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作业与中暑_第1页
高温作业与中暑_第2页
高温作业与中暑_第3页
高温作业与中暑_第4页
高温作业与中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2l生产环境中的气象条件l高温作业l高温作业环境对生理功能的影响l热适应l中暑l高温作业的卫生标准l防暑降温措施3(一)气温:l气温(大气温度)l太阳的辐射,照射厂房屋顶,墙壁。l高温设备:冶炼炉、加热炉、锅炉、蒸气管道等。l赤热物体:铁水,加热的钢锭等。l周围物体加热(二次热源)。l其他:化学反应,机器转运,人体散热等。 4(二)气湿:l生产环境的湿度以相对湿度表示:lR A:空气的绝对湿度(kPa) F:干球温度计所示温度时的饱和水蒸汽张力(kPa)l相对湿度在80%以上称为高气湿。l相对湿度在30%以下称为低气湿。%100FA5(三)气流:1、外界风力2、空气温差造成空气流动。3、机械

2、通风:送风、排风。 6(四)热辐射:强度用J/cm2min表示。 (1cal/cm2min=4.184J/cm2min)1、太阳辐射:1.5 cal/cm2min6.276 J/cm2min。2、高温设备:10 cal/cm2min41.84 J/cm2min (电炉门前)。3、赤热物体:8 cal/cm2min33.472 J/cm2min。热辐射主要指红外线及一部分可视线。红外线不能直接使空气加热,但可使周围物体加热,而成为二次辐射源。当周围物体表面温度超过超过人体表面湿度时,周围物体则放散热辐射而使人体受热,称正辐射。相反,则为负辐射,负辐射有利于人体散热。 7(五)影响生产环境气象条件

3、的因素。1、外界大气条件,季节,一日不同时间。2、生产情况3、设备情况,厂房建筑,通风等。 8(一)定义:高温作业系指工作地点有生产性热源,当室外实际出现本地区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时,工作地点的气温高于室外2或2以上的作业。一般将热源散热量大于23W/m3的车间称为热车间或高温车间。 9根据生产环境气象条件的特点,高温作业可分为三个基本类型。1、高温强热辐射作业(干热型)2、高温、高湿作业(湿热型)3、夏季露天作业10(一)体温调节:在高温环境中劳动时,在中枢神经系统调节控制下,使人的体温基本保持平衡。 1、产热:劳动强度、气象因素2、散热:机体与环境的热交换可以热平衡公式表示:SMERC1C

4、2注:S为热蓄积的变化;M为代谢产热;E为蒸发散热;R为经辐射的获热或散热;C1为对流的获热或散热;C2为传导的获热或散热。机体内外环境的热应激,激发温觉感受器,发放神经冲动,刺激体温调节中枢,反射性引起散热反应。 11皮肤血管扩张,血流重新分配,大量血液(可高达2.6L/ m2min)流向体表,以致代谢热从深部组织向体表转移,皮肤温度升高,汗腺分泌增强。传导、对流、辐射散热:皮肤温度如果超过环境温度时,体表可以对流辐射方式散热,但这类方式散热量很少。当周围物体的温度低于体表时,人体可通过辐射散热。当体表温度高于周围空气温度时,人体可通过传导,对流方式散热,而且温差越大,气流越大,散热越快。蒸

5、发散热:在高温环境下工作,人体散热主要以出汗蒸发散热的方式,同时产热中枢受抑制,产热稍有降低,从而使体温维持在基本正常范围。当气温继续升高而显著超过体表温度时,蒸发散热是机体唯一的散热方式。 12l出汗的方式:以水蒸气的形式每蒸发1g汗液,可带走2.42KJ的热量,如每小时蒸发300500g汗液,散热量约7501250KJ,足以充分放散人体劳动时产生的热量。但在高温作业时,汗液往往是以成滴的汗珠淌下,这样就不能完全起到蒸发散热的作用。l环境湿度:湿度低,利于蒸发散热。l气流:加大气流(增加风速),可使汗液蒸发加快,蒸发量增加。l 人体从热环境获得的对流与辐射热量,劳动代谢产热量,以及高温环境促

6、使代谢亢进而增加的产热量,超过人体的散热量时,从而使热平衡破坏,体内不断蓄热,体温因而升高。 13v在高温作业过程中,人体可经常出现蓄热。但在中枢神经系统调节下,参与体温调节的各个系统的生理热应激反应加强。特别是循环系统和汗腺分泌机能在体温调节上起着重要作用,使人体在整个工作日中仍能维持深部体温在38以下或稳定在38,而生理功能不致受到损害(热应激heat strain)。但是,人体的体温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身体获热与产热大于散热的情况持续存在,就会使蓄热量增加,以致体温升高。 14l改善生产环境的气象条件。l安排工间休息,在低热负荷期间,使体内的蓄热放散出去。l减轻劳动强度:肌肉活动是

7、代谢产热的主要来源,减轻劳动强度,会有效地减少机体热负荷,从而避免过度蓄热,并可防止过热而发生中暑。 15l环境温度越高,劳动强度越大,人体出汗则愈多。汗液的有效蒸发率在干热有风的环境中高达80%以上,散热良好。但在湿热风小的环境中蒸发效率经常不足50%,汗液难以蒸发,往往呈汗珠淌下,不利于散热。皮肤潮湿、角质渍汗而膨胀,阻碍汗腺孔的正常作用,使更多地淌汗。l在夏季一般人每天出汗1升左右,高温作业工人一个工作日出汗量可达34升。出汗量是高温作业人员受热程度和劳动强度的综合指标。一般以一个工作日出汗量6升为生理最高限度,失水不应超过体重的1.5%。16l高温作业工人一个工作日内通过出汗排出盐量达

8、2025g,每日随食物摄入的食盐量为1020g,大量出汗可损失一定的盐份,体内缺盐时,尿中盐量减少,如尿盐量降至5g/24h或2g/8h(工作日内)以下时,则表示人体有缺盐的可能。l大量出汗,损失大量NaCl,如不及时补充必引起体内缺盐,细胞外液Na+降低,影响水分在体内的贮留,使摄入的水分迅速经肾脏排出,同时可损失一些水溶性维生素,VC、VB1、钾、钙等。所以大量出汗可致水盐代谢障碍,而影响劳动能力,甚至造成严重缺水和缺盐,可导致热痉挛的发生。 17 皮肤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如同时从事重体力劳动,可使血压升高,但血压升高不如常温下明显,主要以收缩升高为主。 缩缩181920 检查时发现,高温

9、作业工人的视觉反应潜伏时间随生产环境温度的升高而延长。 21(一)概念:热适应是指人在热环境下工作一段时间后产生对热负荷的适应能力。 22l体温调节能力提高:劳动时代谢减缓,产热减少。出汗增多,蒸发散热增强,皮温下降,使中心与体表的温差增大,利于体内蓄热的放散。出汗机能的改善是热适应的重要表现。热适应后,参与活动的汗腺数量和每个汗腺活动的强度均增加,且开始出汗的皮温下降,出汗量显著增加,蒸发散热机能明显提高。l醛固酮分泌增加:盐皮质激素,有保水保钠作用。促使肾小管和汗腺管对钠和氯的重吸收,使盐分的丧失量大大减少(10%)。l心血管系统适应能力提高:心血管系统的紧张性下降,及其适应能力提高。表现

10、在血压稳定性增加,心率减慢,中心血量恢复,加之抗利尿素分泌增加,因而心脏中充盈血液增多,使得每搏输出量显著增加。23l由于体温调节,水盐代谢和心血管功能明显改变,机体就易于保持体温平衡。热适应者对热的耐受能力增强,提高高温作业的劳动效率,也可有效地防止中暑的发生,但人体热适应是有一定限度的,如超出适应能力限度,仍可引起正常生理功能紊乱,而发生中暑。 24l中暑是高温环境下由于热平衡和/或水盐代谢紊乱等而引起的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 25l环境温度过高,湿度大等。l劳动强度过大,劳动时间过长,过度疲劳等因素。l睡眠不足,体弱,对热不适应者等。 26l根据发病

11、机理可把中暑分为三种类型:l热射病:人体在热环境下,散热途径受阻,体温调节机制失调所致。l临床特点是在高温环境中突然发病,体温升高可达40以上,开始大量出汗,以后出现“无汗”,并可伴有干热和意识障碍,嗜睡、昏迷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日射病主要表现有剧烈的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27 热痉挛:由于大量出汗,体内钠、钾过量损失所致。 主要表现:为明显的肌肉痉挛,伴有收缩痛,痉挛以四肢肌肉及腹肌等经常活动的肌肉为多见,尤以腓肠肌痉挛多见。痉挛常呈对称性,时而发作,时而缓解,患者神志清醒,体温多正常。28l热衰竭:一般认为,在高温环境下,皮肤血液量增加及小血管扩张,而引起血容量相对减少,因此不能足以代

12、偿,致脑部暂时供血减少而晕厥。l一般起病迅速,先有头昏、心悸、出汗、恶心、呕吐、皮肤湿冷、血压短暂下降,继而晕厥,体温不高或稍高。通常休息片刻即可清醒,一般不引起循环衰竭。 29l在炎热季节有高温作业职业史。l根据临床表现l排除其他引起高热伴有昏迷的疾病。l中暑在临床上通常表现为混合型,按其临床症状的轻重可分为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 30l轻症中暑:有下列情况之一可诊断为轻症中暑。l 头昏、胸闷、心悸、面色潮红,皮肤灼热。l 有呼吸与循环衰竭的早期症状,如大量出汗,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细弱而快。l 肛温升高可达38.5以上。l重症中暑:体温升高可达40以上,肌肉痉挛,晕厥症状等。 311、轻

13、症中暑:l脱离高温环境,休息,饮用含盐饮料(含盐量为0.2%)l滴注葡萄糖,生理盐水。2、重症中暑:l降温:药物,物理降温l纠正水电解质紊乱。l防治休克,脑水肿。 32(一)夏季室外通风计算温度: 29以下为寒冷地区。2932为一般地区。32以上为炎热地区。 地名地名哈尔滨27南京32吉林27上海32长春27郑州31锦州28长沙33沈阳29桂林32兰州28广州31北京30重庆33天津30太原29全国主要城市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 33l 我国生产场所气象条件卫生标准在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02气象条件部分中有明文规定,此标准是根据作业性质,劳动强度,以气温为主而制定的。对于夏季车间工

14、作地点的容许温度按车间内外温差计算。根据各地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确定室内外温差的限度。 34当地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工作地点与室外温差()22及22以下102328942932333及33以上2 此标准在一定条件下可适当放宽(如炼焦、平炉炼钢、轧钢等工作地点),在采取一般降温措施后,仍达不到要求时,可适当放宽,工作地点以不超过2为限。在工作地点附近应设工人休息室,工人休息室的温度应低于室外温度。 35相对湿度(%)气温()506033326070323170803130 此标准适用于工艺上要求一定湿度的空气调节车间,如纺织厂的细纱车间。当室外实际出现的温度等于夏季空调室外计算温度,车间内

15、空气温度不应超过此规定。 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高于31的地区,可按规定的温度加1,湿度不变。 36体力劳动强度指数综合温度() 3030地区 153132203031 25293025 2829注:*按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分区 37 (一)技术措施: 1、合理设计工艺过程l机械化、自动化、远距离操作。l热源应尽量布置在车间外。l采用以热压为主的自然通风时,热源应尽量布置在天窗下面。l采用穿堂风为主的自然通风时,把热源应尽量布置在夏季主导风向的下风侧。l要便于对热源采用隔热措施。l热源之间应设隔墙,使热空气沿隔墙上升,通过天窗排出,以免扩散到整个车间。l赤热的物体应放到室外或车间的下风向。382、隔热:l水隔热:因为水的比热大,能最大限度地吸收辐射热。效果可达8090%。循环水炉门、瀑布水幕、钢板流水、铁纱水幕。l隔热材料:适用于缺乏水源,小型加热炉、蒸气管道。石棉、泡沫砖、石棉混合耐火泥、空心砖墙、石棉板隔热罩。3、通风降温 (略)。39(二)保健措施:l补充水盐:供水量每天35升,供盐量为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