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地理复习必背知识点专项训练:两极地区_第1页
中考地理复习必背知识点专项训练:两极地区_第2页
中考地理复习必背知识点专项训练:两极地区_第3页
中考地理复习必背知识点专项训练:两极地区_第4页
中考地理复习必背知识点专项训练:两极地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考地理复习必背知识点专项训练:两极地区一、必背知识点1、 气候特征:酷寒、干燥、烈风2、 资源丰富:淡水资源和生物资源丰富,北极的代表是北极熊,南极的代表是企鹅3、 科考宝地:目前我国在南极地区建有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在北极地区建有黄河站。二、专项训练1 “我有流线型的躯体像身穿燕尾服的绅士”和“我住在寒冷的北半球最有资格代表本地区的生物群体”分别描述的是哪两种动物?(    )A企鹅和北极熊   B袋鼠和鸸鹋C企鹅和桉树熊    D鸭嘴兽和北极熊答案:A解析:南极地区的代表性动物是企鹅;北极地区的代

2、表性动物是北极熊。2我国在南极科学考察站建站的时间一般都选择在二月,与此无关的是(    )A正值南半球暖季          B白昼时间较长C科考队较多,易形成互应       D陆地露出,易于行走答案:D解析:每年二月正值南极暖季,并且白昼时间长,各国几乎都选择这个时候去南极活动,科考队较多,易形成互应。3为了保护地球最后一片净土,下列做法不可取的是(    )A生活垃圾妥

3、善处理            B禁止滥杀海豹、海象等C保护极地地区生物的多样性    D建立军事基地答案:D解析:“保护地球最后一片净土”是指我们要关注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问题,建立军事基地违背了对极地地区和平利用的原则,而且无益于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4南极条约的签订,极大地说明了全世界对极地地区环境保护的重视,下列不属于极地地区正确使用目的的是(    )A和平使用   B科学考察  &

4、#160; C据为己有    D环境保护答案:C解析:南极地区仅限于“和平使用、科学考察、环境保护”。5从纬度位置看,南、北两极地区主要位于(    )A南极地区主要位于北极圈以北    B北极地区主要位于南极圈以南C南极地区主要位于南极圈以北 D南、北两极地区主要位于极圈以内答案:D解析:南极地区主要位于南极圈以南,包括南极洲及其周边的海域;北极地区主要位于北极圈以北,包括北冰洋大部分及其周边的亚、欧、北美三洲部分地区6中国科学家秦大河院士是国际横穿南极大陆考察队的成员,他在考察时不可能经历的

5、现象是(    )A“冰雪高原”   B“白色荒漠”    C崇山峻岭    D酷寒、干燥和烈风答案:C解析:南极地区纬度极高,“酷寒、干燥和烈风”是气候的基本特征;尽管降水量很小,但蒸发量几乎为“零”,天长日久大部分地区覆盖了厚厚的冰层,素有“冰雪高原” “白色荒漠”之称。7南极洲地上最丰富的自然资源是(    )A煤铁资源    B油气资源    C固体淡水资源  

6、0; D有色金属答案:C解析:南极地区是自然资源的“大仓库”。地下埋藏着丰富的煤、铁、油气等资源;地上储存着大量的固体淡水资源,海域及沿岸栖息着无数的海洋生物。8. 某同学用某地球软件搜索到我国北极科考站-黄河站的地理位置为(78°55N,11°21E)读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黄河站位于图中的四地中的地B黄河站有极昼极夜现象C黄河站附近海域多企鹅D北半球夏季是岛黄河站附近科考的最佳时期答案:C。解析:黄河站位于北极地区,企鹅是南极地区的代表动物,选项C叙述错误,符合题意。9中国在极地地区建立的第一个科学考察站是(    )A长城站 

7、;   B中山站    C黄河站    D昆仑站答案:A解析:1985年2月14日,我国在南极地区建成了第一个科学考察站长城站(南极圈外);1989年2月26日,我国在南极地区上建成了中山站(南极圈内);2004年7月28日我国在北极地区建成了黄河站;2009年2月2日,我国在南极地区建成了昆仑站(纬度最高);2014年2月8日我国在南极地区建成了泰山站(位于中山站与昆仑站之间)。10中国在北极地区建立的科学考察站是(    )A长城站    B中山站&#

8、160;   C黄河站    D昆仑站答案:C解析:我国在北极地区建立的科学考察站是黄河站;在南极地区建立的科学考察站是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11中国在极地地区建立的科学考察站中,没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    )A长城站    B中山站    C黄河站    D昆仑站答案:A解析:长城站位于南极圈外,没有极昼极夜现象。12近年来南极旅行成了一种时尚,旅游者在南极大陆附近的海面上能欣赏到的最显著的自然景观是( 

9、;   )A雨林景观    B常绿阔叶林    C草场广布    D冰山答案:D解析:受气候影响,南极终年严寒,冰山是该地区独特的自然景观。13南极地区的年均温比北极地区低得多,其原因是(    )北极地区的纬度位置比南极地区低 南极地区地势比北极地区高  南极地区以陆地为主,北极地区以海洋为主A    B    C    D答案:C解析:南北极地区年均温的

10、差异,主要的影响因素不是纬度位置,而是海陆位置和地势影响。14小明列举了我国南极科学考察队在南极考察时可能遇见的危险,其中不可信的是(    )A暴风雪在冰原上不停地咆哮,使人晕眩迷途 B酷烈的寒冷,给队员留下无情的冻伤印记C遭受暴雨袭击,科考站被淹没D冰雪覆盖冰隙、冰沟,随时有可能吞没考察队员答案:C解析:南极纬度高,气温低,降水少,在那里不会遭遇暴雨天气。15北极地区与南极地区有很多相似之处,你认为正确的是(    )A均有定居人口        &#

11、160; B均是气温低、降水多C均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D针叶林分布广答案:C解析:南北极地区均是气温低、降水少;被厚厚的冰雪覆盖,没有定居人口和森林分布。16. 关于北极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A北极地区就是北冰洋B北极地区指北极圈以北的地区C北极地区不包括格陵兰岛D北极地区陆地面积比海洋面积大答案:B解析:A、北极地区就是指北极圈以北的区域,包括北冰洋、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及一些岛屿;原叙述错误,故不符合题意;B、北极地区指北极圈以北的地区;叙述正确,故符合题意;C、北极地区包括格陵兰岛;原叙述错误,故不符合题意;D、北极地区陆地面积比海洋面积小;原叙述

12、错误,故不符合题意。17. 与北冰洋相比,南极洲()A极昼时间更长B跨越经度更广C年降水量更多D年平均气温更低答案:D。解析:南极洲和北冰洋都有极昼和极夜现象,都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广的地区,南极洲降水比北冰洋降水少,气温比北冰洋气温低。18.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共同特点是()A降水多B地势高C光照强D气候严寒答案:D。解析:极地酷寒,多狂风,降水稀少。夏季出现极昼时,太阳总在地平线上,但太阳高度小,阳光娇弱无力,根本无法驱散冰原上的寒气。冬季出现极夜时,长夜漫漫,暴风雪在冰原上不停地咆哮。19. 我国南极科学考察队要克服的恶劣气候是()A酷寒、干燥、烈风B飓风、暴雨、寒潮C暴雨、雷电、冰雹D台

13、风、寒潮、干旱答案:A。解析:南极地区气候特点是酷寒、大风和干燥,主要的形成原因是纬度高,南极地区有世界寒极和世界风库之称。20. 有关南极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世界上跨经纬度最多,纬度最高的一洲B世界上淡水资源最丰富的大洲C气温极低,降雪比较丰富D中国在此建立的第一个考察站是长城站答案:D。解析:A、南极洲是世界上跨经纬度最多,纬度最高的一洲,故不符合题意;B、地球上68%的淡水以冰雪的形式储存在两极地区,南极洲是世界上淡水资源最丰富的大洲,故不符合题意;C、南极洲的年平均降水量仅为55毫米,是地球上降水最少的大陆,而且降水几乎全部是雪,故不符合题意;D、1985年,中国在乔治王岛建立了第

14、一个南极科学考察站-长城站(62°13S,58°58W),故符合题意。21. 在世界各国土地资源极其宝贵的今天,南极大陆却无人永久定居,主要是因为()气候极其寒冷  南极地区风太大  环境污染太严重 到处冰雪覆盖,很难找到裸露的土壤ABCD答案:C。解析:在世界各国土地资源极其宝贵的今天,南极大陆却无人永久定居,主要是因为气候极其寒冷、南极地区风太大、到处冰雪覆盖,很难找到裸露的土壤。22. 为了保护与和平利用地球上最后一片净土南极地区,下面做法,哪一项是正确的()A大建居民点,向南极地区大量移民B大力开采南极地区的矿产资源

15、C大规模捕鲸、企鹅D各国加强合作,履行南极条约答案:D。解析:保护与和平利用地球上最后一片净土-南极洲,各国应当加强合作,履行南极条约根据题意。23. 2009年1月27日,中国南极第三个考察站-昆仑站的建设全部完成,我国在南极洲建成的第一个内陆考察站终于屹立在南极大陆上结合如图下列关于我国科考站的说法,正确的是()A长城站的纬度最高B中山站位于昆仑站的西北方向C考察队员产生的垃圾不能丢在海洋中,要埋在冰雪下D每年7月份是三个科考站科学考察的最佳时光答案:B。解析:纬度最高的是昆仑站;中山站位于昆仑站的西北方向;考察队员产生的垃圾,不能丢在海洋中和埋在雪地里,要带回本国进行处理;每年的12月份

16、到第二年的2月份是对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的最佳时光。24. 读南极地区简图,找出叙述正确的答案()A甲处大洋为大西洋B该地区极昼时间光照强烈C长城站没有极昼极夜现象D昆仑站位于南极点的南方答案:C。解析:读图可得,甲处大洋为印度洋,南极地区纬度高,终年斜射,光照不强烈,长城站位于南极圈以外,没有极昼极夜现象,昆仑站位于南极点的北方,故C正确。二、综合题25阅读北极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1)A是全球纬度最高也是跨经度最多的大洋            。(2)M纬线叫 

17、0;         ,是            带和            带的分界线;N点的纬度是         。(3)北极地区主要位于M圈以北,包括A大洋的大部分及其周边的D洲   

18、;   、E洲       和F洲            各一部分。(4)B大洋是        ,呈“    ”型;C大洋是       ,面积居四大洋第    位。(5)中国在北极地区建立的唯一一个科学考察站是

19、60;    。A黄河站    B泰山站    C长城站    D昆仑站(6)北极地区的代表性动物是      。A企鹅    B鸭嘴兽    C斑马    D北极熊答案:(1)北冰洋  (2)北极圈  北温  北寒  90°N  (3)亚洲  欧洲  北美洲

20、  (4)大西洋  S  太平洋  1  (5)A  (6)D解析:(1)所有经线最后汇聚在极点,所跨经度是360度。(2)地球五大纬线圈是赤道、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其中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是五带的分界线;极点的纬度最大为90度。(3)北冰洋被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包围。(4)北冰洋和大西洋、太平洋是相通的,大西洋轮廓是“S”形。(5)我国在南北两极地区均有科学考察站,在北极地区只有一个黄河站,在南极地区有四个科学考察站。(6)北极地区的代表性动物含有地域名称的特征“北极”熊。26阅读南极地区图,回答下列各题。(1)南极洲是一块陆地,周

21、围却是一片汪洋,给地球带来了神秘色彩。南极大陆周围的大洋依次是E           、F          、G           。(2)南极大陆冰川下滑崩裂漂浮入海,形成独特的自然景观          。(3)

22、南极大陆素有“          ”之称,还被称为地球上的“          ”,也被称为地球上的“      ”,可谓环境恶劣至极,但仍有生命存在,例如     是南极地区的象征。(4)南极考察不仅是各国科技水平的象征,更是综合国力强盛的象征。自从 1985年以来,中国在南极共建立了4个科学考察站,分别是长城站、中山站、昆仑

23、站和泰山站。我国最先建立的科学考察站是         ,位于南极圈以    ;2014年2月建成的内陆考察站D是         ,选择这个季节建站的理由是正值南半球             ;纬度最高的考察站C是      &

24、#160;  。(5)南极考察象征国家实力的同时,也孕育着环境保护意识。1983年我国正式加入             ,和世界人民一道爱护地球上最后一片净土           。(6)B站大致位于C站的     方(东/南/西/北)。答案:(1)大西洋  印度洋  太平洋  (2)冰山 

25、; (3)冰雪高原  白色沙漠  风库  企鹅(4)长城站  北(外)  泰山站  暖季  昆仑站  (5)南极条约  南极地区  (6)北解析:(1)南极大陆周围大洋分别是:“嘴大、背印、腹平”既鸟嘴附近是大西洋、背部是印度洋、腹部是太平洋。(2)南极地区终年酷寒,形成独特的自然景观-冰山。(3)南极地区又被称为冰雪高原、白色荒漠和风库;南极的特有动物是企鹅。(4)1985年2月14日,我国在南极建立了第一个科学考察站-长城站(南极圈外);1989年2月26日,我国在南极大陆上建立了中山站(南极圈内);2009年2月2日,我国在南极建立昆仑站(纬度最高);2014年2月我国在南极建立泰山站(位于中山站与昆仑站之间)。南北半球季节相反,2月是南极地区暖季,并且昼长夜短,利于人类考察活动。(5)为了保护南极地区,很多国家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