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的运移与聚集免费_第1页
油气的运移与聚集免费_第2页
油气的运移与聚集免费_第3页
油气的运移与聚集免费_第4页
油气的运移与聚集免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3.2 油气的运移与聚集 导言导言 一、一、 生油气层生油气层 二、二、 油气的储集层油气的储集层 三、三、 油气的盖层油气的盖层 四、四、 地质圈闭地质圈闭 五、五、 油气运移油气运移 六、油气聚集六、油气聚集 小结小结 导言导言 石油地质学家总结实践经验,提出油气田形成要具备石油地质学家总结实践经验,提出油气田形成要具备生、储、盖、圈生、储、盖、圈4 4大要素,要经历运移、聚集、保存大要素,要经历运移、聚集、保存等过程。等过程。 生、储、盖、圈生、储、盖、圈4 4大要素,系指生油层、储集层、盖大要素,系指生油层、储集层、盖层和圈闭。生油层生成的油气,运移到储集层,再在层和圈闭。生油层生成的

2、油气,运移到储集层,再在储集层经过横向和纵向运移,进入到圈闭中,即形成储集层经过横向和纵向运移,进入到圈闭中,即形成油气田。油气田。 油气田形成后,还要经受地壳运动的油气田形成后,还要经受地壳运动的“考验考验”,有的,有的油气田的盖层或圈闭遭到破坏,油气逸散到地表。有油气田的盖层或圈闭遭到破坏,油气逸散到地表。有的则保存至今,成为能源生产基地。的则保存至今,成为能源生产基地。3.2 油气的运移与聚集 油气田的形成油气田的形成四大要素四大要素三个过程三个过程生油层生油层储油层储油层盖层盖层圈闭圈闭运移运移聚集聚集保存保存3.2 油气的运移与聚集 一、 生油气层 通常把能够生成油气的岩石,称为烃源

3、岩(或通常把能够生成油气的岩石,称为烃源岩(或称为生油气母岩),由烃源岩组成的地层为生称为生油气母岩),由烃源岩组成的地层为生油气层。油气层。 烃源岩评价的主要目的就是根据大量地质和地烃源岩评价的主要目的就是根据大量地质和地球化学分析结果,在一个沉积盆地(或凹陷)球化学分析结果,在一个沉积盆地(或凹陷)中,从剖面上确定生油气层,在空间上划出有中,从剖面上确定生油气层,在空间上划出有利的生油气区,做出生油气量的定量评价,以利的生油气区,做出生油气量的定量评价,以便与圈闭条件配合,分析盆地的含油气远景,便与圈闭条件配合,分析盆地的含油气远景,为油气勘探提供科学依据。为油气勘探提供科学依据。 3.2

4、 油气的运移与聚集 生生油油岩岩的的确确定定和和评评 价价 有机质丰度指标有机质丰度指标 有机质成熟度指标有机质成熟度指标 烃类转化指标烃类转化指标 一、生油气层一、生油气层3.2 油气的运移与聚集 有机质丰度指标有机质丰度指标 指岩石中残留的有机碳含量,以单位重量岩石指岩石中残留的有机碳含量,以单位重量岩石中有机碳的重量百分数表示。中有机碳的重量百分数表示。 泥页岩剩余有机碳含量大于泥页岩剩余有机碳含量大于0.50.5,碳酸盐岩剩,碳酸盐岩剩余有机碳含量大于余有机碳含量大于0.080.08,即可列为生油岩。,即可列为生油岩。 据研究表明,烃源岩中的沉积有机质仅有据研究表明,烃源岩中的沉积有机

5、质仅有5%10%5%10%可转化为烃类。而运移出烃源岩的烃类最多不到已可转化为烃类。而运移出烃源岩的烃类最多不到已生成烃类的生成烃类的10%10%,也就是说运移出去的烃类最多仅,也就是说运移出去的烃类最多仅为生油岩中有机质的为生油岩中有机质的1%1%。一、生油气层一、生油气层3.2 油气的运移与聚集 有有机机质质成成熟熟度度指指标标 干酪根的颜色及干酪根的颜色及H/COH/COC C原子比关系原子比关系 镜质体反射率(镜质体反射率(R R0 0) 热变质指数、正烷烃分布特征和奇偶优势比等热变质指数、正烷烃分布特征和奇偶优势比等 干酪根残渣颜色由黄色变为褐色至黑色干酪根残渣颜色由黄色变为褐色至黑

6、色 镜质体反射率与成岩作用关系密切,热变镜质体反射率与成岩作用关系密切,热变质作用愈深,镜质体反射率愈大。质作用愈深,镜质体反射率愈大。 一、生油气层一、生油气层3.2 油气的运移与聚集 烃烃类类转转化化指指标标 可溶性沥青含量及其组分组成可溶性沥青含量及其组分组成 烃类含量及其族组成烃类含量及其族组成 岩石中溶解于有机溶剂的物质,称为可溶性沥青。岩石中溶解于有机溶剂的物质,称为可溶性沥青。用氯仿当溶剂,则抽提物含量就是常说的氯仿沥用氯仿当溶剂,则抽提物含量就是常说的氯仿沥青青“A”A”,它的含量高的岩石可定为生油岩。,它的含量高的岩石可定为生油岩。 烃类含量指可溶性沥青中的总烃含量及其中的正

7、烷烃类含量指可溶性沥青中的总烃含量及其中的正烷族、环烷族、芳香族烃的含量。总烃含量高、正烷族、环烷族、芳香族烃的含量。总烃含量高、正烷烃含量也高,表明有机质向石油转化程度高。烃含量也高,表明有机质向石油转化程度高。 一、生油气层一、生油气层3.2 油气的运移与聚集 油气源对比油气源对比 把石油中的把石油中的“指纹化合物指纹化合物”(或称生物标志化合物)(或称生物标志化合物)和生油层的和生油层的“指纹化合物指纹化合物”进行对比。进行对比。 提供油气的生油层越多,油气就越丰富,提供油气的生油层越多,油气就越丰富,对形成油气田就更有利。对形成油气田就更有利。 正构烷烃分布特征对比法正构烷烃分布特征对

8、比法 (气相色谱)(气相色谱) 甾、萜类生物标志物特征对比法(利用分析甾、萜类生物标志物特征对比法(利用分析出的烃源岩生油母质中残留的生物标志物与出的烃源岩生油母质中残留的生物标志物与原油样品分析结果相比较)原油样品分析结果相比较) 稳定碳同位素法(油型气、煤成气、生物气)稳定碳同位素法(油型气、煤成气、生物气)一、生油气层一、生油气层3.2 油气的运移与聚集 图图6-1砂岩、石灰岩储集层示意图砂岩、石灰岩储集层示意图储集层具有流体储存的空间和流体运动的通道。储集层具有流体储存的空间和流体运动的通道。 凡是具有孔、洞、凡是具有孔、洞、缝,液体又可以缝,液体又可以在其中流动的岩在其中流动的岩石,

9、就叫做储集石,就叫做储集层。层。二、油气的储集层二、油气的储集层3.2 油气的运移与聚集 储集层通常是岩石的主体,它们是上千万年前的沉积物沉积储集层通常是岩石的主体,它们是上千万年前的沉积物沉积下来的,它们可能是沙丘、海滩或沙漠,可能是珊瑚礁,也下来的,它们可能是沙丘、海滩或沙漠,可能是珊瑚礁,也可能是泥沙淤积的河流。这些沙子被掩埋后,受力被压缩,可能是泥沙淤积的河流。这些沙子被掩埋后,受力被压缩,沙粒结合在一起,最终被掩埋到地层深处,直到今天成为我沙粒结合在一起,最终被掩埋到地层深处,直到今天成为我们发现石油的地方。们发现石油的地方。 储集层出现在岩石中,在你我看来这种岩石似乎是实心的,储集

10、层出现在岩石中,在你我看来这种岩石似乎是实心的,而事实上它具有非常微小的孔隙空间,这些微细孔隙正是石而事实上它具有非常微小的孔隙空间,这些微细孔隙正是石油或气体郁积的地方。我们就是从这样的岩石中取出每天都油或气体郁积的地方。我们就是从这样的岩石中取出每天都在使用的石油或天然气的。在使用的石油或天然气的。 储集层可能非常复杂,储集层可能非常复杂, 储集层有的可能是膜状的,有的可能储集层有的可能是膜状的,有的可能象平底锅一样扁平,还有的可能是断裂的。所有这些不同的象平底锅一样扁平,还有的可能是断裂的。所有这些不同的特性严重影响到要开采的石油和天然气。特性严重影响到要开采的石油和天然气。二、油气的储

11、集层二、油气的储集层有效孔隙度和无效孔隙度的关系图有效孔隙度和无效孔隙度的关系图孔隙度孔隙度二、油气的储集层二、油气的储集层3.2 油气的运移与聚集 图6-16 测试渗透率实验示意图储油岩石是由弯弯曲曲的细小孔道组成,储油岩石是由弯弯曲曲的细小孔道组成,油气在这些孔道中流动叫做渗流油气在这些孔道中流动叫做渗流 在油藏中往往在油藏中往往同时存在油、同时存在油、气、水三种流气、水三种流体,储层岩石体,储层岩石让其中某一种让其中某一种流体通过的能流体通过的能力,叫有效渗力,叫有效渗透率。透率。 二、油气的储集层二、油气的储集层3.2 油气的运移与聚集 在一定压差下,岩石允许液体通过的能力称渗透性,渗

12、透性的大在一定压差下,岩石允许液体通过的能力称渗透性,渗透性的大小用渗透率表示。渗透率的数值高,则表示孔隙、缝洞之间的连小用渗透率表示。渗透率的数值高,则表示孔隙、缝洞之间的连通性好,石油容易流动,容易采出来,可以获得较高的产量。通性好,石油容易流动,容易采出来,可以获得较高的产量。 关于超低渗透关于超低渗透 按照国际标准,渗透率小于按照国际标准,渗透率小于50个毫达西的油藏为低渗透,个毫达西的油藏为低渗透,而在非均、低渗透、油质高粘度比较普遍的中国,石油科而在非均、低渗透、油质高粘度比较普遍的中国,石油科技工作者把小于技工作者把小于1个毫达西的油藏称为超低渗透。个毫达西的油藏称为超低渗透。

13、长庆油田鄂尔多斯盆地的油藏属于典型的低压、低渗、低长庆油田鄂尔多斯盆地的油藏属于典型的低压、低渗、低丰度油藏。在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中,油层渗透率在丰度油藏。在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中,油层渗透率在1毫达毫达西左右的占西左右的占70%以上,油井没有自然产能。但经过几十年以上,油井没有自然产能。但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实践,长庆油田公司在世界上率先实现了对的探索实践,长庆油田公司在世界上率先实现了对0.5毫达毫达西油藏的效益开发,形成了一整套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西油藏的效益开发,形成了一整套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具有完全自主产权的配套技术。具有完全自主产权的配套技术。含含油油饱饱和和度度含含水水饱饱和和度度含含气

14、气饱饱和和度度+=100%二、油气的储集层二、油气的储集层3.2 油气的运移与聚集 三、 油气的盖层 盖层是覆盖在储集层上面的致密的不渗透岩层,盖层是覆盖在储集层上面的致密的不渗透岩层,是防止石油天然气向外逸散的是防止石油天然气向外逸散的“屏障屏障”。作为。作为盖层的岩石有泥岩、页岩、石膏、盐岩、致密盖层的岩石有泥岩、页岩、石膏、盐岩、致密灰岩等。灰岩等。 从生油层进入储集层的油气,在各种压力的驱从生油层进入储集层的油气,在各种压力的驱动下,呈现运动状态,既可向储集层的高部位动下,呈现运动状态,既可向储集层的高部位运动,又可向储集层上方岩层扩散。如果没有运动,又可向储集层上方岩层扩散。如果没有

15、致密坚硬的盖层盖在储集层上面,储集层中的致密坚硬的盖层盖在储集层上面,储集层中的石油、天然气就要不断扩散出去,最终影响油石油、天然气就要不断扩散出去,最终影响油气聚集和油气田形成。气聚集和油气田形成。 3.2 油气的运移与聚集 图图 生储盖层纵向分布示意图生储盖层纵向分布示意图因为生油层一般都是暗色的泥岩,经地层压力压实后因为生油层一般都是暗色的泥岩,经地层压力压实后是很致密、不渗透的岩层,大多数是实际油藏中的好盖层。是很致密、不渗透的岩层,大多数是实际油藏中的好盖层。 三、 油气的盖层3.2 油气的运移与聚集 良好盖层具备的条件:良好盖层具备的条件: 盖层要有一定的厚度,能承受地层巨盖层要有

16、一定的厚度,能承受地层巨大的压力;大的压力; 盖层的分布要稳定,防止储集层上方盖层的分布要稳定,防止储集层上方出现出现“漏洞漏洞”,而使油气从,而使油气从“漏洞漏洞”中中逸散出去;逸散出去; 盖层还要求不受地壳运动的破坏。盖层还要求不受地壳运动的破坏。三、 油气的盖层3.2 油气的运移与聚集 在地下,凡是能阻止油气运移并将分散的在地下,凡是能阻止油气运移并将分散的“油滴油滴”、“气泡气泡”富集起来的地质构造就叫做地质圈闭。富集起来的地质构造就叫做地质圈闭。地质圈闭也简称圈闭。地质圈闭也简称圈闭。 四、四、 地质圈闭地质圈闭3.2 油气的运移与聚集 四、四、 地质圈闭地质圈闭3.2 油气的运移与

17、聚集 图6-4圈闭类型示意图圈闭由三个部分(或三个条件)组成圈闭由三个部分(或三个条件)组成 储油层储油层盖层盖层遮挡物背斜背斜总结:以遮挡物命名的圈闭。总结:以遮挡物命名的圈闭。四、四、 地质圈闭地质圈闭背斜构造圈闭最大有效容积示意图背斜构造圈闭最大有效容积示意图衡量圈闭优劣要考虑三个因素衡量圈闭优劣要考虑三个因素 一一是是圈圈闭闭规规模,模,即即圈圈闭闭最最大大有有效效容容积积 二二是是圈圈闭闭内内储储集集层层厚厚度度及及孔孔隙隙性性能能三三是是圈圈闭闭盖盖层层及及上上倾倾方方面面遮遮挡挡的的严严密密性性 四、四、 地质圈闭地质圈闭圈圈闭闭形形成成期期 圈闭圈闭在油气运移前形成在油气运移前

18、形成 容易捕获油气容易捕获油气 圈闭圈闭在油气运移后形成在油气运移后形成 难以捕获油气难以捕获油气四、四、 地质圈闭地质圈闭五、五、 油气运移油气运移 油气从生油层向储油气从生油层向储集层中的运移称为集层中的运移称为初次运移;油气运初次运移;油气运移到储集层之后的移到储集层之后的一切运移称为二次一切运移称为二次运移。运移。 3.2 油气的运移与聚集 油油气气运运 移移 阶段阶段距离距离时间时间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几十米到几百公里几十米到几百公里几万年到几亿年几万年到几亿年方向方向纵向运移和横向运移纵向运移和横向运移五、五、 油气运移油气运移 3.2 油气的运移与聚集 促使油气运

19、移的动力 1. 1. 地静压力地静压力 2. 2. 正常压实作用正常压实作用 3. 3. 欠压实作用欠压实作用 4. 4. 蒙脱石脱水作用蒙脱石脱水作用五、五、 油气运移油气运移 3.2 油气的运移与聚集 促使油气运移的动力 5. 5. 有机质生烃作用有机质生烃作用 干酪根成熟后形成大量油气水,干酪根成熟后形成大量油气水,其体积大大超过原干酪根本身的其体积大大超过原干酪根本身的体积,这些不断新生的流体进入体积,这些不断新生的流体进入孔隙中,必然不断排挤孔隙中已孔隙中,必然不断排挤孔隙中已存在的流体,驱替原有流体向外存在的流体,驱替原有流体向外排出。当流体不能及时排出时,排出。当流体不能及时排出

20、时,则会导致孔隙流体压力增大,形则会导致孔隙流体压力增大,形成异常压力,并最终导致幕式排成异常压力,并最终导致幕式排烃。因此,烃源岩生烃过程中也烃。因此,烃源岩生烃过程中也孕育了排烃的动力。孕育了排烃的动力。幕式排烃的过程幕式排烃的过程 五、五、 油气运移油气运移 3.2 油气的运移与聚集 促使油气运移的动力 6. 6. 水动力水动力 若储层在地表存在着供、泄水区,若储层在地表存在着供、泄水区,水在岩层中可流动,这种地下水流水在岩层中可流动,这种地下水流动而产生的动力,称动水压力。储动而产生的动力,称动水压力。储层供、泄水区间的高程差产生的水层供、泄水区间的高程差产生的水压头越大,动水压力越大

21、。水在储压头越大,动水压力越大。水在储层中的运动速度与水压梯度(即沿层中的运动速度与水压梯度(即沿着水流方向上单位距离的压力降)着水流方向上单位距离的压力降)成正比。动水压力使水携带着油气成正比。动水压力使水携带着油气一起运移。一起运移。 五、五、 油气运移油气运移 3.2 油气的运移与聚集 7. 构造运动力构造运动力 五、五、 油气运移油气运移 促使油气运移的动力 8. 8. 浮力浮力 当油气进入饱含水的储集当油气进入饱含水的储集层之后,由于油、气、水层之后,由于油、气、水的密度不同而发生重力分的密度不同而发生重力分异作用,即气轻上浮,水异作用,即气轻上浮,水重下沉,油居中间。这种重下沉,油

22、居中间。这种促使油、气、水发生分异促使油、气、水发生分异作用并使油气上浮的力,作用并使油气上浮的力,即为浮力。即为浮力。 五、五、 油气运移油气运移 3.2 油气的运移与聚集 图6-18 岩石润湿性与接触角图6-17 油、水和岩石表面上力的平衡关系 9. 毛细管力毛细管力 五、五、 油气运移油气运移 WATER WATERWATERAirOil3.2 油气的运移与聚集 WATERAIR1234ORGANICLIQUIDSSILICA SURFACECALCITE SURFACEWATERWATERWATER-WETOIL-WETAyers, 2001FREE WATERGRAINSOLID (

23、ROCK)WATEROILSOLID (ROCK)WATEROILGRAINBOUND WATERFREE WATEROILOILRIM 90WATEROilAirWATER促使油气运移的动力 10. 10. 热力热力 岩石埋藏深度越大,温度越高。在温度作岩石埋藏深度越大,温度越高。在温度作用下,岩石和岩石孔隙中流体发生膨胀,用下,岩石和岩石孔隙中流体发生膨胀,且随温度增高而增大。由于流体的膨胀系且随温度增高而增大。由于流体的膨胀系数比岩石颗粒的膨胀系数大得多,因此,数比岩石颗粒的膨胀系数大得多,因此,孔隙中油气会由盆地中心(深处、高温)孔隙中油气会由盆地中心(深处、高温)向盆地边缘(浅处、低

24、温)运移。向盆地边缘(浅处、低温)运移。 五、五、 油气运移油气运移 3.2 油气的运移与聚集 图 6-20 构造断裂作用造成的压力异常示意图油层压力是指油、气层中某一点的流体(油、气、水)所承受的压力油层压力是指油、气层中某一点的流体(油、气、水)所承受的压力静压即当前的油层压力;静压即当前的油层压力;流压是流动压力的简称,即油气井正在生产时测得的井底压力。流压是流动压力的简称,即油气井正在生产时测得的井底压力。 通常静压大于流压,二者之差叫做生产压差。通常静压大于流压,二者之差叫做生产压差。 五、五、 油气运移油气运移 生生油油岩岩储储集集层层油油气气藏藏有机质有机质干酪根干酪根烃类(油气

25、)烃类(油气)烃类(油气)烃类(油气)初次运移初次运移二次运移二次运移生油层生成的石油、天然气,生油层生成的石油、天然气,向邻近有孔隙、裂缝、溶洞等向邻近有孔隙、裂缝、溶洞等储集空间的储集层的运移。储集空间的储集层的运移。油气在储集油气在储集层中的运移。层中的运移。 五、五、 油气运移油气运移 3.2 油气的运移与聚集 油油气气运运 移移 动力动力方式方式通道通道压力压力多以多以“油滴油滴”和和“气泡气泡” 的形式在含水的岩层中运移的形式在含水的岩层中运移 相邻的运载层相邻的运载层 时间时间油饱满程度和受压度决定油饱满程度和受压度决定初次运移动力动力二次运移浮力、水动力、浮力、水动力、地层压力

26、等地层压力等 孔隙、裂缝、不整合和断层孔隙、裂缝、不整合和断层 通道通道初次运移初次运移二次运移二次运移时间时间圈闭的情况圈闭的情况五、五、 油气运移油气运移 油油气气聚聚集集需需要要具具备备四四大大条条 件件 充足的油气来源充足的油气来源 良好的生储盖组合良好的生储盖组合 有效的圈闭有效的圈闭 良好的保存条件良好的保存条件 六、六、 油气聚集油气聚集 3.2 油气的运移与聚集 六、六、 油气聚集油气聚集 六、六、 油气聚集油气聚集 3.2 油气的运移与聚集 圈闭类型圈闭类型背斜构造圈闭背斜构造圈闭地层圈闭地层圈闭断层圈闭断层圈闭岩性圈闭岩性圈闭油气藏类型油气藏类型构造油气藏构造油气藏地层油气

27、藏地层油气藏岩性油气藏岩性油气藏水动力油气藏水动力油气藏六、六、 油气聚集油气聚集 图 6-7 挤压背斜油气藏示意图图6-8 基底隆起背斜油气藏示意图图6-9 逆牵引背斜油气藏示意图图6-10 断层油气藏示意图构构造造油油气气藏藏图6-11 古潜山油藏示意图图6-12 地层超覆油藏示意图地层油气藏地层油气藏 3.2 油气的运移与聚集 图6-13 岩性尖灭油气藏示意图图6-14 透镜体油藏示意图岩性油气藏岩性油气藏 水动力油气藏水动力油气藏3.2 油气的运移与聚集 油气充集模式油气充集模式3.2 油气的运移与聚集 油气聚集单元 1 1 油气藏油气藏 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聚集。聚集

28、。 一个油气藏内的流体一个油气藏内的流体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和同一油水界面。和同一油水界面。 3.2 油气的运移与聚集 胜胜利利油油田田孤孤岛岛油油田田主要是从地理意义上或指行政管理单位而言主要是从地理意义上或指行政管理单位而言 从石油地质意义上说,油气田是指单一局部构造、从石油地质意义上说,油气田是指单一局部构造、统一面积内油藏、气藏、油气藏的总和。统一面积内油藏、气藏、油气藏的总和。 胜利油田内部含有多个地质意义上的油田或气田。胜利油田内部含有多个地质意义上的油田或气田。 同一油气田可以是一种类型的油气藏,也可以是多同一油气田可以是一种类型的油气藏,也可以是多种类型的油气藏

29、。种类型的油气藏。 2 油气田油气田 油气田是指在同一局部构造面积内,受同一构造运动所控油气田是指在同一局部构造面积内,受同一构造运动所控制的,上、下叠置的若干个油气藏的总和。如果在这个局制的,上、下叠置的若干个油气藏的总和。如果在这个局部构造范围内只有油藏,则称为油田;只有气藏,则称为部构造范围内只有油藏,则称为油田;只有气藏,则称为气田;如果既有油藏,又有气藏,则称为油气田。气田;如果既有油藏,又有气藏,则称为油气田。油气聚集单元 3 3油气聚集带油气聚集带 所谓油气聚集带,指所谓油气聚集带,指同一个二级构造带或同一个二级构造带或岩性岩相变化带中,岩性岩相变化带中,互有成因联系、油气互有成

30、因联系、油气聚集条件相似的一系聚集条件相似的一系列油气田的总和。列油气田的总和。 3.2 油气的运移与聚集 油气聚集单元 4 4含油气区含油气区 有利的油气聚集带多位于沉积有利的油气聚集带多位于沉积盆地的洼陷区域。洼陷区域不盆地的洼陷区域。洼陷区域不断沉降,伴随着较长期的沉积断沉降,伴随着较长期的沉积作用,容易导致石油和天然气作用,容易导致石油和天然气生成与聚集的过程。这种适于生成与聚集的过程。这种适于油气生成与聚集的洼陷,在地油气生成与聚集的洼陷,在地壳上多分布在沉积坳陷中,每壳上多分布在沉积坳陷中,每一个沉积坳陷中,地质发展历一个沉积坳陷中,地质发展历史和沉积岩系发育特征具有统史和沉积岩系发育特征具有统一性,油气生成与聚集过程也一性,油气生成与聚集过程也有同样的规律性。有同样的规律性。 因此,在石油地质工作中,将因此,在石油地质工作中,将属于同一大地构造单位,有统属于同一大地构造单位,有统一的地质发展历史和油气生成、一的地质发展历史和油气生成、聚集条件的沉积坳陷,称为含聚集条件的沉积坳陷,称为含油气区。油气区。油气聚集单元 5含油气系统含油气系统 含油气系统(含油气系统(Petroleum Petroleum SystemSyste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