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社会态度_第1页
第七章社会态度_第2页
第七章社会态度_第3页
第七章社会态度_第4页
第七章社会态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七章第七章 社会态度社会态度n知识要点:知识要点:n掌握:掌握:1、态度的概念、态度的构成、态度的概念、态度的构成 2、态度的形成与改度、认知不协调理论、态度的形成与改度、认知不协调理论、 平平衡理论衡理论n熟悉:熟悉:1、态度的功能、态度的功能、2、霍夫兰的信息理论、霍夫兰的信息理论 3、态度转变的影响因素、态度转变的影响因素n了解:态度的特点、分类、影响态度形成的方面、和了解:态度的特点、分类、影响态度形成的方面、和谐理论、态度的测量谐理论、态度的测量n重点难点:重点难点:n重点:态度的构成、态度的形成与改度、平衡理论重点:态度的构成、态度的形成与改度、平衡理论n难点:态度的功能、态度转

2、变的影响因素难点:态度的功能、态度转变的影响因素第一节第一节 态度概述态度概述n一、社会态度的定义及特性一、社会态度的定义及特性(一)(一)态度的定义态度的定义n态度,态度,是指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是指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二)态度的特征(二)态度的特征 1、社会性、社会性 2、内在性、内在性 3、对象性、对象性 4、稳、稳定性定性 5、动力性、动力性二、态度的构成二、态度的构成 霍夫兰和卢森堡提出霍夫兰和卢森堡提出“三要素说三要素说”,认为态度,认为态度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要素构成。由认知、情感和

3、行为三要素构成。认知(认知(cognition)、行为、行为(behavior)、情感、情感(affection)1、认知、认知个体对态度对象的所有认知。包括对个体对态度对象的所有认知。包括对象的事实、评价等。象的事实、评价等。2、情感、情感在认知基础上对态度对象产生的情感在认知基础上对态度对象产生的情感体验或情感反应体验或情感反应3、行为、行为对态度对象的预备反应或以某种方式对态度对象的预备反应或以某种方式行动的倾向。行动的倾向。n态度与价值观态度与行为、有什么样的态度与价值观态度与行为、有什么样的联系?联系?n价值观是个体核心的信念体系,是个体价值观是个体核心的信念体系,是个体评价事务与抉

4、择的标准。价值观对态度评价事务与抉择的标准。价值观对态度有直接的影响。有直接的影响。n态度含有行为的倾向性,但态度与行为态度含有行为的倾向性,但态度与行为未必一致。通常受到社会规范、个人动未必一致。通常受到社会规范、个人动机、情境压力和价值的影响。机、情境压力和价值的影响。n三、态度的功能三、态度的功能n1、工具性、调适性作用、工具性、调适性作用n2、自我防卫作用、自我防卫作用n3、价值表现作用、价值表现作用n4、认识作用、认识作用第三节 态度的测量n态度是个体内在的心理倾向,目前无法直接测态度是个体内在的心理倾向,目前无法直接测量,一般采用间接法。量,一般采用间接法。n常用的态度测量方法有量

5、表法、投射法、生理常用的态度测量方法有量表法、投射法、生理反应测量法等。反应测量法等。n量表测量法主要测量态度的方向(肯定或否定)量表测量法主要测量态度的方向(肯定或否定)和态度强度(反应程度)两个属性。和态度强度(反应程度)两个属性。n投射法的基本假设是个体会将自己的需要、情投射法的基本假设是个体会将自己的需要、情感或观念倾向投射到其他对象上。感或观念倾向投射到其他对象上。n生理反应测量法的理论依据是个体的心理状态、生理反应测量法的理论依据是个体的心理状态、心理过程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到他的生理特征心理过程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到他的生理特征上。上。 第四节第四节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6、一、态度形成与改变三阶段理论一、态度形成与改变三阶段理论凯尔曼认为态度形成与改变需要经过服从、认同和内化三阶段。凯尔曼认为态度形成与改变需要经过服从、认同和内化三阶段。( 1 )服从)服从/依从:指在社会影响下,个人仅仅在外在行为上表示与依从:指在社会影响下,个人仅仅在外在行为上表示与别人一致,别人一致, 这里还谈不上有多少深刻的认识或情绪成分。这里还谈不上有多少深刻的认识或情绪成分。( 2 )认同)认同/同化:指由于喜欢某人、某群体或某件事,乐于与其保同化:指由于喜欢某人、某群体或某件事,乐于与其保持一致或采取与其相同的表现。持一致或采取与其相同的表现。( 3 )内化:即把情感认同的东西跟自

7、己已有的信念、价值观联系)内化:即把情感认同的东西跟自己已有的信念、价值观联系起来,给予理智上的辨认,做出是非判断。起来,给予理智上的辨认,做出是非判断。二、态度形成的影响因素二、态度形成的影响因素(一)环境因素的影响(一)环境因素的影响1 1、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环境的影响2 2、家庭的影响、家庭的影响3 3、同伴的影响、同伴的影响4、团体的影响、团体的影响(二)个体的学习(二)个体的学习1、联想(经典条件反射)、联想(经典条件反射)2、强化(工具性条件反射)、强化(工具性条件反射)3、模仿与观察学习、模仿与观察学习 三、态度改变三、态度改变(一)概念(一)概念态度改变态度改变是指个体形成一

8、定态度后,由于接受新的是指个体形成一定态度后,由于接受新的信息或意见而发生变化的过程。信息或意见而发生变化的过程。(二)态度转变的方法:(二)态度转变的方法:1、劝说宣传法(霍夫兰的信息理论)、劝说宣传法(霍夫兰的信息理论)2、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3、团体影响法、团体影响法4、活动参与、活动参与劝说宣传法n劝说可以改变态度,有效性取决于劝说可以改变态度,有效性取决于“谁谁”对对“谁谁”说说“什么什么”,“怎么说怎么说”的问的问题。题。n霍夫兰等人提出了一个态度转变的模型,认为态霍夫兰等人提出了一个态度转变的模型,认为态度转变涉及四个方面的要素:传递者、沟通信息、度转变涉及四个方面的要素:传递

9、者、沟通信息、接收者、情境。接收者、情境。n(一)传递者方面的影响因素:传递者的威信、(一)传递者方面的影响因素:传递者的威信、传递者的立场、传递者的吸引力。传递者的立场、传递者的吸引力。n(二)信息方面的影响因素:信息差异、畏惧情(二)信息方面的影响因素:信息差异、畏惧情绪的唤起、绪的唤起、新颖与重复、一面性或两面性论述新颖与重复、一面性或两面性论述。n(三)接受者方面的影响因素:原有态度的特性、(三)接受者方面的影响因素:原有态度的特性、人格因素、个体的心理倾向。人格因素、个体的心理倾向。n(四)情境方面的影响因素:(四)情境方面的影响因素:重复、预先警告重复、预先警告 、分心分心三、态度

10、变化理论三、态度变化理论(一)海德的平衡理论(一)海德的平衡理论(二)费斯廷格的认知不协调理论(二)费斯廷格的认知不协调理论(一)海德的平衡理论(一)海德的平衡理论n这一理论的特点是在揭示态度改变的规律时,比这一理论的特点是在揭示态度改变的规律时,比较注重人与人之间在态度上的相互影响。较注重人与人之间在态度上的相互影响。n有联系的两个对象组成的整体叫单元,单元内的有联系的两个对象组成的整体叫单元,单元内的两个对象,由于类似、接近等而结成的关系叫做两个对象,由于类似、接近等而结成的关系叫做单元关系。单元关系。n人在与对象发生心理上的联系时,都会对对象产人在与对象发生心理上的联系时,都会对对象产生

11、一定的评价和情感,他把这叫作感情关系。生一定的评价和情感,他把这叫作感情关系。n单元关系和感情关系相联系,就形成了特定的模单元关系和感情关系相联系,就形成了特定的模式和结构。式和结构。n当三角形三边符号相乘为正,则是平衡结构;为当三角形三边符号相乘为正,则是平衡结构;为负,则为不平衡结构。负,则为不平衡结构。(二)、认知不协调理论(二)、认知不协调理论n认知不协调的产生:认知不协调的产生:当个体发现有两个认知彼此不能当个体发现有两个认知彼此不能调和一致时,就会感觉到心理冲突。转而形成一种内在的调和一致时,就会感觉到心理冲突。转而形成一种内在的动机作用,促使个人放弃或改变认知之一,而迁就另一认动

12、机作用,促使个人放弃或改变认知之一,而迁就另一认知,借以消除冲突,恢复调和一致的心态。知,借以消除冲突,恢复调和一致的心态。n消除、减少认知失调的途径:消除、减少认知失调的途径:1、改变某一认知元素,使两方面的认知因素协调。、改变某一认知元素,使两方面的认知因素协调。2、引入或增加新的认知因素。、引入或增加新的认知因素。3、强调某一认知元素的重要性,而降低加一元素的重要性。、强调某一认知元素的重要性,而降低加一元素的重要性。第五节 偏见n一、概念一、概念 偏见偏见,是对某一个人或团体所持有,是对某一个人或团体所持有的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的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定的态度。n二、产生原因二、产生原因n1、社会群体间的利害冲突、社会群体间的利害冲突n2、社会化过程中文化历史因素和、社会化过程中文化历史因素和学习学习n3、个体的人格和心理因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