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文言文中考题_第1页
九年级下册文言文中考题_第2页
九年级下册文言文中考题_第3页
九年级下册文言文中考题_第4页
九年级下册文言文中考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公输中考题(四)09山东省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公输盘不说。子墨子曰:“请献十金。”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公输盘服。(人教版教材课文公输)7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公输盘不说: 请说之: 知而不争: 不可谓知类: 8用“/”线标出下面句子的停顿

2、。(1分)荆 国 有 余 于 地 而 不 足 于 民9翻译下面句子。(2分)夫子何命焉为?10(1)第一段交代子墨子匆匆行程的几个动词是什么?反映了墨子怎样的心态和精神?(3分) (2)公输盘就是鲁班,子墨子就是墨子。分别写出一个与这两位历史人物有关的成语。(2分)与鲁班有关的成语: 与墨子有关的成语: 11墨子劝服公输盘的语言颇具特点,从论辩技巧上看,你认为成功的关键在哪里?(2分) 12本文与战争话题有关,联系现实,请拟一则关于战争与和平的公益广告词。答:7同“悦”,高兴 解说 劝谏,劝阻 明白事理8荆 国/有 余 于 地/而 不 足 于 民9先生有什么见教呢?10(1)闻、起、行、至、见

3、。这一连串的动词反映了墨子焦急的心态和为了阻止楚宋之战不辞劳苦的精神。(2)班门弄斧 墨守成规11采取迂回战术。先不直接说事由,而是用类比手法,诱发对方亮明观点,然后反驳。12让战争从地球上走开。远离战争,让和平的阳光洒遍地球的每一个角落。珍爱生命,反对战争。用正义战争罅非正义战争。二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公输盘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

4、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何不见我于王?” 公输盘曰:“喏。”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4分) 子墨子曰 ( ) 愿借子杀之 ( ) 吾义固不杀人 ( ) 不可谓知类 ( ) 2下面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吾从北方闻子为梯 B不可谓知类 为与此同类 C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 D于是见公输盘 胡不见我于王 3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夫子何

5、命焉为? 译: 宋何罪之有? 译: 4用原文回答:(4分) 墨子与公输盘一见面,就向他提出了怎样的请求? 答: 墨子采取什么措施让公输盘答应他的请求? 答: 5墨子抓住公输盘的哪句话进行批驳?从哪句话可以看出公输盘的虚伪性?(4分) 答: 6怎样理解墨子的五个“不可谓”中的“智”“仁”“忠”“强”“知类”?墨子用五个“不可谓”的目的是什么?(4分) 答: 7墨子“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的目的是 ,体现了墨子的 主张。(4分)8“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墨子真的要请公输盘替他做这件事吗?请简答。(4分) (三)1先生,是墨子的弟子们对他的新尊称 对男子的尊称,您 坚持合宜的道

6、德、情理 懂得,明白 2C 3你有什么见教? 宋国有什么罪? 4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请献十金。 5吾义固不杀人 义不杀少而杀众 6智:聪明;仁:对人亲善、友爱;忠:忠诚;强:坚强;知类:懂得事理。目的是步步深入地揭示公输盘的行为是不义的,使公输盘陷入矛盾之中7阻止楚国攻打宋国 非攻(反对侵略战争、反对不义战争) 8当然不是。其实墨子是先用激将法,诱使对方说出“吾义固不杀人”,然后指出对方行为与观点相违背,从而使对方陷入自相矛盾中而无法争辩。(或墨子是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使公输盘理屈词穷)2010年浙江宁波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7、。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1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19.下面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A.此城危急存亡之秋也 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B.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C.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子墨子解带为城,

8、以牒为械D.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 虽杀臣,不能绝也2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21.子墨子在与楚王的最后交锋中,为什么要提及“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的情况?(2分) (一)19、B 20、我知道你用来抵御我的方法,我不说。21、明白告诉公输班与楚王,宋国已经做好充分的准备,使公输班和楚王不敢轻举妄动,迫使楚王打消攻宋的念头。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中考题六、2007年浙江丽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

9、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4)出则无敌国外患者()1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1)饿其体肤。 译文: (2)人恒过然后能改。 译文: 18、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 ”。(用原文回答)(3分)19.对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在军事上的不同作用,作者持怎样的看法?(用文中的句子回

10、答) 。20.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要素是: ,其中最重要的是 。今年(2001)5月,美国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改选中落选,印证了孟子关于人心向背的重要规律,即 六、答案16、(4分)(1)选拔 (2)这 (3)通“横”,堵塞 (4)指在国外(各1分) 17(4分)(1)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2)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每句2分)18(3分)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19.得道天下顺之20.天时、地利、人和 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七、2008年浙江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湖州市)(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19 越。(8 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

11、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 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 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 公孙丑下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3分)池非不深也 兵革非不坚利也 委而去之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2 分)寡助之至,亲戚畔之。译文: 19结合现实,谈谈你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2、的理解。(3 分)答: 20“得道者”的意思是 ;文中与它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 。21用文中语句填空。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 ”,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22回忆你学过的文言课文,从中举出一则可以证明本文论点的史实。 答案(二)( 8 分)17( 3 分,每个l 分) 池:护城衬。兵革: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委:放弃,丢下18 、( 2分)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或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19(3分)能联系现实,言之有理,文从句顺即可。20施行仁政的人 君子21得道 天下顺之 22秦王朝施行暴政,使“天下苦秦久矣”,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秦王朝灭亡。或

13、者:长勺之战能以弱胜强的先决条件,就是做到了取信于民。九、2008年广西百色市初中毕业暨升学考试试卷阅读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913题。(13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3分)委而去之(委: )(去: ) 亲戚畔

14、之(畔: )10下面“以”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2分)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以天下之所顺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 D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11请用“/”标出下面语句的朗读节奏。(2分)威 天 下 不 以 兵 革 之 利。13“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你结合历史或现实,再举出一个相关的事例。(2分)答:含义: 。(1分)。事例: 。(1分)。14、文中画线句“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论证的观点是: 。文中最能表达“人和”意思的一句话是: 。(4分)9委:放弃 去:离开 畔:通“叛”,背叛10D (D项“以”连词,表目的,相当于“来”;其余各项“

15、以”字均为介词)11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按语意单位划分,划对一处给1分;在划对两处的前提下,多划一处扣1分,扣完2分为止。)13含义:人心所向、内部团结。(1分)相关事例如:抗日战争时期,全国人民紧密团结,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战,终于取得抗战胜利。1998年我国军民团结,取得抗洪救灾的胜利。2003年,我们万众一心,战胜“非典”。2008年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冰冻灾害。汶川大地震,13亿中国人手牵手,心连心,共克时艰。(1分)(能举类似一例即可)1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题三、(2006年北京市海淀区试题)阅读文言文,完成2023题。(12

16、分)舜发于畎亩之中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20. 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 ;得出的结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 。(3分)21. 孟子说理散文的善用排比、句式长短错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你以选文第段为例加以具体分析。 (3分)22. 选文第段紧承上文从正反两方面加以推论,其中从正面推论的是哪句话?(3分) 23. 孟子在选文第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必须经受磨炼。下面列出的名言中,与之意思相近的是( )和( )这两句。(3分)A. 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B

17、.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C.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D.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三、20. 治理国家(1分,意思对即可);忧患可以使人和国家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和国家萎靡灭亡。(2分,意思对即可) 21. 这段文字以“先必”二字领起“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构成一组排比,读起来一句紧似一句,非常有气势;且这组句子句式较整齐,以短句为主,和前后较长的句子搭配起来,使全段句式富于变化,读起来节奏感很强。(3分,意思对即可)22.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3分)23. A D(共3分,每

18、项1.5分)四、(2006年沈阳市课改区试题)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015题。(15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死于安乐。10.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 。(2分)11.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2分) (1)举: (2)任 : 12.下列句子划分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2分)A. 舜/发于/畎亩之中 B. 曾益/其所不能C.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D. 入/则无法家/拂士1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4分)(1)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2) 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4.概括选文第一段的大意。(2分) 15.这篇选文对你今后的学习或生活有怎样

19、的指导意义?(3分) 四、10.孟子告子下或孟子 11.(1)被选拔 (2)责任,使命 12.D 13.(1)使他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2)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意译亦可) 14. (举例)论述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磨炼的观点。 15.从磨炼意志;知错能改;做事要有原则;要提出好的建议等方面回答。五、(2004年贵阳实验区试题)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回答1821题。(10分)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而死于安乐也。18解释语段中加点的词

20、。(2分)故: 是: 19用现代汉语翻译“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个句子。(2分) 20语段主要论述了凡是能担天下大任的人才,都必须经受一定的磨炼,这样才能取得“曾益其所不能”的效果或成就。请紧扣这一论述,任意举一个恰当的事例作论据。(所举事例必须包括人名、所受的磨炼、取得的成就)(3分) 21语段说:“人恒过,然后能改”,有人对这句话持不同见解。请阅读下面链接材料后,结合自己的思考谈一点你的看法。(3分) 五、18所以 这种(每个1分) 19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20略(所举事例要实事求是,并具有较强的说服力。每点1分) 21略(不论考生就一点来

21、谈或两点结合起来谈,不论考生持什么观点,只要所言有积极意义,符合情理即可)鱼我所欲也中考题(二)09年安徽省 过零丁洋         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1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故不为苟得也         苟:         

22、;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如使:         (3)所恶有甚于死者       恶:           (4)留取丹心照汗青         汗青:     &

23、#160;   16翻译下列句子。(4分)(1)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17诵读下列句子时,每句至少应有一处停顿,请用“/”把这一处停顿标示出来(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2)山河破碎风飘絮18请摘录原文申的语句,填写下表。(5分)篇  目体现中心(或主旨)的句子共同的追求鱼我所欲也  过零丁洋 19“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4分) (二)答案:15.

24、(4分)(1)茍且。 (2)假如,假使。 (3)厌恶。 (4)史册。 (各占1分16.(4分)(1)(如果二者不能够同时得以,(那么就)舍弃鱼而选取熊牚(2)不仅仅贤人有这样的心(或:本心)。17.(2分)(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2)山河破碎/风飘絮18.(5分)篇  目体现中心(或主旨)的句子共同的追求鱼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舍生而取义 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4(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六) 09甘肃省庆阳市 17

25、下列加点字解释相同的两组是(4分,每个2分)( )( )A. 弗敢加也万钟于我何加焉B 故不为苟得也为宫室之美为之C. 得之则生所识穷乏者得我与D 乡为身死而不受便扶向路E 宫室之美吾妻之美我者18.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4分)(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分)_(2)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2分)_19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此,你是怎样看待的?(3分)_20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列举了“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请你

26、给本文补充个论据。(2分)_21儒家认为“性相近,习相远”,即人们生来本性是相近的,都是善的,由于后天的社会环境与物欲使人的“性”差距变大,有人变“恶”了。阅读选文第一段,想想第一段中哪一句和这一观点相近,并写下来。 (六)答案:17、BD18、(1);(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够同时得到,(我宁愿)牺牲生命来保住正义。(2)过去宁可死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自己却去去做接受它。19、我们每一个个体,由于身体的、技能的原因,有着不同的特长与能力,只要为社会的正义事业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个好市民。我们不能完全赞同一些人提出的“遇到暴力事件不要反抗”的理念

27、,但这种“反抗”一定要量力而行。否则,对自己,可能是身体的损害;对家人,是失去亲人的悲伤:对国家,则是社会资源的无谓浪费。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在逞匹夫之勇。我们倡导的见义勇为,应该是“巧为”、“智为”。20、朱自清宁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2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五)09四川省泸州市6.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4分)(1)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 (2)蹴尔而与之 蹴: (3)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 (4)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 7. 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妇拍而呜之(口技)B. 此之谓失其本心 其真不知马也(马

28、说)C.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至于负者歌于途(醉翁亭记D.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8.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翻译: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翻译: 9. 文反复论证了一个什么观点?主要用了哪些论证方法?(3分)答: 五)答案:6.(4分)患祸患,灾难 蹴用脚踢 乡通“向”,从前 已停止(一词1分)7.(3分)C(C项均译为代词“的人”;A项分别为转折关系连词、并列关系连词;B项分别译为“他的”、“恐怕”;D项分别译为“却”、“就”)8.(6分)(1)(3分)如果人们所追求

29、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什么不可以用呢?(“甚于生”1分,“得生者”1分,句子意思基本正确1分)(2)(3分)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每个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非独”1分,“是心”1分,句子意思基本正确1分)9.(3分)人在“生”与“义”不能兼顾时,应该舍生取义(1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答到任意2点即可,2分)。庄子故事两则练习题1、庄子故事两则,均选自         。庄周,是       

30、;  (朝代)哲学家,是诸子百家中       家思想的代表人物。2、惠子相梁中比喻巧妙贴切,“鹓鶵”比喻           ,“鸱”比喻               ,“腐鼠”比喻         

31、;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1)惠子相梁(      )(2)是鱼之乐也  (      ) (3)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4)仰而视之曰:吓!今

32、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     )    4、翻译下列句子。(1)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33、0;             (2)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34、;            5、   庄子坚持主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1、庄子  秋水  战国道2、志向高洁之士(文章中喻庄子)醉心功名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文中比喻惠子)功名利禄3、(1)动词,做宰相(2)前“吓”为拟声词,后“吓”为动词,吓唬(3)这(4)怎么4、(1)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2)白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5略曹刿论战中考题(三)2010年北京燕山 阅读曹刿论

35、战,完成第1012题。(5分)10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衣食所安 安然无恙 B.小信未孚 难以置信 C.公问其故 无缘无故 D.弗敢加也 变本加厉11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分)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答: 12文题相应是写作的一个基本原则,“曹刿论战”是编者给左传选段拟就的一个题目。试从文章剪裁的角度对编者如此拟题进行简要分析。(2分)答: (三)10.C;(2分)11.庄公回答说:“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器、布帛等物品,不敢虚夸数目,一定对神灵讲信用。”(1分)12.示例:“曹刿论战”,重在一个“论”字,即主要交代曹刿对战争的见解和主张。左传选段在行文

36、上,对长勺之战的作战过程进行简单交代,把重点放在详细记述曹刿和鲁庄公战前分析和战中的指挥上,两者在内容和题目上是统一的。(共2分。解题和分析文章内容各1分)(七)2010年云南红河 曹刿论战 左传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任选两个作答,多选不加分)(2分)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间:。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狱:牺牲玉帛,旨弗敢加也。 牺牲: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徧:11.下列四个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何以战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战于长勺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C登轼而望之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D小大之狱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也

37、无穷也。1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3.文中鲁庄公认为可以对齐国作战的三条理由是什么?(用原文回答)(3分) 14.阅读全文,请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阐述鲁国获胜的原因。(用自己的话作答)(2分) 12. 文中的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2分)答: (七)10、参与、案件、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通“遍”,遍及,普遍。11、D 12、译文: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衰竭了。 13、答: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答: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14、政治方面:答:取信于

38、民,获得人民的支持。军事方面:答:战争中善于分析敌情,知己知彼,把握战机。12答案:表现曹刿“远谋”的地方有:在战争之前,曹刿就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实战过程中,不急于进攻和追击,表现了他在战略上的深谋远虑。评分:战争之前、实战过程中两个要点各1分。(十一)09福建省莆田市 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3分)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间: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福: (3)既克,公问其故。 故: 6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7按下列要求,用选文的原句回答。(5分) (1)鲁庄公的答复中最符合曹刿“取信于民”这一思想的句子是: (2)

39、齐军大败后,鲁庄公“将驰之”,曹刿说:“未可。”曹刿阐述理由的句子是: 8出身下层的谋士曹刿毛遂自荐,辅佐鲁庄公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的成功给你什么启发?(4分) (十一)(15分) 5(3分) (1)问:参与(2)福:赐福、保佑(3)故:缘故、原因(3分,每小题1分。) 6(3分) 大官们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解释出“鄙”“谋”的意思各得1分,整体大意对,语句通顺得1分) 7(5分)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3分,每个分句1分。) (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1分,若只答“夫大国,难测也”,或只答“惧有伏焉”得1分;若只答“夫大国”则该题不得分。) 8(4分) 示例:

40、能力的展现需要一个舞台,当机遇尚未到来时,应该积极为自己能力的展现寻找机会,让别人认识你,欣赏你,愿意为你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能联系选文通顺表达自己的感悟即可;若从鲁庄公知人善任的角度来论述亦可。)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考题(一)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选段,回答1114题。(共8分)(1)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2)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

41、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11.解释下列语录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1)能谤讥于市朝 谤: (2)闻寡人之耳者 闻:1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语句。(2分)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13.请分别写出文中表现齐威王纳谏后在国内和国外产生巨大成效的句子。(2分)14.本文中齐威王和邹忌个性鲜明,你更欣赏哪一位,说说你的看法。(2分)11.(1)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 (2)闻:使听到 评分标准:(2分)每次解释 1分12.现在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 或: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

42、,一百二十座城池。评分标准:(2分)重点词“地”、“方”翻译正确即可。13.国内: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国外: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评分标准:(2分)国内、国外各1分。国内答出“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即可得分。14.示例1:我更欣赏邹忌,因为邹忌能用生动委婉的方式劝说,我嗯他身上学到了与他人交往的艺术。示例2:我更欣赏齐王,他能够正视自己的不足,接受他人规劝。我看到了他宽广的胸怀。 评分标准:(2分)符合人物性格,谈出看法即可。二7.(2分)选出对加点词理解有误的一项()A.虽欲言,无可进者(虽:虽然) B

43、.皆以美于徐公(于:比)C.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之:的) D.乃下令。(乃:于是,就)8.(2分)选出对加点词理解正确的一项()A.吾妻之美我者(美:美丽) B.时时而间进(间:偶然)C.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刺:讽刺) D.闻寡人之耳者(闻:听到)9.(2分)将“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译成现代汉语。10.(2分)文章第一段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的道理。第二段写邹忌巧妙运用的方法,讽谏齐王除蔽纳谏。第三段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7.A8.B9.(邹忌)仔细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美丽;再照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不如。10.直言不易、设喻说理(类比说理)(二)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