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2齐桓晋文之事提升训练原卷版_第1页
专题02齐桓晋文之事提升训练原卷版_第2页
专题02齐桓晋文之事提升训练原卷版_第3页
专题02齐桓晋文之事提升训练原卷版_第4页
专题02齐桓晋文之事提升训练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基本巩固、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齐桓晋文之事(节选)孟子齐宣王问日:“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日:“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日:“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日:“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日:“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日:“可。”日:“何由知吾可也?”日:“臣闻之胡能日: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日:“牛何之?”对日:“将以衅钟。”王日:“舍之!吾不忍其毂辣,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日:“然则废衅钟与?“日: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有N。日:“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王日:“然,诚有百姓者。齐

2、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毂辣,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日:“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日:“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日:“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王说,日:“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日:“有复于王者日: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日:“否。”“今恩足以及禽兽

3、,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1 .下面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道:述说B.德何如,则可以王.矣王:君王C.若无罪而就死地就:走向D.则王许之乎许:相信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B.无伤也,是乃仁术也今其智乃反不能及C.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D.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其皆出于此乎3 .下列句子中“之”作为宾语前置标志的一项是()A.莫之能御也

4、B.臣未之闻也C.何陋之有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齐宣王问“桓文之事”的目的在于和孟子探讨称霸天下的办法,孟子巧妙地回避了这个问题,用“臣未之闻也”的话推掉了,把行霸道之事撇开而转入了谈论行王道之事。B.孟子利用“以羊易牛”这件小事中齐宣王“吾不忍其毂辣”的说法来大做文章,说这种“不忍之心”也就是仁爱的表现,博得了对方的欢心,大大缩短了彼此的思想距离。C.孟子用启发式解决了宣王心理上的疑难和矛盾,宣王因此对孟子说的“他人有心,予忖度之”的话表示衷心悦服,从“于我心有戚戚焉”可知宣王的内心感到有所触动。D.孟子以精彩的比喻说明了“不为”

5、与“不能”的根本区别,指出齐宣王没施行仁政,并非“不能”,而是“不为”。这些比喻十分精当生动,体现了孟子长于比喻的特点。5 .翻译下面的句子。(1)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2)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

6、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俯足以畜妻子蓄:供养B.明君制民之产制:限制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夺:耽误D,乐岁终身苦乐岁:丰年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故民之从之也轻然后从而.刑之A.两个“之”字相同B.两个“之”字相同C.两个“之”字不同鸡、豚、狗、彘之畜

7、然后驱而.之善两个“而”字也相同两个“而”字不同两个“而”字也不同D.两个“之”字不同两个“而”字相同3 .下列各项对句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惟救死而恐不赡一一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恐怕还来不及呢。B.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一一哪有仁爱的人在统治期间,却干出陷害老百姓的勾当呢?C.奚暇治礼义哉?一一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D.放辟邪侈,无不为已一一不服从约束、行为不端的事,无法做了。4,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在文章的这个部分提出了自己的“仁政”的主张,这正是孟子的目的所在。B.孟子在谈话中首先从“养”“教”两个方面概述了“仁政”的基本内容,

8、这二者的关系是在施“教”的基础上有“养”。C.为了进一步说服齐宣王,孟子在谈话中提出了从田宅桑畜直到礼义庠序的王道仁政模式图。D.孟子的这一番话,充分体现了善于论辩、富有气势的特点。5.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日:“有复于王者日: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日:“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日:“挟太山以超.

9、北海,语人日: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_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百。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10、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日:“否,吾不为是也。”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王曰:“若是其甚与?”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曰:“可得闻与?”日:“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曰:“楚人胜。”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

11、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想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王曰:“吾憎,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

12、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挟太山以超.北海超:超过B.<,然后知轻重权:秤量C.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冬岁:丰年D.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故民之从之也轻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A.两个之”字相同两个其”字也相同B.两个之”字相同两个

13、其”字不同C.两个之”字不同两个其”字也不同D.两个之”字不同两个其”字相同2 .下列句子中全都属于孟子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的一项是()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五亩之宅,树之以桑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A.B.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百亩之田,勿夺其时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C.D.3 .下面是对选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用挟太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两个比喻,阐明了不能”和不为”的区别,目的是说明齐宣王不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B.主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中的茶'指的是,使百姓具有使生活长久富足的产业。C.孟子认为,老百姓如果过上不饥不寒的生活,就能

14、讲礼义做好事,就会拥戴国君实现王道。D.孟子在阐述王道仁政模式图时,以一组排比句对称说出,显得很有气势。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四、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梁惠王日:“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日:“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

15、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日:“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日:“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跨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寡人之于国也乙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土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

16、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1.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B.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C.是故明君制民之

17、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D.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2.下列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河内,古地区名。春秋战国时期,以黄河以北为河内,黄河以南为河外。B.豚、彘:古时农家所养禽畜。“豚”指小猪“,彘”指猪。C.庠序:古代学校名称。孟子记载,商(殷)称学校为庠,周代称学校为序。D.孝悌:孟子认为,孝顺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孝和悌是仁义的基础。3 .下列对甲、乙两段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甲文孟

18、子从梁惠王感兴趣的战争入手,提出了实行王道的具体策略,强调实施仁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B.乙文侧重于谈物质文明的重要性,说明要对百姓实施礼义教化,必须先有满足其基本生存的固定产业。C.两段的语言都气势浩然,整散结合,纵横恣肆,前后联系紧密,逻辑严谨,读起来有一气呵成之感。D.两段都针对仁政的具体内容从不同角度展开论述,在论述中尽显情理之真,道理之实,体现了孟子的语言艺术。4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2)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迁移延伸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

19、、晏,故移其兵欲以伐鲁。孔子闻之,谓门弟子.日:“夫鲁,坟寡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路请出,孔子止之,子张、子石请行,孔子弗许。子贡请行,孔子许之。遂行,至齐,说田常日:“君之伐鲁过矣,夫鲁,难伐之国。其城薄以卑,其池狭以浅,其君恶而不仁,大臣伤而无用,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此不可与战。君不如伐吴。夫吴,城高以厚,池广以深,甲坚以新,土选以.饱,重器精兵尽在其中,又使明大耒.守之,此易伐也。”田常忿然作色日:“子之所难,人之所易;子之所易,人之所难。而以教常,何也?”子贡日:“臣阅之,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今君忧在内。吾闻君三封,面三不成者,大臣有不听者也。今君破

20、鲁以广齐,战胜以骄主。破国以尊臣,而君之功不与焉,则交日疏于主。是君上骄主心,下恣群巨,求以成大事,难矣。夫上骄则恣,臣骄则争,是君上与主有隙,下与大巨交争也。如此,则君之立于齐危矣。故日不如伐吴。伐吴不胜,民人外死,大臣内空,是君上无强臣之故,下无民人之过,弧主制齐者唯君也。”田常日:“善。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子贡日:“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选自史记钟尼弟子列传,有删改)(注)高、国、鲍、晏: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齐国握有实权的卿大夫。卑:矮小。不与:不在其中。1

2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B.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C.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D.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弟子”指门徒、徒弟;接受他人教导并帮助传播和实行的人。“门弟子”指孔子门下的学生。B. “二三子”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诸位”“你

22、们”。文中是孔子对自己门徒的称呼。C. “甲兵”本来指铠甲和兵器,后来也泛指装备、军事。文中“甲兵之事”意为“准备作战武器”。D. “大夫”,古代官名。先秦诸侯中,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明大夫”指贤明的大夫。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田常想要作乱,但忌惮高、国、鲍、晏等握有实权的卿大夫,就想带兵去讨伐鲁国,名为伐鲁,实为取得军队的控制权。B.当鲁国即将遭受齐国进攻之时,孔子的三言两语,就突出了他关心鲁国,号召,激励弟子为国排忧解难的动人形象。C.子贡的说辞,指陈利害,纵横搏阖,道理奇特而切中要害,充分体现了子贡口齿伶俐、巧于辞令、胸有韬略和极能游说的特

23、点。D.田常之所以改变主意,同意攻打吴国,是因为赞同子贡所言;吴国比鲁国强大,攻打强大的国家,他自己才会真正受益。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君上骄主心,下恣群臣,求以成大事,难矣。(2)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5 .阅读全文,说说子贡劝说田常不要攻打鲁国的理由有哪些。6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坚以新,土选以.饱以:连词,而且B.吾闻君三封,而三不成者封:受封赏C.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过:过错D,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存:使保全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回答下列小题。文帝议佐百姓诏刘恒间者数年比不登,又有水旱

24、疾疫之灾,朕甚忧之。愚而不明,未达其咎。意者朕之政有所失而行有过与?乃天道有不顺、地利或不得、人事多失和、鬼神废不享与?何以致此?将百官之奉养或费,无用之事或多与?何其民食之寡乏也?夫度田非益寡,而计民未加益,以口量地,其于古犹有余,而食之甚不足者,其咎安在?无乃百姓之从事于末以害农者蕃、为酒醪以靡谷者多、六畜之食焉者众与?细大之义,吾未能得其中。其.与丞相、列侯、吏二千石、博士议之,有可以佐.百姓者,率意远思,无有所隐!(注)诏书:是皇帝布告天下臣民的专用文书。末:末业,工商业。二千石:官员的一级俸禄,这里指汉代郡守以上的官员。博士:掌管书籍文献,通晓古今,为当政者出谋划策的官员。景帝令二千

25、石修职诏刘启雕文刻镂,伤农事者也;锦绣纂组,害女红者也。农事伤,则饥之.本也;女红害,则寒之原也。夫矶.寒先至.,一匝能无为韭煮,要袭。.1关亲耕,后亲桑,以.奉宗庙粢盛、祭服,为天下先。不受献,减太官,省繇赋,欲天下务,农蚕,素有畜积,以备.灾害。强毋攘弱,众毋暴寡,老耆以寿终,幼孤得遂长。今岁或丕登,民食颇寡,其咎安在?或诈伪为吏,吏以货赂为市,渔夺百姓,侵牟万民。县丞,长吏也,奸法与盗盗,甚无谓也。其.令二千石各修其职!不事官职,耗乱者,丞相以闻,请其罪。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注)纂组:赤色丝带。粢(cj盛(cheng):古时盛在祭器内以供祭祀的谷物。1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

26、正哪.的一项是()A.夫度田非益.募益:利益B,有可以佐.百姓者佐:帮助C.欲天下务,农蚕务:从事D.素有畜积,以备.灾害备:防备2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其与丞相、列侯、吏二千石、博士议之.农事伤,则饥之本也B.以奉宗庙粢盛、祭服,为.天下先为长者折枝C,以口量地以奉宗庙粢盛、祭服D.其与丞相、列侯、吏二千石、博士议之其令二千石各修其职3.对下列语句的理解不正碉的一句是()A.间者数年比不登,又有水旱疾疫之灾,朕甚忧之近来连续几年农作物欠收,又有水灾旱灾瘟疫疾病之灾,我非常担忧B.无乃百姓之从事于末以害农者蕃、为酒醪以靡谷者多、六畜之食焉者众与?恐怕是百姓

27、从事工商业以致损害农业的地方很多、做酒浪费的谷子很多,禽畜吃掉的粮食很多吧?C.今岁或不登,民食颇寡,其咎安在?有人说今年收成不好,人口又减少得很厉害,罪责在哪里呢?D.县丞,长吏也,奸法与盗盗,甚无谓也县丞是县吏之长,执法徇私,像盗贼一样抢掠,很不应该4 .“夫饥寒并至,而能无为非者,寡矣”,这句话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的(填写原文中的一句话,意思要相对完整)说明了同样的道理,这个道理是_。5 .面对同样的问题,汉文帝和汉景帝的应对措施分别是什么?请概括说明。6 .用“/”给下面文段断句。盖闻王者莫高于周文,伯者莫高于齐桓,皆待贤人而成名。今天下贤者智能岂特古之人乎?患在人主不交故也,士奚由进?今

28、吾以天之灵贤士大夫定有天下以为一家欲其长久世世奉宗庙亡绝也贤人已与我共平之矣而不与吾共安利之可乎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刘邦高帝招贤诏)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李严字正方,南阳人也。少为郡职吏,以才干称,建安十八年,严率众降先主,先主拜严裨将军。二十三年,盗贼马秦、高胜等起事于鄢,合聚部伍数万人。到资中县,时先主在汉中,严不更发兵,但率将郡士五千人讨之,斩秦、胜等首,又越隽夷.率(指越隽的少数民族首领)高定遣军围新道县,严驰往赴救,贼皆破走,加辅汉将军,领郡如故。章武二年,先主征严诣永安宫,拜尚书令.,三年,先主疾病,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辅少主;以严为中

29、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四年,转为前将军,以诸葛亮欲出军汉中,严当知后事,移屯江州。严与孟达书日:“吾与孔明俱受寄托,忧深责重,思得良伴。”亮亦与达书日:“部分(指部署处理政务)如流,趋舍罔滞,正方性也。”其见贵重如此。八年,迁膘骑将军.。以曹真欲三道向汉川,亮命严将二万人赴汉中。亮表严子丰为江州都督督军,典严后事。亮以明年当出军,命严以中都护署府事。九年春,亮军祁山,平催督运事。秋夏之际,值天霖雨,运粮不继,平遣参军狐忠、督军成簿喻指,呼亮来还;亮承以退军。严闻军退,乃更阳惊,说“军粮饶足,何以便归”!欲以解己不办之责,显亮不进之愆也。又表后主,说“军伪退,欲以诱贼与战”。亮具出其前后手

30、笔书疏本末,严违错章灼。严辞穷情竭,首谢罪负。于是亮表严曰:“自先帝崩后,严所在治家,尚为小惠,安身求名,无忧国之事。臣当北出,欲得平兵以镇汉中,严穷难纵横,无有来意,而求以五郡为巴州刺史。臣知严鄙情欲因行之际逼臣取利也是以表严子丰督主江州隆崇其遇严至之日都委诸事群臣上下皆怪臣待严之厚也。正以大事未定,汉室倾危,伐严之短,莫若褒之。然谓平情在于荣利而已,不意平心颠倒乃尔。”若事稽留,将致祸败。”乃废严为民,徙梓潼郡。(节选自三国志蜀书李严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臣知严鄙情/欲因行之际/逼臣取利也/是以表严子丰/督主江州/隆崇其遇/以取一时之务/严至之日

31、/都委诸事/群臣上下皆怪臣待严之厚也/B.臣知严鄙情/欲因行之际逼臣取利也/是以表严子丰督主江州/隆崇其遇/以取时之务/严至之日/都委诸事/群臣上下皆怪臣待严之厚也/C.臣知严鄙情/欲因行之际逼臣/取利也/是以表严子丰督主江州/隆崇其遇/以取一时之务/严至之日/都委诸事/群臣上下皆怪臣/待严之厚也/D.臣知严鄙情/欲因行之际逼臣/取利也/是以表严子丰督主江州/隆崇其遇/以取一时之务/严至之日/都委诸事群臣/上下皆任臣待严之厚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夷是中国古代对东方民族或中原以外各民族的称呼,孟子齐桓晋文之事中有“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句,“四夷”指中原以

32、外的少数民族。B.尚书令是古代官职名称,始于秦,最初为掌管文书奏章,在后来的不同朝代,其职权地位并不相同,明朝废除这一官职。C.将军是古代官名,战国时为武官名,汉代有大将军、膘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后、左,右将军等,张衡传中有“大将军邓鹭奇其才”句。天子、皇后之死称崩、薨D.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而且不同身份地位的人的“死”亦有不同的讳称,驾崩等,士人死称不禄,一般人死称涅槃、圆寂、仙逝,仙游等。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严归降先主,讨贼有功。他归降刘备后,被任命为副将军,盗贼马秦、高胜聚人马闹事,李严率本郡士兵五千人讨伐贼人,斩杀了贼首。B.李严辅

33、佐后主,受到重用。他与诸葛亮一起接受先主遗诏辅佐刘禅,做了中都护,负责内外军事指挥,后又做前将军,深受信任和重用。C.李严履职不力,玩弄心计。他负责督办运输事务时,军粮中断,他假传圣旨,让诸葛亮退兵,亮退兵,他又说军粮充足,为何退兵,欲摆脱责任,嫁祸于人。D.李严因亮上表,被废为平民。诸葛亮拿出确凿证据揭发了李严的错误后,又上表后主,历数李严种种问题,陈述自己的一些做法,后主接受亮的建议,废李严为平民。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严驰往赴救,贼皆破走,加辅汉将军,领郡如故。(2)然谓严情在于荣利而已,不意严心颠倒乃尔。若事稽留,将致祸败。四、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下面小题。(一)

34、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二)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1 .诗是我国第一部。2 .“五经”中除去诗、礼,还有的是:()A.孟子B.大学C.国语D.春秋3 .古人姓名称谓有许多规范,陈亢称孔鲤为“伯鱼”是为了。4 .“尝独立”的主语是;“趋”在文中的意思是。5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

35、代汉语迩之事父,远之事君6 .举诗中的一例,解读划线句。五、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送陈升之序王安石今世所谓良大夫者,有之矣,皆曰:是宜任大臣之事者。作而任大臣之事,上下一失望,何哉?人之材有大小,而志有远近也。彼其任者小而责之近,则煦煦然仁而余于仁矣,孑孑然义而有余于义矣。人见其仁义有余也,则曰:是其任者小而责之近,大任将有大此者。然上下埃之云尔,然后作而任大臣之事。作而任大臣之事,宜有大此者焉,然则煦煦然而已矣,孑子然而已矣。故上下一失望。岂惟失望哉?后日诚有堪大臣之事,其名实烝然于上,上必惩前日之所埃而逆疑焉;暴于下,下心惩前日之所埃而逆疑卷。上下交疑,诚有堪大臣之事者而莫之或任。幸欲任

36、,则左右小人得引前日之所埃惩之矣。噫!圣人谓知人难,君子恶名之溢于实为此。难则奈何?亦精之而已矣。恶之则奈何?亦充之而已矣。知难而不能精之,恶之而不能充之,其亦殆哉!予在扬州,朝之人过焉者,多堪大臣之事可信而望者,陈升之而已矣。今去官于宿州予不知复几何时乃一见之也。予知升之作而任大臣之事,固有时矣。煦煦然仁而已矣孑孑然义而已矣,非予所以望于升之也。(注)煦煦然:和颜悦色貌。孑孑然:谨小慎微貌。埃:同“俟”,等待。烝:众多。充之:指用真才实绩充实自己的名声。1 .可填入第段方框处的虚词是()A.因B.故C.则D.且2 .对第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先写对良大夫寄予厚望,后写任职后失望,前后对

37、比。B.作者认为应该根据官员能力大小与志向远近任用人才。C.第段先叙述现象,然后分析其原因,说理条理清晰。D.“煦煦然”、“孑孑然”是对一味恭维上司行为的批判。3 .分析第段画线句“岂惟失望哉”在文中的作用。4 .王安石提出“有补于世”的写作主张,结合本文评析这一主张。六、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邹浩,字志完,常州晋陵人。第进士,调扬州、颍昌府教授.。吕公著、范纯仁为守,皆礼遇之。纯仁属撰乐语,浩辞。纯仁曰:“翰林学士亦为之。"浩曰:“翰林学士则可,祭酒、司业则不可。”纯仁敬谢。后哲宗亲擢为右正言。有请以王安石三经义发题试举人者,浩论其不可而止。陕西奏边功,中外皆贺,浩言:“先帝之

38、志而陛下成之,善矣。然兵家之事未战则以决胜为难既胜则以持胜为难惟其时而已苟为不然将弃前功而招后患愿申敕将帅毋狙屡胜图惟厥终。"京东大水,浩言:“频年水异继作,虽盈虚之数所不可逃,而消复之方尤宜致谨。不以为数之当然,此消复之实也。”章惇独相用事,威虐震赫,浩_所言每触惇忌,仍上章露劾,数其不思慢上之罪,未报。章惇诋其狂妄,乃削官,羁管新州。蔡卞、安惇、左肤继请治其祖送者王回等。徽宗立,亟召还,复为右正言,迁左司谏。改起居舍人,进中书舍人。言:“陛下善继神宗之志,善述神宗之事,孝德至矣。尚有五朝圣政盛德,愿稽考而继述之,以扬七庙.之光,贻福万世。”迁兵、吏二部侍郎。初,浩除谏官,恐贻亲忧

39、,欲固辞。母张氏曰:“儿能报国,无愧于公论,吾顾何忧?”及浩两谪岭表,母不易初意。稍复直龙图阁。瘴疾作,危甚。杨时过常州,往省之。萧然仅存余息,犹眷眷以国事为问,语不及私。卒,年五十二。高宗即位,诏曰:“浩在元符.间,任谏争,危言说论,朝野推仰。”复其待制,又赠.宝文阁直学士,赐谥忠。(节选自宋史邹浩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然兵家之事/未战则以决胜/为难既胜则以持胜为难/惟其时而已/苟为不然/将弃前功而招后患/愿申敕将帅/毋狙屡胜/图惟厥终/B.然兵家之事/未战则以决胜为难/既胜则以持胜为难/惟其时而已/苟为不然/将弃前功而招后患/愿申敕将帅/毋狙屡胜/图惟厥

40、终/C.然兵家之事/未战则以决胜/为难既胜则以持胜为难/惟其时而已/苟为不然/将弃前功而招后患/愿申敕/将帅毋狙屡胜/图惟厥终/D.然兵家之事/未战则以决胜为难/既胜则以持胜为难/惟其时而已/苟为不然/将弃前功而招后患/愿申敕/将帅毋狙屡胜/图惟厥终/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教授”,文中指朝廷派遣到地方私学中的教员,与现代“教授”的含义不同。B. “七庙”,古代帝王为维护宗法制度,用以供奉七代祖先的宗庙,后来也代指“国家”。C. “元符”,宋哲宗的一个年号。年号是从汉武帝时开始使用的,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D. “赠”,有追赠之义,指给已死的

41、官吏或其父祖追封官爵、勋位。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邹浩坚守职分,拒为越职之事。范纯仁待之以礼,嘱咐他撰写乐语,且以翰林学士也写乐语加以劝说,而邹浩以祭酒、司业不能写乐语为由推辞了。B.邹浩正视灾情,重视消灾关键。面对京东的水灾,邹浩认为虽然不能逃脱自然的变化,但是要谨慎地施行消灾的方法,不能简单地归咎于天理所致。C.邹浩心系国家,病中关切国事。杨时经过常州,邹浩抱病前去探望友人。邹浩身体已十分虚弱,但在谈话中,他仍关切询问国事,说话不涉及私事。D.邹浩忠君尽责,死后获得荣耀。在元符年间,邹浩担任谏铮的职位,他为人正直敢言,被朝野推崇敬仰,死后被皇帝赞赏,获得朝廷追封的荣耀。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浩所言每触惇忌,仍上章露劾,数其不思慢上之罪,未报。(2)及浩两谪岭表,母不易初意。稍复直龙图阁。七、阅读下面文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