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三百讲(七)课件_第1页
论语三百讲(七)课件_第2页
论语三百讲(七)课件_第3页
论语三百讲(七)课件_第4页
论语三百讲(七)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论语三百讲第181讲  崇德辩惑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徒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论语·颜渊第十二【译】子张请教如何增进德行与辨别迷惑。孔子说,以忠诚信实为原则,认真实践该做的事,这样就能增进德行。喜爱一个人希望他活久一点,厌恶他的时候又希望他早些死去,既要他生又要他死,这样就是迷惑。这段话有它特别的价值,“崇德”就是增进德行,“辨惑”就代表你年纪慢慢大了,碰到人生的迷惑你要怎么分辨,就是尽量不要让自己陷入迷惑。孔子多次提到主忠信,代表以忠信为做人处事的原则。“忠”就是尽己之谓忠,我自己尽心尽力把事做好,代表行动

2、真诚,付诸实践。“信”代表说话算话,忠信是一种很好的品质。孔子谈到增进德行就两方面:以忠信为做人处事的根本,然后看到该做的事我就做。学习儒家绝对不是光讲理性的,我们前面也看过了孔子经常哭,只要看到别人有什么丧事发生,有悲哀的事发生,他很容易同情别人。而且他哭了之后,这一天他就不再唱歌,代表他有时候情绪会延续发展,不过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所以论语里面有很多话值得我们去思考。第182讲  名实相符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颜渊第十二【译】齐景公询问孔子政治的做法

3、。孔子回答说,君要像君,臣要像臣,父要像父,子要像子。齐景公说,说得对呀,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就算粮食很多,我有办法吃到吗? 齐景公询问孔子说政治该怎么做,你是学者专家。孔子说的话我们今天听起来会觉得很容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是国君要像国君。这第一个国君是现实上你是国君,这是事实,你要像国君所像的那样。第二个国君是理想,儒家很喜欢提尧跟舜做理想。所以我们在这个地方就要知道说话的一种方式,他在表达国君要像理想的国君,大臣要像理想的大臣,做父亲的要像一个理想的父亲,做子女的要像理想的子女。第183讲  正义的理想 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

4、其由也欤?子路无宿诺。”论语·颜渊第十二【译】孔子说,根据一面之词就可以查出实情,判决案件的大概就是由吧。子路答应要做任何事,从不拖延。 一个人如果是很温和的,什么事情都不太在意,好像也不是很精明的,那你撒谎,他无可奈何。而子路这种人,孔子就说他果决并且个性直爽,有点像是“包青天”在那边,那时候很少人敢撒谎的,都讲真话了。他接着还有最后一句,他说子路答应做任何事从不拖延,这句话加在这一段后面也正好配合起来,看得出来子路的个性非常地爽快,非常地直接,说话一定是立刻做到。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论语·颜渊第十二【译】孔子说,审判诉讼案件我与

5、别人差不多,如果一定要有所不同,我希望使诉讼案件完全消失。  这段话说明孔子是理想主义者,他希望说让天下做朋友,互相交往的人都能够互相信赖,不要再有诉讼案件,大家都多多体谅各让一步,社会自然而然就更上轨道了。 第184讲  以德为政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第十二【译】季康子请教孔子政治的做法,孔子回答说,“政”的意思就是“正”,您带头走上正道,谁敢不走上正道呢。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论语·颜渊第十二【译】季康子为了盗贼太多而烦恼,向孔子请教对付的

6、办法。孔子回答说,如果您自己不贪求财货,就是有奖励他们也不会偷窃。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第十二【译】季康子向孔子请教政治的做法,他说,如果杀掉为非作歹的人,亲近修德行善的人,这样做如何?孔子回答说,您负责政治,何必要杀人呢。您有心为善,百姓就会跟着为善的。政治领袖的言行表现像风一样,一般百姓的言行表现像草一样,风吹在草上,草一定跟着倒下。 这就是有名的“风动草偃”的成语,季康子这一次自己提建议了,他把人分两种,无道跟有道,无道就是坏人,都杀

7、;有道就是好人,我多亲近。但是这种方法太残酷了,孔子认为负责政治的只要愿意行善的话,百姓跟着你行善都来不及,又怎会去使坏呢。我们有时候看到很多建议都提醒我们,对于富贵要尊重,但是有富贵的人本身也要谨慎。不要沉迷在物质享受里面,有钱的人要同没有钱的人一样,恢复你人性本来的面貌,跟别人不要富而无礼,这样也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从上面的三章内容可以了解到,季康子是鲁国的正卿,执政的,居然是这样的水平,所以孔子周游列国是可以理解的。第185讲  察言观色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

8、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论语·颜渊第十二【译】子张请教读书人要怎么做,才可以称为“通达”。孔子说,你所谓的“通达”是什么意思?子张回答说,在诸侯之国任官一定成名,在大夫之家任职也一定成名。孔子说,这是成名不是通达,通达的人品性正直,而爱好行义,认真听人说话与看人神色,凡事都想以谦虚自处,这样的人在诸侯之国任官一定通达,在大夫之家任职一定通达。至于成名的人,表面看来忠厚,而实际行为是另一回事,他还自认为不错而毫不疑惑。这种人在诸侯之国任官一定成名,在大夫之家任职一定成名。 孔子对“通达”的定义

9、:第一个是品性正直,爱好行义。同样是儒家的思想,本身真诚正直,喜欢做该做的事,这是一种修养。第二个是察言观色。认真听人说话与看人神色,就是你跟长辈说话要察言观色,跟领导说话要察言观色,以免做事犯了别人忌讳。 第三个是虑以下人,谦虚自处。凡事都以谦虚自处,虑以下人是说我都要想到我怎么样去待在比较低的位置,尽量尊重别人,你对别人多一点礼貌。礼多人不怪,你尽量客气,别人不会瞧不起你,他反而觉得这个人修养很好。这样一来的话,在诸侯之国在大夫之家做官做事都通达,没有人会挡你,因为你本身正直,做好事,又察言观色又这么谦虚。通达一定牵涉到人际关系,你跟别人怎么相处,到后来别人看到你就知道你有你的行事风格,这

10、个风格大家都觉得很好。所以我们学习儒家的时候就要知道,一切到最后还是归结于修养自己。第186讲  何以不惑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欤?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欤?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欤?”论语·颜渊第十二【译】樊迟陪同孔子在舞雩台下游憩时,说,胆敢请教如何增进德行,消除积怨与辨别迷惑?孔子说,问得好,先努力工作,然后再想报酬的事,不是可以增进德行吗?批判自己的过错,而不要批判别人的过错,不是可以消除积怨吗?因为一时的愤怒,就忘记自己的处境与父母的安危不是迷惑吗?要想培养个人德行,首先要做到自我

11、要求,我答应做一件事就拼命做,尽忠职守。不是说不考虑利益,而是说利益在你做事的时候,它是一个自然的结果。消除积怨要做到批判自己的过错,不要批判别人的过错,我改过不是别人得到好处,是我自己的生命走上正路。人的情绪一旦出现的时候,很少可以冷静思考,冲动起来就忘记什么叫做理性了,到最后做错了事情只有后悔。在辨别迷惑方面,孔子认为我们要修养自己的情绪,不要因为一时的愤怒就忘记自己的安危以及父母的安危,一定要记得情绪上的反应。孔子因材施教回答了樊迟的回答,总的原则都是在自我修炼层面上。 第187讲  胸怀与境界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不达。子曰:“举直错

12、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向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论语·颜渊第十二【译】樊迟请教如何行仁。孔子说,爱护别人。他再请教如何算是明智。孔子说,了解别人。樊迟没有听懂。孔子说,提拔正直的人, 使他们位于偏曲的人之上,有可以使偏曲的人变得正直。樊迟退出房间看到子夏说,刚才我去见老师,向他请教如何算是明智,老师说提拔正直的人,使他们位于偏曲的人之上,就可以使偏曲的人也变得正直,这是什么意思呢?子夏说,这句话真是含义丰富啊。舜统治天下时,在众人中挑

13、选把皋陶提拔出来,不走正路的人就自然疏远了;汤统治天下时,在众人中挑选,把伊尹提拔出来,不走正路的人就自然疏远了。 在孔子看来,樊迟问的仁是个好问题,但是我们的格局要放大一点。在整个国家社会,要提拔好人上来,当然首先要先认识谁是好人,其次要给他适当的位置。好人上来之后,风气开始转变,将来对大家就是最大的帮助。所以要先智,才能达到仁。我先很明智知道谁是好人,好人提拨上来之后,我很仁爱,因为透过好人提拔上来,让坏人离开,我就可以帮助天下人。做好人是快乐的事情,只是一般人不知道为什么会快乐,所以儒家的思想在这一方面可以说是用心很深远的。 第188讲  以友辅仁 子贡问友

14、。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无自辱焉。”论语·颜渊第十二【译】子贡请教交友之道。孔子说,朋友若有过错,要真诚相告而委婉劝导,他若不肯听从,就闭口不说以免自取其辱。 孔子谈到交朋友的时候,给了子贡这样的建议,也是给我们每一个人的建议。那么我们这样对朋友“忠告而善道之”,相对的一定要记得有的时候朋友是对我们“忠告而善道之”。不能总想着我们都是对的,我给你劝告,有时候是我们错了,别人给我们劝告,所以有时候要能够自我反省。你希望交到什么样的好朋友,你首先就要问自己有没有资格做到这样的好朋友,这是我们讲儒家的时候,一定要先有的自我理解。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

15、辅仁。”论语·颜渊第十二【译】曾子说,君子以谈文论艺,来与朋友相聚,再以这样的朋友,来帮助自己走上人生的正路。 一个人修养在自处的时候,才能看得出来是否比较完整,那就是人文了。你跟朋友来往,以文会友,这是非常愉快的事。我们交朋友是互相之间商量之后,用朋友来帮助自己走上人生的正路。一个人走很辛苦的,会感觉到很孤单,无法判断对错,变得没有信心。朋友一起,以友辅仁,更有信心了,很多好事要朋友们合作才能做成。第189讲  模范的力量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子曰:“无倦。”论语·子路第十三【译】子路请教政治的做法。孔子说,自己带头做事,同

16、时使百姓勤劳工作。子路想知道进一步的作为。孔子说,不要倦怠。 人在做很多事的时候都是,开始的时候很开心、很新奇、很有趣,但是往往不能够坚持到底。所以我们要记得“慎终如始”,谨慎让它结束,就好像你谨慎让它开始一样。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子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论语·子路第十三【译】仲弓担任季氏的总管,向孔子请教政治的做法。孔子说,先责成各级官员任事,不要计较他们的小过失,提拔优秀的人才。仲弓再问,怎样才能认出优秀人才,进而予以提拔呢?孔子说,提拔你所认识的,你不认识的,别人难道会错过吗?

17、60;仲弓请教从事政治活动的方法,孔子给了他三点建议:先责成各级官员任事,你要先让各级官员好好做事;接着不要计较他们的小过失,这是一个从政的艺术,一个人有小过失,如果太计较的话,他没有机会将功折罪,相反的,给他机会他会特别努力,同时他的心态会变得谦虚;接着是要推荐你知道的人才。子路跟仲弓这两个有名的学生请教政治做法,孔子按照他们的需要,给他们不一样的答案。第190讲  名不正则言不顺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

18、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子路第十三 【译】子路说,假如卫国的国君,请您去治理国政,您要先做什么?孔子说一定要我做的话,就是纠正名分。子路说您未免太迂阔了吧,有什么好纠正的呢?孔子说,你真是鲁莽,君子对于自己不懂的事,应该保留不说。名分不纠正言语就不顺当,言语不顺当公务就办不成,公务办不成礼乐就不上轨道,礼乐不上轨道刑罚就失去一定标准,刑罚失去一定标准,百姓就惶惶然不知所措了。因此君子使用任何名词来表示名分,一定要让它可以说得顺当,说得出来的也一定让它可以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论,要求做到一丝不苟

19、吧。儒家的教育就在于让你真诚由内而发,自己愿意去行善避恶,然后快乐也由内而发。接着如果你名不正言不顺,事情做不成的话礼乐不兴,所以名正言顺把事情办成,接着才是礼乐。因为一个国家社会在古代讲究礼乐教化,等于一个国家上轨道了,老百姓都有礼跟乐来维系他们之间的关系。礼代表能够长幼尊卑,有秩序;乐代表大家的心态、心思可以和谐共融。礼是强调分,乐是强调合,一个社会能分能合,它才能够显示秩序之美。然后刑罚也要适当,让人们自愿去行善避恶,快乐也由内而发。第191讲  志向选择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

20、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论语·子路第十三【译】樊迟请求学习农耕之事。子说,比不上有经验的农夫。又请求学习种蔬菜。孔子说,我比不上有经验的菜农。樊迟离去之后,孔子说,樊须真是个没志气的人。在上位的人爱好礼制,百姓就没有敢不尊敬的;在上位的人爱好道义,百姓就没有敢不服从的;在上位的人爱好诚信,百姓就没有敢不实在的。能做到这样,四方的百姓就背着小孩投奔过来了,又怎么用得到农耕呢。 孔子教学生的时候,希望他们立志,就是千万不要只做一个一般的百姓,就是只注意到具体生活的要求,而忘记了人还有更高的潜能。在德行上,

21、在各方面可以发挥。当上位者做到遵守礼仪的话,底下的人就会尊敬;上位的人讲求道义,底下的人就会服从;上位的人讲求诚信的话,底下的人就实实在在。这说明一方面是上行下效,另一方面要上下对应。所以孔子说你能做到这三点的话,四方的百姓就会抱着孩子来这边共襄盛举了。在这里关键的是不要把人性看做本善的,儒家思想就是让你由内而发的真诚的去行善。孔子后面讲的那段话,透露出孔子内心的坚定的信念,就是对人性有一种肯定,这才是我们要学的关键。 第192讲  学以致用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於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第十三【译】孔子说熟读诗经三百篇,给他政

22、治任务没有顺利办成,派他出使外国不能独当一面,这样念书再多又有什么用处呢? 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到孔子认为,念书还是要回归到实际的生活,要有用处,不然就是读死书了。一遇到现实的情况行不通,不能够去灵活应用,那是不够的。在这段话中孔子很强调给你政治任务,你因为诗经读得不错,所以可以达成。诗经里面有很多材料,比如孝顺、友爱、家人的互相思念、做官的时候要坚持的原则等等。你学会之后就知道说,我现在可以把这个学问用在生活上,减少错误,让我的生活立刻显示一种效率。还有当你作为外交官到国外去时,就要善于运用所学的诗经的内容,用你的学问,你的言辞把国君交代的任务加以完成。学问一定是来自于生活的,而且还要

23、回归于生活。第193讲  身正为范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第十三【译】孔子说,政治领袖本身行为端正,就是不下命令,百姓也会走上正途;如果他自己行为不端正,即使下令要求,百姓也不会照着做。 这段话它分两部分:第一句是政治领袖本身行为端正,就是不下命令,百姓也会走上正途。论语里面,凡是牵涉到人性的地方,牵涉到孔子的信念,有关天的地方都特别重要。第二句是说你本身行为不端正,即使下令要求,百姓也不会照着做。这里所指的命令有两种:第一种是我自己不端正,我下命令让百姓要端正,百姓就会觉得不服。一般老百姓没有受教育机会,他实在不知道

24、什么叫做人性,更不要说人性向善了。第二种是时间久了,百姓会觉得现在做的事情违反自己内心的真正的愿望。在儒家来说,我们首先要知道,做好事是没有什么感觉的,而做坏事感觉很明显,会觉得自己有点惭愧,有点不好意思。所以在这个地方,虽然是很短的一段话,也反映出来孔子对于人性的一种看法。 第194讲  教育为本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第十三【译】孔子前往卫国,冉有为他驾车,孔子说这里人口众多呀。冉有说人口众多之后,接着应该做什么?孔子说,使他们富裕。冉有说如果已经富裕了,

25、还应该做什么?孔子说,教育他们。 这段话我们在理解的时候,不能从时间先后来看,先人口众多,再繁荣经济,最后再来受教育。这里的前提是当人口已经很多了,那么就要让他们先吃饱喝足,他们需要有经济生活的条件,然后再教育他们,教育他们是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作为目的来理解的。人如果没有受教育机会的话,他只能靠本能,他的冲动,他的欲望来主导一切,而那样的社会是很可怕的。但是做父母的扪心自问,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有时候是不是太过于功利取向。我们要明白为什么经济要繁荣,人口需要众多,这样才能理解孔子的思想,否则的话这个教育恐怕就没机会谈了。第195讲  一言兴邦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

26、,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论语·子路第十三【译】定公询问孔子,一句话就可以使国家兴盛,有这样的事吗?孔子回答,话不可以说得这样武断,以近似的程度看,有一句话是做君主很难,做臣属也不容易。如果知道做君主很难,不是近于一句话,就可以使国家兴盛吗?定公又问,一句话就可以使国家衰亡,有这样的事吗?孔子说,话不可以说得这样武断,以近似的程度看,

27、有一句话是,我做君主没有什么快乐,除了我的话没有人违背之外。如果你说的是对的而没有人违背,不也很好吗?如果说的话是不对的,而没有人违背,不是近于一句话就可以使国家衰亡吗?孔子基本上是很尊重政治领袖的,希望他们知道自己的责任重大,一个农夫不好好种田,顶多收成少一点,交税少一点。一个国君不好好地修养自己,国家就乱掉了。所以孔子回答他说做国君很难,做大臣也不容易,说实在的就是让国君战战兢兢,不要松懈。人最怕在奋斗的过程很努力,一旦大权在握就松懈了,了解到这句话就可以让国家兴盛了。但是如果国君说话大臣们都支持,只能有一言堂,那这样一来的话,国家就不能维持的好。所以孔子就跟鲁定公说,这句话就可以让国家衰

28、亡。第196讲  欲速不达 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论语·子路第十三【译】叶公请教政治的做法,孔子说使境内的人高兴,使境外的人来归。 孔子在这段话里面并没有谈到你要施行仁政之类的问题,只是就效果来看,就立刻可以检验一个国家政治是不是上轨道,是不是可以做到近者悦而远者来。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第十三【译】子夏担任莒父的县长,请教政治的做法。孔子说不要想要很快收效,也不要只看小的利益。想要很快收效,反而达不到目的,只看小的利益,反而办不成大事。 子

29、夏向老师请教怎么样把政治做好,孔子给他的答案是不要想要很快产生效果,到现在还用这个成语“欲速则不达”。意思就是你不要贪快,你如果贪快的话,最后反而达不到你原来设定的目标,任何事情都有它的规矩。还有不要只看到眼前的小利,稍微省一点钱,将来的问题可能更大,在政治上也一样,不要太急功近利。 第197讲  不一样的正直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论语·子路第十三【译】叶公告诉孔子,我们乡里有个正直的人名叫躬的,他父亲偷了羊,他亲自去检举。孔子说我们乡里正直的人做法不一样,父亲替儿子隐瞒

30、,儿子替父亲隐瞒,这里面自然就有正直了。 这段话千古以来引起很多争议,儒家被人说是只重人情忽略法律,缺乏法律精神。论语里面的“直”代表真诚而正直,如果你真诚去看待自己的话,父亲偷羊你就不会愿意他被发现,反之,儿子偷羊做父亲的也不会愿意他被发现的,这是很真诚的话。所以儒家的思想不是为了人情而忽略法律,而是他注意到人情自然的表现,我们不能扭曲它。孔子在这里说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这里面就有直,代表里面其实有真诚的情感。第198讲  恭敬忠善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子路第十三【译】樊迟请教如何行仁。孔子

31、说平时态度庄重,工作认真负责,与人交往真诚,即使到了偏远的落后地区,也不能没有这几种德行。 儒家所谓的善一定是放在我跟别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所以儒家最难的地方在于如何判断什么叫做适当的关系。儒家的四种善的行为: l 孝是我跟父母之间 l 悌是我跟兄弟姐妹之间 l 忠是我跟领导之间 l 信是我跟朋友之间 孔子的愿望是让天下老年人都得到安养,做朋友的都互相信赖,青少年都知道照顾。因为善是我跟别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希望天下人都因为我的努力而过得更快乐。每一个人有这样的念头,然后每一个人都从自己开始跟他身边相关的人建立适当的关系,这个世界就慢慢走向更理想的境界。第199讲  士

32、的境界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悌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论语·子路第十三【译】子贡请教,要具备怎样的条件才可以称为士?孔子说,本身操守廉洁而知耻,出使外国不负君主所托,就可以称为士了。子贡说,想请教次一等的表现。孔子说,宗族的人称赞他孝顺父母,乡里的人称赞他尊敬长辈。子贡说,想请教再次一等的表现。孔子说,说话一定要守信,行动一定要有结果,这种一板一眼的小人物,也

33、可以算是再次一等的士了。子贡再问,当前的政治人物怎么样。孔子说,噫,这些人的器识像是厨房里的小用具,算得了什么。 读书人的三个等级:第一级是本身的操守要要知耻,然后一旦做官了出使外国,能够执行君主的命令让他不要失望。代表读书人在做官方面要有内在的修为,也要有外在的成就,这是最高的表现。第二等是要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孝跟悌代表范围很窄,因为孝只能对于我们的父母亲或是宗族里面的长辈,悌的话就是对一般的长辈。第三等是说话要守信,做事要有结果。跟别人来往随时保持灵活的弹性,但是要有原则,在正常情况下绝对守信,做事有结果,但是根据情况偶尔也要调整一下,懂得变通。 从这段话中我们就可以了解孔子对

34、于读书人的期许是很高的,分三个层次,我们可以从这里面学会我们到哪一个层次了,怎么样再往上走,一步一步往上去前进。第200讲  有所不为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论语·子路第十三【译】孔子说,找不到行为适中的人来交往,就一定要找到志向高远或洁身自好的人。志向高远的人奋发上进,洁身自好的人有所不为。 这边提到了交朋友的问题,我们受教育也好,交朋友也好,一定要从第三步做起,叫做狷者有所不为。一个人活在世界上,所谓的受教育就是他能够知道某些事不是我不能做,不是我不想做,不是我不敢做,而是我不屑于做。受教育有一个指标,受教育

35、越多的,越不屑于做某些事。再找狂者,志向高远,但是要注意脚踏实地,朝志向前进,不能光是说大话。但是最好的是中行者,“中行”这两个字跟“中庸”类似,“中”代表我内心的真诚的力量,“庸”就是选择,选择怎么样去把我向善的力量表现出来。中行的人就是要做到当狂则狂,当狷则狷。第201讲  和而不同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子路第十三【译】孔子说,君子协调差异,而不强求一致;小人强求一致,而不协调差异。孔子说,君子舒泰而不骄傲,小人骄傲而不舒泰。 “和”代表合起来是整体,追求整体的和谐。“同”代表只能用我一个

36、人的说法,大家都要认同我。君子不追求这种方式,因为人的社会本来就各有差异,用今天的一句话说就是“存异求同”,我们保持差异,但是追求大家相同的部分可以沟通。所以今天谈到教育,谈到人与人相处的时候,很喜欢用“和而不同”,就暗示我们都是君子。但是事实上不容易做到,和而不同有一个原则,就是你要尊重别人,要善待别人。儒家常常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如果尊重别人,对别人差异,我就会客观地去了解一下别人为什么跟我不一样。其实很多事情都是缺乏,从对方的立场来看问题。另外一段说到君子舒泰而不骄傲,小人骄傲而不舒泰。一个人自我意识太强就会骄傲,如果是既骄傲又吝啬,其他的才华就都不值得一看了。骄傲已经是我跟别人对立,

37、我跟别人比我才会骄傲,如果我不跟别人比,明白到人各有他的特色,我就很舒坦了。每一个人都有成长的过程,重要的不是过去,是现在你到什么程度,我们也叫做目标,君子的两个特色就是无私以及走向完美。所以这两段话提到君子小人相互的对照,对每一个人都是很好的参考。第202讲  道义和交情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论语·子路第十三【译】子贡请教说,全乡的人都喜欢他,这样的人怎么样?孔子说,并不可取。子贡再问,全乡的人都讨厌他,这样的人怎么样?孔子说,也不可取。比较可取的是全乡的好人

38、都喜欢他,坏人都讨厌他。 这段话里面反应了古代生活的情况,今天很难这样说了,社会流动性那么大,分不清谁好谁坏。我们谈到交朋友要记得当你有一群朋友的时候,一定要记得朋友圈子之外的人他们的感受,否则你这一群人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兴趣嗜好,圈外的人就有压力,到最后别人恐怕反而会讨厌你这群朋友。因为你们在一起感情太好了,而没有注意到别人的感受。最好交朋友是不要偏向像同学、同乡、同道或是同样信仰的,这样范围太小了,交朋友最好能够以道义作交朋友的原则。道义的话就不管中国人、外国人了,有朋自远方来,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只要你有道义,交朋友不是问题。 第203讲  人性的根本 子曰

39、:“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论语·子路第十三【译】孔子说,君子容易服侍而很难讨好。不依正当途径去讨好,他不会高兴;但是等到用人的时候,他会按照才干去任命。小人很难服侍而容易讨好,不依正当途径去讨好,他也会高兴;但是等到用人时,他会全面要求,百般挑剔。 这边所谓的君子小人可以想见都是大官,君子不太计较细节,容易服侍,但是很难讨好。小人很容易讨好,根据他的喜好去讨好就可以了。在用人方面不同的是,君子让你做事的时候,是根据你的才干,让你做适当的事。小人不一样,小人让你做事的时候,求全责备,

40、有一点点事情没做好就怪你,非常挑剔,因为小人就是自我中心,他用人的时候就要你不能有犯任何错误的机会,所以君子小人的特色是正好相反的。人活在世界上不能样样都计较,大部分事情你可以不计较,但是等到你认为重要的事情的时候就需要计较了。 第204讲  刚毅木讷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第十三【译】孔子说刚强,果决,朴实,口拙,这样就接近人生正途了。 “刚”就是说我隐居起来没有人欣赏我,我也不会有烦恼,这是真正的刚强。“毅”代表果决。“木讷”是指这个人很老实,保有朴实的样子。“讷”就是说话吞吞吐吐,好像不会说话一样。“刚毅木讷”四个字所代表的是四种表现

41、或德行,这样就接近人生的正路了。这对于每一个人都有效,是因为有刚跟毅这两种本身应该修养的特质,木跟讷是保持本来的真诚的本性,配合起来的话,你要找到你人生的路就相对地比较容易了。在这一章里面看到很简单的几句话,一个人要行仁,这是每个人都要去找的一个目标,孔子的建议就是这四个字,不管是任何学生你做到刚毅木讷,那就很接近人生的正路了,至于是否等于人生的正路,还要看你这个学生个别的处境,个别的条件才能判断。第205讲  正面的积极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论语·宪问第十四

42、【译】原宪请教什么是耻辱。孔子说国家上轨道才可以做官,领俸禄;国家不上轨道,而做官领俸禄就是耻辱。原宪又问好胜、自夸、怨恨、贪婪这四种毛病都可以免除,算是行仁吗?孔子说可以算是困难的事,至于是否行仁,我还不能确定。 好胜、自夸、怨恨、贪婪这四点是不好的东西,但是统统不做那还不能算行仁,只能说这是困难的事。因为个人人生的正路何在,不能用普遍的几个词来概括,应该就你当时的处境做一种灵活的思考,明智的判断才能决定。儒家的思想有一个特色,就是把个人的一种作为跟社会的要求标准去衡量。所以原宪很想了解人活在世界上怎么样可以,去了解或是避开所谓的耻辱。孔子的回答其实很简单,国家上轨道做官了就领俸禄

43、。孔子教学生的原则是要设法避免所有不好的行为,以及要正面地积极地去做好的行为。第206讲  仁者无惧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宪问第十四【译】孔子说,有德行的人一定能说出有价值的话,说出有价值的话的人却不一定有德行;行仁的人一定有勇气,勇敢的人却不一定能行仁。 这段话分为两方面来看,首先有德跟有言,一个人修炼有了德,代表有了心得,我经过修炼之后发现做好人,做好事有什么样的一种理解,我说出来的话就是我实践的心得。不见得是长篇大论,不见得是口若悬河,但是有德行的人说出来的话一定是很中肯。相反的说话说得很好听的人

44、,他不一定有相应的德行。“仁者必有勇”,你做任何事都要问,你的动机只是为了表现勇敢,好勇斗狠那也是一种勇,但那不好。真的勇敢是遇到该做的事,救人不落人后,帮助别人,我跑第一,代表有爱心。仁者的勇敢不以杀人或伤害别人为他的目的,他的勇敢最后还是要实现“爱人”这个理想。所以儒家的思想在这一方面,他本身有他的立场。第207讲  君子日新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第十四【译】孔子说,君子而做不到择善固执的例子是有的,但是从来没有小人会择善固执的。 孔子整个思想的核心叫做“吾道一以贯之”,这个字就是“仁”,“仁”要分三个层次:第一

45、层是人之性,人生下来就有这样的本性,人性只要真诚就会发现他是向善的;第二层是人之道,就是你这个人一生,要往哪里走,这个时候就要思考人要怎么样择善固执的问题;第三层是人之成,人的完成是止于至善,那是一个完美的境界,像孔子的志向所说的。在这里我们就要了解什么叫择善固执,你可以把人之道当做仁的三者之一的一种理解,然后你这一生走的路就是择善固执。但是择善固执是需要智慧的,要学习什么叫做善,并且配合内心真诚的力量去做适当的选择,按照你相关的对象,来决定该怎么做。小人既然是小人,代表没有志向,你既然没有志向的话,你凭什么择善固执之后,还会固执一辈子呢,甚至在必要的时候可以牺牲生命,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小人没有志向,他也不见得理解为什么还要择善固执。而君子偶尔也会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