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第三单元语段阅读题_第1页
七下第三单元语段阅读题_第2页
七下第三单元语段阅读题_第3页
七下第三单元语段阅读题_第4页
七下第三单元语段阅读题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语段阅读题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qiè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

2、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shuò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做出了卓越的成绩。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qiè而不舍 ( ) shuò果 ( )2、 概括本段叙述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5字)。 闻一多潜心钻研写成唐诗杂论3、 文中“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句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不是“不动”,而是在“动”,在废寝忘食地“动”,用灯火“漂白了四壁”动。

3、这个“不动”是不说,是无声,是听不到。用“不动”来突出闻先生的“做”,突出他沥尽心血,埋头实干。4、本文的语言很有特点。请从所给的三个个画线句中选出一句进行欣赏,说说它好在哪里。 、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表现了他那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指努力攻读,深入研究,力求达到极高水平,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治学严谨刻苦的精神!、“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的四壁” 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课文中引用“漂白了的四壁”,表现闻一多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适的

4、情景,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习题。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

5、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他,是口的巨人。他,

6、是行的高标。1、这几段文字主要写了闻一多哪些方面的“说”和“做”? 作为革命家的“说”和“做”2、 “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和“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体现了闻一多什么特点?义正辞严,声震天地,蔑视敌人,说了就做的特点。3、“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体现了闻一多什么精神? 英勇无畏,视死如归。 4、“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请问闻一多先生“巨”在何处?“高”在哪里? “巨”在一切为国为民上,“高”在有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上。(意思对即可)邓稼先 (1)战开始以前的一年,1936年到1937年,稼先和我在北平崇德中学同学一年

7、;后来抗战时期在西南联大我们又是同学;以后他在美国留学的两年期间我们曾住同屋。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 (2)1949年到1966年我在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工作,前后17年的时间里所长都是物理学家奥本海默。当时,他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因为他曾成功地领导战时美国的原子弹制造工作。高等学术研究所是一个很小的研究所,物理教授最多的时候只有5个人,奥本海默是其中之一,所以我和他很熟识。 (3)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 (4)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廷根镇

8、做波恩的研究生。波恩在他晚年所写的自传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包括波恩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走上讲台拿起粉笔说:“这可以用底下的办法做得更好”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打断别人的报告,使演讲者难堪的事仍然时有发生。不过比起以前要少一些。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5)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6)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所以能

9、成功地领导各阶层许许多多工作者,为中华民族作了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7)“文革”初期,他所在的研究院(九院)和当时全国其他单位一样,成立了两派群众组织,对吵对打。而邓稼先竟有能力说服两派继续工作,于1967年6月成功地制成了氢弹。 (8)1971年,在他和他的同事们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的时候,如果别人去和工宣队、军宣队讲理,恐怕要出惨案。而邓稼先去了,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这是真正的奇迹。 (9)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10)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11)我以为邓稼先如果是美国人,不可能成功地领导美国

10、原子弹工程;奥本海默如果是中国人,也不可能成功地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当初选聘他们的人,钱三强和葛罗夫斯,可谓真正有知人之明,而且对中国社会、美国社会各有深入的认识。1. 奥本海默与邓稼先的性格和为人各自有什么特点?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邓稼先是最不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2. 本文是写邓稼先的,作者写奥本海默的目的是什么? 作对比,突出邓稼先优秀的性格和品质。3. 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说明了只有中国的传统文化背景才能孕育出邓稼先这样品格高尚的人物,也只有邓稼先这样的人才适应中国社会的需要,才能为民族的发展做出巨大贡

11、献。4.选文第4自然段中加点的词“常常”和“时有”能互换位置吗?为什么? 不能,如果互换了,就会和后面一句“不过比起以前要少一些”相矛盾,并且人的锋芒是随着年龄而逐渐收敛的,所以,不换才符合人物的年龄变化特征。音乐巨人贝多芬(一)贝多芬神往地说:“一个人到田野去,有时候我想。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他接着说:“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贝多芬激动而又沉郁的情绪深深感染了来访者,客人不停地记下来。命运加在贝多芬身上的不幸是将他的灵魂锁闭在磐石一样密不通风的“耳聋”之中。这犹如一座不见天日的囚室,牢牢地困住的他。不过,“聋”虽然带来了无可比拟的不幸和烦忧,却

12、也带来了与人世的喧嚣相隔绝的安静。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贝多芬留客人在他屋子里吃简便的晚餐。在晚餐桌上说起他往昔的许多故事,包括他在童年时跟海顿和巴赫学习时的生活,包括他为了糊口指挥乡村音乐队的生活请看一看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在那本大书里流着一条大河,那条大河就是从贝多芬身上流出来,并且加以引申开的。贝多芬向他的客人叙述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形。那次节目是费黛里奥。当他站在台上按照节拍指挥时,听众的脸上都有一种奇怪的表情,可是谁也不忍告诉他。演奏告终,全场掌声雷动。贝多芬什么也听不见,很久很久背身站在指挥台上,直到一个女孩拉着他的手向观众答谢时,他才缓缓

13、地转过身来。原来他完全聋了!他永远不能担任指挥了!贝多芬对客人大声地说:“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8说说你对段中加线句子的理解。(1)一方面,耳聋给贝多芬造成了交流的障碍,常常被人误解,他的社交往往受到极大的制约,耳聋的他比不上一棵树,因为一棵树尚且可以谛听大自然的声音;另一方面,耳聋后的贝多芬远离人世的喧嚣和纷争,获得了心灵的纯净和安宁,就心灵的纯净而言,社会中的人不如树好。(2)贝多芬把耳聋后的自己比作“倒落了的火山”,“熔岩”指他的创作激情。他的意思是说,正当他对音乐的理解更进一步,创作欲望旺盛之时,遭到耳聋的打击,他不甘心就此

14、放弃他的音乐事业,“拼命”、“巴望”表现他与不幸命运作斗争的决心。(3)约翰·克利斯朵夫中表现的是克利斯朵夫对艺术和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克利斯朵夫的经历和性格与贝多芬相似。罗曼·罗兰之前完成的贝多芬传是最著名的贝多芬传记。约翰·克利斯朵夫最初就是受贝多芬精神的感召而创作的。9段中“听众的脸上”为什么“都有一种奇怪的表情”?演奏告终,又为什么“全场掌声雷动”?所以表情奇怪,是因为观众发现大音乐家贝多芬的指挥与乐队节拍不合;“全场掌声雷动”表现贝多芬虽已失聪,然而用心传达出难以名状的感悟,从而大大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使音乐成为思想的载体,心灵的归宿,而令音乐

15、指挥出乎意料地成功。10段中贝多芬为什么会说“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谈谈你的理解。贝多芬以他整个的生命和热情从事音乐创作,音乐在贝多芬的笔下和心里已经成为生命的象征,而乐队只能奏出有声的音符,却不能完成传达心灵的律动和生命的节奏,即贝多芬“心里的音乐”。11文章题目是“音乐巨人贝多芬”,但内容写的却是耳聋后的贝多芬,谈谈你的理解。对于音乐巨人贝多芬来说,耳聋从某种意义上说意味着艺术生命的结束,作者没有展现贝多芬曾有的辉煌,而是选择耳聋后的贝多芬的生活,从而使读者领悟到音乐已成为他的灵魂、整个生命及贝多芬征服厄运的顽强意志。12假如你置身于贝多芬最后一次指挥的音乐会之中,

16、当时会有什么感受?请简要地写在下面。扣住“惊异猜测敬佩”写,言之成理即可。13在人的一生中常常会遇到坎坷和不幸,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激动着我们的心灵,想想看:如果自己在生活中不顺利,应该怎么办?如:坦然面对不幸;对不幸遭遇不妥协、不屈服地抗争。 (二)“谁?那是谁? ”他又粗着嗓子喊道:“你们说的声音大些,我是个聋子。”客人小心翼翼递过去一张字条。贝多芬戴上眼镜,专注地凝视了一会儿:“好,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子的毛。”他说,虽然严肃,但脸上浮现出善良的微笑,“你们很勇敢可是你们不容易了解我,也很难使我听懂你们的话。过来坐在我旁边,你们知道我听不见的。”他敲敲自己的耳朵,随手拿过来一张纸一枝铅

17、笔给客人。客人在纸上写着:“我们要知道您的生平,把您的消息带给万千大众,使他们了解您真实的好灵魂。”看了这几句话,一滴泪在大音乐家眼里闪光。他喃喃地如同独语:“我的好灵魂!人家都当我是个厌世者,你们怎么会想到这个!在这里我孤零零地坐着,写我的音符我将永远听不见音乐,但是在我心里发出的回响,比任何乐器上演奏的都美。我有时不免叹息,我真软弱一个音乐家最大的悲剧是丧失了听觉。”贝多芬神往地说:“一个人到田野去,有时候我想,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他接着说:“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贝多芬激动而又沉郁的情绪深深感染了来访者,客人不停地记下来。1 在选段中找一个

18、比喻句,指出它的“本体”和“喻体”。 “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子的毛”:本体是贝多芬的家、贝多芬,喻体是“兽穴”“老狮子”;“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本体是贝多芬,喻体是“火山”。2 选段中主要运用 语言 描写来写人,其中贝多芬的一段“独语”对人物描写有什么用处?细腻地再现了贝多芬的内心世界,使贝多芬的独特气质和个性更加鲜明。3 为什么贝多芬在看见客人时,会问女佣:“谁?那是谁?”接着又“粗着嗓子喊”? 答:因为贝多芬不愿意接见陌生人,所以有些不耐烦。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一)阅读下面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文段,回答问题。渐渐地,人越来越多,挤满了小客厅。新来的人只好到餐厅里去。这时只见福楼

19、拜做着大幅度的动作(就像他要飞起来似的),从这个人面前一步跨到那个人面前,带动得他的衣裤鼓起来,像一条渔船上的风帆。他时而激情满怀,时而义愤填膺;有时热烈激动,有时雄辩过人。他激动起来未免逗人发笑,但激动后和蔼可亲的样子又使人心情愉快;尤其是他那惊人的记忆力和超人的博学多识往往使人惊叹不已。他可以用一句很明了很深刻的话结束一场辩论,思想一下子飞跃过纵观几个世纪,并从中找出两个类同的事实或两段类似的格言,再加以比较。于是,就像两块同样的石头碰到一起一样,一束启蒙的火花从他的话语里迸发出来。1 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描写了福楼拜在朋友中间的活跃。  2这段文字中有两个动词勾画出了福楼拜这个人物鲜明的形象,试找出并分析。 “跨”“鼓”这两个动词形象地描绘了福楼拜在朋友中间的活跃和诗人的热情态度。3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 比喻、夸张 的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突出他热情奔放的性格特点。   4这段描写用了哪两种描写方法?试举例说明。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举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