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教案设计_第1页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教案设计_第2页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教案设计_第3页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教案设计_第4页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教案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第2课时)二氧化碳的性质、课标分析本课题在课标中要求如下一级主题二级主题具体内容身边的化学物质我们周围的空气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用途,以及对人类生活的重 要作用教学基本要求:能结合实例说明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通过二氧化碳用途 和性质的学习,感悟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二、教材分析本节课教学内容选自鲁教五四学制2011课标版八年级化学,第六单元燃烧 与燃料的第三节(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第 2课时。关于二氧化碳的性质,教 材内容顺序安排为,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能与水反应、能使澄清的石灰 水变浑浊以及不能燃烧和不支持燃烧。其中二氧化碳与水、澄清的石灰水的反 应是本节课的教

2、学难点。教材内容主要呈现了引导学生采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 习的方式,获得知识。氧气和二氧化碳是初中学生要求全面、系统认识掌握的两种重要气体,学 生在学习了氧气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对氧气的掌握起着巩 固和提高作用,也为学生今后学习一氧化碳、碳酸、碳酸钙等物质及其衍变打 下基础,做好铺垫,所以本节内容是这一单元的重点,也是整个初中化学的教 学重点,起着承前启后的纽带作用。同时,氧气和二氧化碳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学习与生活的紧密结合,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符合学生有感 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知识”来源于生活, 服务于生活。三、学情分析二氧化碳是中学

3、化学继氧气之后的又一种重要气体。该气体与日常生活联 系非常紧密,学生在前期的科学课、生物课和前几单元的学习中就有所接触, 学生对二氧化碳并不陌生,知道它能灭火,它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从 一开始学习化学就知道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 氧化碳等,但对于二氧化碳的性质认识不够。由于在氧气的学习中已经形成了 一定的学习方法,学生习惯于接受式学习,科学探究意识较为缺乏,看问题多 停留于表面,缺乏深思的习惯。例如,当看到二氧化碳通入石蕊溶液中,石蕊 溶液变红,他们就会得出二氧化碳能使石蕊溶液变红的错误结论。所以本节课通过探究实验,加深对此类内容的理解,走出认识上的误区。四、教

4、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1)认识二氧化碳,知道其重要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和基本用途。( 2)懂得设计实验来验证物质性质的方法。( 3)学会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的现象,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学生设计实验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3)经过亲自动手实验,学生懂得二氧化碳可以与水反应生成碳酸。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二氧化碳的密度以及水溶性进行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思维的严密性。( 2)通过用紫色石蕊小花来进行实验探究,学生亲自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对化学学习

5、的持续兴趣。( 3)通过设置问题,培养学生语言组织及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掌握一定的化学学习方法。五、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及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2难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培养学生探究实验方案的设计,合作交流、六、教法与学法:(一)教法情景引入、实验探究、小组交流合作、多媒体辅助教这节课采用“创设情景一一提出假设一一实验探究一一合作交流”的教学 模式。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的积极参与指导、确立学生在化学教育中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二)学法1.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运用实验,让学生参与实验、观察实验现

6、象、分析讨论、得出结论。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体验探究的方式方法。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相结合,让学生亲自参与,从已知到未知,从感性到理性。其中,采取了比较法、讨论法、归纳法、练习法等。2. 学生学会学习的目的不是掌握知识,而是掌握获得知识的途径。本节课引导学生探究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探究。七、教学流程教学环节知识线活动线导入新课干冰升华吸热学生:实验,猜想设计实验方案,检验 CO教师:演示实验验证猜想实验探究实验探究合作探究合作探究自主学习归纳总结CO不能燃烧,一般也 不支持燃烧,标准状况下,CO2是无 色无味的气体学生:设计验满的方法 利用干冰收集CO 教师:演示实验 共同总结干冰的用途

7、CO密度大于空气学生:猜想教师:演示实验CO能溶于水CO能与水反应CO与Ca(OH)2反应原理CO不能供给呼吸对比、控制变量法 科学探究方法一般过 程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实 验探究教师:关注实验操作学生:小组猜想,设计实验方案验证教师:演示实验,解释原理学生:分析总结教师:重点强调学生:师生共同分析、归纳八、教学准备教师用具交互式电子白板实验器材:干冰、稀盐酸、紫色石蕊溶液、澄清的石灰水,盛有水的锥形瓶、带导管的 橡胶塞、气球、集气瓶、酒精灯、火柴、毛玻璃片、小木条、试管、烧杯,阶梯蜡烛、银子学生用具实验器材: 干冰、紫色石蕊溶液浸泡后的干燥小花、盛有水的烧杯、带导管和温度计的橡胶塞、锥形瓶、

8、集气瓶、毛玻璃片、酒精灯、火柴、小木条、镊子、表面皿盛有二氧化碳气体的软碎料瓶。九、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设计意图【导入】展示备用的未中奇的物质 (干冰),大家希望应用它做实验吗?你们知道“它”是谁吗?按要求完成实验并观察在学生已有知识基K课件1魔幻奇“冰”础上,通过"申奇的用银子夹取一块“冰”,放入盛有水的物质”创设情景,激烧杯中,观察实验现象。回答产生白雾发学生探究的欲望,K提问观察到什么现象?回答气球鼓起来了将学生引入奥妙无K演示O将一只气球放在导管口,观察回答有气体产生穷的化学世界。实验现象回答二氧化碳K提问气球膨胀的原因是什么?回答将产生的气体通使学生开动脑筋,大今天

9、老师为同学们提供的“冰”为干冰入澄清的石灰水胆猜想,解释现象。K课件1态二氧化碳一一干冰K提问气球中盛放有的是什么气体呢?K提问如何设计检验产生的气体为二氧化碳气体?K过渡我们一起来探究二氧化碳具有哪些性质?阅读【板书】二氧化碳的性质K课件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内容1.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激发求知欲和学习2.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的热情W(一)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一般也不支持思考讨论交流燃烧1.带火星的小木条K过渡本节课实验探究中应用较多的二2.燃着的小木条氧化碳气体,我们需要利用提供的干冰,观察分析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收集三瓶二氧化碳。确定验满方法:应用燃着和探究精神。K提问讨论交流:如何检验二氧化碳

10、已的小木条。经收集满K演示22分别将带火星带火星的小木条分析得出结论:二氧化碳和M/、口燃,也不助燃。燃着的小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观察实验现可用来火火。象。K提问1燃着的小木条为什么熄灭?K课件视频展示镁条在二氧化碳中能燃 烧。K过渡验满的方法已经确定,按要求收 集二氧化碳(二)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K课件2、用银子夹取2-3块干冰,放入锥形瓶内。 塞紧橡胶塞。记录温度计放入锥形瓶内前 后的示数变化并观察锥形瓶壁内外的变化。3.实验现象记录收集气体 观察并记录答无色气体,无味。名观察并描述现象:)蜡烛熄灭 二氧化不可燃,也不助燃。 b)熄火顺序:卜向先火, 上面后灭一一二氧化碳密 度

11、大于空气的密度 得出结论:二氧化碳密度 大于空气。设计实验探究(1)向一瓶(集气瓶)二 氧化碳气体中加入适量的 水,迅速盖上玻璃片,震 荡,玻璃片被吸住。(1)向一瓶(软塑料瓶)通过观察实验认识 CO的物理性质:无 色,无味气体。 认识干冰的升华特 点了解干冰的升华用 途通过观察实验认识 CO的物理性质 :二氧化碳密度大于 空气,约为空气的 1.5 倍。说明二氧化碳气体 只有部分溶解,能溶 于水。锥形瓶内壁变化锥形瓶外壁变化温度计初始温度温度计末温温度十示数变,让同学观察CO状态、颜色,并请一名同 学闻气味(指导动作)。K讲解和氧气类似,在加压降温冷却的情况下, 二氧化碳气体会冷却成白色块状或

12、片状固 体。二氧化碳固体俗称“干冰”,其含义“外形似冰,融化无水”,干冰易升华K课件展示图片一干冰的用途 (三)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与空气K过渡已知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二氧 化碳的密度是否也大于空气呢?32(1)阶梯蜡烛熄火向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蜡烛熄火一氧化碳K/、口燃,也不助燃。b)熄火顺序(卜回先火,上面后火) 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三)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二氧化碳气体中加入适量 的水,迅速盖上瓶盖,震 荡,软塑料瓶变瘪。观察并描述现象,得出结 论:说明二氧化碳溶于水, P内P外,玻璃片被吸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和探究精神。初步认识石蕊这种 指示剂及其变色情 况。学生观察能力和探 究精神。

13、使学生开动脑筋,大 胆猜想,解释现象。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 的能力。巩固石蕊试液遇酸 变红,运用所学知识 解决问题。观察并描述现象: 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答水溶解在水中的二氧化碳 有二氧化碳与水共同作用 的产物答1 .水能使紫色的是溶液变 成红色。2 .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的是 溶液变成红色。3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生 成物使紫色的是溶液变成 红色。答1 .将将干燥的小花直接放 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 中,观察。2 .在干燥的小花上滴加少K过渡应用集气瓶和软塑料瓶收集好的 二氧化碳,探究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性K讲解通常状况下,1体积的水溶解1体积二氧 化碳气体,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四)二氧化碳能与水反

14、应K过渡二氧化碳溶于水的过程有没有发 生化学变化呢?K讲解石蕊是一种植物色素,呈紫色,石蕊的溶 液,叫做紫色石蕊溶液,遇酸性溶液变成 红色。K演示41实验操作:取少量紫色石蕊溶液于试管 中,滴加稀盐酸,观察溶液颜色变化。实验操作:取少量紫色石蕊溶液于试管 滴加二氧化碳溶于水后的溶液于试管中, 观察溶液颜色变化大家猜一猜是什么物质 使紫色石蕊溶液变为红色呢?K提问软塑料瓶中的溶液有哪些物质K提问猜想软塑料瓶中的哪种物质使紫 色石蕊溶液变为红色呢?K过渡为了证明同学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我们需要进行实验验证,请同学们分小组 讨论实验设计方案。为了增加实验的趣味 性,我们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小

15、花来实验。实验方案设计好了,举手示意,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K讲解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原理CO2 + H2O = H2CO3(五)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K提问1二氧化碳为什么能使澄清的石灰 水变浑浊?K板书1Ca(OH+CO=CaC。+HO(六)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K过渡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是不是越多越 好?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太多会怎么 样?看一下表格资料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城积分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他人感到钱闷,头困 心惇4-5使人禽到气嗡.头痛.10使人神离不着.呼吸 停止,以致死亡二氧化碳对人体健康的影峋K讲解二氧化碳本身没有毒性,但二氧 化碳不能供给呼吸,当空气中二氧化碳超 过正常含量时,会影响人体健康

16、。教室有人时,长期关闭窗口可能产生什么 后果?资料解读教室是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尽 管教室中的CO浓度一般不会达到致人死 亡的程度,但超过正常含量时,会对师生的 身体健康产生影响,阻碍教学活动的有效 进行,尤其是在冬季教室门窗紧闭、通风状 况不佳的情况下,这种影响更大。一项关于量的水,观察。3.将润湿后的小花放入盛 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完成实验二氧化碳、水都不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二氧化碳与水共同作用的 产物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自学阅读课本答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 生成碳酸钙。碳酸钙为白 色不溶于水的固体,所以 溶液变浑浊。自学阅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 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 和解决问题的

17、能力 使学生透过现象看 本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 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教室空气中 CO2浓度对学生学习影响的研究表明,随着空气CO2浓度的增加,学生思维能力明显下降,完成作业效果也影 响明显。5.小结:在人群密集的地方应注意通风换气三、课堂检测1、1、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下列二氧化碳的用途与性质对应不正确的是。()A.二氧化碳能灭火是因为它不能燃烧, 不 自学阅读 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培养学生归纳总结 能力及语言表达能 力B. “干冰”能做制冷剂,是因为“干冰” 升华能吸收大量的热。C.二氧化碳能够制汽水,是因为二氧化碳 不能燃烧。D.二氧化碳能做温室肥料,是因为二氧化讨论

18、交流完成习题分析 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2、有三瓶无色、无味的气体,分别是氧气、 空气、二氧化碳,区别它们最简单的方法是。A.测定气体的密度B.滴入澄清石灰水,振荡C.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瓶内D.将充满三种气体的试管倒置于水槽中3、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实验中,只能证明二氧化碳物理性质的是()4、向一瓶盛有二氧化碳气体的集气瓶中, 加入某种溶液后立即盖上玻璃片并振荡, 然后将瓶子倒转过来,发现玻璃片不会掉七、本节课你都学到了那些实验方法?八、课后作业1、课本 P141 2 ,3(1)题2、查阅资料分析农民伯伯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前,应 该注意些什么?答对比法控制变量法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通过讨论得出结果, 体验讨论式学习的 好处,学受成功的喜 悦,也培赤r学生, 综合分析问题的能 力。进一步拓展学生的 思维,把学生从课内 延伸到课外,巩固本 节课的学习成果十、板书设计十一、课后反思、自我评价本堂课实验就多,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也较多,内容趣味性强,学生获取知识积极主动 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把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摆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通过对实验 现象的分析,得出探究结论,增强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