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优秀教案_第1页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优秀教案_第2页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优秀教案_第3页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优秀教案_第4页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优秀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6课 北宋的政治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哈赵匡胤建立北宋、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等基本史实;了解赵匡胤实施集权措施的背景条件,具体的措施,这些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历史结果。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赵匡胤为什么要实施集权的原因,和具体的措施的分析,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抓住重点的学习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赵匡胤的举措带来的问题他的集权措施有失偏颇,导致宋朝的积贫积弱,从而得我们做任何事情,要辩证地、长远的看问题的结论。认识到在封建时代,君主的权力是在不断加强的,任何封建统治者都跳不出这个历史的铁律。【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赵匡胤改革的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后果教学难点:赵匡胤集权措施的结

2、果和影响。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赵匡胤本来是周世宗手下得力大将,跟随周世宗南征北战,立下不少战功。周世宗在世的时候,十分信任赵匡胤,派他做禁军统帅,官名叫殿前都点检。禁军是后周一支最精锐的部队。 世宗一死,军权落在赵匡胤手里。公元960年春节,后周朝廷正在举行朝见大礼的时候,忽然接到边境送来的紧急战报,说北汉国主和辽朝联合,出兵攻打后周边境。大臣们慌作一团,后来由范质、王溥作主,派赵匡胤带兵抵抗。在陈桥驿赵匡胤的部下把早已准备好的一件黄袍,七手八脚地被在赵匡胤身上。大伙跪倒在地上磕了几个头,高呼“万岁”。接着,又推又拉,把赵匡胤扶上马,请他一起回京城。 这段历史,为多为后人津津乐道,还成为一个

3、成语“黄袍加身”,在此之后,赵匡胤是怎样统治宋朝的?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6课 北宋的政治,了解一下宋太祖的政策得失。2、 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北宋的建立1.(多媒体展示宋太祖的画像)教师讲述:宋朝建立的基本情况?(960年,后周禁军首领赵匡胤(宋太祖)发动兵变,改国号为宋,定都东京(今开封),史称北宋。)目标导学二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一)条件吸取历史教训1.教师简略地介绍,五代十国时期,政局动荡不止,王朝个个短命(多媒体展示五代十国存在的时间图表)2.教师需要讲讲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多媒体链接杯酒释兵权的故事)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提示:他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4、, 牢牢地控制了军队。(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 (多媒体展示以下三则材料)史料解读 材料一:军权的集中。由皇帝直接统辖禁军,收回禁军统帅权,分割兵权;设立枢密院,使“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二者互相牵制,皇帝直接掌握了兵权;利用更戍法,使“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以此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即兵将分离局面;实行“守内虚外 ”“内外相维”政策,使全国军队屯驻两半,一半京师,一半各地,以此均衡京城驻军与外地驻军的兵力配置。 材料二:行政权的集中。在中央,主要是削弱和分割了宰相的权力,实行军政、民政和财政的三权分立,打破

5、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在地方,主要是派文臣担任知州,以防武人干政,并设通判与之相互牵制,从而削减地方权力。 材料三:财权和司法权的集中。主要是将各路所属州县财赋,“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辇送京师”,以消除地方对抗中央的物质基础;同时规定死刑须报请中央复审、核准,把司法权也收归了中央。 1.(多媒体出示问题: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根据材料说说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答案提示:(1)军事方面:皇帝直接统辖禁军;设枢密院和三衙掌管军务,枢密院有权调兵,无权领兵,三衙有领兵权力,却无调度之权;“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实行“守内虚外”的政

6、策,造成对外防守空虚无力,这也是北宋积贫积弱的重要作用。(2)行政方面:削弱宰相权力,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还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 财政大权;在地方,主要排文臣担任知州等。(3)财政、司法方面:设置转运使;同时规定死刑须报请中央复审、核准,把司法权也收归了中央。 2.教师结合五代十国的历史,说说在宋代,节度使的权力发生了哪些变化?(可以做一个对比的表格)3.这个改革给宋朝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答案提示: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负担加重。目标导学三 重文轻武的时代1.(多媒体展示以下材料)史

7、料解读 材料:宋朝重文轻武,重内轻外。所以,今天看宋朝历史,就会觉得奇怪。宋朝文化兴盛,经济繁荣,军事上却软弱至极,不堪一击。可实际上,宋王朝这种积贫积弱的局面却是宋王朝的统治者吸取前代教训,千方百计方才达到的长治久安的理想状态。(多媒体出示问题:重文轻武的表现)根据材料和课本知识,讨论宋朝重文轻武的表现答案提示:(1)经济文化兴盛,但军事上却软弱至极。(2)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 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3)遇有战事,也有文官挂帅出征。(4)科举考试,文举兴盛,武举录取人数少。2.(多媒体出示问题:重文轻武的目的)宋太祖重文轻武的目的是什么?答案提示:防止武将对中央集权

8、造成威胁。3.(多媒体出示材料:宋朝发达的经济)重文轻武的后果,读材料: 关于宋朝GDP的统计:一是香港科技大学的刘光临先生,据他的统计与推算,宋朝的人均国民收入位于历代最高峰,为7.5两白银,远远高于晚明2.88两,要到十九世纪的晚清,才追上宋代的水平。二是英国的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他认为:“在9601280年间,尽管中国人口增加了80%,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却由450美元增加到600美元,增加了1/3;以后一直到1820年都保持着此水平。欧洲在9601280年间,人口增加了70%,人均国内总值则从400美元增至500美元,只增加了1/4。”也就是说,宋代的经济与生活水平,不但在纵向上优于

9、其他时代,而且在横向上遥遥领先于同时代的欧洲。(多媒体出示问题:宋朝重文轻武造成的后果和影响)读材料,说说宋朝经济发展状况如何?宋朝在历史上是一个军事上积贫积弱的朝代,结合材料,说说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启发:国家在实施大政方针时应该遵循怎样的原则?答案提示:(1)状况:宋朝经济发展较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2)原因:宋朝重文轻武,导致国家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负担加重。(3)教师讲述原则:政策的倾向一定不能走极端;要综合、全盘考虑战略问题;要结合国情,实事求是地、合理地实施各种政策,现阶段的改革开放就是成功的范例;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在现代民族国家林立、帝国主义国家亡我之心不死的

10、时代,适度的强军政策是绝对需要的。 三、课堂总结 史学家陈寅恪曾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而西方与日本史学界中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与经济革命。 宋朝创造了辉煌的经济文化,从太祖立国,到逐步加强君主权力,重文轻武,开创了繁盛的经济文化时代,但也因为重文轻武,造成了宋朝积贫积弱的社会状态,这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课主要再现了宋朝的建立和建立后采取的一些政策措施,及其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后果,重点是记诵宋太祖采取的措施,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得出正确的历史启发。在本课中,以材料为突破口,重在突出宋朝采取的那些集权措施所带来的负面效果,让学生

11、在阅读材料中得出自己的结论和启发。因为本课采用了在强烈的材料对比,为学生创设了可思考的具体情境,让学生充分感受宋朝强与弱的反差,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历史发展的误区,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北宋的政治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及王安石变法。知识与能力知道北宋的建立,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及王安石变法,分析政治上的重文轻武给北宋带来的影响。过程与方法识读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北宋形势图(1111年)与相关文献,从中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通过阅读课本及有关史料,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北宋

12、政治重文轻武特点的形成及其影响。通过讲述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等历史故事或表演课堂剧等形式再现历史,多渠道感悟历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所带来的利与弊,客观认识历史问题,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经验教训。重点认识北宋中央集权的政治特色。难点中央集权的措施对于当时社会所造成的影响。历史上有这样一个时代:贤相辈出,却无力改变官场的腐败昏庸;名将贤聚,却无法抵挡西陲小国的进攻;才子云集,却热衷无休无止的内耗党争;经济富庶,却用于购买和平;文化昌盛,却不能扭转颓败的国运。有人说这是最美好的时代,也有人说这是最糟糕的时代。同学们知道这说的是哪个时代吗?为什么宋朝会形成这样的社会局面?

13、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北宋,了解它的历史。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北宋的建立教师:(出示黄袍加身图)教师:(提问)请你根据上图,并结合教材第28页内容,概括北宋的建立。学生:(归纳)建立时间:960年。建立者:赵匡胤(宋太祖)。经过: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都城:开封。2北宋的统一教师:(出示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北宋形势图(1111年)请同学们结合两幅图片,阅读教材第28页内容,总结北宋的统一。学生:(总结)人物: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统一方针:先南后北。结果: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教师:请同学们观察北宋形势图(1111年),说说北宋的统一有何特点?学生:(观察、讨论

14、)没有实现全国的统一,出现了多个政权并立的局面。教师:北宋的统一只是消除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状态,并不是实现了全国的统一。北宋的统治区域只是原来五代十国的范围,在北宋的北方有辽、西北有西夏、西南有吐蕃和大理等,这时的中国处于多个民族政权并立的状态。所以,北宋并不是一个统一了全中国的王朝。3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1)原因教师:(出示材料)材料一日,(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唐朝末期)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普曰:“此非他故,方镇(藩镇割据)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教师:(提问)结合

15、上述材料,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藩镇太重,君弱臣强。教师:唐末以来的突出问题就是“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赵普给出的对策是“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即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是后周的禁军统帅,通过发动兵变夺取政权,为了防止类似的兵变重演,他采纳赵普的建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2)措施与影响教师:宋太祖是怎样“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用表格的形式进行归纳整理。学生:(合作探究,归纳整理措施)措施内容收兵权(军事)解除了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设立多

16、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夺臣权(行政)在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在宰相之下又设相当于副宰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制财权(财政)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财政大权;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其他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教师:赵匡胤是如何解除统军大将兵权的?学生:(根据课前预习查阅的资料,结合课文“相关史事”栏目讲述“杯酒释兵权”的故事)教师:从中可以看

17、出,与汉朝初年“高鸟尽,良弓藏”的做法相比,赵匡胤的做法无疑高明很多。我们再来看则材料。(出示材料)材料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始大臣还坐着,宋太祖说自己的眼睛昏花看不清,就让他们站到自己面前,指给他看。待范质等人回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此后,宰相大臣就只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教师:两汉时期,丞相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而到宋朝时期,宰相大臣只能是站着了。这种礼仪形式上的变化反映了皇帝与丞相地位权力上的实质性变化,那就是皇权不断强化。教师:(小结)通过这些措施,宋朝的皇权大大加强,藩镇割据的基础被基本铲除,加强了中央集权,从而维护了国家的统

18、一和安定,也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这些措施也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出示材料)材料一全国精锐部队悉集于禁军,20余万禁军之中,京师附近驻扎10余万,地方分驻10余万。材料二一岁所用,养兵之费常居六七。材料三到北宋中期,各级官僚达到17 000多人,这比实际所需人数多出两倍。庞大的官僚机构中,有时三五个人担任同一项官职,互相推卸责任,不干实事,行政效率很低。材料四如下表。北宋王朝收支情况表年代收入(贯)支出(贯)102115 085万12 677万106511 613万13 186万学生:(研读材料,分析、讨论北宋强化中央集权带来的消极影响)增设机构,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大量养兵,但军队作战指

19、挥不灵,战斗力下降。官俸和军费开支庞大。地方经费减少,不能调动地方官员的积极性,造成地方贫困。总之,呈现出冗官、冗兵、冗费的特点,逐渐导致北宋积贫积弱。教师:(过渡)20世纪的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我国作家余秋雨也说:“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这两位文人为何向往宋朝呢?我想这与宋朝“重文轻武”是分不开的。二、重文轻武的政策1重用文臣教师:(出示材料及问题)材料北宋时“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蕃于空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注:即便是将帅率兵数十万,收复了失地幽蓟十六州这种功劳,也赶不上一个状元及第时的荣耀。)(1)上述材料反映

20、了北宋的什么治国政策?(2)北宋为何实行这一政策?(3)宋太祖和宋太宗实行这一政策的内容是什么?学生:(探究,讨论)(1)北宋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2)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3)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2发展科举制教师:(出示材料及问题)材料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神童诗(1)你如何看待“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点?(2)宋朝是如何改革和发展科举制的?宋朝科举制的发展有何影响?学生:(讨论,各抒己见)(1)它在客观上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使科举制得到较快发展。但是从历史影响上看,它强化了“为当官而读书”的观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2)改革和发展:宋初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影响: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3影响教师:宋朝的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