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考语文考前指导(共40页)_第1页
2016届高考语文考前指导(共40页)_第2页
2016届高考语文考前指导(共40页)_第3页
2016届高考语文考前指导(共40页)_第4页
2016届高考语文考前指导(共40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南师附中江宁分校2016届高考语文考前指导一、时间安排策略 走进考场,做一次深呼吸。不关注周围的情况,沉下心来,调整好心态。 了解试题的类型、数量、分值和试题的难易,进而确定题目相应的作答时间。 做到“量菜吃饭”,按“分数时间比”实用原则,分值大的题目多花些时间,分值小的题目少花一些时间;一看就会做的题目先花时间,需要考虑一下才能解答的题目放在第二梯队完成;难度最大的或从来没有见到过的题目,放在最后攻关。 前5题,610分钟;文言文共1520分钟;诗歌鉴赏和名句约15分钟;现代文,30分钟;论述类约15分钟 作文5560分钟。二、答题策略 拿到试题后,可以先大致浏览一

2、下,初步摸清题情,估计时间,并认真做好头一两个题目,让思维很快进入最佳状态。 要先易后难,先熟后生,注意,对熟题要千万小心,不可大意,防止犯经验主义错误。一、语言基础与运用(1) 选择题:镇定自若争全对注意成语辨析题 第一,逐字解释成语,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2)病句辨析题 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判断病句用排除法居多。做题思路:检查句子的主干,是否缺成分推敲词语运用,是否搭配心里默读,看是否有不同的句式混用综合思考,是否符合逻辑思维。二、文言文

3、阅读(18分)(1)如何读懂文言文文段 带着“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一遍。注意文段后的注释,很多时候有提示作用。对文段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要尽可能地排除。对理解文段起关键作用的词句要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如果有辨析文章内容的题目,认真阅读领会,借此把握文段主旨。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 (2)文言实词题答题技巧(每年都考,毫无悬念。)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联系学过的课内知识,揣摩分析;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联想成语;分析字形,辨明字义;结合语法,理解分析。注意:将给出的词义带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

4、错。从没有听说过的实词释义往往是对的,干扰你罢了。 以今释古的往往是错的,多是陷阱。注意“语境义”。(3)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辨析考试说明上面列了18个虚词,重要的一般是“以”“其”“而”“之”“于”。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指的是“解释和词性”;判断虚词用法是否一致,先看词性,再看解释。而词性的推断可以从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入手考察。如果词性明显不同,就不必去管意义了。如果词性相同,再去细心区分意义的差别。 先理解翻译所学课文中的虚词,再比较文段中的虚词。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虚词比较:每组中利用给出的高中学

5、过的句子,比较、推断文中句子的虚词用法。 (4)文句翻译题答题一定要直译,一般不允许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 先将句子中的每个字都落实为现代汉语的解释,同时注意平时学习过程中强调的重点实词、重点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语、词类活用、重点句式、特殊语气在句中有没有体现,这些是重点的得分点,需要将特征翻译出来。 翻译个别字的最常用方法就是把古汉语中常用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双音节词。人名地名等专用名词不要翻译,无须自作聪明。再按照现代人说话习惯将这些字连成句“达”。连字成句时注意尽量多就少改,该补的一定要补出来,该调整顺序的也要落实。使一句话完整通顺。个别字词实在无法说通,试试看是否

6、是通假或者活用。原则:逐字落实的直译法,语句通顺,符合事理(你要注意上下文)。重要的方法:组词法。重要的考点: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 4、第9题,考了“内容要点概括”,看了上海卷你就知道这不新鲜,看了江苏卷的现代文阅读题,你就知道,“我们见得多了”。得分的关键在于:读懂题干,锁定位置,弄清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关系,准确概括,分条陈述。 你要对自己写的每一个词语负责答案有根据。三、诗歌鉴赏(1)怎样读懂一首诗 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分析诗中的人、事、景、情。逐字解说诗句,理解诗的大意。注意诗歌选用的意象;诗最后两句一般是运用议论、抒情,是诗的主旨和意境所在。诗题、描述、议论、抒情一致。最后还

7、要注意注释。【命题热点】诗歌的命题基本上围绕着五个关键词:形象:理解、分析、鉴赏诗歌中的景象、物象、人物形象情感:深度分析诗歌表达的复杂丰富的思想情感手法: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语言:鉴赏诗歌炼字、炼句及语言风格评价:对前人评价的分析探究和再评价【建模意识】一、形象:【解题步骤】分三步走:找形象(人、物、景);析特点(结合诗歌内容)、说意义(联系情感、主旨)1、【高考例析】梦江南 温庭筠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解析】主人公夜深望月寄相思,而山月无情,全然不懂主人公一腔心事,自然也就无从传递相思

8、情了;眼前百花白白飘落,水风全然不知也不觉更无怜,却依然催落一地华英,暗喻主人公的青春消逝却无人怜的哀怨。情景交融,委婉含蓄。【审题】题目要求对诗中人物形象的特点进行“简要概括”,考生就要依据诗的整体或部分内容,直接概括出人物的特点,即人物的性格特点或思想感情方面的特点【答案】: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概述诗歌相关内容即简要分析 2分)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思妇形象。(因问作答呈现结论2分)例2、 九 日 杜甫重阳独酌杯中酒, 抱病起登江上台。竹叶于人既无分, 菊花从此不须开。殊方日落玄猿哭, 旧国霜前白雁来。弟妹萧条各何在, 干戈衰谢两相催

9、!1、颈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1他乡日落时分,黑猿声声悲啼,霜天秋晚,白雁南来的凄凉景象。【解题步骤】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形象)。描绘诗歌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简洁。(绘景)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析景)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是什么和为什么两部分。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切忌空洞。(悟情)二、情感:掌握抒情方式,分清诗歌题材,把握诗歌的

10、内容和思想情感。注意情感的细致化、复杂化、具体化。【高考示例】(2008年江苏卷 )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答:比喻。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 (忧君)忧奸邪为非作歹祸国殃民; (忧国)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 (忧民)2009年江苏满江红:词的开头写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情感有何变化?答: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对外敌人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

11、畅心情。【解题步骤】1、情感概括题(要求直接说出表达的思想情感)答题模式:基于何种原因(或情境)产生的感情基调。 2、情感分析说明题的答题模式:具体概括:先对具体诗句进行分析,然后指出抒发的感情内涵。概括具体:先指出抒发的感情内涵,然后对具体诗句进行分析。这里的分析一定要结合语言,说出感情的依据和来由三、手法: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答题步骤】第一步

12、明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手法) 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怎么使用这种手法的。(具体)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效果+情感)【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了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表现出诗人出行之早,心中产生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之感(步骤三)。四、评价例1、送魏二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

13、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 答:(3)由眼前景物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扣题解说),通过想象(虚写、对写)(指明手法)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呼应评语)。【答题步骤】1、 理解评价的内容,明确答题指向2、 结合诗句具体解说评语。3、紧扣评价语所指的艺术特色回答理由。五、文学类文本· 散文 阅读(1)语意指向和文脉梳理建模启示1、读标题眼:我受苦受难的兄弟呀谁说春色不忧伤芥子之中的灯2、读首尾:我是“外地来京人员”; 尼采抱着驴头失声痛哭:我受苦受难的兄弟呀!3、读标志词:春色 ,寻常春色;忧伤春色;(线索标志)4、读勾连句但这样的春色,也许过于寻常,我对最美

14、春色的记忆,居然与伤痛联系在一起。5、读中心句:但春风能够染红双唇,让它在夜深时隔着时空,轻唤你曾爱过的人。(2)句段作用分析题段首:例1、2009年上善若水: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这是指水吗?是褒扬都江堰吗?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 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答案:领起全文内容,表明文章由实到虚的思路,激发读者的思考。 文中句段例2、07江苏麦天:“男人虽然不再耍镰费胳膊,毕竟还是五黄六月,头顶一团火球,身上汗不断。早晨起个大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 这些叙写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 答案:强调麦天男人的劳累,(情节本身内容)

15、为写女人心疼男人作铺垫;(与下文关系)与上文男人“吃苦的日子到了”相照应;(与上文关系) 与下文“忙了一季的男人,长剌剌躺在炕上”一节的描写相呼应。(与下文关系)句段作用分析类建模提示先看句子本身的含义。文段中的所有材料都是指向本节中心,进而 指向全文中心即联系本文的中心与作者的态度情感。(对象具体化意识、分析中心句意识)内容和结构上对上文的承接,对下文的引导作用。注意开头和结尾的特殊性。(上下文意识)(3)借助画线句的前后半句启发思维。(前后句意识)(4)往往还要看句子或文段的表达效果如渲染、铺垫、伏笔、悬念、对比、衬托,引发思考、引人入胜、耐人寻味等。(效果意识)2、语词及语句理解类例1(

16、一模试卷)131、想起钱穆的话,难免有黍离麦秀、铜驼荆棘之感指昔盛今衰。表达作者对如今乡村文化衰落感到痛心。(2分)132、刘亮程挽起袖子,干起来,摸着石头过河,这本身就是努力在点一盏灯。比喻边行动边探索。刘亮程从事乡村文化工作无经验可借鉴,却勇于尝试、积极行动。例2、根据文意,简要分析文末划线句子的内涵。对现代人心灵的脂肪来说,是需要吹一吹这来自古典的清瘦的风了。(形象修辞)答“心灵上的脂肪”比喻现代人情感浮华,欲望过多;“古典的清瘦的风”比喻古典诗词;作者呼吁现代人借助古典诗词来节制情感,延续文脉。(6分,每点2分)答题思路:要建立起“六看”思维模式。所谓“六看”,指句内三看,句外三看。句

17、内三看,一看句子关键词语;二看句子内部结构关系三看句子本身表达特点。句外三看,看该句位置特点(或在段首、开头,或在段尾、文末等);二看相邻句;三看段、章的中心。答题要点:实现四化抽象的句子具体化:先分析句子本身修饰语的意义,然后抓住文段中解释说明或者论证这些句子的支撑句,探讨其具体含意。生动具体的句子概括化,即把形象生动具体的关键词语作抽象化处理。用了修辞手法还原化,表达有特点的句子突出其特点。有些句子用了象征手法。用了比喻、拟人、反语、双关的体会时应重点突出对这些表达特点的解读。结构复杂的句子简单化。较长的句子切分之,即把这些句子切分成几块,逐层体会。3、鉴赏类题型:1、列出技巧题2、鉴赏技

18、巧题3、技巧作用题4、语言特色题散文中描写性语段的表达技巧(艺术特色)建模表达技巧主要从以下角度入手1、抓住具有季节地域特征的代表性事物2、多角度(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描写, 包括通感手法的运用3、四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衬托)结合4、修辞手法(指各种修辞格)5、语言特色(句式、风格、炼字等)例1、2007江苏麦天:“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的只是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草香。” 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 答:选取了麦天代表性事物,从视觉、听觉、嗅觉多角度描写;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语言表达富

19、有韵味。例2、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 (6分) 答;1、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2、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3、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4、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解题思路 鉴赏表达技巧(艺术表现)重心放在判断运用了哪些手法上,兼及表达效果的分析。而且,在“判断”手法上,要求多角度切入,掌握多种表达技巧的综合运用。鉴赏可以是整体(一般找表现手法)的,也可以是局部(一般是找修辞手法)的。解答任何表达特色题必须与文章的中心相结合。没有纯客观的艺术技巧,任何艺术技巧都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解答表达特色题应该

20、和语言相结合。语言是文章的载体,不论是评价文章的主旨,还是鉴赏艺术技巧,都离不开对语言的体味、把玩、涵咏。否则,一切鉴赏都是空谈。3、规范答题模式明确概念+具体解释+简述好处。其中“明确概念”最为重要。后两个环节应根据题干要求具体处理,切勿死板地模式化操作。4、探究题(一)探究对象及指向1、语句含义探究题 2、段落结构探究题 3、文章意蕴(主旨)探究题4、作者创作意图探究题 5、个性化解读探究题例1、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6分)答:1、以水比喻“上善”,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比喻义)2、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任可谓上善之人(引申义)3、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

21、做事要做上善之事。(主旨义)例2、结合全文,探究文章标题“谁说春色不忧伤”的妙处。(6分)答 用反问句式,强烈表达作者对春色的独特感受;以景(“春色”)与情(“忧伤”)的强烈反差,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统摄全篇思路,由寻常春色写到忧伤春色;奠定全文忧伤的感情基调。(二)探究题总结:1、建立起对这种题型的认知模式(1)探究题的主要特点题干有标志。一般出现“探究”字样,有时出现“你的理解”“你的看法”“请联系实例”等字样。思考有依据。要求依据文本内容作一定程度的探究,而不是随心所欲地发挥。答题有层次。要求考生从不同层面和角度思考,答案要表述的意思一般不会只有一层。探究赏析题。该题型是对文本的一些亮点

22、,如篇章结构安排、语言特色、文学艺术处理等方面进行探究与赏析。(手法)探究理解题。该题型是针对文本阅读中的某一疑点、矛盾点或难点,理解含义、意蕴、情感、主旨等。(内容)探究拓展型。该题型是对由文本内向文本外所延伸的意义、价值的探究。探究题答起来没有统一、固定的模式。但探究题属表述题,有基本的行文结构和模式:表述观点+分析论证+总结点题【命题热点】 “小说的命题基本上围绕着五个关键词:环 境:分析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鉴赏环境描写语段的表达特色。情 节:着重于情节的概括、情节的特点分析、情节的高潮或结尾作用理解、情节的合理性探究。 人 物:人物个性特征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人物心理变化分析;刻画

23、主要人物的手法鉴赏;主次人物的辨析 、次要人物的作用;人物性格发展的合理性探究。主 题:着重小说意蕴主旨的全面理解或小说主旨某一侧面的归纳、合理性探究;作者的情感态度。 探 究:一般有三个角度思想、情感、审美(艺术特点)。【建模意识】环 境:往往要考虑环境本身,对情节、对人物、对主题深化四个方面考虑作用。情 节:往往要考虑情节本身、对人物作用、与上下文结构关系、对主题作用。 人 物:从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入手,要注意作者的客观介绍和在情节的动态发展中分析人物形象,往往要考虑人物身份和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主 题:往往要从主要人物、人物关系入手,还要考虑到情节安排、社会环境设计等因

24、素。一、环境类考题示例1、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建模 环境分类及作用 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作用: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时间、地点、气候、景色、场面等。 作用: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渲染气氛,为后边刻画人物作铺垫;烘托人物性格,或某种心理;展开、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旨;象征和暗示。 环境类试题的答题思路: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情节(推动,暗示,铺垫)人物(烘托,映衬)主题(表

25、达,寄托,暗示,揭示)。 根据要求还可以这样来组织语言表达:XX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解题思路:交代人物活动背景,点明事件发生时间(节令)、地点。如果开头是自然环境的描写,可能渲染某种氛围,奠定全篇的感情基调(指向环境本身)。为推动情节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 。(指向情节)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性格、心境 (指向人物)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深化作品主题 (指向主题)环境类建模分析示例(1)2007年海南宁夏卷 林冲见差拔:小说第一段写林冲刚到牢营,就有犯人介绍牢营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

26、用?请简要分析。概括介绍牢营情况,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指向环境)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制造悬念,使故事产生波澜。 (指向情节和效果)(二)故事情节 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抓住场面;寻找线索;理清小说的结构。分析小说故事情节时要注意两点:   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 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情节的作用 &

27、#160;   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侧面烘托,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照应前文。 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刻画人物性格。 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2.情节的特点  情节安排评价  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

28、放到开头来写),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起到制造悬念的作用。  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此外,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喜剧式等。  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如药中的“人血馒头”、故乡中的“我”等。  命题指向: 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或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或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某一情节的特点和作用分析; 

29、60;   情节的高潮或结尾作用的理解; 小说的叙述故事情节过程中顺叙、倒叙、插叙等方法的使用;哪一个情节最吸引你;         情节的合理性探究等。  解题技巧 找出情节线索,理清情节的来龙去脉。由事及人,看情节发展如何为塑造人物服务。见微知著,从场面和细节描写中分析情节对表现主题的意义。赏析技巧,注意发现作者组织情节的艺术匠心。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  

30、 二、小说中情节类试题建模1、题型:情节概括、情节作用分析、情节特点赏析。2、解题思路:(1)情节作用题步骤:审清作用指向概括相关情节先考虑在结构上的作用如果是综合问有何作用,再考虑在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方面的作用如果情节用了某种手法,再考虑其艺术效果。(2)情节特点赏析步骤:先看位置判断手法先谈手法的效果再考虑结构上的特点再考虑与人物的关系再看表现主旨的作用。常用开头结尾 小说常用的开头 A.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引起读者的思考;引出下文的情节;突出人物形象;揭示小说的主题。 B

31、.写景法。如药的第一段写秋天下半夜阴暗、凄清、恐怖的环境,暗示了小说主人公的不幸命运。再如荷花淀开头写月下院子里的美景,烘托了水生嫂的美好心灵。 小说的结局 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思维方向)好处: 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如项链。 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如项链,直到结尾才点出是假的,但前面已作了埋伏。如借项链时主人一口答应,还项链时主人没有打开盒子检查等,暗示了项链是不值钱的。 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如药华小栓、夏瑜的死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没有

32、发动群众。 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如药写华小栓吃了人血馒头后的死,突现了群众(华老栓)的愚昧性格。 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杜十娘的死,引起读者思考死的原因。 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这种结局符合人们的阅读心理。这样的结尾有什么作用? 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分析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尾。留下了 “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

33、进行艺术再创造。 (三)揣摩人物形象 细节描写的作用如下:   典型的细节可以刻画人物性格 追求爱好。如鲁迅孔乙己中,孔乙己会“回”字的四种写法,典型地表现了这个人物的迂腐和呆气。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第六回,严监生临终前望着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芯而不肯断气,入木三分地表现了这一人物的吝啬和刻薄。  典型的细节可以深化主题。如鲁迅药中的“人血馒头”这一“物”的细节,形象而深刻地表现了辛亥革命脱离人民群众的根本弱点。 典型的细节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营造一种氛围。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那雪下得正紧”这一自然景物的细节描写,致使林冲到山神庙

34、躲避风雪,才有杀死仇敌的故事,这样细节描写就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典型细节可以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如鲁迅风波中钉了十六个铜钉的瓷碗和七斤一家晚餐吃的蒸干菜和松花黄的米饭,就渲染了当时的时代气氛和地方特色。  营造典型的环境,渲染人物心情心理活动“雪后初晴,玉树琼枝,掩映如画。寥寥几字就烘托出当时的气氛虽是冬日,却温暖如春。烘托出会见时的融洽气氛,衬托人物的愉快心情。  典型的细节可以暗示影射。如鲁迅药中描写丁字街头破匾上的“古口亭口”四个字,其实是影射秋瑾就义地点“古轩亭口”,暗示小说中的夏瑜影射了秋瑾。  常见

35、题型  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4.小说人物形象的切入点 面对这些题型,我们该如何解答呢?一般可从四方面揣摩: 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36、。 第三,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第四,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5. 人物类试题答题思路:     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与另一个人物烘托、映衬、反衬)情节(人物性格决定情节发展)主题(突显某种主题) 三、人物类考题示例1、高考题型:人物个性特征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人物心理变化分析;刻画主要人物的手法鉴赏;主次人物的辨析 、次要人物的作用;人物性格发展的合理性探究。2、解题思路:(1)人物性格、形象、心理分析题:从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入手,要注意作者的客观介绍和在

37、情节的动态发展中分析人物形象,往往要考虑人物身份和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分析人物还需结合主旨。例1、10年江苏溜索:文中写领队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领队形象。答:(1)“懒懒”地说话、“稳稳”地坐在马上:表现他在怒江天险前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2)敲一敲溜索,“吼”我过江:表现他认真负责,关爱部下;(3)瞟一眼,问一声:表现他受人尊敬,与手下配合默契:(4)一声唿哨、最后一个过溜索:表现他的英雄气概,粗犷豪迈。小结:结合人物描写的细节、情节、主题分析人物(注意人物身份和人物间关系)例2、 2013南京二模 开小差:试概括文中斯莱戈的形象。答:乐观、机智、果敢的开小差的

38、美国士兵。(6分,每点1分)3、次要人物及其他分析示例1、10年江苏溜索: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各有什么作用?答:牛不肯挪动半步的恐惧和溜索时流泪发抖:(概括描写的具体内容)(1)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对环境描写的作用)(2)与“我”“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又与领队及汉子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对人物刻画作用?)(四)概括主题内容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主题的深浅往往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 1. 常见题型: 探究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深刻意蕴,或探究文章的深刻意蕴等

39、2. 主题挖掘的基本途径: 对主题的挖掘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从作者背景看、从人物特征看、从情节发展看、从语言情感色彩看、从整体倾向看。 对主题的概括常用这样一些基本术语: 歌颂、赞扬、张扬什么。讽刺、批判、揭露、谴责什么。揭示什么人生道理。 对什么现象的反思。表达了什么情感。  解题思路 :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呢? 一是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二是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 

40、三是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小说通过描绘XX故事情节,暗示了刻画了抒发了(呼吁) 如孔乙己:通过对断腿前后的孔乙己遭遇的描写(情节),刻画了受封建文化和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形象),控诉了封建文化和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五)分析写作技巧 作家驾驭文学语言,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及表达方式、修辞手段等,来构思文学作品塑造文学形象时所表现出的熟练而又独具特色的艺术才能。 1.常见题型:  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巧合等)以及用它塑造形象

41、时所起的作用;  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  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例如:语言精炼、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给读者提供哪些艺术审美情趣。 (4)“谈构思”题型:说说作品在材料安排有何特点,分析其好处;这句(段)话在文中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联系全文,指出某某物在文中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5)“讲方法”题型: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从语言运用角度,鉴赏文中画线句子

42、。(6)“明主题”题型: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的写作意图,作品的主题;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为什么?前后说法,是否有矛盾,为什么?阐释小说社会意义。 7、分析小说的标题 解题思路: 一是通过分析小说的主要情节;二是通过分析小说的主要人物;三是通过分析小说的主要内容。 常见的作用有:一是起线索作用,贯穿全文;二是点明主题。 (4)答题模式:一是具体的意思。(文中具体的XX )   二是与主题相关的意思。 (六)品味语言特色 语言特点、修辞、表达效果 描写要如见其人、如听其言

43、0;、令读者仿佛亲临其境。人物语言个性化,即显示性格。叙述语言要简洁、传神。语言风格:幽默风趣、典雅庄重、含蓄凝练等。论述类文本阅读方法指导(一)做论述类文章阅读的三个意识一、文体意识把握论述文的文体特点1、论证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2、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叫“引论、本论、结论”)其结构可以是总分式结构和破立式结构(破是驳斥对方观点,立是摆明自己的观点) 。3、本论部分逻辑结构:并列、递进、对照议论文的观点表述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方法:(1)文题即观点。一般议论文的文题只是个“话题”,它的观点围绕着这一话题来展开,但有的话题往往就是作者的观点。(2)开门见山提出观点。因为议

44、论文必须要达到“观点明确”这一最起码要求,所以有很大一部分的议论文都是开门见山提出观点,这就给我们一个提示:阅读这种文章时我们一定要注意文章开头内容。(3)有的议论文观点的提出必须要通过几个分论点来表述,所以观点往往会在文章的最后提出,带有一定的总结性和归纳性。(4)有的议论文因为话题范围较大,内容多,形式散,它的观点提出分散在文章的几个部位,而非集中在某一处。这种的观点概括就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有较强的综合分析与概括能力。二、文本意识把握答案来自文中的原则1、 考纲对论述文的能力要求是基本阅读,不需鉴赏,所以一般答案都能在文中找到相关信息。2、 做题时可采用“逐段阅读梳理法”,一画观点,二标材

45、料,三圈出线索词和关键词。三、规范意识即规范作答1、如果是归纳要点的题要分点作答,不同点体现不同角度,另外要注意根据问题角度来作答,不要答非所问,做到答案清晰简洁。2、答题的语言可以直接取自阅读文本,可以对语言进行加工重组,或用自己的语言准确表达。(跟压缩概括的知识点相通)3、从文本到答卷语言的转换,往往包括三个方面:具体的要加以概括抽象的要加以阐发含蓄的要加以解说。(二)题型解题方法归纳一、词句理解类1、重要词语的理解在文章中,词语是承载信息的最基本的语言单位。准确理解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则是理解文章的基础,这既是阅读文章的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重要的能力要求之一。高考考查学生对重要概念的理解,

46、往往就是指词语在实际运用中的具体意义,而不是从词典上背下来的一般意义。(1)关键概念的理解论述类文章中常常出现许多术语、概念,它们大多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的面目出现,准确理解它们中间带有关键性质的词语,往往是理解和把握它所在的文段甚至整篇文章重要信息的钥匙。高考考查这类词语,不是要求考生掌握它们在某专业领域中的规范性的定义,而是要求考生从语文角度能够结合特定的语言环境,对它们作出具体而准确的理解,以体现出个人的语文能力。(2)指代性词语的理解所谓指代性词语,是指文章中的代词或具有指代作用的词语。现代文阅读非常强调对具体语言环境中代词指代内容的理解,因为如果不能准确把握这些代词或具有指代作用的词语

47、,弄不清它们的具体含义,那就说明还没有读懂文章。(3)关联性词语的理解所谓关联性词语,这里是指连词及文章中具有关联作用的词语。在论述类文章中,关联性词语所揭示的,不仅有文章的内容与信息之间的联系,还包括文句之间的层次关系,就是说,它们以词语的面目出现,而它们所具有的“能量”及所起的作用,常常超出句子之外。2、重要句子的理解要全面把握和理解文章内容,首先要从正确理解句子开始,因为文章是由语句构成的。因此,正确理解文章中的语句,特别是关键性语句,对理解文章非常重要。考试大纲中对此不仅有着明确的要求,还把它作为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而近几年的高考,几乎历次都把它列为必考内容,道理就在于此。一般而言,论

48、述类文章的重要语句在内容上大多具有被一般语句所证明或解说的特点。在文章中常常是中心句、文段的起句与结句(或称首句与尾句),以及在文中起关键作用或关联作用的句子。抓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语境。第一步:找出该词语所在的具体的语句、句子所在段落。第二步:运用结构分析的方法,理清语句的位置和范围,明确句子与全文、与该段的关系。 语句若在文首(总领)文末(总括),答案将在全文寻找,或找出各段的中心句,或概括各段的大意即可;如在段首,答案从本段寻找(阐述);若在段末,既要考虑本段(归纳),还要考虑下一段(领起);若在段中,一般在该句前后寻找(解说)。第三步:从修辞入手来分析语句的表现形式,从而透视其深层意义

49、。一般要找出比喻的“本义”。有时还需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主题等内容加以理解。二概括内容类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对于论述类文章来说,信息主要是指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文中显示观点态度的语言材料,它包括作者的观点态度、作者引述的别人的观点态度等;二是文中用作论据的叙述性或说明性材料。筛选信息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或按照一定的标准,经过辨别、梳理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整合信息,就是将从文中筛选出的相对分散的相关信息集中起来,并进行加工组合,形成一个较为条理化、系统化的信息链。A、获取信息的途径主要有三条:(1)从文章的基本概念中获取信息。一般论述类文章往往要运用或涉及一些概念,文中的基本概念的含义

50、就是文章的重要信息。(2)从重要的语句中获取信息。 (3)从引述的材料中获取信息。论述类文章中的一些叙述性或说明性材料往往明示或隐含着一定的信息。这也是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方面。B、筛选信息的一般方法:(1)明确筛选的目的和标准。目的和标准是筛选信息的依据,心中要始终装着“标准”这一概念。这里的标准是指题干的要求或选项的话题。(2)重点对相对、相反、相近的信息进行对比分析。文中的信息最容易混淆最难以判断的就是那些相对、相反、相近的信息,理清了它们的界限,问题就解决了。(3)注意信息表述方式的变化。相同的信息往往有不同的表述方式,容易造成误解,要透过语言形式的外表把握信息内容。C、整合信息的一般方

51、法(1)剔除多余重叠信息。筛选出的信息有的是多余的,有的是交叉重叠的,整合时,要进行甄别。(2)合理加工组合信息。采用要点化的方式,按照一定的序列将信息组合起来,语言表述要顺畅。注意不要遗漏信息,防止因表述不当而造成误解。三、分析思路类1、论述文的基本结构:引论(提出问题或论点)、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但它是富有变化的:有的只有引论、本论,无“结论”;有的开头只是提出论题,在结尾点明论点;有的文章是驳论文(先列出错误论点并否定后立论的结构)采用破立结合的结构方法。本论内部结构方式:(1)总分结构:先总说(提出中心论点),再分说(列出几个分论点,或从几个方面进行论证),最后总说(总结

52、)。(2)层进结构:论证上由浅入深,层层深入。(3)并列结构:几个分论点并列,或几个方面的论证并列。(4)对照结构:一正一反,正反对比。此外,还要注意先驳论(列出错误论点并否定)后立论的结构。2、梳理思路(1)、由标题入手,以主题(中心论点)为先导寻找思路。(2)、捕捉关键句。从内容上看:主旨句、观点句、概括句、情感句从结构上看:领起句、总结句、过渡句,置于文首、文尾或段首、段尾的句子。(3)、特别捕捉那些能标志层次、思路的关键词,它们对分析思路大有帮助。关联词,如表并列的“和”“以及”“另一方面”“同时”;表递进的“不仅如此,而且”“甚至”“更进一步讲”;表转折的“然而”“不过”“其实”“与

53、其相反”;表因果的“因此”“所以”“总而言之”。顺序词,顺序词能表示材料的主次轻重或问题的几个方面,如“首先”“其次”“第一”“第二”等。3、概括思路(1)大体概括每段段意(2)根据各段意义把文章切割成3-4个部分(这里必然有把意义相近的段落合并的过程)(3)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各部分的内容(用语可以摘取、合取、自撰)(表达的时候注意,用“首先”“然后”“最后”这样的连接词)四、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指的是作者在文章中所要表达的对社会、人生、自然现象的认识、理解和感悟,所要承载的作者的各种丰富的情感,所要展示的作者的胸襟与抱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就要懂得去

54、把握这种观点态度是直露的还是含蓄的。1直露的观点态度直露的观点态度在文章中许多显眼的地方就能看出来:(1)通过标题来体现;(2)通过开篇的中心句来体现;(3)通过反复出现的提示性的语句来体现;(4)通过篇末的总结性的语句来体现;(5)通过文中极富感情的抒情句来体现。2含蓄的观点态度含蓄的观点态度的把握难度就大一些,但是我们仍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把握:(1)注意文章所表达内容的象征意味;(2)注意对文章中修辞格运用的理解;(3)注意文章使用的联想和想象的手法;(4)注意作者所处的时代特点和作者的人生经历。3、分析方法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筛选出能直接体现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句子。议论文的论点就是

55、作者的观点。其标志性语词往往是“认为”、“以为”、“感到”等。 抓住文中运用的材料。论述文,文中运用的材料,不论是事实还是文献资料,特别是正反的事实材料,其中往往蕴含了作者的好恶感情。因此,从分析材料入手,是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重要途径。.抓住作者的评述。有时候,作者把自己的观点态度隐含在具体的评述之中而不直接说出。这就要求从分析具体的评述入手,提出精要,作出概括。抓住文章中的显性因素进行分析概括。所谓“显性因素”一般表现在:文章的标题,开头或结尾的重要语句,文中关键词语,题干要求等。五、论证方法类1、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1)、举例论证。作用:说理更具体、说服力更强。答题格式:举例论证

56、。用事例论证论点,论证十分具体,说服力更强。(2)2 、 对比论证。作用:突出强调。答题格式:对比论证。通过和的对比,突出强调了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3)、比喻论证。 作用: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答题格式:比喻论证。把比作,生动形象证明了观点,使深奥的道理浅显易懂。(4)、引用论证。引用的能证明论点的名人名言、格言警句。作用: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轶事、奇闻趣事。作用: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答题格式:引用论证。引用证明观点,使论证更具权威性(趣味性)。(5)、类比论证作用:突出强调。答题格式:类比论证。通过和的类比,突出强调了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2、

57、解题步骤:第一步:审题干,推测要点。分析题干句子结构,勾画重点词语,明确概括的对象、角度、重点。第二步:定区位。从“综观全文”这些提示语推测找答案的范围。第三步:回到原文,分析本句、上下句,寻找要点。第四步:从不同角度摘录语句,整合归纳,组织成句。3、做题基本原则原则:宁全勿缺,切分要点,机智排序。宁全勿缺。只要扣住题意,宁可多答一些,因为答多了不扣分,答少了反而要扣分。切分要点。答赋分较高的概括性题目,要设等序号分要点作答,这样可以使答案条理清晰,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机智排序。对切分出来的要点可以按与题干要求贴近的程度排列先后顺序;如果对贴近的程度不能通盘把握,则可将自己最有把握的要点排在前面,把握不大的要点排在后面。这样处理既可统筹兼顾,又可突出重点。4、答案的语言组织:(1)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采用摘句法进行压缩。(2)分析相关文字的层次,在各层意思不可缺时,采用合并法可将各层内容合并起来。(3)提取精要,找准角度,独立归纳。5、组织答案要注意:(1)要点要齐全。要点遗漏,答案便不完整。防止的方法就是对相关文字作层次分析。 (2)要变换角度,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要点,不要只从一个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