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语文下第二单元教案_第1页
七语文下第二单元教案_第2页
七语文下第二单元教案_第3页
七语文下第二单元教案_第4页
七语文下第二单元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5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第二单元6*黄河颂教学目标:1、了解本首歌词的创作历史背景。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歌词中的语言。3、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深入理解蕴含在其中的思想感情。4、理解诗歌用平实的语言表达深厚浓郁的思想感情。5、感受诗中所表现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教学重难点: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深入理解蕴含在其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在抗日战争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把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的意义。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延伸拓展法。课前准备:1教师通过网络或其他途径搜寻有关黄河的摄影作品和影像资料,使学生通过观看这些作品对黄河产生感性认识。2音乐作品黄河大

2、合唱。制作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教 学 过 程 与 设 计自我创新一、新课导入: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我们的母亲河,是我们的民族之魂,是中华儿女的骄傲和自豪。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用手中的生花妙笔挥洒激情赞美过它;有多少仁人志士为它抛头颅、洒热血;有多少浪迹天涯的游子对它魂牵梦绕。请看大屏幕:这就是黄河。(播放黄河画面,边播放,教师边深情朗诵)黄河以其雄浑的气魄、高远的形象,入诗、入画、入曲。人们歌咏她,因为她古老,她孕育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人们歌咏她,因为她厚重,本身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还因为她饱经沧桑,与她的儿女们共同经历过苦难与抗争。在上个世纪,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中华民族危在

3、旦夕,黄河又以她磅礴的力量,激励她的儿女奔赴抗日前线。那是在1938年9月,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战演出队来到了黄河的壶口瀑布,滔滔的黄河水在诗人心中掀起了万丈狂澜,他挥笔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黄河颂。今天,让我们吟诵着黄河颂,走进诗人光未然那充满强烈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的心灵世界。二、作者简介:三、文本链接:1938年,抗日烽火燃遍中国大地。诗人随军从陕西宜川县到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进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亲历险峡急流、怒涛漩涡、礁石瀑布,目睹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高亢有力的船夫号子,感受到了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于是诗人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篇幅宏大的组诗黄河大合唱,本

4、文是组诗黄河大合唱中的第二个乐章。四、整体感知:1播放配乐朗读磁带,感受诗歌蕴含的情感。2学生朗读课文。朗读要求:学习这首诗歌,我们首先要学会朗读,像诗人一样热情歌颂我们伟大的母亲黄河!大家想一想,我们朗读诗歌应注意些什么?(1)要注意感情、语音和停顿。歌词与朗诵词之间要有较长的停顿。(2)要读出“赞”“颂”的语气,可以从关键的词、短语式的句、呼告语以及层意来把握。(3)还有一些动词要重读,如:“掀”“奔”“劈”,要读出赞颂之情。(4)文章最后两句充满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5)感情要深沉、悲壮。朗读提示:(1)这首诗歌分为朗读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2)“我站

5、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奔”“劈”的重读,且四句应该越读越激昂,表现黄河的气势。(3)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4)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3下面让我们再次高声地朗读起来,读出对黄河的赞美之情。五、课文精读:1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气魄?他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2“澎湃”“狂澜”“宛转”“屏障”等词语向我们展示了黄河的伟大气势和特征。为什么把“黄河”比作中华民族的摇篮?3标题中最关键的字是“颂”,表明整篇诗歌都在对黄河进行赞颂。为

6、什么在演唱前安排一段朗诵词?4作者借对黄河的描绘歌颂,表达对民族精神的赞颂之情。诗歌最后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5诗歌对黄河的赞颂部分,用“啊,黄河”把它分为了三个层次。为什么把黄河比作“民族的屏障”,说它有“千万条铁的臂膀”?6这是一首风格豪迈的诗歌,而我们曾经学过何其芳的秋天,则是委婉含蓄的。在赞颂黄河之前为什么还要“望”黄河呢?7感受诗歌中黄河的惊涛澎湃的磅礴气势。为什么最后一段要与“中华儿女”联系上呢?8如何把握黄河颂语言上的特点?9你认为这首诗中有哪些表现技法值得学习?10学习黄河的伟大与坚强,号召中华儿女奋起抗争,这确实是作者的心声,读到这,我们都会热血沸腾,并将保卫

7、祖国作为至高的誓言,下面让我们以“作者写黄河,就是写”的格式面对黄河说一句心中的誓言,以此颂扬伟大的黄河吧。例如:(1)作者写黄河,就是写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儿女因为你而骄傲自豪!(2)作者写黄河,就是写黄河的苦难史,就是写中华民族的屈辱史。(3)作者写黄河,就是写黄河是我们伟大的母亲河!(4)作者写黄河,就是写黄河以她不朽的流淌,构筑成了中华民族的主动脉。六、文章脉络:黄河颂以“我”为抒情主体,由黄河的形象,写到黄河的精神,由“我”的“望”,写到“我”对黄河的赞颂,再写到“我们”的决心。全诗一气呵成,激情澎湃,气贯长虹。第一部分(第1节):序曲,开宗明义地说出了“歌颂黄河”的主题。

8、第二部分(第2节):描写黄河波澜壮阔的图景,讴歌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发出学习黄河精神的誓言。第一层(从“我站在高山之巅”到“南北两面”):望黄河。描写黄河奔腾澎湃、不可阻挡的气势。第二层(从“啊!黄河!”到“发扬滋长”):颂黄河。从养育、保卫、激励中华民族三个方面来写。第三层:尾声。发出学习黄河精神的誓言。七、写作特点:1大量使用比喻。2突出运用象征手法。3注重音韵和谐。4注意形象刻画。八、总结本课:板书设计:教后小记:7最后一课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的背景。2、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3、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4、抓住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5、通过对

9、小弗郎士与韩麦尔先生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激发学生高度的爱国热情,并激励学生认真学习,将来为祖国的建设作出贡献。教学重难点:1、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2、体会语言的深刻内涵。教学方法:文献法、诵读法、探究法课前准备:收集作者信息、普法战争的资料。教学课时:2课时教 学 过 程 与 设 计自我创新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祖国,一个民族的根,一个民族的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每一个有民族尊严的人,每个热爱着祖国的人,尽管爱国的方式可以不同,但其深情却全然相同。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看看沦陷的阿尔萨斯的人们又是如何表达他们的爱国深情的。二、作者简介:都德(18

10、401897年),法国作家。毕生从事创作,写过100多篇小说。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最后一课等。三、文本链接:1题解。“最后一课”这个标题点明了小说记叙的主要内容。课文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2时代背景。四、整体感知:1听读课文,感知情节。本文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2朗读课文,体会情感。3这篇小说是以谁的口吻,来叙述这个悲壮感人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五、课文精读:1“我”为什

11、么想“别上学了”,有几个原因?2小弗郎士在上学的路上看到了什么呢?3文中多次提到普鲁士士兵的操练、镇公所的布告牌、普鲁士士兵的号声,这些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4为什么不直接从上课写起?5小弗郎士多么想在晴朗的蓝天下、婉转的画眉鸟的叫声中,开心地玩,可是他说,“我还能管住自己”。课文中哪些地方表明了他能管住自己?6跑到学校后,小弗郎士发现有哪些情况不同往常?7这最后一课的上课前与往日不同的原因是什么?最后一课有什么特别含义?第二课时一、复习提示:小弗郎士匆匆忙忙地赶到了学校,走进教室他发现今天与往日似乎大不相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在这节课上,小弗郎士有哪些感受呢?下面我们就随着小弗郎士一起走进教

12、室,看一看里面都发生了什么事情。二、巩固练习:1听到韩麦尔先生说“今天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了”时,小弗郎士明白了什么?他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2韩麦尔先生的讲话,连用了两个“最后”,它们的含义各是什么?表达了韩麦尔什么样的心情?3为什么小弗郎士这一节课特别用心听?而且都能听明白?4小弗郎士以怎样的心情观察老师,他联想到了什么?5怎样理解韩麦尔说的“总要把学习推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6小弗郎士不能背出书来,韩麦尔先生的态度与语言表现了什么感情?7怎样理解“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8怎样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9为什

13、么说:韩麦尔先生是个“可怜的人”?10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11作者为什么不把韩麦尔先生写成一个“高大”的“战斗英雄”,把小弗郎士写成一个“少年英雄”,而让他们都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12为什么小弗郎士永远忘不了这“最后一课”?13小说写的是爱国主义精神,可是文中并没有“爱国主义精神”这几个字,小说是怎样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的?14小说为什么以韩麦尔先生的一个手势作结?如果换成极其慷慨激昂的语言不是更激动人心吗?三、文章脉络: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第二部分(第723自然段):描写最后一课的教学活动,突出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14、和小弗郎士的思想变化。第一层(第710自然段):教室里不同寻常的严肃气氛。第二层(第1116自然段):韩麦尔先生向学生宣布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第三层(第1723自然段):写小弗郎士和韩麦尔老师在“最后一课”中表现出的爱国热情。第三部分(第2429自然段):写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结束时的悲壮和不屈精神。四、写作特点:1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形象。2巧妙的叙述视角。3以小见大,饱含爱国深情。板书设计:教后小记:8*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学目标:1、学习并运用正确的朗读方法,诵读课文。2、分析比喻的含义,体味比喻说理的生动形象和说服力。3、联系生活实际,正确地感悟雄健精神对我们的现实意义

15、。教学重难点:1、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体味作者的豪壮情怀。2、揣摩本文比喻中蕴含的哲理及洋溢的情感。教学方法:朗读法、文献法、美点寻踪法、延伸拓展法。课前准备:课文朗读磁带、有关李大钊和五四运动的资料、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教 学 过 程 与 设 计自我创新一、新课导入:同学们,这是我们每个中国人都非常熟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这首歌正如歌词中所说的那样,是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创作的。它如战鼓震撼了中国人的心,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保卫和建设自己的家园克服重重困难,执着向前。伟大的革命家李大钊曾在20世纪20年代,我国处境艰难的时候,创作了一篇震撼人心的文章,它同

16、样也激励着中国人努力冲破一切困难,奋勇向前。这篇文章的题目是“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二、作者简介:李大钊(18891927年),字守常,河北乐亭人。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传播,宣传反帝爱国思想,成为五四运动的领袖之一。1920年3月,在北京成立共产主义小组,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不仅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是一位学者和诗人。他的诗文被鲁迅誉为“革命史上的丰碑”。三、写作背景:本文写于20世纪20年代,其时五四运动高潮已过,封建军阀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加紧了对中国人民的压迫,加紧了对新文化的摧残。封建复古势力死灰复燃,对新文化运动发动猖狂的反扑。中华民族正如“大病初愈的病人”,千

17、疮百孔,步履维艰。大多数正直的有爱国心的人们,则在黑暗中徘徊,苦于看不到光明,精神不振。针对这种现实和精神状态,李大钊大声疾呼振奋起雄健的民族精神。号召人们在严峻的历史关头、在艰难曲折的道路上,树立起冲破险阻的必胜信心,同时企望动员更多的人,投身于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使救国的事业变成全民的事业。四、整体感知:1播放录音朗读磁带,感知课文内容。2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情感。体会文章应用这样的语气来读:用慷慨激昂的语气来感受作者的高尚情怀和伟大精神。3抓住关键词来看作者的行文思路:人类历史的道路民族生命的进程人类历史的生活中华民族的史路中华民族的精神4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作者在文章中以大河奔流比喻民

18、族生命的进程,以崎岖险路比喻中华民族所逢的史路,告诉我们应该在艰难困苦中毫不气馁,对革命保持必胜的信念,要拥有豪壮雄健的气魄。全文流露出了革命的乐观主义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五、课文精读:1“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分别指代什么内容?2怎样理解“艰难的国运”?3“雄健的精神”指的是什么精神?4这是一种怎样的写法?比喻说理。5本文用了一系列比喻来说理,既生动形象,又有说服力。说说文中还用了哪些比喻,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情怀。6这篇文章第2、3自然段都说到两种境界,语意的重点在哪一方面?第3自然段同第2自然段相比,语意的重点有什么不同?7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趣味”?8作者为什么要把“艰难的国运

19、”与“雄健的国民”联系起来?9“艰难的国运”的具体含义是什么?10“雄健的国民”的具体含义是什么?11“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之间有什么联系?12“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觉得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这句话阐明了怎样的一种哲理?13假如有人以为,课题中的两个短语的次序更换一下,并不改变题意,你以为如何?14文章结尾说:“要知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这个看法对不对?为什么? 15今天的中华民族,国运昌盛,联系国际形势来想想,我们还需要“雄健的国民”吗?六、文章脉络:这篇短文一共五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说明人类历史的道路是不平坦的,只有靠雄健的

20、精神才能冲过艰难险阻的境界。第2自然段以长江大河比喻民族生命的进程。第3自然段以旅途征人以冒险为美趣,比喻“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第4自然段,把艰难的国运即“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史路”与雄健的精神联系起来,点出了题目。第5自然段,照应了第2自然段,以扬子江、黄河比喻我们的民族精神。七、写作特点:层层设喻,步步推理,增强了说理的透彻性、情感的生动性和语言的形象性,丰富了文字的含义和作品的意蕴。1精美的语言。 2精妙的比喻。 3严密的照应。 八、布置作业:板书设计:教后小记:9*土地的誓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2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层体味作者的家国情、故

21、园情。4揣摩本文优美而富有激情的语句,增强对语言的感受力,同时进行仿句训练,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5培养、增强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感情,鼓励他们将来为家乡的富饶、祖国的腾飞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层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了解文中某些词语的确切含义。教学方法:朗读法、情境法、讨论点拨法、美点寻踪法。课前准备:配乐朗读磁带,松花江上等歌曲,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教 学 过 程 与 设 计自我创新一、新课导入:播放歌曲松花江上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强行侵占东北,四个月内东北全境沦陷,我们可爱的国土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的铁骑蹂躏了十年。1941年,在

22、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之际,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而作者作为其中的一员,怀着难以遏制的情感,写下了这篇散文土地的誓言。二、作者简介: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汉文,辽宁昌图人。现代作家。1932年发表小说处女作母亲。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大江曹雪芹,短篇小说集憎恨风陵渡等。三、助读资料:1写作背景。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们东三省,“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这篇文章是作者在“九一八事变”过去整整十周年时写的,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深沉的爱国热情,写下了这篇文章。2三十年代的东

23、北作家群与端木蕻良。从东北流亡到上海及关内各地的一些青年作者,如萧红、萧军、端木蕻良、舒群、骆宾基、罗烽、白朗、李辉英等人,习惯上被称为“东北作家群”,形成于30年代中期。他们有的加入了“左联”,有的未正式加入“左联”,但其创作实际上构成“左联”文学的一部分。正是他们,开了抗日文学的先声,第一次把作家的心血,与东北广袤的黑土,铁蹄下的不屈人民、茂草、高粱,搅成一团,展现出一种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和粗犷的地方风格,令人感奋。3关东的由来。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地处祖国东北方,自古以来,就泛称“东北”,而明以后又俗称“关东”,至今仍在民间盛行。历代对东北行政区划不一,名称种种,而形成一

24、个具有特色的区域文化,却是经历了千百年的沧海之变,最终跻身于中华民族文化之林,成为它的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四、整体感知:1播放朗读录音,让学生一边听,一边标记易读错的字。2读一读。3提问: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爱国之情、思乡之情和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满腔仇恨。4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最能感动自己的句子,深情地、大声地朗读出来,并找学生谈一谈为什么会感动自己。5理解文章标题含义。这不是土地本身发出的誓言,而是作者面对土地所发出的誓言。五、课文精读:1面对土地,作者发出了哪些誓言?2到底是什么东西催促着作者一定要回到那个日思夜想的地方故乡?3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4作

25、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把自己对故乡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请举例说明。 5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色、物产?作者用了大量的词语形容东北地区的种种事物,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好,能够引起你丰富的联想?6怎样理解“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7教师有感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中“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原野上怪诞的狂风”,让学生闭目倾听。有人说这段话排列的词语过多,不够简洁,有些句子完全可以删掉,比如“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8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

26、”用“她”来称呼,而到后面却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改用第二人称来称呼呢?9作者把广大的关东原野,以“她”而不是“它”相称,这是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10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的确切含义?11怎样理解“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埋葬”这个词的确切含义?六、文章脉络:文章两段文字一气呵成,任由情感的激流倾泻,在结构上有如双峰对峙,又宛若对仗工整的一副长联。第1自然段主要写“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此热血沸腾。第2自然段主要写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魂牵梦萦,“我”发誓要为故

27、乡母亲战斗至牺牲!七、写作特点:1呼告手法,直接倾诉。2寄情于物,波澜起伏。 3语言凝练,饱含深情。板书设计:教后小记:10木兰诗教学目标:1了解与木兰诗有关的文学常识。2反复诵读,理清故事基本脉络。3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4掌握“互文”“复沓”“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的特点,展开联想和想象。5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教学重难点:1、复述故事,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所表现的思想感情。2、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教学方法:朗读法、复述法、质疑探究法。课前准备:配乐朗读磁带、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教 学 过 程

28、 与 设 计自我创新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都知道“巾帼不让须眉”这句古语吧?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就有这么一位好女子,她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立下赫赫战功。她的事迹被老百姓编成民歌广为传唱。她的名字叫木兰。现在我们就从这首流传于世的北朝民歌木兰诗中感受一下“巾帼不让须眉”的气魄吧!二、作家作品:1、木兰诗,北朝乐府民歌,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一首优美的叙事诗,又称木兰辞。它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我国乐府诗的“双璧”。2、助读资料“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集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后来“乐府”从官署的名称转变为诗体。其中既有文

29、人诗歌,又有民间诗歌,亦即凡是合过乐能够歌唱的歌诗,统称为“乐府”。三、整体感知:1听配乐朗读磁带。让学生边听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并注意节奏。2解决生字词,重点注意几个问题:“十二转”的“转”应读zhuàn。古代指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旧时裳”的“裳”读chán,古代指少女穿的裙子。要注意理解在这首诗里出现的互文修辞句。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3学生齐读全诗。4教师逐段指导学生朗读。四、课文精读:1木兰原来的身份是什么?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2诗歌开始时写木兰在干什么呢

30、?3“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4第一节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5木兰叹息的原因是什么?6在这种情况下,木兰作出了怎样的决定?表现了她怎样的思想性格?7木兰作出了这样的决定后,接着她干了什么?这些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8这一部分还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9“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和“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写出了宿营地怎样的环境?衬托了木兰出征后的什么心情?第二课时一、复习提示:替父从军的木兰,离开了爹娘,离开了家乡,奔赴战场。接下来又发生哪些事情呢?让我们一起接着往下看。二、理解巩固:1第4自然段前两

31、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什么作用?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作用?2后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作用?3第5自然段开头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4木兰胜利归来后得到了什么赏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作用?5当可汗“问所欲”时,木兰怎样回答?表现了木兰怎样的性格品质?6第6自然段中,木兰回到家园后,家中是怎样迎接她的?7这几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回到家园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作用?8木兰回家后做了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9木兰恢复女装后接着做什么?10伙伴们有何反应?11最后一部分是吟唱诗歌的人在诗篇故事结束后的结束语。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体现了什么

32、样的感情?12“扑朔迷离”这个成语就是出自这一段,常用来比喻什么?常用来比喻事物错综复杂,难以分辨。13概括木兰的形象。木兰既是一个女孩子,更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她勤劳善良,纯朴孝顺,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驰骋沙场,为国家尽忠效劳,表现出深明大义、勇敢坚毅、处事果断的英雄气概。从军十二年,她凭着自己的坚强毅力和机智谨慎,女儿身份一直没被揭穿。在胜利归来后,她不贪图富贵,甘愿重过简单安定的农家生活。她是我国古代北方优秀劳动妇女的象征。三、文章脉络:全诗紧紧扣住木兰从军这一主题,突出了木兰这个英雄形象。这首诗按照故事情节的发生、发展和结束,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节第三节):写木兰代

33、父从军、踏上征途。第二部分(第四节):写木兰经过长期激烈战斗胜利归来。第三部分(第五节第六节):写木兰还朝辞官,功成身退,返回家乡,家人团圆。第四部分(第七节):吟唱诗歌的人用比喻赞美木兰。四、故事情节:1、代父从军、踏上征途。(详写)2、奔赴前线,十年征战。(略写)3、还朝辞官,家人团聚。(详写)4、吟唱比喻,赞美木兰。(略写)五、木兰形象: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情怀)(详写)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略写)板书设计:教后小记: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活动目标:1感受黄河文明,关注母亲河的环保。2培养学生根据主题收集、整理、筛选资料的能力。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活动安排

34、:1课时教 学 过 程 与 设 计自我创新一、导入: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是我们的母亲河。她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她稳重的步伐推动了五千年灿烂的华夏文明,她有力的臂膀铸成了我们民族不屈的灵魂。一代伟人毛泽东同志曾经深情地说过:“没有黄河,就没有我们这个民族啊!”播放“黄河”的视频片段。这里,我们向着黄河唱出我们的赞歌。请听诗朗诵:黄河颂。今天,我们将通过“知识篇”“生活篇”和“忧患篇”三个环节的学习和活动,更进一步地走近黄河,了解黄河;同时,也希望能进一步提高我们收集、整理、筛选资料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活动采用竞赛的形式,分必答题和抢答题,每一题10分,希望大家积极参加,

35、取得佳绩。二、知识篇:1地理知识:现在,就让我们进入“知识篇”。第一部分的内容是有关黄河的地理知识。请各小组为相应的题目做好准备,然后看大屏幕。(1)发源地: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2)流经省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3)流入地:渤海。 (4)我国第几大河:第二大河。(5)全长5464公里。 (6)附近最著名的瀑布是壶口瀑布。请一位同学把屏幕上的六个答案,组成一段话。黄河起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呈“几”字形,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最后流入渤海。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全长5464公里。黄河附近最著名的瀑布是壶口瀑布。

36、2黄河诗词:这条长5464公里的黄河之水,从天而降,给诗人们带来了灵感,写下了不少关于黄河的不朽诗作。请各组为相应的题目做好准备。(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李白将进酒(2)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唐)王之涣凉州词(3)黄河落尽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唐)李白赠裴十四(4)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唐)李白行路难(5)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唐)刘禹锡浪淘沙(6)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王维使至塞上3不仅在诗歌中满是黄河的影子,在成语中也常常能见到黄河。请各组为相应的题目做好准备。(1)泾渭分明渭河和泾河交界处,渭河清、泾河浊,两者互不相融。后引申为两个人行事,作风完全不同。(2)中流砥柱黄河中的砥柱山。比喻能担当重任、起中坚作用的人或集体。(3)河山带砺黄河细得像条衣带,泰山小得像块磨刀石。比喻时间久远,任何动荡也决不变心。(4)河清海晏黄河水清了,大海没有浪了。比喻天下太平。(5)河清难俟很难等到黄河水清。比喻时间太长,难以等待。(6)黄河水清黄河之水常年混浊,如果变得清澈则被视为祥瑞的征兆。也比喻罕见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