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X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7课忽必烈改制课件岳麓版选修1_第1页
202X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7课忽必烈改制课件岳麓版选修1_第2页
202X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7课忽必烈改制课件岳麓版选修1_第3页
202X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7课忽必烈改制课件岳麓版选修1_第4页
202X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7课忽必烈改制课件岳麓版选修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七课第七课忽忽 必必 烈烈 改改 制制课程标准课程标准1.了解忽必烈改制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2.理解改制取得的效果及其原因。内容解读内容解读1.了解忽必烈改制的历史背景。2.从政体更新以及转变立国之本方面归纳忽必烈改制的主要内容。3.结合内容分析忽必烈改制的作用。4.从吸取先进文明和措施立足实际的角度总结忽必烈改制成功的原因。 导言导言 蒙古族是我国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长期生活在蒙古高原。12世纪中期,蒙古族出色首领铁木真统一了蒙古草原。然后建立了蒙古汗国。蒙古汗国建立后对周围地区进展长期的征伐战争,1271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建立元朝。蒙古旧俗蒙古旧俗-屠杀、游牧屠杀、游牧蒙古族传统

2、的蒙古族传统的-男儿三技男儿三技没有逃避地方,只有冲锋打仗; 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伐。 ?蒙古秘史?蒙古对外战争蒙古对外战争大蒙古国在向南扩张的同时,还对中亚、西亚和东欧地区发动了三次西征,极大地改变了欧亚内陆的政治格局,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开展进程。 蒙古帝国屠杀、灭族记录蒙古帝国屠杀、灭族记录 估计中国直接死于屠杀的有估计中国直接死于屠杀的有67006700万。连同中亚西亚和东欧万。连同中亚西亚和东欧共死亡约共死亡约2 2亿人。亿人。 蒙古人灭花剌子模,屠寻思干撒马尔罕城约百万人口;蒙古人灭花剌子模,屠寻思干撒马尔罕城约百万人口;灭西夏,屠银川八十余万。灭西夏,屠银川八十余万。 蒙古人数次

3、西征,凡有抵抗即屠城,共屠数百城,包括屠蒙古人数次西征,凡有抵抗即屠城,共屠数百城,包括屠杀了巴格达的数十万人口,整个中亚一片废墟。杀了巴格达的数十万人口,整个中亚一片废墟。11221122年全国人口年全国人口93479347万,到元初万,到元初12741274年,人口年,人口887887万。损失率高万。损失率高达达91%91%。公元公元12151215年,铁木真攻陷金国都城中都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年,铁木真攻陷金国都城中都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对城中居民进展了长达一个月之久的大屠杀,超过对城中居民进展了长达一个月之久的大屠杀,超过100100万人为此万人为此殒命。殒命。12311231年,拖雷引兵

4、攻掠四川,大肆屠杀成都居民。千年古城只年,拖雷引兵攻掠四川,大肆屠杀成都居民。千年古城只落得民无谯类,落得民无谯类,城中遗骸到达惊人的城中遗骸到达惊人的140140万万, ,整个四川盆地被杀人数约为整个四川盆地被杀人数约为14001400万!万!蒙古帝国屠杀前,估计有蒙古帝国屠杀前,估计有1300-20001300-2000多万人,屠杀后竟然不满多万人,屠杀后竟然不满80 80 万人,几乎成了无人区。在蒙古人杀戮和统治下,中国丧失了万人,几乎成了无人区。在蒙古人杀戮和统治下,中国丧失了近近70007000万人口。蒙古帝国在中国境内的种族灭绝。万人口。蒙古帝国在中国境内的种族灭绝。公元公元122

5、01220一一12211221年,蒙古人第一次西征时,对多思汗也就是撒年,蒙古人第一次西征时,对多思汗也就是撒马尔罕进展了疯狂屠杀。当时共计马尔罕进展了疯狂屠杀。当时共计5 5万蒙古兵,平均每人手刃万蒙古兵,平均每人手刃2424个百姓之多。被屠杀者多达个百姓之多。被屠杀者多达120120万。万。 成吉思汗在西征归来的途中教育后代时,说了一段著名成吉思汗在西征归来的途中教育后代时,说了一段著名的格言:的格言:“人生最大的乐趣,是把敌人斩尽杀绝,抢夺他们所人生最大的乐趣,是把敌人斩尽杀绝,抢夺他们所有的财产,看著他们亲属痛哭流泪,骑他们的马,强奸他们的有的财产,看著他们亲属痛哭流泪,骑他们的马,强

6、奸他们的妻子和女儿。世界上所有不愿意被他们屠杀、不愿意被他们妻子和女儿。世界上所有不愿意被他们屠杀、不愿意被他们掠夺、不愿意被他们奴役的人民都是他们的敌人。宣称掠夺、不愿意被他们奴役的人民都是他们的敌人。宣称“要把要把青天覆盖之地,都变成蒙古人的牧场青天覆盖之地,都变成蒙古人的牧场 ? ?吉尼斯世界记录大全吉尼斯世界记录大全? 1985? 1985年版年版农业经济的破坏农业经济的破坏, , 民族矛盾的激化民族矛盾的激化蒙古国的局部制度摘录:蒙古国的局部制度摘录:允许对被征服地区进展屠杀或屠城,以头颅计数。准许抢占汉人农田,可做牧场,不受统管。子弟分封,建立千户、百户制度。州县官员世袭,互不统属

7、,征收自定,自设牢狱,良奴自决-法法-格鲁赛格鲁赛? ?草原帝国草原帝国? ?自太祖西征之后,仓廪府库,无斗粟尺帛,而中使别迭等佥言: 虽得汉人,亦无所用,不假设尽去之,使草木畅茂,以为牧地.忽必烈其人忽必烈其人孛儿只斤忽必烈1215年1294年,即元世祖,蒙古族,政治家、军事家。监国托雷第四子,元宪宗蒙哥弟。大蒙古国的末代可汗,同时也是元朝的开国皇帝。1260年,忽必烈在局部王公的推戴下,即大汗位。1264年击败阿里不哥,去除了汗位的竞争对手,稳固了统治。1271年改蒙古国位元,建都燕京北京。统治中心向中原转移,忽必烈成为蒙汉各族地主阶级的总代表。忽必烈自幼受到游牧文化的熏陶,又受到中原农耕

8、文化的强烈影响。他对农耕文化的理解,已经远远超过了与之同时代的其他蒙古贵族,到达了一个较高的水准。忽必烈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新秩序建立者。他是少数能够重视汉文化,推崇儒术的蒙古统治者之一。虽来自游牧民族,但十分重视中原农业的恢复和开展。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张帆认为,忽必烈的“历史功绩在于他承受了汉文化。忽必烈还在潜邸时,就已结识中原文士,熟悉中原汉地的情况。在他的王府中,聚集了一大批以汉族为主的知识分子,成为忽必烈的幕僚。?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用书?“视居庸以北为内地,山以南,国之根本也,期与物以更新 -元世祖?即位诏?“国朝仍处远漠,无事论此;必假设今日形势,非用汉法不可也。“帝中国必行中国事 (元

9、)许衡?鲁斋遗书?蒙古贵族进入中原以后“占民田千顷,不耕不稼,谓之草场,专放孽畜。 ?续文献通考?元世祖即位之初,首诏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洪范?八政,食为首而货次之,盖食货者养生之源也。民非食货那么无以为生,国非食货那么无以为用: ?元史?元世祖曰:“汝未用南人(汉人),何以知南人不可用?自今省、部、台、院,必参用南人,“援唐宋之故典,参辽金之遗制,设官分职,立政安民,“日以三纲五常,先哲格言熏陶德行 (忽必烈对太子教师的要求),“戒蒙古军不得以民田为牧场。 -?元史? 虽得汉人,亦无所用,不假设尽去之,使草木畅茂,以为牧地.一、忽必烈一、忽必烈 改制的原因改

10、制的原因1、蒙古国疆域辽阔“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但统治机构落后,行政效率低下,须建立完善的国家机构加强统治。2、蒙古旧俗阻碍农耕经济开展,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不断激化。屠杀、游牧3、忽必烈深受汉文化的影响,深感中原政治制度的先进,立志进展变通创新的改革。4、粉碎了顽固派的挑战,改元称帝,统治中心南移,为改革创造了条件。5、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煽动。二、忽必烈改制的主要措施二、忽必烈改制的主要措施1 1体制更新体制更新( (政治方面:改革政体政治方面:改革政体) ) (1) (1)原因:统治机构的落后低效原因:统治机构的落后低效与疆域的辽阔形成巨大反差;汉族地与疆域的辽阔形成

11、巨大反差;汉族地主官僚的煽动;忽必烈认识到中原政主官僚的煽动;忽必烈认识到中原政治制度的先进。治制度的先进。 (2) (2)方案:按方案:按 中原王朝中原王朝 体制体制的框架构建政权机构。的框架构建政权机构。 (3) (3)具体内容:在中央改革中央具体内容:在中央改革中央机构:设置机构:设置 中书省中书省 、枢密院、御史台、枢密院、御史台三大系统;在地方改革地方机构:设三大系统;在地方改革地方机构:设置行中书省置行中书省( (十大行省十大行省) );设澎湖巡检司;设澎湖巡检司;实行兵民分治政策;设实行兵民分治政策;设 通政院通政院 ,建立驿站制度;实行民族分治政策。建立驿站制度;实行民族分治政

12、策。 (4) (4)影响:有效遏制了割据势力,影响:有效遏制了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加强了中央集权 ,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稳固与开展。族国家的稳固与开展。2 2经济:以农桑立国经济:以农桑立国 (1) (1)主要措施主要措施 确定立国方针:确定立国方针: 农桑立国农桑立国 ;建立农业;建立农业机构:大司农司、劝农官;完善农业法规:公布机构:大司农司、劝农官;完善农业法规:公布诏令严禁强占民田、废耕田为牧场;明确规定劝课诏令严禁强占民田、废耕田为牧场;明确规定劝课农桑赏罚之法;公布农桑赏罚之法;公布“ “ 农桑之制农桑之制 ;重视技术;重视技术指导:编写指导:编写? ?

13、农桑辑要农桑辑要 ? ?。 (2) (2)影响:使饱受战争破坏的北方农业进入了影响:使饱受战争破坏的北方农业进入了缓慢恢复和开展的时期。缓慢恢复和开展的时期。户口增,田野辟,词讼简,盗贼息,赋役平。五事奋者为上选,内三事成者为中选,五事俱不举者黜。 -?元典章?忽必烈诏命行中书省及各级官员“劝诱百姓,开垦田土,种植桑枣,不得擅兴不急之役,妨夺农时。 -?元史?“终世祖之世,家给人足,“此其敦本之明效可睹也已。 -?元史?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那么镇之以行中书省 -?元史?世祖即位之初颁?农桑辑要?之书于

14、民,俾民崇本末。中统元年命各路宣抚司择通晓农事者,充随处劝农官巡行郡邑,察举勤惰。 -?元史?三、忽必烈改制的影响三、忽必烈改制的影响1 1严禁屠城,保护了当地城市的繁华;严禁屠城,保护了当地城市的繁华;废州县官世袭、释放大批奴隶,最终粉碎废州县官世袭、释放大批奴隶,最终粉碎顽固派挑战;确立顽固派挑战;确立“国家当行汉法的治国家当行汉法的治国方略,对地方治理收到显著成效。在改国方略,对地方治理收到显著成效。在改革初期使得北方经济全面恢复。革初期使得北方经济全面恢复。2 2更新政体,有效遏制了割据势力,加更新政体,有效遏制了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

15、多民族国家的稳固和开展。稳固和开展。3 3转变立国之本,加快从游牧经济向农转变立国之本,加快从游牧经济向农耕文明转变的步伐;保护、开展了农业生耕文明转变的步伐;保护、开展了农业生产。产。4 4实行实行“汉法,推行行省制度,加强汉法,推行行省制度,加强了对遥远地区的开发管理、加强民族交往了对遥远地区的开发管理、加强民族交往和中外交流,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和中外交流,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稳固和开展。稳固和开展。5 5加速了蒙古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加速了蒙古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族融合。四、忽必烈改制成功的原因四、忽必烈改制成功的原因(1)建立中央集权,果断地镇压了蒙古诸王的叛乱。

16、(2)忽必烈“尽得天下豪杰而用之。(3)在推行汉法的同时兼顾蒙古贵族的利益。(4)承受汉族先进的政治制度;顺应历史开展的潮流;忽必烈改革精神及吸收先进文化的太度。(5)从中原地区实际出发采取了一些开展生产和稳固统一的措施。五五、改制的性质与局限性、改制的性质与局限性蒙古政权的封建化,征服者为被征服地区先进文明所征服的改制。民族分化与歧视政策民族分化与歧视政策汉法与旧俗之争的实质是什么汉法与旧俗之争的实质是什么? ?恩格斯指出:“每一次由比较野蛮的民族所进展的征服,不言而喻地都阻碍了经济的开展,摧毁了大批生产力。但是在长时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

17、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局部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 -恩格斯?反杜林论?落后的蒙古旧俗与较为先进的中原政治经济 文化的比赛。两者之争的实质是先进的社会制度、生产方式与落后的社会制度、生产方式的斗争。探究一“汉法指的是汉族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旧俗指的是蒙古地区的落后的游牧文化。为什么北方民族入主中原后为什么北方民族入主中原后“必行汉法,可以长久?必行汉法,可以长久?(1)中原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适合农业生产。中原地区经过长期的开展,在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素质诸方面都形成了明显的优势。(2)北方民族统治汉地后,必须借用汉地较为成熟的各项制度和起用汉地人才,才能实现对汉地更为有效的统治。忽必烈与北魏孝文帝在对待本民族文化的态度一样吗忽必烈与北魏孝文帝在对待本民族文化的态度一样吗探究二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