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水循环_第1页
教案—水循环_第2页
教案—水循环_第3页
教案—水循环_第4页
教案—水循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湘教版普高教材 地理必修第一册其次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四节 水循环和洋流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第四节 水循环和洋流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思路一、教学理念水循环是地理学问中一个重要的基础点,着重培育同学的环境观和资源观,从而有助于同学的生活实践。本课的教学设计以同学的小组合作为主要形式,通过探讨沟通和合作成果,充分激发同学学习的乐观性和主动性。在教学中依据学科探究理论,接受探究式教学模式来组织实施本节课的教学。整个教学,通过提问题,引探究,共争辩,出成果,做呈现,给点评,做总结的过程,重在启发同学自主学习,努力使其成为课堂的主体和学问的主动构建者。课堂上,接受同学喜闻乐见、生动活

2、泼的形式,把传授学问同生疏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结合起来,使二者有机统一,相辅相成。对于理论性较强的内容,运用感性材料归纳整理,教会同学如何学习,培育同学自主学习的力量。同时留意学问的应用,通过案例实现和专业的结合、和社会的融合,关注同学的成长和进展,体现“同学为本”的教学理念。二、教材分析1教材版本:湖南教育出版社,一般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地理必修中其次章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第一课时。2课时支配:1课时3教材地位与作用:本节教材以水运动为主要学问体系,以立体空间的水循环和洋流运动为学问要点。作为第一课时的内容水循环,虽然与本章其它节的内容联系不大,但格外契合本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

3、和能量交换”的主题,既可以提升同学对自然环境的生疏,培育同学的资源观、环境观,也能进一步培育同学的运动、联系、进展的辩证思维。但水循环作为地理学问的基础点,对课本后面章节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自然灾难学问点的学习格外重要,因此需要留意同学的理解和把握。针对中职建筑专业同学施教,可以结合专业学习,提高其综合分析问题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力量。4教学的重点和难点l 教学重点:水循环的类型、形成过程。 依据: 本课的中心内容就是水循环,只有对其有充分的理解和把握才能打下坚实的地理学问和力量基础,为今后的学习做好铺垫。能够区分水循环的类型,是宏观理解水循环的需要,而生疏水循环的形成过程则有助于同学充分理解和

4、运用该学问点。 l 教学难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遵循水循环的规律,合理支配人类活动。依据:要培育同学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及辩证思维,就需要同学切实体会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然而同学的感性生疏有限,理性生疏也无法达到相应的高度,要同学全面把握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的确有难度。而学问的应用需要同学有良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力量,作为中职生还是存在欠缺,但为专业服务是中职地理课的特色,因此要培育同学的力量,促使其遵循水循环的规律,合理支配人类活动,丰富专业学问及理论,提高实践力量。三、同学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中专建筑专业二班级第一学期同学,通过快一年多的学习与训练,同学已基本具备自主、互动、合作探究学习的力量和阅

5、历。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能激发同学的学习热忱和课堂思维。对本课时的内容学习,同学有肯定的感性生疏和学问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以同学合作及争辩成果呈现为主要课堂形式,同时以多媒体课件进行启发引导和学问整理,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发挥同学的发散思维及学习的乐观性,使同学感受自己是课堂的主体,不仅是教学过程的参与者,而且是教学过程的制造者。而作为中职建筑专业的同学,在平常的专业学习中也有了部分有关水循环学问点对建筑影响的内容学习,但可能只是单独的接触或表面的生疏,未能探究其原理,形成学问体系。因此通过水循环的学习,可以构建同学的学问体系,完善同学的思维结构,提高同学的专

6、业力量。四、综合设计思路本课的教学设计简洁思路是:1、新课导入:以同学课间争着泡水作为引入,引起同学对水资源有限的生疏。2、讲授新课:通过探讨地球水体类型,进一步增加同学节水意识。3、小组合作活动一:通过水循环短视频的演示,让同学争辩合作,动手画出水循环过程并进行呈现介绍。4、小组合作活动二:通过视频介绍、图片呈现,提升思维层次,让同学合作争辩归纳水循环的意义。5、讲授新课:在同学理解水循环意义的基础上,讲解如何转变水循环来有利于人类生产生活。6、小组合作活动三:结合专业探讨水循环对建筑专业施工等的影响及留意点,培育同学学问应用力量。7、课堂总结:以老师总结、合作成果评分、小组内部总结等三种方

7、式进行。8、作业布:结合时事,让同学了解“五水共治”,结合所学学问提出合理化建议,培育同学的社会力量。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培育同学对学问的联系迁移力量、实践应用力量及创新精神作为动身点和归宿,引导同学了解丰富的感性学问,培育同学总结感性材料得出理性学问的力量,启发同学的发散思维并联系实际,培育应用学问的力量。鼓舞并引导同学发表自己的看法,学以致用,培育制造的共性,使同学的制造潜能得到尽可能多的开发。体现了课堂教学方式发散思维及自主学习的理念。第四节 水循环和洋流 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 学问与技能: 1、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了解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数量是

8、有限的。 2、 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3、了解水循环对建筑行业相关工作的影响。 (二)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相关资料和课件的阅读,结合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培育同学综合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2、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培育同学的动手力量、思考力量和学问迁移力量。(三)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学问,便同学增加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省用水的好习惯。2、通过水循环的学习,生疏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3

9、、通过对水循环和建筑工作的相互影响,培育同学的专业意识和职业精神。二、教学重点水循环的类型、形成过程。三、教学难点1、水循环的地理意义。2、遵循水循环的规律,合理支配人类活动。四、教学方法1.教学方法l 情境教学法:从同学生疏的生活事例和阅历动身,通过形象生动的情境设置,唤起同学学习的爱好和求知的欲望,并使之由感性生疏上升为理性生疏。l 小组合作探究法:以问题(任务)驱动同学学习,每一阶段的学习都以问题带出,引导同学自主、合作、探究。充分体现老师主导、同学主体的新课程理念。l 直观教学法:充分利用照片、视频等多种媒体的有机结合,增加直观感。l 案例分析法:以建筑专业案例,培育分析运用的力量,提

10、高地理学问和专业力量结合和实践水平。l 图示归纳法:对于比较抽象的学问点,通过图示,把学问进行梳理归纳,使同学一目了然其中的关系,便于理解。2.学法指导:l 动手指导:对于本课学问点水循环的过程图,需要同学通过动手画出来,老师要在过程中指导学问结构和版面设计等,促进合作成果的优化。l 沟通指导:本课消灭的一些材料、视频需要同学分析争辩,期间随时做好师生间,生生间的沟通指导,准时启发引导,把握沟通争辩的方向。l 归纳指导:在同学发言后,将同学在自主学习中获得的零散的,尚未系统化的结论进行归纳整理,使同学对学问的把握更深刻。同时对于有内在联系的学问点用图示将其进行归纳整合,可以指导同学学会统筹整理

11、学问,提高学习效率。五、课前预备老师预备:(1)大矿泉水一瓶(2)把班级分为6组,支配各组角色。(3)每组预备好一张大白纸,蓝、黑、红记号笔各一支,铅笔,橡皮(4)评分记录表(附件1)同学预备: (1)预习课本学问,思考水循环对建筑专业的影响。 (2)体会自然界水循环过程,拍摄水循环相关的照片或短视频。六、课时支配一课时七、课堂类型新授课多媒体授课八、教学过程步骤用时老师活动同学活动备注1导入新课3分钟【视频播放】呈现课间同学们拥挤接水的视频【提问】同学们这是在干嘛?为什么要这么拥挤?【引导启发】其实我们地球上的水资源也是有限的,我们这堂课就来了解水资源及其运动水循环。【板书】水循环【回答】(

12、争着接水,热水有限)用同学亲历的事情把同学的留意力引入课堂2叙述新课(学问点1)4分钟【图片呈现】 地球图【提问】 尽管地球表面71%都是水,但我们能利用的只有其中一小部分。为此,我们先来争辩一下地球上的水可以分为哪几类?【多媒体课件】【讲解】水的分类:1按物理状态分:固态水、液态水、气态水。2按水的性质分:淡水、咸水。3按运动状态分:动态水、静态水。4按分布空间分:海洋水、大气水、陆地水。我们今日的课程重点就按水的空间分布进行探讨。【板书】 海洋水 水 大气水 陆地水【设问】这些水体各占总水量的多少?【多媒体课件】【讲解】1、地球上水的组成扇形结构图(附件2)2、水资源利用比例表(附件3)【

13、呈现道具】拿出水瓶,指出“假如地球的水是一瓶,能利用的水资源就是一滴”【提问】由此我们得出什么结论【回答】 (多样化的回答)【学问点摘记】【看课件图片】感受各类水体所占比重【直观感受】【争辩回答】(节省用水,爱护水资源)设疑引导同学思维分析呈现学问点,便于同学清楚了解用数据图和文字表结合,既直观又有明确用实物让同学感受刺激3小组活动一(学问点2)10分钟【转承】水资源有限,但我们却能看到流水不停、湖水不减,这是为什么?【视频播放】水循环简介【布置任务】通过视频介绍及对书本学问的了解,小组合作完成水循环示意简图,要求:1、内容完整、画面清楚秀丽,图画在大纸的上半部分;2、完成后请小组代表结合示意

14、图进行介绍【巡查指导】参与指导同学小组的争辩【选组呈现】选取两组代表进行呈现和内容介绍【点评记分】对小组的讲解进行点评并记录评分【多媒体呈现】演示水循环动画示意图(附件4)【小结】结合板书梳理水循环的分类及过程,总结水循环的概念【板书】 海洋水 海上水循环 海陆间大循环 大气水 陆地水 内陆水循环【小巩固古诗辨析】“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说得对吗?【思考回答】水循环【观看视频】【合作活动】分析争辩,合作完成水循环示意简图,选举小组代表结合图加以介绍【呈现成果】1、呈现各组的合作成果。2、被选的两组同学派代表上台讲解成果。【修改与整理】结合动画演示和老师的讲解,改进小组合作的成果。并

15、通过板书,分析整理水循环的分类。【标注书本、齐读课文】【个别回答】结合学问点分析回答视频引导学问梳理,通过动手操作建立学问体系准时点评,促进提升巩固中培育辩证思维4小组活动二(学问点3)8分钟【转承】是什么能量推动了这么大的水循环?【解释】说明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转变推动水循环,因此水循环的重要环节在于蒸发、降水和径流。【提问】无时无处不在的大能量水循环会给地球带来什么影响?【布置任务】结合视频播放及图片呈现,分析水循环的意义,小组争辩后将结果记录在大纸的下半部分左侧,并派代表发表观点。【视频播放】【板书】水循环的意义【图片呈现】流水地貌、三角洲等图片(附件5)【巡查指导】参与指导同学小组的争辩

16、【选组呈现】选取两组代表进行呈现和内容介绍【点评记分】对小组的讲解进行点评并记录评分【课件呈现】【小结】水循环的意义(1)维护了全球水量平衡(2)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3)使地球各个圈层之间、海陆之间实现物质迁移与能量交换(4)水循环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并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争辩回答】回答是太阳辐射和重力【记录】图上标留意要环节【观看视频、观赏图片】结合书本体会思考整理学问点【小组争辩】水循环的意义【记录成果】将争辩的结果整理在大白纸下半部分左侧区域【代表阐述】小组代表上台介绍本组争辩的结果【修改与整理】结合老师的点评讲解及课件呈现,改进小组合作的成果提点学问要点以感性学问培育同学分析归纳概括

17、的力量准时点评,促进提升5新课讲授(学问点4)5分钟【转承】既然水循环对地球的影响这么巨大,那么人类如何通过转变水循环来改造环境呢?【思考提示】1、水循环的时间和空间分布是不均衡的。2、可以针对水循环的各个环节加以分析。【分析讲解】对同学的回答进行分析,梳理学问点【课件呈现】【归纳】【板书】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调整:1、时间调整修建水库;2、空间调整跨流域调水、挖取地下水3、个别调整人工降雨、改造地表(绿化植被)【小巩固】人类活动影响水循环环节连线活动南水北调 地表径流造三峡水库 地下径流过度抽取地下水 蒸发、蒸腾大量砍伐森林 下渗【分析思考】【结合学问思考】【个别回答】【整理记录】书记员记录在

18、大白纸下方中间区域【思考回答】在提问、提示中引导同学思维对学问点进行清楚的分类准时巩固6小组活动三(学问应用与巩固)6分钟【转承】既然我们了解了水循环,就要结合我们的专业进行学问的应用,下面我们就通过一个案例来分析争辩建筑施工应考虑水循环学问的哪些方面。【课件呈现】图片呈现河边建房(附件6)【布置任务】在河边建房应留意哪些关于水循环方面的问题?要求结合专业针对学问点集思广益,总结梳理并记录在大白纸下半部分右侧区域,小组代表发表见解【点评记分】对小组的讲解进行点评并记录评分【课件呈现】介绍答案要点,鼓舞同学课后再去多思考,完善内容。答案要点:1、河堤要高于河流历史最高水位2、地基开挖留意防渗水

19、3、打桩时防止对地下水的破坏 4、爱护地表,削减泥沙入河【观看图片案例】【小组争辩】小组同学针对案例结合学问点进行争辩,【记录成果】将争辩的结果整理在大白纸下半部分右侧区域【代表阐述】小组代表上台介绍本组争辩的结果【修改与整理】结合老师的点评讲解及课件呈现,改进小组合作的成果【思考】记录问题课后再思考课堂拓展,结合专业进行案例分析,以头脑风暴形式,培育同学的学问应用力量和专业进展提示要点,留给同学课后思考7课堂总结3分钟(1+1+1)一分钟【老师总结】【课件呈现】通过呈现学问框架,总结本科内容水循环1水体分类2水循环概念3水循环的主要环节蒸发、植物蒸腾和蒸发、水汽输送、 降水、地表径流、下渗、

20、地下径流等4水循环的地理意义5对水循环的调整一分钟【成果呈现及打分】要求各组将大白纸上台呈现,并对每组的成果进行打分【梳理学问、回顾】【记录学问要点】【成果呈现】各组派代表呈现大白纸上的合作成果一分钟【小组总结】小组长结合自己小组的成果进行总结分类总结,通过不同形式的总结进行学问的整理和成果的自我总结,培育同学的自我分析评价反省力量8作业布置1分钟【课件呈现】【作业布置】1、小组完善本组的成果,粘贴在教室指定区域,课后沟通参观2、每位同学在作业本上记录今日的合作成果3、通过网络、报纸杂志了解有关“五水共治”的信息,运用本课学习的水循环学问,分析思考,对“五水共治”提出合理化建议,写出书面报告。【记录作业、课后完成】完成课堂回顾,开展学问查找和实践调查,进行分析争辩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