉柱无顺序地乱倒,这是遭受战争创伤的见证。“倒”的是白玉柱,又隐隐可见当年的繁华,昔盛今衰之景,让苏昆生怎能不悲从中来,亡国之恨顿生?“舞丹墀燕雀常朝”,一个“舞”字,写出燕雀在丹墀上跳来跳去、自由自在的情形;一个“朝”字,又把这种情形与臣子拜见天子的庄严礼仪联系起来,给人以今昔对比的联

12、想,表现了昔日神圣宫廷今日极端衰败景象。【折桂令】写秦淮一带“没一个人影”的冷清萧条之景。(今昔对比、寓情于景)尽管涛声依旧,白鸟绿水依旧,黄花红叶依旧,但没有了水边丽人,没有悠扬乐声,没有了热闹的端阳节,没有了醉人的菊花酒,还有谁愿意到这里来呢?这一切只能让故地重游的人黯然消魂了。 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黄花遍地,红叶凝枝。正应该是游人摩肩接踵,到处莺歌燕舞,笙箫齐奏之时,而眼前却只有几只冷蝶翻飞,冷清清,凄惨惨,越是写花之嫩,叶之新,越是显出“无个人瞧”的凄冷。 【沽美酒写】写通往秦淮旧院的青溪红桥“没一个人影”的凄凉萧条之景。往日红桥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而现在却红板全无,行

13、人稀少。与秋水长天、落日余晖相伴的只有桥边的一树孤柳了。(今昔对比、寓情于景) “剩一树柳弯腰”的“剩”字,意味深长:表明柳树只有一株,是孤独之柳,这株柳树是昔日众多柳树中的残存之柳、仅存之柳,使人想见当年丝丝绿柳夹岸垂翠的美景,饱含今非昔比、感时伤怀的无限凄凉。 【太平令】写秦淮旧院“一个人影”的凄凉破败之景。院内有的是枯干的水井,颓弃的鸟巢,砖上长满青苔,石阶布满杂草,亲手种的花被人采摘了,亲手栽的树被人砍掉了。这一切让院中昔日的常客怎能不伤痛之极呢?(今昔对比、寓情于景)“不怕小犬哰哰”一句,没有狗叫了,说明这里没有人烟了。还有“枯井颓巢”,说明旧院一带没了人气,荒凉冷落了。 

14、可以赏析两三支曲词,剩下的曲词鉴赏布置为课余的书面作业。总结:关于景和情的关系,评论论家是怎么说的? “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为情设,情由景生”。写景是为了抒情,这几支曲子用哀景,写哀情,在景物描写中蕴含了怀念故国的无限的哀思。有了前六支曲子的铺垫和蓄势,第七支曲子直抒胸臆自然就水到渠成,具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 师生共同鉴赏教师放悲声诵读第七支曲子,指导朗读方法,学生集体朗读,个体朗读。1、这支曲子的抒情方式是什么?(直抒胸臆) 2、分析该曲词的修辞。“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排比)(统治者忙醉生梦死,大兴土木;忙着穷奢极欲,挥霍享乐;也正是这些忙碌,决定了他们必然灭亡

15、。)三个“眼看他”的叠用使音韵整齐,语势贯通,句句讽刺了南明这个短命王朝的必然命运,给人一种很急促的感觉,好像历史盛衰在一瞬间发生,生动地写出了今昔变化之大之快。 “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对偶)“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排比)“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写出了南京城当年的繁盛,而如今,“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当年的繁盛之地如今却是瓦砾遍地、鬼哭枭鸣。今昔景象的变化越大,越能有历史巨变的沧桑感和切肤之痛,也越能使人感受到家国之变的哀痛。(对比)对偶句、排比句的运用,一下子使句式整齐、节奏鲜明,语势贯通,产生了声情并茂的艺术表达

16、效果,加之对比手法形象地写昔盛今衰,强烈地抒发了亡国之悲之痛! “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一个“梦”字,直抒胸臆,写出了亡国破家者的唯一选择。“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这“残山梦”中最难解的便是故国情怀,这已不仅仅是对故国的凭吊,更有对奸臣误国的不堪回首和一腔愤怒,还包含着对殉难诸臣的一往情深。3、像这样表达亡国之痛、故国之思的古代诗词曲,同学们回忆一下,能想到那些诗词? 刘禹锡的石头城、杜牧的夜泊秦淮、李煜的虞美人、姜夔扬州慢。此外,李煜还有一首浪淘沙。(第三册读本上有,同学们下来可以找来读读。)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

17、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三、比较练习刘禹锡的乌衣巷,和哀江南一样,同为描写南京现在的凄凉景象,借以抒发兴亡之感的。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试比较:哀与乌在写景抒情上有什么不同?(课余书面作业) 写景上:哀写整个南京的景象,包括城郊、明孝陵、明故宫、秦淮一带等各处的景象,是全景式的描写;乌只写乌衣巷一带的景象,以小见大。 抒情上:也不一样。哀先集中笔墨写景,寓情于景,景中见情;最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乌“用笔极曲”,诗人的思想感情藏而不露,十分含蓄地寓寄于景物描写之中。四、拓展延伸桃花扇的结局一反常规,由人们习惯的大团圆变为悲剧性的结局,有人认为不符合中国人的欣赏观念,与孔尚任同时代的顾彩就把本剧的结尾改为大团圆。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