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出版版语文五下将相和最新教案_第1页
人民教育出版版语文五下将相和最新教案_第2页
人民教育出版版语文五下将相和最新教案_第3页
人民教育出版版语文五下将相和最新教案_第4页
人民教育出版版语文五下将相和最新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五单元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中国古典名著之旅”为专题,展示了悠悠中华的优秀文学篇章。安排了根据司马迁史记中著名篇章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的将相和;有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有根据水浒传第二十三回选编的景阳冈;还有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的猴王出世。除了以上课文,还安排了“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课外书屋”等教学内容。二、单元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要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2、感受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达到感受名著的魅力,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3、将相和让学生弄

2、懂比较复杂的因果关系,其次感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4、草船借箭重在引导学生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了解草船借箭的全过程,从而感受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 5、景阳冈是一篇近代白话文,着重引导学生透过故事情节,对文中武松武艺高强、豪放、倔强、勇敢、机智的性格和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的个性特点有所把握,感受名篇语言的精彩、情节之生动。 6、猴王出世也是一篇近代白话文,根据本文的语言表达特点,教学时,以读为主线来安排教学过程,感受集猴、神、人三者为一体的神话人物形象。过程与方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人物的爱国情操。3、 单元

3、教学重难点:单元重点: 1、本单元会认生字36个,会写22个。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3、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些故事。掌握缩写文章的方法。 4、了解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人物的爱国情操。单元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2、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些故事。掌握缩写文章的方法。 课题 18、将相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过程与方法: 朗读感悟、合作交流教师指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点、难点:1、把握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2、读讲故事,感受人物形象。预设教法、学法:1、 自主、合作、探究。2、品读词句、以读为主。教学准备:1、 预习课文,自学生字生词。2、查阅本课资料。第一课时课题 18、将相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熟读课文,给三个故事加上小标题,并分别说说主要内容。过程与方法: 朗读感悟、合作交流、教师指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点、难点:把握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预设教法、学法:2、 自主、合作、探究。2、品读词句、以读为主。教学准备:1、预习课文,自

5、学生字生词。2、查阅本课资料。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设目标课堂生成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喜欢四大名著吗?2、将相和中的“将”指谁?“相”又指谁?“和”是什么意思?浅谈四大名著。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二、检查预习。 1、读文。2、生字新词。3、说一说课文围绕“将”“相”和讲了哪几件事。学生汇报自己预习情况。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三、品悟第一个故事。1、上节课,我们从“和”字看出他们本来不和(板书:不和),那一小节直接告诉我们不和的原因?2、指名读16小节,理解廉颇为什么不服?板书: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就靠一张嘴3、指导朗读。4、那么蔺相如是不是真的就靠一张嘴,没什么本领呢?自由读课文第

6、一个小故事,画画蔺相如语言的句子,思考:在什么情况下说这样的话?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指名读画的句子。交流:在什么情况下说这样的话?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感受到蔺相如有什么品质?朗读指导。5、小结:在这个小故事里,我们感受到了蔺相如的自信、聪明以及机智。汇报蔺相如的语言。将第四处改称第一人称。品悟第一处: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这块和氏璧到秦国去那时有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抓两个如果、一定、秦国理屈,没有动兵的理由等词感受蔺相如的自信、计划周密、勇敢机智等品质。)自由品悟蔺相如的其他语言,在什么情况下说这样的话?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感受到什么品质?通过对人物的简单品评,初步感受

7、人物的形象,为体会以强欺弱、以弱胜强做准备。然后快速进入对语言的揣摩感受。)板书设计: 18、将相和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第二课时课题 18、将相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过程与方法: 朗读感悟、合作交流教师指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点、难点:读讲故事,感受人物形象。预设教法、学法:1、自主、合作、探究。2、品读词句、以读为主。教学准备:熟读课文。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设目标课堂生成一、温故知新

8、,整体把握。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8课将相和,(师板书课题)上节课我们初步的学习了课文内容并品读了第一个小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人物的机智勇敢 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廉颇和蔺相如,一起去品味古人的机智和风度。认真倾听。温故知新,为新知做好铺垫。二、学习第二、三个故事。课文中后两个故事是怎样刻画这两个人物的呢?请打开书,快速默读第二、三两个故事,你觉得课文在写这两个人物时,什么地方写得最精彩?把他们分别找出来,写出真实体会。句一: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句二: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

9、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画句子,写感受,小组合作,全班交流。具体感受人物的形象。三、拓展提升,揭示“和”的意义。1、理解题意。2、“负荆请罪”就成了中国历史上一段感人的佳话,将相和的故事也千古流传,家喻户晓,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同学们,这篇课文改编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史记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历史著作和杰出的文学著作,值得我们读一读。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明白题意。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板书设计: 18 、将相和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人物语言 蔺相如 廉 颇 刻画内心 体现个性课题 19、草船借箭教学目标:知

10、识与能力: 1、学习本课“妒、督、鲁”等10个生字,会写妒、忌、曹、督等14生字,会写商议、推却、探听等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并会用“推却、轻易”造句。 2、认识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 3、了解本课的情节,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4、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过程与方法: 朗读感悟、合作交流、教师指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扣住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教学重点、难点: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2

11、、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预设教法、学法:1、自主、合作、探究。2、品读词句、以读为主。教学准备: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生词。2、查找诸葛亮、曹操、周瑜等三国演义人物资料。第三课时课题 19、草船借箭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课“妒、督、鲁”等10个生字,会写妒、忌、曹、督等14生字,会写商议、推却、探听等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并会用“推却、轻易”造句。 2、认识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了解课文内容。过程与方法: 朗读感悟、合作交流、教师指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扣住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

12、乐趣。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本课的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诸葛亮、妒忌、都督、惩罚、擂鼓、呐喊、丞相、神机妙算2、理清课文脉络,了解课文内容。预设教法、学法:1、自主、合作、探究。2、品读词句、以读为主。教学准备: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生词。2、查找诸葛亮、曹操、周瑜等三国演义人物资料。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设目标课堂生成一、创设意境、感悟精彩。你们熟悉三国演义中的哪些主要人物,哪些主要故事?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欣赏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精彩故事。(出示课题:草船借箭)交流三国中的故事。尝试交流,整体感知,为学习本课做好铺垫。二、检查预习。 1、读文。2、生字新词。3、主要内容。学生汇

13、报自己预习情况。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三、再读课文,了解事情发展的顺序。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文章按怎样的顺序写的?课文是按照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的顺序写的理清文章脉络。板书设计: 19、草船借箭 诸葛亮 周瑜第四课时课题 19、草船借箭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本课的情节,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过程与方法: 朗读感悟、合作交流、教师指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扣住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教学重点、难点: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14、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预设教法、学法:1、自主、合作、探究。2、品读词句、以读为主。教学准备:熟读课文。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设目标课堂生成一、谈话导入。上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草船借箭这个历史故事,老师知道了同学们特别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节课我们来感受一下作者是如何用语言来写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的。认真倾听。为学习下文做好铺垫。二、切入中心,领悟“神妙”。1、划出课文的中心句。2、品读感悟,周瑜临终感叹:“既生瑜,何生亮!”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哪里。3、学生自主学习。边读边画

15、边体会。4、交流、对话: 以“诸葛亮知天文”为例,教学过程设想如下:(1)品读句子:“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角色换位,对比体会:这场大雾,诸葛亮、鲁肃都看到了。他们各自心情会怎样?心理会怎么想的?角色扮读。(2)联系课文上下文来体会。课文中这些地方能看出诸葛亮事先算准了这场大雾。如,第二自然段的“诸葛亮说:只要三天。”“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搬箭。”第四自然段的“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个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

16、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第六自然段的“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鲁肃问他:你叫我来做什么?诸葛亮说:请你一起去取箭。”第七自然段的“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5、小组自学交流“诸葛亮懂地利”的情节。教学过程设想如下:(1)默读课文,圈画相关的句子或重点词语。(2)交流体会。第六自然段的“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第八自然段的“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本句中“逼近”一词尤其能反映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理由一

17、:逼得太近,曹操必能识破秘密;理由二:距离曹军水寨远了,又不能受到箭或受箭面积不大。“度”的把握全在智慧。1、请同学认真阅读全文,划出课文的中心句“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2、自合作探究“神妙”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三、课外拓展。课外阅读三国演义中与本文有关的故事。学生读。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板书设计: 19、草船借箭 诸葛亮 神机妙算 周瑜第五、六课时课题 阅读课 中国古典名著之旅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鼓励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过程与方法: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要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

18、的兴趣。教学重点、难点:1、 引导学生学会品读文章中重点词句,理解词句中蕴含的意义。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传达的思想感情并且能够比较流畅的表达。  预设教法、学法:教法:圈、点、画、写感受相结合。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准备:准备生活中伴有启示的文章。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设目标课堂生成一、创设情境,导入阅读主题。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古典名著之旅”,只要发挥我们的这双慧眼,用心却感受,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请同学们把准备好的文章拿出来。学生拿出文章。激发学生爱读此类文章的兴趣。二、明确读书要求。1、读书姿势:坐姿、端书姿势要正确。2、默读,并把有感悟的词、句、段用自

19、己喜欢的方式做标记,把感悟写在旁边。3、不能长篇大论地读,要细读,字数跟学生实际情况而定。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多读一些,能力弱的可以少读一些,至少一篇文章。4、师生自主阅读时间是30分钟。学生按要求读书学生能正确姿势读书。三、读书交流品读感悟。 1、交流心得,同时要求学生学会倾听、补充、评价。2、背自己喜欢的句段。3、教师小结。学生抓词句谈感受,悟道理。使学生受到心灵的熏陶。四、写好读书笔记。1、写字姿势要正确。2、字迹工整、页面干净、概括精炼、摘抄丰富。3、感悟深刻。学生写读书笔记。丰富学生的积累。教学反思:第七课时课题 20、景阳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理解课文的主要

20、内容。 2、感受武松的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有激发主动阅读名著的兴趣。过程与方法: 朗读感悟、合作交流、教师指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扣住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教学重点、难点:除了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跟打虎有什么关系。预设教法、学法:1、自主、合作、探究。2、品读词句、以读为主。教学准备: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生词。2、查找武松等水浒人物资料。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设目标课堂生成一、激趣导入,明确阅读要求。1、你们了解水浒传吗?认识武松吗?知道的请举手,说说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全班交流。一起读文后的“资料袋”。)2、指名读课文前的导语,其他同学

21、边听边想:导语提出了哪些阅读要求。谈对武松的认识、提要求。明学习方向。二、根据阅读要求,自读自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由于课文一些语句的意思或用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老师适当做一些提示:如,“这酒真有气力”这酒很有劲;“筛一碗酒”倒一碗酒;“吃酒”喝酒;“武松把脚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武松只顾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乱踢。、老师巡视,指导学生养成一边读书一边思考批注的好习惯。、四人小组交流学习情况。读、小组交流。三、组织交流收获。、学习汇报: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武松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找出相关段落。(课文的自然段写“武松打虎”,除此之外,自然段主要写武松在酒店喝酒,自然段写武松上景

22、阳冈。)、抽查四人小组读“武松打虎”段落。、在描写“武松打虎”的段落中,哪些语句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读后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抓住武松打老虎的几个回合里,描写双方动作的词句进行比较体会。突遇大虫的“一扑”、“一揪”、“一剪”,他的对策是“躲闪”、“闪在青石边”、“闪在大虫背后”、“闪在一边”一段话里连用了许多个“闪”字,能否换成“躲”字呢?(“闪”既是本能的反应,又是防御的手段,准确刻画了武松在遭到大虫的突然袭击,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的动作。“闪”这个动作,具有突发性,用在这里很能表现人物的机警敏捷。而“躲”却显得很被动。这样,充分说明了这一个连一个的“闪”字,绝不是重复、雷同,而凸现了武松的有勇有谋、智勇双全。)描写武松时,用“抡”“劈”“揪”“按”“踢”“提”“打”等几个字,字字千钧,虎虎生风,形象生动地凸现了武松打虎的英雄气势,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武松过人的高大形象。根据交流,重点品读相关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